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合集下载

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目前全国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高校排名(按学校本专业实力排名)1北京大学文物保护科学2西北大学文物鉴定3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与文物研究4南开大学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5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文物鉴定与保护6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含文物鉴定7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鉴定8复旦大学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9吉林大学文物研究 陶瓷、玉器研究 文物保护1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文物鉴定与修复11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文物修复古建彩绘考古绘图、发掘1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专业1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4金陵学院古籍修复15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6保定学院文物鉴定17天津信息技术学院文物鉴定部分高校相关专业介绍:1、山东大学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该专业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重点培养学生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专业还设置考古 文物 摄影、绘图、测量、文物修复和保护等课程 使学生系统掌握考古发掘、博物馆工作、文物保护和鉴定等知识 并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可推荐或考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等文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也可以从事考古科研单位、博物馆系统、史学教育等工作 还可以从事海关的相应工作。

2、北大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修复 瓷器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该专业设立于1989年,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首家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2006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实验管理人员1人。

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聘请了王(说王*丹是敏感词汇,不让别人叫这个名字)丹华、陆寿麟、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文化遗产数字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习通源七、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

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思考题: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建议阅读论著: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二、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概念三、文化遗产信息分类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特征的提取与对应的数字化方法第二节文化遗产信息采集技术一、考古工作中记录信息结构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内容与模块三、文化遗产数字化流程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的分类、数字化流程框架第三节文化遗产信息记录技术一、纸质文档、图像及影像档案数字化二、现代数据采集技术要点与难点:纸质文档数字化的实践操作思考题:1. 文化遗产信息都包括哪些?请列举之。

古代史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古代史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古代史专题》一、课程名称:古代史专题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学时,2学时/周,共36教学周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胡坤七、课程简介:本课程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必修课程。

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界重要的学术论著及学者;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专业所必须的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每年秋季学期,每周2学时。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程作业,占总成绩20%;课堂讨论或随堂测验,占总成绩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60%。

学习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八、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分为十一讲,讲授内容的时间范围起于史前时代,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主要以专题讲授为主,会适当照顾但并不着意于课程内容的连贯。

其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绪论(1学时,讲授)要点:介绍课程的内容及性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重大问题及学界的动态。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

第一讲史前时代(2学时,讲授)1.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3.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要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分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及特点;文献与传说中的史前史。

重点:夏娃理论;苏秉琦区系类型说;顾颉刚与古史辩派。

第二讲三代历史(2学时,讲授)1.从氏族到国家2.夏商周社会文明3.夏商周历史发展要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明与历史发展。

重点:“治水社会论”与“东方专制主义”;封建制与宗法制。

第三讲春秋战国(2学时,讲授)1.争霸与并吞2.社会的转型3.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要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士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重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士阶层的崛起第四讲秦与西汉(3学时,讲授)1.秦帝国的兴亡2.休养生息与削抑制藩国3.汉武帝时期的全盛与转向要点:秦的发展历程;汉初休养生息与削藩;汉武帝时期的统治重点:秦朝统一的意义;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七国之乱;轮台罪己诏。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中生物危害及其防治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文物中的生物危及其防治》一、课程名称:文物中生物危害及其防治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文物中生物危害现状、生物学基础知识、文物中的生物种类、危害机理以及防治方法。

内容包括绪论、上篇、中篇和下篇四个部分,其中绪论主要介绍生物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以及生物学的总体概述;上篇主要介绍文物中的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中篇主要讲述文物中的动物危害及其防治;下篇主要讲授文物中的植物危害及其防治。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认识文物中生物危害的意识,增强学生防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生物对文物的危害(2课时)1.1 生物对有机质文物的危害1.1.1 漆木、竹器文物的危害现状1.1.2 纺织品文物的危害现状1.1.3 纸质文物的危害现状1.1.4 皮革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1.5 骨、象牙、角、琥珀等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2 生物对无机质文物的危害1.2.1 壁画文物的危害现状1.2.2 彩绘泥塑文物的危害现状1.2.3 石窟寺艺术及石制品文物的危害现状1.2.4 金属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3 生物对古建筑及其他类型文物的危害1.3.1 古建筑的危害现状1.3.2 馆藏文物的危害现状教学重点:了解文物受到生物危害的现状,增强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防治生物危害文物的意识。

思考题:1、名词解释:生物物理分化作用、生物化学分化作用2、哪些文物常受到生物的危害?会产生何种结果?第二章生物学概述(1课时)2.1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2.2 生物学的特征2.3 生物学的分支2.4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2.5 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思考题:1、生物学的特征有哪些?2、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上篇文物中的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第一章微生物的相关知识(6课时)1.1 微生物及其特点1.1.1 微生物是什么1.1.2 微生物的一般特点1.2 微生物的营养1.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2.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3 微生物的代谢1.3.1 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1.3.2 微生物的呼吸1.4 微生物的生长1.4.1 培养基1.4.2 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1.4.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4.4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4.5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5 微生物的分类1.5.1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1.5.2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1.5.3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杨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杨璐七、课程简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学科新兴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文物从出土到展陈的整个过程中,遭受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在考古发掘现场。

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近来也就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

本课程通过对考古发掘现场常规处理技术及针对特殊材质文物的专一处理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及原则,掌握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常规技术,熟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流程及工作步骤,为将来从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6课时)1.1 平衡状态理论1.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定义及目标1.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1.3.1少干预原则1.3.2可再处理原则1.3.3少量原则1.3.4事先采样原则1.4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1.4.1前期调查1.4.2制定预案1.4.3建立临时实验室1.4.4现场提取保护1.4.5临时保护1.4.6包装运输1.5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分级1.5.1非主动性保护1.5.2选择性保护1.5.3全面保护1.5.4展陈标准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衡状态理论;难点:现场保护原则的特殊性。

思考题: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遭受损害速率较快的原因。

2. 现场保护中的原则与一般实验室保护原则的异同。

第二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信息记录和样品采集(6课时)2.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档案2.2 样品采集2.2.1采样原则2.2.2采样部位及采样量2.2.3考古发掘现场典型易污染样品的采集2.3 标记2.3.1标记的定义2.3.2标记常用材料2.3.3标记方法2.3.4标记的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现场保护档案的制作;难点:如何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避免污染。

文物保护基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保护基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保护基础(1)》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1)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72课时五、学分:4学分六、任课教师:王丽琴、杨璐七、课程简介:《文物保护基础(1)》是文物保护专业核心课,主要涉及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无机质文物的组成与结构,找出文物腐蚀的内在原因,掌握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地上保存环境对其腐蚀的影响,了解文物腐蚀的机理,确定出各类无机质文物存放的最佳环境条件,重点掌握目前国内、国外对这些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该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文物保护实践奠定基础。

八、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为主(6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各2学时,第四至第六章共4学时,重点介绍并演示本课程所涉及的各类文物的保护方法。

九、参考书:王丽琴编著《文物保护技术》讲义(内部印刷),2001年十、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十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3课时)主要内容:从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入手,分析目前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及所存在问题,提出文物保护的任务、基本内容,逐步加深学生对无机质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指出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思考题:1. 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怎样?2.关于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第二章陶瓷器的修复与保护(18课时)第一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二、陶瓷的原料三、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1. 化学组成分布图2. 陶瓷器化学组成规律四、陶瓷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一、陶瓷器的腐蚀二、陶瓷器的清洗第三节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一、修复内容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第四节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颜色的影响三、彩绘陶器保护案例——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第五节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一、原料及结构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要点: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内容及技术方法。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博学院建立于1988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37年的历史学系。

数十年来,历史学科先后有著名学者陈登原、马长寿、陈直、张岂之、彭树智、周伟洲教授等执教。

1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997年被列为陕西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及国家计委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2年,历史专业和考古专业均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博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和考古学系。

历史学系设有历史专业,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考古学系设有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技术2个本科专业。

西北大学历史学科有专门史、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文博学院设有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事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视听室、图书资料室等等教学科研辅助机构。

其中的图书资料室藏有各种书刊近10万册,历史博物馆藏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2万余件。

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有着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文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35人,教授、副教授26名,大部分教师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

学院的各个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互交叉和渗透,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厚、学识广、综合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多年来,经过几代老师和数十届学生的辛勤努力,逐步建立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成为我国历史、考古、文物保护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

历史学系创建于1937年,历史专业是西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大的影响。

先后有侯外庐、陈直、马长寿、陈登原、张岂之、彭树智及林剑鸣等著名学者任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高分子彩绘类文物保护涂层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高分子彩绘类文物保护涂层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The research on property of organic- coating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 赵静[1];王丽琴[1,2];何秋菊[1];习阿磊[1]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陕西西安710069;[2]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72
出版物刊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页码: 11-17页
主题词: 高分子涂层材料;人工老化;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粘接强度
摘要:针对彩绘类陶器保护的特殊要求,筛选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

在人工气候箱中对所选择的9种有机高分子文物保护涂层材料进行人工老化试验,分别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量试验材料的分子结构,分光光度仪测量颜料的主波长、色纯度和高度的变化,粘接强度仪测量颜料的粘接强度变化。

结果表明:PrimalAC33、B72、有机硅的耐老化性能好,颜色变化小,粘接强度高,能很好的起到保护彩绘文物的作用,建议在文物保护领域推广使用。

S009032_石质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S009032_石质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石质类文物保护专题》一、课程名称:石质类文物保护专题二、课程类型:方向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周伟强、刘成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保护学的专业选修课,中国有非常多的石质文物,石质文物经历了漫长岁月,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通过对石质文物保护的学习,掌握石质文物的病害及保护措施。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一)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物定义、分类及其岩石学基础第一节石质文物的定义及其内涵一、石质文物的定义1. 馆藏石质文物定义及其特性2. 不可动石质文物的定义及其特性二、石质文物的分类1. 本体材质分类2. 赋存形式分类3. 时代与地域的分类第二节石质文物本体材质及其岩石学基础一、岩石学基础1.岩石的定义2.岩石种类3.岩石与文物关系二、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1.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冷却固结的产物。

2.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原先形成的各种岩石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岩石。

3.变质岩:是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第三节典型岩石的文物举例剖析一、沉积砂岩典型文物——云冈、敦煌砂石窟及其大足砂岩类二、弱变质石灰岩类石质文物——龙门石窟乾陵石刻类石灰岩石质文物第二章石质文物病害及其认知第一节石质文物的风化一、石器风化的原因:石质本身、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二、石质文物风化的影响因素与种类=特征1.石质本身的因素2.物理风化3.化学风化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破坏第二节石质文物病害及其分类一、石质文物常见病害二、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三、石质文物病害的统计与标识记录第三章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第一节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一、清洗1.清洗的基本原则2.水洗及其化学清洗体系3.物理清洗技术体系4.微粒子喷射清洗;蒸汽清洗;激光清洗二、加固1.微晶石蜡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丁酯3.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或丙酮溶液4.丙烯酸单体浸渗5.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6.硅的衍生物7.Ba(OH)2加固法8.石灰水法(Ca(OH)2)三、粘接1.环氧树脂2. 修补砂浆第二节石窟寺艺术品的保护一、石窟寺概况二、我国主要石窟介绍三、中国古代对石窟的保护1.设置中心柱2.设置窟檐3.设计合理的排水工程4.涂抗风化材料5.石窟凿时的加固四、石窟寺的修补加固1.化学灌浆法2.建筑工程修缮法五、露天石质艺术品(石雕、石刻)保养及修复1.清洗2.粘接3. 锚固及其灌浆4.表面封护(二)考核方式论文考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彩绘漆盘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彩绘漆盘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The Conservation of a Polychrome Lacquer Plate in
Archaeology Site
作者: 黄建华[1,2] 杨璐[3] 王丽琴[3] 严淑梅[1,2] 王伟锋[1,2]
作者机构: [1]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西安 710600 [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292-297页
主题词: 彩绘漆盘 文物保护 考古发掘现场
摘要:为了在考环境监测开始,古发掘现场保护一件刚刚发现的胎体完全腐朽仅以土质为支撑的彩绘漆盘,从发掘现场的通过对该彩绘漆盘临时性保湿、整体提取以及提取后的一系列保护处理,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该漆盘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使漆盘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陕西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颜料分析研究

陕西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颜料分析研究

陕西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颜料分析研究
高燕;杨秋颖;孙满利;甄刚;张芳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22(34)1
【摘要】水陆庵位于陕西蓝田王顺山下,庵内现存三百余平方米精美绝伦的明代彩绘泥塑,是我国泥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彩绘泥塑群之一。

为明确水陆庵彩绘泥塑的颜料使用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颜料样品进行科学分析。

结果表明,除中隔壁背面重妆区域的蓝色颜料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之外,水陆庵彩塑使用的颜料大多为矿物颜料,包括铅丹、朱砂、铁红、氯铜矿、雌黄和云母等。

研究结果将为水陆庵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丰富关中地区明代彩绘泥塑颜料类型补充科学信息。

【总页数】12页(P97-108)
【作者】高燕;杨秋颖;孙满利;甄刚;张芳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3
【相关文献】
1.陕西蓝田水陆庵所见明代社会生活
2.陕西蓝田水陆庵一尊倾斜站立塑像的修复与复位
3.鹦鹉观音图像探源——以陕西蓝田水陆庵为中心
4.蓝田水陆庵二十四尊彩绘塑像身份考
5.蓝田水陆庵彩塑造型艺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绘陶器的清理及加固保护实验报告

彩绘陶器的清理及加固保护实验报告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0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彩绘陶器的清理及加固保护姓名:赵星学号:2010102110报告日期:2013年3月19日彩绘陶器的清理及加固保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彩绘陶器的清理方法。

2、学会彩绘陶器的加固保护措施,并熟练掌握保护方法。

3、了解加固效果的表征方法。

二、实验原理:B72 对酥松的表面具有加固作用。

三、实验材料:彩绘陶器模拟样品、B72、丙酮、毛笔、棉签、洗耳球、手术刀等四、实验内容:1、配制溶液。

配制一定浓度梯度的B72溶液,最高不超过5%。

2、加固样品。

用不同浓度的加固剂分别对样品分别进行加固。

3、清理处理。

用手术刀将彩绘陶器表面的泥土轻轻刮除。

4、评价加固剂的效果。

从加固效果、是否改变表面特性、清理后与清理前对比等方面评价加固剂的效果。

5、整理实验。

收拾实验台,处理废液。

五、注意事项:1、适当的加固浓度非常必要,浓度梯度控制在1%左右为宜。

2、清理时要注意用力的大小,尽量不伤及彩绘。

3、废液处理不能直接倒在水池,一定要倒在废液瓶,避免排水设施被堵塞。

六、实验步骤:1、配制溶液。

在通风橱内用丙酮配制浓度梯度为1%,浓度从1%到5%的B72 溶液,少量,备用。

2、处理样块。

用毛笔蘸取少量加固剂在彩绘陶器表面进行能够涂刷处理,放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然晾干。

3、清理样块表面泥土。

用手术刀轻轻刮除不同浓度加固后的泥土,注意感受之间不同。

4、对比处理。

在未加固的样块表面进行处理,刮去表面的泥土,注意感受不同的地方。

5、整理实验。

收拾实验台,处理废液。

七、实验结论浓度为5%的加固剂加固后器物表面产生严重的炫光,其余的加固剂处理后会出现轻微的颜色改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并且清理处理后会产生光亮的处理痕迹,类似抛光后的表面。

八、实验感想本次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在实验前我做过多次彩绘陶器表面泥土的清理,但针对我们这次实验条件(彩绘较脆弱,彩绘层较厚,泥土相对酥松),我通过比较觉得不加固直接处理效果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文物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课。

彩绘类文物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是在某种基质材料上施加彩绘制作而成。

由于彩绘的存在,增加了文物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主要病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该类文物材质分析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保护材料、保护方法和和保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以古建油饰彩画为例第一节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
第二节古建油饰彩画分析技术路线
第三节古建油饰彩画文物分析案例
第二章正交设计法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节正交设计法在科学试验中的意义
第二节正交设计法简介
第三节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文物保护实验条件优选案例设计
第三章秦始皇兵马俑保护的最新进展
第一节秦兵马俑彩绘的结构及成分分析
第二节秦兵马俑彩绘残留物的GC-MASS分析
第三节秦兵马俑彩绘的考古现场保护材料最新进展
第四章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第二节莫高窟及其壁画的保护
第五章其他彩绘类文物保护
第六章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一节光导纤维技术简介
第二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
第三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有机高分子保护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第一节文物防水保护材料
第二节文物加固保护材料
第三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四节纳米材料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五节位阻胺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