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合集下载

最新医患关系和病人心理 课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医患关系和病人心理 课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医患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
主动-被动
医护人员的作用
病人的作用
临床应用
模式原型
对病人做某事
麻醉、严重外伤 接受 昏迷、精神病人 (不能反应或无反应) 谵妄、婴儿……
父母—婴儿
指导-合作 共同参与
(糖尿病)
告诉病人做什么
合作者(服从)
急性病人
父母—儿童
帮助病人自助
合作关系的参加者 (利用专家的帮助)
大多数慢性疾患
§1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



医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 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医患关系模式
现代医务人员由于受到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使一 些医务人员更重视医疗的技术方面,而忽视了非技术 方面,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美国学者萨斯(Szas)和赫伦德(Hollander)提 出的三种医患关系模式: 1、主动被动式(active—passive mode) 2、指导合作式(guidance—cooperation mode) 3、共同参与式(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间关系的 一个专门术语。 广义的医患关系中的“医”不仅指医生,还 包括护理、医技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及医 疗群体等;“患”不仅指患者,还包括与患 者有关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 尤其对失去或不具备行为判断力的特殊患者 (昏迷休克的患者、婴儿等)这时与患者有 关的人往往直接代表患者。
身体运动
头微抬,肩向后,走路轻捷的姿势
------身体康健、心情愉快 肩下垂,双膝弯曲,走路拖拉 ------情绪低落、心情抑郁 搓手挠头来回走动 -----心情紧张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10章 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10章  病人心理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失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 了不应承担的活动。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失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1)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怀疑 自我能力,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 惧不安。 (2)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 情况。 (3)由于得病而“因祸得福”,期望 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
病人:是患有各种躯体疾病、 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个体, 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病人角色是指那些与医疗卫 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 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 人群。
一、病人角色

1.享受医疗服务

2.被尊重和了解
角 色 的
3.对病情的知情同意 4.保守个人秘密
(一)患病期间的生理需要 (二)患病期间的刺激需要 (三)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四)患病期间的爱与归属需要 (五)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 (六)患病期间的自我成就需要
1.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 全需要的威胁。
2.患病时,日常有规律的 生活秩序受到干扰,也 会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 常体验到深深的孤独, 热切盼望亲人的呵护。


社会文化背景及关于疾病的教育和经验有关。
影 响 (3)医疗保健机构的可用性以及可接受性等。
因 素
(4)社会经济状况也可影响一个人的求Hale Waihona Puke 行为。(二)病人的遵医行为
病人的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照医嘱进行检查、 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1.影响病人的遵医行为
①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不同的人群特点对 疾病治疗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医患关系和病人心理

医患关系和病人心理


非技术水平的交往 主要是指医患之间情感和思想上的交往。
这种交往应成为医患交往的基本方面。
医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病人的依从性
病人执行医嘱和受此影响的治疗效果.
§1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 医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 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面部表情 辅助语言的提示
医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医患语言形式的交往(晤谈)
晤谈
语言形式的交往是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 式,主要指以口头语的交往方式即交谈或称晤 谈(interview),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 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医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语言形式的交往(晤谈)
交谈技巧 善于引导病人谈话 进行开放式谈话 重视信息的反馈
求医行为指当个体感到自己身 体不适,有了疾病感或出现某种症 状时,主动请求医护人员诊治护理 的过程。
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

什么是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指当个体感到自己身 体不适,有了疾病感或出现某种症 状时,主动请求医护人员诊治护理 的过程。
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分为三个阶段
自助阶段(第一阶段) 求助阶段(第二阶段) 求医阶段(第三阶段)
按照治疗效果进行判断
按照血液药物浓度进行判断 按照剩余药品进行判断 按照复诊时的询问和病人的口 头报告进行判断
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
病人不遵医嘱的原因 病人方面的原因 对病情的认知差异 医嘱不符合病人的社会需要 医嘱过于复杂,病人不能理解 医疗措施或药物治疗的痛苦和不良反应
医患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

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课件

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课件

ESC键回总目录
v 第十章
目的
教学
重点
自测
课外
关键
要求
内容
难点
习题
阅读
词汇
手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 若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则考虑是否为术后抑郁 或角色行为退化所致。 一些特殊手术病人,如截肢、脏 器的切除或部分切除生殖器官等,可致病人自我概念的 模糊及缺陷心理、羞怯心理,精神负担重,造成术后长 期抑郁。有的病人会出现幻肢症和幻肢痛。
主动—被动型, 特征为“医生为病人做什么 ”,医 生在医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医生的权威不会被病人所 怀疑,病人一般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这种模式主要存 在于昏迷、休克、全麻、有严重创伤及精神病病人的医 疗过程。此类病人一般部分或完全的失去了正常的思维 能力,需要医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以 及对病人的关心与同情。
晕轮效应,人们的社会经验和在社会认知中的联想, 会形成了由交往对象的某种特征推知其他相关联特征的 现象。
ESC键回总目录
v 第十章
目的
教学
重点
自测
课外
关键
要求
内容
难点
习题
阅读
词汇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如人们普遍认为的男性有坚毅、果敢、独立、以事业为中 心的特点,而女性有敏感、热情、依赖、以家庭为中心的 特点,刻板印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许多偏差的成 份。
ESC键回总目录
v 第十章
目的
教学
重点
自测
课外
关键
要求
内容
难点
习题
阅读
词汇
指导—合作型, 其特征是“医生教会病人做什么”, 医生在医患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医患双方都是主动 的,尽管病人的主动是以执行医生的意志为基础,医生 的权威在医患关系中仍然起主要作用,但病人可以向医 生提供有关自己疾病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对医生及治疗 提出意见。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急性病病人的医疗过程。 因为此类病人神志清楚,但病情重,病程短,对疾病的 治疗及职业了解少,需要依靠医生的指导以更好的配合 治疗。

4病人心理医患关系

4病人心理医患关系

4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第十章病人心理·病人的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患病包括器质性病变和生理功能损害、个体主观体验的病感和社会功能异常等方面。

·角色理论: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指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它包括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冲突3方面的内容。

(1)角色期望:是指社会、他人或自我对某一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

(2)角色扮演:是指行为者根据自我对各种社会角色观念的理解,按照他人或社会的期望采取的实际行为。

(3)角色冲突:是指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产生不协调状态时的内心体验。

·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四要素:1.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

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

4.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病人角色的权利:1.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2.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3.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4.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5.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6.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

-病人角色的义务:1.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2.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3.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4.与医护人员合作,配合诊治护理工作。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在个体由其他社会角色向病人角色转换时,有角色适应和适应不良2种类型。

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符合。

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病人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常见以下情况:①角色行为缺如:病人未能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②角色行为冲突:当多种角色集于一身时,在其自身内部产生的心理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个体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放弃了病人角色而去承担其他角色的活动;④角色行为强化:个体“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角色的行为与其躯体症状不相吻合,过分地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失望和忧虑,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退缩与依赖性;⑤角色行为异常:病人无法承受患病或不治之症的挫折和压力,对病人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望,由此而导致行为异常。

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_第十章 医患关系

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_第十章 医患关系

第十章医患关系第一节医患关系概述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的的。

1.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1)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保证。

(2)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情绪反应,减轻或消除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痛苦,使其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

(3)有益于保持和增进医患双方的心理健康。

2.医患关系的特点医患关系具有:目的性明确、以患者为中心、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和治疗互动的特点。

3.医患关系模式及影响因素(1)医患关系模式表:医患关系三个基本模式及临床应用1)主动——被动模式:该模式中医务人员处于主动支配地位,患者则完全被动服从,医生有绝对权威性。

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多适用于意识不清或婴儿患者。

2)指导——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医生起主导作用,患者积极配合。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的医患关系模式,适合于急性患者。

3)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医患平等关系为基础,医生与患者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和疾病作斗争。

(2)协调医患关系的原则: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患者、协调人际关系。

(3)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1)患者方面:缺乏信息、交往障碍、记不住医嘱、遵医行为差或遵医嘱不良、主动性受限。

2)医生方面:同情心不够、信息不足、作风不够严谨。

医患关系的好坏,医生的态度是关键,应该把以医生权威驱使患者的关系改变为以患者为中心,适当指导的关系。

第二节医患关系过程与医患沟通技巧1.医患关系过程医患关系的建立有不同的发展时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这个过程分为相互重叠,相互连贯的四期,即前认识期、认识期、运作期、结束期。

(1)前认识期:本期发生在医生与患者接触之前,此时医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充分地收集有关患者的健康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做准备。

(2)认识期:本期是医患接触并建立关系的初始阶段,主要目标是医患就此熟悉并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医患关系和病人心理

医患关系和病人心理

§1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 医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 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医患矛盾
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 :
发生医疗纠纷66起
服务态度
打砸医院事件6起 打伤医护人员5人
80%
语言沟通
医患关系的概念
许多资料表明,病人对医院、医务
身体运动
头微抬,肩向后,走路轻捷的姿势
------身体康健、心情愉快 肩下垂,双膝弯曲,走路拖拉 ------情绪低落、心情抑郁 搓手挠头来回走动 -----心情紧张
坐姿 向前倾 ──注意或感兴趣
懒散地坐在椅中
──无聊或轻松一下 抬头挺胸 坐在椅子边上 ──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 倾斜着头听对方讲话 ------对对方有好感,或对他说话内容 有兴趣
拒绝执行医嘱部分地执行医嘱诊疗过程中擅自停止执行医嘱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配合性的意义和判断方法配合性compliance的判断方法按照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按照血液药物浓度进行判断按照剩余药品进行判断按照复诊时的询问和病人的口头报告进行判断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不遵医嘱的原因病人方面的原因对病情的认知差异医嘱不符合病人的社会需要医嘱过于复杂病人不能理解医疗措施或药物治疗的痛苦和不良反应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不遵医嘱的原因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良引起病人的不信任医生对医嘱指导不充分医生的医嘱要求过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不熟练或医疗措施给病人带来痛苦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提高遵医行为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在医疗作风技术方面严格要求医嘱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医务人员要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和操作技巧医务人员在指导病人执行医嘱时要力求解释充分明白清晰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配合性及其影响因素医患交往的信息过少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阶段交流内容医患沟通的认知错位医患沟通的认知错位病房制度经管医生病房制度经管医生责任护士费用清单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面对死亡之威胁的人格类型
视死如归型 积极应对型 悲观失望型
六、重症监护室(ICU)病人 重症监护室(ICU)
强烈的情绪反应 精神障碍 躯体的疼痛
ICU综合征 综合征
重症监护病人心理 环境因素 住在重症监护病房对病人本身就是一 种严重的心理压力。陌生的环境和非人性化倾 向,会加重病人心理的神秘感。房间布置单调, 充满各种抢救和监护医疗设备,为抢救方便, 昼夜灯火通明,很难维持正常人的昼夜生物节 律。医务人员严肃的面孔,紧张而繁忙的工作, 甚至目睹其他患者的抢救或死亡,者必然加重 患者的心理负担。
权利: 免除通常承担的社会责任 患者不必为其疾病负责 义务: 有使自己尽可能快地好转的动机 看病前 必须寻求技术上使自己复原的帮助愿意重新担负起非病 人的社会责任
进入病人角色意味着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改变 脱离原有社会角色,既免除原有的社会责任或 义务,又失去原有的社会权利 改变原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要重新学会病人角色所应具备的行为模式,如 休息、就诊、接受检查、治疗等 疾病康复时由病人角色转变为健康人的角色
角色( 角色(role):人们期待参与社会交往的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享受某种 ) 特征性的权力,承担一定的义务。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总和。 社会角色(social role):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 社会角色 义务和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不同角色,一个 人就是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总和。 角色期待: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担当某一角色 角色期待 的人应该符合他人和群体对该角色的期待,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合适、不 恰当的。 角色适应:一个人在所扮演的多种角色中能随角色的变化调整行为,符合 角色适应 角色要求,就是角色适应,反之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应及时进行心理调节。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4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一)病人概念:
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 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 称为病人。
5
(二)病人角色


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是指那些患有疾病并有求 医行为的社会人群。
6
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
病人可以从常态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免除其 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 病人应该努力使自己痊愈,有接受治疗、努力康 复的义务; 病人应求得有效的帮助并在治疗中与医务人员积 极配合。
7
弗雷德森的扩充理解
个体疾病表现的严重程度 不同情况下承担的义务和获益不同 ⑴条件性获益 ⑵非条件性获益:慢性病人,濒死病人 ⑶耻辱性获益:成瘾患者
8
病人角色内涵
有生理或心理的异常或出现有医学意义的 阳性体征; 应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医生以有关医 学标准确认其疾病状态; 处于病人角色的个体有其特殊的权利和行 为模式。

主观因素:

21
3、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 近因效应:“后入为主” 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 西施” 社会固定印象:又称刻板印象,“以偏概 全”
22
相貌美丑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晕轮效应
特征评定 个性的社会赞许性 职业地位 称职的丈夫(妻子) 做父母的能力 总体幸福程度 职业的幸福感 结婚的可能性 相貌漂亮者 63.59 2.25 1.70 3.54 11.60 6.37 2.17 相貌一般者 62.42 2.02 0.71 4.55 11.60 6.34 1.82 相貌丑陋者 56.31 1.70 0.37 3.90 8.83 5.28 1.52

第十、十一章 医患关系与病人心理康

第十、十一章  医患关系与病人心理康

三、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 1.认知功能的变化 • 2.情绪活动的变化:
• (1)情绪活动的强度的变化 • (2)情绪活动的稳定性
• 3 .人格变化和意志 、 行
为变化
四、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2.恐惧心理 3.抑郁心理 4.孤独感 5.依赖心理 6.退化心理 7.猜疑与怀疑 8.愤怒
9.否认心理
(四)、医患交往的信息量过 少的问题
• 医院诊疗模式的影响:医生的听、 病人的说 • 医学发展的影响:技术化、专门 化
四、医患关系模式
模式
主动— —被动 型 指导— —配合 型
特征
“医生为病人 做什么”
医患关系
医生占主导地位, 医患双方为显著的 心理差位关系 医生占主导地位, 医患双方为微弱的 心理差位关系
医患关系与病人心理
• 5月5日,广东人民医 院口腔颌面外科刚退 休主任陈仲伟被砍30 多刀,肇事者行凶后 跳楼自杀。多位医生 证实,肇事者自称25 年前被陈仲伟“弄坏 了牙”。5月7日,陈 仲伟医生伤重不治去 世,终年60岁。
思考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 第一、医疗资源发布不均匀,是造成医患纠纷的制度根源; 从医30年的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专家郝国平说:“压力是潜意识的, 多年来做梦梦见的不是家人,都是诊断不完的患者。” 第二、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渐淡化、商业性日益浓厚,是造成医患纠 纷的体制根源;
识与技能*病人的依从性
三、医患交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医患交往时的心理状态 • 医生、护士:医务人员在给病人诊治过程中会产 生各种心理压力。 • 病人:生病、求医都是压力源,会)、医患间的冲突
• • 1. 2. 医患双方在医疗事物中地位不相当。 医患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 医务人员:期望病人无条件执行医嘱。 病人:难以公开说出自己的需要;

最新[医学]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讲学课件

最新[医学]第十章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讲学课件

ESC键回总目录
❖ 第十章
目的 要求
教学 内容
重点 难点
自测 习题
课外 阅读
关键 词汇
第二节 医患关系
• 人际关系及相关概念
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 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做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 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对自己 的认知形成自我概念和自尊,即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ESC键回总目录
❖ 第十章
目的 要求
教学 内容
重点 难点
自测 习题
课外 阅读
关键 词汇
• 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
门诊病人的心理要求主要有: 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 期盼明确的诊断及妥善治疗
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 环境突变的心理问题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工作及家庭生活中断的心理问题
ESC键回总目录
病人的心理需要常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来,若得不到 满足便会导致一些“越轨”行为,或表示不满,或违反 院规和医嘱。若不从病人心理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医护 人员很可能对这类病人产生反感,把其当作不愿配合的 “坏病人”,甚至少数医护人员用让其出院或换病房法 来对付他们,这种对抗的处理方式对病人的心身健康是 不利的。
病人来到急诊室,在心理上开始有一定的安全感。 但能否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还心有疑虑,病人总是希 望有家属陪伴,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ESC键回总目录
❖ 第十章
目的 要求
教学 内容
重点 难点
自测 习题
课外 阅读
关键 词汇
• 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整理)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整理)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主讲人:王志艳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希波克拉底无争议的医学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医学,重要的是要充满人性地对待病人。

---------詹.沃西克:目的:学习病人角色与病人心理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把握病人心理活动,并能采用适当的交往方式,形成良好医患关系一、基本概念病人:因疾病或病感而寻求医疗帮助的人。

或者说:有躯体或心理上偏离正常,被本人或他人所察觉,到医院求医的人。

病人心理:指个体在生病或产生病感以后伴随着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心理反应或心理变化。

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同时存在病感和疾病疾病:是一种影响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生物学过程,它以结构的、功能的和生化变化为特征,以体征和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用科学的手段验证,但不一定有主观痛苦感。

病感:是一种有病的主观体验,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不能直接加以验证。

它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体验(焦虑症、疑病症等),通常是人们求医的原因。

基本概念角色:人们期待参与社会交往的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享受某种特征性的权力,承担一定的义务。

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总和。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学生、老师、父母、领导等)二、病人角色角色:人们期待参与社会交往的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享受某种特征性的权力,承担一定的义务。

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总和。

社会角色: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不同角色,一个人就是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总和。

角色期待: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担当某一角色的人应该符合他人和群体对该角色的期待,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合适、不恰当的。

角色适应:一个人在所扮演的多种角色中能随角色的变化调整行为,符合角色要求,就是角色适应,反之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应及时进行心理调节。

角色互相转换:医师角色与病人角色,父母与儿女,学生与老师等角色冲突: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不符合角色要求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
若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则考虑是否为术后抑郁 或角色行为退化所致。一些特殊手术病人,如截肢、脏 器的切除或部分切除生殖器官等,可致病人自我概念的 模糊及缺陷心理、羞怯心理,精神负担重,造成术后长 期抑郁。有的病人会出现幻肢症和幻肢痛。
第二节 医患关系

人际关系及相关概念
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 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做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
晕轮效应,人们的社会经验和在社会认知中的联想, 会形成了由交往对象的某种特征推知其他相关联特征的 现象。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如人们普遍认为的男性有坚毅、果敢、独立、以事业为中 心的特点,而女性有敏感、热情、依赖、以家庭为中心的 特点,刻板印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许多偏差的成 份。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 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 感情的过程。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产生人 际吸引的原因主要有:相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 仪表吸引、敬仰性吸引。
熟悉: 进入病人角色的主要改变 求医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非言语交往的主要内容 了解: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交谈的原则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 基本概念
病人心理
病人,是指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身障 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 病人角色,是与病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 整套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第十章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以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去综合认识医学
临床的病人与医患关系,以取得最佳的临床工
作效能,也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 的 要 求
目的: 学习病人角色与病人心理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
把握病人心理活动,并能采用适当的交往方式,形成良
好医患关系
掌握: 病人角色的概念 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问题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人际吸引的主要规律 医患关系的模式 主要的交谈技巧
良好医患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新医学模式 要求医疗活动从生理、心理、社会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 题。 良好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可增强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采集病 史资料,还可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争取患者在医 疗活动中的配合。 良好医患关系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恢 复:可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调节情绪状态,并通过 心理-生理反应提高抗病力。

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手术前病人的心理: 手术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期性,病人既想通过手术彻 底解除病痛,同时又担心手术会有生命危险或引起疼痛, 使他们陷入“趋-避”冲突之中。 术前心理准备: 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术后恢复过程的信息以解除 病人不必要的猜疑和恐惧;鼓励调动病人的动机与信心; 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手术、应对痛苦,增强信心与自我驾 驭感;术前观看类似手术的录像,或成功度过手术和术 后恢复过程中的病人现身说法,减轻对手术的异常恐惧。

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
门诊病人的心理要求主要有: 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 期盼明确的诊断及妥善治疗 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 环境突变的心理问题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工作及家庭生活中断的心理问题
• 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
急诊病人因起病急,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出焦虑、
恐惧和不安,或不时发出呻吟声和呼救;或因突发事故 造成伤害而发生“情绪性休克”,表现为无主诉、冷漠、 平静。 突然降临的伤病,对病人是个重大打击,常造成病 人的行为退化,情感幼稚。 病人来到急诊室,在心理上开始有一定的安全感。 但能否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还心有疑虑,病人总是希 望有家属陪伴,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 病人角色的特点有:
减免平日“正常”的社会责任、有接受帮助的义
务、有恢复健康的责任、有寻求医疗帮助的责任。
• 病人角色行为问题:
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适应、 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的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指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 影响病人求医行为的因素有: 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的实质 是医护人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病痛, 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过程。
医患关系有以下特征: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 病人建康为目的;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是以患者 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 医患关系的作用及意双方在共同建立发展医患关系过程中所发挥 的作用、各自所具有的心理方位、主动性及感受的不同 分为: 主动—被动型,特征为“医生为病人做什么”,医 生在医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医生的权威不会被病人所 怀疑,病人一般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这种模式主要存 在于昏迷、休克、全麻、有严重创伤及精神病病人的医 疗过程。此类病人一般部分或完全的失去了正常的思维 能力,需要医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以 及对病人的关心与同情。
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对自己 的认知形成自我概念和自尊,即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在首 次交往中由仪表、风度、言语、举止等形成的第一印象
对印象形成有关键作用。
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 较强作用的现象,即最后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影响久远。
症状质和量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病人的心理需要
包括:接纳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提供诊疗信息的
需要和安全需要 病人的心理需要常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来,若得不到 满足便会导致一些“越轨”行为,或表示不满,或违反 院规和医嘱。若不从病人心理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医护 人员很可能对这类病人产生反感,把其当作不愿配合的 “坏病人”,甚至少数医护人员用让其出院或换病房法 来对付他们,这种对抗的处理方式对病人的心身健康是 不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