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资料讲解
语文《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
请通读全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指出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高原晚归)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延河夕照)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石洞读书) 第五部分:第7、8自然段(桃林小憩) 第六部分: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沙漠驼铃
延安军民生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人形出现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也可看到他愉悦的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的世界来,大自然正是因为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才会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
在第4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这
一对儿“颇有点儿味不同”指什么?为什么?
指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高贵的精 神,反映了延安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
分析1、2幅画,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幅画的背景是在延安吗?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
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写沙漠的好处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 环环紧扣的特色。
石洞读书
桃林小憩
学习进步
休闲
高原晚归
延河夕照
劳动
生活
黎明剪影
警戒抗日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 限热爱与向往。
《风景谈》ppt课件
纵向关联
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第一个画面之后,“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 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 更伟大。” 第二、第三个画面之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四、第五个画面之后,“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 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 了第二自然!” 第六个画面之后,“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 中之最伟大者!”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 沦陷区:抗战发生后,大体上是日军从 东往西攻,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把中国 从北到南割成两片。日军控制的区域, 中国人称之为沦陷区。
● 国统区: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土地上从 南到北形成一条很长很长的战线,长线 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这一半, 当时被称为“国统区”,也叫大后方。
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
北国的山峰上,一个普通的 号兵和荷枪的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
晨景
战士
“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茅盾写景方法
选择一幅风景的段落,进行文本细读,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 通过景色体现了怎样的人生状态?
写景技巧梳理: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②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 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④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风景谈》是一本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题的书籍,书中以文字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各种美丽而壮观的自然风景,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风景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该书的相关参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风景的描述《风景谈》首先对各类自然风景进行了详细描述。
书中以诗意与艺术感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无论是山脉的雄伟、大海的辽阔,还是森林的神秘与安详,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作者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通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绘这些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二部分:风景对心灵的影响《风景谈》还深入探讨了风景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作者认为自然风景可以给予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平静的心灵。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迷失了与自然的联系,而风景正是一个重新连接的途径。
文中列举了众多科学研究,证明了大自然的美景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并带来平衡与宁静感。
第三部分:风景的文化意义《风景谈》进一步指出了风景在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景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成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赏析和保护自然风景,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同时,风景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第四部分:保护自然风景的重要性《风景谈》强调了保护自然风景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自然风景的美丽和完整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风景,它们可能会被破坏或消失。
同时,自然风景的保护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责任感,可以通过环保意识的普及、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式来实现。
第五部分:对风景的艺术表达《风景谈》还讨论了对风景的艺术表达。
作者认为艺术家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可以将自然风景展现得更美、更深入人心。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让观者可以重新审视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通过艺术的表达,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并欣赏自然风景。
总结起来,《风景谈》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自然风景的美丽和重要性。
《风景谈》ppt课件
长,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两支牛角从山那面由短而长逐渐出现的过程,而且用拟人 手法把黑静立不动的山脊写活了,写神了。而“伸、冒”就太一般化了,缺少灵气。
品读风景
任务活动二 赏读:高原归耕(2) 探讨2:作者描写种田人时使用了传神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任务二/活动2
例如:“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 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 散。”“飘”字写出了歌声的什么特点?
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任务二/活动1
高原归耕(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
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任务二/活动1
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
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 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准确且生动。
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 (“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 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在“物”与“人”的对比中,突出了充满生 命力的人们。
知人论世丨初读感悟丨入情入境丨研读析旨|思考延伸
风景谈
部
编
版
高
中
语
文
知人论世丨初读感悟丨入情入境丨研读析旨|思考延伸
目录
CONTENTS
环节一 知 人 论 世 环节二 初 读 感 悟 环节三 品 读 风 景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解读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铃铛..( ) ③癞.头( )..( ) ②妩媚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⑦黑魆魆..( ) ⑧铁锹.( ) ⑨瞥.( )⑩搔痒..( ) ⑪断碣.( ) ⑫贻.笑大方( ) ⑬哄⎩⎪⎨⎪⎧ 乱哄哄. 哄.小孩 起哄.⑭调⎩⎪⎨⎪⎧ 调.子 调.换 ⑮空⎩⎪⎨⎪⎧ 空.气 空.位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姗 珊②⎩⎪⎨⎪⎧ 坼 拆 ③⎩⎪⎨⎪⎧ 扎 札 ④⎩⎪⎨⎪⎧ 薄 簿⑤⎩⎪⎨⎪⎧ 贻 怡 ⑥⎩⎪⎨⎪⎧ 瞥 蹩 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得天,就是明朗得天……”当听到这首歌曲得时候,解放区得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得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得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得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得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得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就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得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与社会活动家。
她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与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就是茅盾得代表作,就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得优秀篇章.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得字注音①铃铛..( ) ﻩ②妩媚..() ﻩ③癞.头( )④颀.长() ⑤摇曳.( )ﻩ⑥掮.()⑦黑魆魆..( )⑧铁锹.() ﻩ⑨瞥.()⑩搔痒..()ﻩﻩ⑪断碣.()ﻩﻩ⑫贻.笑大方( )⑬哄错误!⑭调错误!ﻩ⑮空错误!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错误!ﻩ②错误!ﻩ③错误!④错误!⑤错误!ﻩ⑥错误!⑦错误!⑧错误!⑨错误!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
《风景谈》PPT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 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幻灭》《动摇》《追求》), 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 《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 念这次胜利,将士们提议把这个关口起名为猩猩峡。
《塞上风云》
• 拍摄于1940年,属于实景拍摄,黑白色。蒙族青年迪鲁瓦 非常喜欢金花,但是金花却对汉族青年丁世雄情有独钟, 迪鲁瓦因此很妒忌世雄,不久迪鲁瓦的妹妹罗尔姬娜被王 府征去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后,潜伏的日本特务控制了王 爷,他化名济克扬假扮喇嘛进行破坏活动,济克扬不断挑 拨迪鲁瓦与世雄的关系,但他的阴谋总被金花的哥哥朗桑 发现,他恼怒之下把朗桑抓了起来。 罗尔姬娜知道了济 克扬的阴谋后告诉了哥哥迪鲁瓦,迪鲁瓦和世雄联手救出 了朗桑,他们联合王府中的保安队击毙了日本特务,然而 在战斗中金花不幸中弹身亡。1940年影片完成,遭当局多 次阻挠,直至1942年,经进步力量的争取和斗争,才得以 映出。《塞上风云》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并是第一部反 映民族团结的进步电影,上映后深受舆论界和广大观众的 欢迎。
揭示题旨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 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 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 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 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 作用,便于发表, 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风景谈》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文学经典之作。
本文将全面介绍《风景谈》的主要内容,通过生动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其丰富多彩的景色和指导意义。
《风景谈》共分为四篇,每篇都描述了不同的风景,包含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第一篇《山水》描绘了山水之间流淌的清泉和翠竹掩映的小溪,以及岩石、树木和花草的自然景观。
文章以写实手法表现了秀丽的山水画卷,倡导山水与人的和谐共生。
这一篇创造性地将山水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第二篇《晴雨》以浅显的语言描绘了晴朗天空和细雨纷飞的情景。
文中通过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描绘,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作者用雨水滋润大地、激发生机的描写,将雨的来临与人们心境的变化相联系。
通过观察自然景象,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第三篇《春夏》聚焦于春夏季节的美丽与活力。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鸟语花香和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喜悦。
此篇以春夏之美为主题,借以揭示季节更替与生死哲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读者对生命的珍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四篇《秋冬》以萧瑟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为背景,表现出草木凋零、万物枯萎的景象。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冬眠生命的描绘,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一篇提醒人们,虽然人生充满变幻,但在秋冬季节所蕴含的希望与生机也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珍惜。
《风景谈》不仅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景的文学名著,更是一部道德寓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发,向读者传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的深刻理念。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境界和情感体验,还可以在自然景色的熏陶下,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风景谈》ppt课件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 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 (1)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 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 (2)作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层层递进, 深化了主旨,深情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的 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请总结作者描述的六幅风景画,并指出各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涵
沙漠驼铃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 的改造。
延河夕照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 生活充实。
风景谈
•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书 • 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
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盈、充实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品味其中隐含的延安精神。
• (2)本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 “画”出来的。作者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 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 颂“美”的层次是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铃铛..( ) ③癞.头( )..( ) ②妩媚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⑦黑魆魆..( ) ⑧铁锹.( ) ⑨瞥.( )⑩搔痒..( ) ⑪断碣.( ) ⑫贻.笑大方( ) ⑬哄⎩⎪⎨⎪⎧ 乱哄哄. 哄.小孩 起哄.⑭调⎩⎪⎨⎪⎧ 调.子 调.换 ⑮空⎩⎪⎨⎪⎧ 空.气 空.位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姗 珊②⎩⎪⎨⎪⎧ 坼 拆 ③⎩⎪⎨⎪⎧ 扎 札 ④⎩⎪⎨⎪⎧ 薄 簿⑤⎩⎪⎨⎪⎧ 贻 怡 ⑥⎩⎪⎨⎪⎧ 瞥 蹩 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摘要:一、文章背景与主题1.《风景谈》的出版时间和作者2.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的主题思想二、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2.每个部分的主要观点和论证三、文章中的风景描绘1.自然风光的描绘2.人文景观的描绘3.描绘手法和特点四、文章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1.风景与生活的关系2.风景对人的精神影响3.风景的文化价值五、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启示2.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3.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正文:《风景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35 年。
这篇文章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结构与观点、风景描绘、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现实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展开。
文章围绕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描绘各地风景名胜,展现了我国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文章中,茅盾先生强调风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美丽的风景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放松。
同时,他还指出,风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结晶。
在风景描绘部分,茅盾先生运用生动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如黄山、庐山、雁荡山等,以及人文景观,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我国风景名胜的美丽,还揭示了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茅盾先生认为,保护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每个人的责任。
风景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风景,让后代也能享受到这些美丽的风光。
此外,茅盾先生还强调了风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认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风景谈》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感悟,强调了保护环境、珍惜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之《风景谈》
茅盾赞美这道“风景”是有原因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被迫离开了上 海,到处辗转奔波,整个抗战期间,他流 徙于香港、桂林、重庆、西安、兰州、乌 鲁木齐(迪化)等地。他亲眼看到了日寇 飞机对大后方的轰炸,人民群众的流离失 所,大后方国统区的重重黑幕。在这个过 程中,他从1938年冬到1940年4月,曾满 怀热情赴新疆任教,但却几乎险遭伪装进 步的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毒手。
4段:濑( lài):湍急的水。
5段:促膝:促,靠近。 偎( wē)i 依: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 足。
6段:内生活:指内心精神世界。
9段: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中 发出的声音。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给 这些画面分别拟出小标题,同时理出课 文结构。
六幅画面: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石洞共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
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 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二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即先说沙漠的广袤、苍茫、寂静,表 现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再说驼队 (即人)在其中的活动使得这幅“风 景”“完全改观”,进而突出“自然是伟 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课文结构
沙漠驼铃(1):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人类比自然伟大 。
高原归耕 延河欢歌 (2-4):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5-8):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 —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北国晨号(9-10):清晨山峰上战士雄姿— —民族精神的化身,伟大中最伟大者。
——欣赏第一幅画面
1、本段有几个句子?分别用 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风景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全球最震撼的几个景点!
丹霞地貌地质公 园彩虹山 (ZHANGYE DANXIA Land-form Geological Park) 位于中国甘肃省西 北部。历经几百年 甚至几千年的地壳 运动、风化剥离和 流水侵蚀后才形成 的地貌。远看和 “彩虹蛋糕”好像。
全球最震撼的几个景点!
地狱之门(Gates of Hell),位于卡拉 库姆沙漠中部土库曼 斯坦阿哈尔州,远远 看去,像是《西游记》 当中的火焰山。
作者赞美的主基调,第二、三幅画结尾的议论则是对前者“人类”内涵的 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第四、五幅画结尾的议论重在说明,人类既是“风景 ”的构成者,更是“风景”的主宰,使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在最 后一幅画的结尾,作者将对人类伟大的赞美具体化到两名抗日战士的具体 形象上。“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这才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的议论,较之前面的议论,就 显得更为深刻了。这些议论乍看起来似乎差不多,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但仔细玩味,就可感受到其议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和谐一致的。
链接所学,回顾教材, 重视教材
回顾教材之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 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发展家乡产生的巨大变 化。 【单元学习任务】 1.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 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2.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不能。这几幅画面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摘要:一、引言二、风景的定义与意义三、风景谈的主要内容四、风景欣赏的方法与技巧五、风景谈对我们的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景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都将美丽的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文以《风景谈》为主题,旨在探讨风景的意义、欣赏方法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示。
二、风景的定义与意义风景,通常是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总和。
它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我国,风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风景就是诗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载体。
三、风景谈的主要内容《风景谈》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作者对风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强调风景并非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
其次,作者通过介绍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如黄山、西湖等,展现了风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接着,作者分析了风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指出风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最后,文章提出了如何保护风景、传承风景文化的思考。
四、风景欣赏的方法与技巧欣赏风景,是一门富有诗意的艺术。
要想更好地欣赏风景,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
以下是一些建议:1.留心身边的美景:生活中,美丽的风景无处不在。
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发现,感受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2.把握四季变化:四季更替,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们要学会欣赏不同季节的风景,感受时光变迁的魅力。
3.了解历史文化:欣赏风景时,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使风景更具内涵,提升欣赏价值。
4.融入自然:在欣赏风景时,尽量做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五、风景谈对我们的启示通过对《风景谈》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珍惜自然资源: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护生态环境。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风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让风景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1.2《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
课文解读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 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 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 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 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
•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 “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 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 “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 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 “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 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 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 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 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 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铃铛..( ) ②妩媚..( ) ③癞.头( ) 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 ⑦黑魆魆..( ) ⑧铁锹.( ) ⑨瞥.( ) ⑩搔痒..( ) ⑪断碣.( ) ⑫贻.笑大方( )⑬哄⎩⎪⎨⎪⎧ 乱哄哄. 哄.小孩 起哄.⑭调⎩⎪⎨⎪⎧ 调.子 调.换 ⑮空⎩⎪⎨⎪⎧空.气 空.位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姗珊 ②⎩⎪⎨⎪⎧ 坼 拆 ③⎩⎪⎨⎪⎧ 扎 札④⎩⎪⎨⎪⎧ 薄 簿 ⑤⎩⎪⎨⎪⎧ 贻 怡 ⑥⎩⎪⎨⎪⎧ 瞥 蹩 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
那《风景谈》谈的是什么?点拨 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
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点拨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
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
3.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点拨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第一幅画面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4.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点拨文眼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
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像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5.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点拨运用了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
如沙漠的“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的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儿与公园里的一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6.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点拨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史长卷。
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
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7.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点拨《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
作者在延安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8.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点拨这是因为山峰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山峰上小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课文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断,构成六幅色调鲜丽的画面。
这六幅画面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和北国晨号。
六幅画面,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了下列的思想: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体现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民族精神的延安军民最伟大。
二、结构图解第1幅“沙漠驼铃”第2幅“高原归耕”第3幅“延河夕照” 第4幅“石洞雨景”第5幅“桃林小憩” 第6幅“北国晨号”三、写作特色1.写景与议论相结合。
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有较强的议论色彩。
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断。
在描写完每一个风景片断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
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紧紧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而每一段评论,作者都围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这样一个观点。
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为一条红线,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风景片断贯穿起来,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革命队伍的战斗生活,歌颂了解放区蓬勃兴旺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2.描写层层深入,意境步步深化。
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断,从写一般人到写革命者,再到写手握钢枪的革命战士;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革命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气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
描写一步步深入,意境一步步深化,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一层层推向最高潮。
3.对照强烈,语言生动。
这篇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例如用沙漠的单调、平板、寂静与沙漠中由于出现了骆驼队的活动所产生的庄严、妩媚景象相对照;用公园里绿阴下长椅上,窃窃私语的一对恋人,与怪石峭壁荒山上,被雨赶到石洞里促膝而坐,埋头看书的一对革命青年相对照;用照片簿上的号兵形象与北国五月朝阳映照下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相对照等,这些对照描写,使得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显得异常突出和鲜明,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这篇散文的语言,确切生动,色彩鲜明,每写一段风景,都能把它的形态、色彩、声音、气氛、情调等等极其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来。
例如用“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来形容那黄土高原上已经开辟了层层梯田的秃顶山坡,用“等待检阅的队伍”,来形容山坡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等。
【文苑天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2.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歌》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素材积累】勇于冒险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露出娇嫩的身躯,就非常紧张地问道:“龙虾,你怎么可以把唯一可以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放弃掉呢?难道你不怕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上去,到时候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
现在面对的危险虽然可怕,但毕竟只是短暂的。
为了有更坚固的‘盔甲’,我们一定要冒着危险,脱掉现在的外壳。
”感悟人生路上的一次次考验就像龙虾脱壳的过程。
虽然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困难,但同时也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适用范围 1.在挫折中不断磨砺自己 2.磨难让我们更加强大【美文珍藏】卖豆腐的哨子茅盾早上醒来的时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
每次这哨子声引起了我不少的怅惘。
并不是它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在诱发我的漂泊者的乡愁;不是呢,像我这样的outcast,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