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摘要】以往的安全教育往往被大家认为是走过场,搞形式。这说明我们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对一些安全细节关注不够,特别是缺少必要的训练。学生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安全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措施来致力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激励、规范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学生安全意识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先进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时尚的家用电器等正迅速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学生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交通事故、中毒、触电、意外伤害等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素质拓展是建立在学生人生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以人为本”打造和谐校园的今天,要杜绝类似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校园安全必须从源头上治本,从学生的心理、价值观、行动等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和管理对策,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全面深化安全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学生安全意识的含义

安全意识是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总的认识和观念,以及人们对其产生的评价。它既包含了人的心理因素,也包含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包含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也包含了人的行为习惯。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也是特有的,他们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安全意识、行为倾向的差异,也决定他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复杂多样,这主要受学生的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等主观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所影响的。

二、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策及建议

(一)设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目标。

在设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目标时,可根据学生安全意识生成机理模型,从学生安全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到抽象意识形式来确定不同层面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1.引导学生规范实施安全行为。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是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安全行为体现在学生对安全行为的认识,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可以规避风险、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采取哪些自救行为、哪些行为违反学校的制度。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是首要目标,不仅可以让本身就

具备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强化实施安全行为,也可让安全意识相对较弱的同学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知道安全自救的措施和途径。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采取任何安全行为前存在动机和意向的引导,抓住学生这种动机就能从本质上驱动学生的安全行为,这一动机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底线常常受挫折或不端正,成为国家、社会或学校、自身及他人的不安全隐患。而正确的学生安全意识需要得到其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大力支持,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自身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安全行为的良好发展。

(二)深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是应该比较单纯的环境,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对来说也比较薄弱的,自我安全意识不强。比如:自己的物品,尤其是贵重物品经常随意放,等到东西不见了才着急找老师;课间活动不讲文明,一活动起来就不管身边的人、物,等到弄疼弄伤了,才急着找老师;饮食不注意,经常买一些含有大量添加剂、防腐剂,甚至是过期了的零食来吃。因此,我们应该把加强安全教育、预防地震、进行疏散演练、规范饮食等列入工作计划,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各种安全逃生自救技能会伴随学生一生,要让他们在新学期伊始就有这种意识,要让他们懂得:除了为正义不得已而献身外,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珍爱生命,我们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防患于未然,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一天能够自豪地说:“灾害不可怕,我们会自救!”切实把安全意识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灌输给学生。

其实,深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安全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只有不断地强化,才可能使得安全的意识形态形成一种习惯,在具体通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体现,进而指导学生的安全行为方式。

(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生时代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它不仅是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成熟的阶段,更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各种安全行为。因此,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1. 树立榜样进行正面教育。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十分重要,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例如,上下楼梯时不打闹、不争抢,以免发生冲撞、踩踏事故等。教师可找

一些不在走廊、楼梯打闹的学生做榜样,直观形象地教育其他学生,使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 注重行为训练。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必须长期地反复训练才得以养成并牢记。所以说,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只要形成并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出现。例如,教育部门要求学生不骑自行车上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人为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使学生在上学回家的路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知自然,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减少了依赖,何乐而不为呢?

3.谨慎出行。抢夺勒索是学生中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这严重破坏了学校和社会的治安秩序,危害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但这并非是防不胜防的,只要大家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外出还是在校园里,都要藏财不露,把自己的钱财或贵重的东西收好;外出时要把钱财放在贴身的地方;不要独自外出,应多找一两个人结伴同行,互相照应,以策安全;早晨和傍晚天色朦胧,是抢夺案件的主要发案时间,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学生应减少外出,以免发生意外。

此外,还要保持心理卫生的健康。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又渴望追求社会时尚,加之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限制,不少同学在心理和生理上面临着双重困惑。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很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变异、心理上发生扭曲,从而造成马加爵式的人为事故。因此,学生要学会减压,走出心理误区,谨防意外的发生。

总之,学生的安全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下午习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