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翻译
![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46817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d.png)
吾闻古之刺客,皆能以一敌百,义薄云天。
然刺客之行,非同寻常,非敢轻言。
今偶得数人,特记之,以飨后人。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卫人也。
始事太子丹,后奉命刺秦王。
丹以轲之勇猛,托以天下。
轲受命,遂行。
秦王闻之,大怒,命武士追捕。
轲疾走,遇秦兵,遂杀数人。
转战至易水,秦兵围之。
轲谓其友秦舞阳曰:“吾闻勇士之死,如归故乡。
今日吾将死于此地,愿舞阳与我同死。
”舞阳许之。
轲遂杀秦兵,跃马而去。
秦王大惊,急召武士,欲夺轲。
轲回身,射杀秦王。
秦王死,轲亦死。
后世传为佳话。
二、聂政刺韩傀聂政,赵人也。
事韩傀,傀为相国。
傀恶政,欲杀之。
政知之,遂逃。
后遇刺客,刺客曰:“吾闻君之才,欲助君刺傀。
”政曰:“傀相国也,吾刺之,必败。
”刺客曰:“吾愿与君同死,以成大事。
”政许之。
二人遂入韩,刺傀。
傀死,政亦死。
韩人哀之,立庙祭祀。
三、专诸刺王僚专诸,吴人也。
事吴王僚,僚为吴王。
僚恶专诸,欲杀之。
专诸知之,遂逃。
后遇刺客,刺客曰:“吾闻君之勇,欲助君刺僚。
”专诸许之。
二人遂入吴,刺僚。
僚死,专诸亦死。
吴人哀之,立庙祭祀。
四、豫让刺赵襄子豫让,赵人也。
事赵襄子,襄子为赵王。
襄子恶让,欲杀之。
让知之,遂逃。
后遇刺客,刺客曰:“吾闻君之节,欲助君刺襄子。
”让许之。
二人遂入赵,刺襄子。
襄子死,让亦死。
赵人哀之,立庙祭祀。
五、曹沫刺齐桓公曹沫,鲁人也。
事鲁庄公,庄公为鲁王。
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桓公背盟。
曹沫知之,遂刺桓公。
桓公大惊,遂与鲁和。
曹沫刺桓公,鲁国得利。
鲁人哀之,立庙祭祀。
此五人,皆刺客之杰。
其行侠仗义,不畏强权,勇往直前,义薄云天。
虽死犹生,永载史册。
后世之人,当以他们为楷模,奋发向前,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翻译:我听说古代的刺客,都能以一敌百,义薄云天。
然而刺客的行为,非同寻常,不敢轻易谈论。
如今偶然得到数人,特此记载,以供后人欣赏。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卫国人。
起初侍奉太子丹,后来奉命刺杀秦王。
太子丹认为荆轲勇猛,托付他天下重任。
文言文翻译刺客列传
![文言文翻译刺客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5bc6565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b.png)
古之刺客,义薄云天,勇冠三军。
夫刺客者,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者也。
故刺客列传,录其事迹,以传后世。
一、专诸刺王僚楚人专诸,勇冠群英。
王僚,吴国君也,暴虐无道。
专诸闻之,心忧国难,遂决心刺杀王僚。
一日,王僚设宴,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中,宴间趁机刺杀王僚。
王僚虽死,专诸亦被杀。
吴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二、要离刺庆忌吴人要离,亦勇猛之辈。
庆忌,吴国叛臣,阴谋篡位。
要离得知其事,遂投奔庆忌,成为其亲信。
后趁庆忌不备,要离刺杀庆忌,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要离亦因刺杀庆忌而丧命,吴人感其忠勇,尊其为“刺庆忌”之神。
三、豫让刺赵襄子赵襄子,赵国之君,暴虐无道。
豫让,赵国勇士,曾为赵襄子驾车。
后因赵襄子疑其背叛,豫让被迫逃亡。
豫让遂立志刺杀赵襄子,为知己报仇。
一日,赵襄子出行,豫让化装成盲人,趁机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虽伤,但豫让亦被杀。
赵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四、聂政刺韩傀韩傀,韩国叛臣,阴谋篡位。
聂政,韩国勇士,曾为韩傀效力。
后因韩傀背叛国家,聂政遂立志刺杀韩傀。
一日,韩傀设宴,聂政趁机刺杀韩傀。
韩傀虽死,聂政亦被杀。
韩人感其忠勇,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五、荆轲刺秦王荆轲,燕国勇士,曾为燕太子丹效力。
秦王政欲吞并六国,燕太子丹遂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携燕丹之头,行刺秦王。
秦王政虽险些丧命,但荆轲亦被杀。
燕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刺客列传,录刺客之英勇事迹,传颂千古。
夫刺客者,虽死犹荣,其精神永存于世。
吾辈当以刺客为榜样,奋发向前,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奋斗!。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0d5025e2bd960590c677ec.png)
一、通假字整理: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而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5.其意不厌.“厌”通“咽”满足6.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合纵策政7.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8.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9.右手揕其匈.“匈”通“胸”10.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1.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腐”同“拊”12.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1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1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15.而秦舞阳奉地图柙.“柙”同“匣”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卒.起不意“卒”通“猝”18.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19.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溢”同“镒”20.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21.举筑朴.高皇帝“朴”通“扑”二、一词多义1.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以其求思之深(深刻)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2.假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假令仆伏法受诛(假如)汉人未可假大兵全(给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3.遗厚遗秦王宠臣(wei 赠送)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送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4.教乃今得闻教(指教)曲罢曾教善才服(使,让)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名,教化)5.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身)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归还)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副词,仍然)一樽还酹江月(副词,还是)6.私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私利)乃遂私见樊于期(副词,私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资财)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凭借)8.图请入图之(谋划)图穷而匕首见(地图)不图子自归(料到)9.解可以解燕国之患(解除)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缓解宽释)胡虏益解(同懈,松懈)10.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同震,害怕,恐惧)祸必不振已(挽救)威振四海(同震,震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同赈赈济)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11. 擅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516db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9.png)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一、介绍《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刺客为主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但是,伴随着它的受欢迎程度,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文言现象。
二、文言现象1. 名字在《刺客列传》中,人物的名字都非常独特,如“荆轲”、“赵盾”、“范雎”等。
这些名字有的是直接或稍有改动地采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例如“荆轲”就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有的则是虚构的。
这些名字不仅有着独特的拼写方式,更有着极具韵味的音韵组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入地融入故事中。
2. 语言特点《刺客列传》采用的是典型的文言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古风、古词汇等的语言特点。
例如,“以心诚可以致神明”、“飞鸿踏雪泥而不滓,雪虎跨月峰以群攫”,这些文言文中多用典故充斥,以排比、夸张为特色,富有诗意,但对于一些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易于理解。
3. 段落风格《刺客列传》中的段落风格较为严谨,采用较开放的层次结构,上下关系清晰,长度适中,注重连贯性,少用过渡句,而是通过上下文递进的方式使得故事更生动,情节更紧凑。
三、文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背后是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出当时的价值观以及文艺审美的不同。
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有着特殊的追求和鉴赏,讲究美学韵味和华丽的表达。
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和行为来突显其性格特点。
此外,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也反应在文言现象中。
四、文言现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更是文化历史的重要体现。
《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在艺术、文化和历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历史,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刺客列传》 文言现象梳理
![《刺客列传》 文言现象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08097d25c52cc58bd6be8f.png)
乘犊车,从吏卒
坐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四马为一乘
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四
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诚
1.帝感其诚 诚心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果真 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个人的 偏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私见张良 私下 私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意 私利 5.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卒同“猝” 10.卒起不意 擿 同“掷” 11.乃引匕首以擿秦 溢同“镒” 12.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13.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同“佣”
1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 15.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购同“媾” 捥同“腕” 16.偏袒扼捥而进曰 17.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同“拊”
(三)意动用法
1.太子丹迟之 2.群臣怪之 3.太子丹患之 (四)使动用法 1、认为……迟疑 2、觉得……奇怪 3、以……为患
1、使……住下来 1.太子丹受而舍之 2、使……臣服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四、古今异义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提心吊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 眼睛震慑了他,他害怕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那樊将军在天下各地找不到容身之处,投靠 到我这里来,我到底不能因为迫于强秦的威胁 而抛弃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把他安置到 匈奴去,这本是我需人做事的时候呀。
• 6、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因:趁机。 • 7、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 • 8、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虽:即使。 • 9、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 • 10、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因为。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19a86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49.png)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5d1f37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1.png)
吾闻之,刺客之流,自古有之。
其人皆智勇双全,以一敌百,死而无悔。
或为义而死,或为利而亡。
今试述其事,以飨后人。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燕人也。
燕太子丹欲刺秦王,以报前仇。
乃令轲往,曰:“秦王无道,天下共愤。
今吾以匕首刺之,以雪我国耻。
”轲应诺,遂辞行。
轲至秦,见秦王,献上燕国地图。
秦王展图,见燕国土地尽归秦,大喜。
轲趁机拔匕首,掷秦王。
秦王惊起,挥剑击之。
轲身中数剑,犹不屈。
秦王命左右侍卫擒之。
轲大骂:“吾为国家而死,有何惧哉!”遂被杀。
二、专诸刺王僚专诸,吴人也。
吴王僚欲吞并越国,专诸愿为刺客。
僚曰:“越王勾践,勇猛异常,非尔所能敌。
”专诸曰:“吾闻越王勾践,日夜思报吴仇,吾愿往刺之。
”僚许之。
专诸遂入越国,与越王勾践相见。
勾践设宴款待,专诸趁机刺杀僚。
僚中箭倒地,专诸亦被杀。
越王勾践即位,为报吴仇,灭吴国。
三、聂政刺韩傀聂政,齐人也。
韩傀欲吞并赵国,聂政愿为刺客。
政曰:“吾闻韩傀残暴,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韩傀许之。
政遂入韩国,与韩傀相见。
傀设宴款待,政趁机刺杀傀。
傀中箭倒地,政亦被杀。
韩傀死后,韩国大乱,赵国乘机吞并韩国。
四、张良刺秦张良,韩国人也。
秦灭韩国,良愿为刺客,刺杀秦王。
良曰:“吾闻秦王暴虐,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秦王许之。
良遂入秦,与秦王相见。
王设宴款待,良趁机刺杀秦王。
王中箭倒地,良亦被杀。
秦王死后,秦朝大乱,刘邦乘机灭秦。
五、朱亥刺晋文公朱亥,魏人也。
晋文公欲吞并魏国,亥愿为刺客。
亥曰:“吾闻晋文公残暴,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文公许之。
亥遂入晋国,与文公相见。
公设宴款待,亥趁机刺杀文公。
公中箭倒地,亥亦被杀。
文公死后,晋国大乱,魏国乘机吞并晋国。
以上五事,皆刺客列传也。
刺客之勇,令人敬佩。
然刺客之行,亦令人深思。
吾辈当以刺客之精神,为国家、民族、正义而奋斗,不负先贤之遗志。
翻译:我听说,刺客这一类人,自古以来就有。
他们都是智勇双全,能够以一敌百,死而无悔。
有的为了正义而牺牲,有的为了利益而丧命。
刺客列传 知识点总结
![刺客列传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3e840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7.png)
刺客列传知识点总结本书共分为17篇散文,每篇以刺客为主题,侧重描述了腐败和黑暗的旧社会,倾诉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愤慨与忧愁,同时也凸显了刺客忧愤的主题。
下面为你整理的知识点总结:一、刺客的“出场”刺客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复仇、正义、秩序为出发点,通过个人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
鲁迅在《刺客列传》中挖掘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刺客形象,以及他对他们的描述和解读。
以此勾勒出一个个曾经或真实或虚构的刺客形象,从而表现出了革命者的矛盾心理和斗争历程。
二、革命者的心情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往往是以强烈的心情写成的。
鲁迅借助刺客列传,表现了那个时代,以及革命者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
这些刺客都有着一腔热血,都渴望改变时局,却又被现实所迫,或是面临着无法逾越的困难。
他们的内心忧虑、愤怒与无奈,成为了《刺客列传》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三、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刺客列传》一书,真实展现了鲁迅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反感和不满。
通过刺客这一形象,他描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塑造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孔。
这也正是鲁迅作品的一个特点,以社会现实为切入点,通过个体形象展现社会和时代的纷繁复杂。
四、对未来的期望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几乎都被描绘成了具有强烈正义感和改革愿望的人物。
他们所抱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了他们行动的动力。
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和向往。
尽管在《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往往是以悲情收场,却也透露出了鲁迅对未来社会的一些期望与愿景。
总之,《刺客列传》一书,通过对刺客这一特殊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充分展现了鲁迅在思想和文学艺术上的高超才华,同时也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和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真挚的探究。
这部作品,对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以及内心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刺客列传文言文整理(教师版)
![刺客列传文言文整理(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41b3def90f76c661371ac4.png)
《刺客列传》文言词句整理班级姓名1.盖聂怒而目.之目:瞪眼逼视。
2.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曩者:刚才。
称:相宜,合适。
3.使使往之主人..主人:房东。
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固:必定。
摄:通“慑”。
威慑,震慑。
5.争道.道:技艺,方法。
6.荆轲嘿.而逃去嘿:通“默”。
7.荆轲虽游.于酒人乎游:交往,来往。
8.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处士:有才有德不愿为官的隐居者。
9.居顷..之居:停。
顷:不久。
10.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遇:对待。
11.稍蚕食...诸侯稍:逐渐,一点一点地。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
12.擅.巴、汉之铙擅:拥有,据有。
13.民众而士厉..士厉:士兵训练有素。
14.欲批.其逆鳞哉批:触动,触犯。
15.居有间..有间:片刻,有一会儿。
16.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住下来。
17.足为寒心..寒心:提心吊胆。
18.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委:抛给,抛弃。
蹊:小路。
19.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消除……借口。
20.北购.于单于购:通“媾”,媾和,讲和。
21.太傅之计,旷.日弥..久旷日:空耗时日。
弥:延长。
22.心惛.然惛:糊涂。
23.且非独..于此也非独:不仅仅。
24.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固:本来。
卒:完结。
25.连结一人之后交..后交:新交,晚交。
26.乃造.焉造:拜访。
2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却:后退。
行:走路。
28.跪而蔽席..蔽席:拂拭座位让坐。
蔽,拂拭,掸。
29.即起,趋.出趋:小步快走,以示礼敬。
30.不知吾形.己不逮.也形:身体。
逮:及。
31.愿足下急过..太子急:赶忙。
过:拜访。
32.致.光之言致:表达。
33.太子再.拜而跪再:两次。
34.太子避席顿首..曰顿首:叩头。
35.臣.海内之王者臣:使……臣服,称臣。
36.其意不厌.厌:满足。
又写作“餍”。
37.尽纳.其地纳:占领。
38.北临.赵临:迫近。
39.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距:到达。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26d60351e79b89680226ef.png)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刺客列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①。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②败北:战败逃跑。
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
桓公怒,欲倍其约④。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⑥。
注: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②颜色:脸色。
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④倍:通“背”。
背弃、违背。
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
亡,丢失,失去。
⑥有:又。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①,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②。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③,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④。
注:①伍子胥亡楚如吴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②说(huì,税):劝说、说服。
③内志:在国内夺取王位的意图。
志,志向,意图。
④进:推荐。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①,欲卒致国于季子札②。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余眛。
余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③,当立。
19王士博《刺客列传》
![19王士博《刺客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b6eb4097d4d8d15abf234e05.png)
(1)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四、文本探究
“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场面,试分析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50字左右)
课题பைடு நூலகம்
《刺客列传》第二课时
编制人
王士博
审核人
孙湘东
学习目标
目标与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1.积累10-18段文言基础知识,掌握“顾、被、以、之”等。
一
四
三
2.了解荆轲刺秦的过程,重点鉴赏“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的描写。
二
五
使用说明
完成预习内容,将疑点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预习学案
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
学案内容
(5)鲍叔不以我为不肖:(6)尝与鲍叔贾:
(7)吾尝三战三走:(8)召忽死之:
高二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使用时间2014年____1月______日编号21
2.特殊句式(1)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2)为之奈何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4)何太子之遣?
(5)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也,皆白衣冠以送之(请翻译)
(二)第四部分(14-18)
1.重点词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比诸侯之列(4)愿大王少假借之(6)秦王发图
(7)群臣皆愕,卒起不意(8)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3f02e7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b.png)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而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5.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抗秦6.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 返还7.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右手揕其匈."匈"通"胸" 9. 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0.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预先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诀别12.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4.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4.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 投掷 15.举筑朴.秦皇帝 "朴"通"扑" 击1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被雇佣的人二、重点实词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报:告知.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逮:与,到.3.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报:报复.4.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蹊:小路.6.乃造.焉.造:拜访.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蔽:拂拭.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满足.9.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10.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恣:听任,听凭.1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夺取,侵占.1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14.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与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结:结交.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回头.17.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顾:回头.谢:谢罪.18.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穷:尽.见:同"现".20.自知事不就..就:完成,达到.21.群臣与当坐.者各有差.坐:治罪,办罪.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诣:到……去.23.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24.右手揕.其匈.揕:直刺.25.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26.比.诸侯之列.比:排比,对照.27.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28.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举:全部,所有.文言虚词1、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虽:虽然.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之:音节助词,无义.3、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虽然:即使这样.5、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因:趁机.6、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7、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9、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以:因为.1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趁机.三、古今异义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失望而痛心.〕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困难.〕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古义:行走/作为;今义: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象.〕6.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7.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古义:主人;今义:岳父.〕8.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古义:放在心上;今义:注意,小心.〕9.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10.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情者〕四、词类活用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瞪〕2.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3.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受而舍.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住下来〕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南〕6.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使……臣服〕7.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名词用作状语,向南,向北〕8.舍.上舍〔名词用作动词,使……住〕9.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用作状语,向北〕10.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11.荆轲和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12.发尽上.指冠〔名词用作状语,向上〕13.函.封〔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14.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闻〕15.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怪〕1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迟〕17.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服,戴白帽子〕18.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精兵东.保于辽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19.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20.使击筑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21.宋子传客.之〔名词用作动词,用客礼招待〕22.稍益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23.天雨.粟〔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落下,降下〕24.膝.行流涕〔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25.箕.踞以骂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26.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27.太子日.造门下〔名词用作状语,天天〕28.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29. 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3、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省略句1、窥〔之〕以重利2、然后〔荆轲〕许诺3、取之〔以〕百金4、从者以〔之〕告其主5、举坐客皆惊,下与〔之〕抗礼,以〔之〕为上客6、今闻〔秦〕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7、欲与<之>俱<往>8、待吾客与〔之〕俱〔往〕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治行10、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1、使〔之〕得毕使于前12、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1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4、闻于秦始皇状语后置句1、荆轲游于邯郸2、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3、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4、愿足下过太子于宫5、匿作于宋之6、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7、窥以重利8、常痛于骨髓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8、嘉王先言于秦王9、燕王拜送于庭10、使得毕使于前1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定语后置句1、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主谓倒装句1、甚矣吾不知人也!翻译1,,不敢留.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2、丹之私计,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我个人的看法,以为如果能物色到天下的勇士,出使到秦国去,用重利去诱惑他,秦王贪心,在那情形下,必定可以达到劫持他的目的.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3.〔我〕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入官府为奴.5,,.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口,那么将军的仇可以报了,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洗刷了.6,太子与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7、愿举国为内臣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排列在诸侯的行列中,象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赋税.8,而秦舞阳奉地图柙.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着地图的匣子,按照顺序上前.9."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头笑话秦舞阳,上前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粗俗之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振恐,希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10,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11、群臣皆愕大臣们都惊慌失措,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失去了常态.12,非有诏召不得上.众多侍卫拿着武器都按照规定站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准进殿.13,不中.荆轲受伤以后,就举起他的匕首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14,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犯秦王的逆鳞呢!15也,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16,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何况象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发泄〔对燕国〕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17,,,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白,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愿,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ae936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c.png)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整理1.___嘿而逃去嘿同默。
改写:___突然逃走,默默无言。
2.诸侯服秦,___从从同纵。
改写:各国臣服于秦朝,没有人敢联合起来反抗。
3.___必说见臣说同悦,高兴。
改写:___必须和臣子谈话,才会感到愉悦和高兴。
4.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
改写:他用右手刺向对方的胸膛。
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诀别。
改写:太子一直拖延,最终决定辞别。
6.___振怖振同震,惊慌。
改写:燕王非常害怕,浑身发抖。
7.___送书于庭庭同廷,朝庭。
改写:___在朝庭上恭敬地送交了一封书信。
8.而___奉地图柙奉同捧,捧着。
改写:___拿着地图柜子,捧在手中。
9.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出现。
改写:情势到了极致,匕首出现在了视野中。
10.卒起不意卒同猝,突然。
改写:他突然起身,出乎意料。
11.乃引匕首以擿秦擿同掷,投掷。
改写:他用匕首刺向秦国的使者,然后将匕首扔了出去。
12.赐___且黄金二百溢溢同镒,古代的计量单位。
改写:赐予___且二百两黄金,镒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13.___变名姓为人庸保庸同佣,被雇佣的人。
改写:___改变了名字和姓氏,成为了一名佣人。
1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
改写:他离开了这里,但是以前曾经让人感到害怕和威慑。
15.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购同媾,媾和,讲和。
改写:北方与单于讲和之后,才能有所图谋。
16.___偏袒扼捥而进曰捥同腕,手腕。
改写:___偏袒一侧,用手腕掐住对方的脖子,说道“用手腕掐”。
17.举筑___不中___,击。
改写:举起朴实的武器,攻击___,打中了他。
高二语文《刺客列传》整理
![高二语文《刺客列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503e0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8.png)
高二语文《刺客列传》整理掌握重点字词。
祸必不振矣,振:救,挽救;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委:放置;蹊:小路;乃造焉,造:拜访;即起,趋出,趋:小步快走。
以示礼敬;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蔽:拂拭,掸;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节侠:品节高尚的义侠;其意不厌,厌:满足;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距:抵,到达;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计:估计;窥以重利,窥:示,引诱;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太牢:指贵重美食;三、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以其间诸侯得合从“从”同“纵”;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2、古今异义足为寒心,寒心: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古义,提心吊胆;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杀死知道内情的人,古义,消除……借口;却行为导,行为:今义,动作,是一个词,古义,两个词,走,为他引路;膝行流涕,涕:今义,鼻涕,古义,眼泪;词类活用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动用法,使……住下来;臣海内之王者,臣: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将:名词用作动词,率领;太子日造门下,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进军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名词作状语,向北;一词多义因因遂自刎而死连词,于是;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介词,通过;我欲因之梦吴越介词,根据;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介词,乘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因为;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名词,机会;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7—10节内容: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五、问题探讨本文在正面刻画荆轲形象的同时,也颇为生动地描写了田光、樊於期、高渐离,以及鞠武、太子丹乃至秦舞阳的形象。
说说这些人物对荆轲形象的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讨论后明确:田光之节侠,樊於期之刚烈,高渐离之坚毅,是对荆轲沉勇刚毅性格的不同角度烘托;而鞠武的谋而懦,秦舞阳的暴而怯,则是对荆轲性格的反衬。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fe7cd6bcd126fff6050b60.png)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篇一: 《史记·刺客列传》解析《史记·刺客列传》解析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馀祭。
馀祭死,传夷眜。
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1)班刺客列传一、通假字整理: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而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5.其意不厌.“厌”通“咽”满足6.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合纵策政7.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8.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9.右手揕其匈.“匈”通“胸”10.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1.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腐”同“拊”12.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1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1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15.而秦舞阳奉地图柙.“柙”同“匣”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卒.起不意“卒”通“猝”18.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19.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溢”同“镒”20.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21.举筑朴.高皇帝“朴”通“扑”二、一词多义1.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以其求思之深(深刻)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2.假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假令仆伏法受诛(假如)汉人未可假大兵全(给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3.遗厚遗秦王宠臣(wei 赠送)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送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4.教乃今得闻教(指教)曲罢曾教善才服(使,让)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名,教化)5.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身)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归还)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副词,仍然)一樽还酹江月(副词,还是)6.私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私利)乃遂私见樊于期(副词,私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资财)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凭借)8.图请入图之(谋划)图穷而匕首见(地图)不图子自归(料到)9.解可以解燕国之患(解除)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缓解宽释)胡虏益解(同懈,松懈)10.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同震,害怕,恐惧)祸必不振已(挽救)威振四海(同震,震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同赈赈济)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11. 擅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3.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4.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6.乃造.焉。
造:拜访。
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9.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10.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1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1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13.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14.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17.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
谢:谢罪。
18.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穷:尽。
见:同“现”。
19.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紧,此指剑插得紧。
20.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达到。
21.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治罪,办罪。
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诣:到……去。
23.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1.略:侵占。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深:残酷,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把:握。
臣左手把其袖4.揕:直刺。
右手揕其匈。
5.顾:①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比:排比,对照。
比诸侯之列。
7.假借: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
8.坐:①治罪,办罪。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②同:“座”。
一坐称善。
9.就:完成,达到。
轲自知事不就。
10.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11.报:①报复。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②告知。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12.坚:紧,此指剑插得紧。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13.诣:到……去。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14.举:全部,所有。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3、知其非庸人也4、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5、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6、此国之大事也7、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0、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二、省略句1、窥(之)以重利2、然后(荆轲)许诺3、取之(以)百金4、从者以其主5、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6、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7、秦王购之(以)金千斤8、欲与(之)俱(往)9、待吾客与(之)俱(往)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治行11、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2、使(之)得毕使于前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三、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四、状语后置句1、荆轲游于邯郸2、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3、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4、愿足下过太子于宫5、匿作于宋之6、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7、常痛于骨髓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9、嘉王先言于秦王10、燕王拜送于庭11、使得毕使于前12、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五、定语后置句1、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六、宾语前置句1、何太子之遣?2、窥以重利。
七、主谓倒装句1、甚矣吾不知人也!四、词类活用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用作动词,瞪眼逼视)2.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3.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受而舍.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住下来)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南)6.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使……臣服)7.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名词用作状语,向南,向北)8.舍.上舍(名词用作动词,使……住)9.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用作状语,向北)10.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上前)11.荆轲和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12.发尽上.指冠(名词用作状语,向上)13.函.封(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14.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闻)15.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怪)1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迟)17.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服,带白帽子)18.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精兵东.保于辽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19.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名词用作动词,上前)20.使击筑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21.宋子传客.之(名词用作动词,用客礼招待)22.稍益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23.天雨.粟(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落下,降下)24.其先.乃齐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先人)25.膝.行流涕(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26.箕.踞以骂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27.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28.太子日.造门下(名词用作状语,天天)29.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30.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五、难句翻译1.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於野王。
翻译:后来秦攻下魏过,设置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到了野王。
2.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翻译:派人到荆卿寄宿的主人那里,发现荆卿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3.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翻译:使者回来报告,盖聂说:“他当然要离开的,刚才我用眼瞪他使他害怕了。
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翻译:荆轲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曲在街市上唱起歌来,互相娱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似的。
5.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翻译:荆轲虽然和酒徒交往,但他为人深沉,喜欢读书,在所游历过的诸侯国里,全是跟当地的贤人、豪杰和品德高尚的人结交。
6.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翻译:在燕国不久,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
7.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翻译:回来之后,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但国家小,力量不够而不能实现。
8.其後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
翻译:后来秦国经常出兵山东攻伐齐、楚、三晋,一步步蚕食诸侯。
9.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翻译:您怎么能因为被秦王欺侮而产生的怨恨,就想去触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问道:“那么该从何处入手呢?”鞠武回答说:“请让我进一步仔细考虑此事。
”10.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翻译:像秦王这样凶暴而对燕国又久蓄怒气,这本就足以使人胆战心寒的了,又何况再听到这里是樊将军的存身之处呢?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11.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夫以鸿毛燎於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翻译:鞠武说:“一个人行动冒险却想求得平安,惹出了祸事却想求得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维持樊将军一个人和您新建立的友情、却不顾给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这就是所谓‘加深怨恨而助长祸患’了。
要知道,把鸿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烧燎,必然化为乌有。
况且以一个凶恶得像雕鸷那样的秦国,来向您发泄怨毒残暴的怒气,其后果难道还用得着说吗!这叫做‘把肉抛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祸患必定是无可挽救的了!12.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翻译:希望太子从速打发樊将军去匈奴,以消除秦国进攻的借口。
13.乃造焉。
翻译:于是去拜访太子14.太子逢迎,卻行为导,跪而蔽席。
翻译:太子迎上前去,倒退着走,引导田光到宫里,跪着为他拂拭座席。
15.太子曰:“原因先生得结交於荆卿,可乎?”翻译: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的介绍而得以和荆卿结交,可以吗?”16.光窃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原足下过太子於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