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内病外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外治适宜技术[1]

中医外治适宜技术[1]

膏药
油膏的调剂(赋形剂) 猪脂 羊脂 松脂 麻油 黄蜡 白蜡 凡士林
膏药
油膏的使用方法 同硬膏。 须辨证选膏,按证施用。 用于皮肤病的软膏,多 直接涂布于皮损上,不 必包扎,但药量宜少宜 薄,涂搽宜均匀。
膏药
油膏的使用方法 用于痈、疽、疖、疔等 外科疮疡的药膏,多涂 于纱布上覆盖创面,外 用胶布固定。 用于牛皮癣等欲使药物 渗透,促使硬结软化和 肿块吸收时,可涂在皮 损上。加盖油纸或纱布, 在包扎固定。
洗剂
适应症及作用: 用于疮疡初、中、后期。 用于渗出较多的皮肤病。 溶液剂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 毒、移深居浅、宣拔毒气、止痛脱腐的作用。 震荡洗剂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清斑解 毒的作用。
洗剂
使用方法: 溻渍
熏洗
药浴
洗剂
使用洗剂的注意点: 震荡洗剂中的药末宜先 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洗疮时切勿以手触及创 面。 洗渍时应避风寒。 冬天用震荡洗剂时最好 不用薄荷脑、樟脑等。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窦道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 盲管。 窦道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只有一个外口, 与内脏不相通连。 多数窦道细而狭长,或弯或直。 属中医漏管的范畴。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窦道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手术创伤,残留异物或坏死组织刺 激深部组织化脓溃破,毒邪滞留日久而成。
中医外治法的特点
作用快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 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 、 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患者乐于 接受。
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⒈从传统医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 以经络联系全身的有机整体。经络具有运行气血、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通过“经”和“络” 。 沟通内外上下,因此,可以通过体表施以药物而治 疗内在的疾病。 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内病外治法,可使药物的有 效成份,尤其是挥发性成份通过皮肤、粘膜以及呼 吸道等吸收进入体内,以调整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为外科的特点。

外治中的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中的药线、垫棉,则为外科所独有,大部分外科疾病必须内、外治并重。

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别阴阳及经络部位,确定疾病的性质,然后立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运用不同方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治法: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手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

明代《外科正宗》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总则:1、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11个治法:1、解表法: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2、通里法: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3、清热法: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温通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祛痰法: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6、理湿法:五神汤(《外科真诠》)7、行气法: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8、和营法: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9、内托法:透脓散(《外科正宗》)10、补益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11、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外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在人体表面施行一系列特定的物理或者机械手法,以达到调理人体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类型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拔罐疗法、针灸疗法、刮痧疗法、艾灸疗法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效果,常常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体质来选择相应的外治法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将空罐贴于人体特定穴位,通过产生负压,使皮肤和筋膜层上升,起到通经活络,散瘀化痰,排毒分邪的作用。

拔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肩周炎、腰腿痛等疾病,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刺入针具,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患者的欢迎和信任。

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通过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表面进行特定的刮擦手法,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湿气和毒素,达到消除疼痛,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

刮痧疗法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风湿关节痛等疾病的治疗中。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通过燃烧压缩成柱状的艾叶或艾绒,把灼热的烟气直接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整脏腑功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疗效,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应用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中医外治法常常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在中医传统文化中,外治法不仅被用来治病,还被应用于康复、保健等方面。

安全性中医外治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技术,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并避免误伤或者感染等风险。

在寻找中医外治法治疗疾病时,应该选择专业正规的中医医院或者医师,避免盲目寻求治疗,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风险和问题。

通过对中医外治法的了解与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健康,有效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颈椎病:推拿、按摩、热敷等方法可以缓解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和僵硬。
腰痛:针灸、拔罐、热敷等方法可以缓解腰痛,改善腰部血液循环。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慢性病康复: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广泛,如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
方法: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气血的运行和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气血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气血理论与中医外治法的关系,如针灸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和技术
针灸疗法
特点:安全、无痛、见效快
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技术: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疼痛、神经麻痹、消化系统疾病等
分类: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等。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按摩,达到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通道
效果: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病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信赖。
优势:中医外治法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势,适合慢性病康复。
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和特点
01
非侵入性:无需手术,减少患者痛苦
04
02
03
安全有效:使用天然药物,副作用小
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易于患者接受
整体调理:注重整体观念,调节身体平衡
适应症:适用于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

中医外治法原则

中医外治法原则

中医外治法原则1. 概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外用方法来治疗疾病。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寒温调理、湿燥调理、活血化瘀以及局部针灸等。

2.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适宜的外用方法。

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 寒温调理寒温调理是指通过使用寒温性质不同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调节患者体表的温度。

当患者出现寒凝或阳气亏虚等寒邪所致的疾病时,可以采用温灸、艾灸等方法来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寒邪。

而对于火热病症,可以采用冷敷、泡脚等方法来清热解毒,降低体温。

4. 湿燥调理湿燥调理是指通过使用湿性或润燥性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调节患者体表的湿度。

当患者出现湿邪所致的湿证时,可以采用艾叶贴敷、中药浸泡等方法来祛除湿邪,改善局部的湿气环境。

对于干燥病症,可以采用润滑剂、保湿霜等方法来增加局部的水分含量,缓解干燥不适。

5.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中医外治法常用的治疗原则之一。

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血块。

常见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拔罐、刮痧、推拿等手法,以及透骨草、当归等中草药。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6. 局部针灸局部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中的特殊疗法之一。

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局部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肿的效果。

常用的局部针灸方法包括耳穴贴压、腧穴刺激等。

7.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确保选择合适的外用方法。

- 需要严格掌握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的剂量和时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需要注意外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避免引发过敏反应。

中医外治法源流

中医外治法源流

3、不足之处
尽管哮喘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目前的哮喘中医外治法研究缺乏标准化和 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不高。
(2)缺乏长期随访和临床实践的验证:目前的哮喘中医外治法研究多为短期 疗效观察,缺乏长期随访和临床实践的验证,因此难以确定其长期疗效和安全 性。
参考内容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式,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近年来,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不断拓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 示将对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发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存在。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多个领域。 然而,尽管中医外治法具有许多优点,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 足,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进展
1、针灸
针灸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近年来, 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在 治疗慢性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同 时,针灸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热敏灸”、“腹针”等 新方法的出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医外治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研究和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还需要加强对外治法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程度。
总之,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家长和临 床医生应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应外治法的未来发展,以期为其在小儿发热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内病外治理论

中医内病外治理论

内病外治:火疗医说人类的外感疾病的病因不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病邪由外而入,多与季节、环境变迁有关。

春季多风,冬季多寒,秋季多燥,夏季多高温、多暑多湿等。

古人根据外感致病因发明了一系列的外治方法,如针、砭、罐、灸等。

而火疗则是专门针对寒、湿、风而发明的外治特异疗法。

中医学认为风为六淫之首,易使人皮肤开张而津气外泄,使人体防护功能减弱,寒湿多依附风邪侵入人体致病。

六淫作为致病因是邪气,其实它们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撇开对人的影响而言,本无所谓正也无所谓邪。

既然时客观的自然因素,那么这六种因素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生克的关系。

比如火有至阳之性所以可以克寒;火有炎上之性,所以可以除湿;火动生风,风有方向,风动有力,所以可以拔出滞留腠理之风邪。

病从哪里来还让它从哪里出,火疗实乃古人逆向创造性思维的智慧发明。

《内经》说:“风寒以及百病发病之始,一定先发生在皮毛。

病邪侵入皮毛腠理开,腠理开则进入络脉,络脉邪满就传入经脉,经脉邪满最后侵入脏腑而成大病。

”善于治病的医生总是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最后治五脏。

如果先治五脏,生死各占半数。

故外治法也应该先明阴阳,其次识别脏腑,人体脏腑经络上下相互应,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见,火疗不愧为内病外治极高明之法,其理本于经典,其术善巧方便。

火疗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民间流传有藏药熏蒸疗法,热敷疗法,道教火烧疗法等。

权健火疗本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在继承中又有创新。

这个创新在于皮肤给药和这种秘方药物的研发。

为了提高火疗的效果及患者的康复速度,权健根据民间秘方研发了活血通络,祛寒除湿的火疗热敷液精油。

在火疗将肌肤毛孔烧开之后,迅速涂抹一层药液,然后毛孔自动闭合,药液自动高效吸收,直达病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神效。

其实,权健火疗的创新还不仅仅局限于开发了独家秘方产品,更在于开放式得引入传统的汤药外治之法。

简论中医外治法外治法集大成者——清代名医吴尚先

简论中医外治法外治法集大成者——清代名医吴尚先

简论中医外治法外治法集大成者——清代名医吴尚先简论中医外治法无我也许是缘分或前世注定,我自小就对医学感兴趣,尤其从小见到家人和朋友经受病痛的折磨,恨不得自己如神仙般信手一挥就把他们解救出来,但想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能找到或者发明一种适合的他们最简单、有效的保健办法,只要经常练习即可祛病健身。

这个信念促使我去钻研医学,虽然自己无法去正规医学院学习深造,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而让我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先从西医着手,开始总以为西医代表先进,代表发展方向。

可随着了解的深入,疑问也越来越多:随着西医的发展,发现的病毒越来越多,仪器越来越复杂和高级,新发明的药物越来越多,分科越来越细,从细胞到基因,越来越深入,好像没有尽头,可是伴随的不是疾病越来越少,而是各类疾病层出不穷,各种新病,新名词新药物越来越多,而且这医学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只掌握少数人手里,也达不到老百姓自我保健、治病养生的最低要求。

于是转而研究传统中医。

一开始研究把脉开方,觉得很高深,可以满足虚荣心,可还是觉得不是我想要的,首先望闻问切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轻易掌握的,即使有经验的医生也有失误的地方,其二,现在的中药环境和古代没法比,古代讲究产地,种植、采摘的季节和炮制的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疗效,要严格区分,而现在已经在这方面得不到保证了,其三,汤药的分量也是不容易把握的,得建立在医生对病人身体和疾病的准确了解,能准确辩证:阴阳、表里、虚实等,并对各类药材及其药性有较高和较全面的认识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而且,是药三分毒,即使号称安全的中药也会对人体有副作用,尤其在病症不明或用错药物药量的情况下,也不符合百姓自用的原则。

我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总认为大自然既然有复杂的办法,总该有简单有效地办法的,只是没发现而已。

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中医外治法。

就是一般常说的拔罐,针灸,按摩等,这些方法确实也是种类繁多,拔罐有火罐,水罐,现在还有真空罐,针灸有水针,头针,耳针,鼻针,手针,脚针,电针,火针,雷火灸,药物灸,天灸等。

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
各种中药贴剂依据中药配伍原则 ,选用相须、相 使中药颗粒精心调配,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 的不同症状,循经络走形,贴敷于特定穴位,经 皮肤吸收,起效快、作用时间持久、疗效确切且 易于操作,自科室开展中医外治以来2014至2015 年全年,各项中医外治技术操作7013例,其中穴 位贴敷5674例,经治疗后患者反馈,疗效评价总 有效率为83%,有效缓解了患者疼痛、呃逆、腹胀、 便秘、发热、咳嗽、手足冰凉等症状,减少了肿 瘤患者并发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临床疗效确切, 得到患者一致好评。
中医外治的开展,要求医师有扎实临床基本功, 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在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为原则前提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拓思维,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相结合,掌握 中草药最新研究及药理作用,精选具有不同治疗 作用药物配伍、调制,结合中医经络学说,作用 于特定穴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临床医师在提 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深入 研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水平,更 好地服务于患者。
中药足浴
三、经济效益分析
2014-2015全年中药外治总计7013例,总收入为: 70130元。其中穴位贴敷5674例,艾灸680例、中药 湿敷111例,中药离子导入105例、中药泡洗53例、 中药保留灌肠65例、穴位注射95例、中药溻渍82例、 TDP神灯照射88例、针灸60例。 1.成本分析:中医外治各种方法多选用中草药或 中药颗粒,按各种中草药市价,平均每剂中药材 成本为3元,外用敷料、艾条、灌肠器、橡胶手 套等成本约为2元,总计成本为5元。
一、中医外治疗法国内现状
国家大力倡导中医,1991年《中医外治杂志》创
刊,2002年4月中华医学会外治分会在深圳成立,国
内多家医院肿瘤科积极开展中医外治疗法,主要开 展外治项目为针灸、中药贴敷等,临床疗效显著。 在当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洪流中,中医外治以其特 色和优势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科技

《本草纲目》中的内病外治法浅析

《本草纲目》中的内病外治法浅析

《本草纲目》中的内病外治法浅析
王晓原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1995(004)005
【摘要】本文整理了《本草纲目》三、四两卷“百病主治药”中的内病外治方法,大致归纳为经鼻、经耳、经眼、经脐、经肛门直肠,经阴道及全身其它各处皮肤施治几大类,而其具体治法又可细分为吹鼻、灌鼻、畜鼻、吹耳、点眼、敷脐、塞肛以及涂、贴、淋洗、熨、裹、摩、擦、熏蒸、发泡,药枕等法,本文并引用《本草纲目》所记载的条文说明上述诸法的具体应用。

由此阐明《本草纲目》对于内病外治方法记载详尽,内容丰富,值得深入发掘,使之进一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王晓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4
【相关文献】
1.《本草纲目》中的特殊给药法 [J], 沃瑜
2.《本草纲目》中的特殊给药法(续) [J], 沃瑜
3.《本草纲目》内病外治法给工途径简介 [J], 陈敏
4.洗浴法在内病外治中研究概况 [J], 傅文录;王朝云
5.《本草纲目》内病外治思想方法探讨 [J], 朱方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时采用的外治疗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明显、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包括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癣症等常见皮肤病。

其中,湿疹是中医外治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之一。

湿疹是一种多发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体质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有关。

中医外治法通过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法,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润燥止痒等治疗目的。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外敷、中草药浸洗等,外部手法主要包括针刺、刮痧、按摩等。

通过中医外治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湿疹患者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病中具有以下优势:1. 疗效明显:中医外治法采用中药外敷和中草药浸洗等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迅速缓解皮肤症状。

中医外治法还通过针刺、刮痧等手法刺激相应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2. 见效快: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迅速被皮肤吸收,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的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显现,患者往往会感觉到皮肤症状的明显缓解。

3. 安全无副作用:中医外治法采用的药物主要为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小。

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了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了药物对全身器官的影响和副作用。

4. 经济实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所需药物和材料相对较少,制剂简便,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与西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的治疗费用较低,经济实惠。

5.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治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四诊信息,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内病外治心得体会

中医内病外治心得体会

中医内病外治心得体会中医治疗内病时,有时也需要外治。

外治是指在外部应用药物或手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内部疾病的效果。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外治对于一些内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下面我将就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心肺疾病心肺疾病是一种内部疾病,但有时也需要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

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吸药膏敷贴、艾灸等方法进行外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二、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也可以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

我在治疗胃病时,常常会采用贴敷药和按摩的方法进行外治。

贴敷药可以起到缓解胃肠道症状、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而按摩则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运动和蠕动。

三、妇科疾病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时,也可以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

我在治疗月经不调时,常常会采用贴敷药和艾灸的方法进行外治。

贴敷药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引起的胸闷、腰酸等不适症状,而艾灸则可以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对月经不调的治疗效果很好。

四、风湿病中医治疗风湿病时,也可以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

我在治疗风湿病时,常常会采用捏蹭、推拿和针灸的方法进行外治。

这些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内病时可以采用外治法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诸如缓解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等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外治时一定要注意治疗方法的准确性和药物的用量控制。

此外,需要针对不同的内病采取不同的外治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 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 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 药效相当竣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 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 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



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 挥作用。 常用约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膏

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将药粉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馅糖、蜜、油、水、 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 摊在棉垫或桑皮纸上。为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和换药时容易取下,可在药上加一张极薄的 棉绒。配制药膏时多用馅糖,除药物作用外, 还取其硬结后有固定和保护伤处的作用。
肌内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
养胃汤、归脾汤。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 脚。《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 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琉松 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
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

补气、补血虽各有正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 补气养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 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级愈合者。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 大补汤等。
药散


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枪铁 扇散等,以及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药粉,都具 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药是升丹,但纯用升 丹则嫌药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药,如熟石膏 与升丹之比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 对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药, 如黑虎丹等。

《金匮要略》中的内外并治法浅谈

《金匮要略》中的内外并治法浅谈

关键词 : 《 金 匮要略》 ; 内外并治法 ;中医药疗法 ; 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 : R 2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 0 5 - - 0 5 1 5 - 0 2
B r i e f D i s c u s s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l a n d E x t e r n a l C o - t r e a t m e n t o f 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Q i Y u n z h e n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i n t e na r l a n d e x t e na r l t h e r a p i e s s u c h a s d a mp is d e a s e , l i l y d i s e a s e , F o x is d e a s e , u p—r u s h i n g g a s s y n d r o me , b l o o d—a r t h r a l g i a , e t c . I t l a y s s o l i d t h e o r e i t c l a f o un d a i t o n o f t he c h n i c a i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i s t h e r a p y f o r t h e f u t u r e g e ne r a t i o n s . T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f hi t s ho t u g h t a n d t h e p r a c i t c l a a p p l i c a io t n s i n t r e a i t n g d i s e a s e s , c o mb i n i n g wi t h t h e mod e r n c h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 t h i s a t t i c l e wi l l i n t r o d u c e t h e me c h a n i s m a n d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v a l u e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l a n d e x t e r n l a C O —t r e a t me n t

周小农“内病外治”论

周小农“内病外治”论
果。
l 药物剂 型
周 氏运 用 外 治药 物 的 剂 型 有 三 种 : 药 外 敷 、 末 汤剂 熏 洗 、 膏
药敷贴。末药外敷 , 就是将需要使用 的药物鲜品捣碎 , 或者饮片 磨 粉 , 据需 要 加 入 麸皮 、 面 等 , 醋 、 或 者 蛋 清 等 湿 润 , 根 麦 用 酒 敷 于体表。汤剂熏洗 , 就是将药物煎汤 , 趁热熏洗或者用毛 巾蘸药 液 揩擦 身 体 , 般 用 于发 汗 、 疹 或 者 回厥 。膏 药 敷 贴 , 是 根 一 透 就
外 治药 物 剂 型 、 药部 位 、 敷 药物 药 性 、 物 构成 、 用 对 象、 内服 药 的 关 系 、 治 法 的 功 用七 个 方 面深 入 分 析 , 资今 人 借 药 使 与 外 以
关 键 词 : 小农 ; 周 内病 外 治 ; 医经 验 名
中图 分 类号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7 X(0 9 0 05 — 3 R4 D 10 9 8 20 ) 2— 0 5 0
中医外治杂志 2 0 4月第 1பைடு நூலகம்0 9年 8卷第 2期

5 ・ 5
周小 农 “ 内病 外 治 " 论
汤 川安 , 指导 : 樊巧玲
( 京 中 医 药 大学 , 苏 南 京 2 0 2 ) 南 江 10 9
摘要
鉴。
周小农为近代 内科名 家, 善于运用外治法治疗 内科疾病。本文主要 就《 小农 医案》 周 中的 ̄ i 1a法进行研 究, - 从
据 需要 选 择 成 品 膏药 , 贴 于 患 处 皮肤 , 敷 如阿 魏 化痞 膏 。
4 药 物 构 成
外治 药 物 也 由 多种 成 分 构 成 , 样 适 用 方 剂 中 的君 臣佐 使 同 关 系 。君 药 , 挥 主要 治疗 作用 的 药 物 ; 药 , 助 君 药 发挥 治 发 臣 帮 疗作用的药物 ; 佐药 , 降低或者消除君 臣药物对皮肤的刺激 的成 分, 如麸皮 、 麦面、 蛋清等 ; 使药, 带领君 臣药物进 入体 内的药物 ,

中医外治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式,利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以下是中医外治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概述:1. 针灸疗法:-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体表的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机体自我修复。

- 适应症: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等。

2. 拔罐疗法:- 作用机制:利用负压吸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

- 适应症:常用于治疗风湿痛、腰背痛、肌肉劳损等。

3. 刮痧疗法:- 作用机制:通过刮拭皮肤表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 适应症:适用于感冒、颈肩痛、腰腿痛等症状的缓解。

4. 艾灸疗法:- 作用机制: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 适应症:适用于寒湿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消化不良等。

5. 中药敷贴:- 作用机制:将中药直接敷于体表,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

- 适应症:常用于关节炎、扭伤、皮肤病变等。

6. 推拿按摩:- 作用机制: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调整肌肉张力,促进气血流通。

-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肌肉疲劳、运动后恢复等。

7. 中药熏洗:- 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煎剂的热气熏蒸或液体洗浴,以达到温通经络、清热解毒的效果。

- 适应症:适用于皮肤病、关节炎、局部肌肉疼痛等。

8. 耳针疗法:-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 适应症:常用于减轻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等。

在应用中医外治疗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避免不适反应,并与内服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以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

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

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糖尿病虽然是顽疾,健好脾就可以控制药物:白参片穴位:左侧极泉穴方法:取一小片质量好的白参,贴在左极泉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晚上睡觉前贴,早晨取下。

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压,每天至少20下。

现在,糖尿病被很多人看成是无法治愈的顽疾。

一旦自己被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心里就慌慌的,认为要一辈子打胰岛素了。

其实,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就是脾气亏虚引起的,只要把脾养好,糖尿病就能够控制。

在中医里面,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顾名思义,就是患者总是有一种口渴的感觉。

明人李曾在《医学入门•消渴》中明确指出:“养脾则津液自生。

”因此,我主张将益气健脾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法则。

而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糖尿病的产生机理是脾土不固。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通过益气健脾来控制糖尿病都是可行的。

糖尿病人的外治方法既然治疗糖尿病要从补脾入手,那么我就采取白参片外贴左侧极泉穴或者直接按压左侧极泉穴的外治方法。

心火为脾土之母。

按照“虚则补其母”的中医理论,治疗脾虚当然要先补益心气。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起点,在此穴上外贴大补元气的白参,就能促使心气尽可能多地回归心脏。

心气充足了,脾自然就不虚了,这样也就达到了益气健脾的目的。

在本书中,我将多次用到人参这种药材。

人参按产地分,有东北参、高丽参以及西洋参几个品种。

其中,东北参和高丽参按制作工艺,又能分成白参、红参、糖参等类型。

直接以太阳光或热风自然晒干的,称为“白参”;蒸熟后再晾干的称为“红参”;刺成蜂窝状后用糖水浸泡再晾干的称为“糖参”。

有关这几种参的功效,请参照本书第九章第一节。

有糖尿病的朋友在治疗时,最好使用白参,红参也可以,只是效果没有白参好。

至于西洋参,它的药效重在清火,补气的作用比白参要差得多,所以我不建议大家使用。

还有,人参与党参的药效也是相差很大的。

所以,本书中需要用到人参的地方,请大家尽可能使用白参,千万不要用西洋参或党参来代替。

交流中医外治法 发挥医学新价值

交流中医外治法 发挥医学新价值

交流中医外治法发挥医学新价值作者:李军韩奕波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84期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11月30日,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医学分会等承办的以“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主题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太原举行,各专家围绕中医外治法的医学理论、外治法与内治法联系区别、非药物疗法、针灸艾灸等医疗诊治内容进行交流,旨在发展壮大中医外治法体系建设,挖掘学术理论、传承技术应用、培养医学人才、创新发挥医学新价值。

公元前1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了22种外治法,多为经皮给药内容,其中灸法和药物外治各占5条。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所载的283首方剂中,用于外敷的方剂110余首,外治法涵盖贴法、熏蒸法、煨法、药浴法、烟熏、涂敷等,剂型包括淋浴剂、糊剂、熏蒸剂、煨剂、烟熏剂等。

《伤寒杂病论》妇科外治坐药,乃阴道冲洗药物。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耳栓、鼻栓,以及敷剂等效如桴鼓。

晋末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共收方151首,其中外治膏方79首。

隋唐《千金方》4500余首,外治方1200余首,运用外治法50多种。

宋元《太平惠民局方》涵盖所有中医外治法给药剂型。

清吴师机《理淪并文》把外治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提出“外治之理,既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也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也”,并指出“先辨证、次论证、次论药”。

外治法一般人理解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早期可能是这样的,比如《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

这是非常局限的,实际上,所谓的外治法,现代的定义应该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融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运用药、械、技等手段,经体表或体表进入以防止疾病的方法。

可以是外病外治,也可以是内病外治。

外治法既可以是非药物疗法,也可以是药物疗法,仅仅是给药的途径不同而已。

一个人昏迷以后,掐人中,这个所有人都会,其实像这种方法太多太多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应用研究

在传统的敷贴、熏蒸、烫熨、针、罐外治法 的基础上,近年来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自血疗 法、中药离子透入法、磁疗等一些创新外治法也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临床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四、中医内病外治法的思考与展望 • 中医内病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方法之 一,临床报道以一病一方,一法一方为主,而理 论探讨较少。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应用应以辨病论 治及辨证论治为原则,用(方)药选穴都不能脱 离这个原则。此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皮肤给 药已成为第三大给药途径,中医在这个途径可谓 独具特色,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透皮技术结合, 形成中药透皮治疗系统将是内病外治研究的一大 发展趋势,但目前为止,仍缺少对中药透皮吸收 的系统研究。
三、中医内病外治法的现代研究
• 1 中医内病外治法的机理研究 • 外治法要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多年 来,人们一直以外治大师吴师机的外治基本理论“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为宗。大家多采取“拿来”主义,质疑者甚少。从中医基 本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药理的高度来看,内治与外治是 否真的相同,值得进一步的思考、验证。 • 近年以来,非药物外治法以机械刺激、经络传导达到 治疗目的,这一理论已被大家公认。对于药物外治法的机 理,吴镇西[2]早已将其概括为“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粘 膜吸收”三个方面,并为广大医者所接受。

二、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发展 • 《千金要方》所用外治法有27种之多,如溻浴法、 敷法、摩法、塞法、熏法、滴法等,治疗病种广, 尤善外用药物治疗儿科疾患。 • 吴师机所著《理淪骈文》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 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完善了外治理论。提出“外 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内病外取,需分三焦论 治。”提出了三部应三法的外治体系,即“上用 嚏,中用填,下用坐。”申明了内治外治之义, 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作出了贡献。
二、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发展
中医内病外治法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资 料。追溯中医外治的发展,可以概括的说,中医外治萌芽 于原始社会,奠基于先秦,发展于汉唐,丰富于宋金元, 成熟于明清,提高于现代。 • 《五十二病方》全书记载283方,其中外治方占一半以上, 运用药物外治法有敷贴法、熏蒸法,熨法,药浴法,握法 等20余种。 • 《黄帝内经》记载了浸渍、热浴、热熨、涂敷、烟熏等中 药外治法,开创了膏药之先河。整部《内经》仅13方(2 外治方,11内服方),大部分篇幅论述针、灸、摩等外治。 • 《金匮要略》创立了多种药物外治法,如洗涤法、烟熏法、 药敷法、坐药法、纳药鼻中法等,使用了多种剂型的外用 药,如药膏、油膏、散剂、水剂。同时,运用外用药物治 疗多种疾病,如百合病,伤风头痛、心悸、气喘等,并开 创中医外治法治疗急诊病的先河。
一、中医内病外治法的概念
• 中医外治法虽然早已形成体系,但对其概念的界定仍存在不同看 法。主流观点,由吴镇西、吴自强[1]等提出,认为外治法的概念应坚 持目前较为公认的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广义外治法是指除口服 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狭义外治 法一般不包括针灸。而中医内病外治法,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发挥其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பைடு நூலகம்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到 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吴自强,吴震西.对“内治?外治?——外治概念的思考”一文的商 榷[J].中医外治杂志,2004,l3(15):52—53. • [2]吴震西.近十年来中医发展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1): 32—33 • [3]周庄,林学锦.薄荷脑、冰片合用对青藤碱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福建中医药,2011,42(3):51—52 • [4]蒋诗超,崔瑾.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法的特点及分析[J].贵 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3):46—48
浅谈中医内病外治法
新都区中医医院内一科 马燕
浅谈中医内病外治法
• 中医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属于 中医外治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随着药源性 疾病问题的增多,中医内病外治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 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中西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 概念、源流、机理、应用
1 中医内病外治法的机理研究
经络传导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 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用中药外敷有关穴位,既有 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 皮肤透入 中药经皮肤给药的方法很多,如敷、贴、熏、蒸、洗等。一般药 物若能通过表皮,都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体内。皮肤给药的最大优点是, 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 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近年来,有人开始对中药的透皮 吸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周庄[3]等研究青藤碱的透皮速率以及薄荷 脑、冰片、薄荷脑与冰片合用等透皮促进剂对青藤碱微乳吸收的影响, 结果发现,薄荷脑、冰片及其合用对青藤碱体外透皮吸收都有促进作 用,其中两者合用最强。 粘膜吸收 从眼、鼻及前、后二阴给药,多从粘膜吸收,其方法包括塞鼻、 点眼、含漱、喷雾、灌肠等。
四、中医内病外治法的思考与展望 • 中医内病外治法发展应在总结有效的作用部 位基础上,筛选特色有效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的 药物,对其进行精细化、量化研究,开发有中医 外治特色的新剂型等方面下功夫,找准切入点, 充分发挥外治法的优势,弥补西医及中医内治法 的不足。对中医内病外治法法进行多角度、多方 位、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2 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应用研究

外治法早已由局部体表病变向全身性疾病治疗 发展。从目前临床应用看,外治法在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胃食管反流病等多种内科 疾病中都有了广泛运用。蒋诗超[4]等对近5年国 内发表的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进行回 顾性定量分析,检出有效文献93篇,完整的穴位 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报道46篇,以临床研究 类文献为主。得出结论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支 气管哮喘有其特色,疗效显著。通过外治法发挥 作用,相对于内治法而言,更有直接、快速、用 药少,疗效大、痛苦小,治疗费用较低,使用方 便等独特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