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
《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研究报告》
摘要
一、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1、煤炭消费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煤炭消费的总量、分布、结构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均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首先,煤炭消费增长迅速导致巨大的污染物排放负荷。目前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50%,远超美国(13.5%)、欧盟(7.7%)、日本(3.2%)等其他经济体,巨大的煤炭消费量导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汞排放量高居全球首位。其次,煤炭消费空间分布不均衡引发区域性复合型大气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三区十群为代表的重点区域,单位面积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由于污染物排放密集,加之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并远距离传输,以PM2.5、O3、酸雨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污染呈加剧态势。第三,煤炭消费结构不合理加剧了城市煤烟型污染。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仅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远低于美国90%的水平,大量的煤炭消费集中于工业锅炉、炼焦炉和建材窑炉,复杂的排放源构成使得我国成为全球
大气污染控制体系最为庞大、构成最为复杂、减排难度最大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城市煤烟型污染。最后,煤炭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污染物排放绩效偏高。目前我国燃煤锅炉运行热效率在60%左右,比先进国家低15%~20%,并且基本没有脱硝措施,脱硫和除尘技术水平也偏低。原煤煤质差、动力煤入洗率低,也影响了我国的燃煤污染控制效果,目前我国原煤平均入洗率仅为51%,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5%~90%)。
2、煤炭消费控制是改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必要条件
相关研究指出,要使我国8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至少要使我国二次颗粒物的气态前体物和一次颗粒物的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40%~50%。对于污染物排放集中、灰霾污染严重的华北地区,则需要更大力度的减排。如果按照“十一五”以来每五年主要污染物减排10%左右的速度,需要20年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显然无法应对当前空气质量快速恶化的严峻局面。同时,随着烟气治理技术的推广,末端治理措施的减排空间逐步压缩,如果仅依赖工程技术手段,要在煤炭消费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过半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从源头上减少各种污染物的产生量,为解决区域空气污染问题创造条件。
3、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已具备实践基础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内燃煤项目建设,开展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天津、乌鲁木齐等城市,为改善空气质量,已经开始实施煤炭消费控制措施。具体包括:设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关闭、搬迁污染企业,控制新建燃煤电厂和燃煤供热锅炉,现有燃煤锅炉和其他燃煤设施改用天然气、电力等,天津市还将煤炭消费增量控制指标分解到重点企业和各区县政府,建立煤炭消费总量跟踪监测、预警和考核机制,确保控煤效果。此外,我国从“十二五”开始实施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将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行政区,也对各地的煤炭消费形成了制约。实践表明,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对于减少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国家政策层面和控制指标分解、监测、统计、考核等操作层面已经具备实施条件。
二、发达国家燃煤大气污染控制经验
发达国家控制燃煤污染的经验表明,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煤炭使用结构、应用先进技术等综合手段,可以大幅度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改善空气质量。近半个世纪以来,煤炭在欧盟国家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50%降低至15%左右,天然气和核能消费比重提高。欧盟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原因,除了天然气、核能使
用量的增加为煤炭替代创造了条件,还因为工业化基本完成,冶金、建材等高煤耗行业的能源需求量逐年降低,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日本的能源资源主要依赖外部供给,能源品种和产业结构受到诸多制约,因此更侧重于应用先进技术实现节能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这也是我国目前在燃煤污染控制中采取的主要手段。
美国的煤炭消费量近半个世纪以来增长了约1倍,但煤炭消费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除了大气污染控制水平提高的因素以外,更主要得益于煤炭消费向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相对较高的电力部门集中。以SO2排放控制为例,1970~2010年期间,美国电力部门的吨煤SO2排放系数降低了90%,工业锅炉的SO2排放系数下降了50%左右,总体水平比电力部门的排放系数高出约4倍。从煤炭消费的部门分布来看,1950年以来,美国电力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增长了10倍,而工业煤炭消费量减少了2/3,民用煤炭消费减少了99%,2010年电力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占美国煤炭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了93%。美国的经验表明,积极调整煤炭消费结构,控制分散、难以控制和难以监管的设备(如工业锅炉)的煤炭消费总量,同时以技术手段控制大型集中式燃煤锅炉(如电厂)的排放,也能有效地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三、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框架体系
(一)政策内涵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煤炭消费总
量为核心的能源与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其基本出发点是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使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并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要求,从源头上实现多污染物综合控制与节能减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包含三大关键要素:一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范围,二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三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和行业分配。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对象应是燃煤污染严重、迫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的区域,基于空气质量改善要求与煤炭消费控制的现实条件,客观设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随着空气质量改善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煤炭使用技术与政策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要进行相应调整。
(二)框架体系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体系,涵盖宏观经济政治决策、能源与环境管理、社会文化引导等诸多领域,包括发展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多重调控手段,并由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装备、文化氛围等作为支撑。目的是促进煤炭需求总量控制,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和煤炭利用结构,应用先进的燃煤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降低煤炭消费的污染物排放量。政策框架如图1所示。
首先要科学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未来生活水平、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进行正确定位,合理设定GDP增速,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煤炭消费需求;其次要调整能源发展战略,从以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