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5)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5)](https://img.taocdn.com/s3/m/df7e9d0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9.png)
第四章档案事业及其构成 选:档案⼯作从⼴义上讲包括档案管理、档案⾏政管理、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档案宣传等⼯作、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作。
名:档案管理⼯作:⽤科学的原则和⽅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作。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服务。
名:档案的鉴定⼯作:为了使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能够得到优先保管,并能发挥作⽤,以满⾜社会利⽤需要,就形成了档案的鉴定⼯作。
名:档案的统计⼯作:为了掌握了解档案⼯作的基本情况,分析档案⼯作的规律性,提⾼档案管理的⽔平,需要对档案和档案管理的状态进⾏数量观察和分析研究,这就形成了档案的统计⼯作。
选:档案管理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1、档案基础⼯作2、档案提供利⽤⼯作。
档案基础⼯作为提供利⽤⼯作创造条件;提供利⽤⼯作则反映了档案基础⼯作的成果。
名:档案⾏政管理⼯作:以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为⽬标,对全国以及地⽅档案⼯作进⾏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
选:我国档案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
34年私⽴武昌⽂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档案管理特种教席。
选:50年9⾄51年1⽉原武昌⽂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开设档案训练班。
51年北⼤图书馆专科办过档案专科班。
选:52年11⽉15⽇中央决定⼈⼤设⽴档案专修班,85年成⽴档案学院。
简:我国档案教育结构: 从宏观上看,我国档案教育体系⼀般包括⾼等、中等、在职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4个部分。
档案⾼等教育是我国档案教育的核⼼部分。
它包括研究⽣、本科⽣和专科⽣3个教育层次。
档案在职教育是对已从事档案⼯作的⼈员进⾏档案专业知识的提⾼性教育。
包括2⽅⾯: 1、对受过档案专业教育的⼈员进⾏继续教育,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法的传授作为主要⽬的; 2、对未受过档案专业系统教育的档案⼈员进⾏培训,以档案基础理论、基本管理⽅法的普及作为主要⽬的。
第一讲 档案概说
![第一讲 档案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ccf745e74afe04a1b071dec2.png)
(五)什么是档案工作?
从广义来说,档案工作指整个档案事业, 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档 案宣传出版工作、档案外交交往工作等。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管理档案,并提供档案和档案信息为用 户服务的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或内容
档案 管理 工作
专业档案馆
国家为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特殊 专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
3.新型档案机构
文件中心:一种过渡型机构,介于文件形成单位与地方综合档 案馆之间,用于保存一些使用率不高,但又不能最后处理的 文件。 档案寄存中心: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或其他独立法人设立的,为 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有偿服务的机构。 档案事务所:它是提供档案事务服务的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 现行文件资料中心:是档案馆在收集、集中政府机构现行文件 的基础上,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基本任务,方便社会各界,特 别是普通公民查询、了解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各方面现行政 策规定的内部机构。 电子文件中心与备份中心:社会化管理和备份归档电子文件, 并且连续统一,是现代档案事业的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
(二)什么是文件?
文件就是国家或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履行其 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 信息记录。
什么是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的表 述:“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 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从文件转化而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文件都 能转化为档案。 转化的条件是: 1. 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保存。 第一种情况,就是文件所说之事需要近期办理,并 且确实办理完毕。 第二种情况,就是文件所说的事情需要较长的时间 去长时间执行的。 2. 对日后工作和研究活动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 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 只有按照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是现代 意义的档案。
2023年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2023年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https://img.taocdn.com/s3/m/98250f0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b.png)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论: 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 P5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 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 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
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 如年轮2.历史性(或后时性): 从时态上讲, 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 让历史告诉未来”。
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所有, 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3、拟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楚、拟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并且这些清楚、拟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 两者缺一不可。
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主线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 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 DA的本质特性: P6“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 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还从主线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对DA的管理无论如何简便、有效, 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 只能以充足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
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
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特别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 DA的实存形态: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
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 只有具有DA属性者, 才是DA.根据定义, 特别是DA的本质特性, 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种多样。
目前DA 的实存形态重要仍是各种文书, 特别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限度最高的稿本。
简: 制作时是否故意, 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故意看作的优点: 为久存, 制作材料较好, 格式规范, 留存较齐全、完整。
655档案学概论-冯惠玲-笔记
![655档案学概论-冯惠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3e2fd0482fb4daa48d4b52.png)
655档案学概论-冯惠玲-笔记●一档案●1 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档案定义的类型●1.直观描述型 2.抽象揭示型●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档案的实体存在形态●优点:直观、易理解缺点: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优点:理论抽象度较高,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揭示缺点:抽象度较高,所以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学术纷争●档案的本质及其定义●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明确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档案定义理解/档案特征●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历史性●从时态上讲,档案是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确定性●档案信息内容具有清晰性和确定性●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档案的实存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实存形态●档案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中,究竟什么东西具有档案的属性,是档案;什么东西不具有档案的属性,不是档案●形成过程●各种形态的文件,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作为档案正式保存并发挥档案作用的过程●有意识●无意识●档案的真实可靠性●档案是社会生活中最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对待处理态度●涵义●档案的内容若没有失实歪曲,作伪之处的情况下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原始记录;档案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的这种情况下仍有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1.2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档案与信息●档案(主要是档案的内容)是一种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和信息是概念与属概念关系档案信息是一种存在形式,档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档案是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档案与文献●文献一般是指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内容较系统完整的信息记录,其实存形态有文书、文章、著作(图书)、日记、信函、笔记、照片、音像制品等等●区别: 1. 本质即核心涵义不同:档案是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始信息;文献则不论起是否为原始记录,非原始记录性的信息记录也可成为文献(根本区别) 2.文献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档案则既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又注重现实性的查考、实用价值3. 文献内容一般较系统、完整,而档案则包括大量的片段性零星记录在内。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9)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9)](https://img.taocdn.com/s3/m/f936e04e6529647d26285204.png)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9)1、影响档案工作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物质生产与档案工作①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对档案工作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
②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档案工作的目的和性质。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3)科学文化事业与档案工作:①科学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各种创造性劳动中产生了更多的档案信息需求,从而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②科学文化活动的发展能够推动档案学理论的研究与普及。
③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还能为档案工作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促使档案工作日益科学化与现代化。
4)社会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与敏感程度。
我国的社会档案意识存在的问题:1)重视档案的史料价值,忽视档案的决策参考价值。
2)重视档案的凭证价值,忽视档案的情报价值。
3)不少管理者将档案工作看做是一种单纯消耗性、辅助性和事务性工作,对档案工作缺少必要的投入。
2、档案工作的公共关系为了给档案工作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也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意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这是由档案工作自身的诸多特点,特别是由档案工作效益的特点所决定的。
1)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拓展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
2)档案馆的科学文化性质决定了档案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3)机关档案业务的扩大需要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4)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树立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开展公共关系建设。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展职能,是档案工作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档案部门良好的,具有公众亲和力的社会形象的关键。
档案部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途径:1)充分利用档案工作系统内的专业报刊和系统外的大众传媒工具进行档案宣传活动;2)通过策划新闻事件制造公关时机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3)定期联系社会公众,协调各方面的关系;4)举办档案展览,宣传档案工作的效益等。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下)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下)](https://img.taocdn.com/s3/m/9c51103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8.png)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下)《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七章到第十章第七章档案法规与档案职业道德【知识点】●解释档案法律概念的涵义,明确档案法律的本质和特点。
●说明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关系。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主要内容、属性特征、作用、实施及修改。
●说明档案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介绍档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特点、内容。
第一节档案工作法律概述一、档案工作法律概念档案工作法律,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其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文。
二、档案法律的本质和特点1、直接性2、具体性3、综合性三、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关系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档案法律是国家与人民意志在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国家的宪法及立法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性的规范文件的总称。
简述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关系:(简答题)档案法律是国家与人民意志在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集中表现,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国家宪法及立法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
与法规的主要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
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法规——国务院。
2、法律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是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行政法规的渊源。
行政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以法律为准绳。
3、法律所调节的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行政法规所调节的对象则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和专指性特征。
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的联系:1、它们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有效地规范和调整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以利于档案事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2、它们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8c757f17c1cfad6195fa732.png)
《档案学概论》教学大纲与指导教材:《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冯惠玲、张辑哲主编)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档案学概论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属于档案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档案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是从事档案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最基本的必备知识,它是与档案工作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总结。
其主要任务是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更好的为社会、组织及个人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识记和了解、加强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现代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指导和应用于工作实际,认识档案在国家、组织以及个人当中的价值与作用,熟悉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国内外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档案的定义和本质,明确档案的基本特征。
2、初步了解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以及档案的种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档案的概念一、档案的定义和本质二、档案的特征三、档案的实存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第二节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一、档案与信息二、档案与文献三、档案与文书四、档案与图书五、档案与资料六、档案与文物与文物第三节档案的种类一、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二、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重点知识解析1、档案的定义和本质目前,档案界对于档案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1)“原始记录”说。
认为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
(2)“社会记忆”说。
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或“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
(3)“归档保存”说。
认为档案是有意识的“归档保存”或“保存备查”(4)“积累物”说。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 冯惠玲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 冯惠玲](https://img.taocdn.com/s3/m/5cbb06a448d7c1c709a145a4.png)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
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
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一一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
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
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
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
目前DA 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一一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1)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1)](https://img.taocdn.com/s3/m/f54030ec4b73f242326c5f04.png)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1)简:档案法的修改原则1、慎改:稳定性与确定性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之一。
修改档案法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不能指望修改后的档案法可以解决档案事业管理中的全部问题。
对于现行档案法中能够肯定的内容要尽量肯定,对可改可不改的内容尽量不改,对于执法实践要求法律完善的内容尽量完善。
慎改,是修改原则的核心思想。
2、原则性与操作性统一的原则修改后的档案法应保持部门基本法的提纲挈领、原则性较强的特点,以体现档案法的权威地位,做到“疏而不漏”。
并给行政法规的制定留下应有的空间。
3、系统性在修改时要通盘考虑档案法与相应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相互关系;注意档案法同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关系。
简:档案法的修改内容1、修改后的档案法对属于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具有国家与社会价值的档案或应当保密的档案,除了规定“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出卖”外,增加了“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部门批准”的新规定,较好地维护了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改为“严禁卖给或者赠送给外国人”。
2、增加的新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资产转让时,转让有关档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3、对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较原法律条文更为明确,更具有实际效力。
体现在:1)执法主体的明确;2)违法行为的明确;3)更明确规定了对“携运禁止出境的档案或者其复制件出境的”责任人的处罚问题。
简:档案行政法规其含义主要有:1、档案行政法规必须是国务院制定或由其批准与公布的。
其他任何单位与个人均无权制定与发布此类文件。
2、它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针对档案事业中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定的,而不是对档案工作中某一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3、它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它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精神,不能同法律条文相抵触。
简:档案行政法规的类型主要有3种:1、对档案行政事务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的文件;2、对某一方面的档案行政工作作出部分规定的文件;3、对某一项档案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文件。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5)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5)](https://img.taocdn.com/s3/m/8d0ae6d5f18583d048645904.png)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5)论:当前我国档案学体系结构的特征:1、档案学学科体系是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档案学体系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学基本门类划分上的静态性。
是学科内在逻辑的集中反映,具有相对稳定性。
档案学各种门类一旦被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尽管随着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及档案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会产生,但它们一般也可以被包容在这些门类中。
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动态性,是指该体系是一个动态性系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性体系。
2、档案学学科体系是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统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宏观结构,是由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应用理论、档案技术、交叉与边缘学科等门类构成的。
1)档案史学注重从历史的纵向角度,通过缜密的史料分析研究,揭示档案现象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2)档案史学也注重对基本的档案现象的历史真实的考证与再现。
档案学微观结构是各分支学科内部各知识单元的结合形式和组织方式。
其各分支学科都是由这些微观知识结构组成的。
3、档案学学科体系中传统性科目与新兴性科目的统一在档案学学科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历史较长的科目。
新兴性科目则是指在现时代,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些研究对象跨学科领域的分支学科。
新兴性档案学科目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表现在:1)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同一课题进行综合性研究;2)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某些主题的综合性研究。
选:20世纪50年代吴宝康提出档案学学科体系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档案学术界对档案学学科体系的设计模式为:二分法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
三分法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档案管理技术。
四分法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辅助档案学。
五分法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管理档案学、技术档案学、教育档案学。
六分法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史料档案学、档案技术学、档案历史学、档案法规学或档案法学。
七分法基础理论、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发展历史、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人才学、档案利用与效益学、外国档案工作研究。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03b3e5524de518964b7de4.png)
档案学概论第一章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历史沿革一、我国档案的起源1、1947年西柏坡首次提出2、曾三新中国的第一任档案局局长(曾庆红的父亲)3、档案是怎么产生的:社会生活起源论阶级社会产物论语言不能远传、不能持久4、结绳和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程度,它已经具备了备忘、信守、和凭证的意义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结绳和刻契看成是我国档案事业的起源,或者叫做档案事业前身。
二、我国档案的历史沿革1、甲骨档案:殷商2、金文档案:周代冶铸在青铜鼎器上的具有记事和书史的文字称为金文档案3、简牍档案:春秋——东晋4、缣帛档案:春秋(贵族)5、石刻档案:盛行于秦6、纸质档案:汉代7、音像档案(以胶片、磁带等磁性材料为载体)8、电子文件:P42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的称谓商代:典、册(策)周代:中(册的省形字)——先秦时期对文书和档案的概括性称谓典、册汉以后:文书、文案、薄书唐宋:文卷、案卷、文牍、案牍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已被使用。
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宾《柳边纪略》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
然今文字之书于纸,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这一名词的说明第二节档案的定义一、定义根据我国古今各种档案的情况,以现代档案为主要对象。
给档案下这样一个定义:是历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记录方式和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二、定义的基本含义1、档案是过去或现在的机关,以及一定的个人在自身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形成单位,产生于形成单位的自身活动之中。
【三种类型:官方半官方/非官方个人(家族家庭)】说明:①档案直接形成于社会的活动之中,是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绝非、事后编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资料的主要特点、本质区别,注重原稿、原件、原本。
②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档案,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按照一定来源形成的档案,这种普遍性决定了来源的广泛性,一定来源的档案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档案学概论前两章笔记
![档案学概论前两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3f999eff705cc175527093d.png)
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第一节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一、对已有档案的剖析(大致分为直观描述型和抽象揭示型两类)1、直观描述型:A、定义:直观描述型定义是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体存在形态等较具体、直观的角度描述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用文书、文件、文书材料等作为属概念,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者文书材料”。
B、优势:直观、易理解,能使人在现实中识别什么是档案。
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
C、批判:①人们之所以保存档案,并不是因为它是什么实存形态或者它过去是什么,而是因为他在社会生活中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②从逻辑上讲不能用“文书”来定义“档案”,因为档案与文书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实际关系并不是空间隶属性的属种关系,而是时间过程性的转化关系,如人是由猿转化而来,却不能说“人是一种猿”或者“猿是一种人”,中年由青年转化而来···,所以,不能用文书作为属概念来给档案下定义。
2、抽象揭示型:A、定义:主要是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且大都试图揭示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属概念是“信息”、“历史记录”、“记忆工具”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
B、优势:理论抽象度高,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和揭示。
劣势:因其抽象度高,所以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学术纠纷。
3、档案定义的构成要素(上大档管)档案是自然人或法人在其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按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具有物理载体的文献。
①档案的形成者:自然人和法人;②档案的形成过程;③档案的形式;④档案的保存目的;⑤档案的保存价值;⑥档案的保存形态。
二、档案的本质及其定义表述1、档案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也就是说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所以,档案的定义表述就应该揭示并确认“原始记录性”这一档案的本质属性。
教案2(第1章档案概念与现象)
![教案2(第1章档案概念与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95c771276c66137ee0619c9.png)
韶关学院课程教学设计(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档案的定义,了解档案的实存形态和形成过程,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档案的种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档案的定义和对档案定义的理解教学素材:冯惠玲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档案的定义(p6)(一)“档案”词源新证“档案”一词,学者多主张“始于清代”。
1999年第2期《中国档案》报道,郑州大学文博学院档案的学生王永从《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发现了新线索: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甲午日的记载中有三处出现“档案”一词。
这一发现有学术价值:(1)将“档案”一词的始出提前了一个历史时期,突破了“档案”一词始于清代的旧说,为“档案”词源研究缩小了搜索范围。
(2)披露了“档案”一词的原始涵义,是指仓库财物一类的登记等。
(档案指仓库财务的登记簿)(3)从语义学方面来研究,中国使用的“档案”一词也很可取。
“档”《康熙字典》解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就是像小桌子一类的东西。
“档”字和“案”字连用,就是存入档架收贮起来的文书案卷,而且把放置档案的架子称为档架,把一格称为一档。
这些叫法有的一直沿用下来,至今我们称档案,依然有形象的和内在的意义。
它的科学定义,乃是这一直义的深化和发展。
(二)档案的定义(p6)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理解档案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1、社会性或曰社会实践性,即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就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
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2、历史性或曰后时性,即从时态上讲,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与整体连续性。
所以人们一般由此将档案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61ea11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7.png)
档案学概论第一篇:档案学概论第一章档案概论与档案现象第一节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一、对已有档案的定义剖析(一)直观描述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定义: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优势:直观,易理解,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识别什么是档案(档案大部分是由文书、文件转换而来。
档案的实存形态主要是过去的文书、文件。
)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二)抽象揭示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定义:档案是一种信息或历史记录、原始记录、记忆工具优势: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揭示劣势:抽象度较高,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学术分歧二、档案的本质及其定义表述1、档案的本质特性:档案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即原始记录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档案的定义:①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②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定化信息(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③“社会记忆”说。
认为档案的本质是“社会记忆”或“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④“归档保存”说。
认为档案的本质是有意识的“归档保存”或“保存备查”⑤“积累物”说。
认为档案是“一种文化的积累”⑥“副产品”说。
认为档案是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品”或“分泌物”三、对档案定义的理解(一)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二)历史性从时态上讲,档案时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三)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具有清晰性、确定性,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如人的口语)不能为档案没有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的原始记录(如纯粹的文物,器具)不能为档案(四)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例:文章、图书不是档案,但其手稿、书稿即是档案;报刊不是档案,但其文稿和发排稿是档案;电影,电视节目不是档案,但其脚本、场记、拍摄图片、播发稿等记录物是档案从信息论和人类之所以保存、使用档案的心理根源及实践需求讲,档案实际是人类追求信息的确定性、可靠性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必须有确定、可靠地信息支持方能有效进行的现实需要产物。
《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6490a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f.png)
《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作者:丁海斌颜晗来源:《北京档案》2020年第06期摘要:《档案学概论》作为档案学的核心理论著作和核心教材,其产生、发展和不断进步在中国当代档案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代、当代初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准备,到20世纪80年代的《档案学概论》的奠基,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缓慢发展,以及21世纪10年代的酝酿突破,《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随着中国档案学的新的发展与跨越,《档案学概论》的建设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基础理论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is the core the? oretical work and core textbook of archives. Its emer? genc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 chives in China.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basic theo? retical research on archives in the modern and early contemporary period, to the foundation of Introduc? tion to Archives in the 1980s, to the slow develop? ment in the late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uries, and the brewing breakthroug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e? velopment of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has become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in China. In addition,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leapfrogging of Chinese archives, Introduction to Ar? chives will surely usher in a new stage of develop? ment.Keywords: Archives;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Ba? sic theory of archives一、引言《档案学概论》是中国档案学教育和培训所使用的核心教材,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见表1)。
00776 档案学概论
![00776 档案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845621f111f18583d05a56.png)
高纲089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776档案学概论苏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档案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档案管理专业的考试课程。
本课程重点对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三个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进行介绍。
本课程作为档案学的基础性、理论性课程,其宗旨是对档案与档案管理中的基础性、宏观性,具有共性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为学习档案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总体性、概括性的知识。
学习课程后,考生应对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初步认识。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该课程是档案学的入门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介绍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的基础性、总体性知识以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基本规律,使考生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有概括性的了解,从而为其它各门业务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了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了解考试中必须掌握的重点与难点,特对各章考核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在该大纲中对有关内容的梳理是纲要性的,它并未涵盖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因此,考生们可以以本大纲为线索,对教材中的相关细节内容进行准备。
本课程自学教材:《档案学概论》,冯惠玲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本课程可能采用的考核题型主要有:单向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述题、判断分析题、论述题。
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一、考核知识点(一)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二)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三)档案的种类二、考核目标(一)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1、识记:(1)档案定义。
(2)档案定义的基本含义。
(3)档案的本质属性。
2、理解:(1)档案的真实可靠性。
(2)档案的形成过程。
(二)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1、理解:(1)档案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
(2)档案与文献的区别与联系。
(3)档案与文书的区别与联系。
(4)档案与图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档案的源流一、考核知识点(一)档案的起源(二)档案形态的演变二、考核目标(一)档案的起源1、识记:(1)档案起源诸说。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中)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中)](https://img.taocdn.com/s3/m/dcbf99f2ba0d4a7302763a50.png)
《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第四章到六章第四章档案事业及其构成【本章要点】●介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及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主要内容。
●说明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构成。
●介绍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及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情况。
第一节档案工作的内容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说,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等。
一、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二、档案行政工作档案行政工作是以国家各项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全国以及地方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
三、档案教育工作(一)我国档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事业建设需要发展档案教育,培养档案专业人才。
(二)档案教育结构档案教育结构是指档案教育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档案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各类档案专门人才。
档案教育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复合结构。
四、档案宣传工作(一)档案宣传的涵义档案宣传是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
(二)档案宣传的内容1、宣传档案2、宣传档案工作3、宣传档案人员(三)档案宣传的形式1、口头宣传2、运用大众传播媒介3、档案陈列与展览4、档案专业报刊5、档案网站五、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以下简称档案科研),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手段,把档案工作实践的感性材料加以研究、提炼,上升为理性成果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六、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参与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的外部条件。
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
![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bafca8ad51f01dc381f14b.png)
【课程笔记】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原创2009-06-09 13:27:00] 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行者整理于2009-6-9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及源流考点●一:档案的定义几种代表性观点@保存被查的原始资料@办理完毕,仍有价值并集中保存的文件@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考点●二:对档案定义的理解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
2、历史性或后时性: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3、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4、原始记录性:这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考点●三:档案的种类(一):一般的分类层面简介档案和种类是人们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的结果。
(选择题考察)一般认为,档案分类涉及三个层面:1、对档案的认识性或概念分类,即对档案的种类认识;2、档案实体的管理性分类或实体分类;3、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性分类或信息分类、检索分类。
按内容分类(二)常见名词辨析公务档案:法人或法人代表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
私人档案: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私人个人。
公共档案或官府档案:国家公务(政权性)机关形成的且被保存在各级国家机构中的档案。
历史档案;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丰收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现行档案: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的档案。
(三)常见简答题1、简析: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的作用公有私有指所有权,这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概念,它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所有权问题。
公务档案是指法人或法人代表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
私人档案是指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私人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
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
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
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
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
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
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
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
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
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2、如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其不实之客观事实,也恰是由DA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世人的。
DA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假”的也是“真”的。
简:DA与信息的关系:逻辑上是种、属概念的关系。
DA是一种最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
从根本上体现着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
而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或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
所谓“错误、混乱或不可靠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需求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DA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简:DA与文献的关系:文献一般指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内容较系统完整的信息记录。
二者的区别:1、本质即核心含义不同:这是根本的区别。
DA是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文献则不论是否为原始记录。
2、文献注重历史文化价值,DA则既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又注重现实性的查考、实用价值。
3、文献内容一般较系统、完整,而DA则包括大量的片段性零星记录在内。
简:DA与文书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存形态上的直接转化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区别如下:1、DA的实存形态不仅是过去的文书,还包括大量非文书类的原始性记录物。
文书只是原始记录性强、查考价值高且文书处理程序完毕者才能转化为档案。
2、二者的概念内涵,尤其是本质不同。
文书虽有原始记录性,但原始记录性并非文书的本质所在,也不是人们制作使用文书的根本目的与追求。
它本质上是人们处理、解决现时性具体事务、问题的信息传递工具,主要是空间的传播。
DA的本质则是已往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物,主要是在时间上传递,让过去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
简:DA与图书的关系:区别:1、本质不同:DA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
图书本质上是系统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研究的结果。
2、社会功能不同。
这是由其不同的本质所决定的。
DA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可供查考…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历史。
人们看书则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为了陶冶性情。
3、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特点也不同,DA中虽也有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图书内容中虽也有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但这种记载却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加工提炼后的系统性知识。
简:DA与资料的关系:资料是现实中与DA关系最密切的概念(事物)。
其外延有大面积重合,资料的外延>DA.但内涵有别:资料是一个相对性、动态性极强的概念,外延极宽。
只要对人们研究解决某一问题有信息支持价值,无论其具体是什么,均可视为资料。
DA没有资料那样的相对性与动态性,DA可作为资料使用,资料却不能作为DA看待并使用。
简:DA与文物的本质联系:二者在内涵上是最为接近的概念(事物)。
文物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形态主要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的实用性物品。
在逻辑上二者的内涵有部分交叉重合。
DA,尤其是重要的DA,因其既有原始记录作用,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作用,可视为文物,并作为文物收藏。
但绝大部分文物却不能成为DA.文物所记录的历史事实的内容信息是不清晰、不明确的。
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与否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DA中的“实物DA”确立的标准也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明确性。
另一必要条件是技术上的可存性第三节档案的种类选:一般认为,档案分类涉及三个层面:1、对档案的认识性或概念分类,即对档案的种类认识;2、档案实体的管理性分类或实体分类;3、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性分类或信息分类、检索分类。
按内容分类名:公务档案:法人或法人代表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
名:私人档案: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私人个人。
名:公共档案或官府档案:国家公务(政权性)机关形成的且被保存在各级国家机构中的档案。
公有私有指所有权简: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的作用这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概念,它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所有权问题。
公务档案是指法人或法人代表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
私人档案是指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私人个人。
公务档案归“公家”所有;私人档案归“私人”所有。
公有档案的概念≥公务档案;私有档案的概念≥私人档案。
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的概念有一个蹭地带不好处理:私有组织(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档案窨应算是公务档案还是私人档案。
公务档案不能仅仅理解为国家公务机关的档案,将其界定为社会组织即法人形成的档案似乎更准确些,而国家公务(政权性)机关形成的且被保存在各级国家机构中的档案,指官府档案。
名:历史档案;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丰收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名:现行档案: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的档案。
简: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从档案形成时间的早晚以及档案作用角度对档案进行种类划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
历史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现行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的档案。
档案不仅有现实作用,而且还有精神文化作用;人们保存档案,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即档案形成之后,先有现实作用,后有精神文化作用。
或者说,先以现实作用为主,后以精神文化作用为主。
决定档案是否保存的理论标准也应该是两条:现实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简: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的概念:这是中国档案界及社会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三个档案种类概念,但这不是一次划分的结果,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三个概念。
文书档案实际上是指行政管理档案。
科技档案:不是人类自我管理活动的记录,而是人们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由纯业务性的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
专门档案:除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之外的,所有在专门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如会计夫事、诉讼等档案、医院的病历档案、婚姻登记和工商注册登记档案等。
选:新型载体档案或声像、音像档案:非纸质或非文字形式的档案。
选:电子档案:计算机生成并主要中计算机中使用的档案文件。
简:文字和国家对于档案产生的作用:档案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而文字的出现又为文书记录提供了工具。
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的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文书,进而保存积累成较有系统的档案。
总之,档案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字信息记录,是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代文献。
名:电子文件: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文件。
早称机读文件、数字文件,近年逐渐被电子文件所取代。
选:电子文件的特点:1、用计算机生成和读取。
2、用数字代码记录信息。
3、要符合文件的要求。
选:在国外学者的著述中,较多使用的是电子文件,但也有少数人使用具有档案性质的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的提法。
简:电子文件: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伴生物,具有与传统纸质文件完全不同的特征。
其特征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的可变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以及信息的可操作性等。
选: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不仅反映在档案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档案的载体、形态等外在特征上。
简: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档案生命力的根基在于档案自身所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
它是利用者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
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而主体的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
文件情报的内在性质是价值的客观前提,而对文件有兴趣有需求的需要者是价值的主观前提,两者都不能单独决定文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