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产业经济学术语,目前国内外对其有了一定的研究。

本文主要对目前的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方面,国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特征、培育和发展、发展思路方面。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国外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最早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战略性产业”这个名词,即它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构成、会影响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产业。

西方国家在产业研究中关于产业选择普遍认同的是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是赫希曼、罗斯托和筱原三代平。

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是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的,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发展也会出现更替,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市场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该阶段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政府的帮扶来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产业是适合的,可以作为主导产业呢?罗斯托主张通过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来判断,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扩散效应的大小正相关。

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通过后向扩散效应影响给其提供企业生产原材料等投入品的上游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通过前向扩散效应影响下游行业部门的发展;通过旁侧效应带动当地整体发展,比如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促进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促使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产业选择的优化使得国民经济结构更加的合理,主导产业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需要国家和地区的配套制度化建设的完善,促使国家和地区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规范的制度反过来给主导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赫希曼的主张和罗斯托的思想很相似,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赫希曼标准,即产业关联度标准,认为选择主导产业应是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这种关联也是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的影响力的高低来实现的。

筱原三代平的主张和上两位学者的主张侧重不同,他在本国本土资源不丰富的背景下分析了有限资源的重点流向领域,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要依据两个可以量化的指标:生产率上升率指标和需求收入弹性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3 筱 原三 代 平的“ 入 弹性 基准 ” 生产 率上 升 基准 ” . 收 和“
2 世纪 5 年代 中期 , 0 O 为规划 日 本产业结构 ,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 业的两条基准 , 收入弹性基准” 生产率上升基 准” 收入弹性基准” 即“ 和“ 。“ 是指 产品的需求增 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 比。收入弹性大于 1 的产业和产品 , 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 说 需求增加 更快 , 弹性小于 1 的产业和产品 , 说明随着收入 的增加 , 需求相对减少。显然 , 随着国民收入的 增长, 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 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 符合 产业结构演进的方 向, 因为这些产业有较高的国际和 国内市场需求 , 能够以较快 的速度增长 。
经济效益较好 , 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 而促进该产业的更快发展 , 从 加快发展生产 率快的产业 , 就能促进国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按这一基准选择主导产 业, 就是选择技术进步陕, 技术要素密集 , 经济效益好 的产业 。
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出版的《 产业经济辞典》 对主导产业界定如下 : 主导产业亦称“ 带头产 业” “ ,起爆剂产业”是一国产业结构中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极高, ,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先导型
产业 。从实际操作来看 , 区域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居于支配地位的地 区专 门化产业或产业群 , 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主导产业 的建立和发展有 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促进劳动力就业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 展。因此正确地评价区域各产业部门的优势 , 确立主导产业 , 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陈慧义‘ 。 张 敏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作者:陈紫媚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4期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区域科学选择主导产业,以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快速发展。

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技术进步速度快、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关于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和应用研究。

国外学者罗斯托在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发现了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其作用和特征进行了描述,但其并未指出应当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和奥地利经济学家赫希曼则提出了具体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作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主要选择标准,即将区域内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而希尔曼则更强调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经济活动的带动作用,提出了关联效应标准,即优先促进区域内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较大的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者的学说奠定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应用研究。

在研究方法层面,学者们应用了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针对某一省市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叶蔓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资源型城市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比较优势、关联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进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杜恩社等根据经济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发展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

齐少虎等人以新疆省为例通过对weaver~Thomas模型和综合分析法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考虑新型工业化内涵、关联性、发展潜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22个指标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在研究角度层面,目前对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主要包括涵盖两个方向。

一为基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所延伸出的基准原则,另一为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所总结概括的约束性原则。

国外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价 理 论 的综 合 论 述 , 以澄 清误 区 , 给人 们 新 的启 示。
理 论准 备是 非常有 必要 的。
1 比较优 势理 论 主 要包 括 大卫 李 嘉 图 的 比较 成本 分析 和 赫 林 歇 尔 一 额 林 的 资源 禀赋 学说 。 早期 , 英 国 古典经 济 学 家大 卫李 嘉
国外主导产 业评价理论研 究综述
郗畅 ( 西安财经学院
摘要 : 随着 时代 的进步和经济 的发展 , 主导产业被赋予 了越来越 用 产业 关联 理 论 必然 要进 行定 量 分析 , 但 是 由于 产业 间 的
多 的含 义 , 因 此 一套 合 理 的主 导 产 业 评 价 理 论 就 显 得 尤 为 的 重 要 。 但 关系纷 繁 复杂 , 产 业 之 间的感 应 度 系数 与影 响力 系 数 的精 是, 以 往 的 主 导 产业 评 价 理 论 因 为 时间 和 空 间 的 原 因 , 已经 无 法 适 应
现 在 人 们 的要 求 。 本 文 通 过 对 现 有 的 国 外 学者 所 研 究 的主 导 产 业 评
确值 较 难 以取得 , 同时数 据也 缺 乏连续 性 。
3 经济 成 长 阶段论 2 0世 纪 6 0年代 美 国 经 济学 家 罗斯 托 通 过 对 西 方资 关键词 : 主 导 产业 评 价 理 论 本 主 义 国家经 济 发展 史 的研 究 , 将经 济 的发 展划 为 六个 阶 自1 9 9 6 年 国 家在 九 五 计 划 及 未 来 长远 规 划 中 提 出 段。 他指出, 由于 不同 时期 的经济 特 点 , 每 一个 经济 成长 的 要 着 力 振 兴机 电 、 石化 、 汽 车 以及 建 筑 业 四 大支 柱 产 业 之 阶段 中 , 都 有相 对而言 更 适应 这 一 阶段特 点 的产业 , 此时 , 后 ,各 地 方 政府 纷 纷提 出要 选 择和 培 育 自己的 区 域 主 导 这一 产业 产业 关联 度 高 , 技术 水 平 高 , 生 产 效率 高 , 对整 个 产 业 。但 由于 当时种 种原 因 , 各 个地 区所 选 择 的主 导产 业 国 民经 济都 有 巨大 的 带动作 用 。因此这 一产 业就是 这 一时 大 都 围绕 国 家确定 的主 导产 业来 选择 , 并 没 有 突 出本地 区 期 的主导 产业 。 的优 势 与特 点 。 同 时在我 党 十八 大报告 中 , 明确 提 出 了出 罗 斯 托 的理 论 将 时 间连 续 性 引 入 到 了对 主导 产 业 的 现 在我 国经济 发展 过 程 中 的诸如 产业 结 构 不协调 、 产 业科 评价 理 论 当 中 , 指 出不 同 的经济 成 长阶段 应 有 不 同的 主导 技 含量 较低 以及 收入 分 配差距 依 然 巨大 的 问题 。 这都 要 求 产业 , 这是 一 个 巨大 的进 步 。如 果将 它用于 研 究经 济发 展 必须 找到一 套 适合我 国国情 的主 导产业 评价 理 论。 在 这 之 史, 它是一 种 非常科 学 的理论 。 但是 , 我们 研 究主导 产业 评 前, 通 过 对 国 内外主 导 产业评 价理 论 的研 究 来做 好 充 分 的 价理 论 更 多 的是着 眼于 现在 和 未来。这种 理 论预 测功 能不

高新区建设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高新区建设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表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典型研究
基准

代表学者
代表性观点
吴海 民、 王 建 军 、 基准说 方美 产业运行 的 D A有效基准 E
三基准说 周振华
四基准说 党耀 国、刘思峰 、 李炳军 、缪瑞林
增长后劲 基 准 ,短 缺替 代 弹 性 基 准 ,
瓶颈效益基准 产业关 联度 基准 ,收入弹 性基 准 ,增 长率基准 ,劳动就业基准
高新技术开发 区 ( 以下简称高新区)是高新 技 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场所 ,高新 区经济的崛起 和快速 发展 ,是带动 、辐射 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 我国 自18 年至今 ,已建立了 5 98 6个国家级高新区, 遍布在东、中、西部 2 9个 省、 自治区 、直辖 市内, 这些 高新 区 已在 带 动地 方 乃 至 国家 国 民经 济 发 展 中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 09年 7月 ,科技部发布了 《 关于发挥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 ,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进一步发挥 国家 高新 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 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 ,加强对省级 高 新 区建设 的指导 和培 育 ,要 求对 有优 势 、有 特色 、 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 区加快审批 ,升级为 国家高新 区。该政策的出台,使许 多省级高新 区加快 了向国 家级升级转型的步伐 ,而许多地方工业园 区也开始 了向省级高新 区升级的规划和建设 。而从我国高新 区目前的建设 和发展现状看 ,许多高新 区还不同程 度的存在着主导产业重叠、产业结构雷同 、项 目规 模偏小 ,区域特色不突 出等问题。高新 区主导产业 的选择 、培育是高新 区实施产业政策 的一大战略 目 标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 以主导产业 作为核心,以 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 的发展 ,这 是人们 在总结美 国、 日 本和德 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轨迹后得出 的共识。本文即在这种背景下 ,就高新 区规划建设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综述及研究

产业园区规划综述及研究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生产要素聚集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 产业主导特征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 创新突破阶段
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解读
科技都市模式(财富凝聚阶段) 第四个阶段 科技都市模式(财富凝聚阶段)
产业园区的规划
• 1产业园区新的规划理念 • 2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 • 3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 1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规划的目的、意义以及产业园 区发展的有利条件等。 • 2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功能定位、产业 定位等。
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 3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各功能区的建设 规模与产业布局。 • 4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总投资、分阶段投资、成本估 算、产值、销售收入及销售税金估算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评估。
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 氛围培育” 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 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 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 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 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 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 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 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 摘 要 】 区 域 主 导 产 业 理 论 对 地 区产 业 经 济 的 发 展 起 着 重
要 的 指 导 作 用 。本 文 从 选 择 基 准 、 指 标 和 评 价 方 法 几 个 方 面 对
价的精度 , 但是也增加了其难度 。叶安宁综述 了各个 基准说 的 代 表性 观点 ; 何景 明 、 卢旭提 出主 导产业 选择基准 应从 其基 本
区域 主 导产 业选 择 理 论 进 行 了综 述 , 重 点 对 比 了各 种 评 价 方 法
的优缺 点, 分 析 了 目前 区域 主 导 产 业 选择 研 究存 在 的 问 题 和 不
特征 、 产业结构的演替趋势 以及世界各国在 工业化进程 中具 有
普 遍性 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 、 我国产业 结构的现状及 经济发
等等。

选 择 基 准 研 究
对于主 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来说 , 众说 纷纭 。国 内学 者借 鉴 经典的 “ 赫 希曼基准 ” 、 “ 罗斯托基准 ” 和“ 筱 原基准 ” 等, 根 据
现有 的研 究结果表明 , 区域主导产业 决策基准 的确定应该
从区域的层面选择符合现实政治 经济情况 的决策基准 , 其 内容
阶段 的技术进步 和产业 结构升级转换 具有 重大 的关键性 的导 向作用和推动作 用 , 对经济增长具 有很强的带动性 和扩散性 的 产业 。在经 济发展进程 中 , 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是有限的 , 无法使 每个部 门得 到均 衡发展 , 需要把 稀缺的资源和 有限 的技术集 中 来优先 发展主导产业 , 同时 以此来带动和促进 其它非主导产业
基准 、 可 持续发展基 准 , 这类基准 由于定 义的 名称差异 而有所
不 同 ;另一部 分是体现 研究领域 特点或 者需 要考虑 的特别 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目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1.2关税同盟理论 (3)1.3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3)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5)1 绝对优势理论 (5)2 比较优势理论 (5)3 简要评述 (6)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相当一部分是基于1961年贝拉巴拉萨(Béla Balassa)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文也遵循文献的规范案例,同时涉及关税同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关税同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是区域经济整一体化研究中较常见的基础理论。

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个状态,换句话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一般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一般基于共同市场理论。

另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同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负面效果,既成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又成为反对的理论基础。

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描述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的经济开放水平之间差异的专业术语。

该理论的基础是1960年代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撰写的,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指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签订的两国或多国间的协议,成员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地区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当事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和交易自由化意志,合作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单纯地取消协定国之间的关税,贸易限制措施之外,还有共同对外关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等,根据协定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

根据巴拉萨提出的五个分类,再加上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表1 经济学角度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资料自己整理(1)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特惠贸易协定是最低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比非会员国的贸易壁垒更低。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某一地区中,选择一个或一些特定产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期能够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区域主导产业的静态分析与动态演化研究综述》(黄婷婷,卢高学,田琦,2019年):该文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静态分析和动态演化进行了论述。

重点分析了静态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并讨论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动态演化机制。

2.《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式研究》(王志军,周晓宇,2017年):该文献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模式。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式,并探讨了其选择的原因和效果。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李明,韦凌雁,2015年):该文献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整个经济的发展。
理论从 内部原 因的角 度 阐述 r经 济 活 动在 特定 空 问 聚集 或 区域专 门化生 产 的机 制 。而其 理 论前 提在 于 要 素 的不 可 自
由流 动 。 ( ) 长 极 理 论 2增
法 国经济学 家帕 鲁 于 1 5 9 5年 发表 了论 文《 增 长极 ” “ 概 念 》 提 出了“ 动性单 位” 增长极 ” , 推 和“ 的概念 , 且集 中讨 论 并 了对 经济增 长产生 诱导作 用 的一 系列相 关产业 的特征 : 是 一
己不 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 产 品 就 能 获 得 利 益 。 区 域 比 较 优 势
美 国 经济 学 家 兼 经 济 史 学 家 罗 斯 托 在 《 济 成 长 的 经 阶 段 》 , 先提 出 了主 导 部 门 (edn etr 的概 念 , 中 首 1a igsco ) 代 替 之 前 的“ 础 部 门” 基 。罗斯 托在 解 释 现 代 经 济 增 长 的历 史 和 本 质 时 发 现 , 济 增 长 总 是 首 先 发 生 在 某 个 部 经 门—— 主导 部 门 或 主 导产 业 群 。这 些 产 业 部 门最 快 、 最 大 量 地 吸 收新 的 技 术 成 果 , 用 新 的 资 源 ( 成 新 的生 产 利 形 函 数 ) 从 而 降低 成 本 , 加 利 润 和 积 累 ; 的 产 出 ( 品 , 增 它 产 或 服 务 ) 有 相 对 高 的需 求 收 人 弹性 , 而 具 有 持 续 高 的 具 因 部 门增 长 率 ; 迅 速发 展 扩 大 的市 场 , 其 它 部 门产 品或 其 对 服 务 的需 求 , 生 广泛 的直 接 和 间接 扩 散 效 果 , 而 带 动 产 进
象 , 重 于 探 讨工 业 化 过 程 中产 业 之 问 关 系 结 构 、 业 内 部 着 产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变 化 规 律 以 及 研 究 这 些 规 律 的 方 法 。 区 域

论区域主导产业

论区域主导产业

绩效评估在区域开发中的应用
本节将介绍绩效评估在区域开发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进行绩效评估。首先, 绩效评估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实时监测与评估产业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 问题。其次,绩效评估能够为政府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策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不 断改进和创新。
问题阐述:区域主导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低附加值、 高能耗、粗放式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 还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需要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此 外,由于区域主导产业的复杂性,如何有效地评估区域主导产业的效率和发展 趋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3、DEA方法还可以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计算出的相对效 率值,结合未来的投入产出指标预期,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区域主导产 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结论与建议:基于DEA方法的区域主导产业决策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提出以下 建议:
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 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
4、根据基准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提供了指导方向。
综上所述,基准分析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然而,其不足之处仍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降 低指标筛选的主观性、提高综合权衡不同指标的能力以及丰富实证分析的案例 研究。也需要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区 域经济的发展。
论区域主导产业
目录
01 区域主导产业:定义、 重要性及发展策略
02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 定义与重要性

两江新区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比较研究

两江新区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比较研究
l0 一 。6 ・。3 1 。7 O2 13 4
纺 织 服 装 、 鞋 、 帽制 造 业 -. -. ・.7 1 1S 02 1 6 2 6 8
化 学 原 料 及 化 学 品制 造 业 O5 08 13 4 。O .S .6 医药 制 造 业 塑 料制 品业 非金 属 矿 物 制 品 业 一 。5 O9 O3 7 O6 。S .1 -.1 04 D1 9 O3 .3 .2 一.O OS - .l 1 O8 .9 O2 0
区域经 济 I i r t c n m s i o o y D tc e
两江新 区发展定位 与产业选择比较研 究
陈静 重庆 市 教 育考 试 院 重庆 4 1 4 0 7 1
摘要 : 本文从 区域 发展 定位和产 业选择研 究着手 ,对我 国上 海浦 东新 区、天 津滨海新 区及重庆 两江新 区进行 了产 业 发展 基 础 评 价 、 区位 优 势评 价 及 产 业 发展 潜 力评 价 , 以寻 求各 个 区域 发展 潜 力 巨大 的主 导 产 业 。 分 析 得 出 , 浦 东新 区的 精 品钢 材 制 造 业 、 信 息 化 学 品 制 造 、 医 药制 造 业 、航 空航 天 制 造 业 、 电子 及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业 以及 金 融 业 发展 潜 力巨大;滨海新 区的 第三产业 发展 潜 力 巨大 ;重庆 两江新 区的先进 制造业 、金 融业、汽 车业、新 能源等产
三 、模型的建立
区域内的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 ,主要是对 区域内优势产业和主 本文从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的分析着手,以寻求各个区域 导产业 的选择 。 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其中,区域优势产业选择不仅仅局限于选择区域 内现有优势产 在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中,本文选取了四个指标 ,分别是区位比 业 ,还 应选 择 潜在 优 势产 业 。具 体 区域 优势 产业 划 分标 准 如 图 1 所 较优势指标、产业总体规模指标 、生产效率指标和区位企业盈利能 不 。 力指标。其中,区位比较优势主要以各 区域的企业单位数来说明,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研究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是关键。目前,各学 产业总体规模指标主要 以从业人员和工业 产值来说明 ,本文选取 者在实证研究 中对指标体系的选择是趋于多样化的。杨浩 (06 20 ) 了各地区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以说明 在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选择 中构建指标体系: 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 生产效率,以销售净利率来说明各产业的盈利能力 具体如表2 率 、产业贡献率、企业产出增长率。李金滟 (06 20 )提 出区域优势 表 2产 业 发展 基 础 产业指标体系 :企业获利能力 ( 投资利润率的增长速度)、产业集 区 位 比较 优 势 企 业 单 位 数 群 ( 企业问的投入产出比率、企业数 目)、市场影响力 ( 收入弹性 产 业 总体 援 模 从 业 人 员 、 工业 总 产 值 基准)。赵君,蔡翔 (07 20 )构建区域优势指标体系 : 市场优势 ( 区 生产效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围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位商、市场占有率 )、生产要素优势 ( 技术要求相对密度、就业吸 盈 利 能力 销 售 净 利 率 纳率 、产值利税率 、产业利润率 )、环境优势 ( 需求收入弹性指 表 3浦 东 新 产 业 发 展 基础 评 价 数、劳动生产率)。魏立桥,郑博文 ( 0 )构建区域优势产业指 行 业 2 8 0 F 1 F 2 F 排 名 标体系 :产业规模 ( 劳动力专业化率)、产业发展潜力 ( 需求收入 电 子 信息 产 品 制 造业 21 -.1 16 3 . 2 05 .O 弹 性、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优势 ( 产业贡献率市场占有率 、区 汽 车 制造 业 0S 0 9 。 7 - 10 4 4 .6 位商)、社会效益 ( 就业吸纳率)。 石 油 化工 及 精 品 制造 业 01 0 4 . 8 . 02 S O .2 罗 斯托 指 出 ,主 导 产业 部 门不仅 本 身 具 有 高 的增 长 率 ,而且 精 晶 钢材 制 造 业 .5 田.5 一.O l 9 9 19 1 能带动其他部 门. 4.1 12 2 4 1 .S 2 至是区域外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意义。区域主导产业理论起源于古 生 物 医药 制 造 业 _.5 OO -.7 7 02 .9 01 1 区域 优势产、 划分标准 儿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入手,分别论述了各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并围绕着传统的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三方面的内容,对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归纳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对其历史演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过程进行了简单的评论。

关键词: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自第一部区域理论著作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回顾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区域经济学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对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

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区位理论。

第二阶段,本世纪4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世界各国各种区域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政策问题,加上计量化和模型化的飞跃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很有影响的区域发展理论和战略模式。

第三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步走向实证研究。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日益加强,这些巨大的变化给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较过去更为复杂化的问题。

一、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一)从成本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古典区位论也叫做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在特定区域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更大成本上的节约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杜能(Thunen)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和假设,即用P=V-(E+T)(P表示利润,V 表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E表示农业生产成本,T表示运费)的公式来计算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

随着欧洲工业化的崛起和城市的迅猛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配置的区域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几个方面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比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综合现有研究基础,给出了推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是有限的,无法使每个部门得到均衡发展,需要把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技术集中来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同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它非主导产业的发展。

因而,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制订合适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如何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这一问题,已有很多学者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并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但是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较少。

本文拟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求理论上推进、实践上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促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基准研究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来说,众说纷纭。

国内学者借鉴经典的“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和“筱原基准”等,根据相关基准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的选择基准。

主要有: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等等,基准体系在不断丰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主导产业评价的精度,但是也增加了其难度。

叶安宁综述了各个基准说的代表性观点;何景明、卢旭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应从其基本特征、产业结构的演替趋势以及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郭晶基于主导产业的五个基准加入了体现区域性的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和体现海域性的海陆协调发展基准;梁杰加入了就业基准来分析主导产业;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区别于传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引入三个选择基准:份额偏离基准、结构偏离基准、竞争力偏离基准,统称之为偏离份额基准;戴宾、秦薇指出主导产业的选择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不仅要考虑其直接经济效应,还要考虑主导产业带来的间接社会效应,所以应当引入社会标准;王宏伟、朱德威比较全面地考虑,选择了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和外贸等七个准则再加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从其它参考文献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哪一基准说,都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基准说都包含的五个基准:产业关联效应基准、科技进步基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增长潜力基准、可持续发展基准,这类基准由于定义的名称差异而有所不同;另一部分是体现研究领域特点或者需要考虑的特别因素,如:海陆协调发展基准、就业基准、国际竞争力上升基准、社会生活协调效应准则、自然资源的利用效应和保护效应准则等等。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主导产业决策基准的确定应该从区域的层面选择符合现实政治经济情况的决策基准,其内容要涵盖主导产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主导产业决策的一些其它因素。

决策者的目标会影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选择,例如,决策者的目标是就业,此时主导产业选择需要考虑主导产业的就业效应。

那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具有良好就业环境的产业将会是决策者优先考虑的对象。

二、评价指标选择研究在主导产业的分析研究中,根据上述基准,研究者建立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张魁伟探讨了区域主导产业指标体系的构建;刘克利、彭水军、陈富华从主导产业特征评价、主导产业领域内区域比较优势评价和区域经济背景要求来设计筛选的主导产业指标体系;陈晓剑、王淮学指出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各个指标值都占优的产业没有,考虑的是综合相对的主导地位;张金珍指出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郭晶按评价指标的量化特征分为逻辑指标、基础指标和复合指标,逻辑指标的引入考虑了生产要素可持续和产业结构先进性。

综合研究成果,目前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指标选择的原则应包含四点。

第一,系统性,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指标体系内指标要能系统、全面和相互联系地反映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要求,各指标之间在其含义、口径范围、量化方法等方面要相互衔接,构建层次清晰的总体指标体系框架,做到全面性和关键性指标的结合,综合、系统地反映区域主导产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第二,客观性,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必须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主导产业的内涵,应认真研究量化指标,增强定性指标的确定性,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科学性,依据经济含义客观地分析所选指标并做出取舍;第三,可比性,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要考虑到基本指标既可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与以往历史资料衔接,尽可能使统计口径和范围等方面不同的指标在经过数据处理后使其保持一致,尽可能地采用现有规范的统计指标或基础统计指标,保持指标体系具有统一的量纲;第四,可行性,指标体系应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量化性,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则只能作舍弃处理,选取指标的指标值应该可以直接获得或者通过简单处理修正得到。

分析主导产业选择的常用指标有:需求收入弹性、区位商、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其它增加值比重、增长率、劳动产出效率优势度、就业人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等可选指标依具体情况而定。

三、方法选择研究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的决策问题。

国内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常用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方法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指标体系的选择,—个是权重的赋予。

综合评价方法种类很多,应用于主导产业选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灰色系统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数据包络分析、钻石理论等,单一指标方法如区位商分析法,其他方法还有密切值法、粗糙集方法、熵值法等等。

表1对比了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的优缺点:目前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的趋势,一方面是优化指标权重的确定,融合多种赋权方法;另外一种是综合考虑多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综合其中几种方法的优点以达到科学合理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目的。

四、存在的问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研究思路、方法、指标选择及研究对象等不外乎如下:在研究思路上,基本上多依据上述选择主导产业的经典理论,结合所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确定所研究对象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再根据基本准则和相关数据的可获得的难易程度选定相关的测算指标,经过定性、定量或者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遴选出主导产业。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数据方面。

数据选择缺乏连续性。

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应该是通过某些指标的动态发展过程来表现的,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

而现有的研究往往利用当年或者两年的数据,表现不出备选产业对主导产业特征和作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选择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至少要利用连续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2、选择基准方面。

单纯选用主导产业选择经典基准对本地区进行主导产业选择,而对影响本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缺乏分析。

众多基准之间,有些存在内在联系,相关性较强,有些又相互矛盾,导致一个产业很难符合所有基准或多个基准。

不同研究者的选择基准有所差别,对于每个基准所选择的指标赋权差别较大,使得不同研究者所得的结果的比较困难,结论不一致。

3、指标体系方面。

其选择与测算比较简化,没有考虑指标的内在联系,有时候会纳入过多的同类指标使得权重发生较大变化,权重的合理性无法得到保证,不能正确反映指标的重要性。

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质量也影响指标的选取,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同类指标的不同选择也会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产生影响,指标体系的差异给比较这些研究成果带来困难。

此外,现在关联度指标之一感应力系数已经广受置疑,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也不易准确测量。

因此,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待完善。

4、评价方法方面。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指标选择主观性过强,权重的选择难以衡量,定性与定量分析没有很好地融合。

5、理论研究方面。

对主导产业的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研究。

地方区域在分析主导产业时,通常直接套用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而没有考虑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特点。

缺乏针对性、动态性研究,针对不同产业领域、特殊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较少。

主导产业评价的目标函数因经济发展阶段、区域范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五、结论虽然基准的研究划分为三到七基准不等,但有一些实质上差别不大,涵盖的内容差不多。

差异主要在于针对区域以及研究领域的差异而提出的基准。

指标个数并非越多越好,其内在关联性需要考虑;可以依具体情况选择使用逻辑指标;指标体系的确定受到数据可获性与决策者的目标影响。

主观的定性分析与客观的定量分析相结合是评价方法选择所需,新方法以及多种评价方法的组合使用是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1] 叶安宁: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2] 李新、王敏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7).[3] 王昭: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3).[4] 刘红梅、李玉浸: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5] 何景明、卢旭: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 郭晶: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7] 梁杰:广西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09.[8] 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5).[9] 戴宾、秦薇: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社会标准及其应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1(3).[10] 王宏伟、朱德威: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模糊优选模型方法[J].经济地理,199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