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训练(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第一部分考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河:大运河人物: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考点三: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答案】(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中央军事控制。
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参考范文】发明与交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7.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毕昇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
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
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
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
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
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
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
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
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都江堰。
(2)论述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
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材料论述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
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1)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示例】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材料.docx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1)一中人物被称“一代天”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弯弓射大雕”?出依据。
(2)二中人物是元朝史上少有的有作的君主,你依据所学知,提供史加以印。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以来,始采取故老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相者曰“中省”⋯⋯夫外之郡,其朝廷者,之以行中省⋯⋯——摘自《世大典序官制》(3)元代是否立了今山省?什么?当今南海地区称什么?今台湾地区当哪一行政机构管?【答案】( 1) 1206 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一,建立了蒙古政。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事、行政、生相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部;建立起司法机构,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族儒臣提出的“行法”“行仁政”“不嗜”的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吏治,注重桑。
(3)没有山省。
一地区在当中省直。
万里石塘。
澎湖巡司。
【解析】【解】(1)一中人物是木真,木真被称“一代天”的原因是 1206 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一,建立了蒙古政。
成吉思汗建立了事、行政、生相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部;建立起司法机构,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史上少有的有作的君主,他接受族儒臣提出的“行法”“行仁政”“不嗜”的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吏治,注重桑。
(3)元代没有山省,山、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腹里地区,在当中省直。
当今南海地区称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澎湖巡司管。
元朝在中央中省,掌管全国行政事,下六部,分管各事;枢密院全国事事;御史台察事。
在地方行省,行省下路、府、州、等。
疆,宣政院管今西藏地区;澎湖巡司,管今台湾地区。
2.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所兵制(注:明朝的一种主要事制度)逐崩。
在南沿海,然所尚存,但所士素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
戚光清醒地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找出路,新,抗倭斗争就以取得利。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二:……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李鸿章(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我们该怎样去应对?【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答案】(1)图一是水罗盘。
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
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
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
(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四千六百多万人垦田一千九百多万多顷五千五百多万顷粮仓长安太仓含嘉仓、洛口仓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请回答问题:(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答案】(1)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隋朝经济繁荣(3)隋朝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 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隋唐时代特征:繁荣而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请你写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
材料二图1、图2、图3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从图3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大;;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因此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天竺。
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还有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盛世篇:品勤俭帝王)(5分)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2分)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
(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2分)(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1分)【答案】(1)材料一:文景之治(1分)材料二:开元盛世(1分)(2)西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等。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附解析)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要引进外来技术等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班级:姓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沟通哪些河流?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涿郡指今北京;江都指今江苏扬州;余杭指今浙江杭州。
这条河的中心点在洛阳。
⑸隋朝创立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制。
)2、材料一:舟可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贞观之治》请完成:①材料一是哪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唐太宗)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魏征)②鉴于以上认识,该帝王采取了那些措施避免覆舟?(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③注意“戒奢从简”;④合并州县;⑤任用贤才和虚怀纳谏。
)3、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完成问题:(10分)材料一:《举子看榜图》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①材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隋朝)。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科举制度)。
②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前有效性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
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
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
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
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
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
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
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
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都江堰。
(2)论述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
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答案】(1)A.洛阳;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3.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地名)
B.(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运河四段: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自北向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材料论述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
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1)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示例】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4.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2.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
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
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
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洛阳(2)观点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答案】(1)玄奘;长安.(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析】(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答案】(1)明朝。
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
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如下图(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元(2)行省制(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
(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注: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逐渐崩溃。
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
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
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以剽悍著称),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
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
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
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
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答案】(1)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可知,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是,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2)根据所学和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
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可知,改革的背景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特点: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脸谱特色鲜明。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虚实结合。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7.请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写出上图中的A、B、C三处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