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合集下载

中国武装革命的必然性

中国武装革命的必然性

1.近代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旧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武装侵略和政治控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随着瓜分中国的狂潮涌起,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把独立的中国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民主革命初期军阀割据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军阀为了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割据范围纷纷向帝国主义国家靠拢充当其代言人和傀儡。

反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是一种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

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思想压迫。

2.中国近代革命的对象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由于近代中国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革命对象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反动统治的力量异常强大,十分顽固,决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都表明,中国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走议会斗争的道路。

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

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走上历史舞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毛泽东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近代中国革命史大事件论文

近代中国革命史大事件论文

近代中国革命史大事件论文20世纪初叶的近代中国,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但新的秩序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中国革命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中国革命史论文篇一:《论近代中国革命》[内容摘要]近代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人民的思想严重落后于西方列强民众的思想,而且,我认为暴力革命对旧制度的打扫更为彻底。

近代中国想要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尽可能的排除旧制度的影响,所以,暴力革命对于中国更有利。

另外,如何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对于革命,改良的得与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改良;论战;民主革命;封建清王朝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这次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但主要有三个方面。

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论战的中心。

为了论证“反满”与暴力革命的必要,革命派揭露了满族贵族实行民族统治政策的罪行,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用暴力推翻这个反动卖国的政府,中国才能独立富强走向进步。

改良派争辩说,“反满”与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应当以政治变革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为目标;并认为暴力革命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亡国。

对此,革命派指出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人救世”;他们正确地宣布,推翻清王朝后将以民主原则对待满人;并强调民主革命是有纲领、有组织的运动,认为革命可以有秩序的进行,而不会发生内乱和招致瓜分。

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

改良派反对共和革命论,鼓吹“渐进论”,说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实行民主共和;借口“民智未开”,诬蔑中国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宣扬这种资格只有在开明专制时代和君主立宪时代才能养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题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革命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从理论上讲: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大主要矛盾;b.这两大主要矛盾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发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主义压迫争取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

(2) 从事实上讲: 1840 年以来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起来反抗这种命运的过程。

这种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在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中达到高潮。

1、简述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答:(1)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说,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

(2)辛亥革命就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3)近代中国革命,也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

首先,革命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权利。

当政府被动的改革不能转变为主动的改革,当改革不断增加阻力或竟至于完全受阻,这时,置换政府就成了一种必要,以确保社会改革的继续进行。

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

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

主要思想(必然性:1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

3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

4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中国由一个完整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内容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正文一.国内背景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众所周知,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他们制定《暂行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赋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接着,他又撕下“拥护共和”的假面具。

攻击国会是“暴民专制”,妨碍国家统一。

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

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2. 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19世纪中叶,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里。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开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也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兼析“告别革命”论吴爱萍 摘 要: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历史道路选择上的分歧焦点所在。

近代中国为何会发生从改良到革命的演变?这是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改良和革命二者的关系,论证了近代中国从改良走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告别革命”论中的错误论调予以了批判。

关键词:改良; 革命; 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作者简介:吴爱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2617) 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历史道路选择上的分歧焦点所在,翻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画卷,就会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是一曲多重变奏的交响曲,其主题是围绕政治核心而展开的。

戊戌变法、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等一连串的政治变迁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主旋律”。

①然而,在对近代中国历史道路的早期探索中,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未能提交满意的答卷,最终在辛亥革命的炮火声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摧毁,从而使近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但是,与肯定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迥然不同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却出现了一股推崇改良、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思潮,这种思潮把改良和革命对立起来,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因而鼓吹要“告别革命”。

那么,革命究竟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还是狂热激进的产物?近代中国为何会发生从改良到革命的演进?这是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国发展道路问题时需要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重点问题。

对此,笔者拟从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予以辨证的阐述和具体的分析,以说明相关的历史情况。

一、关于改良与革命的理论思考从改良到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正确认识这一点,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廓清“改良”与“革命”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改良”与“革命”的概念辨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改良”一词意即改善,是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之更适合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与参考答案(期末必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与参考答案(期末必备)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

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在那个矛盾极度尖锐、关系错综复杂的的年代里,没有暴力革命的彻底性,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任何国家的革命斗争采取何种形式、走什么道路,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国情。

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来,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譬如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侵略,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基于此,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秉承“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的封建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他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其主观上并不希望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因而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即便是由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因为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进步意义,可面对强大的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温和的改革是不能消除封建制度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

反观辛亥革命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从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显著发展。

即便是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乃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历史无法抹杀的。

改革与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在近代中国具体情况下,“革命”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只有在革命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同时,这一点也早已由历史向我们证明。

1/ 1。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doc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doc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以上两个历史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

)你自己决定要不要这段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侵略,(1)军事方面,他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中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例如,甲午战争中,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后,既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他们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逼近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外国侵略者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种损害中国权益的章程、合同或专条)约有300 多个。

在条约中勒索赔款,掠夺财富,甚至公开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2)政治方面,采取政治控制,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的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例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经济方面,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近代史纲要论文选题题目

近代史纲要论文选题题目

近代史纲要论⽂选题题⽬ 在⼀篇近代史纲要论⽂中,⼀个好的论⽂选题必然具有⼀定的创新性。

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近代史纲要论⽂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近代史纲要论⽂选题(⼀) 1. 五四运动与妇⼥解放 2. 五四运动对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的启⽰ 3. 科学、民主与民族精神重构——五四运动再思考 4. 五四运动对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影响 5. 胡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分期 6.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关于五四运动评论述评 7. “德赛两先⽣”在中国的由来与发展 8. 五四运动与中国⾳乐的历史诠释 9.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__周年 10. 试论中国共产党成⽴的历史必然性 11. 中国共产党成⽴后关于妇⼥参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 12. 新时期加强社会管理⼯作的⼏点思考 13.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14. 提⾼党的建设科学化⽔平的途径研究 15. 党在加强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 16.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历程、经验与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7. 始终保持党同⼈民群众的⾎⾁联系 18. 浅析近代中国⼈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19. 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20.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 近代史纲要论⽂选题(⼆) 1. 抗⽇战争时期赣闽粤边区的第⼀次现代化浪潮 2. 试论抗⽇战争时期绥远省政府对边疆教育的推进 3. 抗⽇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外宣传策略⽐较 4. 论抗⽇战争精神 5. 中国⼈民抗⽇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6.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抗⽇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性贡献 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抗⽇战争 8. ⽤抗⽇战争的⽣动历史推进青少年学⽣爱国主义教育 9. 抗⽇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10. 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的⼈民军队 11. 中国⼈民抗⽇战争研究的⼀次检阅 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 13. ⼗年来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研究综述 14. 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点分析(政治改⾰意义) 15.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民群众) 16. ⼩议孙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主义) 17. 试论⾟亥⾰命是⼀次⽐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命—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8. 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切⿊暗的良药 19. 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钊为例 近代史纲要论⽂选题(三) 1. 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中国⽆论是⾰命还是建设必须⾛⾃⼰的路 3. ⼩议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4.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5. 从戊戌维新看改⾰开放 6.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现代 7. 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8. ⾟亥⾰命之我见 9. 论国民党在抗⽇战争中的作⽤ 10. 正确认识国民党在抗⽇战争中的地位和作⽤ 11. 谈谈我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的⼏点看法 12. 论抗战时期国民党正⾯战场的作⽤ 13. 抗战中坚民族先锋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争中的地位作⽤ 14. 浅析国民党地⽅实⼒派在全民族抗战局⾯形成中的作⽤ 15. 论抗⽇战争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策略与作⽤ 16. 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 17.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争中的作⽤ 18. 国际友⼈在抗⽇战争中的贡献和作⽤ 19. 抗⽇战争中抗币与法币、伪币⽃争述论。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提纲: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从落后,腐朽中彻底解放出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关键词:中国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国家危难时刻,各种革命不断涌现,而真正将中国成功解救的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并不是因为某个政党的领导才出现,他有着他的历史必然性,而必然性的出现是因为近代中国各种因素的促使才得以产生。

一.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

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处于长期不统发展不均衡,导致中国人民平困与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这也为中国后续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与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历史论文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摘要: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揭开了我国近代历史篇章,无论是从国家内容还是在外部而言,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上,本文主要针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辛亥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辛亥革命在人类精神解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辛亥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为我国民主革命道路发展指明方向。

针对于史学界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不科学的观点,本文从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自身进行的合理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历史上的每次制度的革命或者改良,并不一定都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

革命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历史。

但是社会历史是在不断的革命和改良过程当中发展前进的,革命是历史所需。

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关系西方民主革命的种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思想上整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也为后来进行的革命斗争奏响了前奏曲。

(一)封建统治的没落性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急于寻找一条强国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向中国人民昭示只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加快缩短中西差距的步伐。

从当时的几代皇帝来看,他们大多懦弱、守旧,没有革命的勇气和能力。

从当时政府大臣来看,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他们思想腐朽、具有强烈的民族狭隘、自私心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的领土上爆发了一场列强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交战的双方是(C )A、英俄B、英德C、日俄D、日美2、《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书的作者是(B )A、邹容B、陈天华C、徐锡麟D、章炳麟3、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 )A、华兴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同盟会4、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D )A、华兴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同盟会5、1911年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D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资产阶级D、新军中的革命分子6、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 A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7、孙中山首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在( A )A、兴中会的誓词中B、同盟会的纲领中C、《民报发刊词》中D、就职演说中8、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的人是(C )A、陈天华B、章炳麟C、邹容D、秋瑾9、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把一个反对革命的清军协统推举出来当了都督,这人是(C )A、程德全B、汤化龙C、黎元洪D、袁世凯10、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谋杀国民党领导人是(C )A、黄兴B、孙中山C、宋教仁D、张振武11、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的革命运动是(A )A、护国运动B、二次革命C、第一次护法运动D、第二次护法运动12、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进京,演出12天复辟丑剧的人是(C )A、冯国璋B、段祺瑞C、张勋D、孙传芳13、1918年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是反对(D )A、张作霖B、袁世凯C、张勋D、段祺瑞14、辛亥革命前夕,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A )A、四川B、湖南C、湖北D、广东15、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几个小党合并改组为( A )A、国民党B、民主党C、中华革命党D、民盟16、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真正动机是( D )A 、不干涉中国革命B、为南北议和创造机会C、充当和平使者 D 、寻找新的代理人17、辛亥革命后,当时在社会上并存的两大思潮是( D )A 、民主和科学B 、民主共和和统一C 、和平发展与实业救国D 、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18、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是(A )A、临时政府正式迁北京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D、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9、1915年,日本向北洋军阀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实质在于(A )A 、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B 、与美国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C 、扶持袁世凯成为其侵华工具D、组织中国革命运动20、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D )A 、改革官僚制度B、顺应舆论的要求 C 、引进西方政体 D 、维护专制皇权二、多项选择题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主要的有(ACDE)A、华兴会B、兴中会 C 、科学补习所D、光复会E、岳王会2、领导武昌起义的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D)A、华兴会B、文学社C、光复会D、共进会E、兴中会3、辛亥革命之所以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ABCD)A、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B、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C、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E、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4、同盟会成立后,会员纷纷回国,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主要有(ABCD)A、萍浏醴起义B、广州黄花岗 C 、华南边六次起义D、浙江、安徽起义E、镇南关起义5、1903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蓬勃的一年,其显著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有(ABD)A、邹容B、章太炎C、梁启超D、陈天华E、宋教仁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BCD )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E、民本主义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列为三个主义派系是(ACD)A、奉系B、滇系C、皖系D、直系E、桂系8、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革命进行的主要斗争有(ABC)A、发动“二次革命”B、进行护国战争C、反对“府院之争”C、进行护法运动E、发起新文化运动9、为了防范袁世凯的独裁野心,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给临时参议院的辞职咨文中提出辞职的附加条件是(CDE)A、清帝退位B、袁世凯承认共和C、临时政府设在南京D、新总统到南京就职E、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最根本原因(BCD)A、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B、小农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E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分化1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因为(ABD)A、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B、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C、它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D、它是同盟会的最高纲领E、它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12、袁世凯独裁政权是代表(BC)A、清朝贵族利益B、中国地主买办阶级利益C、帝国主义利益D、立宪派利益E、民族资产阶级利益13、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文章和书籍有(ABDE)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军》C、《庶民的胜利》D、《警世钟》E、《猛回头》14、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主要问题是(AC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B、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E、要不要节制资本三、辨析题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近现代史纲要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近现代史纲要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摘要: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两条不同道路。

哪一条更适合中国的发展?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还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其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近代中国,革命是必然的。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良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时时存在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总要时常进行改良,否则,时代、国家就会停滞不前;而革命则不然。

社会国家不能长期处于革命状态中,否则国家就会陷入长期的动荡。

1840年,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而封闭的大门。

自此之后,中国人的“改良”与“革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良,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是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并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虽然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与原先的生产关系是互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

后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二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败因来自于时代的阻碍,也来自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他们没有把民族救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认为自强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果不反帝,怎么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怎么能自强?开展维新运动,却没有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阻碍,以为靠一个皇帝发布谕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而且他们并没有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

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演变看。

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只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

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会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清末,曾爆发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但是农民运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从而导致了它的失败。

19世纪90年代,中国一批先进人士发动的戊戌变法引导了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

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主义阶级的社会基础十分狭窄,并且严重脱离群众,从而维新运动仅仅坚持了百日,便宣告失败。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本阶级革命派的带领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使得中国又回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了“左”、“右”倾的错误,深入到人民中去发动、组织、武装和教育人民,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并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国民党自恃有优势的兵力和美国的支持,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全民发动内战,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

同时国民党内部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从此彻底失去民心。

同时,共产党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在解放区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民心所向。

率领着人民军队,依靠着人民群众,为中国的光明道路而斗争。

国民党内战的彻底失败,决定了共产党成为推动中国神会前进的主要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在之前,发生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它们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是五四运动呢?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第一,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这表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即论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背景:一,日美加紧侵略,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此时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国家是日本帝国主义。

二,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指出了解放新道路。

这新的解放道路就是十月革命所指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国内背景: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搜刮,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动荡人民苦痛。

这一切说明,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并十分尖锐。

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发展的光明之处,使历史就此改换方向。

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屡次斗争,深化了民主共和观念。

经济方面,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此时,工人阶级罢工的次数增加,性质也发生变化。

工人阶级正日益走向成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016/11/12
•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在俄 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的,是世界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这场运动中,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 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具有初步 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起 了领导作用。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阶段。
2016/11/12
•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 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 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 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 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 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2016/11/12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国际条件
• 1 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 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国内的学生运 动发展成为各阶层的抗议运动,引发了各 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2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 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 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 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 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 地主军阀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专政
2016/11/12
•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 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 碍。
•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 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的不平 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在那个矛盾极度尖锐、关系错综复杂的的年代里,没有暴力革命的彻底性,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任何国家的革命斗争采取何种形式、走什么道路,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国情。

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来,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譬如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侵略,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基于此,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秉承“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的封建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他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其主观上并不希望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因而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即便是由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因为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进步意义,可面对强大的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温和的改革是不能消除封建制度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

反观辛亥革命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从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显著发展。

即便是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乃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历史无法抹杀的。

改革与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在近代中国具体情况下,“革命”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只有在革命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同时,这一点也早已由历史向我们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