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 两种分法对比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是什么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其第一种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相当于依次一个一个的分发,第二种则是把要分的数量除以要分给的对象数所得的商,就是要平均分的数。
平均分的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怎样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呢?
其一、借助直观理解“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意思。
比如:6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几份?
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
借助具体操作理解:
每2个一份,就要拿2个,这2个要把2个放在一起成一堆。
这样2个,2个地平均分。
平均分成2份,“2份”就是两堆,这样拿出的2个,分开来一堆里放1个,这样1个1个地分。
需要统一描述的是,两种分的方法都是先要拿2个。
“每几个一份”就是2个放在一起;“平均分成几份”是要把这两个分开,每一份先分得一个。
其二、借助手势加强对两种分法含义的理解:
因为2个,2个地分,不分开,用手势一只手一把抓,表示放在一堆不分开,几个几个地分。
两份,要一个一个地分,所以借助另一只手,两只手做分开的手势,表示一个一
个地平均分。
其三、在不同中寻找共同点:
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把一堆物体,分成了每一份都相同的几份。
都是平均分分法对比。
两种分法的对比
两种分法的对比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平均分3》即两种分法的对比。
教材通过例题的巧妙安排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为下面学习除法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解决问题目标: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这是平均分的第三课时,虽然平均分的含义以及两种分法都已教学,但将两种分法放在一起,对比进行,还是比较难的,但也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2、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让学生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法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课堂情境,即在复习两种分法后,大力表扬几个表现好的学生,准备12枝铅笔,要奖励给表现更好的小朋友(但怎么奖励先不说),只是请所有学生将12枝铅笔平均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概念和基本分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两种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材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种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并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各自的优缺点。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概念和基本分法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渐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和发现两种平均分方法的优缺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平均分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平均分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两种平均分方法的优缺点,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选择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和学生活动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种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并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各自的优缺点。
3.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两种平均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主要让学生掌握两种平均分物品的方法:一种是平均分每份相同数量的物品,另一种是平均分总数量相同但每份数量不同的物品。
通过对比两种分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理解并运用平均分每份相同数量的物品。
但面对总数量相同但每份数量不同的物品,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两种分法的不同,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二种分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两种平均分物品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两种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2.难点: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二种分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学具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如糖果、小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课主题,如:“老师有一袋糖果,要平均分给6个同学,怎么分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第一种分法:平均分每份相同数量的物品。
举例说明,如将12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4个糖果。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这种分法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第一种分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每组有8个玩具,要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玩具?学生操作学具,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除法的初步认识PPT课件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3.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再看能分成几份。 4.物品的数量一定,每份的数量越多,分成 的份数就越少。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返回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课堂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6个 ,平均放在3个 里, 每个 放( 2 )个。
12个 ,平均放在3个 每
2.圈一圈,填一填。
9个 ,每3个分一份,可 以分( 3 )份。
10个 ,每2个分一份,可 以分( 5 )份。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3.摆一摆,填一填。
(1)10支铅笔,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5 )个。 (2)10支铅笔,每( 5 )支一份,能分( 2 )份。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4.分一分,记录下来。
人数
23 69
每人分 得的个数
9
63
2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把一些物品按份数平均分的方法:先确定 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能分得多少个。 2.物品的数量一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 份的数量就越少。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用 代替小熊分一分:
16只松鼠,每4只分成一组,能分成4组。
一
二
三
四
组
组
组
组
返回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用 代替小熊分一分:
16只松鼠,每8只分成一组,能分成2组。
一
二
组
组
【精品】人教新课标数学二年级下《表内除法(一)》同步测试
《表内除法(一)》同步测试(第1课时)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一)()(二)()(三)()(四)()考查目的: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
解析:这道题目对于学生讲应该是最基础的题目,从图上可以很明确看出第一种是把8分成了3,3,2;第三种是把14分成了3,3,3,3,2;第四种是把19分成了5,9,5。
只有第二种是把8分成了4和4,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答案:(一)×(二)√(三)×(四)×二、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二)分苹果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2.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3.把()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
4.把()个苹果,平均分成9份,每份()个。
5.把()个苹果,平均分成18份,每份()个。
考查目的: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平均分物体方法的掌握情况。
解析:这道题平均分物体的总数是不变的,但是随着平均分份数的变化,每份数也在发生着变化。
做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水果分一分,提醒学生不要只关注分的结果,更要关注分的过程与方法。
操作后让学生练习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学习平均分的数学表达方式。
最后观察每一组平均分的结果,初步体会份数与每份数的变化规律,初步感知份数与每份数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量。
答案:(一)1.(8) 2.(4) 3.(2)(二)1.(18,9) 2.(18,6) 3.(18, 3)4.(18,2)5.(18,1)三、看图填一填。
(一)1. 一共有()根胡萝卜,每()根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 一共有()根胡萝卜,平均分成()份,每份有()根。
(二)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上-04-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上册)》54~56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构建“平均分”的两种数学模型。
3.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猜测、合作、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圆片;学具:日常学习用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帮助聚会的小动物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配了食物,今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大屏幕:课本情境图。
(见图1)图1师:小动物们又唱又跳,真热闹啊!动听的音乐把它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有12只小熊,有16只松鼠。
这些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呢?预设:12只小熊在分组跳拉手舞,16只松鼠在分组做游戏。
(二)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预设: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如果每组的只数相等,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我一起来帮帮它们吧!【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动态的动物活动场景,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让孩子更想去帮助他们,激起了学习新知的兴趣。
结合具体情境,引出相关的问题,有序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二、自主探究,交流建模(一)探讨“按份数”平均分我们先来帮跳拉手舞的小熊们分分组吧。
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平均分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总数平均分配的一种方法。
2.介绍两种平均分方法:按数量平均分和按次数平均分。
a.按数量平均分:将总数分成若干份相等的部分。
b.按次数平均分:将总数分给若干人,每个人分得相同数量的物品。
3.结合糖果的例子,教师演示如何用两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其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运用两种平均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数量和次数的转换;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
-利用学生熟悉的水果、玩具等物品,创设一个分配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自然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新知探究:
-通过直观教具和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平均分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践,加深对两种分法的理解;
-教师适时总结,明确两种分法的定义和操作步骤。
3.变式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通过其他实例,如水果、玩具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平均分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物品,如水果、贴纸等。
2.各小组讨论如何使用两种平均分方法分配这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种平均分方法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加深理解。
平均分的方法
二、你问我说
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放 手让学生去做。
还可以怎么分? 引出多种不同的分法。
二、你问我说
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1)2只一组,能分成8组 (2)4只一组,能分成4只 (3)8只一组,能分成2只
二、你问我说
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为认识除法打下基础。
三、自主练习
练习时注意: 加强操作、观察对比,深化对平均分的 理解。
三、自主练习
第1题和第2题都 是针对平均分的 练习,可以让学 生直接在书上分 一分,进一步巩 固平均分的意义。
三、自主练习
6个 每个
,平均放在3个 放(
,
12个 每个
,平均放在3个 放(
,
2 )个。
4 )个。
三、自主练习
2.圈一圈,填一填。
9个 ,每3个分一份, 可以分( 3 )份。
10个 ,每2个分一份, 可以分( 5 )份。
三、自主练习
3.摆一摆、填一填。
(1)14支铅笔,平均分成(
)份,每份(
)支。
(2)14支铅笔,每( 答案不唯一
3根
5根
三、自主练习
6.摆一摆。
每把捆得同样多, 可以怎样捆呢?
返回
每捆3根,
捆了5捆。
三、自主练习
每把捆得同样多, 可以怎样捆呢?
返回
每捆5根,
捆了3捆。
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 组几只? 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 成几组?
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 一份平均分。
第三课 平均分两种分法对比
第三课平均分两种分法对比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内容课时目标1.通过对比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等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及学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2×3 3×5 4×1 4×3 5×2 1×6 5×5 2×2 4×6 1×6 6×5 3×3 4×5 4×4 6×4 3×42.对口诀()四十二三()得九三五()二()得六六()三十六五()三十(二)探究新知1.教学第46页例题。
(1)投影出示例4,使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把12只笔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就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2)用学具卡分一分,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用学具卡摆一摆、分一分。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请学生演示。
学生甲:12支笔,每份3支,分成4份。
学生已:12支笔,每份2支,分成6份。
学生丙:12支笔,每份4支,分成3份。
学生丁:12支笔,每份6支,分成2份。
(3)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分的情况,我已经把笔分好了,请你们观察这幅图,想到了什么?(从这幅图中,可以想到平均分,想到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从这幅图中,既可以看出是把12支笔,每3支一份,分成4份。
也可以看出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4)教师提问:从这一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这两种分法有哪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地方不同?(5)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可互相补充。
(6)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2.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要分的都是12支笔,都是平均分的。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三)》知识讲解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问题导入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教材46页例4)过程讲解1.解题思路平均分一些物体时,可以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再看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能分几个。
2.具体操作方法用O代替铅笔,分一分。
(1)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确定每份的支数。
方法一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
每份4支。
方法二 12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
每份6支。
方法三 1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
每份2支。
方法四 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
每份3支。
(2)先确定每份几支,再确定分成几份。
方法一 12支铅笔,每4支一份。
可以分成3份。
方法二 12支铅笔,每6支一份。
可以分成2份。
方法三 12支铅笔,每2支一份。
可以分成6份。
方法四 12支铅笔,每3支一份。
可以分成4份。
归纳总结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然后再看能平均分成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再看每份能分得多少个。
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每份都同样多。
误区警示【误区】有12朵花。
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6)朵。
错解分析本题错在没有按确定的份数分。
如果每个花瓶插6朵,有3个花瓶,3个6是18,而这里只有12朵花,所以每瓶应该是插4朵花,3个4朵花才是12朵花。
正确解答 4温馨提示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时,应先考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个,再看是全部分完,还是有剩余,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解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使用两种操作方法对物品进行平均分。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分物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数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系统,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操作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使用两种操作方法对物品进行平均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学会使用两种操作方法对物品进行平均分。
2.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两种操作方法进行平均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平均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物品,如苹果、糖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小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例如,教师展示一幅画有苹果的图片,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如何把苹果平均分给同学们。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将物品平均分。
例如,教师将一些苹果分成两份,一份给甲组,一份给乙组,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是平均分。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用两种方法将物品平均分。
例如,每组有一堆糖果,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将糖果平均分给组内成员。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并说明理由。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
2.教师强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平均分的重要性。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示要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分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题: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平均分的应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成长记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业完成情况记录在成长记录中,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长过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情景创设法,将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情景创设:
1.利用故事导入:以一个与平均分相关的小故事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分法的异同,帮助他们理解两种分法的适用场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a.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平均分?
b.两种分法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
c.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实用?为什么?
2.各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3.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环节一: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
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环节三:谈话:老师这儿有6个小熊卡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等老师分好了,再睁开眼睛,看看谁能钻到老师的心里去,猜到老师是怎样分的?出示: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
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3份;也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个。
师: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都是平均分)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个;每2个小熊卡片一份,分成了3份,一共有()个。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两种分法(等分和包含)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比两种分法的异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但是对于两种分法的对比,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来理解两种分法的含义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两种分法(等分和包含)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两种分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两种分法(等分和包含)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两种分法的异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来理解两种分法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学具、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种分法的对比。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水果,让学生帮忙平均分给几个同学,学生可能会用等分和包含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种分法的异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