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https://img.taocdn.com/s3/m/f76c0f7ec1c708a1284a44b6.png)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14.1 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明初的政治(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①明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
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
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①都察院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①五军都督府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
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
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
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a.概述明朝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2bf38617866fb84ae45c8d83.png)
厂卫(东厂、西长、内行厂) 检校
四鼓冬冬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改成“忧”如何? 何时得遂回圆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明朝是传统政治的恶化吗?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运筹帷幄,善于攻战。
军纪严明。胡大海:不杀人,不掠妇女,不
焚毁庐舍。 礼贤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口语公文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的评价
顺治:其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 何帝为优? 范文程等:汉高祖、文帝、光 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俱 属贤君。 顺治: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 顺治: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 明太祖。即唐太宗并数君德政, 皆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明太 祖所定制度章程,规画周详,历 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诚如上谕! —— 清初君臣对话
明朝经济的恢复
鼓励耕织
重视水利 发展工商业 设立黄册、鱼鳞图册
专制皇权的加强
取消丞相
设立特务机构 严惩贪污
废丞相的诱因——胡惟庸案
练习第三题说明什么?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皇帝的书记(朱元璋太忙,一天
要批200多件奏章) 票拟、批红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 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 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 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 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 也。——叶向高
特务政治的建立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专制皇权的加强
一.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https://img.taocdn.com/s3/m/f47a4ffab14e852458fb57d3.png)
“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
“湖广熟, 天下足。”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 伽马航海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区
西洋 航海情况
美洲
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1492-1504 年 4次 1500人 17艘
1497-1498 年 1次 60人 4艘(一说3 艘) 120吨,100 吨,50吨 到达印度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员最多 船只最多
用明成祖的 话来说就是 “宣教化于 海外诸藩 国”, 用《明史· 郑 和传》的话 来说就是 “示中国之 富强”
樊树志—— 《国史概要》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明朝 前期 的经 济与 政治
复兴 农村 经济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徭役 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 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中央: 明朝前期经 济迅速恢复
调整官制 皇权的 设特务机构 强化 整顿吏治 文化专制
设内阁制度
皇帝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财政
(三司)
行政
副 宰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卫 步 军 司
度 盐 户 相 相 支 铁 部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①秦:始设丞相
②汉武帝时:组成内朝和外朝 ③唐太宗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④北宋:相权一分为三,并设正副二相 ⑤明太祖时:废丞相制度
第8章 明朝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8章 明朝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458b8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6.png)
四、屯田管理
明前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屯田,这是因为屯田不仅能解决军需民食、减轻赋役, 同时也能安置流民、稳定社会、巩固边防。明朝的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和商 屯。
• 民屯,即“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招募百姓移 民屯田,或犯官家属被发配边疆垦田,都称为民屯,由有关官府负责。
• 明朝实行贡舶制,即海外诸国来华贸易,必须向明朝廷进贡,进贡后则 准其贸易,如不进贡则不准贸易。所以,市舶又称贡舶,以通好、怀柔 为原则。
• 商舶的发展是在明后期万历年间。征税的原则,有水饷、陆饷、加增饷 之分。
七、明后期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
明后期,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择手段地搜刮工商业者和 广大消费者,致使工商税制日趋紊乱,对人民的扰害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矿税 和商税,更成为商、民的沉重负担,严重阻滞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末年反矿监、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参加斗争的主要力量是 城市手工业工人、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一些工商业主如中产以上的商人、作坊 主、窑主也参加了这一行列。这次斗争是以手工业工人、贫民为主的反封建税 收压迫的一次斗争,在中国财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明朝的财政支出
一、官俸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水利、航海等事业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四、酒醋课
明初实行禁酒政策,直到后期,酒的生产也没有 多大发展。由于酒的生产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酒 课不占重要位置。
醋在明朝已不属禁榷之物,征税亦甚轻。
五、商税
明初,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所以商税课征,颇为简约。 明中期后,商税不仅税目不断增加,税率也时有提高。明朝新增的商税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dfdf011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3.png)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如下:
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市民阶层政治意识初步觉醒。
明朝推翻了残暴的蒙古统治政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
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
政治上,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初历经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后,国势复振。
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明朝覆灭。
明朝无论是明太祖、明成祖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如郑和、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郑成功等文臣武将,至今让我们懂得不朽的内涵和高尚的意义!
二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初采取大移民、轻徭薄赋等政策,恢复了社会生产,人口快速增加。
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同时,海上贸易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
这个时期,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三是文化开放,科技发展,艺术创新。
明朝的小说至今是我国文学界的骄傲。
《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玉堂春》等无一不是人类文化史上艺术瑰宝,呼唤了人性的解放;宣德炉、景泰蓝、青花瓷无一不是传世精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
客、宋应星等科学巨匠为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让人们肃然起敬!。
吴国章理论主成败,细节见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
![吴国章理论主成败,细节见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effde34cfc789eb162dc81b.png)
理论主成败细节显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青浦高级中学吴国章由吴淦老师执教的高一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课,作为教研组“注重课堂技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例研究案例,本人有幸先后三次参与听课及教案修改完善的过程,现就吴淦老师的执教及教学设计的完善过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论支撑下的历史会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编写说明强调,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外历史的会通,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在教材编排体系上,采用的是中外通史合编体例。
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的教学应该将具体的历史现象置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加强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比较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考察本课,我认为无论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基本贯彻了以上理论,因而从整体上保证了教学的成功。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课讲述的是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但授课者首先考虑的是明朝的整个历史。
如在课文的“导入”部分,首先以某网友“我为什么喜欢明朝”为题,以明朝的历史线索、明朝的统治阶层和统治结构以及明朝的建筑成就等作答,表面看是一个为“导入”而设的开场白,事实上已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明朝的宏观情景,为学生了解完整的明朝作了一个铺垫。
第二,将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置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宏观场景中考察,特别突出具体历史事件的历史继承和后续影响。
如对于本课的两大内容,即“明朝的经济和政治”的处理,授课者没有单纯地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内容或背景、影响等课本内容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地讲,在讲述分析“明朝经济”时,使之与元朝以来经济变化进行比较,特别分析江南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巧妙地借明朝经济发展诠释中国整个古代经济的变化,有融会贯通之效。
同样,对于“明朝政治”的分析,以秦朝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为线索,既突出明代政治机构的特殊性,又强调这种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秦以来君主专制统治的继承与强化,更使学生认识到它对今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的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a8d85265ce0508773213b2.png)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4a852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9.png)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朝代。
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和特点,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发展明朝政治的发展充满争议和纷争,但同时也充满贡献。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应试考试制度的朝代。
通过这种制度,大量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明朝也采用了官僚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官员的廉洁公正,并提高了政治体系的效率。
在明朝时期,朝廷实行了诸多重要政策和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拨乱反正和铸大明钞。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久,他就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以肃清叛乱,拨乱反正,并确立国家的安定。
铸大明钞是朝廷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它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并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另外,在明朝时期,通州、南京、北京等重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这不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也为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朝时期的这些城市,至今仍是中国城市中的重要代表。
二、经济发展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朝的乡村改革。
这种改革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推进了土地的再分配和利用。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也为繁荣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食品。
明朝还采取一系列有力的税收措施,从而推动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同时,朝廷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贸易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另外,明朝还发展了纺织品、造船和字画等一系列工艺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这种产业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大量创造了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明朝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和多样化的。
三、文化发展明朝时期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朝廷在文化方面的投资很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明清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明清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f6181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a.png)
明清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明初开始,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对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朝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明朝的经济制度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开垦荒地的增多,中国农业生产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南方地区,一些富裕的大地主开始养殖水稻,采取大田耕作、灌渠引水、铺田崇水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的开始运用化肥、农药等现代化技术。
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使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有竞争力。
同时,明朝时期的市场经济也发展得非常迅速。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在明朝的经济生活中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在明朝时期,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成为了经济中心。
在这些城市里,各种商贸活动开始兴盛起来,如棉纺织业、丝绸制造业、冶铁业、瓷器制造业等。
这种市场化的经济模式不仅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二、清朝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清朝时期的经济制度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位变化,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科技进步。
在清朝时期,由于汉族人民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渐被满族人民取代,各地土地和牛马渐渐成为了经营资本。
随着商业贸易的振兴,地主阶层的财富和势力也逐渐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清朝时期的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传统的手工业和现代化的工业结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传统经济形态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新的技术和工艺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里,许多发明和技术被引入到中国,如纺纱机、织机、蒸汽机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
明朝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明朝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fc367b0f121dd36a32d82f2.png)
明朝的政治科技和文化
一政治:
1 年,建立明朝,定都。
2 明朝加强统治的措施:。
3 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4 是明朝控制人民思想的措施,其内容限于,文体限于。
5 明成祖时,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6 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抗击倭寇,主要在地区。
二明朝的科技文化:
1 明长城东起,西至,全长6300千米,是世界伟大工程之一。
2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的,分为部分,其中心的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3 明朝编写的药物学被西方国家称为“”
4 明末清初宋应星编写的被誉为“”
清朝的政治科技和文化
一政治:
1 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年,改国号为清。
2 年,清统治者联合入关,不久迁都北京,确立了全国的统治。
3 清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了。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采取了。
4 最早侵入我国的西方国家是。
(侵占)
5 我国的台湾最早被侵占,后来由明朝后将于年收回。
就是我国杰出的名族英雄。
6 雅克萨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结果是。
并于年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7 清朝的繁荣时期称为主要出现在的统治时期。
8 清朝前期采取了的经济政策,其影响是①②。
9 清朝从起开始走向衰落,面临的危机是。
二清朝的小说和艺术:
1 四大名著(列表)
7 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王朝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
![明朝的王朝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f6a03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2.png)
明朝的王朝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不仅建立了庞大的政治体系,也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明朝政治1.中央集权明朝的政治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威和最终决策权。
明朝皇帝的权力不仅限于统治范围内,对于人民的自由、财产和生命也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政权和官僚机构的稳固性,同时凸显了皇帝的权力和威望。
2.官僚体制为了维持中央集权制度的运行,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制。
明朝的官僚体制分为两类:文官和武官,文官负责治理地方,武官则是担任军事领导角色。
在明朝的官僚体制中,文官比武官更为重要,因为明朝的治理方式更注重文治而非武力。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明朝官僚选拔体系的中心,倡导以文化能力而非财富或名望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会试。
经过考试后,考生最终要通过会试,才能成为合格的官员。
此外,科举制度还在士子之间创造了公平和平等的竞争条件。
4.六部制度明朝的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部制度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治理不同的方面。
例如,户部管理人口财产,礼部则主要负责官员考核,兵部则掌管军队战备等。
六部制度保证了政府各方面的有效运作,并强化了皇帝的中央权力。
二、明朝经济1.发行纸币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纸币的时期,这是对金属货币的一种补充。
明朝开始控制纸币的流通,以保证其经济稳定性和防止通货膨胀。
为此,明朝的财政政策对于纸币的发行非常谨慎,以确保其发行量不超过经济所需。
2.农业生产的发展自从明朝建立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明朝通过推行农业技术创新,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从而,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明朝改进了灌溉系统和耕作工具等技术,开垦新农田,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明朝的社会动乱
![明朝的社会动乱](https://img.taocdn.com/s3/m/e8009d8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b.png)
明朝的社会动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和衰落,经历了许多社会动乱。
这些动乱不仅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教训。
下面将从政治动乱、经济动乱和社会动乱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动乱明朝政治动乱主要表现为内乱和外患。
内乱方面,明朝从建立初期就存在着多次的皇位争夺战,如朱棣篡位成为永乐帝、隆庆帝与思宗之间的争斗等。
这些内部纷争导致朝廷内部分裂,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干涉政治,政治腐败不堪。
外患方面,明朝经历了多次辽、蒙古、倭寇、满洲等民族的侵扰,这使得国内外形势不稳定,加剧了社会动荡。
二、经济动乱明朝的经济动乱主要表现为财政危机、对外贸易失衡和税收问题。
明初的财政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税制度的混乱,加之朝廷的过度扩张和军费开支过大,导致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同时,明朝的对外贸易检验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贵金属外流,贸易逆差严重。
另外,税收问题是明朝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征收重税造成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三、社会动乱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包括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农民起义是明朝社会动荡的一大特点,代表性事件有张士诚领导的李自成起义、杨秀清领导的闯王军等。
这些起义主要是农民对地主剥削和政府高压政策的反抗,通过起义来寻求生存和改变现状。
地方割据则是指明朝后期出现的地方豪强或官僚割据现象,如张献忠割据四川等。
这些割据现象使得明朝政权削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总结起来,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
政治动乱导致朝廷内部不稳定,培养了宦官和外戚势力,使政权的稳固性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动乱造成财政危机和对外贸易失衡,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矛盾激化。
社会动乱表现为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
这些动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ce8cc4e25c52cc58bd6beb8.png)
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 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 选C。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皇 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 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 的外朝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答案二:观点——悲歌 理由: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 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思想:思想文化落后。 (4分)(只答出观
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观点——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理由:繁荣的理由参见答案一,悲歌的理由参见答 案二。(7分)(应明确答出“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 多得 6 分)
【课堂检测】
1、(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 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选A。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 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 展到顶峰。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A
探究问题
探究一: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cc0fa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02.png)
本章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明朝前期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明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前期经济与政治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 设计一份思维导图,展现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视野,如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读物。
五、案例亮点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三)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本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多元化评价,促进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这种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他们持续进步的动力。
2. 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中的改革与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明朝前期的历史环境中,本章节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04329820b4c2e3f56276314.png)
明朝历史简介1368年~1644年,明朝初期建都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顺天府。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亡。
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明初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明朝释放大量元朝的驱口,并禁止庶民之家蓄养奴婢。
规定地主以佃户代役,必须出一石,以资助其费用。
积极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
下令鼓励农民复业归耕,开垦荒地。
或额定授予荒地,或听其尽力垦种;或免租税三年。
屯田有民屯、军屯、商屯三种。
为了使屯田制度顺利推进,政府将大量耕牛发给屯种的军士和农民。
明朝政府注意棉花和桑、麻等种植。
规定凡农民有地五亩至十亩者,要栽种桑、麻、木棉各半亩,有利于丝织业和棉织业发展。
明朝政府大力组织农民兴修水利。
洪武时,政府在南京和其他省所属州县设立“预备仓”,规定府、州、县各置东西南北四仓,储粮备荒,多者万余石,少者五千石,遇灾荒,则用以贷给贫民。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明初通过大量垦荒,耕地数明显增加。
粮食总产量也逐步提高,明朝政府税粮收入有所增长。
明朝的官营手工业,如采铁、铸铜、造船、制瓷、织染、军器火药的制作,在质量上已超过前代水平。
商业更加频繁,作坊、店铺林立。
明初社会生产力虽比以前有所发展,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依然存在。
皇帝、王公和一般地主继续占有大量土地。
亲王、勋贵之家不仅有赐田和赐佃,而且凭借权势扩展自己的土地。
洪武四年,明朝政府以江南各地田产多的人户为粮长,催督赋税。
明初沿袭宋元制度,田赋分夏秋两季缴纳,主要征收米、麦、绢、布、银钞。
明代田赋徭役主要按照里甲、随丁田起征。
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官制废丞相,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隶于皇帝。
由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分掌全国各卫所,并使其与兵部分权。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军权被分割。
“三法司”机构为都察院、大理寺、刑部。
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百官,大理寺司驳正,最后由皇帝裁决。
中央设置通政使司,接纳天下臣民的章奏。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96d9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5.png)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变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制定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并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更加稳定;在经济文化方面,明朝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掀起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论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一、政治制度明朝建立于1368年,国号“大明”,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
首先,在皇帝的威权下,明朝控制了地方统治,并实行“一条鞭法”,即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集中制。
其次,在明朝,官员的选拔取决于皇帝的意志。
在明代,皇帝不但制定了一系列的科举制度,而且还实施了吏治压制制度,以有效地控制官员的表现。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户口调查制度和土地调查制度,以便全面掌握国家情况。
最后,明朝在治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如推行均田制、开煤铁矿山、修筑黄河救灾工程等。
二、经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制度,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农业方面,明朝实行了均田制,并推行了水利灌溉改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明朝的瓷器、漆器、丝织品、木器、锅炉铁器和纸张等产品都达到了高水平。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而且还出口到东南亚、南亚、日本等地。
在商业方面,明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开设银号、邮局、货币、土产税等,使得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文化方面,明朝重视教育,实行了严格的科举制度,从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在文艺方面,明朝出现了李时中、唐寅、文征明、韩愈、马致远等一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总结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和重视吏治压制制度,使得明朝政治运行相对安定;在经济文化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zxls_20190412084723)](https://img.taocdn.com/s3/m/4134ebc5941ea76e59fa040f.png)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
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1、 君权与相权 含
义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
中央集权: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
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
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
2、产生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保证生产发展。
刑狱司(地方: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清
(地方:按察司) 。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主义); 2、人治高于法治(官僚政治浓厚); 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贯穿始终; 5、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二、明清经济: (一)农业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即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
1、明朝(1368——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明亡。
2、清朝(1636——1912年)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 统治结束。
(1)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 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 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第5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主要考点
政治: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军机处 的设置
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 ;商帮 思想: 王阳明心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文艺:明清小说、京剧 文人画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明 朝前期的经济与政 治》 知识清单
![《明 朝前期的经济与政 治》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50bbf4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8.png)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知识清单一、明朝前期的政治1、开国与洪武之治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崛起,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如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集中了权力。
他还实行了严厉的吏治,惩治贪污腐败,以确保政治清明。
2、永乐盛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年号永乐。
朱棣多次亲征蒙古,加强了北方的边防;同时还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
他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3、仁宣之治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期间,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减轻百姓负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治较为清明,君臣关系融洽。
4、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明朝在中央设立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设立厂卫制度,如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监视官员和民众,强化了特务统治。
5、科举制度与文官集团明朝继续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但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形式为八股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他们在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明朝前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明朝初期,政府鼓励垦荒,实行屯田政策,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番薯等,丰富了农产品种类。
水利工程的修建,如疏浚河道、修建堤坝等,促进了农业生产。
2、手工业的繁荣纺织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棉纺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制瓷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花瓷、五彩瓷等精美瓷器闻名于世。
冶铁、造船等行业也有了显著进步。
3、商业的兴盛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南京、北京、苏州、杭州等。
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形成了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和商业集团。
货币流通得到了发展,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4、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将百姓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以保证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和赋役的征收。
赋役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如一条鞭法的萌芽,简化了赋役征收的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统一王朝。
▪其一,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我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政治过得高度发展,君主权威扩大了,政治机构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
▪其二,这时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其三,土地更加集中,农民失去土地和逃亡流散,因而阶级矛盾更加深化了。
▪其四,国际环境变得复杂起来,西方殖民主义来到东方,并且对我国进行侵扰活动▪前期,从洪武到宣德(1368-1435)七十年间为前期。
这时期明朝国力强盛。
明太祖利用元末农民起义造成的有利条件,指定许多制度设施,建立比较稳固的中央集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
明成祖即位以后,迁都北京,加强对漠北和东北地区控制,并且派遣郑和下西洋,促进与周边国家甚至非洲地区的往来。
▪中期,从正统到隆庆(1436-1572),社会还算比较稳定,但是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出现宦官干政情况,内阁权力扩大,政治渐趋衰败,多次发生流民起义。
但经济上继续发展,并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后期,从万历到崇祯(1573-1644),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起来,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极端腐败,党政异常激烈。
▪张居正改革并没有挽救明朝危机。
最后爆发农民起义,而东北地区女真族强大起来,威胁到边防。
明朝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崇祯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束手无策,最后明朝统治被推翻。
▪有关明史资料极为丰富,其中最基本史料是《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通鉴》、《明会典》等。
▪最有名的就是吴晗《朱元璋传》,其他如中国人大编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傅衣凌《明史新编》,顾诚《南明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孟森《明清史讲义》,王天有《明代国家机器研究》等。
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专制主义政治的高度发展▪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鉴于元代权力分散,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加深,制定政策和设施,把专制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先后对中央和地方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
明太祖朱元璋1、中央机构▪《明太祖实录》卷129:“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
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左右丞等官,下设六部。
六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又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朱元璋还将“不立丞相”写进《皇明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需立丞相。
臣下敢有设立者,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会典》卷二《吏部一·皇明祖训》。
)从此不设宰相成为定制,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明初废除丞相是皇权政治空前强化的集中表现。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朱元璋将六部长官由正三品提高为正二品,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直接由皇帝指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除户部外,每部下设四清吏司,吏部为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考核和任免,因执掌人事大权,在六部中权势最重。
户部主管土地、户口、赋役、俸饷、粮仓、铸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征收赋税,事务繁忙,按十三行省建制设立十三个清吏司,分管一省之事。
▪明初设置大都督府节制天下军马,大都督为最高军事长官。
大都督府统领全国都司、卫所军队。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在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同时,也废除大都督府,“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分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的军政,率其卫所隶于五军都督府。
兵部“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但兵部尚书有调兵权,不能直接统率军队。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称明代“兵部掌兵政,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之五军都督府。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掌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 互相牵制。
▪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其下按十三省建制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
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平行,合称七卿,有弹劾和建言大权;监察御史虽然只有正七品,但在京可以弹劾王公大臣;在外可以巡察州县,称作巡按,代表天子出巡,大事上奏,小事可以直接裁决。
▪朱元璋又按照六部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共五十多人,这六科是独立办事,其职责是稽查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
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
给事中权力有三项,一是封驳权,诏令、政务有不当,可以驳回重议;二是劾奏权,可以弹劾违法犯罪官员;三是论事权,朝政有失,可以直接上疏匡正。
▪大理寺是最高司法机构,主管复审大案要案,平反冤狱,长官大为大理寺卿。
凡刑部、大理寺审理案件,须移送到大理寺复审,听候指驳。
▪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主管一切奏章、封驳和臣民申诉等事。
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
朱元璋认为政务如同流水,应该使它畅通,下情能够上达,所以给新设机构取名通政院。
2、地方机构▪明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员。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作“省”、“行省”。
布政司职权则限于民政和财政,到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全国设有十三布政司,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此外,明成祖时期1406年设置交趾布政司,管辖今越南北部地区,到1428年撤销。
除十三布政司外,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周围地区,由朝廷直接管辖,称作南直隶、北直隶,或者称作南京、北京,相当于元代的“腹里” 。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又设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
布政使俗称藩司、藩台,主管一省民政、财政,实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参政、参议分管各道事务,道是监察区,并非行政区。
▪各省还设提刑按察司(臬司、按司)、都指挥使司(都司),合称“三司”。
按察司掌司法和监察,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又有副使、佥事,均无定员,按察使不仅主管刑狱,也有弹劾之权,副使、佥事分管各道敬爱南岔。
▪都司掌管一省军事,设都指挥使(正二品)一人,同知二人,佥事二人。
都指挥使地位高于布政使、按察使,号称“二品大帅”明代行省图▪边疆地区不设布政司、按察司,仅设都司。
如西藏地区设置乌斯藏都司(清称卫藏),四川西部地区设置朵甘都司(清代称西康),东北地区有努尔干都司、山东行都司等机构。
▪三司平行机构,不相统属,各自与中央各部发生联系,布政司主要是户部、吏部,按察司主要是刑部、都察院,都司主要是兵部、五军都督府。
▪三司分权而治,可以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但是各省事务之间互相关联,有时需要协调处理,所以到明中期以后,朝廷派遣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用来协调各司关系,处理重大事务。
这些总督、巡抚并非官员,而是一种临时差遣,但后来逐渐成为固定的官员。
▪行省以下有道的设置,但道只是监察区域,不是行政区划。
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
布政司官员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粮的区域,称作分守道,全国共有60道;按察司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的区域,称作分巡道,分守、分巡的区域不尽相同,全国有69分巡道。
▪行省以下行政机构为府,全国159府。
府设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
在两京地区,各府之上不设布政司,直接听命于六部,所以称作直隶,其中应天、顺天两府长官为府尹。
▪府下为县,有1171县,设知县、丞、主簿等官员。
另外还有州的建置。
全国有234州,州分为直隶州(隶于布政司)和散州(隶属府)。
直隶州相当于府,散州地位同于县。
州设知州(从五品)、同知、通判等官员。
3、卫所制度▪《明史》卷九十《兵志二》:朱元璋称吴王时,“革诸将袭元旧制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官号,而核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洪武七年(1374年)定制,以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使;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管辖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
百户所下有总旗二,每总旗50人;每总旗下有五小旗,各有10人。
卫所隶属都指挥使司,都司又隶属五军都督府。
▪洪武二十五年,卫所兵有120余万,永乐以后增加到270余万。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计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
永乐(1403-1424)以后,卫所之数屡有增改。
▪其中边疆地区都司如奴儿干、乌斯藏、朵甘卫都司兼领地方行政。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分统于各处都指挥使司。
京师地区卫所最多。
▪明太祖定都南京,集全国卫所军精锐于京师。
遇兵事以京军为主力,抽调各地卫所军为辅。
洪武中南京有四十八卫。
永乐迁都北京后,都城置于国防前线,成为全国的军事中心,增为七十二卫,并定制立京军三大营,有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明史》卷二百五十一《蒋德璟传》:“文皇帝(明成祖)设京卫七十二,计军四十万。
畿内八府,军二十八万。
又有中都、大宁、山东、河南班军十六万。
春秋入京操演,深得居重驭轻势。
”▪明代实行军户制和屯田制度。
军士世袭,单独编制户籍,称作军户。
全国军户约二百万,世代当兵。
军队任务是出征、防守、屯田。
各地卫所都要屯田,以提供军粮。
军对大体依靠屯田解决开支,所以明太祖自夸“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4、法律制度▪1373年,明太祖命刑部尚书刘惟谦制定《大明律》,1397年正式颁行。
《大明律》是明朝主要法律形式,是依据唐律及明初实际情况制定的,共有七律(名例、六部)三十卷460条,内容以五服、五刑、十恶、八议条目为中心。
五刑除死、流、徒、杖、笞吾等,五刑之外,又有凌迟、刺字、充军等刑,为巩固君主权威,《大明律》专设“奸党”条目,用来惩治朝臣结党弄权。
▪朱元璋亲自编写《大诰》三编,共236条,罗列明初以来用严刑处置的种种大案要案,用来威慑大臣。
这些案件多是法外用刑。
朱元璋要求军民人等熟读《大诰》,洪武年间,经常使用严刑处理功臣和官吏犯法事件。
其中“胡惟庸之狱”、“蓝玉之狱”处死人数达四万五千人,包括韩国公李善长在内都被诛灭三族,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元璋实行廷杖制度,对官员动辄施以廷杖。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因触犯朱元璋,被廷杖打死。
后来明武宗想到江南巡游,对140名劝阻官员施行廷杖,当场打死11人;明世宗追封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朝臣激烈反对,134人受到杖责,其中16人被打死。
▪明朝还设立特务机构。
洪武十五年,设置锦衣卫,其前身是拱卫司,担当皇帝侍卫和仪仗等事,所以又称仪鸾司,不具备侦查缉捕、防奸防盗的特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