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读书笔记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收获与心得(通用15篇)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收获与心得(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03ef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8.png)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收获与心得(通用15篇)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收获与心得精选篇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最佳途径,是现代学校的标志。
这次山口片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我感受很深。
从中得到一点点体会。
1、要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以往我们有用同种方法、同种手段教育所有的学生的现象,少数人犯错,大家挨批,少数人有提高,全班都光荣,不重视个性教育。
在教育上,所有“一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说法和作法全是错误的。
有不少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时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给您添一个麻烦,要多劳您一分心。
”这就是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加强教育的期望。
教育管理有了针对性,才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2、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幽静的校园和优美的环境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这就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的心态和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育氛围。
民主与平等能给人们心理的宽松,感到心平气和,不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注重各种教育渠道的整体配合,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心理健康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收获与心得精选篇2大学时期是人接受教育,步入社会之前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步入到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型,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也导致大学生将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心理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化解,势必要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
《人脑如何学数学》读后感
![《人脑如何学数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b4219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3.png)
《人脑如何学数学》读后感
《人脑如何学数学》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
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用的技巧,揭示了人脑学习数学的奥秘。
书中提到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了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
性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刻
意练习、思维导图和启发式教学,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阅读完《人脑如何学数学》后,我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更大的
兴趣和动力。
我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以逾越的障碍,只要用心
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也开始尝试运
用书中提到的学习技巧,发现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激发了我对数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
加努力地学习数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感谢《人脑如
何学数学》给我带来的启发和帮助,让我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
更远。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e80ee0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7.png)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第一章学习:从猜测到科学在教育界发生的一些变化:1、原先与教育联系不深的学科,比如认知科学,已经渐渐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检验理论。
2、多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技术的同时使用。
3、不同学科的知识逐渐融合在一起。
信息以及知识的发展突破了人的想象,正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改变着整个教育界。
正如在文章中指出的,“求知”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为能够发现和利用信息。
学习科学的发展从内省法的应用到行为主义的盛行再到认知科学的诞生最后到建构主义的出现,学习的研究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猜测到科学的道路。
在19世纪后期,人们尝试通过内省法可以反映出思维过程,并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
到20世纪,行为主义出现。
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界定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连接。
由于他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刺激条件以及与这些刺激条件相联系的行为身上,行为主义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1950年之后,在对人类以及其生存环境进行充分认识以后,一个新领域──认知科学出现了。
认知科学主要从多学科的视点来研究学习问题,并且运用一些新的实验工具、新的方法论以及新的理论假设,能够检验理论而不是仅仅对思维和学习进行简单的推测。
理解性学习理解性学习是新的学习科学的特征之一。
理解性学习强调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知识和学科原理框架对新经验和新知识建构新的理解。
理解性学习既需要个体认知,也需要小组的协作,它是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多元化意义建构的过程。
理解性学习是关注过程的学习,重在获得对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深层理解,是一种有效学习,也是有意义学习,理解性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交互的意义建构,并不断获得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过程。
学习过程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而不是事实内容的记忆和积累,因此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深层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才能获得意义拓展和价值生成。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b5bfde2f60ddccdb38a0e7.png)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1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
上了8周的选修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王慧琳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因而学习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
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
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
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
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心理学概论这一门课。
学习心理学概论,可以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有点自卑心理。
这带给我许多困扰。
可是也因为自卑,让我想在另一方面来弥补。
如果没有________于内心的自卑,我不会埋头学习,很可能被许多事情分心。
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动,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强,浪费时光。
这就是我在心理学概论上课之前的想法。
也许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通过这几节课上课和课下独立思考,我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克服自己的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256ca1f58fb770bf78a5556.png)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开始读《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一章一篇文章,集中了有关学习与意义制定理论的描述,包括:社会共享认知、情境学习、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基于案例的学习。
该书由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翻译,高文老师审校,是《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作者:兰德(Susan M. Land),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汉纳芬(Michael J. Hannafin)乔治亚大学本章致力于发展一个更原则性的方法来连接教学、学习和技术,介绍了贯一学习环境(把建构主义认识论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了设计这种学习环境的基本原则。
文章列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和环境建设工作,指出“他们共享着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的重要性的相同的假设和价值观”,但“没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Hannafin & Land,1997)”。
由此为切入点,作者提出了贯一设计及其原则。
1、什么是贯一设计?贯一设计就是“建立在已有的人类学习理论和研究基础上的过程和程序的系统执行”(Hannafin, Hannafin, Land & Oliver, 1997,P.102)。
强调核心基础和假设的精致协调,强调方法与手段以与其认识论一致的方式相联系。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系统的基本信条整合在一起。
2、贯一设计的基础和假设(1)心理学基础。
强调个与个体如何思考和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2)教学论基础。
提出了环境的给养和活动,这一基础应与相应的心理学基础相联系。
(3)技术基础。
影响到媒体如何支持、限制或加强学习环境。
不同的媒体可以被用来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学习,但技术的贯一性应用于特定的情况下的特定认识论框架有关。
(4)文化基础。
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随笔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c33e795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06.png)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1)二、关于大脑的学习机制 (1)三、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机制 (3)3.1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学习理论 (4)3.2 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阐释 (5)3.3 人际互动与社会心理学对学习的影响 (6)四、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7)4.1 个人经验对认知结构的影响 (9)4.2 群体经验对学习的推动作用 (10)4.3 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策略 (11)五、学校教育与学习过程的优化 (12)5.1 学校教育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13)5.2 课程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契合度 (15)5.3 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6)六、总结与反思 (18)一、书籍概述《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学习机制的著作。
该书以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为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人类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作者详细阐述了大脑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大脑如何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处理信息、形成记忆。
作者也关注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包括动机、情绪、认知偏差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作者还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经验对学习的影响。
学校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探讨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师生互动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教育的建议。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是一本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著作。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学习机制,也为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关于大脑的学习机制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关于大脑的学习机制的探讨是一个核心部分。
阅读这一部分,让我对大脑如何处理和存储信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部分。
包括神经元的活动,神经可塑性理论的应用以及突触的可变性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学习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15篇
![学习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f40c0cf90f76c660371a25.png)
学习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15篇学习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1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
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
教师也不例外。
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的封闭与开放范文精编
![学校教育的封闭与开放范文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e7c9302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4.png)
学校教育的封闭与开放范文精编设立学校这一特定教育机构,并将学校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其目的之一,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和方向拓展下一代的经验,使其超越所处物理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而连接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因而,致力于打开和扩展学生的经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使命。
但是,当学校教育体系日益完备之后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自身形成了一个封闭体系,学生面对的直接任务,是纵向地成功穿越这个体系,从小学升到中学再升到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机构。
在这个体系中,以编码的学科知识表征着——直至代表了——物理和社会世界,甚而至于最终驱离了真实的世界。
因而,在这种教育系统之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在各种考试中胜出,而这些考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
这种建制的设计者原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连接到广阔世界,但是发展的结果却走向了与之不同的方向:学校被置于围墙之中而远离了广阔的世界,教育和学习简化成了“读书”和考试。
长此以往,教育应有的育人目标被大大弱化,学生面对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从缺乏学校教育机会时封闭于家庭和生活环境,转而封闭于学校围墙内的学科知识世界和试题之中。
这几乎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性问题。
当然,在探索教育变革时,还应进一步研究这一普遍性问题在当地情境中的具体表现,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去探寻适宜的实践路径。
比如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校与世界的脱离是显而易见的,长期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和课外学习负担重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应付考试的负担重(而非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负担重),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想成功穿越教育体系,带来的内卷压力大。
教育改革真正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发展面对挑战的关键能力,席卷全球的核心素养运动要表达的就是对于这种通用性的高阶能力的关注,典型的就是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的正是这一问题。
教育的育人目标,教师在育人方面——而不仅仅是教书——的使命,也只有在打破当前学校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行动。
学习心理健康课心得(精选9篇)
![学习心理健康课心得(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409c3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a.png)
学习心理健康课心得(精选9篇)学习心理健康课心得精选篇1在大学生活的第一课,我们听了一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在讲座中我受益匪浅,对于心理方面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我认为,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那么,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具体说来,我觉得就是一个心态问题。
遇到危难挫折打击等时心理应对的反应和行为上的表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角度;个人人生观的规划和个人社会道德原则等。
总之,无伤社会良德无伤大雅,关心身边人事,自己过得开心生活态度健康,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
而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被动的精神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缺乏主动精神,不易适应环境,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
应该尽快地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情绪有如下表现:愤怒害怕不安爱憎得意沮丧迷恋同情羡慕怡然……健康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这些情绪,但要有所节制,过分和不分场合都是不好的那么在大学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呢?首先要多与人交流,切忌把自己闭锁起来。
其次,要面对生活,做你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三,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勿使他人对你抱有奢望,也勿对他人抱有奢望;坦荡地指出他人的缺点,而不把他人的过失记恨在心,也不要让相互关系中的不协调因素影响相互间的接触。
第四,正视你面临的问题,不要欺骗自己。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02722e59195f312b3169a5fb.png)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全书概要2011年10月20日《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全书概要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
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学来的—阅读、数学、科学、文学以及一个社会的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数学和历史知识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给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
学校中所教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中时其适用性开始受到质疑。
科学现在对学习过程以及能力表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
新近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在从事问题解决任务中的复杂推理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核心学科学习过程中人是如何获得技能和理解的。
本书呈现出对学习原理的一个当代的解释,这个概要对新的学习科学做一次总括性的回顾。
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在过去的30年中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
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勘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1.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到意义。
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
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间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向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
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3.早期基础运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婴儿在控制情境中的反应揭示了早期学习的发展。
对婴儿和幼儿的科学研究显示儿童的(先天)学习素质和后天出现的组织和协调信息、做出推论、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2cb4f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f.png)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学习心理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心理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了解到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了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其次,学习心理学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我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学习心理学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世界。
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世界。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了解到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了解到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原理。
这让我对社会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总的来说,学习心理学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不仅学会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还学会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世界。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变化。
学习心理学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也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让心理学知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心得感受(通用10篇)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心得感受(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aa55f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0.png)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心得感受(通用10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心得感受(通用10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心得感受(精选篇1)最近我参加了南阳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我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
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
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
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
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
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
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时,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
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学习科学人物谈之总结篇_学习科学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学习科学人物谈之总结篇_学习科学的未来趋势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5813858671fe910ef12df885.png)
2009年第12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收稿日期:2009-12-14作者简介:郑旭东(1980-),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的历史与理论。
“海戈专栏”2009年刊载了“学习科学人物谈”系列,对曾对学习科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或继续活跃在这一新兴领域内的知名学者进行了考察,本文作为人物谈系列的最后1篇,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人物谈中涉及到的学习科学家的工作为基础,一窥学习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很显然,学习科学对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在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正是学习科学家们的执着努力和探索,才最终催生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基于设计的研究不仅奠定了学习科学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群落中的学术地位,而且让整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式都在发生动摇。
Alan H.Schoenfeld 从研究的驱动力出发认为科学研究存在着3种路向:一是理论驱动的研究;二是方法驱动的研究;三是问题驱动的研究。
[1]所谓理论驱动的研究是指基础科学领域中原创性理论的出现可以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框架与认知平台,带动一系列相关研究;所谓方法驱动的研究是指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出现也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研究,如心理学领域中临床观察法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诞生与发展;而以问题为驱动的研究则是指科学家面临的情境截然不同于以往,没有合适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用,必须在问题解决中创新理论与方法。
学习科学的研究就属于第3种研究———以问题为驱动的科学研究。
学习科学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的认知科学研究,学习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情境是真实世界中深具复杂性的学习,而不是传统认知科学家们熟稔的实验室情境中抽离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孤立的学习现象。
这种研究情境既没有已有的理论可以圆满解释,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方法可供完整把握,因此学习科学家们必须另寻出路。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 )最初缘起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设计实验”,后来发展成为学习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如何总结大脑知识点
![如何总结大脑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7040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b.png)
如何总结大脑知识点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大脑的基本结构。
人类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右半球之间由称为脑中隔的结构相连。
大脑表面有许多褶皱,称为回。
这些回的存在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使其可以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大脑被分为几个主要的区域,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每个区域都负责不同的功能,比如思维、记忆、情感、语言等。
大脑的功能也是非常复杂的。
它控制我们的思维、感觉、运动、语言、记忆等各个方面。
大脑还负责调节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其他生理功能。
虽然我们对大脑功能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比如大脑的可塑性。
这意味着大脑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是大脑中最基本的单位。
它们负责传递电信号,形成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称为突触。
这些突触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称为突触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改变自身的连接方式,从而实现大脑的可塑性。
大脑的发育和演化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在胎儿期,大脑会经历多次发育阶段,包括神经元的生成、迁移和连接等过程。
这些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脑的演化历史也是非常精彩的。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大脑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早期的大猿到智人的大脑容量增大了很多倍。
这个过程受到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证据之一。
总之,大脑是一个非常神秘、复杂的器官,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大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脑,解开它的种种谜团。
(六)教学策略启迪类书籍 读书与学习,教师终身发展的法宝——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六)教学策略启迪类书籍 读书与学习,教师终身发展的法宝——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3f5b7331b765ce0508143d.png)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 一直在
不 断地修 正和前行 , 有停止 。 国杰 没 美 出的心理学家约翰 ・ ・ D 布兰思福特和应
用心理 学家安 ・ 布朗、 L・ 发展 与认 知心 理 学家 德尼 ・ 科 金 , R・ 会同来 自于众多
相关 研 究已经得 到这 样 的结 论 , 死记 硬 背 的东 西是 很少 能够 迁 移的 , 理 解的东西才能够迁 移。 的内容如 同样 果 采用理解法 和死记 法两种 不同的方 法进行教学, 采用理 解法 学 习的 学生 能够 把知识迁移 到新 问 上, 题 而采用死
之路。 对 于信 息 技术教 师 而言 , 应该 追
发展定位。 信息技术教师不要只是辅
助别 人, 要注 意本 职的发展 , 也 要寻 找 到自 己教 研教 改 、 术提 高、 究开 发 技 研 的原动力。 不要 因为工种太乱太杂就 消
求教学能力与专业技术的双向提高, 能 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自 通 己,
过提 升 自 己的能力和水 平, 能实现 自 才 我价 值的被 认可。
中圊信息技术教育 2 o z 9 o t /3 5
EI 毽 剧 TE 耋
简称 是如何学 习的) 独树一帜 , 人 ) ) 以 各 个 领域 专家 通力配 合 的研究 成果 , 呈现给我们一个 不断 深入 的学习、 索 探 的过程和结论。
学习。
记法的学生对新问题的反应是 “ 我们
没有学 过” 。
由此 可 见 , 师 要 采 取 措 施 来 教
帮 助学 生理 解 平均分 的计 算 , 如通 过
E cl x e计算平 均分 和日 常生活 中计 算平 均分的类比, 帮助学 生理 解平均分 计算
当我们走进三 个教室时, 看到的 隋 景 或许是 一样 的, 或许会看到学 生以小
—人是如何学习的
![—人是如何学习的](https://img.taocdn.com/s3/m/a002c3764b73f242336c5fdb.png)
学习科学的发展
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界定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连接。学习的动机被 力(如:饥饿)和外部的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动。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 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 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 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 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 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 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 作。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人们提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差 和自动化。自动化和顺畅提取是 顺畅提取不意味着专家总是 项任务,因为专家试图理解问题 题的策略上,他们有时耗时要比 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对专家来 程,即从顺畅到自动化的过程。
例如:学开车便是顺畅和自 学开车时,新手不可能做到边开 之后,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理解与记忆
学习与迁移: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
理解与记忆
学习与迁移: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
学习复杂学科所需要的时间是很必要的。在所有的学习 领域中,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时间的主要投入密切相关,学习 材料所用的时间大至与被学材料的数量成正比。即使一个人 看上去像天才,想要拓展专业知识亦需要大量的训练。
理解与记忆
学习与迁移: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
不同的使用时间方法所产生的学习和 迁移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何时、何地和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可通过“反例” 的运用而增强。适当安排一些反例能帮助 人们注意先前没有注意的新特征,了解哪 些特征与某些特定概念相关或无关。所以, 恰当的反例不仅可用于知觉学习,还可用 于概念学习。
学习与迁移
迁移的定义,把一个情境中学习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迁移
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始学习对迁移说是必 要的,同时对学习经验 相当程度的熟悉有助于 迁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得范文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978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5.png)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得范文5篇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得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得范文一一、透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好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潜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潜力。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构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_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
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好处。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用心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5fc7459dcf84b9d529ea7ab3.png)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全书概要2011 年10 月20 日《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全书概要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
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学来的—阅读、数学、科学、文学以及一个社会的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数学和历史知识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 这给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
学校中所教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中时其适用性开始受到质疑。
科学现在对学习过程以及能力表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
新近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在从事问题解决任务中的复杂推理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核心学科学习过程中人是如何获得技能和理解的。
本书呈现出对学习原理的一个当代的解释,这个概要对新的学习科学做一次总括性的回顾。
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在过去的30 年中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
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勘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1. 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 也涉及到意义。
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2. 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
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间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向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
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3. 早期基础运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婴儿在控制情境中的反应揭示了早期学习的发展。
对婴儿和幼儿的科学研究显示儿童的(先天)学习素质和后天出现的组织和协调信息、做出推论、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想
这本书呈现出对学习原理的一个当代的解释。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还不能系统的从整体的方面来谈感想,只能看到一些点举得有话说就加以谈论,可能以下的感想会有些跳跃性的,衔接不恰当的。
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
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学来的——阅读、数学、科学、文学以及一个社会的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
随着这时间的推移,科学、数学、历史知识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给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
学校中所教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中时其适用性开始受到怀疑。
呈现出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轨。
学校的内部活动必须与整个社区评价时间与目标相一致。
在专家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良好的组织知识,这些知识影响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再现的方式。
专家的学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专家能够很好的学不代表他能够很好的教很好的表达。
让学生效仿专家能够监控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过程,不断使他们学习适应性专业知识。
许多课程教学和评估没有强调条件化知识的重要性,就像课文常常呈现事实和公式,很少关注到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对他们适用的条件,有些评估仅是知识,从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运用这些知识。
联系实际的进行教学和评价。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位使学生能够灵活的适应新的问题和情景而做准备。
我们要实行有效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创设合理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把学校习得的知识向日常环境迁移,懂得也能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大胆猜想假设,并能制定相应的计划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合作与交流。
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能力。
给他们以有效的刺激。
这些研究涉及到婴儿生理上的结论令人叹为观止的学习能力倾向。
这些倾向有利于婴儿迎接未来生活中适应性学习的复杂挑战。
语言的习得不可能在缺乏共同的社会和情境的环境中发生,如果他们不是处在语言使用的环境中,他们是不可能发展这种能力的。
这就要我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广泛使用提问的形式,教师习惯让学生回答那些展示所学习知识的
问题,都是已知答案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自己也不知到的问题。
而我们的探究式教学却不是要求一个固定的答案,不是追求一个结果,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
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通过确认儿童的这种初始理解,人们能够在早期的学校岁月中设计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是在他们理解学习的的基础上建构并得到强化的。
可以用组块策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影响记忆的因素并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学生是否注意到记忆的内容类别理解其含义。
缺乏分类辨认,表现就会差且呈现年龄效应。
不努力,遗忘便会发生。
要经常回顾自己学到的知识,强化记忆,人的记忆是有时效的,有规律的回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学会运用组块策略进行学习和组织教学,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以便形成长时记忆。
我们应注意言行举止,不管我们是否从事教师职业,言行举止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整体,是推断一个人的性格或习惯的证据。
如果我们从事教师更是如此,学生善于模仿学习,特别是小学生或幼儿,他们会关注老师的言行并进行模仿,甚至老师的穿着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要在行为举止等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从神经学的视角来说,教与学时儿童大脑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
大脑和心理发展与儿童和外部环境的不断互动有关——更准确的说,是从个体细胞外延到最显著的皮肤临界的环境层级。
突触的增添和修改是终身的过程,由经验所驱动。
本质上,一个人接触信息的质量和习得信息的数量反映其大脑的终生结构。
这一过程大概不是大脑储存信息的唯一方式,但却是为人们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参与一些活动来积累经验,当然这些活动最好与生活贴近。
就像我们提倡的科学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仅用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就可以进行,而且有趣味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去学习。
所以我们要注意创设合理的环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
根据所讲授知识的性质来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有关记忆的观点对了解学习十分重要,可以充分揭示为什么有些经验能够记牢而有些则不能。
经验的发展最简单的规则之一是实践促进学习,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成长。
马克思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说实践是多么重要。
我们对亲身经历的事总是记得比较牢,虽然我们不能学什么都亲身实践一番,但是通过实践积累的方法,了解的知识可以成为一些你难以实践的知识的基础,更好的发现问
题并寻求可能的答案。
在科学课教学中,就像在大多数的课堂见血中所进行的那样,学生的话语常常表达了多重意图或声音。
在他们的叙述和争论中,学生表达的不仅是科学内涵还有社会内涵:科学内涵是指学生们提供论据一支持他们的观点,社会内涵式说学生们把自己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谈论。
如果我们总是对这些具有多重声音的叙述以科学的要求作出反应,那么有助于学生根据反应形成意义,并把反应与原来展示科学论点的情景相联系,在许多课程中(标准的科学课),许多学生尤其是昂写不占主流的学生的科学观点常常被忽略,社会意义常被贬低,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很受打击,对学习失去信心。
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学生一开始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
要试图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
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巴布·约翰逊的,她在Monroe中学教了12年的六年级,在开学的第一周,她向这些6年级的学生问了两个问题:“你们对自己都有些什么问题弄不懂.?对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呢?”学生开始例举他们的问题,“我可以提一些傻傻的小问题吗”一名学生怯生生的问道。
“如果这些是你的问题,你确实想得到答案,那么他们既不是傻问题也不是小问题。
”老师这样回答。
学生们列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巴布把学生们按相同问题分成小组,要他们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
在做了充分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就有关自己的和有关世界的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按着全班汇总,巴布根据各小组的排序达成统一。
这些问题成为她班级课程的基础。
调查结束时,巴布和学生们一起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调查研究和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
他们发明出一张图表,在这张表上,他们记下自己的经验: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
学生常常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学了这么多学得那么与众不同。
这样的教学是非凡的,这需要非常广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她开始于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课程。
这样是真正让学生们在玩耍中学习。
很佩服这样的老师,有那样长远的发展的目光,帮助学生保持兴趣有不拘于形式。
我举得这才是理想的教学。
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将进行不下去。
书上的多个例子都说明了教学法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许多老师都认为他们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认为他们的工作需要终身不断改进和接受挑战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