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国近代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5173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8.png)
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历程和主要事件;
2.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压力和挑战;
3.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近代中国的内外压力和挑战;
3.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4.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教学方式:
1.讲授式教学: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事件,并探讨其中的历史意义;
3.实践式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变革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等;
2.小组讨论: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小组合作能力等;
3.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实践成果等;
4.作业和考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主要事件,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e7017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代史实践教学活动(3篇)
![近代史实践教学活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fe3d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32.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近代史是研究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特此开展近代史实践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代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 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三、活动内容1. 观看近代史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等纪录片,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了解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2. 参观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了解近代史的相关文物和资料。
3. 举办近代史知识竞赛举办近代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 开展近代史主题讲座邀请历史专家或学者举办近代史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
5. 近代史剧本创作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近代史剧本创作,通过剧本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史的人物和事件。
6. 近代史主题绘画比赛举办近代史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对近代史的理解和感悟。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9月-12月2. 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教室等3. 活动流程:(1)9月:观看近代史纪录片,了解近代史的基本脉络;(2)10月:参观历史博物馆,感受历史氛围;(3)11月:举办近代史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4)12月:开展近代史主题讲座、剧本创作与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素养。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评价;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知识竞赛成绩、讲座笔记、绘画作品等来评价;3. 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剧本创作、表演、绘画等作品来评价;4. 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学生合作完成活动任务的情况来评价。
浅谈如何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4936e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9.png)
浅谈如何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带领学生回首了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融入了许多的中国近代史时期爱国主义案例,这也能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爱国意识。
本文将从分析中国近代史教学环节主要内容中,进一步探究培养中学生爱国情怀的策略。
标签:历史;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每个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但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在当代学生身上已经难以再看的出爱国情怀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科内容的教育,从而忽视了其中隐藏的思想道德培养,学生也是机械地学习教材内容,而不会用心感受其中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极富有爱国主义的初中历史课程中,教师应该深刻挖掘课本中的素材,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课外的延伸,以便更好的营造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一、中国近代史的概括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中,中国近代史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第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
在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各国就不断地对中国发起了侵略,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也致使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正处于屈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到1949年,众多的爱国人士开启了救国之路,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革命历史后,最终打倒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军阀的统治,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探索,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措施(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情怀在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历史典故、人物事件、英雄事迹等,相比其他的学科,历史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5ad7f2aef8941ea76e0562.png)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摘要:从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运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观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情感;生活实际爱国是我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更是我们的一种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
中学历史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责任把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因为爱国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也是祖国发展的巨大力量。
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爱国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爱国已成了一种形式,不知道怎样做才算爱国。
所以,运用历史教材中的爱国典范,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感情,将爱国行动落到实处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一定要设计好。
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往往对老师、对课程内容充满了期待,如果教师在这时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知识的欲望,那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相反,如果上课一开始学生的热情就被浇灭,整节课的效果就难以预料了。
所以,我常常在上课一开始就针对教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用来渲染气氛:“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民族是伟大而又坚强的,可是又充满了深重的灾难。
翻开近代历史的画卷,我们会看到炎黄子孙的血泪史,会看到残酷的战争史。
今天我们回忆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一起来体会那段悲壮的历史。
”这些语言一开始就渲染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的意义(3篇)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的意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c258b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5.png)
第1篇一、引言近代史作为一门研究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重要学科,其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近代史实践性教学,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近代史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1.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历史遗迹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我国近代史上的辉煌成就和艰苦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1.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历史资料等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历史信息,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1.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历程,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
2.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变革的艰辛,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1.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2. 通过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六、提升综合素质1. 近代史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e41e0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4.png)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以下是一个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以供参考:
主题:爱国主义教育
背景: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涉及到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决定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施过程:
1.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中国的苦难和民族危机。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探讨中国为何会遭受列强侵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力与民族尊严的关联。
3. 教师通过介绍一些爱国志士的事迹,如林则徐、孙中山等,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当代青少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播放国歌,让学生齐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教师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学科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这种德育渗透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只是一则示例,并不是要求必须按照这个案例进行德育教育。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设计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渗透方式。
历史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教案
![历史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df335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d.png)
教案历史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教案一、引言1.1历史背景1.1.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1.1.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1.3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1.1.4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1.2教学意义1.2.1增强学生历史意识1.2.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1.2.3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1.2.4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规律1.3教学目标1.3.1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1.3.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1.3.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二、知识点讲解2.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2帝国主义的侵略2.1.3封建统治的腐朽2.1.4民族危机的加剧2.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2.1民族独立2.2.2人民解放2.2.3国家富强2.2.4社会进步2.3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2.3.1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2.3.2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2.3.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2.3.4改革开放至今三、教学内容3.1近代中国的重要事件3.1.1鸦片战争3.1.2太平天国运动3.1.3戊戌变法3.1.4辛亥革命3.2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3.2.1林则徐3.2.2洪秀全3.2.3康有为3.2.4孙中山3.3近代中国的历史现象3.3.1不平等条约3.3.2民族资本主义3.3.3社会主义改造3.3.4改革开放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4.1.2掌握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4.1.3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4.1.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4.2过程与方法4.2.1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4.2.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2.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2.4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4.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3.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4.3.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5.1.2近代中国历史任务的实现5.1.3近代中国历史分期的划分5.1.4近代中国历史现象的分析5.2教学重点5.2.1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5.2.2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5.2.3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5.2.4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5.3教学方法5.3.1讲授法5.3.2案例分析法5.3.3小组讨论法5.3.4课后作业法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历史地图册6.1.2历史事件时间线挂图6.1.3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图片6.1.4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历史纪录片或相关视频)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6.2.2近代中国历史教材或相关资料6.2.3小组讨论材料(如历史事件卡片)6.2.4学生自备的历史参考资料6.3环境准备6.3.1教室布置,包括历史挂图和重要事件海报6.3.2安排学生座位,便于小组讨论6.3.3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运作6.3.4准备足够的空间用于学生展示和活动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7.1.2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7.1.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7.1.4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和内容7.2课堂讲解7.2.1讲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7.2.2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7.2.3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人物的作用7.2.4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7.3小组活动7.3.1分组讨论历史事件7.3.2学生分享小组讨论成果7.3.4引导学生将讨论成果与实际相结合八、板书设计8.1课堂板书8.1.1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8.1.2列出主要历史事件和时间8.1.3绘制历史事件关系图8.1.4用不同颜色标注重点和难点8.2学生笔记指导8.2.1指导学生记录关键信息8.2.2提供笔记框架或模板8.2.3鼓励学生用图表和关键词整理笔记8.2.4定期检查学生笔记,提供反馈8.3教学辅助材料8.3.1准备历史事件时间线表8.3.2制作历史人物简介卡片8.3.3提供历史事件分析图表8.3.4设计历史知识问答游戏九、作业设计9.1课后阅读9.1.1指定历史书籍或文章段落9.1.2提供阅读指导问题9.1.4安排时间进行阅读分享9.2研究性作业9.2.1设计历史事件研究题目9.2.2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史料9.2.4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报告展示9.3创新性作业9.3.1鼓励学生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9.3.2如编写历史短剧、绘制历史漫画9.3.3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创意表达9.3.4安排时间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10.1.2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10.1.3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10.1.4记录学生的反馈和改进建议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历史相关的书籍和电影10.2.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遗址10.2.3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或讲座10.2.4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学术研究或社团活动10.3家校合作10.3.1与家长沟通教学目标和进度10.3.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历史学习10.3.3提供家长支持学生历史学习的建议10.3.4定期组织家长会,讨论学生历史学习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五、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是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传达给学生的重要环节。
利用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利用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1367662bdd36a32d737581e6.png)
3及 时 抓住 学 生 思 维 中 的 火花 , 班 表 . 全 4有 一些 难 度 较 大 的 问题 , 宜 在课 堂 . 不
2学 生 互 查 。安 排 在 上 课 前 两 至 三 分 成 或 小 组 讨 论 完 成 ,老 师 进 行 巡 回点 拨 和 质 疑 。 .
钟 。由小组长或学科承包人 负责检查 , 并将 指 导 。
民 党 政 权 覆 亡 , 面对 这 样 一 幅 历 史 长 卷 中 地 阅读 课 文 , 步 培养学 生用史论相结合 初 是 怎 么一 回事 ? 果 如何 呢? 个 是 给 学 生 结 一
的详实而丰富 的历史史 实 ,该如何 把握分 来 评 价 历史 人 物 的 能 力 , 重 要 的是 , 过 更 经
、
借 助 历 史 人 物 。 养 学 生 的 爱 国 主 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 山” 培 “ 。大将指谁?有何 功 绩 ?也 呵 以把 两 个人 物 进 行 比较 , 能 使 更
义 情感
在 中国近代 史 中 , 现 出 许 多爱国爱 学 生 体会 到爱 国 主 义 的 情 操 , 从 而 激 发 我 涌 民的民族英雄人物 , 因而 , 借助历史 人物的 们 要 向英 雄人 物学 习 的优 秀 品 质 。
第 一 环 : 习 检 测 预
1 . 学生预 习。 利用每天的预习课完成《 学 点在 于 : 成体 系 、 形 精细加 工 、 渗透 学法 指 案导航》 初步掌握所学 内容的基本知识 。 ,
2对 提不 出问题 的学 生 也不批 评 , . 转
导内容。难度较低 , 主要由学生 自己独立完 为老 师提 问 , 学生 回答 , 旨在 引导学生 如何
析 , 出爱 国 主 义精 神 。我 在 教 学 中充 分 利 这 种 方 式 树 立 的 人 物 形 象 就 显 得 比较 丰 突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实践(3篇)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10574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4.png)
第1篇摘要: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实践。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学科。
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困境,同时也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重要事件、主要人物和重要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介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以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胜利:介绍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等历史阶段,以及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事件。
3. 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介绍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事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系统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重要事件、主要人物和重要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互动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完成速度等。
为什么学习中国近代史
![为什么学习中国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6468f0ba0d4a7302763a97.png)
为什么学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
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发展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她历尽危机而未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地生存下去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的灾难深重的岁月里,中国文明也未在这次危机中失去自己的独立存在。
而爱国主义观念则是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地树立起来的。
放眼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历史的教育,因为这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工程。
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青年学生可以更好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I临艰险毫不畏缩,面对牺牲毫不犹豫,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事业。
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催人奋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英雄模范,为了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他们往往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样也感天动地,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前进。
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习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和道德情操,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炼为道德高尚的人。
青年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现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包括党史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其艰难曲折过程,增强我们现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持贯彻好“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dc90737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8.png)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将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效果。
可以通过选取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教学。
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可以选择纪念中国革命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南京大屠杀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痛苦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中的教材和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依据,选择一些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材料进行讲解。
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可以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讲述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进行的抗争,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危亡关头的国家精神。
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加深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写作比赛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红色革命的历史厚重感,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问题,如“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应该怎样为祖国做贡献?”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以上渗透方式,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生将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近代史实践教学总结报告(3篇)
![近代史实践教学总结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7a29a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b.png)
第1篇一、前言近代史实践教学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本次实践教学以我国近代史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教学内容1. 实地考察本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环节,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地点进行考察:(1)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见证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南京中山陵: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象征。
(3)武汉长江大桥: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桥梁,象征着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4)上海外滩:外滩是上海的历史风貌区,见证了我国近代史的变迁。
2. 文献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阅读近代史相关著作,了解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2)查阅历史档案,了解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3)收集近代史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以下问题:(1)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近代史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近代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三、实践教学成果1. 提高历史素养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加深了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对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会1.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中国近代史自主实践教学(3篇)
![中国近代史自主实践教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1219a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a.png)
第1篇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以及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阶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国高校开展了中国近代史自主实践教学。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实践教学背景1. 历史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2. 实践教学的需求为了解决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践教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实践教学意义1.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历史,了解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合作、沟通、创新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内容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氛围,了解历史事件。
2. 档案研究指导学生查阅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主题演讲鼓励学生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演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
五、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近代史实践教学总结(3篇)
![中国近代史实践教学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f936a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1.png)
第1篇一、前言中国近代史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
二、实践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实践教学过程1. 实地考察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等环节。
实地考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现场,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
(1)考察地点:南京、上海、杭州、绍兴等地。
(2)考察内容:参观南京中山陵、中山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鲁迅纪念馆等。
2. 文献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学生需对考察地点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人物事迹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考察报告。
(1)文献资料:收集相关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2)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及其产生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借鉴。
(1)讨论主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讨论形式:小组内自由讨论、辩论、报告等形式。
四、实践教学成果1. 学生对近代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在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等环节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在撰写考察报告、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更加坚定。
近代史实践教学教案(3篇)
![近代史实践教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ee69b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1.png)
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地点:学校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当地历史遗迹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近代史实践教学方案、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提出实践教学的主题: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历史变迁。
二、分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现场,如学校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当地历史遗迹等。
2. 每组确定考察内容,制定考察计划。
三、实地考察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考察内容,包括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2. 学生通过观察、访谈、摄影等方式收集资料。
一、成果展示1. 各组汇报考察成果,包括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2. 学生分享考察心得,探讨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二、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探讨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就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
2. 学生对近代史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其他历史遗迹,如革命纪念馆、历史名人故居等。
2. 开展近代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近代史的兴趣。
3. 邀请历史专家为学生讲解近代史,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2.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代历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近代历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c2ad0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b.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掌握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
2. 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的一场自强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挽救民族危亡。
(3)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
(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2)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清朝末年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试图通过扶清灭洋来挽救民族危亡。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 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1)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有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他主张变法维新,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
(3)孙中山: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综合实践课铭记历史
![综合实践课铭记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7f2033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f.png)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既能反映出过去的辉煌,也能映射出未来的道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我校特开设了综合实践课——铭记历史。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课程内容1. 中国近代史课程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民族危亡之际,英勇的抗争历程。
通过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海战等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课程详细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胜利,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以及我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
通过讲述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等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3. 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课程还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播放历史影像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 课外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学校组织了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
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实践成果1.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了解到我国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
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3.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学生掌握了历史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3篇)
![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d6379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a.png)
第1篇一、引言近代史纲要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认识社会变革历程及其规律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我参加了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我在实践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二、实践教学活动概述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参观历史遗迹:我参观了南京总统府、中山陵、雨花台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亲身感受了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2. 访谈历史见证人:我采访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老人,聆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感受历史的真实与感人。
3. 参与学术讲座:我参加了由专家学者举办的学术讲座,学习了近代史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
4. 小组讨论与课题研究:我与同学们组成小组,共同讨论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践教学心得体会1. 增强了历史使命感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访谈历史见证人等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历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牺牲。
这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了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2. 提高了历史素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学习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同时,通过参与学术讲座、小组讨论等活动,我学会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历史素养。
3.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与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分工合作,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深化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通过实践教学,我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益借鉴。
四、实践教学总结1. 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真实与感人。
2. 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中国近代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不仅仅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的思想感情以深刻的影响。
爱国主义既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爱国主义教育溶于每一节课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风云叱咤的爱国主义史诗,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从点、线、面这三个方面改进教学,再现历史的情景,突出情感的作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抓住“点”
“点”,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
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
概括说来,就是要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
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的“点”上。
首先,我结合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让学生了解邹容从小立志,
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在介绍完他的生平事迹后,我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中的一段:“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通过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
这样,避免了教材上的简单评说,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原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也有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
在介绍陈天化时,我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两个点:一是他“闭门疾书”大声呼吁炎黄子孙要救亡必须反帝,反帝必须推翻这“洋人的朝廷”,他用血泪凝成《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通俗酣畅,言词悲壮,每写到辛酸处,竟是泪珠与笔墨齐下,因而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
二是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为维护祖国尊严,他主张立即回国,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
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
我在叙述陈天华以笔作刃,以身殉国这两个细节后,再叫学生齐声朗读教材上摘录《猛回头》的部分内容,从中体验他的拳拳赤子心,一个反帝爱国的勇猛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顿时丰满起来,给学生以强烈感染。
正是由于抓住了邹容、陈天华这两个闪耀着爱国主义思
想光辉的“点”,才使这节课渗透了爱国情,较好地做到了寓教于史。
课后,学生们都反映他们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刻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震动,激发了他们立志勤奋学习、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
二、理清“线”
“线”,指的是历史的基本线索。
我每讲完一章节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后,都要围绕其基本线索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
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
“线”是由“点”连接起来的。
由落实关键点到捋清基本线,可以使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中理清爱国主义这一主线,真正懂得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史。
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
同时,我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为此,我还进行了专题讲述。
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功不可没。
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一
是创立兴中会时期,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建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二是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表现出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三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探索真理,以俄为师,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
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
当然,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
聚点成线,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
三、扩大“面”
“面”,指的是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丰富的物产等,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如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还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想到一百年前的民主革命志士为推翻帝制
创建共和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悲壮,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
总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落实点线面为寓教于史提供了具体形式。
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历史课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情渗透到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当中去,这样就能避免空洞说教,真正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