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
1.《巴门尼德篇》
答:《巴门尼德篇》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一般被认为是柏拉图的后期对话,也有人将它归为中期对话。在《巴门尼德篇》中主要讨论的内容是我们所谓的柏拉图的“相论”(“理念论”)。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分有说和模仿说的疑问,主要包含三个问题。
(1)和可感事物分离的理念世界的范围问题?
(2)可感个体事物如何分有同名理念?
(3)能否认识分离的理念?
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柏拉图指出理念和可感事物之间并不是彻底对应关系,理念世界的范围比可感事物世界小得多;分有说和模仿说是无法解释理念和事物的结合,可感事物分有同名理念的结果势必破坏被分有的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从认识论上看,分离的理念是无法认识的。从柏拉图的反思和批判中,似乎指出理念论难以成立,但他并未放弃理念论。
2.《理想国》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3.《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答:柏拉图是第一个对正义问题做出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正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理想国是一种正义的国家,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城邦的出发点与归宿。柏拉图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就个人而言,正义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责,而对于城邦,正义则意味着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们各司其职.另外,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将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正义统一为一体的.个人和城邦只是在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个人无非就是缩小了的城邦,而城邦就是放大了的个人。
4.回忆说
答:“回忆说”是柏拉图首次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下降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天赋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污染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
5.知识即回忆
答:知识即回忆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他认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且先于这些事物存在。他称之为伊的世界。与我们国学所说的道类似于感官经验,借助于此,人类只能看到伊的影子,即个别事物,从而提醒灵魂,回忆起相当的伊来。对伊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回忆。这就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
1.试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
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原因,他与柏拉图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但是他反对柏拉图和早期学园派把抽象的理念放在比具体的事物更重要的位置。因而,他集中批判了柏拉图的“分离学说”,其要点如下
(1)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亚里士多德认为设定理念型相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但是,设定理念型相却达不到这一目的。
①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明理念型相,实际上就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有多少类个别事物或性质,就需要设定多少个理念型相。其结果不仅没有解释清楚个别对象与类概念的关系,反而把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亚里士多德提出,第一哲学应使用尽量少数的原则。按照宁简勿繁的原则,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设定成独立存在的理念型相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用处的
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亚里士多德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亚里士多德说:“理念型相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而且形式根本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其他的事物,也不能对事物的存在有所帮助。”他认为,坚持理念论的人不关心运动着的具体事物,只考虑不变的绝对存在。但这种想法完全颠倒了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相对者是有条件的东西,而绝对者是无条件的东西。我们只能从运动和变化出发才能认识不变的存在(如不动的推动者),但却不能从不变的存在出发来认识运动和变化。在此意义上,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的存在则是相对的。
(2)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的理由难以成立
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对应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的事物,但不能据此推断出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一定存在。反之,我们感觉到的对象也不全都对应于思想概念,也就不全都对应于理念型相,比如污秽之物没有理念型相。
(3)“第三者”的逻辑悖谬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
①“第三者”是指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设定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
②亚里士多德提出这样的诘难:由于一个个别事物及其理念有共同名称,两者必有相似之处,需要用一个概念表示这种相似性。但这个新概念与前两者中任何一个又有相似之处,需要再用一个概念表示,如此无限循环。
③“第三者”的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所导致的恶果,要想避免这个逻辑悖谬,把个别事物与理念型相的关系说成“分有”和“基仿”,也是不起作用的。
对理念型相是数的观点的批判
(4)对理念型相是数的观点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认为理念型相是数的观点。他认为,即使理念型相在某种意义上是某些东西的一个数量的比例,它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数。从许多个数中可以产生一个数,但在许多个理念型相中却不能产生出一个理念型相,而且组成数的单位是互异的还是同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