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
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1. 引言体谅德育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的体谅和关爱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同理心的社会成员。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体谅德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框架,使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成长。
2. 体谅的定义和重要性体谅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期望,并试图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体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和分享,提升人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在教育领域,体谅德育模式通过教导学生如何体谅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能力,使其具备成为优秀社会成员的素养。
3. 德育的目标和方法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体谅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具备体谅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将这种体谅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谅德育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如情感教育、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体谅的重要性,培养出对他人关爱和理解的意识。
4. 体谅德育模式的实施和应用体谅德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和环境营造来引入体谅德育模式,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案例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体谅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体谅能力。
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体谅和关爱,从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体谅德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非常重要。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还取决于他的社交能力和人品。
只有具备体谅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为一个写手,我深信体谅德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成员,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摘要: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以“教学生关心”为主要特征的德育模式,在西方德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欧美的中小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缺失关心的现象,因此,体谅模式对改善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体谅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对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应用的策略进行了简单探析。
关键词:体谅模式;高校德育;道德教育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学校德育专家彼得·麦克费尔(P. McPhail)及其同事首创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的体谅德育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
该模式风靡英美,对当代德育模式影响深远。
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传统德育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以致模式单一等问题,而体谅模式至今仍为西方师生广为接受,因此,探究体谅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等尤为重要。
一、体谅模式及其实践(一)体谅模式及其理论1967年—1971年,麦克费尔等人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800多名13~18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出青少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
麦克费尔认为这项调查研究证明了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1]。
根据调查结果,麦克费尔结合自己的德育理念,提出了以情感为主线的德育体谅模式。
这里的“体谅”主要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还包括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
麦克费尔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关于学校德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1、道德教育应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从而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德育课程2、“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2]。
借助角色尝试等方式,培养学生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社会判断力与行为。
体谅德育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与实验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应当说,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如此忠实于人本主义德育观,并淋漓尽致地在具体德育出来,使之获得新的发展。
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他们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经过若干年研究后编程《生命线》(lifeline)系列教科书中,该丛书的教师指南为《学会关心》,这套德育丛书集中阐述了这一理心、少评价的基本德育思想。
《生命线》是为普通学校编制的德育教材,涉及范围广泛,但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宗旨间。
麦氏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人类整体和社会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社会凝聚力,不应把道德教育分析规则和禁令上,而应激发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具有的人性感,培养利他主义精神( Altruist)。
他在中说:“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是有一定目的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
”总之,在麦氏计划中,道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的和自我损害的冲动。
这种冲动可能以不良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诸如自我中醉、自私、粗暴以及伴随不幸的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其他不良品质。
对于表现创造性和有效的需要方面冲动妨碍了真正的个性发展。
”他希望德育能在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生活中,使人享受到人生乐趣,将人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
一、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一)麦氏研究概况英国历来坚持宗教德育,但随着战后科技发展,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研究,希望开设世来改善社会问题。
1967-1971年间,麦克菲尔受命领导其中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800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各举一个成人对待他们的好或坏的情况实例。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体谅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 98 -
一、小学德育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德 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和关注,已成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中的“灵魂”,对其他各育 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在现 代教育中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 视。但是,现代学校的德育仍面临着诸 多困境。
【核心考点】教育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核心考点】教育学基本知识点汇总1.【核心考点】教育学一德育德育及其意义【常考题型】判断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那么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功能(1)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2)个体性功能:对受教育者个体开展产生的实际影响。
可以描述为三个方面:生存功能、开展功能、享用性功能(最高境界)。
(3)教育性功能:①“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德育目标《二)班级组织的开展《三)班级的功能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班级管理【常考题型】单项选择、判断、填空(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着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重要功能)《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四)班级管理的模式(选择题)1.班级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2.班级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代表人物:马卡连柯10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代表人物:德鲁克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常考题型】单项选择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2.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单项选择)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5.【核心考点】教育学一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班集体的开展阶段【常考题型】单项选择.组建阶段班级的核心和动力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11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德育》必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德育》必考点最新版(二)1、判断题体谅模式是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较有影响力的道德教育模式,其创立者是英国的班杜拉。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误【解析】德育的体谅模式为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所创。
2、单选题通过人格感化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
A : 榜样示范法B : 陶冶教育法C : 参观法D : 实际锻炼法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3、单选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
A : 陶冶教育法B : 说服教育法C : 榜样示范法D : 实践锻炼法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4、单选题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称为_____A : 德育原则B : 德育途径C : 德育方法D : 德育模式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题干是对“德育方法”的概念的阐述。
5、单选题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_____。
A : 教育者,受教育者B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 :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 :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构成要素的了解。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
6、单选题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_____A : 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B : 采取罚款解决班级卫生问题C : 小学生应多运用榜样进行教育,中学生教育可更多注重说理D : 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把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略。
体谅模式详解
第⼗章体谅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地位。
该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P. McPhail) 及其同事昂⼽德.托马斯(J.Ungoed Thomas)、查普曼(H. Chapman)⾸创。
最初在英国⼀些学校使⽤,后来泛流⾏于北美;原先是为中学德育设计的,但试⽤下来,也适合⼩学⽣,因此体谅模式在英语国家的⼩学中也颇为流⾏。
此模式的⼀⼤特⾊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的⼴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教材也取⾃对学⽣的调查。
⼀、理论假设1964⾄1971年,麦克费尔等⼈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英国中学13⼀18岁的男⼥学⽣进⾏过3次⼤规模的调查,要求他们分别记述⼀件别⼈对⾃⼰好、对⾃⼰不好、对⾃⼰既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的事件。
通过对这些“好事”和“坏事”的分析,他们得出了关于学校德育的⼀些基本假设。
(⼀)满⾜学⽣与⼈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要职责调查显⽰,青少年对于“好事”的意见⾮常接近:对⼈好的事例,反映出体谅⼈、幽默和愿作让步的特性;共享关系为好,⽀配与被⽀配关系为坏。
总之,对⼈好表现为体谅⼈的需要、情感和兴趣,对⼈坏则表现相反。
可见,青少年学⽣对于⼈际关系中奉⾏坦率、互惠和关⼼等处世原则的反响相当积极。
与⼈友好相处,爱和被爱,是⼈的基本需要,帮助学⽣满⾜这种需要乃是教育的⾸要职责。
另⼀⽅⾯,接受调查的学⽣普遍反映,学校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和处理,忽视帮助他们解决个⼈同⼀性( personal identity )和社会关系⽅⾯的问题。
因此,麦克费尔在界定道德教育的⽬的时,极其相信学⽣们⾃⼰的观点和态度。
在他看来,创设⼀种道德教育课程,最令⼈信服的理由,就是学⽣们感到需要这种课程。
(⼆)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学会关⼼麦克费尔在调查的基础_上总结道:⼈与⼈之间,差异是表⾯的,相似性是深层的。
这种相似性或共性,使⼈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
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
苏少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摘要: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创立。
研究体谅德育模式必须追溯其文化起源。
英国的宗教传统、利他主义及理性精神均对体谅德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体谅德育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体谅德育模式;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388-02一、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体谅德育模式,与强调理性和判断的德育模式相区别。
体谅式德育主张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情感体会,注重体谅他人。
因而,体谅式德育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强调利用真实的社会情景,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体谅式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1.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麦克费尔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中坦率、互惠和关心等处事原则的反映相当积极。
因而得出结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爱与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所以,体谅德育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再教育中重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性的、严肃的道德说教。
2.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关心和体谅他人麦克费尔认为,关心和体谅人的本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他说:“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和有动力的,而且从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
”①一个有道德的人,才会懂得如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察觉别人的感受,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因而,道德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并在其中找到快乐和乐趣。
3.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形成麦克费尔认为,德育应当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讨论、角色扮演、对话和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
青少年一方面需要他人的体谅和关心,另一方面也有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需要。
4.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作用品德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的,而非有他人直接教来的。
德育原理,讲义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第十二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第一节价值澄清模式一、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主张(一)价值观的定义在价值澄清模式中,价值观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澄清模式更多的是关注人们如何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一定的价值观。
(二)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价值澄清模式认为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我们不能把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以生活为中心2、接受现实3、鼓励进一步思考4、培养个人能力(三)价值澄清的评价过程价值澄清模式反对把某种现成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主张学校所应该做的只是要建立一种澄清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儿童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过程被称为“评价过程”( valuing process)一个人是否获得价值观必须接受这一评价过程的检验。
而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分别是:选择:(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后进行选择珍视:(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6) 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行动二、价值澄清模式的实践策略(一)澄清反应澄清反应是价值澄清策略中最为灵活的澄清策略。
它是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行为进行深人的思考。
通过这种思考,学生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由此可见,澄清反应主要是一种师生间的对话策略,主要以一对一的交谈形式进行。
这种对话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或对抗性的询问,而是一种看起来较为随意的或激励性的谈话。
例子:学生: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教师: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我想我的意思是,所有人是一样出色的,不应该有人凌驾于他人之上。
教师:你的观点是否表明,在我们这个世界甚至在这所学校和这个城市里必须进行某些变革?学生:噢,是许多变革。
要不要我列举一些变革?教师:不,我们得回到拼写课上了,但是我刚才一直在想你是否会为其中的某些变革而努力,并且实实在在地竭力使之成为现实。
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是指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体谅他人的能力和品德,来促进学生发展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
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情感教育。
该模式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2. 培养体谅能力。
该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谅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体谅能力。
3. 培养品德素养。
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品德。
4.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该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
总之,“体谅德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谅能力和品德素质,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二、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4、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第三,麦克费尔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可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七个步骤: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3、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价值澄清法的不足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四、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1、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3、社会学习论的优点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阐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社会学习论的不足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由前苏联早期的着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者的这种“自由集团”,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马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一个健全的集体,由于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便能促进个性发展.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的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地前进,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旺盛的力量.他主张,要给集体不断提出奋斗目标,并激励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作出努力.为了使前景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又把前景细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由近及远,逐步实施.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体谅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体谅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体谅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体谅德育模式我国德育启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Mcphail)及其同事共同创立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为中心的、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的体谅德育模式,曾广泛流行于北美,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影响最为深远的德育模式之一。
体谅德育模式与主流的强调理性和判断的德育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为主线,注重体谅他人,强调学会关心以及真实的社会情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差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是一种无视学生道德成长的主体性的“无情”的教育模式,重视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真实的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抗拒心理,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等问题产生。
实际上,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对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中介和动机作用,笔者认为注重情感培养和激发的体谅德育模式对提高和增强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德育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体谅模式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为基本职责1967年至1971年,麦克菲尔等人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800多名13―18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对于人际关系中奉行坦率、互惠和关心等处世原则的反映相当积极。
这项研究证明: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我国传统的德育更多关注的是理想和社会的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恰恰忽视了帮助学生解决人的个性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对控制显示行为、引导学生表面言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严重忽视学生真实的需要,特别是企图将预先确定下来的正确价值观推销、塞给或强加给青少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学生知行失调、言行不一等问题的产生。
浅谈体谅模式对我国德育实践的启示
110作者简介:江淑云(1994— ),女,汉族,浙江湖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学校的德育的低效益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今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呈日趋多元化、极端化,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遇到困惑和冲突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个问题在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
一方面心理状态的不健康导致了某些青少年做出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然而传统的德育方法无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教育效果不佳甚至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恶化。
因此,心育要与德育的充分融合。
一、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青少年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乐观有诸多原因,来源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等。
首先是来自于社会。
中国社会在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尤其是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差异,加之每个家庭生活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在交往时产生的不同程度上的种种矛盾。
其次,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代青少年成长于处于社会的巨大转型期,一方面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
另外一方面,当代青少年与父母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也十分悬殊,造成了双方的互不理解。
当今青少年的父母一代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远低于子女这一代,导致了很多家长只重视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大部分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也无法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只单一的把孩子的身上出现的问题与自己的成长过程做比较,对于孩子的指责与批评大于鼓励。
这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源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但是由于其文化程度有限,无法正确地引导孩子。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要担负起艰巨的任务。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但大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时形成的,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小学至高中的教育都与此相关。
只是大学生远离父母的保护,心理问题更容易暴露罢了。
道德教育“体谅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体谅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作者:王金燕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8期摘要体谅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在英国和北美地区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本文在介绍其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生活化的视角对其价值意义进行了简单评析,并且针对我国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
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所创立。
从1967年到1971年,麦克菲尔等人对英国中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应以情感为主。
麦克菲尔等人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方案》,编写了取名为《生命线》的系列教科书以及取名为《学会关心》的教师参考书。
这些教材和参考书在英国和北美大量出版和发行,标志着体谅模式的确立。
在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中,体谅模式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体谅模式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接受了行为主义的社会制约理论与实践。
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原则。
该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有:(1)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立道德教育课程。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人性和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过分强调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
(2)成熟是一种有创新性的关心,道德教育应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行为。
(3)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到表率作用。
(4)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①1 对体谅模式的价值评析体谅模式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方面虽然吸取了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积极因素,但是却与这两种理论有很大的差异。
体谅德育模式下的成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
还没 有形 成 真正 意义 上 的优 质 资源建 设 、交流 与共 享 。其 原
因主要 是 因为平 台 的功能 尚未 完全 开发 利用 , 学生 的其他 课 程 负担 较重 ,这 些都 影 响 了辅 助教 学平 台 的使用 。 2 .经 济法教 学手段 改革 的具体 方 案 多媒体 教 学设 计 的完善 , 要 注意两 方面 问题 : 一 是课 件 制作 必须 体现 多媒 体教 学应 有 的互动 式 、 交 互式 、 现 实模 拟 性优势特征 ,要注意文字 、图案 、视频等多种因素的组合 , 提 高课 件 的美 观 与 简洁 。二是 要 防止 走入 多 媒 体教 学 的误 区, 避免 过分 追求 现代 教学 媒体 的运 用 , 要把 多媒体 教 学和 传 统 的教学 手段 结合 起来 。 必要 的板 书对 于引 导学 生学 习仍 有 不可 替代 的作 用 。同时 ,每学 期还 应根 据学 生反 映 和教学 要求 , 对 电子教 案 和多媒 体课 件进 行修 改和 完善 , 使 之不断 更新和 升级 ,提高 教学 内容 的时效 性 和针对 性 。
一
反这 种 “ 无情 ” 的做法 ,开 始重 视学 生 的道德 情感 问题 。 体 谅模 式 就是 这 模 式 中较有 代表 性 的一 种 。 体谅 道德 教 育模式 体谅 模式 由英 国学 校德 育专 家麦 克菲 尔及 其 同事 所 创 , 广泛 流行 于英 国和北美 。 麦克 菲尔 反对 道德 教育 中过 于理 性 的l 方法 , 认 为这些 理性 的方 法损 害 了人性 的美 好情感 , 主张 满 足人类 的爱与 被爱 、 与人 友好相 处 的需要 是 德育 的首要 职 责 。基 于此 ,他 提 出 了以培养 道德 情感 为 主 旨的体谅 模式 , 它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 学会体谅 ,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和利 他主 义精 神 的德育模 式 , 并通 过一 些具 体 的环节 、 方 法
德育管理的体谅模式简介
德育的体谅模式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景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愈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
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
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5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含《生日》、《幽闭》、《悲剧》等6本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
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而且“根据经验可以证实,人的相似之处是深刻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表面的”。
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
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情景模拟假设解决方法往往有一种以上,其中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模拟活动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测评主要是针对被试者明显的行为以及实际的操作,另外还包括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
综上所述,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只有一方是主动的去做好进而影响另一方,而后者是必须要双方都要互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一种德育方法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浅谈体谅模式对我国德育实践的启示
浅谈体谅模式对我国德育实践的启示体谅模式是一种新的德育实践模式,它强调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谅模式对我国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体谅模式强调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实践的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体谅模式强调以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有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应该以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体谅模式强调以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
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有足够的自我发展潜力,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体谅模式对我国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教师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实践的目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现代化研究与实验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应当说,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如此忠实于人本主义德育观,并淋漓尽致地在具体德育出来,使之获得新的发展。
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他们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经过若干年研究后编程《生命线》(lifeline)系列教科书中,该丛书的教师指南为《学会关心》,这套德育丛书集中阐述了这一理心、少评价的基本德育思想。
《生命线》是为普通学校编制的德育教材,涉及范围广泛,但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宗旨间。
麦氏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人类整体和社会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社会凝聚力,不应把道德教育分析规则和禁令上,而应激发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具有的人性感,培养利他主义精神( Altruist)。
他在中说:“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是有一定目的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
”总之,在麦氏计划中,道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的和自我损害的冲动。
这种冲动可能以不良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诸如自我中醉、自私、粗暴以及伴随不幸的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其他不良品质。
对于表现创造性和有效的需要方面冲动妨碍了真正的个性发展。
”他希望德育能在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生活中,使人享受到人生乐趣,将人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
一、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一)麦氏研究概况英国历来坚持宗教德育,但随着战后科技发展,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研究,希望开设世来改善社会问题。
1967-1971年间,麦克菲尔受命领导其中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800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各举一个成人对待他们的好或坏的情况实例。
调查表明,青为成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体谅、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支配的行为。
研究对麦氏全面接受人本了很大作用,他指出,调查明确地显示:待人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需要、情感、兴趣的关心,反之就不好。
他认证明了: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当代学校太累知识了,以致于太过于忽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应当面对这个实际,改革德育为了了解青少年的社会成熟度,他根据50个白人中产阶层的典型回答为样本来制定社交判断力成熟度,对岁学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龄与社交判断力成熟度的关系,他向被试者提出13个有关青少年、同伴、父母及问题,再根据回答进行分类排队,例如,有一个问题是:一位与你很要好的同学很心烦意乱,但你不知道原因,办?那么,学生可能有各种反应和回答,麦氏根据成熟度,对这些反应进行成熟分等,他尽管没有对这些等级作但也提供了一些典型的回答,如以上问题是:学生回答成熟等级———————————————————1、不管不问消极(passive)2、感到不安但不知如何是好消极情绪3、向成年人反映情况依赖成年人4、和朋友商量依赖同辈人5、叫他控制自己侵犯性6、取笑他或她极侵犯性7、回避他或她回避8、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经验上的不成熟9、设法与之倾谈,就像你没注意到经验上的成熟发生了什么事一样10、安慰朋友常规性成熟11、先让他放松,让他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助有创意的成熟麦克菲尔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成熟度也在增长,14女孩和15岁男孩的经验性回答已达到最高水平的回答频率是12岁的2倍。
根据实验研究,他得出这样一来一个研究结论:“把青春与个体准备处理成人问题责任之间为社会试验年龄(Age of social experimental),这是描述青少年开始步向成年人世界,面对成年人成年人责任的过渡阶段。
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
在他看来,成熟概念主一个有困难的人摆脱困境的最有意义的方法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
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觉察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不只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
(二)德育模式正是从上述观点出发,麦氏和他的同事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的学校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以下(1)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2)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3)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4)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麦氏认为,上述几方面是相互作用于德育主体中,不可能分开的,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塑造和培养,另一生活于富有关怀的生活中,通过个人体验和观察那些重要人物是如何待人的,就能学到许多道德准则。
道德本身染力”的,接触这些关心他人的人,我们会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他说,“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的讲课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以他人为榜样是“个体自然发展的要旨”,无论是低还是高的道德发展水平都需境中模仿学习。
榜样也许是一种最高的教育形式,因为从榜样中可以获得最实际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因此,在麦氏的德育模式看来,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因为他的行为体现了关心人的生活人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它。
体谅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表明,革新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没有任何理论来直接的方式提出这种主张。
麦克菲尔认为,学会关心的德育模式之所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关键是它凝聚着全部的道德知识力量,任何靠理解和领会,而不是靠教授。
柏拉图十分博学,然而他很难清楚地解释“正义”的本质,但他却认识到苏格拉格,通过描绘苏格拉底的正义形象,使读者赫然感觉到伟者的强大感应力。
根据这一原则,麦氏着力挖掘有道德堂和有道德示范作用的教师的一般特点,把课堂描绘为一种合作互助、友爱情深的治疗场所和人格生长的摇篮。
疑、谨小慎微、敌视都不会存在;在那里,师生关系和谐互动、真诚平等,没有对立和权威支配,只有愉快地合发展和保存得纯朴自然的人性尊严。
正因为道德感染力是该模式的核心,麦氏在具体道德实践中对之作了最充分的运用。
二、学校德育实践麦克菲尔反对道德教育中那些过于理性的方法,宣称这些注重自我反省的理性合概念损害了人性的最好成绩育变成苦行僧的例行公事。
他强调德育应注重训练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举止,而不是发展思维力,认为每个人随受到外界的制约,都在通过这些制约形成独特的行为习惯,德育也应当这样做,以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行为。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关心道德理论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的,他在《学会关心》中指出:“在道德教育中找出(素系要比一个个素材更重要。
”在《生命线》中,一方面,他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鼓励观察和理解口头和信号中所表现的需要、兴趣和情感,提高学生估计和预测行为后果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加关心如何把影响人们决思想、技巧、经验汇集融合,达到一种整体性作用,使道德决定与最充分的知识相结合,使思想能对行为作最合使知识和理论发挥应有的指导力量。
《生命线》集中反映了麦克菲尔等人本主义德育观对实际德育工作的作用,反映了他多年来呕心德育实践的教材已在英国进行了大范围推广,并在北美等地引起广泛反映。
80年代末英国编制国家课程,继续以此教材为德育课程试验,也受到很好的成效。
《生命线》这门课程是专门为中学生开设的,共分三部分,分设若干教学单进地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并刻意作了独具匠心的安排。
由于教材形象有趣,激动人心,使许多学生许多小学生高年级学生都达到最高阅读水平。
现作扼要简介。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部分的目的是“从动机出发,把着重点放在提高虽然很少但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为他人着想的这种并不断扩展之”。
其材料和作法的特点是:(1)取之于青少年材料中的真实情景;(2)促进学生进入情景角色同反馈;(3)问题多涉及实际行动;(4)在课堂中以角色扮演来激发情感共鸣,提高对行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5)随机选择相应情景,以能激发关心他人的情感为好;(6)但这种情景永远不应被用于惩罚或增加单元一敏感性(Sensitivity)这一单元含有46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景,每一个情景都以引人注目的颜色展示在“敏感性卡片”上,画面怎么办”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情景用陈述、角色扮演、绘画或小组讨论等方式使自己设身处地地探讨他或她在该怎么办?教师不光注意学生的文字和口头表达,更要注意观察其感情反应。
敏感性单元教学程序有:问题1:当你知道最好成绩的朋友正在做给他(她)带来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一般的步骤有:1、将情景读出或些在黑板上;2、请学生将“怎么办”的答案些或画出来;3、收集答案纸,取一、二份进行讨论;4、请类似答案的同学一起模拟表演,并询问其感觉如何;5、请班上其他同学对该角色表演评论;6、如学生兴趣正浓,还可继续让有其他答案的学生表演角色;7、先由学生,后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讨论不同答案正反两方面,最后由学生作判断。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断以决定新的教育策略。
单元二后果(Consequences)后果单元由71张情景卡构成,这些情景包含更复杂的情况,涉及更多的人物和方面,来纠正非此即彼的思发学生思考第三者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即诸多事件的各种“后果”。
其基本问题是如此这样“会发生什么”,其单元相同。
“后果”的情景例子如:有人想让一个朋友过量酗酒。
有人酒后开车。
有人歧视穷人……单元三观点( point of view)这一单元由63种冲突的情景构成,分五个方面:性别关系,代际之间,阶级矛盾,种族、文化、宗教和政理冲突。
该单元在鼓励学生在说出特定情景下怎么办之前,“先扮演别人的角色”,旨在强化对第一部分的学习是:“作为当事人,你感觉如何,会怎么做?”例如在性别关系中的情景如:情景1:女孩的立场:我是独生女,妈住院期间我要悉心照看房子,我想哥哥应分担些家务,请他扫除和洗拒绝了,他认为这不是男人干的工作。
设想你是这位女孩,你该怎么办,体会如何,什么是兄妹都可接受的解决办法。
男孩的立场:在母亲住院期间,妹妹料理家务,她让我帮忙扫除洗碗,我不干,因为这是女人该干的活。
设想你是这个男孩,这时你该怎么办,有何感想。
第二部分:验证规则第二部分有5本小册子,分为5个单元,探讨了一个叫保罗的少年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遭遇,借此向14-16一些他们面对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接触一些成年人的问题和为寻求解决而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