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

合集下载

应急预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分析

应急预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分析

应急预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分析应急预案在各个国家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旨在通过规划、组织和实施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来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害。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应急预案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应急预案在国际上的比较与借鉴,分析各个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特点和成功经验。

一、美国的应急预案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度之一。

其制度大多由联邦、州和县级政府相互合作组成。

首先,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负责制定国家级应急计划,并协助各州和地方政府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其次,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预案,并建立应急响应机构和指挥系统。

此外,美国还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形成了“全民参与”和“公私合作”的应急体系。

二、日本的应急预案制度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地震、台风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国家,其应急预案制度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灾害后不断完善。

日本的应急预案制度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市町村级三个层次。

国家级的核心机构是日本防灾总部,负责协调应对重大灾害,并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

区域级的防灾管理部门负责在各地区制定应急预案和指导实施。

市町村级的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具体的地方性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三、中国的应急预案制度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应急预案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的应急预案制度由国家级、地区级和企事业单位级三个层次组成。

国家级的核心机构是应急管理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各地的应急预案工作。

地方级的政府部门负责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企事业单位级的组织负责制定具体的企业应急预案,并进行组织演练。

中国的应急预案制度也借鉴了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强调了信息共享、指挥协调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四、比较与借鉴分析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应急预案制度进行比较和借鉴,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美国的“全民参与”和“公私合作”模式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中日美地震应急管理模式比较

中日美地震应急管理模式比较
( 2) 灾害科技知识应用与管理 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灾害研讨会, 及时发表论文、文集, 不定期出版阶段性研讨成果。科技立项以计划方 式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 计划方式立项的科研成果以报告形式发表, 并交有关单位应用, 招标方式立项的科 研成果以文集、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开展防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每年举行联合的防灾 对策演习, 充分应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建设中应用最新的抗灾救灾措施, 如地震的主动控制 技术, 并不断创出新的方法和理论。 ( 3) 科研体制管理 灾害科学综合研究班成员来自各个领域, 负责各种灾害的研究工作, 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立充分反映了灾 害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特征。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 有若干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深入的研究, 如东京大学 地震研究所及研究海啸等海洋灾害的海上保安厅等。京都大学的灾害研究中心是综合研究灾害的机构, 既 有全面系统负责各种灾种研究的机构, 又有针对发生频度大的灾种专门研究中心, 是日本灾害科研体制的特 点, 这种体制既突出了重点, 又顾及全面。 ( 4) 减灾措施 日本制订的各种减灾抗灾法则不下几十种, 同时建造了许多减灾抗灾的工程设施, 在减灾抗灾的工程措 施和理论方法方面, 有诸多的创新。例如, 结构的减震控制方面, 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鹿岛建筑公 司于 1991年研制出 / 新鹿岛隔离系统 0, 该系统采用了空气弹簧避震系统, 由木材建筑公司和三菱重工业公 司建造。日本不仅在实际中重视抗震措施的运用, 而且也重视实验的研究, 其中有名的是清水建筑公司在其 技术研究所建立了一幢 7层的实验楼, 该楼内装有振动装置和接收、监测装置, 用以研究楼层的减振措施和 防止地基的液化。 1995年的神户地震中就有在强震动作用下房屋不坏, 离地震断裂 10多米的一座采用隔 震技术的房屋几乎无损的实例。在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 日本是不惜投入的。在地震科研方面, 制 定了全国范围内按网格设置强震仪的计划, 将增设 1000多个强震观测点, 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借助卫星 等先进的通信手段和计算技术实施, 快速而准确。 ( 5)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灾后保障制度 日本对灾害防御的重视程度很高, 加上交通、通讯等手段比较先进, 灾后的援助 ( 包括国际援助 )都是很 迅速的。尽管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造成了城市巨大的破坏, 但是震后通信、交通的恢复是很迅速的, 各种救 援行动也及时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损失。随着日本社会迅速发展, 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纯粹依靠政府来保障公共安全已不太可能, 经过尝试和努力, 现在日本社会基本上形成了政府、社区和个人 三方面共同承担灾害风险综合管理模式 [ 2 ] 。

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与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与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与案例分析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在面对地震的无情袭击时,救援工作的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进程。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抗震救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地震救援经验的深度对比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不断完善和提升地震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一、国内外地震救援体系的对比(一)指挥协调机制在国内,地震救援通常由政府主导,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指挥协调体系。

一旦发生地震,各级政府迅速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统筹协调军队、消防、医疗、民政等多部门的救援力量,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例如,在 2008 年汶川地震中,国务院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的抗震救灾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提高了救援效率。

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指挥协调机制。

以美国为例,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在地震救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负责协调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救援行动。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更加强调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社区的自我救援能力。

(二)救援队伍建设国内的地震救援队伍主要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武警部队以及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

其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地震救援的主力军,具备专业的救援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此外,军队和武警部队在地震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迅速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业化的地震救援队伍。

例如,日本拥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地震救援队伍,队员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救援的能力。

同时,一些国家还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和认证,使志愿者能够在地震救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应急物资保障国内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方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能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调配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应急预案的国内外比较

应急预案的国内外比较

信息报告与发布
建立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突 发事件相关信息。
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预案更新不及时
部分应急预案未能及时更新,与实际情况存在 较大差距。
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预案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措 施。
预案协调性不够
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应急预案缺乏协调性和衔接性。
03
CATALOGUE
背景
近年来,地震、洪水、疫情等突发事件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有效的应急预案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国内外 在应急预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应急预案的异同,可以丰富和发展应急管理理论,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欧洲各国在欧盟框架下,通过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强应急管理协同,提高应对跨国 威胁的能力。
应急预案实施情况
美国的应急预案实施
美国在应对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够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各方资源,确保灾 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日本的应急预案实施
日本在应对地震、海啸等灾害时,能够迅速启动应 急预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协调配合,有效 应对灾害。
实践意义
对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言,了解国内外应急预案的优缺点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应急响应能力,减少灾 害损失。同时,研究成果可以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参考,促进全球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02
CATALOGUE
国内应急预案现状
应急预案体系
综合性应急预案
涵盖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明确了应急组织体系、职责分 工、应急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 内容。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2)1.2 中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4)二、应急预案与准备 (5)2.1 中外应急预案制定比较 (6)2.2 应急资源储备与调配 (7)2.3 应急培训与演练 (8)三、应急响应与处置 (9)3.1 应急响应机制比较 (10)3.2 信息报告与发布 (11)3.3 现场指挥与协调 (13)3.4 救援与灾后恢复 (14)四、应急管理评估与改进 (15)4.1 应急管理效果评估 (17)4.2 问题与挑战分析 (18)4.3 改进策略与建议 (19)五、案例分析 (20)5.1 国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1)5.2 国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2)5.3 案例比较与启示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比较总结 (28)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9)6.3 建议与政策倡导 (30)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组织结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应急资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我们将介绍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人本主义、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以及这些理念在实际应对过程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将探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还将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将关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资源配置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存在无法避免。

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其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破坏力日益加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有效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影响,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将详细介绍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应急预案、救援力量、灾后恢复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总结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自然灾害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也为国际自然灾害管理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

二、国内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质环境复杂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构建和完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中国针对自然灾害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灾害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还为灾害应对提供了法制保障。

中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的组织架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构成。

中央政府设立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灾害应对工作;地方政府则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

中国还建立了包括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在内的完整应急机制,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为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中国注重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通过建设灾害信息资源库、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了灾害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利用。

同时,中国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对,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灾害管理格局。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特点分析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特点分析

中国特色规代国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特点分析【摘要】自然灾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相对比较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探讨这些体系的特点和具体的措施,为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先进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加快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提升我国政府应当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更好的面对将来不可预知的灾害,发挥更为积极的职责与作用,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0 前言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相对比较广泛、损失严重。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制约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这些重要的因素。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处理好这个问题可以更好的树立政府的权威地位,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获得民众大力的支持。

积极学习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有益经验,对提高我国各级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汶川大地震、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60年不遇的大旱以及现在广东的特大洪涝灾害都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灾难发生在不到一年之内.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几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爆发后,中国政府紧急行动,调配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全力号召多方支援,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但同时我国的防灾救灾工作条块分割,地震、防汛、消防、卫生、军事保障等许多部门都有防灾救援指挥机构,而政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整合应急救灾力量的指挥机构。

这样,权利和责任都不明确,不仅造成了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不能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形成合力。

因此,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应急体系的同时,应当借鉴俄罗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构建一体化的防灾救灾指挥体系,以提高灾害的救援能力,在第一时间对灾害做出反映。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常年处于灾害频发的地区。

然而,中日两国在应对灾害时采取的应急管理方式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存在差异。

在日本,国家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由内阁府设立的“综合消防调查研究所”以及国土交通省等相关机构来负责。

综合消防调查研究所是日本最高级别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灾害的预测与评估、制定灾害备案等工作。

而在中国,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相对分散,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整体协调。

国务院设立的应对自然灾害和灾害紧急救助领导小组是中国的最高级别应急管理机构,但其权责分散,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协调困难。

其次,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存在差异。

日本的灾害管理法于1961年颁布,之后还陆续出台了《灾害对策法》、《总目标实施计划》等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

而中国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尽管201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防治法》,但相关法规尚未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

另外,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中公众参与度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公众参与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灾害发生后,政府会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发布信息,提供应急求助等服务。

同时,也鼓励民众通过自愿者等方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而在中国,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

虽然国家鼓励公众参与,但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灾害知识普及,公众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有限。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存在一些差异。

从组织结构上看,日本的国家级机构更加集中统一,而中国的机构分散,缺乏整体协调。

在法律法规方面,日本的相关法规相对完善,而中国的法规尚待完善。

而在公众参与度方面,日本更注重民众参与,中国还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灾害知识普及。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

11资环2班陈朗 11250802204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监测预警机制、快速响应机制、指挥联动机制、信息发布与疏导机制、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灾后恢复重建机制。

一、选择美国的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跟越南、印度这些比,要选择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从中借鉴、学习,从而更加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其中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俄罗斯模式。

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地理位置、灾害类型和国土面积决定的。

1、比方说日本,它比虽然临近我国,但是它的国土面积和我们相距甚远,灾害的类型没有我国多,而且从灾害发生到救援,不管是耗费时间、响应速度等方面,都与我国实际不同。

2、而俄罗斯所处的纬度过高,最简单的一点,它没有热带台风灾害。

地理位置、灾害类型和国土面积3、美国都和我国相似,既有内陆,又有沿海,跨纬度跟我国差不多,面积也少不了很多,所以它更具可比性。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各种体制、机制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我国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我国的应急体制存在着明显的以行政主导为主、政治动员能力强的特点,同时,把重心放在了应急管理的救济上,不注重平时应急的预防和预警工作,也就是说风险管理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灾害风险管理比应急管理更有效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美国应急管理特点及与中国比较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使美国东部地区遭遇狂风暴雨、暴雪、洪水灾害,并引发了大量停电断水、通讯中断事故和一些火灾和交通等方面的事故,导致800 万居民无电力供应、113 人死亡,毁坏大量设施、房屋、建筑物,使得数十万人无家可归,造成重大损失,损失估计可能达到500 亿美元。

按照飓风“桑迪”的规模及强度,给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可以说是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准确的预报,美国灾害应急中心(FEMA)所实施的一套完整、成熟的灾害应急对应措施,各级政府对“桑迪”的重视和在“桑迪”到来之前做好的充分准备以及政府、民间紧密配合形成的灾后恢复重建力量。

应急预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应急预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应急预案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引言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袭击等突发情况,对各国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应急预案作为一种重要的防范和应对手段,不断在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和借鉴。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国际上的应急预案进行比较和借鉴,分析其特点和可借鉴之处。

一、处置流程与机构设置应急预案的处置流程和机构设置是各国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

就处置流程而言,应急响应的标准与程序是各国预案中的重点关注,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决策和行动等环节。

例如,美国的预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事件都有相应的应急级别和处置步骤,而中国的预案则更加注重分阶段、分层次的响应机制。

在机构设置方面,各国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分工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应急管理机构,而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则更加分散,由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负责。

此外,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跨部门协作机构,如法国的国家危机应对中心(CNC),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预警系统与应急通信预警系统和应急通信是国际上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对危机信息的获取和传达能力。

一方面,各国普遍建立了应急广播和短信预警系统,以在灾难发生前尽早向公众发布警报。

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和韩国的南帕事件预警系统,都是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醒公众避险的成功例子。

另一方面,应急通信系统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例如,中国在地震、洪涝和疫情等应急情况下,经常利用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救援和通讯,提高了抢险救灾的效率。

而欧洲国家则更加注重建立跨国界的通信网络,以便在多国合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三、资源调配与社会参与资源调配和社会参与是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各国应急预案比较的关键内容。

在资源调配方面,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和经验,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措施。

例如,美国通过建立国家紧急储备系统和国家战略储备系统,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拨资源,而日本则注重民众自助救灾的观念,鼓励公众私人储备。

迟菲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

迟菲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

迟菲: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日本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日本的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工作是有很多特色和成功之处的,值得其他很多国家借鉴。

1、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全球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相当庞大,建立了围绕灾害周期而设置的法律体系,即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应急法、灾后重建与恢复法、灾害管理组织法五个部分,使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

相比而言,我国现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还比较薄弱,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法只是从一个宏观层面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做了法律上的规定,目前突发事件的各个具体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健全。

目前,比较有规可依的是应急管理预案体系,自从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之后,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应急预案建设,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了“横到底,纵到边”的情况,但预案的科学性、实操性和针对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真正遇到事件了,有些预案排不上用场,使应急救援大打折扣。

另外,在极端条件下预案方面,还比较缺乏。

2、日本有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

日本政府和国民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灾害管理日”,8月30日~9月5日定为“灾害管理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防灾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灾害管理组织机构协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灾害演练,检验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而在我国,针对应急管理者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演练经常开展,但演练的形式和演练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针对市民的应急教育和演练还比较缺乏,市民的防灾和应急意识还不够。

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在北京市应急十二五规划中,就考虑到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日本有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应对灾害,转移风险,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政府为地震保险提供后备金和政府再保险。

简述国内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

简述国内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

简述国内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机制与特点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没有预警的、毫无征兆发生的,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采取紧急的措施加以救援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和医疗卫生事件等。

它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突发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

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事前预防和应急准备;二是事发检测和预警;三是事中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设施;四是事后恢复和重建。

1.2 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现状据了解,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我国一部分企业均已建成应急管理机制,但是在控制成效和控制力度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对企业应急管理的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在进行应急管理机制构建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支撑,企业的自控力便相对降低;其次,企业对应急管理机制认识不清,对应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煤矿、化工等危险性较大的企业上对于应急管理也大多仅仅停落在预案上,安全事故管理机制薄弱,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大多不愿将设备和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导致应急管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最后,由于地方政府想提高企业建厂地区的经济指数,完善地区建设,所以对企业没有进行较为严密的监管,使得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2 国外应急管理系统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更加科学有效。

国外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综合性较强的应急管理系统,对于应急管理实行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将应急管理统一划归于一个部门管理,这类国家大多为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另一部分为实行多元化和分类化管理的,在应急管理中实行多个部门协作运行,共同应对的方法,这类国家大多为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

本文主要以美国为例对国外企业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探讨。

各国应急预案比较与经验借鉴

各国应急预案比较与经验借鉴

各国应急预案比较与经验借鉴引言
- 应急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各国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以应对自然
灾害、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等紧急情况。

I. 美国的应急预案
- 美国的应急预案注重跨部门合作,建立了联邦、州和地方层面的应急机构,
形成了完善的协调机制。

- 详细描述美国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如领导机构、决策层级、资源调配、救援
流程等。

II. 日本的应急预案
- 日本的应急预案着重于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形成了独特的
应急机制。

- 详细描述日本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如预警系统、紧急避难设施、灾后重建等。

III. 中国的应急预案
- 中国的应急预案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国内外合作。

- 详细描述中国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如指挥系统、救援力量、物资储备、国际
援助等。

IV. 古巴的应急预案
- 古巴的应急预案以对抗自然灾害为主,以社区为基础,注重民众的参与和自
救能力的提升。

- 详细描述古巴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如飓风警报、预警系统、民众疏散等。

V. 经验借鉴与合作交流
- 各国应急预案的比较和经验借鉴对于提升整体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呼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灾害和突发事件。

结论
- 各国应急预案的比较与经验借鉴可为应急管理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全和高效的应急机制。

注意:以上仅为文章的大纲,实际写作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论述。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精选文档】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精选文档】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多,各国都受到突发事件及其导致的公共危机的困扰,如何有效应对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难题。

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做法与相关案例,可以有效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促进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发展。

一、相关概念(一)突发事件的界定1、突,指突然,猝然;“发”指迸发、暴发;“事件”指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大事情。

2、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二)突发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2、破坏性3、紧迫性4、聚众性(三)突发事件的分类(1)根据事件本身的特征分类:1、自然灾害.如2008年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2、事故灾难。

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山西襄汾特大溃坝事故、最近的河南平禹矿难(10月16日6时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平禹煤电公司四矿12190工作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班下井276人,其中239人经及时抢救撤离安全升井,37人遇难).3、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抗击SARS、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抗击甲流等。

4、社会安全事件。

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七・五”事件(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基本情况(一)取得的成绩2003年的SARS使我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自此之后中国开始加速推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加快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建设,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案三制”协同推进的局面。

美、日发达国家应急管理

美、日发达国家应急管理

美、日世界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针对综合性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来说,更是如此。

这就需要参考海外比较成熟、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已经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具体做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急体制与机制。

其中,日本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仍的国家,自然在地震应急方面就比较成熟,其理论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5]。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使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强。

美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方面。

一、不断在灾害中完善组织结构1979年前,美国的应急管理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属于各个部分和地区各自为战的状态,直到1979年,当时的卡特总统发布12127号行政命令,将原来分散的紧急事态管理机构集中起来,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专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机构协调工作,其局长直接对总统负责。

我们认为,联邦应急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现代应急管理机制正式建立,同时也是世界现代应急管理的一个标志。

2001年发生在纽约的9·11事件引起了美国各界对国家公共安全体制的深刻反思,它同时诱发了多个问题,政府饱受各方指责:多头管理带来的管理不力,情报工作失误,反恐技术和手段落后……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布什政府于2003年3月1日组建了国土安全部,将22个联邦部门并入,FEMA成为紧急事态准备与应对司下属的第三级机构。

两年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由于组织协调不力,致使受灾最严重的新奥尔良市沦为“人间地狱”,死亡数千人,直到今天在新奥尔良生活的人口还没有达到灾前的一半。

在这个事件后,国土安全部汲取教训,进行了应急功能的重新设计,机构在2007年10月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森林大火中获得重生,高效地解决了加州50多万人的疏散问题。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国家从组织机构入手,逐步在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上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模式。

一、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监测预警机制主要通过检测、预报和灾情警告来实现。

(二)快速响应机制要在第一时间在事发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实时监视灾情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控制灾情扩大、减轻灾害损失,有效实施应急处置。

(三)指挥联动机制1、建立完善综合应急响应指挥系统,提高部门协调联动水平(1)要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系统。

(2)建立完善社会应急动员长效机制,组织社会力量联合抗灾(3)应向社会公众推广普及应急管理实践中更简单、可行、有效的基本经验和一般做法,实施多渠道、多频次的滚动报道,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

(四)信息发布与疏导机制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信息疏导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求建立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还要建立及时的信息报告制度、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五)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应急资源保障包括:应急人力资源(即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应急通信保障、以及资金保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启动应急管理程序后,短时间内可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救灾人员、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就在物资和资金。

为确保应急救灾的实效性,灾害发生前的平日就需对该类物资、人才进行储备,否则短时间内内难以满足就在工作的需要。

(六)社会动员与参与机制通过宣传、政策工具,广泛宣传防灾减灾、应对危机的尝试和避险、自救技能,广泛发动社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群众团体和基层组织,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准备。

应对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深化和完善,提高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员效率。

(七)灾后恢复重建机制我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户籍,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包括(1)组织核查灾情(2)开展灾情评估(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4)落实资金(5)恢复和重建项目开工(6)卫生防疫(7)社会秩序恢复保障(8)恢复重建评估等。

国内外灾后重建模式比较

国内外灾后重建模式比较

2014形势与政策--从灾后重建看政府职能石海霞地震频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应对地震,需要良好的灾害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

在国际视野之下审视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通过比较国内外灾后重建模式来总结都江堰模式的本质内涵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政府灾害应急管理比较未焚徙薪,未雨绸缪。

健全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是保证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多年灾害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1.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美国制定了以《灾害救济法》和《斯塔福特法》为核心的近百项防灾应急法案,详细界定了重大自然灾害中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救援范围及在协调减灾、预防、紧急管理、恢复重建方面的义务。

一旦发生灾害,地方和州政府首先进行自救,能力不足时联邦政府调动资源提供援助,实施应急支持功能。

2.日本的灾害应急管理日本以内阁府作为国家灾害管理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防灾政策和防灾计划,协调各省、厅的活动以及巨大灾害响应。

灾害发生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立即收集和分析破坏规模的信息,并告知相关机构,此后有这些机构实施灾害应急对策,如提供避难建议和指示,灾民救助,确保紧急运输以及公共设施应急恢复。

各地方政府根据防灾规划需要也都建立了防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以连接各部门专用灾害情报网络。

3.都江堰的灾害应急管理早在2003年,都江堰市就制订了《都江堰市地震应急反应预案》,详细规定了各种应急反应措施,为此次抗震救灾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根据预案安排,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前线,全力抢救伤员,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安抚受灾群众情绪,对建筑物立即进行应急安全评估,这些有力措施确保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大地减少了地震损失。

总体来说,这种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在关键时刻显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不过,未来都江堰乃至全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应从被动的紧急启动型向主动的计划准备型转变。

二、灾后重建规划方案比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国际经验中借鉴:世界各国应急预案制度比较

从国际经验中借鉴:世界各国应急预案制度比较

从国际经验中借鉴:世界各国应急预案制度比较1. 引言:国际经验中应急预案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介绍全球面临的灾害风险和挑战- 引出应对灾害的关键要素之一:应急预案制度2. 美国的应急预案制度:强调联邦与州级的合作机制- 描述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层级结构- 突出联邦政府领导下的联邦应急事务局 (FEMA) 的作用和权力- 分析州级政府在应急响应中的重要角色3. 日本的应急预案制度:强调细致的层级化和全民参与- 介绍日本的防灾减灾体系- 强调日本地震和灾害预警系统的运作- 探讨日本公民参与和自助互助的文化4. 德国的应急预案制度:强调跨部门协作和弹性管理- 描述德国联邦和州级政府之间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强调德国对应急响应部门的弹性管理和灵活性- 讨论德国在应对恐怖袭击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经验5. 中国的应急预案制度:强调顶层设计和责任追究- 介绍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和法律依据- 揭示中国政府在应急预案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 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成就和挑战6. 国际间的相互借鉴和合作:各国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分析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帮助各国应急预案制度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探讨国际应急演习和培训交流的重要性- 强调各国应共同面对全球化挑战,加强合作与协作7. 结论: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制度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 总结各国应急预案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强调不同国家之间应进行经验交流和共享,以携手解决全球灾害挑战- 展望未来,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各国的应急预案制度- 强调个人和社区的责任与意识,在应急预案中起到积极作用该文章以介绍世界各国应急预案制度为主题,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在应急预案制度方面的特点和做法。

文章通过结构清晰的小节标题进行论述,分析了各国的体制结构、政府层级的协作、全民参与和国际合作等关键要素。

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各国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共同应对全球化灾害风险。

中美两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异同探析

中美两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异同探析

作者: 徐丽姗
作者机构: 乐山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12-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应急管理机制;自然灾害;中美;政府;国家意识形态;异同;应急管理工作;灾害应急管理
摘要:自然灾害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救援行动是一种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

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从而灾害救助的成效也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许多学者从中美两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管理机制的比较着手研究,鲜有针对其不同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试图对中美两国政府不同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原因做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现代应急管理》课程论文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分析学生姓名钟宇辰学号***********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朱莉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姓名:钟宇辰学号:20101312150摘要: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知识、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必须有强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作保障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国家应急体制的建立是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

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各国又因国情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中外应急管理体制的比较深入对应急领域体制建设的研究比较体制建立的基本组织构架功能主体、职责权限运行机制等学习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为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中外比较1 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1.1 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短短几个月内我国政府面对了一系列棘手的突发事件这对于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不难理解这一系列突发事件是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源、信息等资源由于无法预期或没有预期到的不利情况突然发生面临遭受重大损害需要立即动员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紧急救援、救助等快速应对和控制措施的非常或紧急事态。

而应急管理就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害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或者危机的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动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国家从组织机构入手, 逐步在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上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模式。

一、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监测预警机制主要通过检测、预报和灾情警告来实现。

(二)快速响应机制要在第一时间在事发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实时监视灾情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控制灾情扩大、减轻灾害损失,有效实施应急处置。

(三)指挥联动机制1、建立完善综合应急响应指挥系统,提咼部门协调联动水平(1)要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系统。

(2)建立完善社会应急动员长效机制,组织社会力量联合抗灾(3)应向社会公众推广普及应急管理实践中更简单、可行、有效的基本经验和一般做法,实施多渠道、多频次的滚动报道,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

(四)信息发布与疏导机制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信息疏导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求建立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还要建立及时的信息报告制度、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五)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应急资源保障包括:应急人力资源(即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应急通信保障、以及资金保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启动应急管理程序后,短时间内可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救灾人员、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就在物资和资金。

为确保应急救灾的实效性,灾害发生前的平日就需对该类物资、人才进行储备,否则短时间内内难以满足就在工作的需要。

(六)社会动员与参与机制通过宣传、政策工具,广泛宣传防灾减灾、应对危机的尝试和避险、自救技能,广泛发动社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群众团体和基层组织,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准备。

应对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深化和完善,提高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员效率。

(七)灾后恢复重建机制我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户籍,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包括(1组织核查灾情(2开展灾情评估(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4)落实资金(5)恢复和重建项目开工(6)卫生防疫(7)社会秩序恢复保障(8)恢复重建评估等。

其重建项目包括:(1)住房灾后重建(2)公共设施灾后重建(3)基础设施灾后重建(4)社会事业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二、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存在着明显的以行政主导为主、政治动员能力强的特点,同时,把重心放在了应急管理的救济上,不注重平时应急的预防和预警工作,也就是说风险管理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从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的运行状态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各地政府应急办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混乱,职能发挥受限;(2)突发事件指挥部与同级的应急办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3)常态管理部门缺失,常态管理力度严重不足;(4)社会组织能力低下,社会参与性差(5)在信息发布的及时透明、应急对外交流合作的高效对等上,我国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特点(一)以日本为例日本在灾害应对方面有宝贵的经验,日本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特别是地震灾害。

为了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日本建立了一套以内阁府为中枢,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决策在,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应急组织管理体系。

日本从灾害预防、灾害应急以及灾害恢复和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灾害应急体系,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介绍其主要的应急机制:在灾害预防上,为了准确的利用预警信息,日本气象厅建立了一个连接国家和地方政府灾害管理机构和媒体组织的在线系统,灾害管理组织也开发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灾害的无线通信网络:中央防灾无线网络连接国家组织;消防防灾无线网络连接全国各地的消防组织;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防灾无线网络连接地方灾害管理和居民。

在灾害应急对策上,中央政府每天24小时在内阁情报中心收集灾害信息,在发生大规模灾害时,由各个独立的中央省厅机关负责人组成的指定的应急响应队立即汇集到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以掌握和分析灾情信息,并报告给首相。

根据灾害损失的程度,政府可能建立重大灾害对策总部(防灾担当大臣担任总指挥)或经济灾害对策总部(首相担任总指挥)。

另外,由防灾担当大臣领导的政府调查团会被派遣,或者现场灾害对策总部也可以随时组建起来。

在灾害恢复重建中,日本特别重视灾害受害者的生活保障制度。

它具体包括灾害恢复项目,灾害救济贷款、灾害补偿和保险、税收减免、税收转移和发行债、极端严重灾害”的认定、重建计划的救援、对受灾哲提供生计恢复援助。

综上,日本应急管理机制的特点有:1•形成了以首相为核心的全政府管理组织体制,该体制包括首相着急的中央防灾会议与安全保障会议以及负责协调与实施具体措施的内阁官房。

这种统一归口管理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整合人、财、物等资源,而且彻底改变了过去各省厅在危机处理中各自为政、相互保留所获情报、纵向分割行政的局面。

2•政府、地方、民众多层次的防灾制度体系。

日本政府应急机构的职权划分十分清晰。

日本通过法律途径明确多级政府间建立的应急责任,有利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动性、多级快速应对危机;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危机响应机制,防止行政不作为与依赖现象的发生。

3•完善的法律体系。

主要包括灾害管理基本法体系、灾害预防法体系、灾害应急法律体系和灾害恢复、重建及其财政金融法律体系。

(二)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当代应急体制建设的典型代表。

目前,美国形成了以联邦应急计划为法律基础,总统直接领导,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等核心机构协同运作的危机管理体系。

纵观该体制,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主要有美国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及国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是一个应急管理方法的模板性文件,该系统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经验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全面的结构框架,为全国的突发事件管理部门提供应对各类危机的现成机制,使得全国各级政府、私营及非政府组织在危机预防、应急准备、事故处置、事后恢复等方面协调一致、通力合作。

国家应急预案(NRF)是针对各种紧急情况作出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专为政府执行部门、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从事应急管理的实际工作人员制定。

该预案突出朱雨绸缪,防患未然”的理念,把应急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缓解、准备、响应、恢复。

第一,缓解阶段。

通过建设防洪、防震、排污、减噪等防护工程和设施,鼓励国民、企业等积极参加各项保险,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准备阶段。

该阶段通过制订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演练,建立应急通信信息系统,起到预防在先,提前准备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效率,增强防灾能力。

第三,响应阶段。

应急事件发生后,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应急运行调度中心连续监控潜在灾害和紧急事件,并尽早启动区域运作中心。

第四,恢复阶段。

突发事件结束后,由联邦和州政府相关机构与灾区办公室共同确定最佳减缓措施,尽可能修复或重建受损的设施。

行动结束后,联邦协调官负责就突发事件具体问题做出总结报告,并提交国土安全部管理层,供日后参考。

美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特点可以归结为:(1)组织机构完备,职能明确(2)极其重视预警系统建设。

在各个领域内都设立了与本领域相适应的预警系统。

(3)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仅完善,而且详尽。

(4)应急处置物资和技术系统支撑强大。

(三)综合概括国外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特点1、建立专门的灾害应急管理机构(1)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以联邦应急计划为法律基础,总统直接领导,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等核心机构协同运作的危机管理体系。

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是联邦政府处置紧急事务最高管理机构,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想,建立了一个综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一遇到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加州政府应急服务办公室、洛杉矶应急准备局等。

2、重视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减灾计划的制定国外政府不但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非常具体的自然灾害应急计划,以作为灾害应急管理的具体指导纲领。

如美国有《联邦应急计划》、日本有《防灾基本计划》、土耳其有《紧急灾害救援组织有其计划方针》,新西兰有《国家民房计划》,在这些计划中详细规定了灾前应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减灾工程,灾后应采取的措施,使得整个国家的防灾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

3、建立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逐步建立了若干个以灾害信息服务、灾害应急事务处理为目标的灾害信息系统,主要有(1)由加拿大应急管理署主持的全球危机和应急管理网络;(2)由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主持的全球应急管理系统;(3)由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办公室主持的国际灾害信息资源网络等等。

这些信息系统大都已经开始工作,在灾害信息共享、协助各国政府制定减灾决策、对国民进行防灾教育、处理紧急灾情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灾害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发达国家的应对灾害的危机预警机制、资源储备与调动机制、危机化解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正趋于完备。

5、危机防范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经常化、制度化、法定化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日常的情景训练和危及应对演习,对于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保持社会心理健康、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政府的威信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类演习不应当是偶然的,而应单经常化、制度化,并有危机管理立法加以规范。

国外自然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6、建立完善统一的、专门的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要尽快进行灾害管理资源的整合,政府始终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实现由单一减灾向综合减灾的转变,形成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7、制定灾害管理基本发货灾害紧急状态法,健全法制和规划建设由于我国灾害问题的复杂性、群发性,迫切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的灾害管理的基本法律,并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是立法工作适应于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灾害管理需要。

例如制定综合的《灾害管理基本办法》;制定国家的减灾总体规划等等。

&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我国应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灾害数据库。

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继续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1认真规划和推进应急平台建设(2扎实抓好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和演练工作(3)全面构建国家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系统(4)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厅建立了一个连接国家和地方政府灾害管理机构和媒体组织的在线系统,灾害管理组织也开发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灾害的无线通信网络:中央防灾无线网络连接国家组织;消防防灾无线网络连接全国各地的消防组织;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防灾无线网络连接地方灾害管理和居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