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传播学课件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案例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 循环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 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 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循环模式”。
教学内容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奥斯古德循环模式图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教学互动
第三章 信息传播过程与模式
蒋雯丽:广告表现母子之爱
蒋雯丽听到网友的反应后表示:“其实小孩子不懂‘娶’ 的意思,也不知道结婚的真正意义,我最初看到这个广告创 意时,还觉得创意很不错的。因为我的儿子5岁了,大人逗 他时都会问他:长大后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啊?他就会说想跟 妈妈结婚,但如果再进一步问他,什么叫结婚,他就不知道 了。”蒋雯丽认为:“其实这个广告表现的就是一种母子之 爱,所以希望网友们能宽容一点对待。”
教学互动
第三章 信息传播过程与模式
教学案例 相关解释: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所谓编码就信息转为为一系列的符号; (2)译码就是就是接收者接后信息后,把一
系列的符号转变成信息;
(3)释码就是把符号转变成信息后,再结合
自己的固有知识、社会体验进一步进行解 读。
教学案例 相关理论: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英国文化研究学家霍尔曾在他的《编码 /解码》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编码与解码(包 括编码和译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 因为传播交流并不能做到“完全清晰的传 播”。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编码者与解 码者各有一个“意义结构”,两者也许并 不相同,即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同一 性”。
教学互动
第三章 信息传播过程与模式
这时她成为接受者,对网民的文字进行译码和释码,知道
4第四讲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讲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 传受双方:大众传媒与受众(传达-反 馈)
• 大众传媒与信息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 复制的讯息与传播对象受众相联系。
• 受众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 人、群体保持着联系。
意义: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它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 接性和交织性,已初步有了系统模式的 特点。
4.接受者(To whom)-公众既是健康传播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评估者。 在健康传播中,接受者通常会使用传播的健康知识与技巧,体验健康信息是否真实实用,接受者 又成为了参与者和评估者。在广播电视类节目中,确保信息的可靠、科学、专业,是决定受众是 否接受的关键。
5.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根据受众反馈,不断延伸健康的内涵与外延 在健康传播中,传播效果会收到健康接受者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传播健康知识;利用热线、短信、网络论坛、微博等多种手段,从受众的反馈中获取受众最需要 的健康信息;站在健康领域的前沿,关注民众容易忽视的健康问题;在分众化趋势的影响下,为 不同人群设置的健康节目,都是广播电视类节目应有的思考。
第四讲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评价:该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行为的主体。 但是,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在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 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 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 其次,这个模式仅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 是面对面传播等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 传播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
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 雪茵
.
1
第四讲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
❖ 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 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 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
编码者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
❖ ❖
译码者
讯息
编码者
(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
(每个人都是双重角色)
❖ 这一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 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 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形态和结构: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必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扩展阅读
❖ 《大众传播模式论》
g4.html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 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 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
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 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2.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 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 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既有相对独立性, 又与其他系统处于 普遍联系和互相作 用之中
大众传播学 第四讲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P53) 优点: 1、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2、扩展了噪音的概念。 3、适用范围普遍。 缺点: 该模式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 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 是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 向依次执行功能。 体现为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过程的结构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 链式连结。
以上说明,对传播过程不仅要进行微观的考察,而 且必须进行中观的和宏观的综合考察。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在《大众传 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P55)
• 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 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 播是一个复杂面有机的综合系统。 缺点:不够详细。
1.“循环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1954)一文中,在奥古斯德观点启发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
优点: 1、传播双方都作为主体。 2、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3、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缺点: ① 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② 体现人际传播特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施拉姆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 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53) 模式体现出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双方存在着传达和反馈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信源相连接,又通过讯息与受众相 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 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的连结性与交织性。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27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28
影响传播者的因素
• • • • • • • •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同僚群体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 传播者所处的组织 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 受众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 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
29
黄健翔之解说门事件 - 在线观看.flv
36
• 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错位,双重性格暴露。
• 2007年9月2日,“每周质量报告”特别节目《中国制造》首集播出的 专题片《1100道检测关背后》,声称调查了三鹿婴幼儿奶粉生产的整 个流程,是企业对消费者的尊重。 • 2008年8月,三鹿荣获几十家平面媒体以及电子媒体联合评出的“30 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 • 2008年9月8日,各大媒体相继报导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某品牌奶粉引 起肾结石症状。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召回全部被污染的三鹿奶粉。 《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以《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 病》为题报道奶粉事件,1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质监总局对 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包含蒙牛、伊利在内的22家奶粉生产企业奶 制品都含有三聚氰胺。
41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42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能 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大众传播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 是具有阶级性的。
43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 交往活动的范畴; • 2、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 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 神生产。精神生产隶属于上层建筑,它受经济规 律制约的同时,更受上层建筑制约。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系统
意义:提供了理解传播过程结构和特性的具体出发点,传播学研究的五
意义:导入了噪音的概念;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基础。
缺点:适用于电子通信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总结:直线模式的明显缺陷:
特点:(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行为主体(2)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意义: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主体。
缺点:(1)适用范围小——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2)传播双方地位不可能对等。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特点: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
特点:(1)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更符合人类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缺点: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
特点:揭示了传播过程是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传播的双方都可以看作一个个体系统,它内部有各自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特点:将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系统中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注:一个教学单元是指一次课(2-3学时)。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第4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A
讯息
反馈
B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通常表现为:某个人(A)(信息 源)通过特定通道向另一个人(B)(接受 者)传播一定信息,得到一定的效果。这 一效果被信息源A认识和解释,并相应地对 受传者B做出反应,对此受传者B也相应地 做出反应。A与B之间的互动被称为反馈。 这种互动可称为传播相互作用。
贡献:P61噪音 缺陷:他们的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 他们没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因 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 传播的效果等等。可以理解的是他们 进行的这项研究本身就是技术科学的 问题(描述电子通信)。
3、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 态过程。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 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 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 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1、传播者(communicator or source)
信息的来源和制作者。是处于传播过 程一端的人或组织机构。传播者通常 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是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一个主体性要素,也称为信息 源或信源。
2、受传者(receiver) 信息接收者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积极的 主体性要素,他与传播者的关系绝不 是作用与作用对象、影响与被影响的 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关系。
人类传播的过程及其模式(ppt 32页)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评价
•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 角色。
•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 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 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 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播作为一个各 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 考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各种传播学说和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3. 奥斯古德的学说 4. 施拉姆的模式 5. 德弗勒的模式 6.丹斯的螺旋模式
•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 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 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 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
• 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 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 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 的内部机制
P44)
• 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 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 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传 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戴元光:《传播学通
论》P166)
模式的功能
• 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 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 的图景
•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 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 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 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 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 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第4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答:(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①“5W”模式“5W”模式是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特点:奥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
(1)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号者、 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2)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 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3)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 于人际传播;
1、传播者(communicator or source)
信息的来源和制作者。是处于传播过 程一端的人或组织机构。传播者通 常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是信息传 播过程中的一个主体性要素,也称 为信息源或信源。
2、受传者(receiver)
信息接收者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积极的 主体性要素,他与传播者的关系绝 不是作用与作用对象、影响与被影 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的关系。
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
贡献:P61噪音
缺陷:他们的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 他们没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 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 容、传播的效果等等。可以理解的 是他们进行的这项研究本身就是技 术科学的问题(描述电子通信)。
3、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
静态过程。
二、循环互动模式
1948年《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研究动物和机器中控制 与通讯科学的新观点。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 行为,达到顶期的目的。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线性 模式研究传播过程的局限,因而将后来带有反馈的双 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称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 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缺陷: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 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 相出入。
“事实上,认为传播过程从某一点开 始而到某一点结束的想法容易误导 人。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 我们都是处理并转发海量、无休无 止的信息流的小小中央交换台而 已……”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2)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 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 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 (3)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 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4)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 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A
反馈
讯息
B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通常表现为:某个人(A)(信息源)通过特 定通道向另一个人(B)(接受者)传播一定信息, 得到一定的效果。这一效果被信息源A认识和解释, 并相应地对受传者B做出反应,对此受传者B也相应地 做出反应。A与B之间的互动被称为反馈。这种互动可 称为传播相互作用。
3、讯息(message)
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它由一组相互关 联且有意义的符号所组成,能够表 达某种完整的意义。
4、媒介(通道)(channel)
讯息在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传递过程中所经过的途径或 赖以传送的手段,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实现信 息交流的桥梁。如果没有传播通道,信息就不可能传 递,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就无法进行交流和沟通。
贡献: ①首次提出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并进行排列 ②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五大领域 ,
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 缺陷:
①高估了传播效果 ②忽视了反馈要素
这些是早期研究的共同特征
2、申农一韦弗模式
包括五个要完成的正功能和一个负功能。 五个正功能是:
信源:发出讯息。 发射器:将讯息转换成信号。 信道:负责传递信号。发出的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不同。 接收器:将信号还原成讯息。 信宿:讯息的日的地。 一个负功能是:
在传播学研究中,模式的使用是很普遍的。
一、直线模式
把那些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 称为直线性传播。
拉斯韦尔模式 申农一韦弗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1948年 哈罗德•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二、传播的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