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
案)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随堂演练
1.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
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解析: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
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2014浙江萧山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及例题解说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
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_________乐景哀情__________________托物言志__________________以景结情例: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_________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_________3、托物言志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_________4、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_________5、以景结情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_________练习: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正面描写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例1、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例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2、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例、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3、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点面。
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例1、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例1、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特别关注】: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完整版)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一、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这些诗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试做分析。
1、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答:【明手法】细节描写【阐运用】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析效果】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东栏梨花 [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答:【明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阐运用】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析效果】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3、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答:【明手法】怀古伤今,对比【阐运用】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析效果】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4、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明手法】拟人手法。
【阐运用】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
【析效果】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5、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明手法】对比【阐运用】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点分类题:表现手法类
古诗词鉴赏:表达手法类1.【古诗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晚次乐乡县①[唐]陈子昂故乡者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③夜猿鸣。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
本诗是诗人由蜀入楚途中,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噭(jiào)啦:猿猴啼叫声。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画线句子。
4.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唐]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①,适远②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①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②适远:到远方去。
杜甫常常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反衬深沉积郁的哀愁,写乐景抒哀情。
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以花的灿烂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乐写哀,景象越优美,越增添伤痛。
诗人移情于物,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极度苦恨。
请结合诗句,说说《南征》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5.【古诗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运用典故的是哪一联?有何作用?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的颈联描绘景物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古诗阅读。
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呀!就像你想看得超级远,那不得使劲往上爬嘛!它夸张地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这里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呢!把春风比作剪刀,多形象啊,就好像春风真的能像剪刀一样裁剪出细细的柳叶来。
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哇塞,这夸张得太厉害啦!那瀑布简直像是从天上的银河直直落下来的,这手法太妙啦!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对仗多工整呀!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就像两个人在比谁更厉害一样。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了比喻呀,把雪比作梨花,一夜之间仿佛春风吹来,让好多树都开满了梨花,这画面感,绝了!6.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这夸张得也太吓人了吧!白发都三千丈啦,那得有多愁啊,真让人感叹!7.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比喻得恰到好处呢,沙漠像雪,月亮像钩子,这描写多生动啊!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多么自然的白描手法呀,就简单地描写春天睡觉醒来听到鸟叫,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9.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思念,这想象的手法真厉害!10.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好一幅欢乐的画面啊,用简洁的语言就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这写作手法太赞了!我觉得古诗中的这些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真的是太神奇了,能让简单的诗句变得那么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啊!。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题目1:请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诗。
(4分)答题格式:1. 诗句内容理解(1分):这几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大海中涌现出来的。
2. 表现手法(1分):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 情感表达(1分):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魄,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艺术效果(1分):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大海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这是赏析的基础。
然后明确运用的夸张和想象手法,这种手法能拓展诗歌的意境。
从情感上看,曹操当时的心境和他的政治抱负在诗中有所体现,而这样描写的艺术效果就是让整首诗充满了雄浑壮阔之感。
题目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和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
(4分)答题格式:1. 修辞(1分):运用了拟人修辞。
“生”“入”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2. 哲理(2分):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3. 情感与效果(1分):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解析:从修辞角度看,拟人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哲理方面,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交替,暗示了新旧事物的交替规律。
这种描写在情感上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在艺术效果上能给读者带来鼓舞。
题目3:请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分)答题格式:1. 内容(1分):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景象,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2. 炼字(1分):“争”和“啄”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争”字写出了黄莺争向暖树的活泼动态,“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的情景。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1、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高考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⒈托物言志:特征: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例如: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⑵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分析表达作用:⑴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⑵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⒉用典:特征: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分析表达作用:①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⒊动静结合:特征: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如:①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②“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分析表达作用:①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②诗中以声衬静,没有鸟啼、钟声难以反衬出静,更不能反映出诗人羁旅的乡愁。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de)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de)形象(de)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de)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de)衣着打扮如何(de)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de)痴态,间接写她(de)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de)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de)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de)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de)××××(或“来表现场景(de)××××”),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de)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de)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de)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de)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de)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de)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de)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de)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de)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de)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de)境界,多么深沉(de)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de)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de)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de)特色色调,渲染离别(de)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de)思念情怀.)考查“渲染”(de)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de)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de)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de),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de)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de)事物或者同一事物(de)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de)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de)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de):“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de)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de)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de)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de)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de)手法描写两种不同(de)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de)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e)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de)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de)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de)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de)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de)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中借“行者”、“少年”等(de)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de)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de)是以物烘托人,如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de)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de)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de)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de)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de)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de)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de)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de)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de)万物上,何等澄明(de)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de)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de)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de)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de)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de)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de)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de)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de)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de)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de)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de)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de)双方事物是有主次(de),一个事物存在(de)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de)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de)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de)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de),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de)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de)写法.如唐代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de)景色,反衬诗人(de)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de)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de)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de)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de)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de)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de)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de)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de)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de)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de)扬州反衬出禅智寺(de)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de)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de)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de)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de)“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de)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de)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de)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de)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de) 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de)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de)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de)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de)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de)芦苇,遮挡住明月(de)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de)草声衬托出环境(de)宁静,呼应了首联(de)“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de)考查,最多最常见(de)是以动衬静(de)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de)”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de)对比诗人对色彩(de)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de)描写,唤起读者相应(de)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de):“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de)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de)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de)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de)画意和鲜明(de)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de)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de)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de)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de)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de)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de)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de)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de)红花和宫女(de)白发相对比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de)人生感慨,加强了时移世迁(de)盛衰之感.色彩对比(de)考查,不仅可以考查对比映衬(de)表现手法,也可以考查炼字.有时诗人精心锤炼(de)这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林.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de) 结合全诗简明扼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玉华山刘崧[注]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1321~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de)代表人物.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de)特点(de)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词(de)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de)地方.这首诗(de)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de)两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⑴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达技巧(de)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写情扣住“归”.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柱杖而行(de)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de)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de)艰难表现出归家(de)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de)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de)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归家(de)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de)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de)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de)艺术手法,并有适当(de)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de)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3.这是以乐景表哀情.“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得,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4.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de)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de)嫩叶、小红英和动态(de)蜂儿,燕子相衬.5.(颈联两句写景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黄昏来临,画角声像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de)江面升腾起白色(de)雾气.)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de)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de)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de)画面.6.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de)远近(de)景致(de)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出发。
例:阅读下而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渡湘江①杜审言深夜② 花园里过去的旅行是悲伤的,今年春天的花鸟也是悲伤的。
它不像湘江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杜甫看到客人的悲伤,歹徒在春天来到了江庭。
也就是说,送花进修③, 并且教英宇泰定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天。
③ 命运:匆匆忙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天的花鸟是用来娱乐人们的。
穿越湘江的鸟语花香,只会使诗人心中的边塞之情倍增;在《九首绝句》(一)中,当诗人看到这些花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创作;当你听到莺唱歌时,你会觉得它太叮当了。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九首绝句(一)》着重描写诗人忧思春天的情感。
第一句概括了诗人目前沉浸在客居的忧郁之中,无法自拔。
第二句话是春天不知道人类的感受。
他轻率地来到江庭,闯入了诗人的眼睛。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诗人的责备之词:花开得匆忙,莺哭得频繁。
看来他们是故意来捉弄其他国家担心自己国家的流浪儿童的。
这首诗运用了“以乐写悲”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的现实,使悲伤成倍增加。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1.这首宋诗《暮春即事》通过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专心研读的情景。
诗中描写了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等动态景象,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态景象。
这样的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和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这首唐诗《早寒有怀》通过描写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上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这首诗《台城》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晚唐,回顾六朝旧事,借吊古城之名,抒发了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中写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些景象都在借古讽今,表达出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感慨。
4.这首宋词《蝶恋花·旅月怀人》通过描写月色、乌鹊、故人、梅花笛、蟋蟀、芭蕉等景象,表达了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词中写月去疏帘才几尺,XXX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XXX,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这些景象都在表达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需要分析词人在描写离别、乡愁时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借景抒情。
词人通过描绘烟柳、淡云、孤雁、XXX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乡愁之情。
②运用比兴手法。
如“浮生长恨飘蓬”,将人生比喻为一片漂泊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不安和无奈。
③运用排比手法。
如“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通过排比的方式,把词人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④运用拟人手法。
如“酒醒人静奈愁浓”,将愁情拟人,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
的表达方式(含答案)
唐代:XXX
新秋瑞霭晚云收,洞庭初见月如钩。
半夜钟声到客舍,沉湎不知夜已半。
注】秬秸:一种谷子。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本诗以洞庭湖秋景为背景,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颔联中,第一句写景,描绘了秋天晚上的瑞霭和月亮;第二句写情,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
在写景的同时,把情感融入了景中,形
成一种景中情的艺术效果。
答案:诗歌颔联巧妙地融合了景与情,以洞庭湖秋景为背景,
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把情感融入其中,
形成一种景中情的艺术效果。
本词通过描写松竹、翠萝、江山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萧
瑟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之情。
上片写出幽径无人、
独自芳香,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心态和寻找知音的渴望。
下
片则通过“共梅花语”、“寻芳侣”、“香在无心处”等语句,突出了兰花高洁、坚贞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坚守。
整首词通过借物抒怀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达到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第一句语中带情。
(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如杜甫的七律名作《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
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
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
”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6、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7、观察角度的变化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仰视。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8、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白描手法,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