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推动了西方 殖民者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 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之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 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2)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 动此起彼伏,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转化, 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帝国主义列强继 续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继续服务于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
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 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 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 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 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 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 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 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二、分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 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 2.不同点 (1)主要成就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是纺织机械、 蒸汽机、火车、轮船等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是发电 机、内燃机、电气产品、汽车、飞机、通讯工具等方面 (2)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之后扩展 到其他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有些国家甚至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6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中体 西用”是其指导思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 开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 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三、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的落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 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了它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 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 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 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 起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发展举步维艰。
3.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同州以二月 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 果树、器用杂物皆至。”材料表明
()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B.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解析】选B。由材料中“四方村民……蚕桑”等信息可以看出 描述的是农村的集市贸易,说明是草市的状况,总体上材料表明 了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出现发展畸形的特 点。⑤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 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 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 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⑥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 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 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综合近年本专题的高考命题特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从 以下角度考查:
1.高考命题突出对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济政策,近代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相关经济政策,现代中国工业化及经济体制 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城市化进程及东西方文明的碰 撞与交融的考查。
2.本专题命题形式采用非选择题的可能性极大,命题角度多 是从古今中外联系的角度,考查对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发展演变、 特点、影响的理解认识等;突出对近现代中国近代化进程、特点 及影响的分析评价的命题。
【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宋 元明清(放松限制)的阶段特征,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 口迁移、城市布局及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也体现了封建皇权 统治的特点。
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 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①打上了深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 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连。②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 特点,发展十分缓慢。③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 义的发展互为因果。④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 民、农业无缘。
(2)评价:①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 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它促 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 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封建专制和迷信,为民主 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③为中国社会的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 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④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 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 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到农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 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 弊端。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 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战争后民 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从政治上 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 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 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 再到思想观念。
2.两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工业文明的扩展 的影响等。如2011、2010年均有3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特点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知识点。如2011年有3道选择题、2道 非选择题;2010年有8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建设及经济体 制改革等。2011年有12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2010年有7道选 择题、2道非选择题。
3.本专题可以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的分析中外不同时期文 明的碰撞与交融,特别是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等角度,分析中外文明演进的历程,综合考查中西方政治文明、 经济文明和思想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问题 1.中国近代化开始的背景 (1)国际背景: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 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2)国内形势: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 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西方 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 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
2.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 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 南方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 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 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 市设计思想。 (4)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大都源 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发明创造是在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出现的,自然科学和 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4)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 大对立阶级,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 使垄断组织出现,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 组织形式。
【名师点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 济的逐渐解体、外国企业、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等,其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曲折发展是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最重要表现,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中国的近代化包括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实现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的 过程。中国早期现代化,就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 进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实现国 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四)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及特点、两次工业革命与 资本主义近代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 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近代化等。从2010、2011年新课改地区高 考命题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
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商业发展历程、特点及与 之相关的经济政策等。如2011年有1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2010年有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 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 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 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 国近代化严重受阻。
(5)对生产力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 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欧洲为世界经济中心,英国成为“世 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美国经 济实力上升,成为工业强国。
(6)对中国的影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用武力 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开 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上进行 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中国又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昼出耕田夜绩麻”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 古代的农民一天到晚辛勤忙碌,故答案是C。
2.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 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 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 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 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制度、农具、地理因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 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 下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B.《资政新篇》的颁布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西学东渐”的开始 【解析】选C。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860年中国的 近代化应该是指学习西方的机器技术,而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 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实践是洋务运动。本题正确选项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