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Word版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e2cde862aeaad1f346933faf.png)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 “平安计划”是我国面向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推出的工伤保障计划。
()2. 只有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 住房公积金最终归职工个人所有。
()4. 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5. 医疗社会保险是与其它保险项目关联性最强的保险项目。
()6. 失业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7.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9. 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坚持政、事分开。
()10.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特点。
()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基础医疗保险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13.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上市交易的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
()14. 医疗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也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5.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16.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7. 德国的义务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18. 住房公积金的根本功能是住房保障。
()19. 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按年发放。
()XXXX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A、强制B、自愿C、集中D、分散5. 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的保险项目是()。
A、医疗社会保险B、养老社会保险C、工伤社会保险D、失业社会保险6. 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以()为原则。
A、低本无利B、保本微利C、低本高利D、高本低利7. 社会保证基金来源上具有()A、单向性B、多向性C、统筹性-一、判断题()1. “平安计划”是我国面向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推出的工伤保障计划。
(完整word版)社会保障学考试资料
![(完整word版)社会保障学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7d06e479563c1ec4da71b0.png)
社会保障学单选题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
1988年—1997年,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多部门管理阶段)。
(1998年)后,我国社保管理体制作出了重大变革。
2008年,随着大部制改革进程的启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原人事部合并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1992年5月1日,(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对公费医疗、劳保医疗进行全面改革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社会保障法案》)。
(社会保险型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模式。
(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德国)是最早以立法形式推出社会保险计划的国家。
(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福利经济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阿瑟▪塞西尔▪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奠定了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旧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可以用货币计量,效用在个人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当社会各个人的综合效用最大时,社会经济福利就是最大。
(《贝弗里奇报告》)首次提出了家庭津贴计划、广泛的卫生保障制度和国家保持充分就业三个保障设想,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新剑桥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国家应当采取包括福利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在对待社会保障问题时认为,国家不仅应该提供适当水平的养老金,而且应该支持强制性的养老储蓄。
(费边社会主义)认为,个人必须为社会工作,为公益献身,社会作为回报必须保证个人的自我实现.(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传统的自由主义由强调政治自由向经济自由转变,为英国自由党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福利国家之路做好了准备。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word版本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b640d7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d.png)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word版本社会保障学总结资料温馨提示:单选30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5个、论述2个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好好复习,祝亲们考个好成绩名词解释: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资金筹集模式。
2、部分积累制:是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结合起来的筹资模式。
3、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人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5、工伤保险: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工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6、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经过必要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的,享受国家税优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7、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它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率也随之按级递增。
对低收入者采用低费率,对高收入者征收的费率依次递增。
9.差别比例费率制:按照被保险人薪资的一定比例征收保险费,但雇主和雇员负担的比重有所不同。
社会保障学 复习文档
![社会保障学 复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923013d192e45361066f521.png)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保障的含义1、理解重点在于“社会”社会唯名论的解释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真空”社会学以外的人一般持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唯实论的解释社会是一个实体,人们生活于其中,受到其实实在在的影响与制约狭义: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广义:统辖“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2、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的和稳定的。
作为状态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指人类生活中的幸福和正常的状态,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社会病态是“社会福利”的反义词。
社会福利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可以被理解为制度实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般涉及到四个方面:社会福利的目标体系;对象;项目体系•社会保障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即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及对有儿童家庭提供的补贴。
3、社会保障在中国的内涵•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1)经济福利性:非市场交换方式获取(2)社会化行为:即其行为主体为国家或社会民间组织(3)目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4)接受对象:全体国民二、社会保障的内容•国内(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4)社会安抚•蒂特马斯:社会服务体系1.社会福利:包括一切由国库在“社会服务”名目下支销的直辖服务和转移性支付2.财政福利:全面联系着中央和地方直接税制下的宽减、免征、扣除等措施,以及在国民保险里称为供款的“税捐”3.职业福利:基于工作表现、职业成就和生产力来满足社会需要三、社会保障的作用1,作为社会政策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doc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9393be0aaf45b307e9719722.png)
绪论1、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表明国际组织正式采纳“社会保障”一词。
据统计,1949年实施各种类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有58个,到1997年已经增加到172个。
2、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郑功成)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形成社会保障的方式:再分配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经济活动是一种嵌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互惠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以信任和礼物的形式交换产品。
社会弱者有权利通过宗族等社会关系获取援助,各种社会机构和富人也建立救济院等机构对那些面临生存威胁的人进行救济。
这种再分配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其目的是疏缓社会矛盾。
古典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逐渐脱离了,劳动力和土地、其他自然资源一起成为商品。
在陌生人社会里,失去了社会关系庇护的劳动者主要依靠工资的单一收入,失业使其面临极大的生存威胁。
于是工人运动出现了,要求政府进行再分配,建立救济、工伤、养老等社会制度维护他们的经济安全。
现代资本主义时期,援助性再分配、保险性再分配、补偿性再分配纷纷在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成为制度化,福利国家出现了,人类经济活动又重新回归于社会关系。
不同程度的福利国家,通过由政府主导的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再分配的对象从需要救济的弱势群体逐渐扩展到面临伤残、疾病、失业、养老威胁的社会底层,最后在失业、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方面的公正性再分配惠及到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制度的划分依据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展-成熟)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3、政府介入的程度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一、萌芽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在1601年颁布《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原则: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举措。
中央电大《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资料版(考试必备)
![中央电大《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资料版(考试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3bda8b77312b3169a451a430.png)
简答1简述社会福利的主要特征社会福利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下主要特征;1政府的主导性2对象的全民性3目标的高层次性4实现形式的多样性5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2简述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1个人缴费2单位缴费3利息收入4财政补贴5其它收入3简述疾病风险的主要特点疾病作为人人面临的风险,与其它风险一样,具在可能发生的客观性和不可预知性及偶然性等共同点,但与其它风险相比,疾病风险还具有以下特点1危害的严重性2普遍性3复杂性4社会性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方式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必须从运营模式的造势开始,国际上,存在着集中垄断运营模式,二是分散竟争式运营模式,总体运营方式分为1将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者购买国家及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2基金管理机构直接从事商业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如购买股票、开办企业、兴建公共设施等。
3委托投资,即将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专门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按委托投资合同的规定共同分享。
5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独有特征社会保险制度除具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特点,还独具以下特色1预防性2补偿性3储蓄性4多源性5互济性6简述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医疗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以下特点;1医疗保险具有普遍性2医疗保险因涉及面广而更具复杂性3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4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费用补偿来实现的5医疗保险的发生频率高、且费用难以控制。
7简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从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实践出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否已经完善,均会以完备社会保障体系为追求目标;1完整性2协调性3层次性8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1财政拨款2征收社会保险缴费(税)3发行福利彩票与募捐4服务税费5基金营运收益6其它渠道9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在运行中需要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也要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而遵循某些特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公开、公正与效率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3属地管理原则4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10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和目标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或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目位置等,换而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他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阀”11简述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从社会发展史看,影响其进程及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doc](https://img.taocdn.com/s3/m/80db4b26a6c30c2259019eeb.png)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赵文蔚一、填空题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
(《社会保障法》)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
(国家、国家)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
(安全)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和不可逆性)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
(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
(政府、企业、个人)8、从共性上看,()、()、()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方向发展。
(多样化、复杂化)10、社会保障理论由()、()、()三大部分构成。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理论)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为起点的。
(制度)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
(《济贫法》)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美国)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6、()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社会保障基金)17、社会保障的本质是()。
(社会保障分配)18、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其最终举措是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五种模式: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
P4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组成的。
P7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P16-17①1984年中国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该文件规定:A养老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
B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所有企业及企业必须履行缴纳义务。
C企业缴20%左右,个人8%。
D企业缴纳的一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计入个人账户。
E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为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20%)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的1/120,可以继承)组成。
F对于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要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②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即国发【2005】38号文件。
其主要内容包括:A完善制度主要思想和主要任务;B确保按时足额发放;C扩大覆盖范围;D逐步做实个人账户;E加强征缴与监管;F改革计发办法;G建立正常调整机制;H加快提高统筹层次;I发展企业年金;J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K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等。
4、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三大流派:新老自主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以及“中间道路”学派。
P255、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P466、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形式表:P55-567、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类型有三大类:P60①DB型现收现付制;②DC型完全积累制;③各种不同形式的混合模式。
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8、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P74-759、社会保险的内容:P75①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生育保险。
10、社会保险的特征:P75-76①保障性;②法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普遍性。
11、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P76①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在一定时期只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行,它主要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社会保障是在全社会范围实行,经济发展决定其保障水准高低,它是以全体国民为保障对象,无论其是否参加过社会劳动。
②职责不同。
社会保险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推动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承担生活保障责任;社会保障不但包括所有国民一切可能遇到的普遍危险、困难和损失的保障责任,还包括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
③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的分配和劳动者对保险基金的贡献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分配在多数情况下是国家或社会对国民的单方面援助,它保障的是最低生活需要。
总之,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在劳动危险损失前提下发挥作用的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障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在任何危险损失以及满足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12、社会保险具有的五大功能:P77①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②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③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④为社会、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⑤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13、社会保险的意义:P77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②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推进劳动制度改革;③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启动失业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14、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P79-82①社会保险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保险需求意识的产生和不断转变与深化。
A人们对既定社会经济环境依赖的心理的转变;B人们对劳动为限可能造成的寂静收入损失所持的侥幸心理的转变;C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结果的不同。
②社会保险的客观条件:A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
表现在:由于生理原因、意外事故、劳动环境、劳动资源与生产资料配置失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劳动能力(机会)丧失和经济收入损失。
B社会经济发展是事先保险的经济基础。
表现在: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国家和社会因此有能力全面承担广大劳动者的保障职责。
b社会分工细密使协作更加具有连锁反应关系,因此人们充分理由实行互助互济。
c商品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化下获得蓬勃发展,商品交换无所不在。
d家庭功能的变化,生产从家庭工厂走向社会,劳动危险损失的责任转为社会的责任。
e生产决定分配,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决定了分配也必须是高度社会化的。
15、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P83-85①初创阶段。
建国后至1957年期间;②发展阶段。
在1958-1966年期间,主要是完善保险项目,加强管理;③停滞阶段。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制度被撤销;④改革创新阶段。
1977年至今,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制度的不足和弊端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6、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P85-88①区别:A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差异。
B经营管理的主体不同。
C经营原则与实施的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强制实施,以补偿性和公平性为原则;商业保险以营利性为原则,自愿、协商成立)。
D保险覆盖面不同。
E保险费的负担原则与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以保障最基本生活为目的,较低水平的保障;商业保险保障水平比社会保险高)。
F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和水平不同(社会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保费来自三方;商业保险按概率,等价交换和权利义务对等)。
G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劳动法调整范畴,属社会立法范畴;商业保险属经济法调整范围)。
②同一性:A二者的同一性:a历史的、天然的联系;b保障功能的同一性。
B二者的关系:a二者同属于保险,但具有不可替代性;b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c矛盾性。
17、社会保险模式:P89-90①投保资助型;②国家统筹型;③全民福利型;④强制储蓄型。
18、P95第五章养老保险19、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P9820、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P99-100①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原则。
具体形式:A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B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C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工作共享相联系的原则。
②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
调整方式:A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自动提高;B养老见随物价上涨不定期调整。
③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理由在于:A老年人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做出过贡献,他们已经尽了劳动的义务,承担了社会责任;B社会发展必须体现公平的原则。
21、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P102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的(即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归纳有几种:①年龄与投保期限;②年龄和工龄;③年龄、工龄和投保年限;④年龄和居住期限。
22、养老保险金的计算方法:P103①绝对金额制。
将被保险人及供养的直系亲属,按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种类,每一种类的人按同一绝对额发给养老金;②薪金比例制。
以被保险人退休前某段时期内的平均工资或最高工资金额为基数,根据是否与投保年限有关,按一定比例计算养老金额。
23、退休条件的规定:P104①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②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24、我国养老保险层次构成:P106①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②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③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5、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P107①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②养老保障的目标是广度而不是力度;③在某些情况下职工有可能发生损失。
第六章失业保险26、国务院1999年1月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失业保险条例》对原制度框架进行了关键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P115-117①将制度正式命名为“失业保险”,将“待业保险”正式改为“失业保险金”;②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
③调整了事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确定了单位与个人的保险费的分担机制;④将事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线挂钩;⑤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7、失业保险的类型:P118①按照参加失业保险的意愿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分为:强制性失业保险和非强制性保险;②按照失业者获得失业保险金的不同依据可分为:权利型失业保险和调查型失业保险;③按照失业保险制度层次上的不同安排可分为:单层次失业保险和多层次失业保险。
28、失业保险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类型:P119①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②由企业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③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负担;④由企业全部负担;⑤由政府全部负担;⑥由个人全部负担。
29、失业保险基金的享受条件:P119-120①失业者必须在法定劳动年龄之类;②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性的失业;③失业者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④失业者必须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
第七章医疗保险30、医疗社会保险的三个基本特征:P137①强制性;②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③保障性。
31、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的一种制度。
P13632、医疗社会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P138-139①医疗社会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A从保障范围来说,可以互为补充;B从保障方式来说,二者是互助关系,不是对立关系;C从社会发展需要看,二者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D从给付的标准看,社会医疗保险首先考虑的是国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这是由社会医疗保险的既定职能和普遍性原则决定的。
②医疗社会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A从事业务所采取的手段不同;C保障性不同;B覆盖对象有区别;D运行机制不同。
33、为部分收入较高的行业或单位维持较高的医疗需求而建立的医疗保险形式。
P14034、补充医疗保险的特点与医疗社会保险的关系:①参保方可以选择补充医疗保险的具体形式。
②相对的自愿性。
③福利性与非福利性并存。
④保障性。
P140-14135、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P142-144①医疗社会保险资金筹集原则:根据社会共同责任原则,医疗社会保险即健康投资,由三方共同承担。
个人和单位是其主要来源。
医疗社会保险具有独特的筹集模式在于:A法律规定其筹资目的和筹集渠道;B它按收入而不是按风险筹资,被保险人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只与其支付能力有关,而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和供养的家庭人口无关;C它通过筹资实现风险分担,所有被保险人不管缴纳多少保险费,都有权享受同等的医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