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1.2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探讨公共政策的特性,如普遍性、强制性、公平性等1.3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1.4 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解释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2.1 政策问题的定义探讨如何识别和定义政策问题分析问题定义的重要性2.2 政策制定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制定的主体,如政府、议会、行政机关等阐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2.3 政策制定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制定方法和工具,如调研、分析模型、专家咨询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2.4 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影响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沟通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3.1 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关系3.2 政策执行的主体和机制介绍政策执行的主体,如政府部门、执行机构等阐述政策执行的机制,如资源配置、协调合作、监督控制等3.3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不足、利益冲突、执行力不足等探讨应对问题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3.4 政策执行的评估和监控介绍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和监控的方法和工具,如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等第四章:公共政策的评估4.1 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评估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关系4.2 政策评估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评估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目标确定、数据收集、评估方法选择等4.3 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和工具,如效果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案例研究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4.4 政策评估的结果和应用分析政策评估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政策优化等探讨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选择和分析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案例分析在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5.2 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介绍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叙事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阐述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分析5.3 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分析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等探讨案例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及其成效和问题5.4 案例分析的启示和应用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将案例分析的启示应用于实际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第六章:公共政策的监测与评价6.1 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政策监测与评价的含义和目标探讨监测与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6.2 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和过程介绍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6.3 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和工具,如绩效指标、数据可视化、监控系统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6.4 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和应用分析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决策支持等探讨如何将监测与评价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7.1 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政治稳定性、政策导向等探讨政治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作用7.2 经济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探讨经济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制约作用7.3 社会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公众需求、社会价值观等探讨社会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引导作用7.4 文化与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文化和伦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公共政策的变革与创新8.1 公共政策变革的动因分析导致公共政策变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探讨公共政策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2 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与方法介绍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如政策规划、政策试点、政策推广等阐述变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8.3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如开放性、灵活性、持续性等分析具体政策创新实践的案例和经验8.4 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的挑战与应对分析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利益调整、资源配置等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经验9.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启示和借鉴意义9.2 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特点和挑战探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借鉴作用9.3 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介绍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分析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启示和影响9.4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重要性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未来发展10.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技术应用、方法创新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公共政策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探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和方法10.3 公共政策分析的教育与培训强调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内容和体系建设10.4 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如独立思考、严谨治学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公共政策分析展开,涵盖政策定义、制定、执行、评估、监测、影响因素、变革、创新、国际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主编 北大出版社部分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主编 北大出版社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关键术语1.公共政策答: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①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②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③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④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⑤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⑥合法性。

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是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

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狭隘的如某种稀见之物,或者像处于争议中的事情影响的特定地区的利益。

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①具有“公共性”。

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②具有合理性。

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③具有正当性。

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④体现公平性。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复习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复习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一)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八年积淀政策过程的一般框架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科书式的过程模型,也叫阶段模型。

把公共政策看作是由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客体的决策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正是设计并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李永军说过他认为这种简单地建立主体客体的对立划分上的线性过程一般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却毕竟还是主流的模型。

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诸如多源流模型,倡导者联盟框架、间歇性均衡框架,政策传播与创新框架都与此不同,一方面并不简单地把公共政策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并不对政策行为者作简单的主体和客体的划分,另一方面认为政策过程不是线性的先制定政策再执行政策的过程,而是复杂多变的。

这几种框架是对传统的阶段模型框架的创新。

由于整个政策分析学科内在发展逻辑较为混乱,还未形成统一的模式,所以不用在学科发展上作太多的纠缠,只需要记住每一个模型内部具体说了什么就行了。

这本笔记有很多是用论述和讲述的口吻写的,非常利于理解。

虽然内容很多,但并不难记忆。

虽然陈庆云时代和李永军时代考察的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利益政策,决策类型,政策过程,后者是政府市场关系及政策工具,但是二者要考察的内容极少超出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书上有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罢了。

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书本,把书本理解得滚瓜烂熟才是根本。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突出公共性,意味着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政府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增进者。

行政管理考研北大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内部讲义

行政管理考研北大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内部讲义

行政管理考研北大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内部讲义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一、模型的含义1.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

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3.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

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第一,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

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

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向研究者指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顺序。

三、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四、为什么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呢?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政策制定者是全智全能,还是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认识外部世界;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渐进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围绕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分析的框架或者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授课方案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授课方案陈庆云

《公共政策概论》授课方案第一章现代公共政策的缘起与发展本章通过对现代公共政策内涵的解释,说明了现代公共政策的特征,阐述了现代公共政策的意义第一节现代公共政策界说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公共政策的由来、公共政策分析与系统分析的关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涵义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涵义教学难点:公共政策逻辑过程包含的三个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现代公共政策的由来二、现代公共政策的涵义1、专家的观点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政策科学主要的倡导者和创立者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我国台湾学者林永波、张世贤认为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2、现代公共政策的概念:它的逻辑过程至少包含了三个要点,即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作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政策声明所引发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

三、公共政策分析与系统分析第二节现代公共政策的特征教学目的:掌握公共政策的特征教学重点:公共政策的问题复杂化特征和政治敏感性特征教学难点:公共政策的政治敏感性特征的原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过程:公共政策是一门典型的大学科。

就公共政策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言,所谓现代公共政策通常是指本世纪50年代以后、以拉斯维尔等人为代表的、以科学理性为特征的政府公共政策。

与传统的政府政策相比较,现代公共政策具有下述主要的特征:一、政策内容丰富化政府经济职能的膨胀和社会职能的扩展,政府大大强化了社会公共权力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二、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多元化三、政策问题复杂化1、政策问题具有相关性。

2、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

3、问题具有动态性。

四、政治敏感性1、以改进政策制定为使命的政策科学往往难以挣脱价值的束缚,它所选择的改进方向有可能不符合统治系统所信奉的价值观,因而容易遭到统治系统的压制与反对。

行政管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总结

行政管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总结

◆公共政策广义: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说明:①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相关概念: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其中“社会”是相对的,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狭义: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与利益落实等四个环节;●社会利益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公共政策增进和分配的是社会利益,而不是唯一的公共利益(注:本点根据原文末两点归纳,顺序有调整)。

●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既是应然分析的要求,也是区别私域管理的本质所在;●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的整体目标需要,或者更直接地说,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突出“追求”,说明公共政策仅是某种规范,其实际结果如何,有待执行之效果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

①理解要点:(1)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2)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3)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4)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5)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6)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是陈庆云教授所著的一本公共政策分析的专业书籍,该书主要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

在本书中,陈庆云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

首先,本书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指出了公共政策与私人政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且阐述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力量。

其次,书中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工具和技术,包括政策目标分析、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成本效益分析等。

在具体论述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同时,陈庆云教授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些方法和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效果和局限性。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新兴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工具,例如,网络分析、系统动力学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并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新兴技术来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动向,例如,全球化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影响、公共政策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等。

作为一本权威的公共政策分析专业书籍,《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为实际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

如果你是公共管理、政策研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或从业人员,那么这本书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ted wi与th分As集配po中问se一题.S点,lEid,是vea就社sluf是会aotri要利o.Nn就益EoT的解nl3y集决..5中利C体益lie现的nt。增Pr进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配C,o而py不rig是ht盲20目0的4-2分0配11。As第p三os,e P它ty是L通td过. 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
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第四,它是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 头或纸上的利益分配
(二)本书综合性观点
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 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 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 行为准则。
ted wi国th内As:po陈se庆.S云lid、e陈s f振or明.N、ET张3金.5马C、lie宁nt骚Pr、ofile 5.2 谢C明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第一章 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公Ev共al政ua策tio的n 本on质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公共政策研究 在国内领先。
在国外,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耶
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设有该专业。
学科研究现状
1、国内外主要代表人 物:
拉斯维尔(Harold
Dwight LasswelEl,valuation only. ted wi1th90A2~sp1o9s78e.)S。li美de国s政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1-育明教育考研考博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1-育明教育考研考博

管理学原理(75 分),公共管理学(75 分)
840
行政管理综合
行政学原理(100 分),公共政策分析(50 分)
(三)初试推荐参考书 由于中国政法大学历来不指定初试参考书目,加上 2016 年是法大招考改革的第一年,各方面都在
摸索当中,这就注定了 2016 年改革后的专业课,在命题范围、出题思路和考察侧重点方面都发生了 很大变化,往年的经验已不足参考,因此初试书目十分难以确定。育明教育根据多年对法大行管专业 课的研究经验和内部信息,独家推荐以下参考书:
1、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出题规律深度解析 ① 报录比及相关数据统计 ② 参考书及章节重点解析 ③ 出题趋势及命题规律 ④ 就业情况简介 ⑤历年育明成功学员及辅导简介 2、2008-2015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 ① 2015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② 2014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③ 2013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④ 2012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⑤ 2011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⑥ 2010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⑦ 2009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⑧ 2008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 3、2008-2015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 ① 2015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② 2014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③ 2013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④ 2012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⑤ 2011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⑥ 2010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⑦ 2009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⑧ 2008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标准答案 4、2013-2015 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问题汇总 ① 2015 年复试问题汇总 ② 2014 年复试问题汇总 ③ 2013 年复试问题汇总

行政管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件

行政管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件

◆公共政策分析(取广义概念)狭义:依据特定的目标与标准,从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最好政策方案的过程。

广义: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朱广忠: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的研究)具体内容:①从理论的角度,对各类具体政策之间共性东西的研究,组成了完整的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②从实践的角度,对政府各领域的具体政策进行分析。

基本分析框架:麦考尔一韦伯分析模式:通过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对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进行分析;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提出政策分析程序;邓恩的分析模式: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分析形式)。

综合分析框架: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社会现实中的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人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②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相关利益群体如何影响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③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④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分析要素:①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人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相关政策形成过程的性质。

②政策目标:是指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陈庆云版【精品PPT】-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精选全文

陈庆云版【精品PPT】-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精选全文
引导,某项政策对一部分人的观念与行为,原本是起到间接引导作用的,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间接引导作用却转变成直接引导作用。从作用结果来看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 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首先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与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个人角度】 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政府角度】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 人们即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又要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 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 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 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例 如:北京治霾
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需 要不同的政策环节相互连接, 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同 时还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 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例如:计划生育
13
重点概念掌握
划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 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 施效果的研究。
14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2.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政策内容: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过程,选择的特定行动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特定陈述,以及采取的 特定行动。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押题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串讲(第六章)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押题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串讲(第六章)

北大行管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大行管考研状元。

2008年,郭同学398分;2009年,冯同学418分;2010年,葛同学398分;2011年,周同学384分;2012年,王同学402分,2013年,郭同学402分。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资料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串讲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第一节: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研究:三代研究。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综合。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这部分又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研究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一般意义上:1.把高层政府的决策作为研究出发点,集中研究某种权威性的决定如何被组织分工实践并实现目标2.上策根据偏好制定目标,基层落实执行3.层级指挥命令体系,中央控制变量很重要4.注重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监督实践中对这一研究途径的批判1.过多地关注中央和高层的目标,其他行动者的角色被忽略了,而事实上后者的策略性创造力和自由裁量权对政策执行起着重要的作用2.其所谓完美的执行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如目标的模糊,不充足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等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理论划分在现实中很难维持,过于理想化。

制定中有执行,执行中有制定。

4.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显得拘泥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一般意义上:1.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处于政策链条的低层次2.政策过程是政策是行为者之间的讨价还价,而不是单纯地由上层以法令控制3.所有的政策都会被下级以自己的想法修正4.强调给下层官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环境对自下而上途径的批评:1.过分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一方面自由裁量受到多方面的法理限制,另一方面它与行政效率之间不见得有必然的联系,更容易忽视民主和政治责任2.自下而上的途径在实践中只适用于分权的环境:绕开了现实政治中对政策执行的先验性限制,如政治体制,官僚层级制,法律制度等3.对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允:他们一个重视中心忽视边陲,一个重视边陲忽视中心两种研究途径的区别1.以最初的焦点看:一个强调中央,一个是地方执行结构2.以执行过程中的主要行动者认定而言:一个是中央,公营部门到私营部门;一个是反过来3.以评估标准而言:前者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后者标准不清楚4.以整体焦点而言:前者关心政策执行如何不偏离政策目标,后者是强调政策网络中的多元互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一、概念题1.制度分析答: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

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

政府应着眼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2.精英决策答:精英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政治系统都分为两个阶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精英分析的核心观点在于,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

因此精英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大众的需求和意愿。

3.集团决策答:集团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政府决策就是在不同集团的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

在集团分析模型看来,公共政策是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其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

4.理性决策答: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

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1)确定问题。

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5.完全理性答: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第7~12章【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第7~12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效果答: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政策产出答: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

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3.政策影响答: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

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正式评价答: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

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

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5.内部评价答: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

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10.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1.制度分析模型(1)学者对制度的界定①康芒斯认为制度的概念难以把握,但还是应该对制度进行一个界定。

在他看来,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标准。

或者更通俗地说,制度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②科斯主要是从产权交易规则或产权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角度论述“制度”,在科斯看来,制度是指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制度就是“规则”或组织形式,其外延非常广泛。

③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旧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关注的更多是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何使个人行为变得更好。

由于个人行为的善变,如何使个人行为朝向有利于集体目标的方向,就成为政治制度的主旨和目标。

因此,旧制度主义的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

旧制度更多的是从正式制度及成文规定的角度来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明公共政策必须在既有的制度下运作,它比较少关注制度中个人活动的要素,忽略个人活动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元素纳入到了制度分析的视野。

新制度主义保留着旧制度主义的许多特征,同时也从理论和经验层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①新制度主义沿用旧制度主义的一些假设,但在研究工具和理论关注上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要素,从而丰富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内涵。

②新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制度主义中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

在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中,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制度主义开始转向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

新制度主义事实上是旧制度主义与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相互影响和渗透而发展形成的新的研究途径。

2.精英分析模型(1)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帕累托认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人数较少的统治精英集团、非统治的精英集团和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

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有政治家,既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5、詹姆斯。

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由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

(这一定义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官员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打算或将要做的事情,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实证性。

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价值判断与政策方法的重要性,尤其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6、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

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2、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4、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5、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

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1)具有“公共性”。

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

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

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3.社会利益答: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利益选择答: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北交大公共管理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整理1-育明·斯泰朗考研考博

北交大公共管理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整理1-育明·斯泰朗考研考博

育明教育·斯泰朗考研2017年考研一对一辅导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复习必备资料目录一、北京交通大学公管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 (3)二、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 (3)三、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4四、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五、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4 (6)一、北京交通大学公管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专业研究方向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120400公共管理01教育经济与管理2016年4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8公共管理学综合④820经济学03132教育管理学02社会保障03133社会保障学育明·斯泰朗考研·张老师解析:1、北京交通大学公管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3:1左右2、2016年北交大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报考11人,招生4人。

3、625公共管理学综合:公共管理学60%、公共政策分析40%。

4、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不招收同等学力学生。

5、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北京交通大学公管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交通大学公管考研具体情况可以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张老师扣扣: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年份政治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总分2016年45分45分68分68分335分育明·斯泰朗考研·张老师解析:1、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是专业学位分数线160分,2016年北交大公共管理专业改成学硕分数线335分。

(完整word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完整word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

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

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有政治家,既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n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5、詹姆斯。

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由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

(这一定义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官员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打算或将要做的事情,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实证性。

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价值判断与政策方法的重要性,尤其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6、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

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2、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4、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5、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如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制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控制功能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政策控制功能的典型例子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它通过政策的控制功能把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率控制在一个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

3、协调功能国家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申有许多利益关系需要协调,以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

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就是协调执政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是我国协调各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4、象征功能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

例如在我国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政策。

我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的国情决定了这项政策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但是,这项政策的意义就在于它具备的象征功能表达了人们应当以此为努力方向的目标趋势。

第三节政府市场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二、政府干预政策及其缺陷三、政府、市场、公共政策相互关系的再分析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及其历史沿革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三、综合分析框架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一、政策问题二、政策目标三、政策方案四、政策模型五、政策资源六、政策评价标准七、政策效果八、政策环境九、政策信息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原则一、系统原则二、预测原则三、协调原则四、必要多样性原则五、分解综合原则六? 19•褐彫?第四节公共政策分析历史沿革一、政策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三、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第一节现代科学方法论一、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三、现代科学方法的认识论原则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一、事实分析二、价值分析三、规范分析四、可行性分析五、利益分析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方法论一、关于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二、政策分析中的数学模型三、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第一节系统分析方法一、什么是系统分析(一)系统的概念美国韦氏词典把系统定义为:是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了的总体;又构成总体的各种概念、原理有规则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

系统包含三大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第二,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三,由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二)系统分析的概念系统分析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系统分析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政策科学家克朗认为,系统分析可以被视为由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组成的一个集合,其方法论源于科学方法论、系统论以及为数众多的涉及选择对象的科学分支。

应用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公共的和私营的组织系统。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分析提出一定的目标,为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又要求系统专家或专家组在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网屮,按最大效益和最小费用的标准去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选出可能的最优方案。

费茨杰拉德认为,系统分析方法是分析和评价系统屮各个决策点就系统的效果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制约。

在系统分析中,一个系统的设计是以各种决策点为依据。

切克兰德认为,系统分析是系统观念在管理功能上的一种应用。

是一种科学的作业程序或方法,考虑所有不确定的因素,找出能够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能方案。

然后,比较每一方案的费用效益比,通过决策者对问题的直觉与判断,以决定最有力的可行方案。

美国兰德公司认为,系统分析对于运筹学的关系犹如战略Z于战术的关系。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是一种系统研究的方法,他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构成事物的系统的各个要素及气象和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可行方案,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可以将系统分析看作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求得最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及政策分析方法。

二、系统分析的特征1、以整体为目标2、以特定问题为重点3、运用定量分析方法4、凭借价值判断三、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1、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相结合的原则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四、系统分析的内容(一)整体分析的运用1、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单元对系统整体均有其独特作用,突出整体屮的任何局部的作用都将影响到整体效果的发挥。

2、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系统的整体目标进行有序化,偏离系统整体目标或分散目标都会增加系统的内耗。

3、必须不断调整和处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单元屮不合理或相互矛盾的成分。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结构分析作为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目的是找出系统结构上的层次性、相关性和协同性特征,使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在分布上达到最优组合和输出。

1、层次分析(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的运用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是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等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的工具。

是以用于解决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公共决策问题。

运用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明确问题中包含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

其次,对模型屮的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一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与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秩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具体可分解为五个步骤:建立层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第200页)2、相关分析的运用相关分析的原理要求在政策研究的过程屮重视在问题界定、目标却和方案规划中,应充分注意到各种问题以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目标之间、各个方案之间、字母表和总目标以及自方案和总方案之间的关系,注意问题、目标和方案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设计出理想的或较优的政策方案。

3、协同分析的运用协同形势Z系统发展变化屮各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步性,即系统变化引起系统各要素或单元及环境的变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协同性关键在于对矛盾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出瞎闹顿尖锐对立的局面,防止系统本身走向分裂解体。

(三)逻辑分析是指对系统的实质内容进行逻辑的分析,以揭示系统逻辑结构的方法。

主要范畴和过程:1、目标,即为解决公共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2、备选方案,即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并对此进行可行性论证。

3、模型,即按照原有方案设想建构分析模型,以找出说明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转换关系,系统的目标和约束等。

4、费用,即政策方案实施过程屮各种成本开支的总和。

5、效果,即政策方案的实施在社会环境里产生的反应和效果。

6、评价,按照一定价值标准对政策方案进行的价值评估。

7、优化,为实现最优效果而对这个方案进行的优化排序和选择决策。

以上过程见下图:分析求解费用、效果目标------- 备选方案---------- ►模型---------------- 评价---------- 优化排序、选择决策逻辑分析过程(四)环境分析(详见政治系统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有:物理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心理环境。

五、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技术和定性分析(参见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案例:计划一项目一预算制度(PPBS)引自[美]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状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理性途径凭借其逻辑而拥有许多追随者。

然而,正如PPBS案例所表明的那样,理性决策直接明了的逻辑在现实屮存在相当大的变动,而且,系统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可能会导致其最终失败。

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 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在五角大楼里推介使用了PPBSo这项方法分三个步骤:(1)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