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热丝试验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75℃热稳定性试验仪校准温度、计时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
![75℃热稳定性试验仪校准温度、计时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cc767684254b35effd346c.png)
附录F温度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F.1 校准方法将校准用数字测温仪的测温探头放置在靠近设备温度测量装置的热电偶的测温探头位置,同时记录校准用数字测温仪温度示值T 1和设备温度记录装置(3号热电偶)的温度示值T 2,设备温度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ΔT =T 2-T 1。
重复测量3次,计算出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结果保留到0.1℃。
F.2 测量模型烘箱温度测量的数学模型如式(F.1):21-∆=T T T (F.1)式中:1T ——数字测温仪温度示值,℃;2T ——设备温度测量装置温度示值,℃;∆T ——示值误差,℃。
方差和灵敏系数:由式(F.1)得方差传播公式:222221122()c ()+c ()∆=u T u T u T (F.2)式中:()∆u T ——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1()u T ——由数字测温仪引入的不确定度;2()u T ——由设备温度测量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
因为11c 1∂∆==-∂T T ,22c 1∂∆==∂TT , 所以式(F.2)简化为:222c 1122()()+()∆=u T u T u T (F.3)令c 1122= ()= ()= (),,,∆u u T u u T u u T 则式(F.3)简化为:222c 12+ u u u (F.4)式中:c u ——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 1u ——由数字测温仪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2u ——由设备温度测量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F.3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F.3.1 标准不确定度的来源烘箱温度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数字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1u 和设备温度测量装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u 。
F.3.2 由数字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1u数字测温仪给出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1℃,区间半宽为0.1℃,估计为均匀分布,1=0.06u ℃(F.5) F.3.3 设备温度测量装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uF.3.3.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21u将校准用数字测温仪的测温探头放置在靠近设备温度测量装置的测温探头位置,同时记录校准用数字测温仪温度示值T 和设备温度测量装置的温度示值,见表F.1(测试时,室温为20℃,以最高温度为例)。
燃烧试验仪不确定度评定
![燃烧试验仪不确定度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79e8734e43323968011c929b.png)
一.概述1.测量依据:JJF (纺织)068-2018《垂直燃烧试验仪校准规范》。
1.1环境条件:温度常温,相对湿度:小于80%。
2. 测量模型0d d T T T ∆=- (A.1.1)式中: d T ∆ — 点火时间计时器计时误差,s 0T — 点火时间设定值,s d T — 点火时间实测值,s燃烧仪与电子秒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点火时间计时器计时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A.1.2)计算:2222200()()()()()c d d d u T c T u T c T u T ∆=+ (A.1.2)灵敏系数:0()1c T =,()1d c T =- 输入量d T 和0T 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d T 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d u T 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d u T 、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2()d u T ,电子秒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3()d u T 和测量时人的反应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4()d u T 。
输入量0T 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0()u T 来源主要是时间计时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10()u T 。
A.1.3.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d u T 的评定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
点火时间设定12.0s ,在重复性条件下用电子秒表直接测量点火时间,分别连续10次测量,分别得到测量列(单位:s ):12.22、12.12、12.23、12.22、12.20、12.32、12.19、12.21、12.26、12.34。
则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p s 为: 单次测量结果平均值 10112.23110dii d TT s ===∑ ( A.1.3 )单次测量结果标准差0.0635p S s ( A.1.4 )实际测量情况:点火时间实测值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3)m =,以3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点火时间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1()0.037d S u T s === ( A.1.5 ) 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2()d u T 的评定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可根据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给出的该电子秒表的最大允许误差来评定,属均匀分布,可采用B 类方法评定。
浅析灼热丝试验结果偏离的原因
![浅析灼热丝试验结果偏离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3a36c1bcc7931b765ce15e1.png)
流 使 灼热 丝 加 热 至 预定 温 度 。然 后 使 灼 热 检测 项 目出现结 果偏 离的原 因主要 集 中于样 升后温 度会超 过预定温 度2 ℃左右 。 0
丝顶 部慢慢 地接触 被 试验样 品达 3 i,并 品预的 处理 、样品 的装夹 位置 和试 验时的 环 0 s
因此 如 果 使坷 : 热 丝 ; 电 压 波 动 ;热 电 偶 位 置 ;结 果 偏 离 ; 自校 灼
1 前言
样 品 ,但 是 在 临 近 接 触 时 为了 避 免 撞 击 ,
中除上述 关注 要点之 外还有 多个 环节会对 测 试结 果是 否偏离起 着 至关重要 的影 响 ,分析
灼 热 丝 试 验 是 检 验 材 料 是 否 耐 燃 的 接 近 的 速 率 应 减 少到 接 近 零 ,冲 击 力 不超
验 装 置 进 行 ,因此 一 些 检 测机 构 尤 其 是 许 丝 进 入 或 贯 穿 被 试验 样 品 的 深度 应 限定 在 制造 商在 早 期 制 造 的 试 验装 置 中装 有 了用
多 企业 实验 室 普 遍认 为该 测 试 项 目较 为 简
7 ±05 mm … 。
于 保 持 温 度 稳 定 的 反馈 装 置 ,以 使试 验 设 备 在 进 行 灼热 丝试 验 的 整 个 过程 中灼 热 丝
因素进行 了梳 理 。 底层上 [ 绢纸 。 _ 勺
定 “ 在试 验装置 加热 电路 中不应有 用于保 持
在 日常检 测 活 动 中 ,该 试 验 项 目出现 温度 的反馈 装置 或反馈 回路” 。 2试验主要原理和结果偏离现象
21试 验 主 要原 理
结 果偏离 的现 象主要 表现 为不 同的实验 室对
以大 约i—5 /的速 率接 近和 离开 被试 验 境 。其 实这种 认为 并不全 面 ,在灼热 丝试 验 热 丝试验设 备 进行测 试无 疑是加严 了测试 条 0 2mm s
灼热丝试验的不确定度评定
![灼热丝试验的不确定度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4003ad7ce2f0066f5332214.png)
灼热丝试验的不确定度评定灼热丝试验是测试材料或者元器件在某一温度下的耐热性能的试验。
它是最常规的一个试验,能否正确地操作该试验,不仅反映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实验室常规试验能力的考查。
GB/T 5169.10(IEC 60695-2-10)为灼热丝试验方法的总则,GB/T 5169.11(IEC 60695-2-11)对成品的灼热丝试验作出了规定、GB/T 5169.12(IEC 60695-2-12)对材料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作出了规定、GB/T 5169.13(IEC 60695-2-13)对材料的灼热丝起燃性试验作出了规定。
由于灼热丝试验中需要对燃烧火焰的高度和时间进行记录,根据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的规定,应对该试验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就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征,测量结果的可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
不确定度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是评定与表示不确定度的一种通用规则,适用于各种准确度等级的测量领域。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AC 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中,明确规定了检测实验室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
一、试验描述试样在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的稳定环境放置下24小时。
灼热丝的温度为650℃、750℃和850℃三个温度等级。
操作时灼热丝要施加在试样的中心位置,试样要保持垂直放置,试样垂直相交于灼热丝装置,如果灼热丝穿透接触试样,灼热丝不允许接触试样的支撑体,灼热丝深入材料的深度为7mm。
同时,试验箱体内在灼热丝装置和箱体背板之间距离100mm处放置一个热电偶,用以监测整个测试期间的温度,记录测试的起止时间,记录对试样的预处理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JJF(机械)1053-2020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JJF(机械)1053-2020](https://img.taocdn.com/s3/m/c32d6c9267ec102de3bd891d.png)
目录1范围 (II)2引用文献 (1)3概述 (1)4计量特性 (1)5校准条件及设备 (1)6校准项目和方法 (2)7校准结果表达 (2)8复校时间间隔 (2)附录A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4)附录B校准记录格式 (10)附录C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12)引言本规范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编制。
本校准规范为新制订。
1范围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购置、维修后以及使用中的灼热丝试验仪的校准。
2引用文件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5169.10-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第10部分灼热丝装置和通用试验方法IEC60695-2-10:2000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灼热丝试验仪是模拟在设备内部容易使火焰蔓延的绝缘材料或其他固体可燃材料的零件可能会由于灼热丝或灼热元件而起燃。
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流过导线的故障电流、元件过载以及不良接触的情况下,某些元件会达到某一温度而使其附近的零件起燃试验。
灼热丝试验仪的工作原理:将规定材质Φ4mm 的镍铬丝(U 型灼热丝头)用大电流加热至试验规定温度(300℃~1000℃)后,以规定压力(1.0N)水平灼烫试品30s ,试验品和铺垫物是否起燃或持燃时间来测定电工电子设备成品的着火危险性;试验完成后记录灼热时间,起燃时间(Ti),火焰熄灭时间(Te),可燃性指数(GWFI)。
4计量特性项目标称值允许误差温度示值(500~960)℃±0.05%银箔熔点960℃±15℃5校准条件及设备5.1环境条件温度:15~35℃,相对湿度:≤85%。
5.25.2.1电子秤:;分度值0.1g ;5.2.2直流毫伏发生器:校准范围:0~300mV ;准确度:±0.01%5.2.3电子秒表:校准范围:0~9h59min59.99s准确度: (5.8×10-6×T +0.01)s T 为被测时段。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JJF(机械)1053-2020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JJF(机械)1053-2020](https://img.taocdn.com/s3/m/c32d6c9267ec102de3bd891d.png)
目录1范围 (II)2引用文献 (1)3概述 (1)4计量特性 (1)5校准条件及设备 (1)6校准项目和方法 (2)7校准结果表达 (2)8复校时间间隔 (2)附录A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4)附录B校准记录格式 (10)附录C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12)引言本规范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编制。
本校准规范为新制订。
1范围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购置、维修后以及使用中的灼热丝试验仪的校准。
2引用文件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5169.10-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第10部分灼热丝装置和通用试验方法IEC60695-2-10:2000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灼热丝试验仪是模拟在设备内部容易使火焰蔓延的绝缘材料或其他固体可燃材料的零件可能会由于灼热丝或灼热元件而起燃。
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流过导线的故障电流、元件过载以及不良接触的情况下,某些元件会达到某一温度而使其附近的零件起燃试验。
灼热丝试验仪的工作原理:将规定材质Φ4mm 的镍铬丝(U 型灼热丝头)用大电流加热至试验规定温度(300℃~1000℃)后,以规定压力(1.0N)水平灼烫试品30s ,试验品和铺垫物是否起燃或持燃时间来测定电工电子设备成品的着火危险性;试验完成后记录灼热时间,起燃时间(Ti),火焰熄灭时间(Te),可燃性指数(GWFI)。
4计量特性项目标称值允许误差温度示值(500~960)℃±0.05%银箔熔点960℃±15℃5校准条件及设备5.1环境条件温度:15~35℃,相对湿度:≤85%。
5.25.2.1电子秤:;分度值0.1g ;5.2.2直流毫伏发生器:校准范围:0~300mV ;准确度:±0.01%5.2.3电子秒表:校准范围:0~9h59min59.99s准确度: (5.8×10-6×T +0.01)s T 为被测时段。
热防护性能试验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热防护性能试验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9c94b6cc7931b764ce1589.png)
附录D热防护性能试验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D.1 热通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D.1.1概述用测量范围为(0~100) kW/m 2,分辨力为0.1 kW/m 2,最大允许误差为±0.5%的绝对辐射计在热源下测量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误差。
校准的实验操作:选取41.5 kW/m 2和83 kW/m 2两个校准点,将绝对辐射计传感器放置在距离热源工作距离位置上,调整绝对辐射计传感器接受面,使热源光束垂直入射到接受面。
待绝对辐射计示值稳定后开始读数,读取绝对辐射计示值s F 。
将热防护仪热通量传感器替换绝对辐射计传感器,调整热防护仪热通量传感器接受面与绝对辐射计传感器接受面处于同一平面,并使光束垂直入射到接受面,待热通量示值稳定后,读取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F ,热通量示值读数F 与绝对辐射计示值读数s F 之差为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误差。
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3次,计算每个校准点热通量示值误差算术平均值。
D.1.2 测量模型s F F F ∆=- (D.1.1)式中:F ∆ — 热通量示值误差,单位:2/kW mF — 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单位:2/kW ms F — 绝对辐射计示值,单位:2/kW m由于绝对辐射计与热防护仪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D.1.2)计算:22222()()()()()c s s u F c F u F c F u F ∆=+ (D.1.2)灵敏系数:()1c F =,()1s c F =-D.1.3 输入量F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D.1.3.1输入量F 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F 的标准不确定度()u F 来源主要是热防护仪热通量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u F 和热通量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2()u F 。
D.1.3.2输入量F 各分项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u F 评定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
燃烧试验仪不确定度评定
![燃烧试验仪不确定度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79e8734e43323968011c929b.png)
一.概述1.测量依据:JJF (纺织)068-2018《垂直燃烧试验仪校准规范》。
1.1环境条件:温度常温,相对湿度:小于80%。
2. 测量模型0d d T T T ∆=- (A.1.1)式中: d T ∆ — 点火时间计时器计时误差,s 0T — 点火时间设定值,s d T — 点火时间实测值,s燃烧仪与电子秒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点火时间计时器计时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A.1.2)计算:2222200()()()()()c d d d u T c T u T c T u T ∆=+ (A.1.2)灵敏系数:0()1c T =,()1d c T =- 输入量d T 和0T 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d T 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d u T 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d u T 、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2()d u T ,电子秒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3()d u T 和测量时人的反应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4()d u T 。
输入量0T 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0()u T 来源主要是时间计时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10()u T 。
A.1.3.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d u T 的评定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
点火时间设定12.0s ,在重复性条件下用电子秒表直接测量点火时间,分别连续10次测量,分别得到测量列(单位:s ):12.22、12.12、12.23、12.22、12.20、12.32、12.19、12.21、12.26、12.34。
则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p s 为: 单次测量结果平均值 10112.23110dii d TT s ===∑ ( A.1.3 )单次测量结果标准差0.0635p S s ( A.1.4 )实际测量情况:点火时间实测值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3)m =,以3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点火时间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1()0.037d S u T s === ( A.1.5 ) 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2()d u T 的评定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可根据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给出的该电子秒表的最大允许误差来评定,属均匀分布,可采用B 类方法评定。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记录证书内页格式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记录证书内页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a33a6941f90f76c660371aa4.png)
附录C
校准原始记录格式
校准用主要计量标准器具
一.外观及性能检查:二.燃烧室体积测量:
测量值:三.压力测量:
测量值:
2×0.06mm纯银片融化时,四.960℃温度整体测量纯度99.8%以上规格为2mm 温度显示值:℃
五.时间测量:
灼热时间设定值:测量值:起燃时间设定值:
测量值:焰熄灭时间设定值:测量值:
10
六.温度校准:
被校仪器示值(℃) 实际值(℃)
A尺寸测量值: mm
八.温度恒定60s,温度变化量测量值: K 11
附录D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证书编号××××××—××××
注:
1.×××××仅对加盖“×××××校准专用章”的完整证书负责。
2.本证书的校准结果仅对所校准的对象有效。
3.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印证书。
12
第×页共×页
证书编号××××××—××××
校准结果
核验员:校准员:
第×页共×页
13。
高温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高温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ed62356011ca300a7c39027.png)
高温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一、 测量方法及测量依据1.过程概述: 1.1方法及评定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1.2 环境条件 室温。
1.3 检测程序设定温度变化速率为1℃/min ,在温度试验箱降温过程中,利用温控器对温度变化的感应,通过温控器的通断,控制电路的通断,透过氖灯的发亮和熄灭,读出瞬间温度试验箱的温度值。
二、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及数学模型1.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1) 测量重复性; (2) 校准不确定度; (3) 空间分布不确定度。
2.数学模型考虑到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后,其数学模型为),,,(21N X X X f Y其中Y ——被测量(输出量)X ——影响量(输入量)三、 各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1. 测量重复性X 1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对同一样品进行10次重复测量,测得结果数据如下表:测量结果为十次测量的平均值,测试过程中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为()()4077.01U 12=--==∑=n S Ni iσσσσ2. 高低温箱校准证书不确定度U =0.2℃,置信因子k=2,所以由检定仪器所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1=22.0)(F U 1rel =3. 空间分布不确定度80℃时温度均匀度为0.7℃,置信因子k=2,所以由空间分布所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为35.020.7=)(F U 3rel =四、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22122F U F U U y U rel rel c σ0.5465五、 扩展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 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乘包含因子k 得到,按公式)(*y U k U c =取置信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U=1.0931(℃)六、 结果报告高温试验(94.08±1.0931)℃,k=2。
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价示例
![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价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f83a44369eae009581bec91.png)
电导率仪检定结果不确定度分析以0.2级电导率仪为例,进行分析 一、电子单元引用误差检定的不确定度根据“电导率仪检定规程(修订稿)”的规定,使用电导率仪检定装置(标准电导)评价电子单元的引用误差。
1 数学模型:FS FFSκκκκκκκ-=-=∆式中:Κ — 仪器示值 ΚS — 标准电导率 ΚF — 满量程2 不确定度源及其不确定度: 1) 仪器示值 Κ满量程为200μS/cm ,显示位数占满量程的百分比为0.05%(F.S.);由于显示位数(示值分辨率)造成的不确定度服从均匀分布:029.0320005.0200=⨯ μS/cm按“规程要求”示值重复性上限值为0.07%,引入的不确定度:081.030007.0200=⨯ μS/cm电导率示值Κ的不确定度:086.0081.0029.0)(u 22=+=κ μS/cm005.020011)(===FC κκ cm/μS2) 标准电导率 ΚS标准值相对误差的上限值为0.07%,选用该量程中最大电导率200μS/cm 评价,由于未对标准值修正引入的不确定度:108.030007.0200=⨯ μS/cm根据检定证书知道标准电导率的定值不确定度为0.02%,对于200μS/cm 电导,其标准值的不确定度为:04.00002.0200=⨯ μS/cm标准电导ΚS 的不确定度为900.004.0180.0)(u 22S =+=κ μS/cm005.020011)(===FC κκ cm/μS3 不确定度合成及结论: 检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6.00006.0)()(u )()(u )(u 2222==∙+∙=∆S S C C κκκκ二、 配套检定的不确定度 1、数学模型:FS FFR))25t (02.01(κκκκκκκ-⨯+⋅-=-=∆式中:κ— 仪器示值κS — 标准溶液在参考温度下的标准值 2、不确定度源及其不确定度: 1)仪器示值 κ由于显示位数造成的不确定度服从均匀分布:29.0320005.02000=⨯ μS/cm单次测量的重复性为0.2%,由于测量结果为3次测量的平均值,故而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33.133002.02000=⋅⨯ μS/cm电导率示值κ的不确定度为33.133.1029.0)(u 22=+=κ μS/cmC(κ)=1/2000=0.0005 cm/μS2)标准溶液标准值k s由标准物质证书知标准物质量值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25% (k=2)96.12%25.01410)u(S =⨯=κμS/cmC(κS )= 1/2000=0.0005 cm/μS3) 温度t标准温度计读数显示位数为0.01℃,由于温度计显示位数引入的不确定度:0029.03201.0= ℃恒温槽温度波动符合正态分布,0255.01.9605.0= ℃026.00255.00029.0)t (u 22=+=℃0.014141002.002.0)t (C =⨯=⨯=FFS κκκ℃-1不确定度合成及结论:配套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为:%11.00011.0014.0026.00005.069.10005.033.1)()()()()()()(u 222222222222==⨯+⨯+⨯=∙+∙+∙=∆t C t u C u C u S S κκκκ结论:三、 温度计检定的不确定度 1 数学模型:S t t t -=∆式中:t — 仪器温度示值 t S — 标准温度计示值2 不确定度源及其不确定度: 1)仪器温度示值t温度计示值分度为0.1℃,由于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29.0321.0=℃ 902.0)(=t u ℃C(t)=12)标准温度计示值t S标准温度计分度为0.01℃,用于温度计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29.03201.0=℃标准温度计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0289.0305.0=℃029.0029.00029.0)t (u 22S =+=℃C(t S )=13 不确定度合成及结论:)()t (u )()t (u )t (u 2S 222S t C t C ∙+∙=∆温度检定的不确定度:0.041029.0029.0)t (u 22=+=∆℃。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导热系数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导热系数](https://img.taocdn.com/s3/m/0593979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5.png)
导热系数不确定度评定报告1、概述1.1 测量依据:GB/T 10294-2008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1.2 测量方法:按照GB/T 8813-2020 要求,裁切规定尺寸试样,在样品两边紧贴不同温度的金属板,当温度稳定后,测量样品两面的温度差,通过公式计算导热系数。
1.3 测量工具和仪器设备:平板导热仪:温度误差±0.5,导热板温度分别为15℃&35℃游标卡尺:测量范围150mm,精度0.01mm,最大允许误差±0.05mm。
1.4 被测对象:300mm*300mm*25mm 方形试样1.5 环境条件:温度(23±2)℃,湿度(50±10)%,调节6h1.6 评定日期: 2022.9.20-27.2、建立模型:γ=φd2A(T1−T2)∗β其中γ为导热系数,φ为平均加热功率,d为样品平均厚度,A为计量面积,双试件装置需乘以2,T1为试件热面平均温度,T2为冷面平均温度,β为设备修正系数,由厂商给出(0.96)。
3.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公式共包含6个参数,其中修正系数为设备厂商给出,暂不考虑其影响。
其中平均加热功率(φ)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1)设备功率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2)功率稳定性和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其中样品厚度(d)测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1)随机因素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2)游标卡尺校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3)游标卡尺误差波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其中计量面积(A)测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1)设备磨损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2)样品变形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其中试件平均温度(T1、T2)测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1)设备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2)温度板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4.不确定度量化:4.1:平均加热功率的不确定度,根据校准报告的热流参数校准结果和日常检测经验(导热系数不大于0.1时),其波动不超过±1%,均匀分布,k =√3Uφ-rel=1%/√3=0.57%4.2样品厚度D:1.随机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采用A 类方法重复性测量进行评定。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广西计量技术规范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广西计量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af9ff89f61fb7360b4c65be.png)
JJF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计量技术规范JJF (桂)××−20××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of Glow—wire Apparatus(征求意见稿)××××−××−××发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of Glow —wire Apparatus归 口 单 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要起草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本规范委托归口单位负责解释。
JJF XXXX-XX本规范主要起草人:XXXXX(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XXXXX(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XXXXX(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XXXXX(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参加起草人:XXXXX(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XXXXX(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目录引言.................................................................................................................................................. II 1范围.. (1)2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概述 (1)5 计量特性 (2)5.1灼热丝基本尺寸示值误差 (2)5.2温度测量系统示值误差 (2)5.3(试验压力)砝码示值误差 (2)5.4 计时系统示值误差 (2)6校准条件 (2)6.1环境条件 (2)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3)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3)7.1校准项目 (3)7.2校准方法 (4)7.2.1灼热丝基本尺寸示值误差的校准 (4)7.2.2温度测量系统示值误差的校准 (4)7.2.3(试验压力)砝码示值误差 (4)7.2.4计时系统示值误差 (4)8校准结果表达 (5)9 复校时间间隔 (6)附录A校准原始记录格式 (7)附录B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9)附录C灼热丝基本尺寸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0)附录D温度测量系统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2)附录E(试验压力)砝码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4)附录F计时系统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6)引言本规范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G 99-2006 《砝码》计量检定规程﹑JJG141-2013 《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检定规范》﹑JJG 237-2010 《秒表》计量检定规程﹑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 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JJF 1101-2003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JJF1637-2017 《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规范》﹑GB/T 5169.10-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0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灼热丝装置和通用试验方法》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高温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高温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ed62356011ca300a7c39027.png)
高温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一、 测量方法及测量依据1.过程概述: 1.1方法及评定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1.2 环境条件 室温。
1.3 检测程序设定温度变化速率为1℃/min ,在温度试验箱降温过程中,利用温控器对温度变化的感应,通过温控器的通断,控制电路的通断,透过氖灯的发亮和熄灭,读出瞬间温度试验箱的温度值。
二、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及数学模型1.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1) 测量重复性; (2) 校准不确定度; (3) 空间分布不确定度。
2.数学模型考虑到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后,其数学模型为),,,(21N X X X f Y其中Y ——被测量(输出量)X ——影响量(输入量)三、 各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1. 测量重复性X 1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对同一样品进行10次重复测量,测得结果数据如下表:测量结果为十次测量的平均值,测试过程中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为()()4077.01U 12=--==∑=n S Ni iσσσσ2. 高低温箱校准证书不确定度U =0.2℃,置信因子k=2,所以由检定仪器所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1=22.0)(F U 1rel =3. 空间分布不确定度80℃时温度均匀度为0.7℃,置信因子k=2,所以由空间分布所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为35.020.7=)(F U 3rel =四、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22122F U F U U y U rel rel c σ0.5465五、 扩展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 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乘包含因子k 得到,按公式)(*y U k U c =取置信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U=1.0931(℃)六、 结果报告高温试验(94.08±1.0931)℃,k=2。
灼热丝测试报告
![灼热丝测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668c8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5.png)
灼热丝测试报告一、引言灼热丝是一种常用于材料和产品测试的设备。
本报告旨在描述对某产品进行的灼热丝测试,并评估其热稳定性、燃烧性能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
通过此测试,我们希望为客户提供有关产品的详细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二、测试方法1. 样品准备:我们选择了一批该产品的样品,按照使用说明准备并切成适当的大小。
2. 灼热丝测试仪配置:我们使用标准的灼热丝测试仪,并对其进行了校准。
测试仪设置为特定的温度和时间参数。
3. 测试程序:每个样品都在测试仪中暴露给预定温度下的灼热丝,持续一定时间。
4. 观察和记录:在每个测试结束后,我们观察和记录样品的状态,包括颜色变化、燃烧情况等。
三、测试结果根据我们的测试,以下是对样品在灼热丝测试中的观察结果:1. 热稳定性:样品在高温下没有明显的熔化或变形现象。
没有看到明显的气味或气体释放。
2. 燃烧性能:在受热后,样品表面出现轻微的变色或炭化,但没有明显的闪燃、滴落或火焰蔓延。
样品很快停止燃烧,并且没有大量的烟雾产生。
3. 安全风险评估:基于测试结果,对该产品的潜在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
根据实验室的标准和经验,该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显著的火灾或烟雾危险。
四、讨论与建议1. 结果分析:样品在灼热丝测试中展现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
这意味着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产品不太可能引起火灾或产生有害烟雾。
2. 建议:尽管该产品在灼热丝测试中表现良好,我们还是建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遵循生产商的指导和安全操作规程。
避免长时间高温暴露或接触明火等行为。
3. 其他测试:灼热丝测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情况下的产品性能。
对于特定应用场景或要求更高的产品,建议进行更多类型的测试,如热失重分析、烟雾密度测试等。
五、结论该产品在灼热丝测试中表现良好,具备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
根据本测试结果,我们认为该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带来显著的火灾或烟雾风险。
然而,我们建议用户仍然遵循生产商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在必要时进行更多的测试以满足特定要求。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记录、证书内页格式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记录、证书内页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6dc3b0eb2e3f5727a4e96298.png)
附录C
校准原始记录格式
校准用主要计量标准器具
一.外观及性能检查:二.燃
烧室体积测量:
测量值:三.压力
测量:
测量值:
四.960℃温度整体测量纯度99.8%以上规格为2mm2×0.06mm纯银片融化时,温度显示值:℃
五.时间测量:
灼热时间设定值:测量
值:起燃时间设定值:
测量值:焰熄灭时间设
定值:测量值:
六.温度校准:
A尺寸测量值:mm
八.温度恒定60s,温度变化量测量值:K
附录D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
证书编号××××××—××××
1.×××××仅对加盖“×××××校准专用章”的完整证书负责。
2.本证书的校准结果仅对所校准的对象有效。
3.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印证书。
第×页共×页
证书编号××××××—××××
校准结果
校准员:核验员:
第×页共×页。
5.34灼热丝试验仪校准原始记录
![5.34灼热丝试验仪校准原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1a41596069eae009581bec70.png)
灼热丝试验仪校准原始记录型号器号测量范围样品标识号证书号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地址制造单位校准地址被校准仪器校准前状态校准后状态环境温度℃相对湿度%HR 校准设备□/编号:/最大允许误差:/证书号:/有效日期:/状态:使用前□正常□使用后□正常□/量值溯源单位:校准依据校准地点灼热丝基本尺寸误差的校准◎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本次校准结果引用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中的数据,为U= k = ◎校准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偏离情况记录: 选择某项属性以在该属性文字前的“□”中打“√”表示。
温度测量系统的视值误差的校准:◎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本次校准结果引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中的数据,为:U= k= 。
◎校准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偏离情况记录:◎选择某项属性以在该属性文字前的“□”中打“√”表示。
计时系统的示值误差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本次校准结果引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中的数据,为:U= k= 。
◎校准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偏离情况记录:◎选择某项属性以在该属性文字前的“□”中打“√”表示。
灼热丝试验压力的示值误差的校准:◎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本次校准结果引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中的数据,为:U= k= 。
◎校准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偏离情况记录:◎选择某项属性以在该属性文字前的“□”中打“√”表示。
灼热丝试验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灼热丝试验能力验证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a413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8.png)
灼热丝试验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桂怿;陈家明;张宗取
【期刊名称】《日用电器》
【年(卷),期】2024()3
【摘要】为了解国内各实验室对灼热丝试验的测试能力水平,笔者单位组织开展了“灼热丝试验能力验证计划”。
通过对本次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统计分析,对于国内实验室灼热丝测试总体水平作出评价,结合各实验室提供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有问题或不满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为检测机构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4页(P111-114)
【作者】桂怿;陈家明;张宗取
【作者单位】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电工电子产品灼热丝试验技术分析
2.浅谈灼热丝试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GB/T 5169.11—2017与GB/T 5169.11—2006标准差异及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过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灼热丝试验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灼热丝试验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ffc77684254b35effd349d.png)
附录A1灼热丝试验仪温度指示仪示值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1 概述1.1 测量依据 JJF (机械)****-***《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 1.2 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按“输入基准法”直接输入电压信号(热电偶对应的温度标称电量值),进行测量。
1.3 环境条件温度:15℃~35℃,相对湿度:≤85%RH 。
1.4 测量标准直流毫伏发生器:校准范围:0~300mV ;准确度:0.01%1.5 被测对象灼热丝试验仪温度指示仪: 测量范围300℃~1000℃ 准确度±0.05%1.6 评定结果的使用本评定结果只适用于本次测量,以后对灼热丝试验仪冲击能量示值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都可参照本次评定进行。
2 测量模型=td -t s 式中:t ℃t d —仪表显示值 ℃t s —标准器 mV 值对应的温度值℃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3.1输入量ts 的标准不确定度u(ts)的评定(B 类) 输入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标准器的不确定度引起的依照其技术指标,其准确度为±0.01%。
按均匀分布考虑,取包含因子 k= 3 ,则测量点为 600℃是的 u(ts)为:0.06(℃)3.2 测量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u(t d )的评定 u(t d )的不确定度主要是被校仪器读数的不重复性。
可通过重复性测量得到测量列。
采用A 类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对一台被校对象某一测量点600℃进行连续测量10次。
得到表3-1的数据:1 n则M = ∑ Mi =599℃n i =1单次实验标准差:s i 0.48℃u(td)=S i =0.48(℃)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灵敏系数测量模型:∆t =t d -t s∂∆ 灵敏系数:C 1= =1 ∂tdC 2= ∂∆ ∂ts=-1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 c 的计算输入量u(td)、u(ts)彼此独立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计算u c = [C u (td )]2 + [C u (ts )]2 =0.48℃124.3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表4.1 标 准 不 确 定 度 一览表5. 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取置信概率P =95%k 取2由此可得扩展不确定度U 为:U=ku c=2×48=0.96=1℃6.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温度指示仪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 =1℃k =2用同种方法计算不同分辨力的灼热丝试验仪温度指示仪的不确定度表:8.说明如不直接使用上述评定结果,则每次校准的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可采用如下方法: A 类不确定度的评定可对被校样品的示值连续测量10次,得到单次实验标准差S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A1
灼热丝试验仪温度指示仪示值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1 概述
1.1 测量依据 JJF (机械)****-***《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 1.2 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按“输入基准法”直接输入电压信号(热电偶对应的温度标称电量值),进行测量。
1.3 环境条件
温度:15℃~35℃,相对湿度:≤85%RH 。
1.4 测量标准
直流毫伏发生器:校准范围:0~300mV ;准确度:0.01%1.5 被测对象
灼热丝试验仪温度指示仪: 测量范围300℃~1000℃ 准确度±0.05%1.6 评定结果的使用
本评定结果只适用于本次测量,以后对灼热丝试验仪冲击能量示值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都可参照本次评定进行。
2 测量模型
=t
d -t s 式中:
t ℃
t d —仪表显示值 ℃
t s —标准器 mV 值对应的温度
值℃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1输入量ts 的标准不确定度u(ts)的评定(B 类) 输入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标准器的不确定度引起的依照其技术指标,其准确度为±
0.01%。
按均匀分布考虑,取包含因子 k= 3 ,则测量点为 600℃是的 u(ts)为:0.06(℃)
3.2 测量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u(t d )的评定 u(t d )的不确定度主要是被校仪器读数的不重
复性。
可通过重复性测量得到测量列。
采用A 类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对一台被校对象某一测量点600℃进行连续测量10次。
得到表3-1的数据:
1 n
则M = ∑ Mi =599℃
n i =1
单次实验标准差:s i 0.48℃
u(td)=S i =0.48(℃)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灵敏系数
测量模型:∆t =t d -t s
∂∆ 灵敏系数:C 1= =1 ∂td
C 2= ∂∆ ∂ts
=-1
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 c 的计算
输入量u(td)、u(ts)彼此独立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计算
u c = [C u (td )]2 + [C u (ts )]2 =0.48℃
1
2
4.3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表4.1 标 准 不 确 定 度 一览表
5. 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取置信概
率P =95%
k 取2
由此可得扩展不确定度U 为:
U
=
k
u c
=
2×48=0.96=1℃6. 测量不确定度
的报告与表示
温度指示仪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 =1℃
k =2
用同种方法计算不同分辨力的灼热丝试验仪温度指示仪的不确定度表:
8.说明
如不直接使用上述评定结果,则每次校准的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可采用如下方法: A 类不确定度的评定可对被校样品的示值连续测量10次,得到单次实验标准差S i 。
B 类不确定度的评定可按3.1.1条方法进行。
按第4条~第6条的方法,即可得到该被校样品的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
附录A2
灼热丝试验仪银箔熔点示值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1 概述
1.2测量依据JJF(机械)****-***《灼热丝试验仪校准规范》
1.3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将99.8%纯度以上,面积约2mm2厚度约0.06mm的银箔熔化时的温度作为960℃的固定温度点,进行测量。
1.4环境条件
温度:15℃~35℃,相对湿度:
≤85%RH。
1.5测量标准
银箔:99.8%纯度以上允差:±5℃1.6
被测对象
灼热试验仪: 测量范围:960℃允差:
±15℃1.7评定结果的使用
本评定结果只适用于本次测量,以后对灼热丝试验仪冲击能量示值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都可参照本次评定进行。
2 测量模型
T=t d
式中:t d:温度显示仪表上显示的灼热丝温度(℃)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1输入量t d 的标准不确定度u(t d)的评定
输入量t d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两部分:测量重复性和标准器的不确定度。
3.2
标准器不确定度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t d1)
u(t d1)可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输入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标准器的不确定度引起的,按照经验, 其允差±5℃,按均匀分布考虑,取包含因子k= 3 ,则测量点的u(ts)为:2.9℃。
3.2 测量重复性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u(t d2)
u(t d2)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的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测量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u(t d2)的评定,对一台被校对象测量点960℃进行连续测量10次。
得到表3-1的数据:
1 n
则M = ∑ Mi =962℃
n i =1
单次实验标准差:s i 3.6℃
u(td)=S i =3.6(℃)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灵敏系数
测量模型:T =t d ∂T 灵敏系数:C =
=1
∂td
4.2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表4-1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4.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的计算
输入量u(td)、u(ts)彼此独立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计算u c==4.7℃
[Cu(td1)]2 [Cu(td2)]2
5. 扩展不确定度的
确定:取置信概
率P=95%k 取2
由此可得扩展不确定度U为:
U=k u c
=2×4.7=9.4℃6.
测量不确定度
的报告与表示
银箔熔点温度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9.4℃k=2
用同种方法计算不同分辨力的灼热丝试验仪银箔熔点温度的不确定度表:
9.说明
如不直接使用上述评定结果,则每次校准的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可采用如下方法: 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可对被校样品的示值连续测量10次,得到单次实验标准差S。
i
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可按3.1.1条方法进行。
按第4条~第6条的方法,即可得到该被校样品的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