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合集下载

飞不过沧海的蝴蝶——浅谈《蝴蝶夫人》和《蝴蝶君》

飞不过沧海的蝴蝶——浅谈《蝴蝶夫人》和《蝴蝶君》
击 。真相是虚幻 的 , 因为它建立在谎 言之上。 四: 东西方 之间不可飞越的文化 之海 西方和东方 的冲突 , 是一个确确实 实的存 在体。不 同的肤 色, 不 同的种族 , 同的思 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 不 导致 了文化上的 冲突 。西方 人 总是站在 主观的角度去想 象东方 , 以为东方应 该是这样或 不应该 是那样 。在《 蝴蝶夫人 》 , 里 宾克顿可 以随 意租用 一处宅第 9 9年 , 9 用
赤 身裸 体站在仁 尼的面前 , 希望f尼 和 自己都 能承认这个真 相。但 ●
仁尼却 不敢正视 。他用无数 的谎言毁 了仁尼 的一 生 , 而仁尼 却用一
句话就毁 了他 的一生 宋丽 玲在故 事的结 尾喃 喃道 :b t ryb t “ utf ?u— e l
t l ” 心底对真相所抱有 的最后一丝希望受 到了彻底 的讽刺和打 ey 他 f ?
给予他完全 的毫无保 留的感情 。i 西方人总 是有着那种浪 漫情怀 , f l f
将 自己想像成骑 士去拯救 一个女人 , 给她带来幸 福和希望 。他就这
样 陷在 自己对爱情 的虚幻 巾 , 电以同样的 A以为是的姿态去想 象宋 舸玲对 他的爱 和依 赖 。当他 在 2 年之后 得知这个 让 自己付 出一生 6 和所有 的人竟 然是 个男人 时 , 的世 界开 始混乱 , 他 分不 清爱情 与仇
知更鸟筑巢 的那一天返 回。面对权 高位重的求婚 他相信 和f 尼之 间是有 爱 的 , 二 这种 爱是超越 了身 份 、 种族 、 色、 别之 上的。虽然 他嘴上说不相信 , 肤 性 并带着对 西 : 疗的仇视 心理 , 但他 内心 一直在编织着这样 的真相。所 以他在追求 , 想要 证明这个真 相 , 想让 自己和仁 尼都接受两人 间的同性 之爱 。他

爱恨交织-《蝴蝶君》中的宋丽伶的伦理诉求

爱恨交织-《蝴蝶君》中的宋丽伶的伦理诉求

爱恨交织-《蝴蝶君》中的宋丽伶的伦理诉求摘要:围绕东西方的权利关系及同性恋间的爱与恨这一伦理主线,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在其代表作《蝴蝶君》中一方面表达了对东方人对西方人的爱慕,另一方面又塑造出一个挣扎于东西方权利关系的压迫与同性恋不被理解的主人公宋丽伶。

宋丽伶其东方人的身份及京剧旦角的职业性质从本质上决定了对伽里玛的爱,然而回到当时文革特殊的伦理环境,东方长期受西方的支配与统治,宋丽伶对伽里玛代表的西方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与性别之恨。

关键词:《蝴蝶君》,文学伦理学,东西方引言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华裔剧作家,其代表作《蝴蝶君》于1988年在百老汇的尤金?奥尼尔剧场公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蝴蝶君》中宋丽玲通过爱与恨的纠结传达了不同的伦理诉求,并最终演绎了一场道德意义上的悲剧。

作为男旦的戏剧演员,宋丽玲因其特殊职业、民族、生理等身份对伽利玛产生强烈固执的同性之爱。

然而,面对中国数百年来受西方帝国主义凌辱的历史,在文革期间的宋丽伶对西方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之恨。

一、爱的伦理诉求“性别本身是一种社会构建,指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的生理性格不会改变,但是他的性别角色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黄,p99)。

“舞台后部,穿着传统中国服装的宋丽伶,以一个漂亮女人的面目出现了,她舞蹈着,表演着京剧的一个传统段落。

”(p03)。

宋丽玲第一次认识伽里玛时便是“以一个漂亮女人的面目”,潜意识里设定了宋丽伶在伽里玛心中的女性身份,“中国服装、中国音乐”无不宣释着宋丽伶的东方人身份,而京剧的表演在开场便告诉读者宋丽伶是一名戏子,一名京剧旦角。

黄哲伦把宋置于京剧中性别模糊的旦角。

以唱念打为核心的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京剧中的旦角表演时透露的是隐忍与柔弱,被西方视为中国阴性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此外,“‘艺术是为了大众’是让艺术家们保持贫穷的一个低劣的托辞”(p35)。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戏子是被人看不起的。

解读《蝴蝶君》中伽利玛的悲剧根源

解读《蝴蝶君》中伽利玛的悲剧根源

伽 利玛幻 想 的建构 与破 灭
( ) 一 伽利玛幻想的 自我建构
自卑感 。但在 东方 , 到了作为一个 西方人 的优越感 ; 他感 在
东方女子那里 , 他更感到 了作为一个西方男人 的力量。宋 丽
《 蝴蝶夫人》 中的蝴蝶夫人被 塑造成 西方人 眼中典 型的 东方女性 : 漂亮温顺 , 甘愿 为西方男子献 出一 切 , 包括生命 和尊严。而在西方男子眼中 , 东方女性仅仅只是一只供他 玩 弄的蝴蝶 , 这只蝴蝶美丽迷人却 没有思想 , 是根本无法 与男 性, 甚至西方女性获得平等地位 的“ 他者 ” 他们甚 至不惜用 , 钢针刺穿她的心脏来 占有她 。《 蝴蝶夫人 》 的故事 中有着深
情 愚 弄 了 , 自己 变成 了“ 蝶 夫 人 ” 他 蝴 。 ( ) 利 玛 的 自我 认 同危 机 二 伽
某种意义上说 , 伽利玛是 心理悲剧式 的人 物 , 是其 不健全 的
心理酿成 了其悲剧 , 而他的心理 缺陷是 由他生活的环境 和他 所受 的教育造成的。因此 , 本文选择心理学视角来分析这位
的社 会 根 源 , 西 方殖 民主 义 和 东 方主 义 。 即 关 键 词 : 想 ; 理 悲剧 ; 方主 义 幻 心 东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4 8 (09 0 08 0 1 8— 6 120 )4— 0 2— 2 0

要: 黄哲伦是一名美籍华裔文 学史上 重要 的剧作 家 , 的《 他 蝴蝶君》 是一部 解构《 蝴蝶 夫人》 的剧
作, 成功地塑造 了在幻想和现 实冲突中煎熬并最终走 向 自杀悲剧 的伽利玛形象。从心理 学视 角解读伽利玛
这一心理 悲剧式的人 物, 可以发现 , 造成伽利玛心理 悲剧 的原 因不仅仅是伽利玛 自己的幻想 , 还有 着更深刻

解读《蝴蝶君》中的“柏拉图式爱情”

解读《蝴蝶君》中的“柏拉图式爱情”

解读《蝴蝶君》中的“柏拉图式爱情”作者:杨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会饮篇》对爱的讨论入手,通过分析《蝴蝶君》中法国外交官伽里玛与京剧演员宋丽玲之间神秘复杂的爱恋关系,来探究剧本中所展示的柏拉图式爱情,同时也预示因为最终伽里玛没有遵循柏拉图式爱情中克制与向善的原则,所以造成了剧终幻想破灭,进而选择自杀的人生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蝴蝶君》;《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作者简介:杨佳(1994-),汉族,云南禄丰人,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1.引言美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是以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作为颠覆的原型,以冷战背景下一位法国外交官与一位中国京剧旦角演员之间的间谍迷案为主线创作而成。

国内外学者通过探究其中的民族与种族、东方与西方,性别与政治、身份与认同,乃至殖民与后殖民等重大文化命题来研究该剧本。

因此主角两人之间的爱恋是否属于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值得讨论。

而《会饮篇》所要传达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种被后人曲解的爱情观,它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人理解为精神恋爱的代名词,或简单地归结为同性之爱都有失偏颇,其真正要义在于向善和节制。

本文将把《会饮篇》中的颂词归纳总结同《蝴蝶君》中伽里玛和宋丽玲之间隐秘的爱恋相结合,来探求柏拉图式爱情的重要性。

2.“柏拉图式的爱情”——向善与克制《会饮篇》中柏拉图对爱情的看法非常独到,远超出常人思考的范围。

但是他所描绘的爱情如同他构建的理想国一样,虽然美,但是带有遥不可及的理想色彩。

他将爱情比作宗教,足见他对于爱情所表现的一种虔诚和执著的追求。

与现代人想法相悖的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指一般的男女之爱,而是指发生在男性之间的爱。

因此,领会“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去体验那种简单意义上由于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精神契合,而是要实践那种在爱情的迷狂下,节制使爱情高尚而给人带来的善和快乐。

《蝴蝶君》解析

《蝴蝶君》解析

《蝴蝶君》解析摘要:1.作品背景及意义2.主人公蝴蝶君的形象特征3.蝴蝶君与爱人祝英台的爱情故事4.蝴蝶君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沉浮5.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正文:《蝴蝶君》解析《蝴蝶君》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讲述了主人公蝴蝶君从年轻时期的意气风发,到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沉静内敛,最终在祝英台的陪伴下走向人生巅峰,却又因命运的嘲弄而跌落尘埃的故事。

通过蝴蝶君的一生,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1.作品背景及意义《蝴蝶君》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重重,民众疾苦,世风日下。

作品通过讲述蝴蝶君的经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2.主人公蝴蝶君的形象特征蝴蝶君是一个极具才情的人物,他才子佳人,英俊潇洒,既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又有江湖侠客的豪迈气概。

然而,他的性格中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抗拒,又有对世俗生活的妥协。

这种复杂多面的性格使得蝴蝶君成为了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

3.蝴蝶君与爱人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蝴蝶君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整部作品的核心。

他们相识于江湖,相互倾心,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现实中,他们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挠,最终无法相守一生。

蝴蝶君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4.蝴蝶君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沉浮蝴蝶君的一生都在封建社会的漩涡中挣扎。

他曾试图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最终还是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他的命运起伏不定,从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子,到一个落魄的江湖艺人,再到功成名就的一代宗师,最后又重蹈覆辙,重回低谷。

这一系列的命运波折,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摧残与束缚。

5.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蝴蝶君》的主题思想在于揭示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作品通过蝴蝶君的一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面,传达了对时代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3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4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5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6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7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8 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9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2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13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14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15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16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17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8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19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20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21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3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24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25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26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27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28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29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30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直接反馈和直接反馈对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影响31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32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33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34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35 从《彼得潘》看儿童世界36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37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38 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39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40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41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42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43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44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45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46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47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48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广告翻译49 态度系统的评价价值--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例50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5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5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53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54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55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56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57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58 谭恩美《喜福会》中人物对话含义及其功能分析59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60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61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62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63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64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6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66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67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68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69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70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71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72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73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74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75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76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77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78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79 简析黑人英语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影响80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81 浅析英语歧义句的成因及消除82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83 由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8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85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86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87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88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89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90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91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92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93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94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95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96 从女权主义角度对比分析《纯真年代》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97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98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9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0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101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102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 e d’Urbervilles103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104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10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06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107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108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109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110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11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11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13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114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1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6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117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11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119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20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121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122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123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1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5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26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127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28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29130 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131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32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33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3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135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36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37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138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139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140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141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身体政治解读142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4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144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45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146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147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148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149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150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151 浅析《双城记》中的牺牲精神152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153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54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155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156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157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158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159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方法160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161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162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63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16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65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66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167 《纯真年代》中的双性同体和自我实现168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70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71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72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73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174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175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76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17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78 库切《等待野蛮人》中的不可靠叙述179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180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1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83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84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8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86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187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88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89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190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191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92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爱》中的黑人妇女形象193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194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195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96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97 浅析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主题思想—以《赚大钱》为例198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199 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200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下的《蝴蝶君》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下的《蝴蝶君》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下的《蝴蝶君》研究《蝴蝶君》是1993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陈凯歌担任导演,黄自为编剧。

这部电影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国界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域出发,对《蝴蝶君》进行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了文化差异对交际过程的影响。

在《蝴蝶君》中,两位主角分别来自中国和法国,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的交流充满了挑战和困惑。

电影通过展示两位主角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交往,揭示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和困扰。

在电影中,男主角在法国的交际方式和价值观与女主角不一样,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这表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理论关注了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由于男主角不懂法语,而女主角不懂中文,他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肢体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电影通过展示两位主角如何借助身体动作、表情和眼神等来传递情感和意思,强调了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局限性和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这表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跨文化交际理论还关注了身份认同在交际中的作用。

在电影中,男主角身处法国,却无法完全融入当地文化,一直被视为外国人。

他的身份认同问题给他的生活和交际带来了诸多困扰。

通过这一情节,电影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通过观看《蝴蝶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思考如何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

《蝴蝶君》是一部具有跨文化交际主题的电影。

通过描绘两位主角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交流和相处,电影展示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身份认同等问题对交际过程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分析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并对我们自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和态度有所启发。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805990 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英语毕业论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开题报告+论文)2、(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4、(英语毕业论文)《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英语毕业论文)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6、(英语毕业论文)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7、(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8、(英语毕业论文)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英语毕业论文)《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开题报告+论文)10、(英语毕业论文)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1、(英语毕业论文)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12、(英语毕业论文)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14、(英语毕业论文)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5、(英语毕业论文)成长于丧失童真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现代主义解析(开题报告+论文)16、(英语毕业论文)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英语毕业论文)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探讨英语复合词教学19、(英语毕业论文)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0、(英语毕业论文)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1、(英语毕业论文)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22、(英语毕业论文)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2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24、(英语毕业论文)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开题报告+论)25、(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26、(英语毕业论文)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28、(英语毕业论文)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9、(英语毕业论文)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30、(英语毕业论文)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31、(英语毕业论文)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2、(英语毕业论文)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3、(英语毕业论文)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3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35、(英语毕业论文)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36、(英语毕业论文)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37、(英语毕业论文)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39、(英语毕业论文)《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40、(英语毕业论文)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开题报告+论文)41、(英语毕业论文)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42、(英语毕业论文)《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开题报告+论文)43、(英语毕业论文)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44、(英语毕业论文)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开题报告+论文)45、(英语毕业论文)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46、(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47、(英语毕业论文)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开题报告+论文)48、(英语毕业论文)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49、(英语毕业论文)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开题报告+论文)50、(英语毕业论文)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51、(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2、(英语毕业论文)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53、(英语毕业论文)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开题报告+论文)54、(英语毕业论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5、(英语毕业论文)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6、(英语毕业论文)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57、(英语毕业论文)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58、(英语毕业论文)《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9、(英语毕业论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0、(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对比61、(英语毕业论文)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62、(英语毕业论文)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开题报告+论文)63、(英语毕业论文)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6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66、(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67、(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68、(英语毕业论文)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9、(英语毕业论文)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70、(英语毕业论文)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71、(英语毕业论文)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2、(英语毕业论文)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73、(英语毕业论文)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74、(英语毕业论文)旅游英语翻译方法75、(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76、(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开题报告+论文)77、(英语毕业论文)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78、(英语毕业论文)《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9、(英语毕业论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80、(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81、(英语毕业论文)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82、(英语毕业论文)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84、(英语毕业论文)《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85、(英语毕业论文)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6、(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87、(英语毕业论文)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88、(英语毕业论文)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开题报告+论文)89、(英语毕业论文)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开题报告+论文)90、(英语毕业论文)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91、(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9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委婉语的内涵93、(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开题报告+论文)94、(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95、(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6、(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97、(英语毕业论文)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98、(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99、(英语毕业论文)“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00、(英语毕业论文)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10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102、(英语毕业论文)探究中西方委婉语产生的文化背景103、(英语毕业论文)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104、(英语毕业论文)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开题报告+论文)105、(英语毕业论文)“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开题报告+论文)106、(英语毕业论文)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07、(英语毕业论文)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10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09、(英语毕业论文)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110、(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11、(英语毕业论文)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开题报告+论文)112、(英语毕业论文)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3、(英语毕业论文)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14、(英语毕业论文)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115、(英语毕业论文)“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6、(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117、(英语毕业论文)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11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英语歧义句的成因及消除119、120、(英语毕业论文)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1、(英语毕业论文)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2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23、(英语毕业论文)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4、(英语毕业论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5、(英语毕业论文)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6、(英语毕业论文)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7、(英语毕业论文)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128、(英语毕业论文)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2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30、(英语毕业论文)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31、(英语毕业论文)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2、(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33、(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开题报告+论文)134、(英语毕业论文)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5、(英语毕业论文)清明节与万圣节的比较136、(英语毕业论文)《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7、(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138、(英语毕业论文)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39、(英语毕业论文)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0、(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141、(英语毕业论文)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的美国精神142、(英语毕业论文)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43、(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144、(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5、(英语毕业论文)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46、(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7、(英语毕业论文)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8、(英语毕业论文)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9、(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0、(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51、(英语毕业论文)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2、(英语毕业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3、(英语毕业论文)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54、(英语毕业论文)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155、(英语毕业论文)《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156、(英语毕业论文)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58、(英语毕业论文)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59、(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0、(英语毕业论文)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16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16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63、(英语毕业论文)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4、(英语毕业论文)《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165、(英语毕业论文)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166、(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167、(英语毕业论文)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8、(英语毕业论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169、(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0、(英语毕业论文)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171、(英语毕业论文)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2、(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73、(英语毕业论文)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4、(英语毕业论文)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开题报告+论文)17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76、(英语毕业论文)Chinese Auto Companies’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 olvo(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7、(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开题报告+论文)178、(英语毕业论文)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179、(英语毕业论文)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180、(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1、(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2、(英语毕业论文)《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183、(英语毕业论文)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184、(英语毕业论文)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185、(英语毕业论文)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186、(英语毕业论文)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187、(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88、(英语毕业论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开题报告+论文)189、(英语毕业论文)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0、(英语毕业论文)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192、(英语毕业论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93、(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 )194、(英语毕业论文)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195、(英语毕业论文)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6、(英语毕业论文)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开题报告+论文)197、(英语毕业论文)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98、(英语毕业论文)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99、(英语毕业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200、(英语毕业论文)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因为需要,彼此依存——析《蝴蝶君》中主人公关系维系的原因

因为需要,彼此依存——析《蝴蝶君》中主人公关系维系的原因

to ft e d f e e t i r r h e fn e so a h o h rt a h y f n l e a s p r b e i n o h if r n e a c i s e d fe c t e h tt e i a l b c me i e a a l .An h s e h o y n dt i f . i
A s at M.utrl h s sa lhdt of ue t lre x a oinain n pe tes . bt c: B t fy a tbi e w i rs hburds u l r tt .adu sth t r e e s g wi e e o e
r ot pe ma e oft e ton t s .Thi pe e st a l z he r otc us ort u t i e r l — e y d i g he W s heEa t spa rs ek o na y e t o a e f hes s a n d e a
的形象 , 是一部解构普契尼作品《 蝴蝶夫人》 的经典
之作 。这种对 性别 的解构颠 覆 了西方对 东方 的魔 幻
化认识 和固有 的东 西 方 权利 关 系 模式 , 如 赛义 德 正
在《 东方学》 中所说 :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 “ 被

收 稿 日期 : 0 10 —8 2 1—1 0
利关系模式。本 文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解释 主人公宋丽玲 和伽利玛保 持持久关 系的根本 原因 , 即彼 此可 以满 足对方多种层
次的 需 要 。伽 利 玛 失 去 宋 丽 玲 扮 演 的蝴 蝶 夫 人 就 无 法 生 活 , 因此 在 知 道 宋 丽 玲 的真 实 身 份 后 选 择 自杀 , 现 实 告 别 , 到 自 与 回 己 的幻 想 空 间 。

精神分析批评视域中《蝴蝶君》中宋丽玲的性别身份之谜

精神分析批评视域中《蝴蝶君》中宋丽玲的性别身份之谜

精神分析批评视域中《蝴蝶君》中宋丽玲的性别身份之谜【摘要】《蝴蝶君》是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

剧中的“女”主人公、京剧旦角宋丽玲的性别问题一直是读者争议的热点。

从1960年伽里玛对宋丽玲的一见倾心,到1986年巴黎审判时宋丽玲坚持褪去女装以最直白、粗暴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男儿身,在两人二十余年共同生活中伽里玛究果真没有识破宋丽玲的男性身份,还是他故意回避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解开这一谜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一层层揭开了隐藏在伽利马心中的宋丽玲真实性别身份的秘密。

【关键词】《蝴蝶君》;人格理论;同性恋倾向;伽里玛;宋丽玲一、引言《蝴蝶君》的创作最初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法国外交官伯纳德·布希科(Bernard Boursicot)和中国京剧男旦时佩璞坠入了爱河,这个持续了二十年的浪漫爱情故事最终却是个间谍案件。

布希科一直以为时佩璞是个女人,他们还有爱的结晶:一个男孩。

①华裔剧作家黄哲伦读到这个故事后,敏锐地觉察到这个真实故事中丰富的文化、政治和性别隐喻,“那个法国大使所爱上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种东方女性的模式”[1]。

他把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作为线索穿插其中,创作出了这部充满性别神秘色彩和具有颠覆性的作品。

《蝴蝶君》中的主人公宋丽玲和伽里玛的奇特爱情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痛苦演绎,他们的本我同性冲动与现实的规约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规范过着不真实的生活,但最终他们的自我无法寻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不得不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抉择的痛苦,去直面残酷的现实。

在二十多年的相处中,他们都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无意识地规避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每当这个公开的秘密即将浮出水面的时候,超我意识的规约总能及时将它压制下去,直到最后,当所有历史的积累使主人公的心理不堪负重时,它被以一种最直白的方式宣告出来。

二、伽里玛的同性恋倾向作为伽里玛最喜爱的一部歌剧,《蝴蝶夫人》展示了他心中最完美的男人形象——征服一个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恭顺、柔弱的东方女性。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下的《蝴蝶君》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下的《蝴蝶君》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下的《蝴蝶君》研究《蝴蝶君》是由韩国作家金东植创作的小说,通过描述一对跨越文化差异的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理论视域对《蝴蝶君》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小说中的主人公蝴蝶君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而女主角慧儿则是一个韩国女孩。

小说中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和相爱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他们往往会面临语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在小说中,蝴蝶君和慧儿也面临了这些困境。

蝴蝶君中文水平较高,但在与慧儿交流时仍然感觉到语言上的障碍,他们需要通过努力沟通来理解对方。

由于文化差异,蝴蝶君和慧儿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也存在分歧。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当人们意识到他们的差异并试图理解对方的文化时,他们会更加容易建立联系和共识。

在小说中,蝴蝶君和慧儿通过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并试图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

小说中的情节描写了蝴蝶君和慧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当人们身处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他们往往会面临文化冲突和情感问题。

在小说中,蝴蝶君和慧儿都遇到了这些问题。

蝴蝶君在韩国面临着各种挑战,他经常被人误解和歧视,尤其是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

而慧儿面临的挑战则是她的家人对于她和蝴蝶君的关系的反对。

这些困惑和挣扎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重重阻力和困境。

这也反映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中所描述的文化适应的过程,人们需要面对文化冲突和挑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

小说中揭示了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文化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蝴蝶君和慧儿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的相识和相爱是基于彼此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蝴蝶君通过学习韩语和韩国文化,与慧儿的家人和朋友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认可。

电影《蝴蝶君》中的性别悖谬

电影《蝴蝶君》中的性别悖谬

电影《蝴蝶君》中的性别悖谬刘玲 唐文俐赣南师范大学摘要:美国电影《蝴蝶君》集中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存在的东方定式思维的幻想,黄哲伦却创造性的用悖谬的手法重新阐释了这部影片反映出来的戏剧冲突,作者通过结合康奈尔的别模型,进行了两个主人公之间情感关系、权利关系和生产关系的解读。

关键词:《蝴蝶君》;康奈尔;性别悖谬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蝴蝶君》是由美籍华裔戏剧家黄哲伦创作的戏剧《蝴蝶君》改编,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拍摄的解构式的影片。

《蝴蝶君》演绎的是伽里玛与宋丽伶两个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性别关系。

(洪文慧,2013:39)它讲述了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在一次歌剧舞台上邂逅舞台上扮演蝴蝶夫人的中国演员宋丽玲,在宋丽玲的刻意引诱下伽里玛爱上了这个东方“女”子,而宋丽玲的真实身份却是一名为获取美国在越南行动计划而与他接触的间谍。

20年间,两人陆陆续续为中方传递情报,故事结尾是宋丽玲走向法庭,指控伽里玛为了他和“儿子”一直泄露情报的事实。

伽里玛被捕后在狱中自尽身亡。

《蝴蝶君》在美国影响巨大,以《蝴蝶君》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逐年增加,本文将影片中反映出的“悖谬”来为对象,以康奈尔的性别研究理论俄日视角解读这部反常规的电影。

康奈尔在《性别》(Gender,2002)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性别关系结构模型,作为其性别研究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该模型包括权力关系、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象征关系四重关系(Connell,2002:55-56)。

其中,权力关系主要指父权制性别秩序;生产关系指性别劳动分工以及两性的不平等经济地位;情感关系包括各种性欲投射关系(异性恋或同性恋)和性别偏见(厌女症或恐同症);象征关系指性别关系在语言、符号等再现系统上的体现(Connell,2005:76)。

本文不对《蝴蝶君》进行象征关系的分析是因为在情感、权利、生产这三个层面已经包含了象征关系的理解。

一、情感关系的悖谬《蝴蝶君》围绕着宋丽玲和伽里玛的爱情故事来展开的,两人一见倾心,迅速坠入爱河,却因为这段爱情的起点错误造就了伽里玛狱中自尽的悲剧结尾。

由死而生——对《蝴蝶君》中伽里玛的人格结构分析

由死而生——对《蝴蝶君》中伽里玛的人格结构分析
束 ,长期积淀在 自我 之中。 自我 ( e g o )处于本我
和妻子海尔佳结婚 , 海尔佳 比他还要大 , 但 是无论 是作 为一名 丈夫还 是作 为一名清教徒 , 在他长达八
收稿 日期 :2 0 1 3 - O 1 . 0 8 作者简介 :李 天娇 ( 1 9 8 9 一) ,女,云南大理 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 。
求得个体 的舒适, 获得快乐, 避免痛苦 。 ” ‘ 在二 十年 的相处生活 中, 伽里玛真是毫不知情 宋丽玲 隐瞒了他什 么?伽里玛 并非对宋丽玲 的隐 瞒毫不知情 , 可 是他选择一直这样往下走 , 因为 自
始至终 , 宋丽玲 都时去其他外国大使 的住 宅聚会或

性所允许 的范畴之 内 ,使之遵循 “ 现实原则 ” ,以
换取本 我的安全和成功 。超我 ( s u p e r e g o )则是外
部世 界在人 内心的反映 , 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 循社 会道德准则这样一种意识 , 也就是俗称的 “ 良心” 。
超我是本 我的压制者 ,依靠 的是 “ 求善原则 ” 。在 弗洛伊德 的这 个精神 结构里 , 自我 的处境最 为艰
只为爱殉情 的蝴蝶 。 本文 旨在通过弗 洛伊德 的人
格结构说分析伽里玛 的人格结构 , 活着 的伽里玛长 期深受本我 、 超我 、 外部世界的规范这j种力量的 压制和钳制 , 在爱 的本能驱使下努 力在本我 、 超我
之中努力保持着生活 的平衡 , 然而最终在现实 的强 制压迫下 超我的压倒 性力量使得伽 里玛 只能 用死
年婚姻 里 ,他 “ 一直都很忠贞” 。也 因此被他浪荡
的朋 友马克视 作 “ 软骨头” ” ,囚为他从来不参与

论黄哲伦《蝴蝶君》中二元对立的解构

论黄哲伦《蝴蝶君》中二元对立的解构

论黄哲伦《蝴蝶君》中二元对立的解构作者:孙蒙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5期摘要:二元对立在西方传统哲学概念中由来已久,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目的在于消解这种对立。

黄哲伦的《蝴蝶君》通过对《蝴蝶夫人》的颠覆性重塑,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东西方与男女间的二元对立机制,打破了文化霸权统治下的西方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二元对立;《蝴蝶君》;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11-01《蝴蝶君》(M. Butterfly)是由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于1988年推出的,该剧从一问世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并获得了美国戏剧界最高奖—托尼奖( Tony Reward)。

因为此剧,黄哲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

《蝴蝶夫人》是意大利的一部具有东方色彩的歌剧。

此剧讲述了痴情的东方女子毫无怨言地爱着薄情的白人男子,并最终为他牺牲自己自杀身亡的故事。

因为该剧的成功,东方女子顺从,卑下,软弱的的固定模式在文学史上根深蒂固。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一直以来都试图创作一部打破此剧中传统东西方和男女关系的作品,《蝴蝶君》正是作者基于此意向而完成的。

剧中作者颠覆了西方主宰东方,男人支配女人的模式,将东西方关系和男女关系进行了毁灭性的颠倒,打破了文化霸权统治下的西方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指出,解构的对象就是被称作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逻各斯主义之所以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是依赖于等级制的二元对立:即内容/形式、西方/东方、男人/女人等等。

在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中,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很多批评家指出,对于很多理念,如男性/女性,文明/野蛮,白种人/有色人种的二分,直接赤裸裸地为所谓西方白种“文明人”的霸权和政治优越提供了借口。

二元对立在西方传统哲学概念中由来已久,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目的在于消解这种对立,指出二元对立中的后者,也就是受支配的、处于边缘地位的一方也可以影响处于中心的一方,从而从理论上倡导一种多元主义的倾向。

《蝴蝶君》解析

《蝴蝶君》解析

《蝴蝶君》解析一、概述《蝴蝶君》的故事背景与主题《蝴蝶君》是一部揭示中西文化碰撞、探讨性别认知与爱情伦理的作品。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和法国,讲述了我国外交官宋丽贞(女)与法国戏剧家罗伯特(男)之间一段跨越国界、性别和文化的错位爱情。

作品通过描述两位主人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展示了中西文化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他们的爱情带来的困境。

二、分析主人公宋丽贞的角色特点在《蝴蝶君》中,宋丽贞是一个极具矛盾冲突的角色。

她热爱自己的国家,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却在与罗伯特的交往中不断妥协、挣扎。

她深知自己与罗伯特之间的文化差异,却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错位的爱情。

宋丽贞的角色展现了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勇敢与无奈。

三、探讨《蝴蝶君》中的爱情观《蝴蝶君》中的爱情观具有跨文化、跨性别的特点。

宋丽贞与罗伯特的爱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的基础之上。

他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愿意为对方妥协,也在努力寻找共同点。

这种爱情观突破了性别和文化的界限,具有更为包容和宽厚的品质。

四、比较中西方文化在对待爱情方面的差异在《蝴蝶君》中,中西方文化在对待爱情方面的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东方文化强调忠诚、责任,而西方文化注重自由、独立。

这两种文化观念在宋丽贞与罗伯特的爱情中产生了碰撞,也让他们在面临困境时有了不同的选择。

通过对比这两种文化对待爱情的态度,作品表达了爱情超越文化界限的主题。

五、总结《蝴蝶君》给现代爱情的启示《蝴蝶君》给现代爱情的启示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对方的差异,包容对方的文化背景,寻找共同点。

爱情需要勇气去面对困境,也需要智慧去调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爱情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蝴蝶君》中的男性霸权和文化冲突

《蝴蝶君》中的男性霸权和文化冲突

《蝴蝶君》中的男性霸权和文化冲突作者:唐荔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蝴蝶君》这部剧中的主题多种多样,主要探讨了民族与种族,东方和西方,性别与政治以及身份认同和殖民主义等问题。

此外,黄哲伦还运用了戏剧误解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惊诧和快感。

本文,通过男性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一理论,旨在揭示剧中严重的男性霸权,身份追寻和文化冲突等问题,并且深究其历史和社会原因。

关键词:伽利马宋男性霸权文化冲突身份追寻一.引言黄哲伦,作为如今好莱坞和百老汇最知名的剧作家,在1986年创作了其成名作《蝴蝶君》。

这部剧不仅在1988年为他赢得了托尼最佳戏剧奖,还使得他成为当今美国最成功的美籍华裔剧作家。

《蝴蝶君》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前任大使加利马和中国话剧演员宋丽玲之间匪夷所思的故事。

剧中出现了各种二元对立的元素,例如中西方之间,两性之间,现实与幻想之间等等。

其中,男性霸权和文化冲突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

而和女性研究相比较而言,男性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更迭,男性这一概念也在变化。

而男性霸权是男性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社会里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及其对女性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男性霸权指的是男性所犯下的一些恶行,这更加巩固了性别理论。

其中,男性霸权内部还有等级分明,边缘男性在其建构中处于被动状态。

所以,男性霸权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它展现了男性霸权的动态角色并且展现了西方男性霸权的典型权利欲求。

二.加利马和宋:西方男性霸权和东方女性顺从加利马,是西方男性的典型代表,终日沉浸于西方人对东方单方面的认识。

但事实恰恰相反,是他,而不是宋丽玲,尝试自杀,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一屈辱的真相:他受到了来自东方的欺骗并惨遭抛弃。

他想通过自杀来维护他所代表的那个政治世界的形象,但在政治的情况下,这一举动更可能来的是嘲讽而非悲情。

讽刺的是,他和蝴蝶夫人选择同样的结局,更加证明了他内心和蝴蝶夫人是多么地相似。

《蝴蝶君》幻想

《蝴蝶君》幻想

《蝴蝶君》幻想他说,他爱错了人。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他已经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

那么多年了,即使知道他也是男人,这个爱也早已收不回来了。

活下去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他自己或许并不觉得可笑。

可是生活已经把他嘲笑得体无完肤。

我们就是这样轻易的去否定爱,然后再哀声怨气地感叹这个世界没有真爱。

起初,我有点看不下去,因为我明明知道这两个都是男人,我明明知道这个男的不知道宋其实也是男的。

我为这个男的感到痛苦感到羞耻,我也为宋感到痛苦感到羞耻。

我甚至觉得或许我不要活着就不必看到不必知道这样的错误。

可是我发现,这个错误其实很美丽很美丽。

或许对于高仁尼来说,这便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

当宋是女人的时候,他爱她;当宋是男人的时候,他还是爱她。

覆水难收,谁说不是这样呢?不管是高仁尼还是蝴蝶君,他们都感动了我。

或许也在我不知道的角落感动着无数的人。

所以,我常常在想,我从很早很早之前就常常在想,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呢?又为什么会有异性恋呢?我们所理解的恋爱,我们总说是两个人的事,但是放在了现实中,其实我们总是用"男女两个人的事"这样的观点来解析,并且认为理所当然,伦理如此。

但事实,我们所认为的伦理不过只是繁衍的需要,并不就是所谓的恋爱的需要。

我可不可以认为,从一开始,我们就先入为主的扭曲了"爱"的理念?其实,我总是愿意认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属于"双性恋",在这个世界上,明显的,异性恋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同性恋就屈居了"在野党"的地位。

可是,并不意味着,异性恋就是正常的正确的,同性恋就是不正常的不正确的。

这跟历史显然有些相似,谁取得了统治权谁就改写历史,成王败寇嘛。

是什么驱使异性恋成为多数呢?我不能肯定的说,因为我也没有研究,我只是说个我的观点--生理需求的驱使,鉴于人类繁殖的需要,最后习惯成自然。

当然,我并不是在此否定异性之间的真爱。

异性之间的真爱比较容易产生,我想不能被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生理冲动。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从形象学视角解读《蝴蝶君》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从形象学视角解读《蝴蝶君》
丽玲而言, 她清楚地明白伽里玛作为一个西方人 , “ 你怎么
射自 我。自 我塑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也是他者反射 自我变化 的过程。宋丽玲软弱和等待被支配的他者形象从某种程度 上来说其实是强大的西方伽里玛的形象, 所以说塑造他者 形象也是进行 自 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但是, 建构者与被建 构者的互动关系的探讨重点并不是为了辨别被建构者形象 的真伪, 而在于探讨形象所反映的建构者自身的文化、 被建
后 所 隐 藏 的 虚 构性 和 殖 民主 义 意识 。 关键 词 : 自我 ; 他者 ; 互 动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黄哲伦的《 蝴蝶君》 是以对著名歌剧《 蝴蝶夫人》 进行 东西方文化的倒置而创作的。国内评论家主要从后殖民主 义和解构主义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 认为东方主义的思维 模式是“ 加利马尔丧失 自我、 走向毁灭的祸根” , ¨ 黄哲伦 “ 有力地颠覆了长久以来西方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 义” , 但很少有学者从形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因 此, 本文试图运用形象学的理论, 通过分析戏剧中伽里玛和 宋丽玲的互动关系来探讨黄哲伦笔下的东方形象。 形象学是2 0世纪中叶在 比较文学领域兴起的一门学 科, 它主要研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 但其实质并不在于 研究异国形象的真伪。所以, 狄泽林克作为当代 比较文学 形象学的代表人物认为, “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首要追求是, 认识不 同形 象的各种 表现 形式 以及它 们 的生成 和影 响” 。 在形象学中, 作为建构者的自 我和作为被建构者的 他者形成互动关系, 相互影响。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的概念, 他者的形象是 自我依据社会总体想象物描写和塑造出来 的。二者的互动性正如形象学大师巴柔所言“ 我注视他者, 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出我这个注视、 言说者、 书写者的某 种形象” , l 4 J 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张力关系。 在《 蝴蝶君》 中, 我们可以找到自我与他者的对应人物。戏剧中典型的 代表异族形象的个体他者, 即来 自 东方的京剧演员宋丽玲。 而戏剧中的“ 我” 来自西方的伽里玛则代表了自我势利, 成 为戏剧中异国他者的形塑者。自 我按照主观臆想去塑造他 者形象 , 宋丽玲便成为美丽、 谦卑、 顺从、 等待被支配的东方 女子形象。同时, 他者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他者, 也 照出自己。也就是说, 创造者 自我的民族形象隐藏在异国 民族形象背后。戏剧中伽里玛最终在法庭上在他者影像中 看到了自 我的形象, 认清 自我, 回归自我的历程 , 揭示出了 东方他者形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因为需要,彼此依存——析《蝴蝶君》中主人公关系维系的原因

因为需要,彼此依存——析《蝴蝶君》中主人公关系维系的原因

因为需要,彼此依存——析《蝴蝶君》中主人公关系维系的原

曾光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7)003
【摘要】<蝴蝶君>塑造了宋丽玲和伽利玛这两个性别模糊的形象,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魔幻化认识和固有的东西方权利关系模式.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解释主人公宋丽玲和伽利玛保持持久关系的根本原因,即彼此可以满足对方多种层次的需要.伽利玛失去宋丽玲扮演的蝴蝶夫人就无法生活,因此在知道宋丽玲的真实身份后选择自杀,与现实告别,回到自己的幻想空间.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曾光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2
【相关文献】
1.看“蝴蝶的轮回”——浅析《蝴蝶君》中的“跨文本关系” [J], 任雁冰
2.从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分析《蝴蝶君》主人公关系维持和破裂的原因 [J], 潘君芳
3.作家笔下的作家r——简析《赎罪》与《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作家形象的设定
[J], 张一帆
4.析《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J], 杨雯淇
5.析《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J], 杨雯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蝴蝶君

蝴蝶君

《蝴蝶君》影评------------文艺范儿洛阳一高高三(2)班尹姝瑶一个男人爱上一个男人。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男人扮的女人。

第一句说明这人取向特殊,第二句说明爱情是陷阱和杀伤力巨大的生化武器。

说到底,文艺片儿而已,传奇故事而已。

高利玛,一个法国人来到中国。

1964年,因为一场歌剧《蝴蝶夫人》掉进东方女人的陷阱。

一个美艳的,神秘有才华的,男扮女装的“女人”的陷阱。

然而他们都不过是偷取情报的小偷儿罢了。

就好像一场现代社会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婚外情。

40多岁中年法国已婚男人来到中国,结识一个生得很美艳性格也让人觉得意味无穷的女子。

我初见宋高两人对话觉得宋以一个典型东方女子形象出现-----和服白袍的蝴蝶夫人秋秋桑----却切入了一个针锋相对的、西方女子的性格,毫不留情地发表一通西方人对东方女子个性温婉逆来顺受习以为常并视之为美的批评,无休止是朵带刺儿的玫瑰!或许人生来受犯贱,那些不给自己好脸色的似乎总是特别的吸引人,不可理喻!按照此论,高一次又一次见宋,听戏,所谓“了解中华文化”实在顺理成章得很。

顺便说一句,电影里金发第男人的眼神只传达两个讯息----好奇无知和色胆包天。

也许这么说太过,但我怎么看怎么猥琐,相信吗?每个出轨的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哦,罗蜜欧,你为什么是罗蜜欧!原谅我很想吐槽,MR高被亲爱的蝴蝶忽悠着谈了一场柏拉图。

后来犯罪事实爆出,他在法庭见到了证人宋,作为男人的宋,他的蝴蝶。

我相信他的感觉比知道自己中了500万后又听闻自己死了老婆还要微妙上许多倍。

哦,罗蜜欧,你为什么是罗蜜欧!莎翁的五场二十四幕中,我认为这一句可堪精髓,换一下,哦,男人,你为什么是男人!其实现在改变那啥啥----呃,扯远了。

法庭以后越来越像仪式,仪式化,符号化的场景-----宋在囚车里脱下自己的衣服-----高最后在表演中死去,当着所有人澄清事实。

生活突然成为一种嘲弄,白天黑夜地交加,真实与爱情的幻影面对穿衣或裸体的两个宋,墙里墙外的两处嘲讽,戏剧和现实的两次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3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4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5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6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7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8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9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0 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11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12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13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4 理智胜于情感15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16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17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18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19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20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2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22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23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24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25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2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27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28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29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30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31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3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33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34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35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36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3738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39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40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41 亨利•詹姆斯的《金碗》中的婚姻观42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43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44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45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46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47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48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49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50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51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52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53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54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55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56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57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58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5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60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61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62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6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64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65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66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67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68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6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70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71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72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73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 ess74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75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76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77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7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79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80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81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8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83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8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85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8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87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88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89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90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91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92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93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94 论英汉翻译过程95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96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97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98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99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00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10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102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0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104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105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0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07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08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09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10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11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12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13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14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115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16117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118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19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120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121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122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123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124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125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126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 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127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128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29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130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的二次创作131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132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133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134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135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136 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137 金融英语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138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39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140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14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142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4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144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145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46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147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148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14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50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151 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152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153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54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155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56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157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158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59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160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161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162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163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164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165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66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167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168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169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170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17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72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73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174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175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76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177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78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179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80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181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8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183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84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185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86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187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88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189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190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191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192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193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194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195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196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97 简爱性格研究198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199 从态度系统分析小说《简•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