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的基本方法
教育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教育调查数据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02497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d.png)
教育调查数据分析方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日益重视数据的应用,教育也不例外。
在教育领域,对教育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校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还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教育数据,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育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1.描述统计法描述统计法指的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一种统计方法。
它可以通过制表、图表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据的特征,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规律。
举例来说,教育调查可以通过描述统计的方法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占比例,以及学生中男女比例的分布状况等。
2.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是一种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考试成绩与学生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3.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方法。
它可以将相似的数据归为同一类别,从而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例如,在学生调查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为学科教学和课程设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4.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寻找影响变量的潜在因素的方法。
它可以从多个变量中寻找影响变量的因素,例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受到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科难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找到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结果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5.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一种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与相关分析法不同的是,回归分析法可以通过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数据预测和模拟。
以教育调查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选择等因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建议。
总之,教育调查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既可以帮助学校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
![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a60b8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c.png)
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
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小学教育相关的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小学教育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介绍一些详尽的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收集
1. 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学生人数、性别比例、年级分布等。
2. 收集教职工信息:包括教师人数、教师资质、教师性别比例等。
3. 收集教育资源信息:包括教室数量、图书馆藏书量、实验室设备情况等。
数据整理
1. 整理学生信息:按年级、性别进行分类整理。
2. 整理教职工信息:按职称、性别进行分类整理。
3. 整理教育资源信息:按类型、数量进行分类整理。
数据分析
1. 学生数据分析:通过学生信息统计,分析学生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变化情况等。
2. 教职工数据分析:通过教职工信息统计,分析教师队伍结构,教师资质情况等。
3. 教育资源数据分析:通过教育资源信息统计,分析教室利用率,图书馆藏书量与学生数量比例等。
以上就是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统计的基本方法
![教育统计的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141ffa81c758f5f61f67d4.png)
⑷众数
• 众数可分为粗略众数和理论众数。粗 略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 的那个数。 • 理论众数是指与频数分布曲线中的最 高点相对应的横坐标上的一点。 • 通常用Mo表示众数。
㈡差异量
⒈差异量的含义与用途 是表示一组数据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一类 特征量。 差异量越大,说明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分 布越不整齐;差异量越小,说明数据变动范 围越小,分布就越集中。
• ㈠集中量(平均指标) • ㈡差异量(差异指标) • ㈢相对量(相对指标) • ㈣相关量(相关系数)
㈠集中量
• ⒈集中量的含义与用途 • 集中量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或典型 水平的特征量。 • 它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 一点集中的情况。
⒉常用的集中量
• 集中量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加 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等。 • 最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统计决断规则z与临界值比较检验结果z196p005保留h差异不显著196z258p00500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差异显著258z329p001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差异比较显著z329p00010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差异极其显著引水枢纽萨兰河倒虹吸古河倒虹吸恰里卡尔水电站和扬水站五座建筑物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由于自然老化各战争毁坏结构表面有磨损剥蚀弹坑及麻面有些上部结构破坏严重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公式
X
2
X X
N N
2
2
X
X X
2
在式中, X 表示方差, X 表示标准差; X X表示每个数据与平均数 的差数,称为离差; N表示总频数。
• 例:某校对5个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满分为 20 分, 5 个教师的得分为 14 分、 15 分、 13 分、 12 分和 14 分,这五个教 师得分的方差和标准差各是多少?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d4333b87c24028915fc356.png)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标准差S实例:比较下列二个小组语文考试的成绩:1组:82 83 84 87 88 88 89 89 90 902组:53 73 85 88 89 92 95 96 99 100二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7,各组分数的分散程度各不相同:2组的分散程度大于1组,如下图所示。
这说明比较两组以上的分数时,只求平均分还不能看到它们的差异。
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
定义: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公式中:S ---- 标准差。
x ---- 群体中的个体(班级或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
M ---- 科平均分。
N ---- 群体中的个体(班级或学生个人)数。
由上述公式可以算出:1组的标准差= 2.79 , 2组的标准差= 13.58。
计算结果说明: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班,标准差大,表明分数分散,好差悬殊;标准差小,表明分数比较集中,差距较小。
差异系数C V当数据的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用标准差进行比较,比如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前者是长度单位,后者是重量单位。
另外,在单位相同时,如果平均数相差太大,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也是不合理的。
针对这些情况,统计学中采用了一个相对的量数-----差异系数,用它来衡量不同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定义:差异系数----CV,是标准差与平均数商的百分比:CV = S / M x 100%公式中:S ---- 标准差。
M ---- 科平均分。
实例:初一1班学生体重的平均数M = 46 公斤,标准差S = 6 公斤;身高的平均数M = 1.45米,标准差S=0.5米。
请比较体重与身高的差异程度。
体重CV = 6 / 46 x 100% = 13.04 %身高CV = 0.5 / 1.45 x 100% = 34.48 %身高CV > 体重CV。
学生的身高较体重的差异大。
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
![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451c9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d.png)
详尽小学教育数据统计方法
为了对小学教育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简单
策略:
1. 数据收集:
- 收集小学教育相关数据,包括学生人数、师生比例、教师数量、课程设置等。
- 从教育部门、学校官方网站、教育统计报告等渠道获取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类:
-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如学生数据、教师数据、课程数
据等。
- 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例如按地区、按年级等。
3. 数据分析:
-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比例、增长率等。
- 利用图表、图像等可视化工具将数据进行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数据。
4. 数据解释:
- 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解释,确保数据的准确理解。
- 注意不要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只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5. 数据报告:
- 撰写数据报告,包括数据概述、分析结果和解释、结论等。
- 报告应简明扼要,清晰明了,避免使用法律术语和复杂的表述。
总之,通过独立决策和简单策略,我们可以实现对小学教育数据的详尽统计。
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统计方法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deb95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a.png)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统计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是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教育数据来了解和评估教育现象。
教育统计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教育学家、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教育现状,为教育政策制定、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四种常用的教育统计方法: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估以及数据挖掘。
一、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一种常见且基础的统计方法,旨在通过图表、图像和数字概括和描述教育数据的主要特征。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方式。
常见的描述统计量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百分位数等。
此外,统计图表如直方图、饼图和散点图等也是描述统计方法中常用的工具。
通过描述统计,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得分分布、班级的成绩差异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对教育问题作出判断。
二、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一种通过从样本中得出结论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在教育学专业中,我们通常只能获得部分学生的数据,无法了解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状况。
因此,通过推断统计可以利用样本的数据来推断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特征。
常见的推断统计方法包括置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判断某项教育政策是否有效、学校教育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标准等。
三、教育测量与评估教育测量与评估是教育统计方法中关注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分支。
它旨在通过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评估教学质量,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教育测量方法包括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和观察等。
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得分、问卷反馈和观察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展。
四、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一种通过使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来挖掘大规模数据集中潜在模式和关系的方法。
在教育领域,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教育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教育决策和改革提供支持。
数据挖掘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分类与预测等。
中学教师任课情况统计方法
![中学教师任课情况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5e98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f.png)
中学教师任课情况统计方法教师的任课情况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因此,对中学教师的任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学教师任课情况统计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收集大量教师的任课情况数据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编制问卷,向教师了解他们的任课科目、教学班级、任课学年等信息。
这种方法收集数据较为简单,可以覆盖较多教师,但是问卷调查受到调查对象主观意愿、记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数据质量可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二、课表分析法课表分析是从学校课表中提取教师任课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学校课表进行系统分析,可以获得每位教师的任课科目、教学班级、任课学年等细节信息。
课表分析法的优点是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但是其缺点在于需要较多的信息获取工作和数据处理工作。
三、教学评估数据分析法教学评估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教师的任课情况。
通过分析教学评估数据,可以了解教师在各个科目上的授课情况,如教学满意度、学生成绩等。
教学评估数据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其缺点在于评估数据可能没有完全覆盖教师的全部任课科目。
四、学生选课情况分析法学生选课情况也能间接反映教师的任课情况。
通过分析学生选择的课程,可以了解到教师的任课科目及学生的兴趣分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获取不同学科的选课情况,但是其缺点在于选课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兴趣、课程安排等。
五、教师档案分析法教师档案中通常包含教师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教学经历、专业资格等信息,通过对教师档案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课情况。
教师档案分析的优点是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师信息,但是其缺点在于信息获取和处理工作量相对较大。
六、数据挖掘法数据挖掘是从大规模的数据集中自动发现模式、关系和趋势的一种方法。
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教师数据中提取教师的任课情况。
统计学中的教育统计方法
![统计学中的教育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95d0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6.png)
统计学中的教育统计方法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而教育统计方法则是将统计学应用于教育领域进行教育研究和决策的一种方法。
教育统计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和教育系统的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来改进教学和政策制定。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统计方法,并说明其应用领域和意义。
一、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教育统计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呈现,揭示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这些统计指标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获得对学生或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进。
例如,在一项教育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描述统计方法计算出学生的平均分数,并将其与全国平均分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从样本数据中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对大规模的教育群体进行研究和分析。
推论统计的核心是基于概率理论,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出与总体特征相关的结论。
一种常用的推论统计方法是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判断某个教育政策或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例如,一个研究者希望评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
该研究者可以进行一项实验,将一部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使用假设检验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以确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情况。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相关分析来探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关系,如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
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确定哪些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大,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措施。
四、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探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在教育统计中,回归分析可以用来研究特定因素对学生成绩、学校绩效等教育指标的影响程度,并预测未来的结果。
基础教育统计
![基础教育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8f02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d.png)
基础教育统计概述基础教育统计是指对国家各级基础教育机构、师资力量、学生人数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工作。
通过基础教育统计,可以了解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基础教育统计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统计对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矛盾,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基础教育统计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保障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基础教育统计的内容和指标基础教育统计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学校基本情况•学校类型: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
•学校地区划分:如城市、农村等。
•学校规模:包括学生总数、教职工人数等。
师资力量•教师总数:各个学校的教师总数。
•教师性别比例: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的比例。
•教师学历:教师的学历分布情况,如本科、研究生等。
学生人数•学生总数:各个学校的学生总数。
•学生性别比例:男学生、女学生的比例。
•学生年龄分布: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
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投入:各个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教育资源配置:各个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情况。
•学生毕业情况:学生毕业率、升学率等指标。
基础教育统计的方法和工具基础教育统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调查问卷通过向学校、教师、学生等发放问卷,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
实地调研调研人员亲自走访学校、教室,进行观察和采访,获取相关数据。
数据分析软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基础教育统计的应用基础教育统计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教育决策基础教育统计为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制定和调整相关教育政策。
教育改革基础教育统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矛盾,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问题的解决。
教育评估通过基础教育统计,可以对教育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估,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教育统计工作方案
![教育统计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e7346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2.png)
教育统计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市教育局电教馆文件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作用,加快中小学教育现代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做好规划、管理、指导服务,应用等工作,推进全镇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1、进一步加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实现校长主任懂技术,会操作,80%的教师能应用,5%的教师成为教学能手。
中心学校规定:55岁以下男教师,50岁以下的女教师都要学会使用计算机。
2、加强资源应用的教学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电教示范课、研讨课,培养一批电化教学骨干。
3、组织教师积级参加论文,作品的创作,向市局及各级刊物、网站投稿,力争投稿率和获奖率居全市领先地位。
4、加大对各校远程教育的管理与监控力度,加强对电教设备,音像资料的管理,规范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考核与评估。
5、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认真搞好校本培训活动。
6、中心小学的微机要联网,便于电子学籍的管理。
7、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多的电教设备,力争建设一所班班通试点学校。
三、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与应用的组织领导,中心学校成立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组长:商兴国成员:张松柏、张建平、李飞鹏胡胜兵、熊心全、用一专、黄建辉具体工作由胡胜兵负责。
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的组织机构,组织实施本校的远程教育工作。
四、方法措施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各种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要按照中心学校列举的制度和资料目录(附录1)备齐档案,管理制度要上墙,资料每学期收集整理一次。
2、加强培训,提高电教应用水平立足校本培训,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使中小学校级领导个个懂电脑,人人会操作,力争使50岁以下的教师会操作,能上课。
3、立足应用,提高使用实效。
电教室要有专人管理,要定期开放,每周要组织教师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要为上电教课的教师提供便利。
教育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基本思想
![教育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219c5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5.png)
教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统计方法研究问题的学科。
教育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意识:教育统计学强调使用数量意识来思考问题,并使用数字来表示教育现象。
2.假设检验:教育统计学使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3.样本抽样:教育统计学使用样本抽样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并通过抽样结果得出统计
结论。
4.统计推断:教育统计学使用统计推断的方法来从样本结果中推断出总体结果。
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是使用统计方法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并使用假设检验、样本抽样和统计推断等方法得出结论。
教育统计学在教育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等。
教育调查数据统计方法
![教育调查数据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6603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e.png)
教育调查数据统计方法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教育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制定和完善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育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一、数据采集
教育调查涉及到的数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通常情况下,教育调查的数据采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观察法、抽样调查等方法。
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要根据调查主体的不同而异。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教育调查的关键环节,数据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和研究的质量。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
1. 编码
编码是为了方便数据的处理、统计和分析,将获得的原始数据
转换成机器可读的形式。
编码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变量、范围、分类方式等。
2. 数据清理
数据清洗是数据预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主要是在原始数据中
找出那些不合要求的记录,或对数据进行剔除、修补或替换等处理。
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一种用数学、计算机和统计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
理的过程。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数据背
后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三、数据报告
数据报告是教育调查的最终目的,其主要功能是向用人单位或
决策者提供数据分析结果,为其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报告的形式
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对象而异。
总结
教育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非常重要。
在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合法
性和保密性。
我们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教育调查
数据的统计方法会变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化。
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
![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6051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2.png)
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1. 引言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是教育管理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策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
2. 描述统计分析法描述统计分析法是教育数据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和整理,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特征等。
描述统计分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中位数、频数、标准差等指标来揭示教育数据的基本特征,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现状和问题。
3. 相关性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数据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学生的研究成绩与其参与课外活动时间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索学生的研究惯和课外活动对研究成绩的影响。
相关性分析法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 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潜在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在因素,如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等。
这可以为学校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改进举措。
5. 基于机器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在教育统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大量的教育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预测,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预测学生的未来表现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智能化的教育策略和决策。
6. 结论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和基于机器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等。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以上为教育统计工作数据分析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教育统计基础及SPSS软件的使用
![教育统计基础及SPSS软件的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1473527627284b73f2425060.png)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描述统计
3.标准分数 平均值与标准差用来考察与分析同质的统计资料是有价值的,但对于不同质 的考试,如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考试意义就不大。这样就要计算相对位置 量数。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这里就常用标准分数作些介绍。 标准分数,又称Z分数,它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 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其计算方法为:由原始分数与平均分 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量数,其符号为“Z”,计算公式是: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例题1: 某校在教改实验中采用五级计分考核,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学成绩如下: 实验班:
等第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对照班:
27
7
2
4
0
等第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12
16
11
2
1
规定优秀为90分,良好为80分,中等为70分,及格为60分,不及格为50分, 问哪个班的成绩较好? 解:实验班 对照班 = (90×27+80×7+70×2+60×4)/40≈84(分) =(90×12+80×16+70×11+60×2+50×1)/42≈79(分)
经比较,实验班的成绩好。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例题2:
写出3,5,1,9,8的中位数和3,5,1,9,8,6的中位数 解: 3,5,1,9,8从大到小排列为9,8,5,3,1处在最中间的数是5 。
3,5,1,9,8,6共6个数,从大到小排列为9,8,6,5,3,1,排列 后处在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5.5,5.5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育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教育统计数据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e359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7.png)
教育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引言教育统计数据分析是一种对教育领域数据的收集、整理、解释和应用的方法。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大量教育数据被生成和记录,包括学生成绩、学生出勤率、学校招生数据等。
这些数据对于教育决策、政策制定和教育改进非常重要。
因此,教育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使用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介绍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以及应用于教育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我们将探讨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和数据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的第一步。
教育数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收集,包括学校记录、学生调查和教师观察等。
其中,学校记录是最常见的数据来源,包括学生成绩、学生出勤率、学生家庭背景信息等。
学生调查和教师观察可以提供更详细和主观的数据,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可靠性是指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效性是指数据能否真实反映所要研究的现象。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制定明确的数据收集标准和流程,并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校验。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的关键步骤。
在数据收集后,通常会面临数据质量问题,例如缺失值、异常值和不一致的数据。
数据清洗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使数据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数据清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缺失值处理:对于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可以选择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观测样本,或者使用插补方法进行填充。
插补方法可以是基于模型的方法,如线性回归或K近邻方法,也可以是基于规则的方法,如均值或中位数填充。
•异常值检测和处理:异常值是指与其他观测值相比显著偏离的数据点。
在教育数据中,异常值可能是由于数据录入错误或测量误差导致的。
对于异常值,可以选择删除或者修正。
修正异常值的方法可以是基于统计分布的方法,如3σ原则或箱线图方法,也可以是基于领域知识的方法。
基础学校教育统计规则
![基础学校教育统计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489a838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f.png)
基础学校教育统计规则1. 统计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学校教育的现状,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合理的政策,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制定本统计规则。
2. 统计范围本统计规则适用于我国所有基础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3. 统计内容3.1 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学校地址、联系电话、学校负责人、学校网址等。
3.2 师资力量包括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数、兼职教师数、教师学历结构、教师年龄结构、教师职称结构等。
3.3 学生情况包括在校学生总数、分年级学生数、分班级学生数、学生性别比例、学生民族比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
3.4 教学设施包括教室数量、实验室数量、图书馆藏书量、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校园网覆盖率等。
3.5 教育经费包括教育经费总额、教育经费构成、生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等。
4. 统计方法采用定期填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5. 数据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校验,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实、修正。
6. 统计报告根据统计数据,编写统计报告,反映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建议。
7. 统计结果应用统计结果将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8. 统计周期本统计规则每学年进行一次,统计周期为学年学期。
9. 实施日期本统计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0. 附则本统计规则的解释权归教育部所有。
如有未尽事宜,由教育部负责补充完善。
{content}。
学校教育事务的统计方法
![学校教育事务的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b312b2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f.png)
学校教育事务的统计方法
学校教育事务的统计方法对于了解学生表现和学校运营至关重要。
统计方法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学校教育事务统计方法:
学生表现统计
学校可以使用考试成绩、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来评估学生的表现。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校可以发现学生的弱点和优势,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
学校资源利用统计
统计学校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的运营效率。
例如,学校可以统计教室利用率、教师工作量和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优化资源分配并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财务统计
学校的财务统计涉及到预算编制、资金使用和经费分配等方面。
通过对学校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校可以及时发现财务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学校的财务健康运营。
学生行为统计
学校可以统计学生的违纪情况、课外活动参与度和社交行为等
数据,以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趋势。
这有助于学校及时发现并解
决潜在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政策效果统计
学校可以通过统计来评估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比如,学校可
以统计教育政策对学生研究成绩、教师教学质量和家长满意度等方
面的影响,从而调整和改进政策内容。
通过以上统计方法,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和学校的情况,
从而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
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30f205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6.png)
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育统计学是指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技术,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性和趋势,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统计学。
一、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和处理:教育统计学借助调查问卷、实验观测、档案资料等方式收集和处理教育领域的数据,建立数据集,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
2. 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统计指标如频数、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对教育数据进行整体和个体特征的描述。
3. 推论统计学:推论统计学是教育统计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特征、进行假设检验和建立置信区间等,对教育现象进行推断。
4. 数据分析:教育统计学运用统计方法和技术,对教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和支持决策。
二、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问卷、发放调查并收集数据,获取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的信息。
2.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帮助我们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关性。
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用于研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并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教育结果。
4. 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帮助我们了解未知总体参数,并据此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5. 多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变量之间的模式和结构。
三、教育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教育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评估:教育统计学可以用于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项目的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评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
校园教育事业的统计方案
![校园教育事业的统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539d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2.png)
校园教育事业的统计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统计工作日益重要。
有效、准确的数据分析能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教育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校园教育事业的统计方案。
二、统计内容1. 学生信息统计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成绩、专业等。
同时,对学生的课程选修、参与社团活动、获奖情况等进行统计。
2. 教师信息统计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学经验、研究领域等。
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进行统计。
3. 教学设施统计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数量、使用情况等。
4. 教育经费统计包括教育投入、教育支出、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统计。
三、统计方法1. 问卷调查: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收集。
问卷调查: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收集。
2. 数据采集:对于教学设施和经费等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数据采集方式获得。
数据采集:对于教学设施和经费等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数据采集方式获得。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中的描述性统计、推论统计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中的描述性统计、推论统计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统计周期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对于重要的数据,如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教学成果等,应实时更新。
五、统计结果应用统计结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决策,如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
同时,统计结果也可以作为学校评估、招生、就业指导等工作的依据。
六、统计工作的质量保证1.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 保证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及时、连续的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发展趋势。
保证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及时、连续的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发展趋势。
教育统计工作方案
![教育统计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e3942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d.png)
教育统计工作方案教育统计工作方案是一份包含在学校或教育局内的详细工作计划,旨在收集和管理重要的教育数据。
这一方案需要明确统计的数据、数据来源、统计频率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下面是一份教育统计工作方案的样例,以提供参考。
一、统计的数据1.学校规模:包括学生总数、教师人数、行政人员人数等。
2.学生情况:包括学生性别比例、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学生出勤率等。
3.教师情况:包括教师年龄、学历、职称、任职时间等。
4.教学情况:包括教学资源、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环节、学生听课时间等。
5.财务情况:包括学校收入、支出、资产、债务等。
二、数据来源1.学校内部数据:包括学籍管理系统、课程表、教职工档案等。
2.政府部门数据:包括教育部门发布的各项指导性文件、统计数据等。
3.社会调查:如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社会关注点。
三、统计频率1.日常工作:如学生考勤、成绩管理、教师课程安排等,每日统计。
2.周期性调查:如毕业生调查、就业调查等,每年统计一次。
3.工程项目调查:如教学楼、实验室建设等,根据工程进度和计划进行统计。
四、数据处理方法1.手工统计方法:如使用表格和Excel等工具对数据逐个统计分析。
2.数据可视化:如利用教育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便于数据的比较、分析和交流。
3.网络化统计:如使用在线统计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数据即时处理和管理。
综上所述,教育统计工作方案是教育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校了解自身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因此,每所学校都应该积极制定和实施教育统计工作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兴趣项目优先教学后学生若干体质指标的研究 胡加匡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5 • 实验前女生身体生理机能指标测试(平均 数±标准差)
身高/cm 实验班 对照班 155.9±9.51 155.3±9.85 胸围/cm 77.88±2.05 77.32±2.26 肺活量/ml 2118±207 2123±206 安静脉搏(次/min) 76.7±8.81 76.8±8.85
一、统计的含义
• 统计: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 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 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 教育统计:搜集、整理、分析有关教 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中的数字资料,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揭示教 育现象所蕴涵的客观规律。
二、统计的作用
• 统计是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 可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评价、教育 管理等方面。 • 注意:统计不是万能的工具!
例: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杜志强,靳玉乐 《课程.教材.教法》2005.5 •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00名参加新课 程师资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97份。
例: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胡卫平 等)《课程.教材.教法》2005.2
•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 西省东、西、南、北、中各取一个市,并 在每一个市随机抽取2所城市小学和3所农 村小学,参加调查的对象共有10所城市小 学的校领导 22人(男10人、女12人)、 参与课改的教师154人(男3人、女151人) 和15所乡村小学的校领导24人(男15人、 女9人)、参与课改的教师89人(男3人、 女86人)。
• 排序:将原始数据其按一定顺序(从大到小 或从小到大)排列; • 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 N 为奇数,则取 序列为第( N+1 )∕ 2 的那个数据为中位数; 如果N为偶数,则取序列为第N∕2与第(N∕2) +1个这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 例 1 : 16 、 14 、 13 、 11 、 10 、 7 、 6 、 5 、 3 这 9个数的中位数是10。 • 例2:2、4、5、6、8、10、13、14这8个数的 中位数Md=(6+8)÷2=7。
⑵加权平均数
• 加权平均数是权数不同的数据的平均 数。 • 有时在一组数据中,数据的单位权重 不相等,这时如果要计算平均数就不能用 算术平均数,而应该使用加权平均数。权 数可能是百分比、频数等。 • 在教育工作中,加权平均数的使用主要 有两种类型。
• 例:某县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校进行评价,学校自评和他评的分 数在学校最后的得分中各占40%和60%, 一所学校自评的分数是85分,他评的分 数是80分,这所学校最后的得分是多少? • 解:
⑶相对差异量
• 前面的全距、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带有单 位的绝对差异量。 • 相对差异量(即差异系数):是指一组 数据的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的百分比。 它是没有单位的相对数。用CV表示差异 系数,计算公式为:
CV
•
X
X
100 %
差异系数的用途
• 差异系数越大,则该组数据内部的差异程 度就越大,反之,差异程度就越小。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两组数据差异系数的大 小来比较它们差异程度的大小。 • 具体用途: • 比较不同单位数据组资料的差异程度。 • 比较单位相同而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组 资料的差异程度。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公式
X
2
X X
N N
2
2
X
X X
2
在式中, X 表示方差, X 表示标准差; X X表示每个数据与平均数 的差数,称为离差; N表示总频数。
• 例:某校对5个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满分为 20 分, 5 个教师的得分为 14 分、 15 分、 13 分、 12 分和 14 分,这五个教 师得分的方差和标准差各是多少?
• ㈠集中量(平均指标) • ㈡差异量(差异指标) • ㈢相对量(相对指标) • ㈣相关 集中量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或典型 水平的特征量。 • 它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 一点集中的情况。
⒉常用的集中量
• 集中量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加 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等。 • 最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例1:后进生家庭因素的调查与研
究(屠丰庆、葛松定)
• 学生类别:好生组、学习后进组、行为习 惯后进组、学习与行为习惯后进组
例2:教育硕士求学动机的调查研究 黄文锋 徐富明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
• 分类一:性别—男、女 • 分类二:学校类别—重点与非重点 • 分类三:教龄—五年一个阶段
七、特征量
教育统计的基本方法
参考书目
• 《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编著,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7。 • 《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朱德全、 宋乃庆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 • 《教育统计的基本理论与 SPSS 操作技术》, 王秀玲、刘兰英编著, 杭州出版社 2000.7 。 • 《统计分析指导》,吴亚萍,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3.9。
⑶中位数、百分位数
• 中位数是位于依一定顺序排列的一 组数据中央位置的数值。它将数据 分成较大的一半和较小的一半。中 位数简称为中数,常用Md表示。 • 百分位数是位于依一定顺序排列的 一组数据中某一百分位置的数值。 一般用Pp表示。例如,P60、P50等。 • 中位数是第50百分位数。
中位数计算法
⒉常用差异量
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方差、标准差、
差异系数等。
⑴全距
• 全距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 差,又称为极差。用R表示。
⑵方差和标准差
• 方差和标准差是通过离差来定义的。 • 离差:是指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与该组数 据算术平均数之差。 • 方差:是一组数据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即方差可由离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所 得。 •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⑷众数
• 众数可分为粗略众数和理论众数。粗 略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 的那个数。 • 理论众数是指与频数分布曲线中的最 高点相对应的横坐标上的一点。 • 通常用Mo表示众数。
㈡差异量
⒈差异量的含义与用途 是表示一组数据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一类 特征量。 差异量越大,说明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分 布越不整齐;差异量越小,说明数据变动范 围越小,分布就越集中。
六、数据的统计分类
• ㈠统计分类的含义 • 统计分类是指按照研究对象的本质特 征,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任务以及分析 时所用统计方法的可能性,将搜集到的数 据进行分组归类。 • 统计分类是整理数据的第一步。 • •
㈡分类的步骤
• ⒈删除不准确、不真实的无效数据。 • ⒉确定分类标志。分类的标准和依据称为分类标 志。标志要明确。 • 分类标志可分为性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 性质标志是按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例如, 按性别、成绩等级、学校类别等分类。 • 数量标志是按数值大小进行分类。例如,按工龄、 年龄、工资水平等分类。 • ⒊对全体数据进行分类。每次分类不能有遗漏。
五、数据的种类
• ㈠根据来源可分为: • ⒈点计数据:计算个数所获得的数据。如 教师人数、班级数、教学仪器数、近视人 数等。 • ⒉测量数据:用一定的工具或标准测量所 获得的数据。如身高、智商、完成作业的 时间、学科成绩等。
• ㈡根据随机变量取值情况可分为: ⒈ 间断变量的数据:取值个数有限的数据。 例如,人数、等级、名次等。 ⒉连续变量的数据:取值个数无限的数据。 例如,身高、体重、百分制记分、完成作 业的时间等。
⑴算术平均数
• 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数据的总 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商,简称为平 均数或均数、均值。定义公式为:
•
X1 X 2 X N X X N N
• 优点:反应灵敏﹑严密确定﹑简明易懂﹑ 计算简单﹑受抽样变动影响较小﹑适合代 数运算等。是运用最广的集中量指标。 • 不足: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 中某些数据不清楚或不准确时,不能计算 其算术平均数。 • 适用条件: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都比较准 确﹑可靠;无极端数值的影响。
解 : X 68, X 2 930, N 5
2
X
2
930 68 186 184.96 1.04 5 5
X 1.04 1.02
方差和标准差的优缺点及应用
• 优点:反应灵敏、严密确定、计算简单、 适合代数运算等。 • 缺点:意义不易理解、易受两极端数值的 影响、有个别数据不清楚时无法计算。 • 应用:是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标准差的应 用尤其广泛。标准差往往和算术平均数配 对使用,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差异程度和集 中程度。
0.4 85 0.6 80 WX XW W 82 0.4 0.6
• 例:某年级对三个班进行了英语统一测 验,一班共40人,平均分是86分;二班 共45人,平均分是90分;三班共42人, 平均分是75分。全年级的平均分是多少? • 解:
Xt N X 86 40 90 45 75 42 83.8 40 45 42 N
㈢相对量
• 相对量是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数量的比率。 • 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 遍程度或比例关系等。 • 对于点计数据,通常通过计算比率来反映其 特征。 • 例如,学生的近视率、男女教师比例、完成 任务的比例等。
㈣相关量
⒈相关关系的含义与种类
• 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个体使其成为 该总体的样本的过程。 •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个体的数目。通 常用字母n表示。 • 大样本:样本容量大于30的样本。 • 小样本:样本容量小于或等于30的样本。
㈡抽样原则
• 随机性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 到的机会均等。 • 目的:保证样本对总体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㈢抽样方法
• 单纯随机抽样 • 机械抽样 • 分层抽样 • 整群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