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7dc4dd4f90f76c661371a34.png)
3.《安塞腰鼓》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而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腰鼓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并不陌生。
课文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不仅有美的体验,更有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
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作品:《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说课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6d0c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c.png)
整体感知
3.朗读指导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豪放的、雄浑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缚的、使人叹为观止的、激扬而飞动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黄土高原人元气与神魂的等等。
从文中挑出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或句子,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和修辞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检查预习
1.生字词
检查预习
2.重点词语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烧灼:烧、烫,使受伤。
冗杂:繁杂。
大彻大悟: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彻底领悟。
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整体感知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层层递进的排比,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如同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使人透不过气来。
关于安塞腰鼓的传统文化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 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上多是短句,使文章的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文中的排比句在句内、句间、段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例如:“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狂舞在你的面前……是强健的风姿。”“使人想起……”,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da7fe6b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00.png)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秦观写的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他们对安塞腰鼓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的内涵和情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文本,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安塞腰鼓的音频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安塞腰鼓的特点和魅力。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的感悟,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4.情感体验:学生进行安塞腰鼓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塞腰鼓的特点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3da43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e.png)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 解其作用;体会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的高度统一。
2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 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 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 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 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新课导入 朗读感知 再读赏析 探究感悟 拓展练习 小结作业
(四)探究感悟
探究感悟
学生写感悟,写好 后,小组互评,选出 好的作品,课堂展示, 师生共议,评出好作 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观看图片)
新课导入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
学生再品读的优化训练, 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 悟。在侧重于实现情感 目标的同时,学用课文 句式,段式。并试图将 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起 来,升华情感,渗透人 文精神,实现学生能力 的提高与迁移。
朗读感知 再读赏析 探究感悟 拓展练习 小结作业
拓展 延伸
教师 下水 文
(五)拓展练习
(一)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 一样,未开台先叫座。为了吸引学 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 环节的学习,我设计了的导入如下:
新课导入 朗读感知 再读赏析
★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安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 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 现力令.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 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b0a418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2.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安塞腰鼓》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安塞腰鼓为主题,通过描绘安塞腰鼓的来历、表演和传承,展现了我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语言生动,描绘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课文还涉及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安塞腰鼓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传承情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原因:学生对于安塞腰鼓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传承情况。
4.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问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ab1815e6c175f0e7cd1378e.png)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优质课说课稿【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80e1dcb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f.png)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作者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热烈、豪放的性格和安塞腰鼓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和观众的热情反应。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描绘性语言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语感和提高文学素养的需求也较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难点: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和描绘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画出感受深的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安塞腰鼓表演场景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实践活动: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描绘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感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描述: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特点:豪放、热烈、壮观•语言:优美、形象、鲜明对比•情感:观众热情、表演者自信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01d6a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2.png)
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上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课。
一、说教材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
《安塞腰鼓》就是一篇民族特色元素非常鲜明的文章。
它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的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基本词汇、修辞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他们也接触过。
但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还不够精准到位。
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说目标《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基于本文特点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品味铿锵的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感悟其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以及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歌颂 ,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964b8b27d3240c8547efd7.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活动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22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全班交流,重点分析鼓声,舞姿和气势。
明确,安塞腰鼓好在他的“鼓声响”(第14—17段)(板书):引导:这鼓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读好“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这句话,感受鼓声的震耳欲聋,体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妙处。
明确,安塞腰鼓好在他的“舞姿”(第19—22段)(板书:舞姿):追问: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意图:江南柔媚,舞蹈优美,通过对比突出安塞腰鼓充满力量和“奇”丽!(板书:奇)明确,安塞腰鼓好在他的“气势”(第6—8段):第六段的排比句,我这样引导:这五个短句好像不太好理解,我来把它改一改:“骤雨一样,是极速的鼓点”改成“急促的鼓点像倾盆大雨一样”,你们来改改后面几句。
同学们,我们再把两段比较一下,你觉得作者写得好还是我们写得好?为什么?意图:“改一改”加深了对“乱蛙”“斗虎”这些陌生化喻体的理解,“比一比”让学生感受排比的气势。
(板书:气势壮)总结过渡:通过上述句段的分析,大家会发现本文大量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铿锵有力,气势恢宏。
但好的语言不一定是优美华丽的,而是能最精准地表情达意的。
活动2.文眼寻根——抓住一个词深入思考接下来,我将抓住“搏击”这一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具体做法:请同学们齐读18、1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打鼓不用敲击,而用“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呢? (板书)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读后,配着沉郁的音乐,我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和著名油画《父亲》,饱含深情地介绍这片被认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安塞腰鼓》市一等奖说课稿
![安塞腰鼓》市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4843b5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6.png)
安塞腰鼓》市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由著名当代诗人、散文家XXX先生所写。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在这里,我将从课文特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文特点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旨在让学生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够独立表达观点。
然而,他们对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情感意味的体会还不够到位,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体味美。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改革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知识目标:理解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多层面的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和恢宏的气势。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法设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因此教法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
为此,我采用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1、朗读教学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章内涵。
2、情景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文的意境,情感产生共鸣。
3、互动点拨法:在这里主要是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法引导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法”。
因此,结合本文特点,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学法:1、自主研究法: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相关文献,拓宽知识面。
人教部编版(安徽)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安徽)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54954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c.png)
人教部编版(安徽)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部编版(安徽)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安塞腰鼓为主题,通过描绘腰鼓表演的场景,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描写性的文字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于地方民俗和文化特色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难点:深刻理解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强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对安塞腰鼓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安塞腰鼓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5.欣赏: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节奏感。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和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描述表演场景•表现民族精神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鉴赏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安塞腰鼓》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76f94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c.png)
《安塞腰鼓》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安塞腰鼓》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安塞腰鼓》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解读本课程教材选用《安塞腰鼓》这首民间音乐作品进行学习。
这首音乐作品源自中国陕西省安塞县的民俗活动中,在传承和演绎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是一首极具地方性特色的音乐作品,它充分展现了陕西民间音乐的风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来源及音乐特点2)学习鉴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及表演要点3)初步学习钢琴演奏技巧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理解和鉴赏,感悟民间音乐的魅力2)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鉴赏和表演的水平3)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进一步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2)促进学生对陕西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发现3)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及表演要点2、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并进行实际演奏四、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通过10分钟左右的讲解,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来源及音乐特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鉴赏播放一遍《安塞腰鼓》的录音,让学生近距离聆听其各个部分的演奏技巧,带领学生认识各个乐器的名称及演奏方法。
4、学习讲解《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及表演要点,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表演轮廓。
5、实践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并进行实际演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
6、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点评,将学生的体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2、钢琴3、录音机4、视频设备六、教学评估1、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演奏进行评估,检验学生掌握《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
2、通过课堂思考和讨论,检验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cc1b1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c.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新人教版)《安塞腰鼓》说课稿一、根据目标理论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它要求我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带领我们走进了中国民俗,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
安塞腰鼓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西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篇文章以慷慨激昂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句型、热烈奔放的节奏和势不可挡的气势,为我们在天地之间、黄土高原上奏响了一支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两个方面展示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1.说教学目标这是一篇适合大声朗读的文章,因此本文的整体教学可以在初步了解安塞腰鼓特点的基础上,以“朗读”为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雄浑和雄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和自主合作学习。
从而了解文章对高原生活的热情赞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谈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
文章语言极富特点、极有魅力,尤其是运用大量排比,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
所以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中排比的作用,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二、结合基础说学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是九年一贯的总体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学习阶段是相互关联、螺旋式的”。
在二、三年级语文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们成功地完成了从七年级到四年级的过渡。
阅读文本也从叙事作品转变为文本阅读,并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
此外,他们在七年级学习了许多抒情散文,阅读技巧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到这篇文章中澎湃的生命和雄伟的力量。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慢慢感悟文章语言方面的特点,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提升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82533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f.png)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一篇描绘我国陕北安塞地区民间腰鼓舞动的精彩场面的散文诗。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腰鼓的韵律、力量和激情,展现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易于学生朗读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间腰鼓的文化背景,感受腰鼓所蕴含的激情与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安塞腰鼓》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了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但对于陕北民间腰鼓的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法,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激情与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与力量,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腰鼓场面进行想象和描绘,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表演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互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和不懂的地方,为后续讨论做准备。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对安塞腰鼓场面的想象和描绘。
4.成果展示: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安塞腰鼓,其他学生欣赏并进行评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653ae9c1c708a1284a4444.png)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中。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共2020然段,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安塞腰鼓》一文,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排比、反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2)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韵律美。
(3)凭借语言文字,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点: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并在朗读中,逐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特有的感受,产生独特的体验,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二、说教法语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语文素养。
它会给你启迪,给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让你感受到美。
《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
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
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
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优质课教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37024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0.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秦观的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表现了我国黄土高原上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族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在理解上还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对文中描绘的场景的想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来感受安塞腰鼓的壮观和民族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体会我国黄土高原上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对文中描绘的场景的想象,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阅读指导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壮观和民族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讲解课文:对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欣赏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安塞腰鼓的壮观和民族精神。
5.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安塞腰鼓的场景。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以及生僻词语等。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d8ecae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f.png)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前言《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县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节奏、舞蹈和音乐表现形式,受到了包括国内外观众在内的广泛认可。
在当地乃至全国文化艺术领域,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二、基本情况1. 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是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属于音乐舞蹈类。
2. 艺术特点安塞腰鼓的最显著特点是鼓点明快有力,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获得了“陕北唐山”之美称。
在各种舞蹈元素与节奏节拍的配合中,充分体现着陕北农民的豪朴气概。
在中国民间传统歌舞艺术中,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 艺术表达在《安塞腰鼓》表演中,鼓手需要将鼓点与舞蹈动作完美配合,同时保持心理状态的高度集中,以完成整个节目。
他们的动作大都明快有力、协调一致,声音咿咿呀呀,充满了农民阶层的豪气和英气。
三、演出流程1. 开头演出开始时,鼓手们会敲击大鼓,出现激情四溢的开场,烘托出气氛。
2. 舞蹈表演接着,在演员们身着传统农民服装的衬托下,他们展开了舞蹈表演。
全体演员齐步走上舞台,迅速地转换成腰腿跳舞,翩翩起舞。
3. 鼓点表演在表演的最后,鼓手们会出现散打式的演出,重拍快击,带有灵活神乎其乎的音乐魅力。
四、表演要点1. 腰鼓鼓点腰鼓鼓点是《安塞腰鼓》的核心,因此需要鼓手们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和节奏感。
同时需要注意,节奏感在鼓点中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节奏感的强弱区别,比如刚柔并济;其二,节奏感的逻辑关系,比如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包括重复、跳跃、上升下降等。
2. 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安塞腰鼓重要表演元素之一,需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主要步伐包括:行进步、转身步、抬腿一步、踏地一步、拧身一步等,需要动作矫健、舒展自如,并配合鼓点和音符实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3. 服装打扮一套合适的服装,在演出中能够激起观众的浓厚情感。
安塞腰鼓的主要服装为褐色的宽袍、靴子、腰鼓和绸带、绸花等,体现了陕北农民阶级的特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23c5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05.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作品。
这篇课文以描写安塞腰鼓为线索,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激昂、豪迈的艺术魅力,表现了黄土高原人生命的奔放和力量的爆发。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主旨、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可能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描述的场景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55a8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f.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中国陕西省安塞县腰鼓表演场景的诗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腰鼓表演的热闹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所描绘的腰鼓表演场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并通过朗读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了解腰鼓表演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了解腰鼓表演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朗读、讨论、展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腰鼓表演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热闹气氛。
2.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3.内容分析: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短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cb740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a.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展现了我国西北地区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感情,描绘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属于阅读理解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西北地区民间舞蹈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和情感表达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和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方法:采用朗读、讨论、表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魅力。
3.讲解:教师对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和情感表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表演: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安塞腰鼓,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安塞腰鼓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
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
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
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
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
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
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下面请看……安塞:县名。
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
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腰鼓:击乐器。
古今形制不同。
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
(播放课文录音)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
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
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
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
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
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
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
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小结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