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合集下载

郁达夫小说《沉沦》

郁达夫小说《沉沦》

一、《沉沦》的思想: 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
• 《沉沦》( 1921 )是 郁达夫代表性作品。 在五四文坛上引起巨 大的反响。可以说是 当时具有爆炸性的作 品。在当时也是一部 畅销书。青年学生几 乎没有不知道《沉沦》 的。
• 郁达夫以写 ‚穷‛ 与 ‚色‛ 而著称,《沉沦》就是写 色,也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 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 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 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 乡,由于 ‚弱国子民‛ 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 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 式,发泄自己欲望。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 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 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 体现。
• 郁达 夫( 1896-1945 ) ,原名 郁 文,浙江富阳人。青年时代曾经 留学日本, 1921 年回国。是创造 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1 年出 版小说集《沉沦》,在文坛产生 巨大影响。《沉沦》是中国现代 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主要从事 小说和散文创作。这两方面都有 突出的成就。其有代表性的小说 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茑萝行》、《迟桂花》、 《马缨花开的时候》等。
‚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蔑的。中国呀中国! 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忍耐过去了。‛
这种歧视,也使他情感生活无法得到满足。也压抑了他的爱欲。所 以,作品多次呼唤,祖国呀你快富强起来吧。
•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 重要标志。 •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 国家意识,是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压力之下逐渐形成的。 古代中国缺乏国家意识,国家就是 ‚天下‛ ,世界也是 ‚天下‛。天下,上为天,下为地,地就是天下。天下由 两个部分构成:‚华夏‛和‚夷狄‛。‚华夏‛是‚天下‛ 的中心,也是文化上最发达、强盛的地方,所以叫中国。 中国天下的中央、中心的意思。‚夷狄‛(北狄、西戎、 东夷、南蛮)是处在中国的周围、边缘,是文化落后或未 开化的地方。所以,叫‚蛮夷‛。这种天下的概念,主要 不是从现代 ‚民族国家‛ 意义上确定的,而是一种文化 意义上的。是按照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划分出来的。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billsport郁达夫(1896-1945)著名小说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敢于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不是纯粹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作者:邱贵芹来源:《商情》2010年第02期[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零余者”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关键词]《沉沦》痛苦和孤独病态眷恋性变态心理和行为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沉沦》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这也形成了沉沦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沉沦》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他不仅总爱自愁自怜,而且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自怜自卑。

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

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具体有如下线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如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看看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思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这正是他自卑、孤独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

浅析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

浅析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

浅析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沉沦》是郁达大小说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本是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而又多愁善感的时代青年,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来到日本留学,企图将来一展宏愿。

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遇到的不是温暖和尊敬,而是更多的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

严重的忧郁、压抑和伤感使他的心理变形以至绝望,最后以投海自沉来表达自己的一腔悲愤。

主人公在投海之前,面对着祖国的方向,发出了期待祖国早日强盛的深情呼唤。

作品对主人公时代忧郁症和变态性格的大胆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罪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情思和特定的“五四”时代精神。

《沉沦》在体式上是具有独创性的,它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实际上它的“自叙传”色彩极为鲜明浓厚,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特征都最大限度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影子,作品以其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显示了特有的文学价值。

这种“自叙性”的体式以其坦诚、真挚,纯洁的风格成为郁达夫特有的叙述方式。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一)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一)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一)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零余者”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关键词]《沉沦》痛苦和孤独病态眷恋性变态心理和行为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沉沦》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这也形成了沉沦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沉沦》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他不仅总爱自愁自怜,而且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自怜自卑。

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

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具体有如下线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如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看看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思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这正是他自卑、孤独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沉论观后感

沉论观后感

沉论观后感《〈沉沦〉观后感》读了郁达夫的《沉沦》,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跟随着主人公的灵魂一同沉沦,那是一种非常独特又复杂的体验。

看到主人公在异国他乡处处受到歧视和冷遇时,我感觉他就像一只孤单的、被抛弃的小船,在茫茫大海里随波逐流。

他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可是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那些白人同学的眼神,夹杂着傲慢与偏见,仿佛在主人公的周围筑起了一道冰冷的墙。

那个场景让我不禁想到,人在异地如果缺乏归属感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就如同我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被所有人排斥一样,可能一点小小的挫折都会被无限放大。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内心自我挣扎的描写。

他一面有着年轻人都有的对于美好爱情的幻想,另一面又被自己内心的自卑、羞怯和封建道德的枷锁束缚。

他窥视那个侍女时的那种复杂情绪,愧疚、渴望、紧张交织在一起。

当时我就想到,封建礼教真的像一个无形的怪兽,它吞噬着人性。

主人公在这种礼教的长期熏陶下,正常的情感诉求变得那么不可言说,他难以释放内心真实的感受。

而由于这种长期的压抑,他的灵魂仿佛一直在黑暗中徘徊,越陷越深。

在结尾主人公走向大海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一颤。

他已经被时代、被周围的环境、被自己的内心逼到了绝境。

他觉得自己的沉沦找不到出口,只有大海能够包容他所有的不堪与痛苦。

看完后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那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在旧的封建礼教还没有完全消散,新的西方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像主人公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在两者之间拉扯,找不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而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引导,最终导致了这样的沉沦。

这个作品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对人们心灵的关怀,尤其是那些处于文化交融、社会转型中的人,要多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更多的沉沦悲剧发生。

郁达夫的沉沦赏析

郁达夫的沉沦赏析

《沉沦》很像作者的自传体小说;不只因为作者也曾经留学日本,有着和小说中的人物相似的身世及生活经历;从《沉沦》那朴素、真挚的语言中就能找到这种感觉。

在作者所处的那个硝烟四起、风雨飘摇的多事年代,文人志士目睹国事多难,而救国无门,满腔悲愤和迷茫欲诉无处,常把所伤所痛所感所恨付诸文学作品中,借以宣泄和呼吁。

但在《沉沦》中,郁达夫并没有条理详细地交代故事背景,而是站在时代、社会的最高点,以一条微小的线索,告诉了读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悲剧的发生。

正如布莱克所说:一颗沙里看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故事发生在日本。

远离故国独在异乡求学的主人公,正是如诗如梦的年龄,本应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却因为身在异乡的孤独和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度压抑;心理畸形变态;春花秋月总关愁,雨打风吹恨不休。

他很爱他的祖国,但也因为祖国的落后疲弱而感到无比沉痛和羞愧。

我是支那人,我为什么是支那人;他神经质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他的身世,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和恨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那个年代,很具有一种代表性。

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是一种强烈的呼唤。

作者把这种苦恼和矛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绳,连接整个故事的框架;在安排上好像会使整个情节变得灰调,但却合情合理,真挚感人;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不自禁地产生与小说里的人物同喜同同悲的感觉。

小说里的氛围是凝重的,揭露社会上伪装的道德和心灵深处的赤裸剖析是小说的血脉,也是小说——或者说作者那种为社会所不容的灰调的呐喊。

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华,生理冲动和长期的孤寂从另一个方向更加有力地推动着他对友情和爱情的渴望。

而他封闭的武装,他的自卑,让他不敢向任何人表示热烈的情感,因此而隔开了他和社会的距离。

这种畸形的,但是却完全合乎逻辑的青春综合症,郁达夫用他那细致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对异性的渴望,对性的幻想,说“四十岁的女人比少女更具诱惑力”,是一种揭露一种代言,正是孤闭的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的真实写照。

由《沉沦》读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由《沉沦》读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的弱 国子 民 的身份 所 引起 .而 另 一方 面 则是 “ ”个 人 的主 观原 他 因— — 内 向而 又敏 感 的性 格 所 导 致 ,他 ”深 感 自身 的 孤独 凄 凉 , “ “ ” 想被 社会 所 遗弃 , 他 不 然而 “ ” 傲 而 自卑 的性 格却 使 他 无法 他 孤
闷, 可谓 《 沦》 中见真 情 。他拥 有 文人 式 的多 愁 善感 ,沉 沦》 沉 之 《 所
表现 出的 颓伤 、 憎恨 、 闷 、 苦 无奈 , 许 就 是这位 被 伤 感折 磨 的无 处 或 解 脱 的文坛 巨子 向黑 暗社 会发 出的控 诉 。
《 沦》 的“ ” 沉 沦 与忏 悔 中挣 扎 ,他 ” 爱 情 的渴 望 无 沉 中 他 在 “ 对
有价 值的 . 最可 恶 的时 代。 在这 里控 诉 了被伤 感折 磨得 无处解 是 他
看着《 沉沦 》 的“ ”这 个 郁 达夫 笔 下 的 孤独 敏 感 愤 世嫉 俗 中 他 , 的灵 魂 , 佛是 他 自 己 的真 实 写照 .他 ” 日本 的孤 身 之旅 .他 ” 仿 “ 在 “ 孤 独 的求 学生 涯 , 异 国他 乡倍感孤 独 与空虚 。“ 课 的时候 , 虽 在 上 他
田汉 、 郑伯 奇 等人 在 东京 酝 酿 成立 了 新 文学 团体 创造 社 , 同年 , 他
的第一部 小 说集 。也是 中 国现代 文学 史 上第 一部 短篇 小说 集 《 沉
酒 色 , 出颓 废 的灰 色基 调 。而 这两 种生 活 方式 , 他 感 受到 映射 都让 深 深 的悔恨 。 憎恨 沉沦 , 恨 自己 的欲望 , 却 无力救 赎 , 他 憎 然而 只能
然 坐在 全 班 学生 的 中 间 , 而 总 觉得 孤 独 的很 ; 稠 人 广 众之 中 。 然 在 感得 的这 种孤 独 , 比一 个 人在 冷 清的地 方 , 倒 感得 的那 种孤 独 , 还 更 难受 。”他 ” 感受 到 的孤独 , 方面 是 由于 在外 备 受轻 侮 嘲 弄 “ 所 一

小说《沉沦》的艺术风格

小说《沉沦》的艺术风格

小说《沉沦》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选择的是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方法。

他们的作品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

而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所以,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卓著者。

“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一种文学风格。

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留日学生,在留学的日子里,他深感祖国的落后贫困,并常陷入个人的身体苦闷,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充满着偏激的愤怒,甚至表现出一些扭曲的心理。

在主人公的思想中,祖国的孱弱落后。

与个人的身体痛苦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主人公的痛苦和怨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最后,主人公在绝望之中蹈海,以他的不幸结局向那个时代提出了强烈控诉。

《沉沦》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方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心理世界,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道德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融注在
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同题小说集问世后.因其描述的“露骨的真率”,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毁誉参半。

它的强烈突出的个性解放思想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抒情艺术之美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抒情艺术之美
21 0 1年第 3期 ( 第 1 期 ) 总 7 2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ANG I COLL EGE OF E DUC ATI ON
N o.3.2 1 01
S ra . 2 e i1No 1 7
从 沦 郁 达 夫 小 说 的 抒 情 艺 术 之 美 沉 看
卑, 而不 道德 的 行 为 加 重 了“ ” 忧 郁 症 ,他 ” 他 的 “ 常常 在 难 以 自拔 的 忧 郁 和 绝 望 情 绪 中哭 诉 : 中 国 呀 中 国 !你 怎 么就 不 “ 强 大 起 来 !“ 识 我 也 不 要 , 誉 我 也 不 要 , 只 要 一 个 安 ”知 名 我
[ 关键 词] 感伤 美和病态 美; 节奏美和韵律 美; 浪漫美和诗 意 美; 抒情 的散 文美 [ 中图分类号]10 . 274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1 0—3 3 2 1 ) 30 2 —2 0 92 2 (0 10 —0 10
郁 达 夫 以其 忧 郁 感 伤 的 笔 调 塑 造 了 患 有 “ 代 病 ” 青 时 的 年 形 象 , 现 了 他 们 青 春 期 性 的 苦 闷 , 胆 暴 露 社 会 的 丑 表 大 恶 , 白“ 剖 自我 ” 祖 国深 沉 的 爱 。他 手 中拿 的是 解 剖 刀 , 对 当 这 把 刀 直 人 人 物 的 内心 , 中 的 一 切 便 剖 露 无 疑 。 虽 然 人 心 物 似 乎 没 有 明确 的外 部 特征 , 读 者 却 可 通 过 人 物 的感 伤 、 但 忧 郁 、 愤 而 又 不 甘 堕落 、 沦 的 矛 盾 心 理 特 征 , 想 象 中 悲 沉 在
融 入 了强 烈 的主 观 情 绪 , 成 了他 小说 的 抒 情 性 特 征 。本 文 以《 沦 》 范本 , 感 伤 关和 病 态 美 、 奏 美 和 韵 律 构 沉 为 从 节 美 、 漫 美 和诗 意 美 、 情 的散 文 美四 个 层 面 来品 味 郁 达 夫 小说 的 抒 情 艺 术 之 美 。 浪 抒

沉沦郁达夫赏析

沉沦郁达夫赏析

沉沦郁达夫赏析
1. 哇塞,郁达夫的作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就拿《沉沦》来说,那细腻的情感描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那些纠结又复杂的心情吗?比如主角内心的挣扎,哎呀,是不是就像我们有时候面对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呀!
2. 你们知道吗,《沉沦》里的文字仿佛有魔力!它能把你一下子拉进那个情境中。

就好像你也跟着主角一起沉沦了,那种感觉,不亲自读一读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3. 郁达夫的《沉沦》啊,真的太让人着迷了!里面的人物刻画得多生动啊,简直像身边的某个人一样真实,这难道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
4. 嘿,想想看,《沉沦》中的那些场景描写,是不是就像一幅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呀!比如那萧瑟的风景,不就和我们心情低落时看到的世界很像吗?
5. 郁达夫在《沉沦》里展现的情感世界,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不就像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有时欢喜,有时忧愁,难道不是吗?
6. 哇哦,读《沉沦》的时候,真的会被深深吸引呢!那文字就像一双温柔的手,牵着你走进故事里,这和我们被一部好电影吸引有啥区别呢?
7. 你们有没有觉得,《沉沦》里的情节发展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呀!一会儿让你紧张,一会儿又让你感动,这多有意思啊!
8. 郁达夫的《沉沦》,真的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呢!里面的细节描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美好一样珍贵吗?
9. 哎呀呀,《沉沦》可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啊!那情感的波澜,不就像我们在爱情里的起起伏伏一样吗?
10. 总之,郁达夫的《沉沦》绝对是一部经典之作!不读它真的是一种遗憾呢,你们还在等什么呀!。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 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8
《沉沦》虽然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初的作品, 但其仍然对当代读者产生着启示
它提示我们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命运,并思考如 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同时,《沉沦》也启示我们要关注个体的心理 健康和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压力、焦虑和 不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个体的沉沦
05
02
04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他的作品启发了众多后 来者,使他们更深入地 探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写作风格也影响了 许多作家,使他们的作 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
个体经历
此外,《沉沦》还对当 时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激励他们追求个
人自由和民族独立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 具有重要地位,还对中 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积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2)精神的沉沦
除了性的沉沦,郁达 夫还探讨了精神的沉 沦。主人公往往在面 对挫折和压力时,失 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 希望。他们在寻求自 我价值的过程中,逐 渐陷入精神的崩溃
3
1
郁达夫的写作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他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深刻
2
地描绘出来
xxxxx
目录
1
2
小说中的主人公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5
6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对后世的影响3写作风格
7
文学价值
4
社会背景
8
对当代的启示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的一部短篇小 说集,收录了多篇具有深刻情感
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这些小说以沉沦为主题,通过讲 述人物的沉沦经历,揭示了社会 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常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忧郁当时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摘要]《沉沦》艺术得表现了“零余者”得形象,凸显了他得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得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得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关键词]《沉沦》痛苦和孤独病态眷恋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讲:“我是一个真正得零余者!”“生在这个地方,世界和世界上得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那个“零余者”、“多余人”得感受,给他得创作《沉沦》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得方式,使他从自我得忧郁情绪动身,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得种种病态心理.这也形成了沉沦得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得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得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
《沉沦》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他不仅总爱自愁自怜,而且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视抛弃,身受经济和精神得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自怜自卑.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得地点”,他所感到得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作品中主人公得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具体有如下线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不人得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
三、浓墨渲染主人公得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性道德得解放,在五•四时期,是被大声疾呼地倡导过得.wwwcoM周作人讲“一民族得文明程度之高下,即能够道德律得宽严简繁测定之,而性道德之解放与否足为标准……”这是对向。

郁达夫《沉沦》分析

郁达夫《沉沦》分析

郁达夫之沉沦分析-他的孤独沉沦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只是近来吗?首先在家庭中,他三岁丧父,且上学期间家里人不理解他的追求,反倒怪他无恒性。

他感到自己也并不能够融入兄长们的世界,渐渐的与他们产生隔阂,因此在这一方面,他是孤独的。

在学校里,总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并且觉得就连他们的眼光中都带着恶意。

希望同学们对他讲话,却依然表现出愁苦的样子。

此刻这里也体现了他的一种自卑敏感的,病态的心理,以及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和孤独。

因为在家庭和学校感受到的这种孤独感以及苦闷感,他迫切的想要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将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避难所。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

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还是你的情人。

”他融入不了世俗的圈子,试图将大自然作为归宿。

但实际上心里还是感到不痛快(这样的说了一遍,他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

),说明他还是会在意现实中的事情,将大自然作为避难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举罢了。

同进一步凸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由此,他便更加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以此来抚慰自己内心的孤独。

但他对待爱情和对异性的渴望是病态的,被日本女同学勾起对异性的幻想后呐喊“只需要女人,不论其样貌,只要是爱他的,他都可以为她去死”。

窥视房东的女儿,到妓院寻欢,并且不可抑制的沉沦在其中。

在这种沉沦中,由于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他一度以为自己是生病了,他对自己的这种“犯罪”行为感到非常的痛恨和自责。

这种心理追求和现实渴望之间的矛盾,也使他陷入更深的孤独和困境之中。

“罢了罢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

”“我总有一天要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在日本学校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让他想要复仇;中国同学对他的不理解,让他想要复仇;和兄长之间生出的龃龉,让他想要复仇;侍女的怠慢,也是让他想要复仇。

可是最终为什么他并没有对这些他所痛恨的人下手,而是自己跳了海。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四、病态感伤
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及五四退潮后社会环境沉闷压抑的影响,郁达夫总是竭力抒发他的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沉沦》的抒情风格就是感伤病态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感伤沉闷的心理和氛围。小说主人公两眼常含清泪,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又为“吃人”的旧礼教束缚;渴望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却又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而自卑羞愧;希望被理解和关怀,却猜忌、不信任周围人……最后他去酒馆寻妓,认为自己“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心理的抑郁和失衡达到顶点,终于沉海自杀。
如《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世——故乡富春江上的小市,三岁丧父,有两个兄长,17岁随长兄赴日本求学……这恰与郁达夫的经历吻合。而对于“他”因为“支那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贱称)的国民身份,在日本女子面前异常羞愧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的经历,郁达夫曾说“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此外,主人公性苦闷的心理,也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心理。他在这一时期的自传里写道:“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可以说《沉沦》就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沉沦》主人公的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都透露着郁达夫求学日本时生活和心理的影子(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如《沉沦》中毫无过滤地将主人公在被窝里“犯罪”的自慰、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在梅园苇草丛中寻着男女亲热等过程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可谓前无古人!而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郁达夫对一个人性苦闷和追求性释放心理的直接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性欲的面纱被捅破了,被郁达夫直率地暴露了出来,卫道学家们装不下去了,他们惊恐,他们愤怒)《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此外,郁达夫还将主人公对祖国的爱恨交织情感(恨是因为祖国的积贫积弱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对友情的渴望与唾弃的心理、对个性解放的渴求与受旧礼教旧思想束缚的矛盾都真实细腻地展现出来。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
毛静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郁达夫的经历是伴随着孤单、寂寞、和颓唐情绪的一种艰苦挣扎,所以他创作时紧紧抓住这些情绪,加上他有生以来固有的忧郁和悲观,及在生活中因不满和困顿无限膨胀的忧郁和悲观,在小说中尽情宣泄"忧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情绪,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这形成了他的小说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毛静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济源,454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感性纵情与理性敛情--从《沉沦》和《迟桂花》看郁达夫前后期的创作风格 [J], 吴文权
2.从留学视角看徐訏和郁达夫的留学生题材小说——以《期待曲》和《沉沦》为例[J], 王荣国;盛翠菊;
3.从留学视角看徐訏和郁达夫的留学生题材小说--以《期待曲》和《沉沦》为例[J], 王荣国;盛翠菊
4.从《沉沦》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J], 陈靖苏
5.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 [J], 刘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
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所以他的忧郁可以说是时代造成的,他的忧郁背后实际上是对现实表示莫大的悲哀与失望。

这使他在他自己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

二、景色环境的描写。

《沉沦》中第一部分就有大量篇幅的景色描写。

如“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

”这样的描写在他的好多篇小说里出现多次。

他孤独悒郁的性格使得他有一颗贴近自然的心,用自然之子的角度把景色和周围的环境写的格外的清晰。

又如他对故乡的描写“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师,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

这一条江水,发源安徽,贯流全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唐朝有一个诗人赞这条江水说‘一川如画’。

”这样的对于故乡景色的描写差不多回家一次写一次,并且每次都用不同的角度写。

随便翻翻《郁达夫小说全集》,你总能发现作
家善于描写景色环境的独特风格。

没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作家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文笔的。

三、对自我和“性”的大胆暴露。

《沉沦》里面除了描写了自己的行踪、留学生活外,对人性脆弱的地方,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自我暴露:如“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则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的到他的眼前来。

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

中年以后的妇人的形体,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发他情动的地方。

他苦闷一场,恶斗一场,终究不得不做她们的俘虏。


窥视女性洗澡,如“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自的站在便所的玻璃窗口偷看。

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的玻琉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

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


在野外偷听男女野合,如“他心里虽然如此的在那里痛骂自己,然而他那一双尖着的耳朵,却一言半语也不愿意遗漏,用了全副精神在那里听着。

”这些封建社会不准涉及的描写,郁达夫勇敢直率的自我暴露出来,并对此些行为忏悔。

而有时却又变得高大。

《沉沦》里通过把主人公的猥琐和伟大的一面对毫无保留的刻画了出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

尤其对于主人公内心在遇到罪恶时候产生的不断挣扎矛盾的心里刻画的非常细腻逼真。

是继承了《红楼梦》的写实主义精
神的,从而写活了人物,使得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在写自己一样的。

四、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沉沦》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他不仅总爱自愁自怜,而且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自怜自卑。

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

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具体有如下线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如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看看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思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这正是他自卑、孤独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

当主人公无法承载这种孤独痛苦的时候,他就找寻解脱的途径,那就是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五、显示出西方文化的影响
俄国文学的影响屠格涅夫说:“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里。

”与此相应,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甚至直接取材于他的长期漂泊中的一些经历,把自己写入作品中。

《沉沦》中“我”的经历其实是与作者的自身经历相似的。

法国文学的影响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在《忏悔录》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郁达夫大胆而真实的写自己、暴露自己的隐私,把自己卑鄙的欲念、丑陋的恶习不加避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达到了“惊人的人心真实”。

《沉沦》中主人公同样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猥亵的念头,甚至性欲的苦闷,都不加掩饰的展示出来。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它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而《沉沦》中。

却如此真实细腻的把一个人的性苦闷、性压抑抒发了出来,他那大胆暴露而取得的人性真实和艺术真实,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

郁达夫先生的小说是富于创新的小说。

他对唤醒“五四”时期迷茫的知识分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少年的心!”他的人生恰如他的小说所写的一样,是富于传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