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

2、初步了解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教学设想:教师演示4个实验,把学生分成4组,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使用到了哪些化学仪器和一些基本操作,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仪器名称和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实验—演绎、启发—讨论

课题组成员:全班分成4人一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中使用到了哪些化学仪器和一些基本操作

一、三色杯实验

[实验用品]

仪器:50ml的量杯(筒)、药匙、表面皿、玻璃棒、研钵

固体药品:碘化钾、碘

液体药品:四氯化碳、异戊醇(或正丁醇)、水

[基本操作]

药匙的使用,按量取药,瓶塞取放,试剂瓶的归还,固体试剂加入到试管中的操作和加热方法,以及取用液体试剂常用的倾斜法。

[实验内容]

取一支50ml的量杯(筒)沿杯壁注入10ml四氯化碳溶液,再往里注入20ml的水,再加入10ml异戊醇(或正丁醇)溶液。用药匙小头取一匙KI固体于洁净的表面皿上,再取一小匙在研钵中研细的碘置表面皿上混合均匀。用一支用水润湿的玻璃棒粘起表面皿上的混合物,插入装有上述溶液的量杯中,不断搅动,观察量杯溶液中的三层颜色。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I2与I-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I3-(I2+I-I3

-),碘在水中溶液度虽小,但在碘化钾和其它碘化物溶液中溶解度却明显增大,所以实验室常用稀的KI溶液和碘单质配制成较浓的碘水。

二、“蓝瓶子”和“红瓶子”实验

[实验用品]

仪器:1000ml烧瓶

固体药品:氢氧化钠、葡萄糖

液体药品:1%的亚甲蓝水溶液、水

[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

(1)“蓝瓶子”实验:称取10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1000ml的烧瓶中,加入500ml水使它溶解。再加入10g葡萄糖,最后加入1ml1%亚甲蓝溶液到溶液呈蓝色。溶液静置几分钟后变成无色。塞上橡皮塞,振荡后溶液变成蓝色,再静置一段时间,溶液中的蓝色又逐渐消失,再振荡溶液,蓝色又出现。溶液的颜色能在蓝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发生变化。亚甲蓝不仅是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而且还是氧的输送者,起着一种催化作用。

(3)“红瓶子”实验:称取4g氢氧化钠固体,放在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使它溶解。再加入2g葡萄糖,最后滴入1~2滴0.5%的碱性藏花红指示液。塞上橡皮塞后按照上述相同方法操作。刚振荡时溶液呈红色,静置片刻变成无色。溶液的颜色也可以反复变化。

[实验原理]

亚甲蓝(C16H18ClN3S·3H2O2分子量373.90)是噻嗪衍生物,用作观察细菌和组织切片的染色剂,也可用来染丝和用作指示剂。亚甲蓝呈蓝色,容易被还原成无色。被还原的分子也易重被氧化成亚甲蓝。它的可逆性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用符号MB表示亚甲蓝,则上述反应可表示如下:

由上式可知,本实验颜色变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本实验所用的溶液是亚甲蓝、葡萄糖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刚配制时溶液蓝色,放置片刻,蓝色就褪去,这是由于亚甲蓝被葡萄糖还原的结果。当振荡上述无色溶液时,瓶内溶液跟空气接触的表面增大,氧气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也增多,氧气就把无色的H2MB重新氧化成蓝色的MB。当瓶子静置时,溶液里葡萄糖所起的还原作用渐渐起主导作用,蓝色的H2MB又被还原成无色。上述操作可以反复许多次,直到瓶内的氧气耗尽为止。

碱性藏花红(C2OH19ClN4)也是一种氧化还原型指示剂,它在氧化态时呈红色,被还原后呈无色。用它替代亚甲蓝做变色实验,则在红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变化,因此又叫红瓶子实验。

[注意事项]

(1)用葡萄糖作还原剂,溶液应是碱性介质,在酸性介质或中性介质中不会产生变色现象。(2)为了增加演示效果,可适当增大碱量,这样变色周期短,现象明显。

(3)碱性藏花红试剂用量宜少,只要略显出红色即可。

(4)上述两个变色反应的最佳温度是25℃,所以冬天演示要略加热。

[问题和讨论]

试问:

(1)上述实验现象表明什么?

(2)谁做氧化剂、谁做还原剂?

(3)葡萄糖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4)循环操作现象是否无限重复?为什么?

(5)用Na2S溶液代替葡萄糖和NaOH溶液,事实表明有同样效果,为什么?

【解析】如何解释这一有趣的实验现象?其中涉及到O2、葡萄糖或Na2S、NaOH的性质,知识跨度大,要求学生善于探索、富于联想,勇于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新情景现象。

【答案】

(1)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2)空气中O2做氧化剂,葡萄糖做还原剂;

(3)葡萄糖因含有—CHO而具有还原性;

(4)否,当一定量葡萄糖完全作用转变成葡萄糖酸时,已无还原性基团-CHO;

(5)S2-本身有较强还原性,S2-水解使溶液呈碱性,不必另加NaOH。

三、滴水生烟

[实验用品]

仪器:药匙、研钵、蒸发皿、大烧杯

固体药品:碘、铝粉(或镁粉)

液体药品:水

[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催化剂是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后并不改变的物质。下面的实验可以认识水的催化作用。

[实验内容]

实验一:取1匙碘片置于研钵中研细,然后加1匙铝粉(或镁粉,约为碘量的1/10),共同研磨,混合均匀。将混合物倒在蒸发皿中央,往混合物上滴1~2滴水,立即用大烧杯盖住蒸发皿(注意所用仪器和药品必须是干燥的),便出现浓厚而美丽的烟雾。这是由于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部分碘升华,碘蒸气(紫色)在钟罩壁凝成紫黑色的结晶。最后,把蒸发皿里的生成物倒入有水的烧杯里,碘化铝就溶解。我们可以在溶液里分别检验出铝离子和碘离子。(探究溶液中含有什么离子?设计

实验方案)

实验二:碘与锌反应(水作催化剂)

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碘升华成碘蒸气。

用药匙分别取少量干燥的碘和锌粉,在

纸上混合均匀。用小纸条将碘和锌的混

合物送入锥形瓶底中央,用带滴管(预

先吸入水)和导管的橡胶塞塞住锥形瓶

口。向锥形瓶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4滴

水,观察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

锥形瓶中的碘蒸气通入NaOH溶液,吸收碘以防止污染空气。

四、水底花园

[实验用品]

仪器:大烧杯(或玻璃缸)、胶头滴管

固体药品:颗粒状氯化钙、硫酸铜、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镍、沙子

液体药品:20%水玻璃(Na2SiO3)溶液

[实验内容]

取一只大烧杯(或玻璃缸),在其底部铺一层洗净的沙子,加入20%的水玻璃溶液(约占容积的2/3)。然后把粒状的氯化钙、硫酸铜、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镍(绿豆大小)分别小心地放入烧杯中不同的位置,约半小时后就会看到这只烧杯中长出各种不同颜色的“枝条”,有的甚至浮出水面,开出色彩艳丽的“花朵”,犹如一座美丽的“水底花园”。若要长期保存,可用吸管吸出多余的硅酸钠溶液,并小心注入清水,吸出的硅酸钠溶液可重复使用。

[实验原理]

金属盐溶解在水玻璃溶液内与Na2SiO3生成沉淀,在盐晶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种薄膜具有半透性,可使水渗透到晶体中,这样使更多的盐溶解,并使膜内压增加,最后胀破。由膜内逸出的金属盐与Na2SiO3相遇,形成新膜,这个过程不断继续下去,直到金属盐全部溶解。由于重力场的作用,在薄膜顶点处盐的浓度最低,膜最薄,从而顶点胀破,表现为晶体生长。

反应方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