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楚文化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6276a94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2.png)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量和制造的物质、精神财宝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力量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问与设施。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欢迎阅读与保藏。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1楚文化是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汲取了华夏先民所制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殊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进展。
楚文化有“六大支柱”和“五种精神”,揭示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楚文化“六大支柱”1、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2、绚丽精致的丝织刺绣;3、巧夺天工的木竹漆器;4、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5、惊采绝艳的屈骚文学;6、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
楚文化“五种精神”1、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2、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3、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精神;4、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5、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2在祖国漫漫的长河中,荆楚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
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长至2000多年。
在荆楚中,楚文化讨论是重点,由于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进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
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老庄及屈骚。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制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闻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
两湖文化名词解释
![两湖文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b464b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4.png)
两湖文化名词解释
两湖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湖北和湖南两省地区的文化。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两湖文化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楚文化,楚文化是指古代楚国的文化,楚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文化对湖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文化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长沙文化,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长沙文化是指该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
长沙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其文化以汉代的马王堆汉墓、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历史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现了长沙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 湖广会馆,湖广会馆是指湖北和湖南两省的官方机构,是两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场所。
在清朝时期,湖广会馆成为了两省官员、学者和商人交流的重要中心,也是两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4.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文化传统的结合,这两个省份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
化以其丰富的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建筑风格和传统节日等方面而
闻名,代表作品有岳阳楼、岳麓书院、楚辞等。
总的来说,两湖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
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
过对楚文化、长沙文化、湖广会馆和湖湘文化等名词的解释,我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两湖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湖北的历史文化典故
![湖北的历史文化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f9602e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d.png)
湖北的历史文化典故湖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文化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
一、楚文化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楚墓,其中最著名的是襄王墓和太子墓。
襄王墓是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楚文化的丰碑”。
太子墓则是楚文化的又一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楚文化的瑰宝”。
二、三国文化三国文化是湖北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时期,蜀汉、魏国和东吴三个政权在湖北境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荆州城,它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城池,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地点之一。
此外,还有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他的故事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汉文化汉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汉阳陵,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汉文化的瑰宝”。
此外,还有汉江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汉江大桥,它是中国现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一。
四、文学艺术湖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是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此外,还有湖北曲艺,它是中国曲艺的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国曲艺的代表之一”。
总之,湖北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它的历史文化典故丰富多彩,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5faf77933d4b14e84246818.png)
楚文化楚文化是始于春秋早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春秋中期即已标新立异,成为与中原周文化并驾齐驱的唯心华夏文化的表率。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湘楚文化是湘文化与楚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们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承袭与补充,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成中国璀灿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湘楚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教育、民俗民风等五个方面。
湘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样,同属楚文化的重要支脉,因承传了楚文化的主旨并形成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由此可见,楚族的先祖出自黄帝系统,属于中原华夏族的一支。
《左转》襄公26年说“楚失华夏”,屈原《离骚》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也可表明楚的先祖本为华夏系,而别封于蛮夷之地。
事实上,华夏族的血统,既包括夏人、殷人和周人,也融合了当时部分少数民族的血统。
据史书记载,在先秦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原始的兼并战争及其他因素,使成千上万的部落,包括夷、狄、蛮部落,逐渐融合为一整体。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有万诸侯。
”《墨子·非攻》:“古者天子始封诸侯也,万有余。
”《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周逸书?世俘解》说,武王克商,“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九,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这便是先秦时期诸侯兼并的历史。
由于战争而加速了部落的融合,也由于部落的一统融合才促成了华夏族的出现。
熊绎受封之后,部族南迁至楚蛮之地,其时楚国“土不过同”(方百里为同,方千里为圻)。
由熊绎五传至熊渠,楚人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即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80f22c2f60ddccda38a0e4.png)
620 张艳蕾、尚雨、王裕、刘 欣、吕香云、褚杨杨
目录
01 楚 文 化 介 绍 02 03 楚 文 化 之 音 乐
04 楚 文 化 之 文 学 及 代 表 人 物
楚 文 化 之 美 术
2015-4-26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 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 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 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 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 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 向前发展楚文化。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 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 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 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 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 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2015-4-26
在谷满谷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 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 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 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支策据梧 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 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 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 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 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 捉衿见肘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 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谓整一整衣襟 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衿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 此失彼,处境困难。
庄子
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成就辉煌,主要 表现在散文与诗歌。由于散文以《庄 子》为代表,诗歌以屈原《离骚》及 其他作品为代表。 楚国散文的泰斗是庄周,诗歌的泰斗 是屈原。《庄子》一出,散文便成为 一门艺术。庄文的想象、境界、韵味、 章法、句式、文采,无一不奇。《史 记》称赞庄周“其言汪洋自恣以适 己”;鲁迅称赞庄周“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 庄子作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不仅哲 学、政治思想丰富多彩,而且文学艺 术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关于文 学艺术的创作规律。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7080a476c66137ef06192b.png)
楚文化
1.特征
一种是努力工作和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
二是追求新奇事物的创新精神,即开拓进取,不断探索。
第三是折衷主义的开放精神,即将北方和南方融为一体,并包括所有河流。
第四是崇尚军队,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
2.概念分析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因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目前,湖北大部分地区和豫西南地区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
河南东南,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成为楚文化的重镇。
贵州云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某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3.地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的许多文化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别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4.楚文化装饰纹样的视觉特征
楚文化的纹饰里,最重要的要算是凤纹了。
因为楚国尊凤贬龙贱虎,所以在很多物件里都会凤踩虎或者啄龙的图样。
同样在各种装饰里,凤的重复排列图样也很多。
然后在楚文化的装饰中多以曲线造型或者制纹,这也是楚国很多物体器型与中原文化的不同。
湖北武汉长江之城楚文化
![湖北武汉长江之城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40d2b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c.png)
湖北武汉长江之城楚文化湖北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素有“长江之城”之称。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更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楚文化是武汉乃至湖北省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
一、楚文化的起源和特点楚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而湖北武汉则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冶铁业、诗歌赋、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而在武汉地区,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显著。
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崇尚自然。
楚国位于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楚人勤劳聪明、热爱生活的特点。
楚文化中的诗歌、音乐、舞蹈等表达方式常常与自然景色、四季变化密切相关,使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浓厚而深刻。
楚文化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楚国地处中原腹地,因此经常面临来自北方的外族侵袭和压力。
楚国王子屈原通过他的《楚辞》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悲愤之情。
这使楚国人民更加凝聚力量,团结在一起,保卫他们心爱的土地。
二、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管楚国已经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在湖北武汉这片土地上延续。
武汉市博物馆作为湖北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有关楚文化的珍贵文物。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见到楚国的青铜器和陶器等文物,感受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武汉市也常举办各类楚文化主题展览和艺术演出。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向公众普及楚文化的知识,更为湖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这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楚文化在武汉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
三、楚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楚文化作为湖北武汉地区的一张名片,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
首先,楚文化对武汉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武汉人民以楚文化为自豪,将楚国的勤劳、聪明和自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武汉成为中国浓厚的文化之都。
其次,楚文化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762f8883d049649b665870.png)
一、楚国简介
•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 上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 国。楚国国君芈(音Mǐ)[3]姓 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 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4][5] 公元前223年灭于秦国,后复国 灭秦,但由于内部矛盾,终于引 发以楚人西楚霸王项羽与楚人汉 王刘邦的内战,在前202年西楚 亡于楚系汉王集团,而后者开创 了汉朝。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 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 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 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河介
• 楚文化是在楚国形成的,以中国 汉水(又称汉江,为长江最大支 流)流域和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 的历史文化,楚文化的主源是中 原商周文化,楚国先民吸收了华 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 并以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 基础缓慢向前发展。现今的河南 西南部、湖北大部为早期楚文化 的中心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 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 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 化的中心地区;与楚文化相对应 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 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 化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华夏文化(汉朝后亦称汉文化)。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d3fb8150e2524de4187e2d.png)
楚文化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侯州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的角度来看,楚文化在中原地区保留了更多的冀州文明特征,同时也吸收了少量的野蛮人特征。
时间越晚,其自身风格就越发出现,沿着整个楚文明的模仿之初,不断变异,并最终在未造的发展道路上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文化的许多特征,其辉煌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楚族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族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是中国民族的一个分支,向南迁徙。
他们将中华文明的先进元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了楚文化。
就体裁而言,楚在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命名,自然接受了纪周文明的统治。
此外,物理数据还表明,西周时期楚族文明的人格特征尚不明确,仍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相当大的特征。
春秋战国以后,它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冀州文明和其他区域文明的文明。
具有自己特色的成熟独特的文化。
与其他文明一样,楚族文明的最初兴起也应具有相应的文明元素。
在这里,我们可以研究楚族文明崛起的大致时间。
从楚雄熊到熊毅时期,文献记载是“菊丹阳”(今河南省锡川县)而不是“杜丹阳”,也没有相应的考古资料来证实丹阳只是尚未发现地名,而不是首都或城市组织,以及大型礼仪建筑。
人们怀疑,不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楚国制作或归因于楚的青铜器,而且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也看不到任何东西,更不用说文字了。
这时,朱刚“在景山开了,路上有蓝色的小捆”。
可以看出,生产率低下,其生产关系只能在相对简单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
楚文化相关词汇
![楚文化相关词汇](https://img.taocdn.com/s3/m/9740add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f.png)
楚文化相关词汇一、楚文化概述楚文化是指古代中国楚国的文化特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位于今天湖北、湖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
楚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二、楚魂楚魂是指楚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和情感风格。
楚国人民勇敢、坚韧、豪迈,他们崇尚自由、热爱生命,对抗外敌时表现出顽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就是楚魂的体现。
三、楚剧楚剧是湖北、湖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楚剧以湖湘方言演唱,以歌舞、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其剧本内容多以楚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四、楚辞楚辞是古代楚国的诗歌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作者是屈原。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辞章华丽的表达方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楚楚衣冠楚楚衣冠是指楚国古代的服饰风格。
楚国人民喜爱装饰,他们注重外表的美观和体现身份地位的服饰。
楚楚衣冠以其华丽的织纹、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剪裁方式,展现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品味。
六、楚风楚韵楚风楚韵是指楚国古代音乐艺术。
楚国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形式而著称,表达了楚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楚风楚韵以其韵味深长、感人至深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之一。
七、楚风楚韵楚风楚韵是指楚国古代音乐艺术。
楚国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形式而著称,表达了楚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楚风楚韵以其韵味深长、感人至深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之一。
八、楚文化遗产楚文化遗产是指楚国古代留下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国的历史遗迹、古代文物、传统手工艺品等都是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遗产见证了楚国的辉煌历史和独特文化,对于研究和传承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九、楚国古战场楚国古战场是指楚国古代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们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多次战争。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a1d2a70cfc789eb172dc87d.png)
楚文化楚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与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楚文化诟病满满,主要就是因为它神秘而浓厚的巫祭之风。
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楚辞更是充满了大量的鬼神和祭祀词语。
而这些都与中原的儒家文化差异巨大。
然而,随着楚国灭亡,屈原去世,楚辞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这就说明楚文化与中原的儒家文化之间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那么,楚文化为何会孕育出“楚辞”?楚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呢?即,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本文将分六个方面对“楚文化”进行概述,论述如下:一:楚民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而楚文化也源于中原文化;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很多观众不仅认识了“芈”这个字,还知道了“熊”是楚国的“国姓”,就像唐朝皇室的国姓“李”,宋朝皇室的国姓“赵”,明朝皇室的国姓“朱”一样。
事实上,由此,楚民族的祖先来源于“芈”姓“熊”氏。
那么,“芈”姓从何而来?根据《史记楚世家》我们可以知道,“芈”姓源于上古时期的祝融部落,而祝融又源于颛顼高阳氏。
在《离骚》开头也说了“帝高阳之苗裔兮”。
而颛顼和祝融又是谁呢?首先,颛顼是上古“五帝之首”黄帝的孙子,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号高阳氏,主管北方;其次,祝融是颛顼的孙子,原名重黎。
因他掌管火正之官,所以帝喾赐他“祝融氏”。
帝喾又是谁呢?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而“芈”姓就源于祝融。
据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所载,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称为“祝融八姓”。
楚人的先祖即源于“八姓”中的“芈”姓。
然而,“芈”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楚人的,换言之,“芈”姓族群一开始并不是生活在南方的楚地,而是生活在北方的河南,山东境内,属于中原民族。
在芈姓族群中,有一支叫“季连”的一族,因为战乱,地理变化,部族间争战等原故,从中原迁徙至南方“蛮夷”之地,后来便成为楚国贵族的先人。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25a6882bd64783e08122ba6.png)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南部诸侯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向南迁徙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国文明因素带入了楚国,并在中原的商周文明,特别是纪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从文化性的角度来看,楚文化保留了中原纪周文明的特征,也吸收了少量的蛮族文化。
时间越晚,其自身的风格就会出现得越多,它遵循着整个楚文明首先模仿,然后变异,最后不创造的发展道路。
目前,湖北省和河南省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楚初文化的中心地区。
河南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区。
贵州,云南和广东的一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文化的许多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品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和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这不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
所谓“文明”,有很多含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它是指文化的总和,即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它也指一种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分支多的整体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于文化。
其次,这意味着氏族体系在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中瓦解了,并进入了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先进文化已进入文明时期,其程度已达到广泛使用字符的程度,人文和自然科学已取得一定进展,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已发展到足以解决某些问题的程度。
为了确保复杂社会的安全和效率。
楚文化中最重要的是钟声。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9c0c85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5.png)
楚文化概述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七大战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楚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文化、习俗、音乐、戏曲等,其中的楚文化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整个东南地区。
本文将概述楚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一、艺术品味楚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艺术品味,其以出色的立体雕塑和铜器制品著称。
楚文物的特点之一是他们对人体和自然形态的精确描述,楚文物雕塑表现的女性形象具有尖细的腰部、圆润的臀部、长而浓密的头发,无论是在细节、表情还是肢体的描绘上都非常优秀。
楚文物的铜器制品则以鼎、缶、盘、勺等家庭用具为主要表现手法,其在工艺和造型方面也颇具特色和优秀。
二、音乐和戏曲楚国是中国音乐和戏曲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楚文化成就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楚歌、楚辞和楚人的音乐。
楚歌是楚国民间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楚地风土人情,通过其表现出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情感。
而楚辞则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是在整个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道风景线。
楚人也以戏曲长袖舞蹈和跳舞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泛楚地区流传下来,堪称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之一。
三、养生文化楚文化养生的传承最为深厚,楚文人注重锻炼身体,重视和尊敬老人,以适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养生的基本准则。
楚文化最为重视自然界中的万物相互关系,推崇天人合一,倡导阴阳调和,即和谐。
同时,楚文化倡导重心低、立身稳的站立姿态,这种姿态与道家所说的人体“和气”理念相一致。
四、地域文化楚文化与地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楚人一方面深刻理解并尊重着各种自然气候、水文地貌,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特征进行地域性文化的繁荣发展。
古楚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江水、湖水的活泼流淌;而鱼、田、园却成为了古楚人生产生活的主要阵地。
也正因如此,楚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楚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一部分优秀文化的特点与理念。
楚文化不仅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更代表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其在历史潮流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文化影响。
楚文化简介
![楚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1524a2e0b4c2e3f57276363.png)
4 楚的地域范围
战国楚略图 青铜神鸟 羽人
5 楚文化的发展阶段 滥觞期及茁长期 鼎盛期
滞缓期及转化期
铜尊盘 战国 湖北随县出土
三 楚文化的特质
1 崇火尚凤
鸟形彝族漆器
虎座飞鸟
2 亲鬼好巫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3 天人合一
人物御龙图
4 力求浪漫 越人歌与楚辞
曾侯乙编钟
夜宴
四 楚文化的工艺
楚文化简介
一 先秦的历史背景
1 商人的祖先为鸟夷。 2 周是羌人。
3 楚为东方人。芊姓。南徙后为荆楚大族。
4 平王东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5 秦统一六国。
6 楚都郢
7 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
8 楚都寿春 9 朝秦暮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何为楚文化
1 “楚文化”之狭义
2 “楚文化”之广义 3 为中华文明的支流
1 青铜、铁器冶铸工艺
楚王子午青铜禁
2 丝织刺绣工艺
罗地龙凤虎纹刺绣 荆州出土
3 髹漆工艺
漆树
三鱼纹耳杯 荆州凤凰山出土
楚文化的总基调
清灵奇丽
完
楚文化
![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44df5fbf61fb7360b4c659c.png)
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腾为凤凰。
崇尚颜色为红色。
最早的领袖是鬻熊(Yù Xióng)。
现今中国湖北省大部为一直为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吸收了华夏文化、南蛮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基本简介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
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
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历史渊源华夏文明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a10a6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5.png)
楚文化概述楚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楚国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3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文化是一种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以下是对楚文化的概述和相关参考内容。
楚国是中国古代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楚国繁荣发展了几个世纪,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楚国的语言主要是楚语,虽然楚文独具特色,但由于后世的文字记录较少,关于楚语的详细资料相对较少。
在楚文化的文学方面,楚辞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楚辞是楚国的古代诗歌,主要反映了楚国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情、哲学思考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离骚》就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此外,楚辞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九歌》、《九辩》等,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楚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楚国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玉器和墓葬等方面。
楚人善于制作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如鼎、钟、觥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现了楚文化的审美追求和技艺水平。
楚文化中的玉器也十分著名,楚人对玉石的崇拜和善于雕琢玉器的技艺被广泛流传。
此外,楚文化中的墓葬也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楚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研究古代艺术和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楚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楚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楚辞》和《楚书》等文献中。
楚辞中的哲学思考比较深邃,涉及到人生、命运、世界观等诸多问题,表现出楚国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而楚书则是楚国国家宗教的重要文献,记载了楚国的祭祀仪式、信仰等内容。
楚人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祭祀可以保佑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楚国的政治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国实行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楚国的君主称为“王”,王权较为强大,并且楚国的行政区划较为细分,地方政权相对独立。
湖南的楚文化
![湖南的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37f33c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7.png)
湖南的楚文化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部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楚文化而闻名于世。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湖南省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围绕湖南的楚文化展开讨论,旨在探索这一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楚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它的疆域曾经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
楚国的统治者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湖南地处中国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楚国位于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使得楚文化在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楚文化的内涵楚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它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楚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观念。
楚人崇尚忠诚、正直和勇敢,他们秉持着“忠信”、“尊贤”、“勇敢”等价值观念。
其次,楚文化还注重音乐和舞蹈艺术。
楚国的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它们富有激情和动感,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此外,楚文化还涵盖了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楚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楚文化对湖南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楚人热爱大自然,他们将山水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种态度对湖南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楚文化对湖南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楚人崇尚勇敢和正直,他们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价值观念在湖南的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为湖南人民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
最后,楚文化对湖南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楚文化的认识
![对楚文化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239c2c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d.png)
对楚文化的认识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之一,它是指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楚文化以楚国为代表,涵盖了楚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
楚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楚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独立自主的精神。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灭亡的封建王朝,它相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具有更加独立自主的精神。
楚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楚国的统治者注重国家建设和发展,致力于培养人才,推动经济繁荣。
楚文化的独立自主精神对于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楚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楚国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辞、楚乐等都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情的表达方式而著称于世。
楚辞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涵,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乐则是楚国音乐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形式而闻名于世。
楚文化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楚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楚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辞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楚文化的哲学思想以自然观念和人文关怀为主要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楚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楚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楚国的宗教信仰以巫术和神仙信仰为主要内容,楚国的统治者往往会尊崇巫神和神仙,认为他们能够保佑国家和民众的平安和幸福。
楚文化的宗教信仰与其他地区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体现了楚国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文化特点。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
楚文化以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宗教信仰而闻名于世。
楚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
楚文化为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它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
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二、楚文化的发展阶段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
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总的来说,此时的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尚没有明显而重大的区别,尤其是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毕竟显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
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爱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
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
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於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
对於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
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
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
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
与勃兴期明显不同的是,鼎盛期的楚国精神文化大放异彩,给予后世巨大的启迪,从哲学到文学,从字画到乐舞,无不独风骚,彪炳千秋,更为主要的是,楚人的政治社会体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式等趋於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独特的"这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
秦国灭掉了楚国,并排斥楚文化,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击。
但楚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远比物质因素方面根深蒂固,因此楚文化被打而不倒,秦末,楚人刘邦、项羽大兴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复苏之势,但离开了物质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终究是不可能沿著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了。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自成体系的楚文化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却与传统中原文化一样,成为新的汉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创造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二、楚文化的地域范围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
三、楚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精神小议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2004-07-08 16:03:46)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
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伸至2000多年。
在荆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点,因为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
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著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
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
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
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贡献。
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果,而老庄哲学、屈骚宋赋也成为显学。
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我们完全可以把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
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
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
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则比古希腊更为完善。
航海古希腊在前,车运楚人在先。
古希腊人在理论科学、造船航海、体育竞技、写实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长。
可以这么说,楚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从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辉殿堂。
楚文化除了以上六大支柱外,还有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
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
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
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
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
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
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
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
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
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
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
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
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
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
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
这些特征多基于楚人的善于学习、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
青铜冶炼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人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
楚国曾经兵伐鲁国,鲁国为了避免战事,奉送楚国100名刺绣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纺织工。
楚国接纳了这300名技艺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
这300名工匠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对楚国的手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楚人兼收并蓄,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楚国的可贵精神。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楚人有尚武之风,如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绝句,写到秦始皇,其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
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
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
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
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国后裔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
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楚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