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般角度)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

(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

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理想自我形成建立的两种情况:

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价值条件不多且很合理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

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条件极为苛刻、强求或不一致(完全的外在价值定位)时,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三)1975年三人的观点: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

他们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

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公我自我的盲点

他人不知道私我无意识的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引导个体的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

2.解释个体经验: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

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高自信型与低自信型)

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是由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无价值、罪过和剥夺的主题所控制。(贝克)

3.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

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

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三个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又分三个阶段)

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分化知觉;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

作(标志主体意识的出现)

(2)人——我知觉分化(两个阶段)

对人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2岁零2个月,准确认识自我形象,标志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他人的)自

我意识——自我知觉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

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了,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融为一体了。

三.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902年,库里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米德1934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逐步形成的。

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

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

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

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

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客我。这样一来,人不仅和他人、环境发生互动,还和自己的内心交往,和自己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定义。

米德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岁以内)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妈妈拒绝了他的某种要求而使其感情受到挫伤时,他就会领悟这一点。作

为反应,孩子开始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

位置上,看看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孩子所扮演的他人经

常是“重要他人”(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

游戏阶段(2—4岁)在此阶段孩子做扮演他人的游戏,并

通过游戏来试验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些游戏中,

孩子可能开始扮演“偷吃”的“坏孩子”,后来扮演“父母”、“警察”。在此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社会客体。此时,“客我”已经产生。

博弈阶段(4岁以后)在此阶段,孩子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有了亲密的接触,而且开始从外部把家庭作为一个自己生

活于其中的群体。孩子开始关心自己在非家庭群体包括整

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在头脑中开始形成社会要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