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想象为主要特征。

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景物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绘,以具体的自然景物或环境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手法。

1.3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景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景物形象可以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描绘与表达2.1 观察与体验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景物,获取灵感和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2 描绘景物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

运用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2.3 表达情感与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3.1 选取具体诗歌进行分析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进行景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

3.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包括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等。

分析景物形象与情感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与分享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深入分析。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创作背景与情境设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背景和情境,如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时刻,进行创作。

4.2 描绘景物形象学生通过描绘景物形象,使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4.3 表达情感与主题学生通过描绘景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批评5.1 诗歌鉴赏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景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5.2 诗歌批评的技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关于景物形象的诗歌鉴赏教学教案

关于景物形象的诗歌鉴赏教学教案

关于景物形象的诗歌鉴赏教学教案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意象?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具体事物,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屈服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骨粉、倔强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诗人描写的具体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它突出的是组合意象创造出诗的思想情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范围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简单的说,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砖块。

4、修饰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孤寂冷清,雄伟壮阔,恬静优美,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三、景物类型: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四、基本思路: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分析古诗词中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生动描绘。

(2)学会从景物形象入手,解读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分析古诗词中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景物形象的描绘。

2. 教学新课(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如《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分析其中景物形象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景物形象的生动描绘。

(3)讨论:景物形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 课堂练习(1)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4.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景物形象,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所学古诗词。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古诗词中常见景物形象的分类1. 自然景观:山水、江河、湖海、草原、田园等。

2. 季节景象:春花、夏雨、秋月、冬雪等。

3. 动植物形象: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

4. 人文景观:古建筑物、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等。

七、教学活动第七章: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经典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等,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形象。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策略第八章:实践演练1. 教师设计景物形象的写作训练,如以“夕阳西下”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一幅美丽的夕阳景象。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概念,认识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3. 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

2.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3.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手法。

4.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5.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表达手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景物形象表达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开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景物形象是什么。

3. 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4. 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景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5. 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其中的景物形象。

6.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互相交流和学习。

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并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运用景物形象。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并尝试创作一首含有景物形象的诗歌。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10.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实践,提高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提升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估学生对景物形象概念的理解程度。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解释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重要性讨论景物形象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1.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类介绍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不同类型的景物形象分析不同类型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1.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描述技巧讲解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探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景物形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形象2.1 山水自然景观分析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山水自然景观描写举例说明山水自然景观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2.2 季节与气候探讨季节与气候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释季节与气候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2.3 动植物形象介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动植物形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和主题相呼应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析方法3.1 文本解析基础介绍诗歌文本解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对诗歌语言、结构和意象的细致分析3.2 景物形象的解析步骤讲解如何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提供具体的解析步骤和技巧3.3 实例分析提供具体诗歌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景物形象的解析讨论解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思考方法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景物形象4.1 诗歌创作中的景物形象运用讲解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景物形象表达情感和意境探讨创作中如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景物形象4.2 创作技巧与建议提供诗歌创作中关于景物形象运用的技巧和建议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4.3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改进建议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提供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进行景物形象的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解析5.2 学生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5.3 诗歌鉴赏总结与反思总结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景物形象解析6.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深入解析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月、花、鸟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6.2 唐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分析唐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讨论自然景观在唐诗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6.3 宋词中的城市与景物探讨宋词中城市与景物的描绘,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解析城市与景物在宋词中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哲理第七章: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转换7.1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新颖性和转换性探讨现代诗歌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现代感和个性化情感7.2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与内心世界讲解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诗人内心世界的联系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景物形象如何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7.3 现代诗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运用独特的景物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提供创作建议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第八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背景8.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传统文化探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体现和反映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影响和意义8.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地域特色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如何展现地域特色和风情引用不同地域的诗歌为例,解析地域文化如何影响景物形象的描绘8.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探讨时代背景对诗歌中景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诗歌鉴赏的深度与广度9.1 诗歌鉴赏的深度把握讲解如何深入理解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探讨诗歌鉴赏中深度把握的方法和技巧9.2 诗歌鉴赏的广度拓展指导如何广泛阅读和比较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诗歌鉴赏中广度拓展的重要性和方法9.3 诗歌鉴赏的综合素养提升强调诗歌鉴赏中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诗歌鉴赏提升审美、文化和思维能力第十章:诗歌鉴赏教学总结与反思10.1 诗歌鉴赏教学成果评估总结整个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和成果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和进步10.2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反思反思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10.3 教学实践与研究展望分享诗歌鉴赏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展望未来诗歌鉴赏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第十一章: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11.1 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创新手法和特点探讨现代诗歌如何通过创新景物形象表达时代感和个性化情感11.2 现代诗歌中的多元景物形象运用讲解现代诗歌中多元景物形象的运用,如科技、城市建筑等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多元景物形象如何丰富诗歌表达11.3 现代诗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运用创新的景物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提供创作建议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第十二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关系12.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探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与主题相互呼应和关联分析景物形象在诗歌主题表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2.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融合讲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融合技巧引用具体诗歌为例,解析景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12.3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哲思的结合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与哲思的结合方式探讨景物形象在诗歌哲思表达中的意义和价值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批判性思维13.1 诗歌鉴赏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讲解如何在诗歌鉴赏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探讨批判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13.2 诗歌鉴赏中的分析和评价技巧指导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强调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标准13.3 诗歌鉴赏案例讨论提供具体诗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评价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跨文化视角14.1 诗歌鉴赏中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景物形象表达探讨跨文化比较在诗歌鉴赏中的意义和价值14.2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交流讲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引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为例,解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4.3 诗歌鉴赏的全球化视野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诗歌鉴赏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全球化对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认知的影响和意义第十五章:诗歌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15.1 诗歌鉴赏教学的资源整合探讨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强调资源整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15.2 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分析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创新方法探讨如何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5.3 诗歌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展望诗歌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强调诗歌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教案”,内容涵盖了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析方法、诗歌创作与景物形象、诗歌鉴赏实践、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景物形象解析、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转换、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文化背景、诗歌鉴赏的深度与广度、诗歌鉴赏教学总结与反思、现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主题关系、诗歌鉴赏的批判性思维、诗歌鉴赏的跨文化视角以及诗歌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等十五个章节。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镇安中学郝箫学习目标:1、复习鉴赏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2、学习规范答题的思路与步骤。

学习过程:一、关于诗歌的形象:鉴赏形象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和要点:1.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3.结合文章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4.紧扣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一)鉴赏诗歌之人物形象提问方式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2、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步骤: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答题模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通过描写了------(或诗中人物有哪些行为、动态或所描摹景物的方法),表现了------的情感(志趣感慨情怀------)经典示例:(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2014辽宁卷)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第一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一、考点说明二、常见题型题型一:意象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每拿到一首诗。

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

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

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

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情感为特征。

诗歌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力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观。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起到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等作用。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感知与描述2.1 感知景物形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注意描绘景物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2 描述景物形象教授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练习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方式,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第三章:景物形象的情感表达3.1 分析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描绘与作者情感的表述。

探讨景物形象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3.2 体验景物形象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诗歌中景物形象所传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4.1 理解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景物形象在诗歌中可能隐含的深层含义。

4.2 探索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等方式,探索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释。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创作实践5.1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案例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感知、描述、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5.2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创作一首以景物形象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诗歌作品。

第六章:诗歌中的景物转换与时空构建6.1 理解景物转换的意义解析诗歌中景物随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景物转换构建诗歌的时空感。

6.2 分析诗歌中的时空构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景物转换对时空的构建。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形象鉴赏(景物)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见形象的类型——景物形象。

2.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掌握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正确答题。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中常见形象的类型——景物形象。

2.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合起来共同创造一种意境。

(2)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3)“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真题回顾(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解析】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象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

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

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也便呼之欲出。

三、精讲点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教案教案标题: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描述这些形象。

2. 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培养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诗歌作品,包括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的诗歌。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3. 准备学生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包括诗歌分析和形象描述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景物形象的兴趣,例如播放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色的音频或展示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景物形象的感受和想法。

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2.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使用的词语、表达方式和意象等。

3.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实践(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方式,将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来。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出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5分钟)1.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描写景物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绘画、写作或表演作品,评价其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周围的景物,培养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造景物来表达情感、思想和主题的手法。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2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分类自然景物形象:如山水、花鸟、季节变化等。

人造景物形象:如建筑、雕塑、园林等。

第二章: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2.1 山水景物形象介绍山、水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

2.2 花鸟景物形象介绍花鸟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静夜思》、《春晓》等。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造景物形象3.1 建筑景物形象介绍建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夜泊牛渚怀古》等。

3.2 雕塑景物形象介绍雕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题临安邸》、《咏梅》等。

第四章: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技巧4.1 比喻和象征介绍比喻和象征在诗歌中景物形象表达中的应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江南春》、《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4.2 对比和衬托介绍对比和衬托在诗歌中景物形象表达中的应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高》、《题临安邸》等。

第五章: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情感传达5.1 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介绍景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等。

5.2 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情感传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第六章: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主题深化6.1 景物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系探讨景物形象如何帮助诗人深化诗歌主题。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金陵凤凰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6.2 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主题深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来理解诗歌的主题。

诗词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诗词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诗词鉴赏之景物形象教学目标1.复习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2.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3.提高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分析刻画景物形象的方法。

2.景物形象比较题型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应该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情感。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景物形象方法与技巧(一)题型一:意象型1.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解析:句中意象不难找出,注意句子中的名词;需要注意的是,意象体现出的不同氛围特点。

艺术效果的分析,要通过对比首联与颔联意象“细”“微”与“阔”“大”的不同特点,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来完成。

答案: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

2. 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引导学生思考景物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2. 讲解:介绍诗歌景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准备相关的诗歌文本,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2.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

3. 学生反馈表格: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分析其他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并注重景物形象的描绘。

九、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艺术。

十、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中的景物形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景物,并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江南春》1. 展示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习目标:1、复习鉴赏景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2、学习规范答题的思路与步骤。

学习过程:一、景象特点描述题1、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典例精析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①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②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氛围,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3、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课堂演练(09全国卷)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二、如何写景分析题1、提问方式:①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②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2、典例精析(09年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鉴赏诗歌中描述景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创作描写景物的诗歌。

教学准备:1. 多样化的诗歌作品,包括描述不同景物的诗歌。

2. 板书工具和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请他们分享景物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和印象。

2.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诗歌中描述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探究(15分钟):1. 选择一首有关景物的诗歌,如《静夜思》。

2. 与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歌,然后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形象是什么。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景物形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拓展(20分钟):1. 分发其他不同主题的诗歌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并找出其中描述景物形象的句子。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3. 学生小组轮流分享他们选择的诗歌,讨论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意图。

巩固(15分钟):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创作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或者参考之前学习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诗歌,并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诗歌中描绘景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鉴赏诗歌,提高对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扩展活动:1.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授课时间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和意境的一般常识2.能力目标:掌握解答意象、意境题的基本方法。

3.素质目标: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鉴赏诗歌意象。

4.思政目标:感知古代诗歌独特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掌握解答意象、意境题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鉴赏诗歌意象。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讲练结合;诱导启发五、教学准备1.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整理考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1.课前预习《优化设计》p281——p282,画面描述三步骤。

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学习:(约3分钟)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人给我们留下来许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在古诗词中,作者描写了许多的景物,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也就是说描绘了很多画面,这就是我们常说诗歌的景象,这些画面与诗人的情感史交融在一起的,作者或喜或悲,或触景生情,这些都是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中需要注意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鉴赏诗歌形象(景、意境)。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二、第一课时:内容精讲(35分钟)一、总体把握:积累知识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象”——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不是纯客观物象)意象=物象+情思燕子----今非昔比、物在人亡嫦娥----孤独、悔恨杨花----离散、漂泊杨柳----离别日----暗喻明君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流水----暗示年华或时光易逝。

长亭----离别南浦、西楼—送别之地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识记意象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

诗歌具有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造景物。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起到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等作用。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描绘与表达2.1 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体验其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2.2 诗歌中的景物描绘技巧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景物形象。

注意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3.1 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选择一首描绘景物形象的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3.2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第四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作4.1 学生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景物形象的诗歌。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描绘手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诗歌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第五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欣赏与解读5.1 欣赏不同诗人的景物诗歌选择不同诗人的景物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景物形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5.2 学生自主解读与分析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景物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报告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6.1 情感与景物形象的结合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喜悦、忧伤、孤独等情感。

6.2 学生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学生案例,分析案例中诗歌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联。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七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象征意义7.1 象征手法的理解解释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游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答案示例:第一步:这首诗通过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丽景图。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本句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②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败落春日图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③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请简要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答:
①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愉悦清新的晚归图。嫩竹荷花清新可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②营造了一种清新闲适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答:
【答案】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晚秋图,清晨启程时,风雨萧萧,江南水乡落叶飘飞;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③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第二步:营造了一种春意融融,明净绚丽的氛围
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专题(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②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寄寓了更加深厚的思乡深情,以景结情,创设情境,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后文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作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是以景结情;后一句写了月照长城的苍茫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