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

合集下载

【精品】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

【精品】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

【关键字】精品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刘卓2014级研究生六班学号5010[摘要]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概念和思想,对开展中药药性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认识的梳理,进而从全面的角度论述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出中药药性的思想与自然辩证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之变化,结合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根底理论的指导下,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辨证使用。

从自然辩证法高度阐述中药药性这一认识对明确和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 中药药性、自然辨证法思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根底上的,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

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

同中国医学一样,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重视。

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药学理,它为什么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认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的、合乎自然规律的认识论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下面,本文即就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论。

1.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

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但关于中药药性药理方面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尚停留在经验用药的水平,未形成有完整理论的中药药性、药理体系。

随着北宋后期医学理论探讨风气的开展和运气学说的广泛应用,金元时期的医家便对经验用药进行整理,转化为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它认为人体内部器官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

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分成五个系统,并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则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通过经络进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中草药、针灸、推拿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应该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可变性,指出人们需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适应和改造自然。

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等方面,自然辩证法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之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们都强调了整体观。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和相互作用。

其次,它们都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中医理论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来治疗疾病,自然辩证法则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最后,它们都主张了辩证思维。

中医理论采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疾病和治疗方案,自然辩证法则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可以相互佐证,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提供更多启示和支持。

首先,可以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哲学思想,探讨中医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哲学指导。

还可以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经验融入到中医理论中,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总之,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虽然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和相互佐证。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度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结合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谈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独具特色,逐渐形成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理论体系。

结合本人专业知识,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从整体性谈中医药1.1人是一个整体:人体由众多器官和组织组成,每一个器官和组织都是“人体”这个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人体这个有机整体,从而是个脏器和组织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机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主要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组成,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对人体发挥的生理功能并不是某一“脏”或“腑”孤立状态下各自性质或对人体发挥的生理作用的简单加合。

而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六腑、五官、五体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如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开窍于舌,在体合脉;肝与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在体合筋;脾与胃互为表里,开窍于口,在体合肉;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开窍于鼻,在体合皮;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开窍于耳,在体合骨。

在生理上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等。

当出现病理情况时,脏腑功能的失常也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反应到体表及其他组成要素上,如心火上炎可见舌红绛,肝经湿热可熏蒸胆汁导致黄疸等。

1.2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以及地域差异特点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如: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则阴气盛;《素问》中曾指出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这段话指的就是季节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影响;地域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南方多湿热,故而人体腠理多疏松,而北方偏于寒冷,故而人体腠理偏于紧密,腠理疏松开泄得以散热,紧密则得以御寒。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摘要:
1.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2.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3.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的影响
4.中医在实践中运用自然辩证法
5.结论
正文: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思想和原则都源于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的哲学方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都是基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构建的。

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的影响深远。

中医的治疗方法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即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不同的人的身体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即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治疗方法也应随之而变。

中医在实践中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的诊断方法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即通过观察、嗅闻、询问和触摸等方式来了解病情。

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病人的主诉和症状,还考虑了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情绪状态等因素,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思想和原则都源于自然辩
证法,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的影响深远,中医在实践中也运用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2.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3.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联系与发展4.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系5.结论: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相互促进正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五行学说则是研究事物五行属性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分析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与发展。

联系原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发展原则则强调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矛盾和统一。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方法,为人们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联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系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关系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应的联系和作用。

例如,阴阳属性可以用来分析自然界的昼夜、寒暑等对立统一现象,五行关系可以用来分析自然界的生长、收藏等周期性变化。

2.方法论联系: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原则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充分考虑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3.实践联系: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同时,中医的实践成果也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支持。

总之,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在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自然辩证法与药物研发

自然辩证法与药物研发

自然辩证法与药物研发自然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强调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与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辩证法也在现代医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现代医药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自然辩证法与药物研发的哲学依据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和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药物研发领域,自然辩证法可被理解为通过研究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中的有效成分,挖掘药物疗效,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药物也不例外。

研发药物需要全面地考虑其疗效和毒副作用,以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二、中药对药物研发的启示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自然辩证法在药物研发中的代表。

中药药方通常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这种组合能够改善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

中药对药物研发的启示在于追求多元化的治疗效果,而不是依赖于单一的活性成分。

这一思想在现代药物研发中引发了对多效药物的关注,也推动了药物组合疗法的应用。

三、自然辩证法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1. 多样性筛选方法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多样性,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于新药开发的筛选过程中。

传统的单一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往往只注重某一特定目标的药物研发,而自然辩证法则突出了多因素综合考虑的重要性。

通过采用多种筛选方法,如分子对接模拟、细胞模型等,结合对中药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筛选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潜在药物候选物。

2. 药物毒副作用的预测与监测自然辩证法通过均衡思维,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在药物研发中,可以运用这种思想预测和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通过对药物和患者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并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健康风险。

3. 个体化治疗的推进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思维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在药物研发领域,这意味着将治疗方法个体化,针对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治疗。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关于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和方法。

中医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并重视自然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的环境紧密联系。

人体的生理状况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季节、气温、湿度等因素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学注重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借鉴自然界的原理和规律,从而推测和指导人体的养生和治疗。

中医的辩证法也是基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是指按照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推演、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中医学借鉴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通过观察、辨识和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推测出人体的内部机制和病理变化。

通过辩证推理的方法,中医学能够辨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这种独特的观察和认识方式,使中医能够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和把控人体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们根据自然界的节气和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探讨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以及如何保障中医科学性的措施,并展望中医科学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科学性的内涵1、中医科学性的概念和内涵中医科学性是指中医理论和实践所蕴含的具有科学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理论体系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搜集病情资料,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保健。

2、中医科学性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中医科学性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

中医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性思维,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其次,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最后,中医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中医科学性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中医科学性的内在逻辑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作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五行养生法,调节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平衡,以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重要通道,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治疗疾病。

4、中医科学性对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意义中医科学性对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思想符合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于推动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医对于生命科学的贡献体现在其对于人体生命过程的独特见解,为深入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浅谈自然辩证法在药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对中药学发展的现状作了一般的概括,再从中药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应用入手探讨现代中药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结合实例指出辩证法原理在现代中药学中的应用,使现代中药学的学习、研究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的促进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学;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

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中药学方面的应用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分析自然辩证法对中药学领域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

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的资源普查,中药药理和新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的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经济的发展催生的大量负面效应也渐渐显现,中药面临着诸如资源短缺,真伪品,科学化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怎样才能让祖国的中药得到持续永恒的发展,怎样才能让中药更好的造福于全人类,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中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以及诊断用的药物。

说到中医理论,其本身就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朴素的辩证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要顺应天时的发展规律来养生方可延年益寿。

中医用药的辩证法,辩证决定用药有效与否

中医用药的辩证法,辩证决定用药有效与否

中医用药的辩证法,辩证决定用药有效与否清代医学家宝辉(生卒年不详),荆州(今湖北江陵)人。

自幼酷爱医学,熟读医经。

著《医医小草》一书,全书文字不多,意在救偏。

其自序中曰:“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也。

”又曰:“天下多一明医,而所全者众,少一庸医,而所全者更众,兹编其欲化庸医为明医。

”其中第一篇“精义汇通”,就是讲治法之偏的。

明了治偏之害,就可以知道怎样预防治法之偏,不致成庸医而害人。

“精义汇通”篇全文如下: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风;辛热耗营液,温补实隧络;苦寒伤生气,咸寒蔽太阳;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二妙不尽妙,四神亦非神;白虎固金佳,青龙驱水捷;理中伤胃脂,逍遥劫肝阴;牛黄损离火,黑锡夺坎水;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命方良有以,制剂岂陡然。

析义:1.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风:滋腻药如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阿胶、何首乌等,虽有滋阴填髓之功,但易增脾湿不宜运化;刚烈之品如肉桂、附子、干姜、川椒、苍术、吴茱萸等,有温阳化燥之力,但易耗阴而生内风。

“妨中运者,以土喜燥而恶湿;动内风者,以木喜水而增火。

”2.辛热耗营液,温补实隧络:发表之药多辛温(热),如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等,用过了就会耗伤阴液;而温补之药多甘温,如党参、白术、黄芪、补骨脂等,适量而止,不当温补而用之,则易壅塞经络,助邪益疾。

3.苦寒伤生气,咸润蔽太阳:苦寒之药,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等,有清热败火之功,但一旦过量,就易伤及人的生发之气;咸润之药,如鳖甲、海藻、肉苁蓉、牡蛎、芒硝等,有软坚清燥之效,但用量有过,则“心阳蒙蔽,神明为之不灵,精血为之日削。

”4.外感忌酸收,内证戒消导:酸收之药,如酸枣仁、五味子、乌梅、木瓜、山萸肉等,具有“涩可固脱”之效,但外感病症却不可用之,易闭门留寇故也;内症者内伤证也,如伤阴、伤阳、伤气、伤血等,且不可乱投通利之品,如利尿的茯苓、滑石、石韦等;通便的大黄、槟榔、牵牛等,用之反成劳伤。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原创版】目录1.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2.中医的辩证法思想3.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中医的关系4.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现代应用正文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源于古代中国哲学,受到自然辩证法的深刻影响。

同时,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的辩证法思想源于古代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中医强调阴阳五行的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如望、闻、问、切四诊和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

这些都反映了中医注重调和、平衡的辩证法思想。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理论。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也与中医的整体观息息相关。

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医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完善。

例如,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中医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借助现代科学手段,中医学得以对许多古代理论进行验证和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进程。

在现代社会,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在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治疗方法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然辩证法则为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

总之,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回顾中医在近现代的曲折发展史:距离鲁迅先生把中医定性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已有80年。

再向前追溯,距离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已有150年。

如果从近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接受西医学说的医家——王宏翰(约卒于1700年)所处的时代算起,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已经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

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来可能也不会出现一门学科——像中医这样备受争议。

由于中医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水乳交融,使得它始终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徘徊。

又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使得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1]。

有鉴于此,中医能否归属于“科学”的范畴,理所当然成为历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或称为“科学理论”。

它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知识”、“学问”。

科学界和哲学界目前对此词并无严格统一的定义。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科学理论”被阐释为:“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可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在科学水平上存在着时代性差距。

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为基础,采取直观思辨的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2]。

它与现代科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但是,这种差距只是科学水平的差异。

只能说古代科学“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水准”,不能说古代科学“不科学”。

我们不否认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古代科学,相对侧重现象描述、经验总结、提出假说、研究假说。

这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特征确实有不相符合的地方,但这并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

盲目地用“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这种二选一的判断来界定中医是欠公允的。

简论方剂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简论方剂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简论方剂学中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不仅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还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方剂学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探讨中医方剂立法用药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学的方剂学中,也蕴藏着不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认识这些辩证法思想,有利于我们掌握治法原则和组方规律,从而灵活运用于临床。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等,其实质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

它如一根红线,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始终。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应该是“阴平阳秘”,也就是人体内在阴阳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

而疾病,则是这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所致,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体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关键在于脏腑气血运行平衡的失调与否,而遣方用药则在于调整这种失衡状态。

所以中医学说治病的总原则,就是调整阴阳的不平衡,使之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而方剂的组成,也就是在调整阴阳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以药物性味中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解决机体内阴阳失调的矛盾。

下面我们将以对虚、实证的治疗方剂为例,阐明辩证唯物法观点在方剂学中的一些具体体现。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学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键字:中医学,唯物观,辩证观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它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上述几部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后人又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下。

”中医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

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又受着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观点。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摘要:1.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中医的理论体系4.中医的应用实践5.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结合正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理论体系独具特色,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自然辩证法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中医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主张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这种矛盾的斗争与统一,促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势力相互作用而维持的。

阴阳失衡,人体就会生病。

因此,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调整阴阳平衡,使之恢复到和谐状态。

这种观念恰恰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其次,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逐渐完善的。

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的探讨,都贯穿着自然辩证法的原则。

例如,中医的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从而揭示了人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正是自然辩证法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再次,中医在实际应用中,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如针灸、拔罐、刮痧、中药等,这些方法都是依据自然辩证法的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制定的。

例如,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使之达到阴阳平衡。

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注重事物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观点。

总之,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贯穿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之中,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科学性之自然辩证法ppt课件

中医的科学性之自然辩证法ppt课件
总之,有很多人不认同中医学的科学性,大概就是因为中医学 具有浓厚的人文哲学色彩,从内在本质到外在表述都和现代自 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中 医学无疑是具有其科学性的,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无可 争辩的正确性,几千年来的实践,其疗效证实了这一点。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最为令人敬 佩的发展莫过于近代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结和完善。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 医 理 论 整体观念 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 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
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 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 “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 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中医正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够确切的说明 其规律的理论,使得它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受到排斥和诽谤。
中医含有的科学性
例如《中药药效大全》中对很多药草的功效进行了说明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营养胃。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中医的特点
中医诊治疾病讲究对人的整个身体进行调理,不像西 医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中医在对一种疾病治 疗过程中同时调理好患者多方面的身体疾患。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都是些植物熬制 而成。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 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 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是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 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 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 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 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 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2.中医的基本理念:阴阳五行、天人合一3.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4.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系:理论基础、思维方式5.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6.结论: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相互促进正文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是我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的两大瑰宝,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内涵。

中医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凝聚了古代先哲的智慧,其理论体系深受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念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的基本理念。

中医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维持事物的平衡与和谐。

此外,中医还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即一种元素可以滋生另一种元素,同时也可以克制另一种元素。

中医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相互斗争、相互转化而产生的。

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事物由此得以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强调量变质变的原理,即事物在数量的积累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量的改变。

在理论基础上,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念,都可以在自然辩证法中找到对应的思想。

例如,阴阳两极的对立统一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都反映了自然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原理。

同时,中医的病理观念也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相契合,如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疾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等。

在思维方式上,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同样具有相似之处。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个体化治疗,主张辨证论治,即针对病人的不同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体现

中药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体现

中药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中药学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域中,辨证论治思想是其核心和灵魂所在。

它犹如一把钥匙,能够开启精准用药、有效治疗疾病的大门。

那么,这一思想究竟是如何在中药学中得以体现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辨证论治。

简单来说,辨证就是将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等;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药物、方剂以及治疗措施。

在中药学中,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药物的选择和应用上。

不同的病症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

比如,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常常会选用麻黄、桂枝等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而对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则会选用金银花、连翘等能够疏散风热的药物。

这是因为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只有根据病症的特点进行辨证,才能选对药物。

中药的性味归经也是辨证论治思想的重要体现。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每种性味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适用病症。

例如,寒性药物能够清热泻火,适用于热证;热性药物则可以温中散寒,用于寒证。

药味也有不同的功效,酸味药物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味药物能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肝经的病变可能会选用入肝经的药物,如柴胡、白芍等。

在方剂的组成和应用中,辨证论治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方剂是由多种中药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的。

一个好的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精心搭配而成。

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桂枝为臣药,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这个方剂针对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病机,通过合理的配伍,发挥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再来看临床用药的剂量和用法。

即使是同一种药物,针对不同的病症和患者的体质,其用量和用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一、中医的基本原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等。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调整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则自然辩证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自然辩证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辩证观察自然辩证法强调观察事物的整体性和变化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分析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

2. 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鼓励人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辩证思维是一种综合、全面、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 辩证治疗自然辩证法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失去平衡的表现,因此治疗疾病就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关系来恢复健康。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这些方法都是根据辩证的原则来进行的。

三、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2.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自然辩证法来进行的。

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治疗疾病,这与自然辩证法的原则是一致的。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和总结而来的。

3. 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中药领域的指导作用中药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从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从唐代第一本药典《新修本草》到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的发表,从清代《本草拾遗》到新中国《中国药典》的编纂,每个时代都具有其相应时代背景的本草著作,这反映了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循序渐进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用哲学的观点概述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回答各个自然科学事件背后隐藏的哲学观点。

下面,我就古往今来在中药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历史发展,从哲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哲学方面中药的理论属于古代朴素哲学思想范畴,主要是道家的阴阳理论。

《素问》描述:“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人体各个器官联系在一起。

其中各个脏器是相互关联的,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例如,天气炎热,气血上扬,毛孔奏开,机体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温度。

说明人体外部与内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1、阴阳学说:《素问.生气通天说》中说:“生之本,本与阴阳。

”即是说,一切生命活动的存在都来源于自身阴阳的对立统一矛盾活动。

阴阳的相关属性引入中药领域,把对于人体起到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归于阳;把起到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归于阴。

《素问.阴阳应向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说明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失调,产生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状况,也就是病理状况。

例如:机体外感邪气,如果阳气充沛,则不宜生病,如果阳气衰弱,则邪气会影响机体的阴阳平衡。

因此,中药的药性(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等)反映的也是一种阴阳现象,与人体的阴阳正好相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刘卓 2014级研究生六班学号201481895010[摘要]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概念和思想,对开展中药药性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认识的梳理,进而从全面的角度论述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出中药药性的思想与自然辩证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之变化,结合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辨证使用。

从自然辩证法高度阐述中药药性这一认识对明确和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 中药药性、自然辨证法思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基础上的,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

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

同中国医学一样,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重视。

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药学理,它为什么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认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的、合乎自然规律的认识论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下面,本文即就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论。

1.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

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但关于中药药性药理方面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尚停留在经验用药的水平,未形成有完整理论的中药药性、药理体系。

随着北宋后期医学理论探讨风气的开展和运气学说的广泛应用,金元时期的医家便对经验用药进行整理,转化为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早期是通过《内经》某些自然哲学观点对药味进行归纳,如刘完素在其《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一章中以“凡物虽与人异, 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

……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善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1.1五运六气与中药药性五运六气学说自唐王冰之后被古代医家广泛接受,金元医家用其整理药性,而以缪希雍为首的《本经复古派》用它来解释药性。

缪希雍在《本经疏证-原本草药物气味指归》中指出“夫物之所生也,必禀乎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

”正是根据这种自然哲学观来对各种药物的药性进行阐述,如关于天门冬一味,《本经疏证》中说:“天门冬正禀大寒之气以生,得地之阴精独厚,味虽微苦甘而带辛,其气大寒,其无毒,以甘多者为胜,味厚与气、阴也降也。

除肺肾虚热之要药。

”以上对天门冬药性的阐述集中的反应了五运六气学说的天地一体观、天人相应观,是古代自然哲学观在中药学研究的最经典的体现,这类探索药性理论的方法被大多数的《本经复古派》医家采用。

1.2 生长条件与中药药性药物生长环境对药物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来自中国古代先民非常朴素的唯物观,如《本草经读》中对浮萍一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水萍生于水中,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所能敌水也。

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病。

”这种方法也正是古代医家寻找新的一种有效方法,从药物生长环境的特点,用取类比象的原则,推导其在人体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1.3 药物形色与中药药性《本经复古派》医家认为药物的颜色、形态同样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这正是古代自然哲学观中万物一理理论的一种生动体现。

如张志聪的《本草崇原》中黄芩一药:“黄芩, 味苦, 色黄, 内空, 能清胃之热”; 徐大椿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更加直接,言此药为“以形为治”。

两位医家都认为黄芩色黄而入手足阳明经。

色黄而性属土而治牌胃之病。

根据古代自然哲学观的观点,这种特定的颜色( 即五色归五脏),特定形状,决定了该药的药性,造就出特定的功能。

正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 ,用外在表现来推导内在规律,用药物形色来认识中药药性。

除了以上 3 种方法解释药性外,还可以根据药物的生长特点、五行生克、药物名称等方法分析药性。

这些方法都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自然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观, 使我们对中药药性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2.观察和实验方法是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基础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获取感性资料的主要方法,在各门科学形成的初期,都首先靠观察和实验方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观察方法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有目的地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

药物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人们对药物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其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效应,从而逐步形成了药物的认识,中药也是如此。

对于在药物能治病的认识形成之前,还不会形成药的概念。

治病开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初期,人们主要是利用观察方法来认识植物和药物,尤其对于药物,更是靠日积月累的详细观察才得以认识其性状、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神农尝百草应该是最早的关于中药的传说,在神农氏一次次的尝试与总结中,中药的作用规律一步步明朗,而这大概就是中药药性理论最早的雏形,也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中药的基础。

不仅如此,当今我们对中药药性的研究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之上,我们以小鼠或大鼠制造各种中医病症的模型,观其行及性,并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予以相应的治疗以验证及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而取得今日的成果,使得中药药性理论得以有如今的发展。

3.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思维方法是逻辑方法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中药药性的形成同样是通过逻辑思维总结归纳而得出的,其中的各个方面均有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

3.1类比方法对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的认识,古代医家认为,四气来源于天之四时,是取象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而来。

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其寒热温凉者,生乎天”。

认为中药的属性是由于禀受了四时之气,而有寒热温凉的不同。

在象思维的影响下,通过与阴阳、五行等理论相互配属、比类,从而形成了药物五味的不同认识。

温热凉寒四气取象于天,五味则是取象于地,由地所出,故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

”这是类比方法的应用对药物自然属性的认识。

3.2演绎推理方法《素问》指出:“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说明药物的寒热温凉是由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效应而总结得出的。

中医认识疾病的性质有寒热之分,故药物的效应属性也有寒热之别。

再如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在象思维的指导下,很多药物属性的认识是通过自然属性的认识推测其效应属性的认识,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

古人是先从对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体验中,意识到该种药物可能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并加以总结而成。

从药物的具体形态、生长趋势、生长环境等方面,用取象的方法来分析它的功能,其“象”就成了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原理。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

深求其理,可自得之”演绎推理的指导方法将中药的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进行关联,进一步形成了形质药性、气臭药性等理论。

3.3分类方法分类的方法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也有应用。

分类是依据研究对象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分为不同类群或不同等级系统的方法。

它能使研究的对象更为明确,中药学中分类方法的应用俯首可拾,根据其作用性质的不同将药物作用分为升与降,根据其味道的不同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类,根据药物作用机体寒热的不同将药物分为寒性与热性等。

同样的,比较的方法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也有应用。

客观世界的事物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具有相异之处,在其相同之中包含着差异,而在其差异之中又包含有相同之点。

比较方法就是考察对象间同异的逻辑方法,它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逻辑规律及各种方法论的前提。

比较,在药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将药物分为热性和寒性,又根据热的程度的不同将热性药分为温性的和热性的,根据寒的程度的不同将寒性药分为寒性与凉性,五味酸苦甘辛咸也是如此,尤其是关于淡味的存在与归属。

同样的还有升降浮沉的作用,由于上升的程度的不同将上浮作用的药分为升与浮,根据下降作用程度的不同又分为降与沉。

这些都是比较方法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应用。

3.4分析和综合法分析和综合的分析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分别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将复杂事物简单化,便于研究,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综合则是将研究对象的各组成部分、方面、元素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联系联合为整体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可以形成对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全面的本质的正确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又为更进一步的分析创造条件,二者是辨证的统一。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我们首先要对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分别配比其适用病症类型,抓住药物各方面作用的本质,然后才是将各方面综合起来,看其所能治疗之病症,二后还要看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性各方面的相互作用,此即视为药物作用的分析综合全过程。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与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中医药基本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注目。

中药药性理论存在着弊和利, 其优点是从宏观角度认识中药药性, 并能将药性与人体、自然界在同一整体里思考, 有着完整理论体系, 从而在较高综合层面上理解中药, 并指导临床用药。

弊病是对中药药性理论认识略显粗疏笼统, 甚至有牵强附会的情况, 这样有可能忽视临床用药的正确经验。

而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中药药性理论有助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解读与传播,更有利于中药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将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1]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04:293-296.[2]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1:1198-1205.[3]金锐,张冰.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21:3340-3343.[4]汪德刚.试论中兽医学中的自然辨证法思想[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01:48-51.[5]祝世讷.药证对应——中药的药性、药效规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2:91-93.[6]王伽伯,金城,肖小河,赵艳玲.中药药性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7:572-576.[7]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J].中草药,2008,04:481-484.[8]杜文斌,张杰.中药药性理论与古代自然哲学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4,03:253.[9]吴嘉瑞,张冰,常章富.中药药性理论中“有毒无毒”涵义辨析及其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9,04:480-482.[10]孔惠英.我国自然辨证法研究的理论成就[J].党校科研信息,1990,19:9-11.[11]代慧芬,李越然,张大年.对于编写《祖国医学辨证法讲义》的几点建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01: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