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
追逐文明的历程
“我想知道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历程”
--伏尔泰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数百万年前,这里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远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不灭的篝火闪烁在汾水与桑干河两岸。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这些都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今天,这些见证山西古代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整齐地陈列在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辅之以科学而艺术的陈列方式展示给世人。
远古圣土
一百八十万年前一个雨后的清晨,西侯度的先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今天的任务是砍伐几棵粗大的果树。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来源,这可能是他们必须从事的工作。当手中的石头一次又一次击打在树身之上时,其中一位年长者惊奇
的发现同一块石头的尖端和较薄的边缘比起其它部位更能
起到显著的效果,于是他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了他的同伴,当其中一位拣起一块砾石将手中不规则的石块艰难地打制成尖状器时,人类最早的石器工具便产生了,先民们把它们保存起来,倍加爱惜。一百八十万年后,这件由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的三棱大尖状器被考古人员发现并陈列在博
物馆里,它的断面呈三棱状,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底部圆钝便于手握。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一。
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原始人用石锤直接打击石料产生石片的方法,叫做直接打击法。直接打击法最常见的有碰砧法、摔击法和砸击法等,均是旧石器时代通用的打制石片的方法。碰砧法指手握扁平的石块,在石砧较突出的一点或边缘上碰击而产生石片的方法,一般用于硬度大而脆性和韧性较差的岩石;摔击法是指用双手紧握石锤,向置于地上的较大的石块摔击打下石片的方法;砸击法指手持所选石料,将其一端置于石砧之上,用石锤打击另一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渔猎群居,开始懂得用火,进而学会保存和管理火种。他们依赖渔猎和采集,茹毛饮血,薪火相传,群居而生。
西侯度遗址代表着旧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古人类的生存
状态和文化面貌。它位于山西芮城县黄河拐弯处的,是中国
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属早期直立人阶段。上世纪60年代,在这里发掘出土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以及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根据动物生态学分析,当时的西侯度一带为疏林草原环境,气候凉爽,四季分明。研究表明,浸透着西侯度先民们劳动汗水和智慧的石器虽简单粗糙,但类型多样,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分工。
距今约20万年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进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身体特征更接近现代人。他们通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累,石器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石器的类型逐渐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加工也日趋精细。他们仍处于原始群居阶段,但已有较发达的语言,并出现埋葬死者的习俗。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的丁村遗址,是中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其石器的形制、打制的方法都有新的进步,近年来新的发现表明,该文化已不仅限于汾河东岸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而是扩及汾河两岸,囊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传承关系清楚的遗址群,表明当时丁村一带的原始游群相当繁盛并有着比较稳定的活动范围。
今日的大同盆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曾是一望无际的湖泊,约10万年前,气候变迁,浩瀚的大同湖渐渐萎缩,桑干河形成。北京猿人的后裔许家窑人就生活在这里,依靠狩猎经济维持生活。许家窑一带当时为森林、草原、灌木相交混地
带,气候处于冷期,年平均气温低于现今。在考古发掘过程结束以后考古队员们惊奇的发现出土的石球竟多达1079个,数量之多为国内外罕见,成为许家窑文化的显著特色。石球最大的重1500克以上,直径超过100毫米;最小的重量不足100克,直径50毫米以下。研究表明,它们曾是当时人类普遍使用的狩猎投掷工具。大的石球可用来直接投击猎物,中等大小的可以做成“飞石索”,小的则可用作“飞石索”上握在手中的扣环。
“飞石索”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狩猎工具,可在开阔地段用于投击野兽。其用法是把石球系在绳索(藤条或皮条)的一端,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将其抛出,如现代杂技“飞流星”一样甩出很远去套绊猎物,以便于捕获。这种方法直到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还在使用。石球的使用在人类童年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它改变了原先只是用棍棒追逐猎物的方法,使猎人们不必与猎物接近,远距离即可将奔跑的动物猎获,大大增加了食物和衣物来源。
距今约四万年至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即“飞石索”之后,又一项工具的发明加速了整个人类追逐文明的历程。在今天朔州市黑驼山下的峙峪村生活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双手变得更加灵巧,能制造精致的石器和骨、角工具,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身上佩带着装饰品,学会了人工取火,社会形态已进入原始氏族公社阶段,
原始宗教产生,埋葬习俗更为普遍。他们对于野兽以及其他氏族群体的战争往往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发明了弓箭。
山西博物院的展庭里陈列着一枚中国已知时间最早的石制
箭头,它的主人便是峙峪人。恩格斯说过“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是相当复杂的狩猎工具,发明弓箭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发达的智力。使用弓箭须人用臂力拉起弓、弦、箭,产生强大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说明当时峙峪人已经能将物体的弹力和人的臂力巧妙结合起来。弓箭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它出现后的人类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动物如野马等化石增多。说明弓箭的发明,促进了狩猎,是导致原始时代生产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峙峪石镞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它说明当时峙峪人已使用弓箭,这与其发达的狩猎经济是相吻合的。因此,峙峪人也被喻为“黑驼山下猎马人”。
当峙峪人在黑驼山上追逐野马的时候,山西西南部的吉县清水河沿岸的台地上已经有人在烧烤青鱼了。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不远处有位中年妇女正在给手中蚌壳钻孔,给自己制作一串精美的项链。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有了审美的观念,磨制与钻孔等新技术多运用于制作装饰品上。此时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