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波尔理论

合集下载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ppt课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ppt课件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玻尔原子结构假说
假说1:
P86
+
n=1
n=2
n=3
n=4
n=∞
rn
v
-
轨道半径:
rn =n2r1
(r1 =0.53×10-l0 m)
P87
内层轨道能量低
+
n=1
n=2
n=3
n=4
n=∞
rn
v
-
P87
P87
5
43Βιβλιοθήκη 2E∞E5
E4
E3
高能级
(En)
辐射光子,原子能量减少
吸收光子克服库仑引力做功,
又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经典理论的困难
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变化的电磁场)
辐射电磁波(能量减少)
电子轨道半径连续变小
原子不稳定
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
辐射电磁波频率连续变化,连续光谱
辐射电磁波频率只是某些确定值,线状谱
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光谱的分立性
P85-86


普朗克黑体辐
射的量子论
②吸收能量
② hv ≥13.6ev的光子(吸收光子发生电离)
实物粒子碰撞:入射粒子能量大于两个能级差
即可吸收
全吸收 或 部分吸收
电离:电子获得能量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n=∞ )的现象。
电离能:氢原子从某一状态跃迁到n=∞时所需吸收的能量
电离能大小 = 氢原子处于各定态时的能级值的绝对值
电子从低能级(如基态)向高能级(如第一激发态)跃迁时,需要
理论的基本假设
规律
以简洁的形式反映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的特征.

氢原子光谱及玻尔理论PPT课件

氢原子光谱及玻尔理论PPT课件

运动方程 :
m 2 Ze2 r 40r 2
原子的能量:
E 1 m 2 Ze2
2
40r
1 Ze2 0
40 2r
电子轨道运动的频率: f e
Z 1
2r 2 40mr 3
r3 2
最大能量为0,而且 r 大,E 大。
第9页/共21页
二.经典理论的困难 1. 经典电动力学原理 有加速度a向外辐射能量,且辐射频率
(3)改变m数值,可给出不同的光谱线系。
以后将会看到,这三条规律对所有原子光谱都适用,所不同的只是各原子的 光谱项的具体形式各有不同而已。
第8页/共21页
§2.3 玻尔模型
(一)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
原子中的电子绕核运动时,只能在某
些特定的允许轨道上转动,但不辐射
电磁能量,因此原子处于这些状态时
是稳定的,
第2页/共21页
§2.2 氢原子的光谱和原子光谱的一般情况
一 氢原子光谱产生与特点 1 产生 氢气放电 2 特点 可见光,紫外光, 有规律
A 谱线的间隔和强度都向着短波方向递减 B 有4条主要线
第3页/共21页
(二)巴耳末经验公

1.
B
n2 n2
4
n 3,4,5
B 364.56nm
氢原子光谱(可见区)的计算值和观测值
T (m)
RH m2
T (n)
RH n2
~ T(m) T(n)
由上式可见,氢原子光谱的任何一条谱线,都可以表示成两 个光谱项之差。
第7页/共21页
综上所述,氢原子光谱有如下规律:
(1)谱线的波数由两个光谱项之差决定:
~ T(m) T(n)
nm

第26讲-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波尔理论

第26讲-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波尔理论
但玻尔理论有以下缺陷:
(1) 无法解释比氢原子更复杂的原子. (2) 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有确定的轨道. (3) 对谱线的强度、宽度、偏振等一系列问 题无法处理.
(4) 半经典半量子理论,既把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 质点,同时,又赋予它们量子化的特征.
例题1:
计算赖曼系的最短波长和最长波长 计算帕邢系第二条谱线的波长
后来的量子力学指出玻尔的“轨道”概念并不 正确。答案正确,其思想不一定正确。历史上出现 过多次这类情况,如“燃素”说,“热质”说等。
第二项假设源自普朗克量子假设,解决了原子 光谱的线状结构问题。指出了原子发光是核外电子 在定态间跃迁的结果。
第三项假设表述了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量子 化,可以从德布罗意波假设自然得出(见下一节)。
2. 玻尔假设
玻尔仔细研究了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微观系统以量子形式 发射和吸收能量 (辐射场)
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微观系统以量子形式 发射和吸收量子化的
辐射场
玻尔认为:如果微观系统只能以量子化的方式 吸收或发射量子化的场,那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 假设微观系统的能量都被限制为分立的结构。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 经典理论解释 ——原子光谱不可能有线状结构
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确定之后,许多人尝试为 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一个模型,以解释光谱的实验 规律。
1912 年卢瑟福根据α 粒子散 射实验结果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 型/行星模型。
原子的中心有一带正电荷Ze(Z 为原子序数, e 为电子电量)的原子核,其线度不超过10-15m ,却集 中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原子核外有Z 个带负电的 电子,它们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1897年,J. J.汤姆逊:电子—进一步促使人们研 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氢原子光谱 ppt课件

氢原子光谱  ppt课件

1885 年瑞士数学家巴耳末把氢原子在可见光的谱 线归纳为巴耳末公式:
巴尔末公式


B
n2 n2 22
(n 3,4,5,6,)
常数 B 36PP4T.课5件7nm
6
巴尔末公式


B
n2 n2 22
(n 3,4,5,6)
当 n=3,4,5,6,为四条可见光谱线H、Hb、Hg、Hd
氢 放 电 管
2~3 kV 光 源
光阑
三棱镜 (或光栅)
全息干板
记录原子光谱原理示意图
PPT课件
5
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很早,人们就发现氢气放电管获得的氢原子光谱, 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四条谱线。
H: 红色 656.210nm; Hb ;深绿 486.074nm Hg : 青色 434.010nm; Hd ;紫色 410.120nm
Ek

1 2
me
2 n
原子能量
电子动能
En

1 2
me
2 n

Ep
e2
4 0rn
e2
4 0rn
系统势能

n

e2
2 0nh

rn

n2
0h2 mee2

可求得:
En

1 2
me
2 n

e2
4 0rn
1 me4
n2 8 02h2
(n 1,2,3)
光谱可分为三类:线状光谱,带状光谱,连续 光谱。连续光谱是固体加热时发出的,带状光谱是 分子所发出的,而线状光谱是原子所发出的。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尔理论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尔理论

二、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911 年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建立 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① 所有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原子 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 非 常 小 ( R≤10-15m ) 的 体 积 内, 这就是“原子核”;
② 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
③ 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 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 一起。
解: 赖曼系
1
R(112
1 n2
)
1/[R(1n12)] 其 中 R 1 .0 9 7 1 0 2 n m 1
n = 2 时对应最长波长 max 121.5nm
n = ∞时对应最短波长 min 91.2nm
帕邢系
1/[1.097
104
(
1 32
1 n2
)](nm)
53 1282nm
例题2 :
% R(612n 12) n7,8,9,L
3) 氢原子光谱规律
氢原子光谱有着内在的联系,表现在其波数可用 一普遍公式来表示:
v% 1
R
1 k2
1 n2
(广义巴尔末公式)
式中: k1,2,3L, n k 1 ,k 2 ,k 3 ,L
对应一个 k 就构成一个谱线系。
里兹组合原理:任一条谱线的波数都可以写成两 项之差的形式,即
• 每一谱线的波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光谱项之差
% T (k)T (n )
%
1
R
1 k2
1 n2
---广义巴尔末公式
表面上如此繁杂的光谱线竟然由一个式 子简单地表示,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出色的成 果,但公式是凭经验凑出来的,它为什么与 实验符合得如此好,在公式问世将近三十年 内,一直是个谜。

氢原子光谱的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的的实验规律

定态跃迁到另一能量为 射或吸收一个频率为
Ek
kn
的定态时,就要发 的光子。
kn
En
Ek h
玻尔辐射频率公式
(3)量子化条件 在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中,
其稳定状态必须满足电子的角动量 的整数倍的条件。
L
mvr
等于
h
2
L n h , n 1,2,3, 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2
n 为量子数
三. 氢原子轨道半径和能量的计算
原子光谱线系的规律性深刻地反映了原子内部的规律性
二.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定态假设 原子系统只能处在
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在这些状
态中,电子虽然作加速运动,但并不
辐射电磁波,这些状态称为原子的稳
定状态(简称定态),相应的能量分
别为 E1, E2, E3,

玻尔
(2)频率条件 当原子从一个能量为 En 的
氢原子光谱
k 1, n 2,3 k 2, n 3,4, k 3, n 4,5, k 4, n 5,6, k 5, n 6,7, k 6, n 7,8,
赖曼系,紫外区 巴尔末系,可见光区 帕邢系,红外区 布拉开系,红外区 普丰德系,红外区 哈弗莱系,红外区
其他元素的光谱也有类似的规律性。
解:设氢原子全部吸收电子的能量后最高能激发到第 n 能级
此能级的能量为:
13.6 n2
eV
En
E1
13.6
13.6 n2
En E1 12.5eV
n2
13.6 13.612.5
12.36
所以 n 3.5
因为n只能取整数,所以氢原子最高能激发到 n=3 的能级 ,当然也能激发到 n=2 的能级.于是能产生 3 条谱线。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k=1、2、3…...
n=2、3、4…...
1 1 R( 2 2 ) , n 5, 6, n 2,3, 4 n 1

1 1 R( 2 2 ) , n 3, 4, 1 1 1 R( 2 2 ) , n 6, 7, 2 n 5 n 1 1 1 R( 2 2 ) , n 4,5, 3 n

n k
1 1 与里德伯表达式比较: R 2 2 n k
me4 7 1 1 . 097373 10 m R 2 3 8 0 h c
R 4 / B 1.096776 107 m1
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
(B=3645.7Å)
氢原子能级跃迁与光谱图
n= n=5 n=4
n=3 n=2
莱 曼 系
巴 耳 末 系
帕 邢 系
布 拉 开 系
0 -0.54 eV
-0.85 eV
-1.51 eV -3.40 eV
n=1
-13.6 eV

氢原子玻尔理论的意义和困难
(1)正确地指出原子能级的存在(原子能量量子化);
(2)正确地指出定态和角动量量子化的概念; (3)正确的解释了氢原子及类氢离子光谱; (4)无法解释比氢原子更复杂的原子; (5)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有确定的轨道是不正确的; (6)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缺点,即把 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质点,同时,又
由于原子总能量减小,电子 将逐渐的接近原子核而后相遇, 原子不稳定 .
e +
三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三个假设 (1)定态假设 原子系统只能处在一系列不 连续的能量状态,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然 作加速运动,但并不辐射电磁波,这些状态 称为原子的稳定状态(简称定态),相应的 能量分别为 E1 , E2 , E3 ,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波粒二象性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波粒二象性

式中:
R =1.096776×107m−1 为里德伯常量
m=1, 2, 3, 4,… n=m+1, m+2, m+3,…
σ
=
1 λ
=
R⎜⎛ ⎝
1 m2

1 n2
⎟⎞ ⎠
--里德伯方程
式中: m=1, 2, 3, 4,… n=m+1, m+2, m+3,…
赖曼系(m=1)
σ
=
R⎜⎛ ⎝
1 12

1 n2
激发态能级
En
=
E1 n2
=
13.6 − n2
eV
当 n → ∞ 时,
原子被电离,电子不受原子核束缚。
电离能:把电子从氢原子玻尔轨道移到无穷远所需能量。
∆E = E∞ − E1 = 13.6eV
(3) 氢原子光谱
(3) 氢原子光谱
En
=

1 n2
( mee4 8ε 0 2 h2
)
=
E1 n2
(n = 1,2,3,⋯)



6562.8Å 4861.3Å 4340.5Å
Hδ 4101.7Å
巴尔末(Balmer)找到的经验公式:
λ
=
B
n2 n2 −
4
⋯(1)
B = 3645.6Å(经验常数) n =3、4、5...
波数
σ
=
1 λ
=
R( 1 22

1 n2
)⋯(2)
----巴尔末公式(可见光区)
R =1.096776×107m−1 为里德伯常量
(2)承认电子在有心力场中运动,角动量守恒。 但是玻尔硬加了一个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21.3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玻尔理论

21.3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玻尔理论
氢 原 与 子 光 能 谱 级 跃系 迁
n4 n3 n2
n
E 0
帕邢系 巴耳末系
莱曼系
布拉开系
n 1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氢原子玻尔理论的意义和困难
(1)正确地指出原子能级的存在(原子能量量子化);
(2)正确地指出定态和角动量量子化的概念; (3)正确的解释了氢原子及类氢离子光谱; (4)无法解释比氢原子更复杂的原子; (5)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有确定的轨道是不正确的; (6)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缺点,即把 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质点,同时,又
r
h 量子化条件 L mvr n 2π
n 1,2,3,
主量子数
假设三 频率条件假设 当原子从高能量 En 的定态 跃迁到低能量 Em的定态时,要发射频率为 的光子.

频率条件
h En Em
氢原子能级公式
2 vn m 由牛顿定律 2 4π 0 rn rn h 由假设 2 量子化条件 mv n rn n 2π
赋予它们量子化的特征 .
例1:计算赖曼系的最短波长和最长波长 计算帕邢系第二条谱线的波长 解: 赖曼系
1 1 R( 2 2 ) 1 n 1

1 (nm) 1 [1.097 104 (1 2 )] n
n = 2 时对应最长波长 max 121.5nm
n = ∞时对应最短波长 帕邢系
En E1 n
2
基态 n 1
13.6
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m e4 1 h En Em En 2 2 2 8 0 h n 1 me4 1 1 ( 2 2 ), n m 2 3 c 8 0 h c m n 4 me 7 1 1 . 097 10 m R (里德伯常量) 2 3 8 0 h c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是指由氢原子发射或吸收光的频率与能级之间的关系。

根据氢原子的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理论,有以下几个实验规律:
1. 鲍尔原理:氢原子的电子只能在确定的能级上存在,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出特定频率的光,称为发射光谱。

这些光的频率与能级差值之间存在定量关系。

2. 赖曼公式:赖曼公式给出了氢原子光谱中发射线的频率与能级之间的关系。

对于氢原子的Lyman系列(电子从n ≥ 2的能级跃迁到n = 1能级),发射线频率与能级之间的关系为ν = R_H(1/n^2 - 1/1^2),其中ν为发射线的频率,R_H为里德伯常量,n为整数。

3. 能级间距:氢原子的能级间距逐渐减小,当电子处于高能级时,能级间距较大,发射的光频率较高;而当电子处于低能级时,能级间距较小,发射的光频率较低。

4. 能级分裂:氢原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级会出现分裂,从而产生一系列谱线。

这被称为塞曼效应。

这些实验规律为理解氢原子的光谱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为量子力学提供了实验基础。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理论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理论

失重状态无关 ,所以 A 、C 、D 错 ,B 正确 .
根据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跟容器壁的碰
撞 ,对容器壁形成一个持续的作用力 ,由压强公式 p =
F S

气体压强可以说成是“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E 正确 .
F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
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
解析 由气体分子自身的重力产生的压强很小 ,可忽
略不计 .如果我们在一个很小的容器中加入少量的气体也照
样能获得较大的气压 .同时 ,对处于封闭容器中的气体 ,即使
放到失重的状态下也仍然能保持原有的压强 .气体的压强是
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产生 ,与分子间的斥力和分子是否处于
射电磁波 ,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做圆周运动的频
率 .那么 ,经典理论至少遇到下面两个困难 :
(1) 由于电子运动时辐射电磁波 ,能量会不断减小 ,从而
导致轨道半径越来越小 ,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即原子和原子
核的大小是一样的 ,这与卢瑟福核式结构矛盾 .
(2) 由于不断辐射导致轨道半径连续减小 ,频率连续增
1 氢原子光谱
在 1885 年从星体的光谱中观察到的氢光谱线已达 14
条 .巴尔末将这些谱线的波长归纳为 :
λ=

n2 n2 -




,4
,5
,…
即巴尔末公式 .
随后又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其他谱线 :即紫外区的赖曼
系 ,红外区的帕邢系 、布喇开系和普丰特系 .如果令 RH =
4 B
,RH 称里德伯常数 ,实验测得其值为
大 ,所以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应该是连续的 .这与氢原子光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是原子光谱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氢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以下是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1.光谱线系的规律性:氢原子光谱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波长的线组成的线系。

这些线按照波长的顺序排列,形成光谱的各个部分,如赖曼系、巴尔末系等。

这些线系的分布和排列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反映了氢原子能级的变化规律。

2.波长与能级的关系:氢原子光谱的波长与氢原子的能级有关。

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当氢原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其波长与能级差有关。

因此,通过对光谱线的波长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推导出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3.谱线强度与能级能量差的关系:氢原子光谱的强度与氢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能量差有关。

能量差越大,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释放的光子能量越高,谱线的强度越强。

因此,通过对光谱线强度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氢原子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4.跃迁选择定则:根据量子力学原理,氢原子在发生能级跃迁时,只能选择满足选择定则的跃迁方式。

这些选择定则规定了不同能级之间跃迁的条件,包括允许和禁戒跃迁。

通过对谱线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这些选择定则的具体表现。

5.光谱精细结构:氢原子光谱除了具有主线系外,还有许多细分的结构,称为光谱的精细结构。

这些精细结构是由量子力学中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引起的,它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氢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6.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为了获得更准确和详细的光谱数据,实验上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光谱仪的改进、高精度测量技术的运用、激光光谱等。

这些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和机制。

综上所述,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原子能级结构、能级跃迁类型、跃迁选择定则等方面的问题,为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氢原子光谱玻尔模型完整版课件

氢原子光谱玻尔模型完整版课件

3、如果大量氢原子处在n=4的能级,会辐射 出几种频率的光?其中波长最短的光是在哪 量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时发出的?最短波长多 大?
浙江选考(2020年1月) 14.由玻尔原子模型求得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已 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eV到3.11eV之间,则 A.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辐射出γ射 线 B.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会辐射 出红外线 C.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 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生电离 D.大量氢原子从n=4能级向低能级 跃迁时可辐射出2种频率的可见光
3
2 1
对比: 1.经典电磁场理论:
电子加速,辐射电磁波
2.卫星:轨道可连续变化
(2)原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 态。玻尔指出,原子的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 所以原子的能量也量子化的。
动能和电势能之和 轨道越高能量越大
3 12
激发态

(与卫星比较)


定态:原子中具有确定能 量的稳定状态
一、光谱
连续谱、线状谱
原子的特征谱线
太阳光谱和光谱分析
二、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1
1 R( 22
1 n2
) n
3, 4,5,...
巴耳末公式 R=1.10107m1 里德伯常量
氢光谱系
三、经典理论的困难
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辐射电磁波 电子轨道半径连续变小 原子不稳定 辐射电磁波频率连续变化
相互矛盾 原子是稳定的 原子光谱是线状谱 —— 分立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n ∞ 5 4

帕系

巴耳末系
E/eV -00.54 - 0.85 -1.5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模型ppt课件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模型ppt课件

Na原子的发射光谱(明线)
H原子的吸收光谱(暗线)
H原子的发射光谱(明线)
吸收光谱和线状谱(发射光谱)的关系:
各种原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每一条暗线都跟该种原子的发射光谱(线状光谱)中的
一条明线相对应。
3.光谱分析
既然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
成成分。这种方法称为光谱分析。
4.由于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构,能级各不
相同,因此辐射(或吸收)的光子频率也不相
同。这就是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特征谱
线的原因。
六、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玻尔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保留了
经典粒子的观念,仍然把电子的运
动看作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
2.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
谱的实验规律。但对于稍微复杂一
1
E1



h E n E m
基态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电子从低轨道向高轨道跃迁): 吸收光子,原子能量增大
电子从低轨道向高轨道跃迁,电子克服库仑引力做
功,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加,要吸收能量。
吸收光子能量:
h E n E m
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电子从高轨道向低轨道跃迁): 辐射光子,原子能量减小
优点:灵敏度高
样本中一种元素的含量达到10-13kg时就可
以被检测到。
利用白炽灯的光谱,能否检测出灯丝的成分?
不能,白炽灯的光谱是连续谱,不是原子
的特征谱线,因而无法检测出灯丝的成分
原子的特征光谱
二、氢原子光谱(发射光谱)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n=6
n=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原子光谱应该是连续谱,而电子最终落 到核上,原子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系统。
实验事实是,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原子一般 处于某一稳定状态。可见经典理论不可能找出原子 光谱和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联系.
2. 玻尔假设
玻尔仔细研究了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微观系统以量子形式 发射和吸收能量 (辐射场)
第三项假设表述了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量子 化,可以从德布罗意波假设自然得出(见下一节)。
3.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
设电子质量m ,在半径为rn的稳定轨道上做圆周运 动,速率为 un 。作用在电子上的库仑力为有心力:
由假设三
1
4 0
e2 rn2
m un2 rn
L

munrn

n
h
2
rn

0h2 me2
104 (1

1 22
)](nm)
121.5nm
属于赖曼系
例题3 :
氢原子从n=5 的态跃迁到基态能发射多 少种不同的光子? 解:
n= 2
由图可见,可能有10 种辐射光产生。 解析计算: 考虑1→n 范围内任意一对不相等的整数
组合
N n(n 1) 当n =5时,N = 10 2
四.夫兰克-赫兹实验 ——能量吸收过程的量子化
例题2 :
在气体放电管中,用能量为12.2eV的电 子去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请确定此时氢 原子所能辐射的谱线波长。
解: 氢原子吸收能量E 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En E1 12.2 13.6 12.2 1.4eV

En


E1 n2
n E1 / En 3.12
即 n 3 12.2eV的能量不能全部被吸收
这就完全证实了原子系统的能量量子化假设。
同一谱线系中各谱线的波数不同。 不同的线系中可以有相同波长的谱线.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 经典理论解释 ——原子光谱不可能有线状结构
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确定之后,许多人尝试为 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一个模型,以解释光谱的实验 规律。
1912 年卢瑟福根据α 粒子散 射实验结果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 型/行星模型。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与氢光谱的实验结果符合得 非常好。但是,原子的能级量子化这一假设当时是 很难为人接受的。
仔细推敲会发现,氢光谱实验可以作为证据证 明,物质(原子)系统的能量量子化,使其按量子 化的形式发射电磁场。
那么吸收过程是否也是量子化的呢?
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32岁的夫兰克与27岁 的赫兹合作,进行了电子与惰性气体(氦)原子的碰 撞实验研究,发现在非弹性碰撞中,电子与原子间 的能量转移是量子化的。
L mur n h nh
2
n = 1,2,3…
h h 2π
第一项假设对经典概念进行了巨大修改,解决 卢瑟福模型的稳定性问题,是经验性的。
后来的量子力学指出玻尔的“轨道”概念并不 正确。答案正确,其思想不一定正确。历史上出现 过多次这类情况,如“燃素”说,“热质”说等。
第二项假设源自普朗克量子假设,解决了原子 光谱的线状结构问题。指出了原子发光是核外电子 在定态间跃迁的结果。
不辐射电磁波,此时原子处于稳定状态(称为原子的 定态),并每个定态具有一定的能量。
E1,E2,E3,…(E1 < E2 < E3…)
② 跃迁条件/频率条件:
当原子从能量为Ei的定态跃迁到另一能量为Ef 的定态时,就要吸收或放出一个频率为v的光子。 ③ 量子化条件:hv= |Ei – Ef|
电子绕核运转的轨道角动量L等于 h/2π 的整数倍.
原子的中心有一带正电荷Ze(Z 为原子序数, e 为电子电量)的原子核,其线度不超过10-15m ,却集 中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原子核外有Z 个带负电的 电子,它们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从经典电磁学看来,电子绕核的加速运动应该 产生电磁辐射,所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绕 核转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逐 渐减少,运动轨道越来越小,相应频率越高。
E1,
E2

E1 4
,
E3

E1 , 9
..., En

E1 n2
是一些不连续的能量值,此即所谓的能级。
4. 氢原子光谱
通常状况下,电子处于第一轨道上,对应于E1 能级,这个能级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当电子受到 外界激发时,会跃迁到较高能级上,这些能级对应 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当电子从较高能级Ei跃迁到较低能级Ef时,将向 外界释放能量, 发射光子, 对应的光谱线的频率为


1


R(
1 n2f

1 n2
)
——广义巴耳末公式
R = 1.097×107m-1 ——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赖曼系 巴尔末系 帕邢系 布喇开系 普芳德系
紫外 可见光 红外 红外 远红外
nf 1
nf 2 nf 3 nf 4 nf 5
n 2,3L n 3,4L n 4,5L n 5,6L n 6,7L
氢原子是结构最简单的原子,历史上就是从研 究氢原子光谱规律开始研究原子结构的。
氢 放 电 管
2~3 kV 光 源
光阑
三棱镜 (或光栅)
全息干板
记录原子光谱原理示意图
实验结果
• 在可见光和近紫外区,氢原子的谱线如下图所示。
364.6nm 410.2nm 434.1nm 486.1nm
656.3nm
解: 赖曼系
1 11
R(12 n2 )

1/[1.097 104 (1
1 n2
)](nm)
n = 2 时对应最长波长 max 121.5nm
n = ∞时对应最短波长 min 91.2nm
帕邢系


1/[1.097

104
(
1 32

1 n2
)](nm)
53 1282nm
n2

r0n2
n = 1,2,3…正整数
r0

0h2 me2
5.29 1011m
——玻尔半径
r0的数量级与经典统计估计的分子半径相符合, 显示了玻尔理论的正确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可能是:r0, 4r0, 9r0, 16r0…
rn

0h2 me2
n2
L mur n h
En

E1 n2
v Ei E f h
三、玻尔理论的成功和局限性
玻尔理论指出原子能级的存在,成功地解释了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的大小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所提出的定态、量子化、跃迁等概念现在仍然有效。
玻尔的出色工作,使物理学的发展达到一个里 程碑─量子论完成了它的创生过程。
但玻尔理论有以下缺陷:
当原子由这个能态跃迁回基态时,将有可 能发射三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3→1 3→2 2→1
31

1/[1.097
104 (1
1 32
)](nm)
102.6nm
属于赖曼系
32

1
/[1.097

10
4
(
1 22

1 32
)](nm)
656.3nm
属于巴尔末系
21

1/[1.097
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微观系统以量子形式 发射和吸收量子化的
辐射场
玻尔认为:如果微观系统只能以量子化的方式 吸收或发射量子化的场,那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 假设微观系统的能量都被限制为分立的结构。
玻尔在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把量子化的概念 应用到原子系统,于1913年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
① 定态假设: 电子在原子中可以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
巴尔末系
H
H H
H
H
其中Hα,Hβ,Hγ, Hδ 均在可见光区。 谱线是线状分立的,光谱线从长波方向的Hα线起 向短波方向展开,谱线的间距越来越小,最后趋近
一个极限位置,称为线系限,用H∞表示. • 在光谱的紫外区、红外区及远红外区还其他存在其
它线系。
巴耳末公式
所有这些线系,都可用下列公式计算谱线的波数:
v
Ei E f h

me4
8 02h3

1 n2f

1 ni2




1


R(
1 n2f

1 n2
)

me4
8 02h3c
(
1 n2f

1 ni2
)
取不同的nf 就得到不同的谱线系。
R

me4
8 02h3c
1.097 107 m1
c
v
氢原子的能级跃迁与光谱系
2
电子从第一轨道移动到无 穷远需要的能量.
电子在第n个轨道上运动的总能量为
En

1 2
mun
2

1
4 0
e2 rn


me4
8 02h2
1 n2

E1 n2
氢原子 能级公式
E1


me4
8 02h2

13.6eV
——氢原子的电离能
实验测得数据为 -13.599eV,二者非常吻合!
电子在其它轨道上具有的能量为
16.3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重大成果之一:量子论。
1900年,普朗克:能量子—成功解决了经典物理 解释黑体辐射时遇到的困难。奠定量子论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光量子学说—完满说明了光 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为量子论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