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材料相关)
支架式教学实践意义(3篇)
![支架式教学实践意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63c6d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5.png)
第1篇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支架式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学习动机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和探索。
二、提高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提升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支架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四、促进教育公平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架式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454dc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e.png)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课堂之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在各大学科教育领域中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是否也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呢?本文将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论述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与体验性。
在体育课上,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灰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以保证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支架式教学正是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构架的教学模式。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框架,将之前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1. 针对学生不同的水平,采用不同的支架学生的体育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支架。
比如,对于一些体育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为其提供更细致的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运动能力。
而对于体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以帮助他们在体育方面不断进阶。
2.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巧和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技巧和行为习惯十分重要。
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授正确的动作技巧,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教授篮球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如何运用正确的姿势,掌握大腿、手臂的力量,使投篮更加准确。
3. 通过互动与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支架式教学实践(3篇)
![支架式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2310b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4.png)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受到重视。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升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1. 定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升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2. 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独立活动中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能力水平。
2. 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分析其最近发展区,以便提供合适的支架。
3. 设计支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相应的支架,包括问题、任务、资源等,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 实施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支架。
5. 评价与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反思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7篇)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f18e2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案例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故乡》教学案例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f18d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9.png)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理论,它有清晰的可供许多老师学习、模仿和借鉴的方法,它注重创造现实的情景,构建的支架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在一个生动的作文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张嘴,敢于张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支架式的教学理念应用到了作文教学中,尝试利用一个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支架,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并将其内化,从而让他们拥有了自主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写作;教学引言如今,在语文体系中,作文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伴随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教师需提高对写作教学关注度,以此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支架式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完成此操作。
在应用该教学方法时,要以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理解能力为依据,选择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等多种形式的搭建,在此基础上,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正确的运用,从而突破以往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学生开辟一条独特的写作学习支架搭建之道。
1、支架准备1.1教学观察法首先来听他说的话。
教师在每一堂课中,要设置有一定的层次的教学问题,尽量让全班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还会依据学生的答案,适时地对作文中的问题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是,在教师设定的环境中,同学们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是沉默不语,低头沉思,或者是趴在书桌上,不愿意参加讨论,或者是响应热情,敢于提出建议的。
综上所述,老师应该以学生在课上的反应为依据,来考虑所设置的问题究竟是较难的,还是较容易的,并在较难的地方搭建支撑。
好的教师不仅要学习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更要学习观察学生的神态;如果上课时,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神采奕奕,那就表明他们对所讲的东西很有兴趣;如果上课时,发现同学们都是一副兴致缺缺、神游天外、愁眉苦脸的样子,那就是该课程的设置过于困难,超出了同学们所能接受的范畴。
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b2393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b.png)
支架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学习支架是支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等方面。
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支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以提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支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支架式教学不仅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通过学习支架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掌握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技巧。
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在实施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和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完整)支架式教学理论
![(完整)支架式教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b805bc852458fb760b565a.png)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ba450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c.png)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以及自身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习得。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如提供学习资料、创设情境、示范操作等。
3.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5.调整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调整支架,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五、支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思考(3篇)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思考(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eb1a4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8.png)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步构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一个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涵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 学生为中心: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为支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互动与合作: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特点1. 支持性:支架式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
2. 发展性: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逐步降低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3. 适应性:支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创新性: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解决问题、探索未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搭建支架提供依据。
2. 提供适当的支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指导、示范和反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 逐步降低支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步降低支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4. 创设互动与合作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b455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b.png)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从优势、实践方法和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部分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探讨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概述、特点、优势、实践方法、应用、价值、教育教学实践、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和优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师生互动密切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建立认知框架,促进学习的深入和扩展。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为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深入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响,进一步了解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价值和可行性,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f63aebba0d4a7302763a30.png)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杨万穗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推广素质教育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必由之路。
“支架式”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以及其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和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论证和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重心在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体验运用数学模型来应用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着进一步理解,最终奠定学生日后情感、思维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的基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较好的效果,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一模式的认识和看法。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中“学生地位中心化”的理念变为了现实,对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潜能的挖掘都有着极好的效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极大。
从教学时长上来分,这一模式又可以细分为“大支架”与“小支架”。
在进行系统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进行大系统支架的设置,其中可再适当设置若干小支架,其彼此间互相联系、互相搭建。
一般情况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①“脚手架”的搭建:教师确定近期的学习中心,依照“临近发展区”的原则进行概念框架的建立;②情境的进入:教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他们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实现接触;③独立探索: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包括确定属性与概念,并按照重要程度对其进行排序等;④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协商,所得结果有可能会对本已确定的属性和概念进行增减,或调整已有的属性与概念的重要性排序,更重要的在于使原本杂乱、矛盾的局面逐步一致化、清晰化,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知识体系建构;⑤效果评价: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对每一个成员的评价,内容涵盖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所作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知识体系建构等等。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3篇)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72d1b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d.png)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学习目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通过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任务、活动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
3.引导学习:教师通过提问、启发、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评估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提供多样化的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如问题、任务、活动、资源等。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支架式作文教学实践感悟(3篇)
![支架式作文教学实践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94638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7.png)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支架式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支架式作文教学的魅力,以下是我对支架式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些感悟。
一、支架式作文教学的核心思想支架式作文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支架可以是具体的指导、范例、讨论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支架式作文教学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架式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搭建支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写作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支架式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具体的指导、范例、讨论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在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文要求,提高作文质量。
3.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支架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断质疑、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支架式作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支架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感悟1. 教师要善于搭建支架在支架式作文教学中,教师是支架的搭建者。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合适的支架。
支架可以是具体的写作技巧、范例、讨论话题等。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记叙文范例,让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在讨论话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架式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支架式教学_实践应用(3篇)
![支架式教学_实践应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eabd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05.png)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起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主发展。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他人互动,实现认知发展。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发展。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1. 支架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泛应用支架式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51ac04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png)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主体、能力为中心、以学为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推动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素养提升的要求呼唤着化学课程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教学更加富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我们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通过课程支架的搭建,将化学知识点有机整合,强化实践应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度。
一、构建课程支架课程支架是一个融合了化学知识点的学术框架,它将高中化学教育所需的内容覆盖其中,使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具备了系统性、完整性。
而这种知识点的有机整合不仅是基于各个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梳理,更是基于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前途的联系展开。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分类:将化学知识点基于特定的理论、概念或现象进行分类,在知识点的分类之初,相互协调,遵循条理清晰的原则,以“支架”的形式呈现。
2、整合: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建立有机连接,以实现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无缝对接,开展各类实验、现象的对应,加强知识的实践性。
二、实现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指在课程支架的帮助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服务于学生,创设出不同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掌握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方法有:1、知识穿透:针对学科层面的知识点和化学知识的交叉,对学习重点展开“知识穿透”,让学生通过对多维时间和空间上的显示方法的学习,提高对知识点整体了解的敏感度。
2、问题导入: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在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英语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3、案例探究:针对一些化学学习的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实体、视频、图片等多种展示方式,或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和安排,了解和领会知识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1738955ceff9aef8941e066c.png)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
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
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
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95c81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c.png)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分析◎李培贞高中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以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词汇及语法、语篇教育,将课程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无法全面吸收,只能学习表面知识,但学习的知识往往在一段时间后忘记。
伴随素质教育推广,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我国的教育需求,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广泛应用,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对此,本文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1.支架式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前提,将学习者作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处于辅助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帮助教师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系统学习内容,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为丰富。
对此,支架式教学将管理学习任务转变为支架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散去框架,是一种有目的及计划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进展中,教师将教学任务为基础,搭建合理的架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对内容进行探索,便于学生理解及继续学习,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简单的提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中英语教学常见问题2.1关注知识点,忽视文化内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关注教学重点内容,包括单词及语法知识,要求学生翻译文章内容,并能顺利解答习题。
过往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片面对文章有一定认识,但无法领会文章根本内涵。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应当思考文章具备的文化意义,吸收阅读内容中的营养成分,让学生对其中的文化内容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2.2关注习题练习,忽视语篇意义过往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习题,但并未关注学生语篇意义。
高中英语教师逐字逐句对语篇进行翻译,目标是让学生找到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将与做题无关的内容排除,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非常浅显,导致文章失去本身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
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
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
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
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
经验的收获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实践的付出,实践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而在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个体要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良好的沟通中阐述各自己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在良好的沟通中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良好的沟通中交换各自的意见。
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同他人沟通、善于同他人沟通。
(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其真实度
教学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人文环境,故一个优秀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要使其优秀还要使其逼真,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我们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字显示、楼层建筑等都是必须精确计量的等。
因为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认真考虑教学情景的逼真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
具体程序如下表所示:
(一)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二)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数学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数学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三)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
学生探究的项目主要有:确定数学概念的涵义、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剖析数学知识的重点、迷宫、明了数学知识的结构。
学生在研究探索问题前,应该先了解知识和问题产生的背景,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拓展相关概念的深层次涵义,使自己沿着数学知识支架的脉络循序渐进地探索。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四)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
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
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五)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
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
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数学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
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数学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
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
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
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具体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生要准确地理解支架的含义
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支架的含义,不能肤浅更不能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支架的含义。
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支架的选取自然也不一样。
学生选取的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思维。
所以教师在选取数学支架时一定要合理、慎重,支架好似攀岩运动员在攀岩的过程中感到无路选择、迷茫徘徊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帮助使其顺利前进中的那个“帮助”。
但是选取支架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它可以是一份设计方案也可以是一种说明或一个简单的提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浅层次的水准过渡到深层次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将之选取为一个较好的支架。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真实能力合理设置教学支架
支架的作用就是较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加深知识理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品质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教师设置支架的最终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置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置良好的学习支架。
(三)教师设置的支架必须是渐撤的也必须是动态的
教师设置教学支架的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天都在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再加上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教师所设置的数学能力发展的支架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是依据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渐学渐撤、渐学渐支,使设置的支架处于一个动态撤支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应用时要适时地调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
握情况、数学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和数学能力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给学生设置教学支架,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每天都有新感悟、每天掌握新方法,思维发散程度和能力创新水平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