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我意识第五章⾃我意识本章学习⽬标:⾃我意识的内涵⾃我意识的内容⾃我意识的产⽣⾃我增强⾃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是形成⾃我意识。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级⼼理活动形式。

⾃1890年W.詹姆⼠(W.James)在《⼼理学原理》中⾸次提出⾃我意识概念以来,⾃我意识在西⽅⼀直受到⼼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系列问题进⾏了探讨。

进⼊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集中在⼀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节⾃我意识的⼀般内涵⼀、⾃我意识的定义⾃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类所特有的⼀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般的意义上,⾃我意识指个⼈对⾃⼰存在的意识、对⾃⼰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理学意义上的⾃我意识通常指个⼈对⾃⼰⾝⼼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的意向(有关⾃⼰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

换⾔之,⾃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我认知,即对⾃⼰各种⾝⼼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我情感,即伴随⾃我认知⽽产⽣的情感体验;⾃我意向,即伴随⾃我认知、⾃我情感⽽产⽣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为的发动、⽀配、维持和定向,因⽽⼜称⾃我调节或⾃我控制。

⾃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于个体的思想和⾏为。

例如,对⾃⼰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产⽣加强锻炼、提⾼健康⽔平的意向,发动、⽀配、调节⾃⼰的⾏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如,对⾃⼰⼈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产⽣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产⽣要加强个⼈修养或学习⼈际交往技能,做⼀个受⼈尊重、讨⼈喜欢的⼈的意向。

⼆、⾃我意识的内容⾃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度进⾏分析。

(⼀)⽣理(物质)⾃我、社会⾃我和⼼理⾃我詹姆斯将⾃我意识分为⽣理(物质)⾃我、社会⾃我与⼼理⾃我。

(1)⽣理(物质)⾃我(material self)。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doc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doc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 篇一: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社会心理学05

社会心理学05

• 5、自我防御性归因:找原因是为了更好地 保护自尊心 • 6、自我设障:个体有时会故意设一些障碍 ,使自己未来的行动失败,然后找原因, 以保护自尊心。
第三节 自我过程
三、自我表现 (一)自我表现(self presentation)指个 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 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自我表现的原因有时是出于策略上的 考虑。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表现 无所谓好坏。尽管有时自我表现被用作哄 瞒他人的策略性手段,但它对社会相互作 用是重要的。
• (五)主我与客我
•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 进行中的意识流。 •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 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 识与信念。 • (六)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 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 己的。
•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 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 自我意识实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 2、解释经验。
• 第三,还有“应该自我”,即认为自己应 该成为的什么人,包括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他观自我主要包括: • 他观的实际自我,即他人认为该个体实际 是什么人; • 他观的理想自我,即他人希望该个体是什 么人。
二、自我评价 (一) 自我评价(self evaluation) 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 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 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 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 (二)自我评价方式 1、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自己 2、根据自我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
•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 现实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 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的 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 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 想化形象。 • (三)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 • 公我意识:自我方面是公开的、社会的, 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 • 私我意识: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 获得的隐秘。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意识:我是谁,他人如何看我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意识:我是谁,他人如何看我
16
a. 自我防御性归因:对行为或事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
对身心最不利的失败归因是认为自己有某种内在稳定的因素在 各种情境都发挥作用导致失败,最有益于身心的归因认为是外部
b. 自我设不障稳定:的人、们而感且到极少失遇败到不的可因避素在免发时挥积作极用地。搜寻,及至 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12
②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a. 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
协调发展; b. 人-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
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c. 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
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及及大脑额叶的成 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d. 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 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 生理及其相应的生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 的前提。
于组织处理有关自我的信息。自我图式就像是一块一块的 拼图,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整体的自我概念。 ❖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图式的重要性有差异; ❖ 对于同一个体,有的图式会比其他的图式更为重要。 ❖ 各个图式的重要性也因具体情境而异,我们都有私下的自 我和公共场合的自我,处在这两种不同的场合时,你凸显 自己不同的特质,即强调不同的自我图式。 ❖ 自我概念很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流动的,它与生活经 历有关,并因具体的环境、情绪和社会情况而异。
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 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 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也是客 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 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由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 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社会心理学第5章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5章自我意识



第四,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 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 能出现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生理及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 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 与他人相互作用。(如狼孩没有自我意识) 库利,1902,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 镜中我:个体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产生 的自我观念。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 的。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 生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二)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 发展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
第五章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一)一般的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指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 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 识、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五)他人的评价 他人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

(六)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 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意识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 4、角色扮演 5、他人评价 6、参照群体
第三节 自我过程
人们在形成自我意识或发展成什么样的
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一
些心理加工过程,这些过程统称为自我过程。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等
一、自我评价
含义: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定
(5)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对 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 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逐渐疏远父母,从 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 友谊。
(6)成年早期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他人的 注意与重视。
心理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在 政治、宗教、道德、知识上的进步。
5.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理想的自我并不一定在客观上有价值,它 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三、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意控制自己,以调 节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1.自我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都是以自身 为参照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很多是相对 自身状态而言的。
2.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 发动者
受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与特征。
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现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在与环 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 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 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

2018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整理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 人具有把自己视为 () 看待的能力。

A、整体B、主体C、客体D、个体我的答案: C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 这就是 () 。

A、自我概念B、自我认知C、自我意向D、自我情感我的答案: D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 () 种成分。

A、三B、四C、五D、六我的答案: A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5【判断题】 1790 年 , 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的答案:×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 , 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 。

A、公我B、私我C、盲点D、无意识的自我我的答案: D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词?()A、无辜B、没有价值C、有罪过D、被剥夺我的答案: A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

A、虚拟自我B、完美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我的答案: C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 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 物质 )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 ( 精神) 的自我。

()我的答案:√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 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 () 的人。

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从属关系D、利益关系我的答案: D2【单选题】在 () 阶段 , 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B、准备C、游戏D、竞赛我的答案: C3【单选题】米德认为 , 他人指的是个体所属的() 。

A、社会阶层B、社会群体C、社会背景D、社会制度我的答案: B4【判断题】库利认为 , 自我观念是个体根据自我评价而发展的。

()我的答案:×5【判断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自我意识的产生有三个标志。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认识

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五章自我认识

3、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ies of emotion)
中心思想:即使没有任何的生理唤起,一个人对事件的解读或诠释 也可能会造成情绪的产生。
其中有两种评价方法尤其重要:(l)你觉得这种事件对你而言是好 是坏?(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事件?
三、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1、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的 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 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2、情绪的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该理论主张,情绪经验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的结果:首先, 必须经历或体验生理唤起状态;其次,再为这个激发状态寻找一个适 当的理由,为它贴上标签。
第五章 自我认识
你是谁? 你如何成为自己所称呼的 “我自己”?
我们如何理解自己?
第一节 自我的本质
一、自我的界定
1、自我的定义
威廉•詹姆士,“自我知觉的二元性”(duality) 第一,“已知”的我(known)或“宾我”(me),即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 第二,“知悉者”(knower)或“主我”(I),即“自我 觉知”(self-awareness)
第二节 探索自我的方式
我们如何发现自我的本质?
➢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一、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1、内省(introspection)
往内心深处探索,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及动机的历程。
2、自我觉知理论
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当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内在的 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四、自尊的测量
外显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 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 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 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内隐自尊的测量: Greenwald于1998年首 先运用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 IAT)。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 与否定的判断。依赖于: 社会比较: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评价自己



名词:自我意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
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自我过程、自我评价、 自我增强、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缺陷补偿、 自我设障、自我表现、内隐自我 人们通常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自我增强? 自我意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当今自我意识研究的发展趋势。

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分组查阅自我意识方面研究的成 果,著作、论文等,并口头报告(5分钟), 可制作成PPT形式。


张静(2002)的理论观点 自我效能(自我胜任) 自我悦纳(自爱)



黄希庭(1998)的理论观点 总体自尊 一般自尊


不具有情 境性和特 殊性

特殊自尊:特殊性、情境性、不稳定性

Greenwald和Banaji(1995)的理论观点 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

第5章 自我意识 1、2节

第5章 自我意识 1、2节
因此自我的研究就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把 自我看成过程(知觉者、认识者)或把自 我看成内容(被认识者、被知觉者)。
这种自我反省能力是人类调节其 行为的关键。
第五章 自我意识

威廉· 詹姆斯的这种“自我具有反省 能力”的观点随即得到库利和米德的响应。
(二)库利在1902年提出了 • “镜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理 论 内容: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第五章 自我意识
• 3、S.Freud • 本我、自我、超我
第五章 自我意识
• 4、罗杰斯(C.R.Rogers) • 将自我区分为:现实自我和 理想自我,并且认为这两者之间 应当保持一致,达到“自我和 谐”。如果差距太大的话,个体 的自我会因适应不良而面临分裂 的危险。
第五章 自我意识
四、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 • 意义与功能
1、自我为个体活动的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 容都是以自身为参照的。个体对外 部世界的反映,很多是相对自身状 态而言的。 •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起着积 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决定于自我意 识的性质,即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 沉性。

2、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 调节者、发动者
第五章 自我意识
1、库利认为,自我意识的产生和 发展必须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与其 他人互动交往,从而了解到别人对 他的态度,形成他的自我意识。
第五章 自我意识
他说:“儿童想象别人对他的看 法,这种想象是来自于他如何出现在 别人头脑中,而表现于别人对他态度 的一种反映”。
第五章 自我意识•源自第五章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 身的认识和观念 •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 认知范畴

第五章 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详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概述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展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历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开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展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好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开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开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假如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乏,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获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1500字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或认知。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如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调节等。

以下是关于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和评价。

它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具有重要影响。

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它包括对自己外貌、智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自我评价的高低会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三、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和价值感的评价。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和自信心的程度。

自尊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更有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

四、自我知觉与他人知觉的差异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认知,而他人知觉是他人对个体的认知。

研究表明,自我知觉与他人知觉之间存在差异,个体往往对自己有更为积极的评价,而对他人则可能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体的自我认同。

五、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反馈等过程。

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六、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它涉及到个体对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认同。

自我认同的形成会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七、自我意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自我意识会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自我意识增加会导致个体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可见性,从而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自我意识也可能导致个体更加关注他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合作和竞争行为。

总之,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自我意识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辅导咨询对象,提升心理咨询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理想自我形成建立的两种情况: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价值条件不多且很合理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

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条件极为苛刻、强求或不一致(完全的外在价值定位)时,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

(三)1975年三人的观点: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他们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

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

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公我自我的盲点他人不知道私我无意识的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引导个体的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

2.解释个体经验: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高自信型与低自信型)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是由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无价值、罪过和剥夺的主题所控制。

(贝克)3.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三个标志(1)物——我知觉分化(又分三个阶段)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分化知觉;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标志主体意识的出现)(2)人——我知觉分化(两个阶段)对人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2岁零2个月,准确认识自我形象,标志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了,共同发展了。

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融为一体了。

三.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902年,库里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米德1934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

他指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逐步形成的。

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

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客我。

这样一来,人不仅和他人、环境发生互动,还和自己的内心交往,和自己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定义。

米德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岁以内)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妈妈拒绝了他的某种要求而使其感情受到挫伤时,他就会领悟这一点。

作为反应,孩子开始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看看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

孩子所扮演的他人经常是“重要他人”(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游戏阶段(2—4岁)在此阶段孩子做扮演他人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试验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动作。

在这些游戏中,孩子可能开始扮演“偷吃”的“坏孩子”,后来扮演“父母”、“警察”。

在此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社会客体。

此时,“客我”已经产生。

博弈阶段(4岁以后)在此阶段,孩子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有了亲密的接触,而且开始从外部把家庭作为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在非家庭群体包括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他们在头脑中开始形成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概念,即米德所谓的“概念化他人”。

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时,就有了内在化的社会,“客我”也就完全形成了。

四.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角色扮演;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第三节自我过程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一.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

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

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

(一)社会比较就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而获得的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他说,当我们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时,或者失去了判断的客观标准,我们要与自己地位、年龄、职业等属性相类似的那些人进行对比。

(二)自我估价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观察来进行自我评价的,我们通过完成一项任务,该任务能提供评价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重要品质、价值与作用的整体性评价(综合评价)。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对于你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积极的评价会提高人的自尊水平;对于你给予积极评价的那个角色,我们尽量说这个角色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个人的自尊水平就会提高。

二.自我增强(自我美化)当个体接收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认识自我,即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来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人们常用的自我增强方式 6种(一)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个体无法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时,为对付社会比较的痛苦,常常会贬低他人的能力或品性。

(二)选择性遗忘更多是无意识的过程,叫动机性遗忘。

(三)有选择地接受反馈(四)缺陷补偿(职业与婚姻)(五)自我防御性归因(利己性归因,歪曲有偏差的)进行自我防御归因是有条件的,有制约因素。

第一,行为结果对维护和增强自我价值是不是很重要第二,要估计一下别人接受不接受(一是候选原因的合理性,二是会不会被别人否定,三是自己随后会不会继续做这个事情)第三,矛盾的东西。

追求逻辑、精确内化,追求准确归因的动机强烈,他会遵从这样一个准确的动机,放弃利己性归因第四,自我表现的动机,在有的文化下,崇尚真实(六)自我设障(运动员)自我意识是一个实体的还是建构的?即“实体自我”or“建构自我”。

科学心理学的几种主流理论都认为,自我是隐藏于行为背后的一个内在的精神实体。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也就是后现代心理学,他们认为自我并非是人的内部的本质,而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他们认为是话语建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