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用法推断黎凛
“文言虚词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课件)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下学期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 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 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 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每日一练32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下学期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削减(xuē) 桎梏(gù ) 羞赧(nǎn) 一丘之貉(hé ) B.整饬(chì ) 纤弱(qiān) 渐染(jiān) 靡靡之音(mí ) C.优劣(1iè ) 拘泥(nì ) 装订(dīng) 蜚声文坛(fēi) D.忖度(cǔn) 绯闻(fěi) 揶揄(yé ) 春风骀荡(dà i)
√
“首屈一指”强调是最好的,“名列前茅” 强调的是名次列在前头。两个成语互换。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下学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林先生设施粥摊是典型的民间慈善行为,在 金融危机笼罩下的今天,这种关爱天下寒士的义举, 使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馨和感动。 B.她的情况经本报独家披露后,引起了海内外 巨大而广泛的轰动,许多个国家的读者都通过本报联 系她,表示愿意提供救助。 C.近20年来,高浓度污水长期在境内滞留、渗 透、污灌,造成了以滏阳河、滏阳新河沿岸为重点的 大范围浅层地下水污染。 D.白洋淀水域干旱少雨,上游来水稀缺,使白 洋淀导致多次出现低水位甚至干涸,淀内生物物种锐 减,有的物种甚至绝迹。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 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焉: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eg: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也: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焉”是兼词“于此”,在这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焉”是代词,代文章。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是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呢”。】
3
投诸渤海之北
4
虚词的连用
5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6
而已矣
7
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发展变化大。
学法指导
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分清虚实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添加标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替”、“给”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作出”、“制定”
05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介词
02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推断
返回
牛刀小试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 (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 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
的布 )《种树郭橐驼传》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
南飞》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 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返回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学习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5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本专题共10课时。
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学习过程】【“考纲”解读】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5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5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命题规律】江苏卷多年未考,一般在文言翻译中有涉及。
从外省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考题分析】虚词在高考中是一个必考考点,近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大部分直接设置了对虚词理解的考查题型。
考查题型也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高考中占3分。
具体包括两种选择题型,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采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每项列两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另外也常采用比较匹配类的选择题,其一是从4—6句中选择同一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两项;其二是选择与题干所给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24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考点24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考点详解】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浙江卷用一道选择题单独考核,在翻译中也有所体现,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典例引领】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2.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⑨丹不忍以.己之私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3.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①寄蜉蝣于.天地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托遗响于.悲风5.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文言文阅读】考点24文言实虚词(原卷版)
考点24文言实虚词1. 考点分布(2024、2023新课标I、II,2022新高考I、II,T11)下列对材料(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2020新高考I、II,T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①题型上,客观题,分值,3分。
②形式上,2022-2023年国考4套卷文化常识的命题均与教材中常见实词合并混搭检测,且以教材实词为主,文化常识为辅,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对死记硬背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结合文本语境,正确推断词义的能力。
③范围上,所选实词和常识词,直接指向教材,而且明确的指向教材中的重点篇章,2023检测的的篇目有《兼爱》《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诗经》2022检测的篇目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鸿门宴》《赤壁赋》《短歌行》《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这些均属于初高中教材文言文精读篇目,命题意图十分明显——紧扣教材,考题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备考策略】1. 研读课本: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因为历年的文言文试题都与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密切相关。
2. 归纳整理:整理归纳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词汇,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 专题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
4. 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考点精讲01 实虚词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阅读文言文,遇到最多的是文言实词。
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这四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
文言实词中单音节词居多,但也有不少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
这往往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容易出现的一个盲点。
(一)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导读: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一、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
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
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①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
“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文言文之虚词推断八法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文言文
之
虚词推断八法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三、虚词的复习方法
(1)归纳积累,辨析异同 归纳积累,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复习过程中,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 复习过程中 , 要通过阅 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 结合文中的典型句子不断练 要树立全句意识, 习 , 要树立全句意识 , 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来准确理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要识记那些要求务必掌握的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日积月累,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日积月累 , 自然就能得心 应手。 应手。 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 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 , 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大 不相同, 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不相同 , 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 在感叹句中助感 叹语气, 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 叹语气 , 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 , 答题时切忌生硬 地胡乱套用。 地胡乱套用。
难 道
带入筛选法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围着它又围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
不下去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攻 不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而陋者乃 而陋者 乃:副词,可译为“竟” 副词,可译为“ C人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人益之, 损之,胡可得而法? 人益之 连词,可译为“或者” 或:连词,可译为“或者”
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 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概念的词。 概念的词。 例如: 例如:方、但、益
2.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 2.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
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 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 。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 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微专题03 文言虚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微专题02 文言虚词讲义一.考情微观2022-2023年常考虚词虚词考查命题特点: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二.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3.文言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三.妙招助记十八个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
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我们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解析版)知识卡片文言文阅读之★[知识梳理]强化两个意识:一是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
二是分点意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的10点方法: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 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
例如:①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①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③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④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
5 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扈从((hù cóng,随从,多指随侍帝王);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 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 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 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以故”“是以”“以是” 等。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以是见放(因此被流放)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少:以……为少(认为……少)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哀吾生之须臾,主谓短语“吾生之须臾”做“哀”的宾 语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 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像那)”“故 夫(所以)”“且夫(再说)”“盖”(大概) 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表示结果,以至,以致。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至于:到达。 “至若春和景明”: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的时候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下学期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 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 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 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 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 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 “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得到 它”。
六、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 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能删除或用别的虚词替换,意思不变的一 般是连词而不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 “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高)俅以幸(被宠幸)臣躐跻( liè jī越级上升) 显位
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 李若水说:“高俅凭借被宠爱的大臣的身 份越级跻身高位,败坏了国家的军政大计, 致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行应该和童贯 相等。让他保全尸首而死(已属开恩), 现在应当削减他生前的官位俸禄的等级, 以表示他被众人唾弃;可是现在主管官吏 却按照常规,想追加繁琐的礼节,这是对 公议不恭的表现。”(《宋史李若水传》)
四、 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 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或连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 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02年全国卷) 其我之谓矣。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这 句话)大概是说李将军吧?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 “其”,连词,表选择问,可译为“是……还 是……。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祈使、希望语气,可译为“一定、应当” (5)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 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 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 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五、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 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 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 “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 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见《考一本》P83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特殊虚词
a.把握“诸、盍、焉”等兼词的用法及 意义。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 “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 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 的意思来考虑。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 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 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 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 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 可推断其用法。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 是”、“然后”、“可以”、“从而”、“其 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 释。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母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
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水》)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 “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 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在并列、对偶、对比、对称、排比、 互文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里,其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 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 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