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与地理环境
基于地理环境教学资源民歌音乐教学
基于地理环境教学资源的民歌音乐教学探究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即通过多学科渗透将与音乐相联系的人文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来获得个体和谐全面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基于地理环境教学资源的音乐教学意义,探讨了不同风格民歌基于地理资源的教学应用,践行了综合学科教学的教法实践。
关键词:中国民歌区域特色地理环境引导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45-01随着音乐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学具有了较以往更为突出的丰富性、广博性与兼容性,笔者在给学生上高中音乐欣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时,在分析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时,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影响民歌风格的地理因素。
在分析民歌音乐风格时,广泛收集、精心筛选,挖掘民歌中的地理因素,对于音乐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高亢的西北腔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信天游”和“花儿”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它常常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因此在民间就有“信天游,不断头。
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陕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响,“信天游”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
如:陕北民歌《脚夫调》,是“信天游”的代表性曲目,主要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
脚夫们常年赶着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峁、墚,在寂寞无助之中,借歌抒怀、消愁解闷。
歌词表现了脚夫们为了生活抛妻离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也从另一种角度表达了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陕北的《信天游》高亢、粗矿,无论是表达喜、怒、哀、乐的哪一种感情,在音乐表现中大都讲求音域宽广、音调高亢、旋律跌宕,给人一种勇敢、坚韧、绝不折腰、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那是因为陕北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道道沟,还有那无边无际广漠荒凉的黄土地所造就的。
地理与音乐:音乐中的地理主题
地理与音乐:音乐中的地理主题音乐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艺术,它不仅能够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地理特点。
在音乐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地理主题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音乐中的地理主题,并举例说明。
首先,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都能够激发音乐家的灵感,促使他们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
例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就以其华尔兹音乐而闻名于世。
华尔兹是一种源自维也纳的舞曲,它富有轻快、优美的特点,正是受到了奥地利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山歌也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这些山歌描绘了贵州山水的秀美景色,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感,将山川湖泊的景色与音乐融为一体。
其次,音乐作品中的地理主题不仅体现在创作背景之中,还可以通过节奏、调式和乐器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表达。
例如,拉丁音乐常常采用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节奏,表达出南美洲热带地区的热情和豪放;而爵士乐则将黑人音乐与美国南方的沼泽地景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此外,一些乐器也与特定地理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古琴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山水画的音乐表现形式,它通过演奏技巧和音乐结构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细腻之处。
除了创作风格和乐器的选择,音乐中的地理主题还可以通过歌词和歌曲的主题表达。
许多流行歌曲以特定地区的景点、城市或文化为题材,例如《伦敦之桥》、《纽约纽约》等。
这种类型的歌曲常常描述了一个地方的独特风景、人文特色和历史背景,吸引听众去探索和了解这些地方。
此外,许多民歌也以具体地区的民俗、传说或传统乐器为题材,如中国的《茉莉花》等,它们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独特风情。
最后,地理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单个音乐作品中,还可以在音乐会和音乐节等活动中得到体现。
例如,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常常将当地的音乐和文化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内容摘要】音乐和地理两个学科看似相去甚远,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音乐无处不在,以地域为重要特征,因此产生了带有明显地理特征、地域特色的音乐事象。
文章以浙江、陕西两省为例,用地理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考察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以及音乐的地理特征和地域特色,寻找音乐与自然地理之间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自然地理学音乐类型一般性规律音乐地域性传统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
现代自然地理学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综合性实验站和使用gis遥感技术,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过去人们对音乐特征的研究多停留在南方音乐“委婉、细腻”和北方音乐“豪迈、粗犷”的感受性表述,自然环境也多为南方“山清水秀”,北方“高大巍峨”的文学性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而且一些新的音乐理论分支学科亦不断萌生建构。
①作为文化地理学的子学科,音乐地理学和戏曲地理学的研究开展较晚,目前音乐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音乐家的籍贯分布与地区差异等③、民歌的地域性④、音乐文化区⑤、音乐地理学的研究综述⑥等。
同时,中国学者对戏曲地理学的研究也相对缺乏,且多从宏观角度分析,只有少部分进行了具体剧种的研究。
⑦⑧如胡兆量⑨从剧种的地域分布、戏曲声腔的地域差异以及戏曲音乐的差异等方面总结了中国戏曲的地理特征。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从地域上对音乐分布做了划分,但划分尺度仍多依据行政区划,依据自然区划的尺度则更大,不能精确反映单个音乐种类在自然地域上的分布特征。
本文研究是立足于地理学,通过研究浙江省和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景观差异,如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等,并叠合两省秦腔、婺剧、山歌、田歌等代表性民族音乐类型,分析不同音乐类型在地理景观上的分布特点,寻找音乐与自然地理景观之间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1. 引言1.1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地域差异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风情都对音乐的风格和特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音乐的曲调、节奏、乐器等方面,更体现在音乐的表现形式、情感表达、主题内容上。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北方地域的传统音乐格调沉稳、雄壮,南方地域的传统音乐则多情缠绵、动人心弦。
西部地域的传统音乐富有草原风情、山野豪情,东部地域的传统音乐则更注重朴素、婉约。
这些地域差异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面貌,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地域差异不仅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更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中国音乐文化多元化与丰富性的重要体现。
2. 正文2.1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地域差异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以及气候特点都会对当地的音乐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地域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的风格和曲调上,还体现在演奏方式、乐器选择以及歌曲内容上。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北方地域的音乐通常较为豪放、高亢,节奏明快,反映出北方人的豪爽性格。
北方地域常用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音色明亮,富有爆发力。
而南方地域的音乐则更为细腻、柔和,表现了南方人的温和、缓慢的生活节奏。
南方地域常用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等,音色柔和,具有悠扬的韵味。
西部地域的音乐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音乐节奏多变,独具特色。
东部地域则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音乐中常常融入海洋元素,节奏灵动。
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地域差异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使其更加饱含生活气息,能够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理与音乐初中地理中的地理与音乐融合
地理与音乐初中地理中的地理与音乐融合地理与音乐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一个研究地球,一个研究艺术。
然而,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地理与音乐却可以有着意想不到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与音乐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的融合运用以及其带来的教学意义。
一、地理与音乐融合构建的场景体验在地理教学中,通过音乐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地理场景,以提升学习的效果。
首先,音乐可以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氛围。
通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比如传统民族音乐或当地的流行曲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其次,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地理地貌的直观认知。
比如,在讲解沙漠地貌时,播放具有沙漠风情的音乐,如阿拉伯音乐,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炙热的沙漠气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沙漠地貌的形成过程。
此外,音乐还可以用来模拟气候环境。
在学习气候类型时,通过播放具有相应气候特征的音乐,如雨林中的鸟鸣声、冰雪世界中的冰碎声等,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候环境的真实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二、地理与音乐融合带来的情感共鸣地理与音乐融合还可以在情感共鸣的层面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
地理学科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概念,学生有时会觉得枯燥和抽象。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来打破这种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解环境保护时,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具有环保主题的歌曲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这样的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地理与音乐融合的创意表达地理与音乐融合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通过创意表达的方式来展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音乐的元素和特点,创作出具有地理主题的音乐作品。
比如,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特定音效来模拟地球不同地方的自然声音,或者运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
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对音乐风格及形式的影响
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对音乐风格及形式的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了一方人民的习性,影响其文化类型的塑造,也影响了音乐风格及音乐形式的形成。
把音乐放回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去,更能恰如其分地解析并了解地理对音乐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地理环境;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音乐在不同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中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这些地理环境的不同,对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迁移、文化的传播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也对各个地方文化及音乐风格的形成及音乐形式的差异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山城”之称。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雾,素有“雾都”之称。
流经重庆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
长江干流横贯全境,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这样的地理环境自然也就产生了重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汉族民间歌唱形式。
重庆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
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时,要唱“莫约号子”“桡号子”等,此类号子音调悠扬,节奏不快,适合扳桡的慢动作;闯滩时,唱“懒大桡号子”“起复桡号子”,此类号子音调雄壮激烈,具有强烈的劳动节奏特点,以适应闯滩的行船需要;过险滩时,要唱“绞船号子”“交加号子”,此类号子以激烈、雄壮的音调为特点。
川江号子也能充分体现出音乐与地理的紧密联系。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区域表现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多。
这样的地理环境也赋予了四川民歌鲜明的风格特色。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早在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它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
八年级上册地理音乐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音乐知识点地理音乐知识点地理和音乐二者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与音乐都是人类创造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创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与音乐有关的知识点。
1. 地球的自转与地球日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日”。
在音乐中,24拍也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小节,这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呼应。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摇滚乐队AC/DC的经典歌曲《Highway to Hell》就是以24拍为一个小节的。
2. 地理环境与音乐风格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音乐也不例外。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和审美情趣,这就使得不同地方的音乐风格也各具特色。
例如,非洲的鼓舞音乐、南美的探戈音乐、欧洲的交响乐等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 地理与音乐的跨文化融合地理环境不同带来了文化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又促进了跨文化的融合,这种跨文化的融合在音乐领域尤其常见。
例如,中国的古琴和西班牙的吉他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非洲音乐与欧美乡村音乐的交融,也创造出新的音乐体验。
4. 地形与音乐产出的影响地形的高低起伏、水文环境等都会影响音乐的产出,这一现象尤为显著。
例如,在中国,以南方为代表的水乡文化和以北方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就分别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传承和乐器。
在印度,山区人们因地制宜发明了许多特色乐器,如竖琴、坦波拉等等。
5. 地球上的音乐传统与多样性地球上每个文化圈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这些音乐传统总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承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传统的多样性也是值得注意的。
例如,印度的古典音乐、非洲的鼓舞音乐、西方的管弦乐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强大的表现力。
总结本文讨论了地理教材中与音乐有关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自转与地球日、地理环境与音乐风格、地理与音乐的跨文化融合、地形与音乐产出的影响以及地球上的音乐传统与多样性。
地理知识对提升本人音乐专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知识对提升本人音乐专业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
如蒙古族长调,适宜在空旷处演唱。
经济,乐器从木质到铜质到金质,无论是工艺和材料都与经济和科技水平有关。
民族,游牧民族使用的打多是弦乐,适合于马背上弹奏。
管乐和敲击乐主要是由农耕民族使用。
当然,随着民族融合,这些乐器也融合了。
宗教,为了凸显宗教的神秘和对神仙的崇敬,大量的音乐被创作出来,用于祭祀活动不同的地理方位和自然的地形地貌对各地民歌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看不同地理方位对民歌风格的影响。
根据所处地理方位的不同,可将中国民歌按水系细分为西北风格区(黄河上游)、中原风格区(黄河中游)、华北风格区(黄河下游)、西南风格区(长江上游)、中南风格区(长江中游)、华东风格区(长江下游)、东北松辽风格区、东南沿海风格区和南部海岸风格区九个风格区。
以黄河水系为例,西北风格区由于地处黄河上游,自然条件恶劣,因此盛行以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为代表的山歌,其大都具有高亢、悠长的旋律风格,以及苍凉、凄楚、淳厚的情感特征,如《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等。
中原风格区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理条件较优越,因此小调流行最广,盛行装饰性润腔的民歌。
其音乐风格具有双重性:既有刚健泼辣的大腔大调,又有柔和淳朴的精巧小曲。
如《王大娘补缸》《编花篮》等。
而地处黄河下游的华北风格区由于西临大陆,东靠沿海。
因此民歌种类繁多,风格多样。
如靠近河北太行山的地区盛行山歌,其风格近似内蒙古中部的爬山调,旋律婉转优美,气息深邃悠长;而靠近东部沿海的海洋号子则旋律平稳抒情,节奏感强。
可见,即使是在同一水系,各地也会由于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而形成不同的民歌风格。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地域辽阔,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经济生产方式有农、林、牧、渔等。
因此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下面我从几个地区谈一下地理环境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
在这种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质朴清新、婉转流畅的曲调。
如从事农耕的唱《绣花调》、《灯调》,挖山种地唱山歌,砍柴唱砍柴歌,脚夫唱赶马歌,小孩也会唱放牛歌等。
在戏曲方面京剧可以说兼容并蓄,既没有以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火爆、激昂、高亢,又没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而优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容并蓄。
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植物茂盛,山青水碧,风光秀丽,素有“水乡”之称,因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了清澈透明、小巧玲珑、优雅别致、起伏不大、节奏严谨、悦耳动听的民歌曲调,如《撒网小调》、《采茶曲》、《栽秧歌》等。
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戏曲,越剧《天仙配》、《西厢记》等唱腔委婉优雅,纤巧细腻,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且气温较低,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民间音乐,就具有了清悦嘹亮、热烈奔放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历史上交通长期处在“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状况,牦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人们一旦相聚,便围着牛粪火,喝着酥油茶,跳起欢快的“锅庄”,长空舞袖,步伐矫健,歌声响亮,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如《骏马》、《我是日喀则人》等民歌。
我们熟悉的西藏波密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青藏高原是民歌的宝库、歌舞的海洋。
高考地理版音乐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版音乐知识点总结引言: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学科,它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考地理科目中,音乐也有一定的涉及,了解这些音乐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
本文将总结高考地理版中涉及的音乐方面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与音乐音乐与自然地理息息相关。
自然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而这些自然现象也常常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可以激发音乐家创作出具有宏伟气势的交响乐;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而河流、海洋等水文要素则经常成为音乐作品中的音色表现。
二、地理文化与音乐地理文化是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特性。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特点,这也成为我们了解地理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音乐与旅行地理旅行地理是指人们在旅行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的地理要素。
而音乐在旅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旅途中的车程,还是在异国他乡的漂泊中,音乐都能带给我们安慰和舒适。
旅行背景音乐的选择,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目的地的气息和文化。
四、音乐与城市地理城市地理是指城市的形态、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音乐在城市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中的音乐剧院、音乐会场所等文化设施为我们欣赏音乐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而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繁忙的生活节奏也孕育了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等,这些音乐风格反过来又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
五、音乐与环境地理环境地理是指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而音乐在环境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中,音乐可以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和谐的旋律,传达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对生态平衡的呼唤。
此外,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音乐的表演和欣赏方式。
结语:音乐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与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陕西民间音乐是指在陕西地区流传的一种以声乐为主的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
它是陕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人民独特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
陕西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陕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发展背景。
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
陕西民间音乐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包括古琴、笛子、胡琴、鼓乐等,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风格。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陕北民间音乐,它具有豪放开朗的节奏和激昂热烈的旋律,表达了陕北人民朴实而热情的生活态度。
而陕南民间音乐则更为细腻和柔情,表达了陕南人民淳朴而含蓄的情感。
二、歌曲内容丰富多样。
陕西民间音乐的歌曲内容通常以生活为主题,反映了陕西人民的农耕文化、爱情婚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陕北民谣》就以表达陕北农村人民对农耕生活的喜爱和激情为主题,歌词真实而质朴,蕴含着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演奏形式多样化。
陕西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大型乐队合奏,也有小型民间乐队合奏。
而陕北民间音乐中的鼓乐是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它采用三大鼓乐器:大鼓、中鼓、小鼓,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鼓点,营造出热烈而激昂的氛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欣赏。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陕西地处中原腹地,西临秦岭,北倚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独特。
这种地理环境的特点影响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陕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人们要通过音乐来宣泄情感和寻找精神慰藉,因此陕北民间音乐的节奏激昂,富有激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二、历史文化的沉淀。
陕西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的沉淀为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化积淀。
陕西民间音乐中的古琴演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箜篌演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高雅的文化内涵。
这种历史文化的沉淀为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 高山雪原上的民歌 高山雪原因高山环绕,地形封闭,偏
处边陲,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 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 泊和高山沼泽,这里高寒缺氧、严峻恶劣 的生态环境下,居住在高原人们的肺活量 大,因而音区很高,歌词里赞颂的是雪山、 雄鹰、太阳和雪莲。表达出藏人倔强豪放 性格及对生活的虔诚。加上这里宗教文化 的宏观背景,这里的民歌似乎也变得更加 至上飘渺,这正是它的引人之处。
中国民歌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
1、中国的地形对民歌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 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 西部高山、高原地区, 地势高低起伏,山峦遍野, 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心情就会不舒 畅。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创造的民歌就会高亢激昂, 节奏明显,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多变。人们 用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跌宕起伏 的民歌来表达这里的地广人稀、空旷孤寂和开门见 山的环境。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人们的视野开阔、 心情舒畅,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曲调悠扬 高亢,韵脚和谐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人们一般习惯用小调来轻唱低吟,表达 平原地区一望无垠、风景秀丽的特色。他们所歌唱 的民歌就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情意绵绵。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 土地,气候寒冷恶劣,日温差变化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 大自然做斗争,形成了顽强勇敢、积极奋进的性格。人们所 传唱的民歌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3、 中国的交通与民歌 受我国地形的限制,各地的交通也是复杂多样。
从南北交通来看,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 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 言差异不大。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民歌的形成及内部一致性 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南方相比,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 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 的民歌。因而南方各民歌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
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内容摘要】音乐和地理两个学科看似相去甚远,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音乐无处不在,以地域为重要特征,因此产生了带有明显地理特征、地域特色的音乐事象。
文章以浙江、陕西两省为例,用地理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考察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以及音乐的地理特征和地域特色,寻找音乐与自然地理之间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自然地理学音乐类型一般性规律音乐地域性传统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
现代自然地理学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综合性实验站和使用gis遥感技术,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过去人们对音乐特征的研究多停留在南方音乐“委婉、细腻”和北方音乐“豪迈、粗犷”的感受性表述,自然环境也多为南方“山清水秀”,北方“高大巍峨”的文学性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而且一些新的音乐理论分支学科亦不断萌生建构。
①作为文化地理学的子学科,音乐地理学和戏曲地理学的研究开展较晚,目前音乐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音乐家的籍贯分布与地区差异等③、民歌的地域性④、音乐文化区⑤、音乐地理学的研究综述⑥等。
同时,中国学者对戏曲地理学的研究也相对缺乏,且多从宏观角度分析,只有少部分进行了具体剧种的研究。
⑦⑧如胡兆量⑨从剧种的地域分布、戏曲声腔的地域差异以及戏曲音乐的差异等方面总结了中国戏曲的地理特征。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从地域上对音乐分布做了划分,但划分尺度仍多依据行政区划,依据自然区划的尺度则更大,不能精确反映单个音乐种类在自然地域上的分布特征。
本文研究是立足于地理学,通过研究浙江省和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景观差异,如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等,并叠合两省秦腔、婺剧、山歌、田歌等代表性民族音乐类型,分析不同音乐类型在地理景观上的分布特点,寻找音乐与自然地理景观之间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
文化地理音乐与文化地理
“和为贵”中国哲理的重要精华。反映在戏曲艺术上 是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有海纳百川,吸收多门艺术精 粹的气概。
戏 曲 文 化 的 统 一 性
我国众多剧种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就是秦汉的歌舞、 优戏、角抵戏,唐的参军戏、歌舞戏,宋元的杂剧,明代 的弋阳、余姚、海盐和昆山四腔,以及随后形成的皮黄腔、 梆子腔。川剧“昆、高、胡、弹”四腔中的高是弋阳腔, 胡是皮黄腔,弹是梆子腔。地方色彩浓郁的粤剧也吸收昆、 高、梆子和皮黄四腔的精华。生旦净末等角色,以明朝服 饰为基础的行档,文字剧目,舞美道具,表演程式,都是 相通的。众多民间小戏可以归纳为采茶戏、花鼓戏、花灯 戏、秧歌戏和道情戏几个系统。民间小戏和主要剧种互相 渗透。例如,黄梅戏源于鄂皖赣间的采茶戏,楚剧源于花 鼓戏,川剧中有花灯戏的唱腔。
按照地域分布的广度和专业剧团的数量, 我国剧种大体可以分五个层次:①全国影响的 剧种,京剧。②跨省影响,专业剧团超过70个 以上的剧种。北方有评剧、二人转、豫剧、晋 剧和秦腔。南方有越剧、粤剧和川剧。上述8 个剧种再上京剧可称9大剧种。
1984年全国有专业剧团2,302个,其中,9大 剧种有专业剧团1,299个,占全国56.4; %, ③省级影响,专业剧团在25个以上的剧种。 晋冀鲁豫地区有山西蒲剧、河北梆子、山东 吕剧、河南曲剧。华东有安徽黄梅戏,江苏 锡剧和福建闽剧。华中有湖北楚剧和湖南长 沙花鼓戏。这9个剧种有专业剧团341个,占 全国14.8%.④维持少数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 174个。这些剧种共有专业剧团662个,平均 每一个剧种不到4个专业剧团。其中,92个 剧种只有一个专业剧团。⑤没有专业剧团的 剧种168个,几乎占剧种总数一半。这些剧 种大都只有业余剧团在农闲喜庆期间演出。 有10个剧种已经失传。
我国众戏曲既有纷繁复杂的一面,又有内在统一和紧 密联系的一面,形成完整的戏曲体系。统一性首先反映在 共同的哲理观念和历史背景上。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我国戏曲舞台的特点是虚,是空,是无,是 无和有,空和实,虚和真的高度统一。“有时舞台上摆一 桌一椅,也只是一个符号,可以代表山头、楼船、祭台, 当然也可以代表桌椅自身”,在舞台上,时间和空间可以 任意伸缩。一个圆场可以走遍天涯海角,几个龙套可以当 作千军万马,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又可以唱上半天。空虚 的舞台反映重人之道,要求发挥人的表演能动性,无中生 有,空中含实,虚中存真,在空虚中“生天生地,生鬼生 神,极人物之万途,攒今古之千变”。
音乐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学研究
音乐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学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学研究价值。
音乐的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受到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出各种特色和独到之处。
一、音乐的文化历史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不同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反映在音乐的形式、风格、语言等方面。
比如,在中国,传统音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在欧洲,西方音乐的基础则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同时,不同文化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对音乐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对音乐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并将音乐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而在印度,古代的梵文经典中关于音乐的讨论非常丰富,音乐在宗教仪式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也是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间音乐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婚礼、葬礼、节日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中国的大凉山地区,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就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
二、音乐的地理学研究音乐的地理学研究主要探讨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和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声音特性产生影响。
例如,在西部干旱地区,空气湿度较低,音乐的音色会更加干燥、清晰,而在湿润的热带地区,音色则更加浑厚。
2、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对音乐的风格产生影响。
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音乐,有强烈的阿拉伯和中东风格,而向东传播的音乐则趋向于亚洲风味。
3、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对音乐产生影响。
音乐在经历了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后,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政治的干预和禁锢,音乐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总之,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历史和地理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音乐与人文地理课程设计
音乐与人文地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在当代社会中,音乐和地理作为两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通过音乐的学习和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而人文地理则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地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与环境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音乐和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并了解音乐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
同时,通过人文地理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三、课程内容1. 单元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在此单元中,学生将了解音乐起源于古代人类社会,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和变革。
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音乐,学生可以感受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下音乐的多样性。
2. 单元二: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单元的重点是探讨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将通过学习各地域不同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将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音乐表演方式,体会地理条件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影响。
3. 单元三:音乐的文化传承在此单元中,学生将深入研究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
学生将通过学习地域性音乐的传统演奏方式、舞蹈形式以及音乐节庆活动等,了解地理环境对音乐中文化元素的培育和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
4. 单元四:音乐与旅行体验本单元旨在通过音乐与地理环境相互结合,为学生设计一次音乐旅行体验活动。
学生将选择一个地理环境与音乐风格相匹配的目的地,并结合当地的音乐文化进行实地考察与体验,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演形式。
2. 组织音乐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合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地理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旅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影响。
关于音乐与地理环境
音乐与地理环境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对音乐特点的一句几句概括力的话;但是如果进给音乐一个这样的定义就太宽泛了;今天,我就是从一个方面入手,来正确看待这句话的;自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的一方人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文化,音乐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有不同风格的音文乐化,地理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民歌信天游,它就是出自我们陕西这一片的代表,每每听到或是唱起信天游,我总能感受到高亢,深远,辽阔,悠长之感,跳动的旋律以及特有的音调让我感受到的高原文化的个性;这种个性,因地而起;我们的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它是晋,陕,宁,内蒙古的交界区,东边有太行山,西边有阴山,西部更有黄河和贺兰山,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少雨多旱,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低下,交通也极具不便,因此这一带便出现了脚户;他们风餐露宿,奔波于沟,壑,传,粱间,因此在漫长而枯燥的路途中,便有了这一带的民歌;由于地理因素,这个声就洪亮高昂,代表了一种信念与精神;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形成独特的音乐文化的一大重要要素;沙漠地理、沙漠气候和沙漠气氛的各种因素首先影响并陶冶了阿拉伯人的性情,进而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然后经过长久的文化分滤和积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阿拉伯音乐体系;阿拉伯人最早的歌曲叫“胡达”;这是一种纯朴而单调的原始歌曲,它采用当时流行的阿拉伯诗歌的节奏;阿拉伯传统的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滑音的较多运用、重复性和单调性、长曲长调和对天籁之音的模仿等特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沙漠地理环境的影响;沙漠是旷阔而神秘的,因此,在曲风上沙漠音乐都比较热烈,或者就是凄惨空灵;并且在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舞蹈文化也蓬勃发展,并且与音乐相配合,或婀娜,或妖艳,或低沉;国内外对比,音乐文化的形成都是有着长期积淀,这也正如一个地区的其他文化一样,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有这各自独特的特点,没有那两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地理环境始终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形成,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音乐文化,我们才更加清楚的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这么说来,文化和文化直接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探究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影响,实际上也是我们对一种文化形成的探究总之,我通过地理环境看到了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其相关联的内容,因此欣赏音乐应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
小学三年级音乐与地理与科学综合教案认识乐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音乐与地理与科学综合教案认识乐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音乐与地理与科学综合教案】认识乐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导言:音乐、地理和科学都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综合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认识乐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地理的认识。
一、综合知识引入在开始具体教学之前,首先给学生介绍音乐、地理和科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举例解释,让学生明白音乐、地理和科学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乐器与地理环境1. 了解乐器种类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乐器的名称和特点,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听音乐示范等方式进行。
让学生聆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他们发现乐器在音色、大小等方面的差异。
2. 地理环境对乐器的影响向学生解释不同地理环境对乐器制作与演奏的影响。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木制乐器容易变形,而铜制乐器则能够适应高温。
同时,气候、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因素也影响着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乐器种类。
3. 探究乐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挥,思考不同乐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音乐与科学的结合1. 音乐与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可以使用音叉、弦乐器等工具,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原理,并与音乐的演奏联系起来。
2. 音乐与振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音高与振动的关系。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摇铃、拉弦等方式产生不同音高的声音,观察产生声音的物体的振动情况。
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之前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乐器,调查该乐器的材料、制作工艺、演奏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并制作一个小展板进行展示。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乐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科学的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与地理环境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对音乐特点的一句几句概括力的话。
但是如果进给音乐一个这样的定义就太宽泛了。
今天,我就是从一个方面入手,来正确看待这句话的。
自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的一方人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文化,音乐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有不同风格的音文乐化,地理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
民歌信天游,它就是出自我们陕西这一片的代表,每每听到或是唱起信天游,我总能感受到高亢,深远,辽阔,悠长之感,跳动的旋律以及特有的音调让我感受到的高原文化的个性。
这种个性,因地而起。
我们的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它是晋,陕,宁,内蒙古的交界区,东边有太行山,西边有阴山,西部更有黄河和贺兰山,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少雨多旱,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低下,交通也极具不便,因此这一带便出现了脚户。
他们风餐露宿,奔波于沟,壑,传,粱间,因此在漫长而枯燥的路途中,便有了这一带的民歌。
由于地理因素,这个声就洪亮高昂,代表了一种信念与精神。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形成独特的音乐文化的一大重要要素。
沙漠地理、沙漠气候和沙漠气氛的各种因素首先影响并陶冶了阿拉伯人的性情,进而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然后经过长久的文化分滤和积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阿拉伯音乐体系。
阿拉伯人最早的歌曲叫“胡达”。
这是一种纯朴而单调的原始歌曲,它采用当时流行的阿拉伯诗歌的节奏。
阿拉伯传统的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滑音的较多运用、重复性和单调性、长曲长调和对天籁之音的模仿等特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沙漠地理环境的影响。
沙
漠是旷阔而神秘的,因此,在曲风上沙漠音乐都比较热烈,或者就是凄惨空灵。
并且在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舞蹈文化也蓬勃发展,并且与音乐相配合,或婀娜,或妖艳,或低沉。
国内外对比,音乐文化的形成都是有着长期积淀,这也正如一个地区的其他文化一样,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有这各自独特的特点,没有那两种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地理环境始终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形成,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
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音乐文化,我们才更加清楚的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
这么说来,文化和文化直接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探究地理环境对音乐的影响,实际上也是我们对一种文化形成的探究
总之,我通过地理环境看到了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其相关联的内容,因此欣赏音乐应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