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理想人格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理想人格类型
摘要:本文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和诸葛亮人格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主要从曹操的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及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的性格,诸葛亮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还是道德的化身。他情趣雅致,为人清高,注重精神层次的愉悦。但是,诸葛亮一生谨慎、执着,导致蜀国居然后继无人,在国力匮乏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国都空虚,最后被魏国所灭。诸葛亮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心目中向望儒士的代表形象以及能够为国效忠、实现自已毕生抱负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诸葛亮;形象
目录
引言 (1)
一.曹操 (1)
(一)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 (1)
1雄才大略 (1)
2远见卓识 (1)
(二)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 (2)
1胸怀若谷 (2)
2求贤若渴 (3)
二.诸葛亮 (3)
(一)诸葛亮的性格 (3)
1谨慎 (3)
2执着 (4)
(二)诸葛亮的形象 (4)
1顺应时势、观其大略 (4)
2不谋私利、廉洁奉公 (5)
3料事如神、超人一等 (5)
4创新发明、技术领先 (5)
5能言善辨、临机应变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社、刘禅、孙权、周瑜、鲁肃、袁绍、曹操、曹丕、杨修、吕布、姜维、貂蝉、董卓等,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各人有各人的特点,本文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和诸葛亮人格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一.曹操
(一)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
1.雄才大略
《三国演义》第一回里写了一个善于“知人”的许劭(不是算命先生),曹操自己去见他,问他:“我何如人也?”许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闻言大喜。一点也不生气。曹操身处汉末乱世,他终于如许劭所言,成了一个“奸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即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特有的本能。如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日:“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能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曹操无论在谋略还是战术方面,都能运用自如。在战略方而,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充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
2.远见卓识
曹操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尔虞我诈的争战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他为换取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
“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想争取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做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派人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起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段是无人可比的。
曹操之谓政治家,他的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当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
(二)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
1.胸怀若谷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李卓吾评“云长胆大,孟德量大。真都是英雄。”关羽被迫“降汉不降曹”时,曹操曾企图收买其心。但云长不为所动,还是挂印封金、斩美而去。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丰,曹操的爱才之心洋溢于表。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操日:“真虎将也!吾当生禽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其志向也可见—斑。反观其他军阀,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骄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