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五种模式: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
型和自助型。P4
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四个部分组成的。P7
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P16-17
①1984年中国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
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文件规定:
A养老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
B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所有企业及企业必须履行缴纳义务。
C企业缴20%左右,个人8%。
D企业缴纳的一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计入个人账户。
E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为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20%)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的1/120,可以继承)组成。
F对于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要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②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的决定》,即国发【2005】38号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A完善制度主要思想和主要任务;
B确保按时足额发放;C扩大覆盖范围;D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E加强征缴与监管;F改革计发办法;G建立正常调整机制;
H加快提高统筹层次;I发展企业年金;
J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K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等。
4、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三大流派:新老自主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
派以及“中间道路”学派。P25
5、
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P46
6、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形式表:P55-56
7、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类型有三大类:P60
①DB型现收现付制;②DC型完全积累制;
③各种不同形式的混合模式。
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
8、
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P74-75
9、社会保险的内容:P75①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生育保险。
10、社会保险的特征:P75-76
①保障性;②法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普遍性。
11、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P76
①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在一定时期只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
行,它主要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社会保障是在全社会范围实行,
经济发展决定其保障水准高低,它是以全体国民为保障对象,无论
其是否参加过社会劳动。
②职责不同。社会保险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推动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承担
生活保障责任;社会保障不但包括所有国民一切可能遇到的普遍危
险、困难和损失的保障责任,还包括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
③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分配和劳动者对保险基金的
贡献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分配在多数情况下是国家或社会对国民的
单方面援助,它保障的是最低生活需要。
总之,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在劳动危险损失前提下发挥作用的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障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在任
何危险损失以及满足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12、社会保险具有的五大功能:P77
①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②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③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④为社会、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⑤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13、社会保险的意义:P77
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②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推进劳动制度改革;
③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启动失业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
置。
14、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P79-82
①社会保险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保险需求意识
的产生和不断转变与深化。
A人们对既定社会经济环境依赖的心理的转变;
B人们对劳动为限可能造成的寂静收入损失所持的侥幸心理的转变;
C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结果的不同。
②社会保险的客观条件:
A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表现在:由于生理原因、意外事故、劳动环境、劳动资源与生产资料配置失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劳动能力(机会)丧失和经济收入损失。
B社会经济发展是事先保险的经济基础。表现在: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国家和社会因此有能力全面承担广大劳动者的保障职责。
b社会分工细密使协作更加具有连锁反应关系,因此人们充分理由实行互助互济。
c商品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化下获得蓬勃发展,商品交换无所不在。
d家庭功能的变化,生产从家庭工厂走向社会,劳动危险损失的责任转为社会的责任。
e生产决定分配,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决定了分配也必须是高度社会化的。
15、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P83-85
①初创阶段。建国后至1957年期间;
②发展阶段。在1958-1966年期间,主要是完善保险项目,加强管理;
③停滞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制度被撤销;
④改革创新阶段。1977年至今,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制度的不足和
弊端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6、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P85-88
①区别:A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差异。
B经营管理的主体不同。
C经营原则与实施的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强制实施,以补偿性和公平性为原则;商业保险以营利性为原则,自愿、协商成立)。
D保险覆盖面不同。
E保险费的负担原则与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以保障最基本生活为目的,较低水平的保障;商业保险保障水平比社会保险高)。
F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和水平不同(社会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保费来自三方;商业保险按概率,等价交换和权利义务对等)。
G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劳动法调整范畴,属社会立法范畴;商业保险属经济法调整范围)。
②同一性:
A二者的同一性:a历史的、天然的联系;
b保障功能的同一性。
B二者的关系:
a二者同属于保险,但具有不可替代性;
b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c矛盾性。
17、社会保险模式:P89-90
①投保资助型;②国家统筹型;
③全民福利型;④强制储蓄型。
18、
P95
第五章养老保险
19、
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P98
20、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P99-100
①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原则。具体形式:
A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
B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
C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工作共享相联系的原则。
②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调整方式:
A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自动提高;
B养老见随物价上涨不定期调整。
③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理由在于:
A老年人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做出过贡献,他们已经尽了劳动的义务,承担了社会责任;
B社会发展必须体现公平的原则。
21、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P102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的(即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归纳有几种:
①年龄与投保期限;②年龄和工龄;
③年龄、工龄和投保年限;④年龄和居住期限。
22、养老保险金的计算方法:P103
①绝对金额制。将被保险人及供养的直系亲属,按不同标准划分为若
干种类,每一种类的人按同一绝对额发给养老金;
②薪金比例制。以被保险人退休前某段时期内的平均工资或最高工资
金额为基数,根据是否与投保年限有关,按一定比例计算养老金额。
23、退休条件的规定:P104
①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
②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
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24、我国养老保险层次构成:P106
①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
②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
③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5、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P107
①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②养老保障的目标是广度而不是力度;
③在某些情况下职工有可能发生损失。
第六章失业保险
26、国务院1999年1月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
行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失业保险条例》对原制度框架进行了关键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P115-117
①将制度正式命名为“失业保险”,将“待业保险”正式改为“失业
保险金”;
②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
③调整了事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确定了单位与个人的保险费的分担
机制;
④将事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线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