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关键信息项:1、余弦定理的表述及推导过程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表述及推导过程3、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关系4、应用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条件和限制5、示例说明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11 余弦定理111 余弦定理表述: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对于三角形ABC,若边 a、b、c 分别对应角 A、B、C,则有:a²= b²+ c² 2bc·cosAb²= a²+ c² 2ac·cosBc²= a²+ b² 2ab·cosC112 推导过程:以三角形 ABC 为例,通过向量的方法进行推导。
设向量 AB = c,向量 AC = b,则向量 BC = a = b c。
则有:a²=(b c)²= b²+ c² 2b·c因为 b·c =|b|·|c|·cosA,所以 a²= b²+ c² 2|b|·|c|·cosA113 作用: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问题。
12 三角形面积公式121 常见的三角形面积公式表述:1、面积= 1/2 ×底 ×高2、面积=√s(s a)(s b)(s c),其中 s =(a + b + c) / 2 (海伦公式)122 推导过程:对于“面积= 1/2 ×底 ×高”,可以通过作三角形的高来证明。
对于海伦公式,首先根据余弦定理求出角的余弦值,再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求出正弦值,进而推导得出。
123 作用:可以方便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3 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关系131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出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进而为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提供必要的条件。
13 三角形面积求最大值问题——铅垂法-【初中数学】120个题型大招!冲刺满分秘籍!
铅垂法求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是几何题中常见问题之一,可用的方法也比较多,比如面积公式、割补、等积变形、三角函数甚至海伦公式,本文介绍的方法是在二次函数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求面积的方法——铅垂法.【问题描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1,1A 、()7,3B 、()4,7C ,求△ABC 的面积.【分析】显然对于这样一个位置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不太好用,割补倒是可以一试,比如这样:构造矩形ADEF ,用矩形面积减去三个三角形面积即可得△ABC 面积.这是在“补”,同样可以采用“割”:()111222ABC ACD BCD S S S CD AE CD BF CD AE BF =+=⋅+⋅=+ 此处AE +AF 即为A 、B 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由题意得:AE +BF =6.下求CD :根据A 、B 两点坐标求得直线AB 解析式为:1233y x =+由点C 坐标(4,7)可得D 点横坐标为4,将4代入直线AB 解析式得D 点纵坐标为2,故D 点坐标为(4,2),CD =5,165152ABC S =⨯⨯= .【方法总结】作以下定义:A 、B 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水平宽”;过点C 作x 轴的垂线与AB 交点为D ,线段CD 即为AB 边的“铅垂高”.如图可得:=2ABC S ⨯ 水平宽铅垂高【解题步骤】(1)求A 、B 两点水平距离,即水平宽;(2)过点C 作x 轴垂线与AB 交于点D ,可得点D 横坐标同点C ;(3)求直线AB 解析式并代入点D 横坐标,得点D 纵坐标;(4)根据C 、D 坐标求得铅垂高;(5)利用公式求得三角形面积.【思考】如果第3个点的位置不像上图一般在两定点之间,如何求面积?铅垂法其实就是在割补,重点不在三个点位置,而是取两个点作水平宽之后,能求出其对应的铅垂高!因此,动点若不在两定点之间,方法类似:【铅垂法大全】(1)取AB 作水平宽,过点C 作铅垂高CD .(2)取AC 作水平宽,过点B 作BD ⊥x 轴交直线AC 于点D ,BD 即对应的铅垂高,=2ABC ABD BCD S S S ⨯-= 水平宽铅垂高(3)取BC 作水平宽,过点A 作铅垂高AD .甚至,还可以横竖互换,在竖直方向作水平宽,在水平方向作铅垂高.(4)取BC作水平宽,过点A作铅垂高AD.(5)取AC作水平宽,过点B作铅垂高BD.(6)取AB作水平宽,过点C作铅垂高CD.方法突破例一、如图,已知抛物线25y ax bx =++经过(5,0)A -,(4,3)B --两点,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2)点P 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与点B 、C 不重合),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当点P 在直线BC 的下方运动时,求PBC ∆的面积的最大值.【分析】(1)265y x x =++,(2)取BC 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水平宽,过点P 作PQ ⊥x 轴交直线BC 于点Q ,则PQ 即为铅垂高.根据B 、C 两点坐标得B 、C 水平距离为4,根据B 、C 两点坐标得直线BC 解析式:y =x +1,设P 点坐标为(m ,m ²+6m +5),则点Q (m ,m +1),得PQ =-m ²-5m -4,考虑到水平宽是定值,故铅垂高最大面积就最大.当52-时,△BCP 面积最大,最大值为278.【小结】选两个定点作水平宽,设另外一个动点坐标来表示铅垂高.例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二次函数2(0)y ax a =>的图像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如图所示的抛物线,该抛物线与x 轴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1OA =,经过点A 的一次函数(0)y kx b k =+≠的图像与y 轴正半轴交于点C ,且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 ,ABD ∆的面积为5.(1)求抛物线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抛物线上的动点E 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下方,求ACE ∆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E 的坐标.【分析】(1)抛物线解析式:21322y x x =--;一次函数解析式:1122y x =+.(2)显然,当△ACE 面积最大时,点E 并不在AC 之间.已知A (-1,0)、10,2C ⎛⎫ ⎪⎝⎭,设点E 坐标为213,22m m m ⎛⎫-- ⎪⎝⎭,过点E 作EF ⊥x 轴交直线AD 于F 点,F 点横坐标为m ,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得11,22m m ⎛⎫+ ⎪⎝⎭可得213222EF m m =-++考虑到水平宽是定值,故铅垂高最大面积最大.既然都是固定的算法,那就可以总结一点小小的结论了,对坐标系中已知三点()11,A x y 、()22,B x y 、()33,C x y ,按铅垂法思路,可得:12233121321312ABC S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如果能记住也不要直接用,可以当做是检验的方法咯.【总结】铅垂法是求三角形面积的一种常用方法,尤其适用于二次函数大题中的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弄明白方法原理,熟练方法步骤,加以练习,面积最值问题轻轻松松.专项训练1.已知二次函数2y x bx c =-++和一次函数y mx n =+的图象都经过点(3,0)A -,且二次函数2y 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0,3)B ,一次函数y mx n =+的图象经过点(0,1)C -.(1)分别求m 、n 和b 、c 的值;(2)点P 是二次函数2y x bx c =-++的图象上一动点,且点P 在x 轴上方,写出ACP ∆的面积S 关于点P 的横坐标x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S 的最大值.【分析】(1)把直线和曲线经过的点代入得到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到答案;(2)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y 轴左侧时,过点P 作//PD y 轴交AC 于点D ,②当点P 在y 轴右侧时,过点P 作//PD y 轴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 ,分别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关系式,利用函数式表示三角形PAC 的面积,配方可得答案.【解答】解:(1) 二次函数2y x bx c =-++和一次函数y mx n =+的图象都经过点(3,0)A -,一次函数y mx n =+的图象经过点(0,1)C -,∴301m n n -+=⎧⎨=-⎩,∴131m n ⎧=-⎪⎨⎪=-⎩,二次函数2y x bx c =-++和一次函数y mx n =+的图象都经过点(3,0)A -,二次函数2y 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0,3)B ,∴9303b c c --+=⎧⎨=⎩,∴23b c =-⎧⎨=⎩.(2)由(1)知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113y x =--或223y x x =--+,①当点P 在y 轴左侧时,过点P 作//PD y 轴交AC 于点D ,则13|3|22PAC S PD PD ∆=⨯⨯-=,②当点P 在y 轴右侧时,过点P 作//PD y 轴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则13|3|22PAC S PD x x PD ∆=⨯⨯+-=, 点P 在抛物线上,设2(,23)P x x x --+,则1(,1)3D x x --,2215231433PD x x x x x ∴=--+++=--+,233535169(4)(2232624PAC S PD x x x ∆∴==-++=-++,即当56x =-时,PAC S ∆最大16924=.【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一次函数、图形面积的计算等,掌握其性质及运算是解决此题关键,2.如图,抛物线经过(2,0)A -,(4,0)B ,(0,3)C -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直线BC 下方的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 ,使得PBC ∆的面积最大,求点P 的坐标;(3)点M 为x 轴上一动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N ,使以A ,C ,M ,N 四点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将点A 、B 、C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即可求解;(2)由PBC ∆的面积PHB PHC S S ∆∆=+,即可求解;(3)分AC 是边、AC 是对角线两种情况,利用平移的性质和中点公式即可求解.【解答】解:(1)将点A 、B 、C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42016403a b c a b c c -+=⎧⎪++=⎨⎪=-⎩,解得38343a b c ⎧=⎪⎪⎪=-⎨⎪=-⎪⎪⎩,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33384y x x =--;(2)设直线BC 的表达式为y mx n =+,则043m n n =+⎧⎨=-⎩,解得343m n ⎧=⎪⎨⎪=-⎩,故直线BC 的表达式为334y x =-,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BC 于点H ,设点P 的坐标为233(,3)84x x x --,则点3(,3)4H x x -,则PBC ∆的面积221133334(33)3224844PHB PHC S S PH OB x x x x x ∆∆=+=⋅=⨯⨯--++=-+,304-< ,故该抛物线开口向下,PBC ∆的面积存在最大值,此时2x =,则点P 的坐标为(2,3)-;(3)存在,理由:设点N 的坐标为(,)m n ,则233384n m m =--①,①当AC 是边时,点A 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C ,则点()M N 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N M ,则03n -=或03n +=②,联立①②并解得23m n =⎧⎨=-⎩或13m n ⎧=-⎪⎨=⎪⎩(不合题意的值已舍去);②当AC 是对角线时,则由中点公式得:11(03)(0)22n -=+③,联立①③并解得23m n =⎧⎨=-⎩(不合题意的值已舍去);综上,点N 的坐标为(2,3)-或(1-3)或(1--3).【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面积的计算等,其中(3),要注意分类求解,避免遗漏.3.综合与探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交坐标轴于(1,0)A -,(3,0)B ,(0,4)C -三点,点(,)P m n 是直线BC 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动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BC ∆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P 点坐标及PBC ∆面积的最大值;(3)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以O ,B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将A 、B 、C 坐标代入即可求解析式;(2)设P 坐标,表示出PBC ∆的面积,再求出最大面积和面积最大时P 的坐标;(3)两个直角顶点是对应点,而AOC ∆两直角边的比为14,只需BOQ ∆两直角边比也为14,两个三角形就相似,分两种情况列出比例式即可.【解答】解:(1)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12()()y a x x x x =--,二次函数的图象交坐标轴于(1,0)A -,(3,0)B ,(0,4)C -,11x ∴=-,23x =,124()()a x x x x -=--,解得11x =-,23x =,43a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448(1)(3)4333y x x x x =+-=--,故答案为:2448(1)(3)4333y x x x x =+-=--;(2)设直线BC 解析式为y kx b =+,将(3,0)B ,(0,4)C -代入得034k b b =+⎧⎨-=⎩,解得43b =,4c =-,BC ∴解析式是443y x =-,如答图1,过P 作//PD y 轴,交BC 于D ,点(,)P m n 是直线BC 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03m ∴<<,248433n m m =--,4(,4)3D m m -,224484(4)(4)43333PD m m m m m ∴=----=-+,22211439()(4)(30)262()22322PBC B C S PD x x m m m m m ∆∴=⋅-=-+⋅-=-+=--+,3032<< ,32m ∴=时,PBC S ∆最大为92,此时224843834()45333232n m m =--=⨯-⨯-=-,3(2P ∴,5)-,故答案为:3(2P ,5)-,PBC S ∆最大为92;(3(1,0)A - ,(0,4)C -,(3,0)B ,∴14OA OC =,3OB =, 点Q 在y 轴上,90BOQ AOC ∴∠=∠=︒,若以O ,B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则BOQ ∠与AOC ∠对应,分两种情况:①如答图2,AOC QOB∆∆∽,则14OQ OAOB OC==即134OQ=,解得34OQ=,13(0,4Q∴或23 (0,)4Q-;②AOC BOQ∆∆∽,则14OB OAOQ OC==即314OQ=,解得12OQ=,3(0,12)Q∴或4(0,12)Q-,综上所述,存在y轴上的点Q,使以O,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这样的点一共4个:13 (0, 4Q或23 (0,)4Q-,3(0,12)Q或4(0,12)Q-,故答案为:存在这样的点Q,坐标分别是:13 (0, 4Q或23 (0,)4Q-,3(0,12)Q或4(0,12)Q-,【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面积等问题的综合题,主要考查坐标、线段的转化,面积的表示,涉及方程思想,分类思想等,难度适中.4.如图1,抛物线2y x bx 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已知点B坐标为(3,0),点C 坐标为(0,3).(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点P 为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当PBC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3)如图2,点M 为该抛物线的顶点,直线MD x ⊥轴于点D ,在直线MD 上是否存在点N ,使点N 到直线MC 的距离等于点N 到点A 的距离?若存在,求出点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解析式;(2)过点P 作PH x ⊥轴于H ,交BC 于点G ,先求出BC 的解析式,设点2(,23)P m m m -++,则点(,3)G m m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221133273(3)()22228PBC S PG OB m m m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解;(3)设直线MC 与x 轴交于点E ,过点N 作NQ MC ⊥于Q ,先求出点A ,点M 坐标,可求MC 解析式,可得4DE MD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MQ NQ ==,由两点距离公式可列222(|4|)42n n -=+,即可求解.【解答】解:(1) 点(3,0)B ,点(0,3)C 在抛物线2y x bx c =-++图象上,∴9303b c c -++=⎧⎨=⎩,解得:23b c =⎧⎨=⎩,∴抛物线解析式为:223y x x =-++;(2) 点(3,0)B ,点(0,3)C ,∴直线BC 解析式为:3y x =-+,如图,过点P 作PH x ⊥轴于H ,交BC 于点G ,设点2(,23)P m m m -++,则点(,3)G m m -+,22(23)(3)3PG m m m m m ∴=-++--+=-+,221133273(3)()22228PBC S PG OB m m m ∆=⨯⨯=⨯⨯-+=--+ ,∴当32m =时,PBC S ∆有最大值,∴点3(2P ,154;(3)存在N 满足条件,理由如下: 抛物线223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1,0)A -,2223(1)4y x x x =-++=--+ ,∴顶点M 为(1,4),点M 为(1,4),点(0,3)C ,∴直线MC 的解析式为:3y x =+,如图,设直线MC 与x 轴交于点E ,过点N 作NQ MC ⊥于Q ,∴点(3,0)E -,4DE MD ∴==,45NMQ ∴∠=︒,NQ MC ⊥ ,45NMQ MNQ ∴∠=∠=︒,MQ NQ ∴=,22MQ NQ ∴==,设点(1,)N n ,点N 到直线MC 的距离等于点N 到点A 的距离,NQ AN ∴=,22NQ AN ∴=,222()2MN AN ∴=,222(|4|)42n n ∴-=+,2880n n ∴+-=,46n ∴=-±,∴存在点N 满足要求,点N 坐标为(1,426)-+或(1,426)--.【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性质,两点距离公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利用参数列方程是本题的关键.5.如图,抛物线过点(0,1)A 和C ,顶点为D ,直线A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BD 的交点为B ,0),平行于y 轴的直线EF 与抛物线交于点E ,与直线AC 交于点F ,点F 的横坐标为3,四边形BDEF 为平行四边形.(1)求点F 的坐标及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 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直线AC 上方,当PAB ∆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及PAB ∆面积的最大值;(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取一点Q ,同时在抛物线上取一点R ,使以AC 为一边且以A ,C ,Q ,R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点Q 和点R 的坐标.【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 的解析式为13y x =-+,求出F 点的坐标,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1613181(33a a a -+=-+--,求出a 的值,则可得出答案;(2)设2(,1)P n n -++,作PP x '⊥轴交AC 于点P ',则(,1)P n '+,得出2PP n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出答案;(3)联立直线AC 和抛物线解析式求出C ,4)3-,设Q ,)m ,分两种情况:①当AQ 为对角线时,②当AR 为对角线时,分别求出点Q 和R 的坐标即可.【解答】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0)y ax bx c a =++≠,(0,1)A ,B ,0),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m =+,∴01m m +==⎪⎩,解得31k m ⎧=⎪⎨⎪=⎩,∴直线AB的解析式为13y x =+, 点FF ∴点纵坐标为113=-,F ∴点的坐标为,1)3-,又 点A 在抛物线上,1c ∴=,对称轴为:2b x a=-=,b ∴=-,∴解析式化为:21y ax =-+,四边形DBFE 为平行四边形.BD EF ∴=,1613181(33a a a ∴-+=-+--,解得1a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y x =-++;(2)设2(,1)P n n -++,作PP x '⊥轴交AC 于点P ',则3(,1)3P n '+,2733PP n n '∴=-+,2213737493)32222624ABP S OB PP n n ∆'==-+=--+ ,∴当736n =ABP ∆49324,此时7(36P 47)12.(3) 231231y y x x ⎧=+⎪⎨⎪=-++⎩,0x ∴=或733x =7(33C ∴,43-,设(3Q ,)m ,①当AQ 为对角线时,47(3,)33R m ∴+,R 在抛物线2(3)4y x =--+上,274(33)433m ∴+=--+,解得443m =-,44(3,3Q ∴-,437(3,33R -;②当AR 为对角线时,107(3,33R m ∴-,R 在抛物线2(4y x =--+上,2743m ∴-=--+,解得10m =-,Q ∴10)-,37)3R -.综上所述,443Q -,37(3R -;或Q ,10)-,37)3R -.【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及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顶点C 在y 轴上,另两个顶点A ,B 在x 轴上,且4AB =,抛物线经过A ,B ,C 三点,如图1所示.(1)求抛物线所表示的二次函数表达式.(2)过原点任作直线l 交抛物线于M ,N 两点,如图2所示.①求CMN ∆面积的最小值.②已知3(1,2Q -是抛物线上一定点,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点P 与点Q 关于直线l 对称,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及直线l 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OA 、OB 、OC ,进而得A 、B 、C 三点的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2)①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 kx =,1(M x ,1)y ,2(N x ,2)y ,联立方程组求得12||x x -,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结果;②假设抛物线上存在点21(,2)2P m m -,使得点P 与点Q 关于直线l 对称,由OP OQ =列出方程求得m 的值,再根据题意舍去不合题意的m 值,再求得PQ 的中点坐标,便可求得直线l 的解析式.【解答】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0)y ax bx c a =++≠,在等腰Rt ABC ∆中,OC 垂直平分AB ,且4AB =,2OA OB OC ∴===,(2,0)A ∴-,(2,0)B ,(0,2)C -,∴4204202a b c a b c c ++=⎧⎪-+=⎨⎪=-⎩,解得,1202a b c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22y x =-;(2)①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 kx =,1(M x ,1)y ,2(N x ,2)y ,由2122y x y kx ⎧=-⎪⎨⎪=⎩,可得21202x kx --=,122x x k ∴+=,124x x =- ,∴222121212()()4416x x x x x x k -=+-=+,∴12||x x -=∴121||2CMN S OC x x ∆=-= ,∴当0k =时取最小值为4.CMN ∴∆面积的最小值为4.②假设抛物线上存在点21(,2)2P m m -,使得点P 与点Q 关于直线l 对称,OP OQ ∴==解得,1m 2m =,31m =,41m =-,31m = ,41m =-不合题意,舍去,当1m =1)2P -,线段PQ 的中点为1)-,∴1=-,∴1k =,∴直线l 的表达式为:(1y x =-,当2m =时,点(P 1)2-,线段PQ 的中点为,1)-,∴1=-,∴1k =,∴直线l 的解析式为(1y x =+.综上,点P ,1)2-,直线l 的解析式为(1y x =-或点(P ,1)2-,直线l 的解析式为(1y x =+.【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轴对称的性质,第(2)①题关键是求得M 、N 两点的横坐标之差,第(2)②小题关键是根据轴对称性质列出m 的方程,以及求得PQ 的中点坐标.。
22第四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第1课时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2)设 α 为锐角,若 cosα+π6=54,则 sin2α+π3的值为
12 A.25
√24
B.25
C.-2245
解析 因为 α 为锐角,且 cosα+π6=54,
D.-1225
所以 sinα+π6= 1-cos2α+π6=35,
所以 sin2α+π3=sin 2α+π6 =2sinα+6πcosα+π6=2×53×54=2245,故选 B.
tan α+tan β
tan(α+β)= 1-tan
αtan
(T(α+β)) β
2.二倍角公式
sin 2α= 2sin αcos α ; cos 2α= cos2α-sin2α = 2cos2α-=1
2tan α tan 2α= 1-tan2α .
1-2sin2α ;
【概念方法微思考】 1.诱导公式与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有何关系? 提示 诱导公式可以看成和差公式中 β=k·π2(k∈Z)时的特殊情形. 2.怎样研究形如f(x)=asin x+bcos x函数的性质? 提示 先根据辅助角公式 asin x+bcos x= a2+b2·sin(x+φ),将 f(x)化成 f(x)
解析
cos2α2
= 121+cos α = 1+cos α =4sin α.
1234567
2
PART TWO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第1课时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自主演练
题型一 和差公式的直接应用
1.(2018·石家庄质检)若 sin(π-α)=13,且π2≤α≤π,则 sin 2α 的值为
A.-
2 10
B.
2 10
√C.-7102
D.7102
(完整版)三角恒等变换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⑵;()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⑶;⑷;()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⑸ ();()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⑹ ().()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25、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sin 22sin cos ααα=222)cos (sin cos sin 2cos sin 2sin 1ααααααα±=±+=±⇒⑵2222cos 2cos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升幂公式⇒2sin 2cos 1,2cos 2cos 122αααα=-=+降幂公式,. ⇒2cos 21cos 2αα+=21cos 2sin 2αα-=26、 .22tan tan 21tan ααα=-27、(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28、合一变形把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化为“一个三角函数,一个角,一次方”的⇒形式。
,其B x A y ++=)sin(ϕϖ()sin cos αααϕA +B =+中.tan ϕB =A29、三角变换是运算化简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变换,提高三角变换能力,要学会创设条件,αα2tan 2cos ==2tan 12tan 1 cos ;2tan 12tan2sin :222αααααα万能公式+-=+=灵活运用三角公式,掌握运算,化简的方法和技能.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如下:(1)角的变换: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角的变形如:①是的二倍;是的二倍;是的二倍;是的二倍;α2αα4α2α2α2α4α②;问:;2304560304515o ooooo=-=-==12sin π=12cosπ;③;④;ββαα-+=)()4(24αππαπ--=+⑤;等等)4()4()()(2απαπβαβαα--+=-++=(2)函数名称变换:三角变形中,常常需要变函数名称为同名函数。
三角形公式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3.5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与正切公式课件理
(2)将三角变换与代数变换密切结合:三角变换主要是 灵活应用相应的三角公式,对于代数变换主要有因式分解、 通分、提取公因式、利用相应的代数公式等,例如,sin4x +cos4x=(sin2x+cos2x)2-2sin2xcos2x=1-12sin22x.
第八页,共45页。
[诊断自测] 1.概念思辨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中的角 α,β 是任意 的.( √ ) (2)存在实数 α,β,使等式 sin(α+β)=sinα+sinβ 成 立.( √ ) (3)在锐角△ABC 中,sinAsinB 和 cosAcosB 大小关系不 确定.( × ) (4)公式 tan(α+β)=1t-anαta+nαttaannββ可以变形为 tanα+tanβ =tan(α+β)(1-tanαtanβ),且对任意角 α,β 都成立.( × )
第二十页,共45页。
冲关针对训练
已知锐角 α,β 满足 sinα= 55,cosβ=31010,则 α+β
等于( )
3π A. 4
B.π4或34π
π C.4
D.2kπ+π4(k∈Z)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解析 由 sinα= 55,cosβ=31010,且 α,β 为锐角,可
知 cosα=255,sinβ= 1100,
(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若函数 g(x)=f(x)-m 在0,π2上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x1,x2,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并计算 tan(x1+x2)的值.
本题采用转化法、数形结合思想.
第二十三页,cosx+ 3, 化简可得 f(x)=2sinxcosx-2 3cos2x+ 3 =sin2x-2 312+21cos2x+ 3 =sin2x- 3cos2x =2sin2x-π3.
131三角函数的计算
1.3三角函数的计算(1)【教师寄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学习目标】1. 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2. 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的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1.在 Rt △ABC 中,∠C=90°,若∠A=30°,则sinA= ,cosA= ,tanA= 。
2.在 △ABC 中,∠C=90°,∠B=2∠A ,则tanA = 3.在△ABC 中,若cosA=21,tanB=33,则∠C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每个登山者的心愿。
在很多旅游景点,为了方便游客,设立了登山缆车。
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 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 200m ,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030=∠α。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2.当缆车继续由点B 到达点D 时,它又走过了200 m ,缆车由点B 到点D 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5°,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3.当022=∠α,∠β=28°时,你能计算出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吗?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
怎样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用到三个键 sin 、cos 、 tan 例如,求sin160,cos420, tan850和sin720 38′25″的按键顺序如下:4.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560=_________________ (2) sin15049′=_________________ (3)cos200=_________________ (4)tan290=________________ (5)tan44059′59″=________________(6)sin150+cos610+tan760=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于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016=∠α时,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当∠β=42°时,由此你还能及时什么?按键的顺序 显示结果sin160 cos420 tan850 sin720 38′25″三、课堂检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精确到0.0001)(1)tan320=_____________ (2)sin24.530=__________________(3)sin62011′ = ______________ (4)tan39039′39”=______________(5)sin47°38’42”=____________ (6)cos36.43°=________________2.一个人从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 sin40°≈0.6428,结果精确到0.01 m)3.求图中避雷针的长度。
初中常用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和角公式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_4
教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包括公式的直接运用与公式的逆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有目的的化简函数。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良好的习惯及勇于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
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学案导学教学手段投影仪,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一、知识回顾学生活动:回顾复习,完成两角差与和的余弦公式的填空。
二、公式推导思考1:上面学生回顾复习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cos =-βα ?)(cos =+βα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回答)(cos βα+是怎样由)(cos βα-推导出来的?思考2: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来化余弦为正弦即引导学生得出:sin(α+β)=cos [2π-(α+β)]=cos [(2π-α)-β]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推导)cos [(2π-α)-β]=cos(2π-α)cos β+sin(2π-α)sin 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思考3:类比cos(α-β)推导出cos(α+β)的方法,我们可以由sin(α+β)的公式推出sin(α-β)的公式吗?β用-β代之,则(下面由学生自己推导,找一个学生回答)学生活动:sin(α-β)=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设计意图:由复习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成功喜悦,同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的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α+cos 2α=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设计意图:合作探究,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角形及三角函数公式
三角形及三角函数公式关键信息项1、三角形的类型: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2、三角形的基本元素:边、角、顶点。
3、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4、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1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根据边和角的特点,三角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1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均为 60 度。
112 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腰,另一边称为底边。
两腰所对的角相等。
113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 90 度的三角形。
直角所对的边称为斜边,其余两条边称为直角边。
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包括边、角和顶点。
边是连接三角形顶点的线段,角是两条边的夹角,顶点是边的交点。
13 三角函数的定义131 正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132 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133 正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14 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141 正弦定理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即a/sinA = b/sinB = c/sinC。
142 余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a²= b²+ c² 2bc cosA ,b²= a²+ c² 2ac cosB ,c²= a²+ b² 2ab cosC 。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计算,常见的公式有:211 已知底和高面积=(底 ×高)÷ 2 。
212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面积=(1/2)× a × b × sinC ,其中 a 和 b 是两边,C 是它们的夹角。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哪些常见公式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哪些常见公式一、关键信息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种类2、不同公式的适用条件3、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原理二、协议内容11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本公式三角形面积最基本的公式是:面积=底 ×高 ÷ 2 。
这个公式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石,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111 公式的推导假设一个三角形的底为 b ,高为 h 。
我们可以将这个三角形通过补全或者分割的方式,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而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以高除以 2 。
112 适用条件这个公式适用于已知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情况。
只要能够准确测量或确定底和高的长度,就可以使用这个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的面积公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 a 、 b 以及它们的夹角 C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面积= 1/2 × a × b × sin(C) 。
121 公式的推导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sin(C) =对边/斜边。
在三角形中,以边a 、 b 为邻边,夹角为 C 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a × b × sin(C) 。
而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为 1/2 ×a × b × sin(C) 。
122 适用条件当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时,使用这个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13 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海伦公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a 、 b 、 c ,则可以使用海伦公式计算面积。
海伦公式为:面积=√s(s a)(s b)(s c) ,其中 s =(a + b + c) / 2 。
131 公式的推导海伦公式的推导较为复杂,涉及到一些几何和代数的知识。
通过构造辅助线和运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可以逐步推导出这个公式。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哪些相关公式和定理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哪些相关公式和定理关键信息: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已知底和高:面积= 1/2 ×底 ×高已知两边及其夹角:面积= 1/2 × a × b × sinC (其中 a、b 为两边长度,C 为它们的夹角)已知三边长度:面积=√s(s a)(s b)(s c) (其中 s =(a + b +c) / 2,a、b、c 为三边长度)已知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R 和三角形的三边 a、b、c:面积= abc /4R已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r 和三角形的周长 L:面积= 1/2 × r × L2、三角形面积相关定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的底和高乘积的比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11 三角形面积的基本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最基本的计算公式是:面积= 1/2 ×底 ×高。
这个公式是基于矩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来的。
假设一个三角形的底为 b,对应的高为 h,那么它的面积 S 可以表示为 S = 1/2 × b × h 。
这个公式适用于已知三角形底和高的情况,是计算三角形面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11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的面积公式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度 a 和 b,以及它们的夹角 C 时,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公式 S = 1/2 × a × b × sinC 来计算。
其中 sinC 表示夹角C 的正弦值。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将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得到。
112 已知三边长度的海伦公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a、b、c,那么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来计算面积。
首先计算半周长 s =(a + b + c) / 2 ,然后三角形的面积S =√s(s a)(s b)(s c) 。
海伦公式在解决只知道三角形三边长度而不知道高或夹角的问题时非常有用。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2讲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 (2)
第2讲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 最新考纲考向预测1.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 2x +cos 2x =1,sin xcos x =tan x .2.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利用定义推导出诱导公式⎝ ⎛⎭⎪⎫α±π2,α±π的正弦、余弦、正切. 命题趋势考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解决条件求值问题,常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起到化简三角函数关系的作用,强调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技巧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 核心素养数学运算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sin 2x +cos 2x =1.(2)商数关系:tan x =sin x cos x ⎝ ⎛⎭⎪⎫其中x≠kπ+π2,k ∈Z .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组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角 α+2k π (k ∈Z ) π+α -α π-α π2-α π2+α 正弦 sin α -sin__α -sin__α sin__α cos__α cos__α 余弦 cos α -cos__α cos__α -cos__α sin__α -sin__α正切 tan αtan__α-tan__α-tan__α常用结论1.诱导公式的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其中的奇、偶是指π2的奇数倍和偶数倍,变与不变指函数名称的变化.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几种变形 (1)sin 2α=1-cos 2α=(1+cos α)(1-cos α); cos 2α=1-sin 2α=(1+sin α)(1-sin α); (sin α±cos α)2=1±2sin αcos α.(2)sin α=tan αcos α⎝⎛⎭⎪⎫α≠π2+kπ,k ∈Z .(3)sin 2α=sin2αsin2α+cos2α=tan2αtan2α+1;cos 2α=cos2αsin2α+cos2α=1tan2α+1.常见误区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要注意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符号的影响,尤其是利用平方关系求三角函数值,进行开方时要根据角的范围,判断符号后,正确取舍.2.注意求值与化简后的结果一般要尽可能有理化、整式化.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对任意的角α,β,都有sin 2α+cos 2β=1.( ) (2)若α∈R ,则tan α=sin αcos α恒成立.( ) (3)sin(π+α)=-sin α成立的条件是α为锐角.( ) (4)若cos(n π-θ)=13(n ∈Z ),则cos θ=13.( ) 答案:(1)× (2)× (3)× (4)×2.(易错题)已知cos(π+α)=23,则tan α=( ) A .52 B .255 C .±52D .±255解析:选C.因为cos(π+α)=23,所以cos α=-23,则α为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所以sin α=±1-cos2α=±53. 所以tan α=sin αcos α=±53-23=±52.3.已知sin αcos α=12,则tan α+1tan α=( ) A .2 B .12 C .-2D .-12解析:选A.tan α+1tan α=sin αcos α+cos αsin α=sin2α+cos2αsin αcos α=112=2.4.sin 2 490°=________;cos ⎝ ⎛⎭⎪⎫-52π3=________. 解析:sin 2 490°=sin(7×360°-30°)=-sin 30°=-12.cos ⎝ ⎛⎭⎪⎫-52π3=cos 52π3=cos ⎝ ⎛⎭⎪⎫16π+π+π3=cos ⎝ ⎛⎭⎪⎫π+π3=-cos π3=-12. 答案:-12 -125.化简cos ⎝ ⎛⎭⎪⎫α-π2sin ⎝ ⎛⎭⎪⎫52π+α·cos(2π-α)的结果为________.解析:原式=sin αcos α·cos α=sin α. 答案:sin α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角度一 “知一求二”问题(2020·北京市适应性测试)已知α是第四象限角,且tan α=-34,则sin α=( ) A .-35 B.35 C.45 D .-45【解析】 因为tan α=sin αcos α=-34, 所以cos α=-43sin α ①.sin 2α+cos 2α=1 ②,由①②得sin 2α=925,又α是第四象限角,所以sin α<0,则sin α=-35,故选A.【答案】 A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解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正用、逆用、变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本身是恒等式,也可以看作是方程,对于一些题,可利用已知条件,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列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角度二 sin α,cos α的齐次式问题已知tan αtan α-1=-1,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 α-3cos αsin α+cos α; (2)sin 2α+sin αcos α+2. 【解】 由已知得tan α=12. (1)sin α-3cos αsin α+cos α=tan α-3tan α+1=-53.(2)sin2α+sin αcos α+2=sin2α+sin αcos αsin2α+cos2α+2=tan2α+tan αtan2α+1+2=⎝⎛⎭⎪⎫122+12⎝⎛⎭⎪⎫122+1+2=135.关于sin α与cos α的齐n次分式或齐二次整式的化简求值的解题策略已知tan α,求关于sin α与cos α的齐n次分式或齐二次整式的值.角度三sin α±cos α,sin αcos α之间的关系已知α∈(-π,0),sin α+cos α=1 5.(1)求sin α-cos α的值;(2)求sin 2α+2sin2α1-tan α的值.【解】(1)由sin α+cos α=1 5,平方得sin2α+2sin αcos α+cos2α=125,整理得2sin αcos α=-2425.所以(sin α-cos α)2=1-2sin αcos α=4925.由α∈(-π,0),知sin α<0,又sin α+cos α>0,所以cos α>0,则sin α-cos α<0,故sin α-cos α=-75.(2)sin 2α+2sin2α1-tan α=2sin α(cos α+sin α)1-sin αcos α=2sin αcos α(cos α+sin α)cos α-sin α=-2425×1575=-24175.sin α±cos α与sin αcos α关系的应用技巧(1)通过平方,sin α+cos α,sin α-cos α,sin αcos α之间可建立联系,若令sin α+cos α=t ,则sin αcos α=t2-12,sin α-cos α=±2-t2(注意根据α的范围选取正、负号).(2)对于sin α+cos α,sin α-cos α,sin αcos α这三个式子,可以知一求二.1.(2020·河南六市一模)已知cos ⎝ ⎛⎭⎪⎫π2+α=35,且α∈⎝ ⎛⎭⎪⎫π2,3π2,则tan α=( ) A .43 B .34 C .-34D .±34解析:选B.因为cos ⎝ ⎛⎭⎪⎫π2+α=35,所以sin α=-35.又α∈⎝ ⎛⎭⎪⎫π2,3π2,所以cos α=-1-sin2α=-45,所以tan α=sin αcos α=34.2.已知tan α=-34,则sin α(sin α-cos α)=( ) A.2125 B.2521 C.45D.54解析:选 A.sin α(sin α-cos α)=sin 2α-sin αcos α=sin2α-sin αcos αsin2α+cos2α=tan2α-tan αtan2α+1,将tan α=-34代入得原式=⎝ ⎛⎭⎪⎫-342-⎝ ⎛⎭⎪⎫-34⎝ ⎛⎭⎪⎫-342+1=2125. 3.(一题多解)已知sin α-cos α=2,α∈(0,π),则tan α=( ) A .-1 B .-22 C .22D .1解析:选A.方法一:由⎩⎪⎨⎪⎧sin α-cos α=2,sin2α+cos2α=1,得2cos 2α+22cos α+1=0,即(2cos α+1)2=0, 所以cos α=-22.又α∈(0,π),所以α=3π4, 所以tan α=tan 3π4=-1.方法二:因为sin α-cos α=2,所以2sin ⎝⎛⎭⎪⎫α-π4=2,所以sin ⎝⎛⎭⎪⎫α-π4=1.因为α∈(0,π),所以α=3π4,所以tan α=-1.法三:由sin α-cos α=2得1-sin 2α=2,所以sin 2α=-1. 设sin α+cos α=t ,所以1+sin 2α=t 2,所以t =0.由⎩⎪⎨⎪⎧sin α-cos α=2,sin α+cos α=0得sin α=22,cos α=-22, 所以tan α=-1.诱导公式的应用(1)sin(-1 200°)cos 1 290°=________.(2)已知角θ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 轴正半轴重合,终边在直线3x -y =0上,则sin ⎝⎛⎭⎪⎫3π2+θ+2cos (π-θ)sin ⎝ ⎛⎭⎪⎫π2-θ-sin (π-θ)等于________.【解析】 (1)原式=-sin 1 200°cos 1 290° =-sin(3×360°+120°)cos(3×360°+210°) =-sin 120°cos 210°=-sin(180°-60°)cos(180°+30°) =sin 60°cos 30°=32×32=34. (2)由题意可知tan θ=3,原式=-cos θ-2cos θcos θ-sin θ=-31-tan θ=32.【答案】 (1)34 (2)32【引申探究】 (变问法)若本例(2)的条件不变,则cos ⎝ ⎛⎭⎪⎫π2+θ-sin (-π-θ)cos ⎝ ⎛⎭⎪⎫11π2-θ+sin ⎝ ⎛⎭⎪⎫9π2+θ=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知tan θ=3,原式=-sin θ+sin (π+θ)cos ⎝ ⎛⎭⎪⎫6π-π2-θ+sin ⎝ ⎛⎭⎪⎫4π+π2+θ=-sin θ-sin θcos ⎝ ⎛⎭⎪⎫π2+θ+sin ⎝ ⎛⎭⎪⎫π2+θ=-2sin θ-sin θ+cos θ=2tan θtan θ-1=2×33-1=3.答案:3(1)诱导公式用法的一般思路①化负为正,化大为小,化到锐角为止;②角中含有加减π2的整数倍时,用公式去掉π2的整数倍. (2)常见的互余和互补的角①常见的互余的角:π3-α与π6+α;π3+α与π6-α;π4+α与π4-α等; ②常见的互补的角:π3+θ与2π3-θ;π4+θ与3π4-θ等.1.已知sin ⎝⎛⎭⎪⎫α-π3=13,则cos ⎝⎛⎭⎪⎫α+π6的值是( )A .-13 B.13 C.223 D .-223解析:选A.因为sin ⎝ ⎛⎭⎪⎫α-π3=13,所以cos ⎝ ⎛⎭⎪⎫α+π6=cos ⎣⎢⎡⎦⎥⎤π2+⎝ ⎛⎭⎪⎫α-π3=-sin⎝ ⎛⎭⎪⎫α-π3=-13.2.(多选)已知A =sin (kπ+α)sin α+cos (kπ+α)cos α+tan (kπ+α)tan α,则A 的值可以是( )A .3B .-3C .1D .-1解析:选AD.由已知可得,当k 为偶数时,A =sin (kπ+α)sin α+cos (kπ+α)cos α+tan (kπ+α)tan α=sin αsin α+cos αcos α+tan αtan α=3;当k 为奇数时,A =sin (kπ+α)sin α+cos (kπ+α)cos α+tan (kπ+α)tan α=-sin αsin α+-cos αcos α+tan αtan α=-1,所以A 的值可以是3或-1.故答案为AD.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与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2020·湖北宜昌一中期末)已知α是第三象限角,且cos α=-1010. (1)求tan α的值; (2)化简并求cos (π-α)2sin (-α)+sin ⎝ ⎛⎭⎪⎫π2+α的值.【解】 (1)因为α是第三象限角,cos α=-1010, 所以sin α=-1-cos2α=-31010,所以tan α=sin αcos α=3.(2)原式=-cos α-2sin α+cos α=cos α2sin α-cos α=12tan α-1,由(1)知tan α=3,所以原式=12×3-1=15. 求解诱导公式与同角关系综合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化简要求基本 思路①分析结构特点,选择恰当公式; ②利用公式化成单角三角函数;③整理得最简形式 化简 要求①化简过程是恒等变换;②结果要求项数尽可能少,次数尽可能低,结构尽可能简单,能求值的要求出值1.已知sin ⎝ ⎛⎭⎪⎫5π2+α=35,所以tan α的值为( )A .-43B .-34C .±43D .±34解析:选C.sin ⎝ ⎛⎭⎪⎫5π2+α=sin ⎝ ⎛⎭⎪⎫π2+α=cos α=35,所以sin α=±45,tan α=sin αcos α=±43.2.已知tan(π-α)=-23,且α∈⎝ ⎛⎭⎪⎫-π,-π2,则cos (-α)+3sin (π+α)cos (π-α)+9sin α的值为( )A .-15B .-37 C.15 D.37解析:选A.因为tan(π-α)=-23,所以tan α=23,所以cos (-α)+3sin (π+α)cos (π-α)+9sin α=cos α-3sin α-cos α+9sin α=1-3tan α-1+9tan α=1-2-1+6=-15,故选A.[A 级 基础练]1.(多选)已知x ∈R ,则下列等式恒成立的是( ) A .sin(-x )=sin xB .sin ⎝⎛⎭⎪⎫3π2-x =cos xC .cos ⎝⎛⎭⎪⎫π2+x =-sin xD .cos(x -π)=-cos x解析:选CD.sin(-x )=-sin x ,故A 不成立;sin ⎝⎛⎭⎪⎫3π2-x =-cos x ,故B 不成立;cos ⎝⎛⎭⎪⎫π2+x =-sin x ,故C 成立;cos(x -π)=-cos x ,故D 成立.2.(多选)若sin α=45,且α为锐角,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A .tan α=43 B .cos α=35 C .sin α+cos α=85D .sin α-cos α=-15解析:选AB.因为sin α=45,且α为锐角, 所以cos α=1-sin2α=1-⎝ ⎛⎭⎪⎫452=35,故B 正确,所以tan α=sin αcos α=4535=43,故A 正确,所以sin α+cos α=45+35=75≠85,故C 错误, 所以sin α-cos α=45-35=15≠-15,故D 错误. 3.已知角α是第二象限角,且满足sin ⎝ ⎛⎭⎪⎫5π2+α+3cos(α-π)=1,则tan(π+α)=( )A .3B .-3C .-33D .-1解析:选B.由sin ⎝ ⎛⎭⎪⎫5π2+α+3cos(α-π)=1, 得cos α-3cos α=1,所以cos α=-12, 因为角α是第二象限角,所以sin α=32, 所以tan(π+α)=tan α=si n αcos α=-3.4.已知f (α)=sin (2π-α)cos ⎝ ⎛⎭⎪⎫π2+αcos ⎝ ⎛⎭⎪⎫-π2+αtan (π+α),则f ⎝ ⎛⎭⎪⎫π3=( ) A .12 B .22 C .32D .-12解析:选 A.f (α)=sin (2π-α)cos ⎝⎛⎭⎪⎫π2+αcos ⎝⎛⎭⎪⎫-π2+αtan (π+α)=-sin α·(-sin α)sin α·tan α=sin2αsin α·sin αcos α=cos α,则f ⎝ ⎛⎭⎪⎫π3=cos π3=12.5.已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上一点A (2sin α,3)(sin α≠0),则cos α=( )A .12B .-12C .32D .-32解析:选A.由三角函数定义得tan α=32sin α,即sin αcos α=32sin α,得3cos α=2sin 2α=2(1-cos 2α),解得cos α=12或cos α=-2(舍去).故选A.6.计算:sin 11π6+cos 10π3的值为________.解析:原式=sin ⎝ ⎛⎭⎪⎫2π-π6+cos ⎝ ⎛⎭⎪⎫3π+π3=-sin π6-cos π3=-12-12=-1.答案:-17.已知sin ⎝ ⎛⎭⎪⎫-π2-αcos ⎝ ⎛⎭⎪⎫-7π2+α=1225,且0<α<π4,则sin α=________,cosα=________.解析:sin ⎝ ⎛⎭⎪⎫-π2-αcos ⎝ ⎛⎭⎪⎫-7π2+α=-cos α·(-sin α)=sin αcos α=1225.因为0<α<π4,所以0<sin α<cos α.又因为sin 2α+cos 2α=1,所以sin α=35,cos α=45. 答案:35 45 8.化简1-2sin 40°cos 40°cos 40°-1-sin250°=________.解析:原式=sin240°+cos240°-2sin 40°cos 40°cos 40°-cos 50°=|sin 40°-cos 40°|sin 50°-sin 40°=|sin 40°-sin 50°|sin 50°-sin 40°=sin 50°-sin 40°sin 50°-sin 40°=1. 答案:19.已知sin(3π+α)=2sin ⎝⎛⎭⎪⎫3π2+α,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 α-4cos α5sin α+2cos α;(2)sin 2α+sin 2α. 解:由已知得sin α=2cos α. (1)原式=2cos α-4cos α5×2cos α+2cos α=-16.(2)原式=sin2α+2sin αcos αs in2α+cos2α=sin2α+sin2αsin2α+14sin2α=85.10.已知角θ的终边与单位圆x 2+y 2=1在第四象限交于点P ,且点P 的坐标为⎝⎛⎭⎪⎫12,y .(1)求tan θ的值;(2)求cos ⎝⎛⎭⎪⎫π2-θ+cos (θ-2π)sin θ+cos (π+θ)的值.解:(1)由θ为第四象限角,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 ⎛⎭⎪⎫12,y ,得⎝ ⎛⎭⎪⎫122+y 2=1,y <0,解得y =-32,所以tan θ=-3212=-3.(2)因为tan θ=-3,所以cos ⎝ ⎛⎭⎪⎫π2-θ+cos (θ-2π)sin θ+cos (π+θ)=sin θ+cos θsin θ-cos θ=tan θ+1tan θ-1=-3+1-3-1=2-3. [B 级 综合练]11.(多选)已知角θ的终边与坐标轴不重合,式子1-sin2(π+θ)化简的结果为-cos θ,则( )A .sin θ>0,tan θ>0B .sin θ<0,tan θ>0C .sin θ<0,tan θ<0D .sin θ>0,tan θ<0解析:选BD.1-sin2(π+θ)=1-sin2θ=cos2θ=|cos θ|=-cos θ,所以cos θ<0,角θ的终边落在第二或三象限,所以sin θ>0,tan θ<0或sin θ<0,tan θ>0,故选BD.12.(2020·陕西汉中月考)已知角α为第二象限角,则cos α·1+sin α1-sin α+sin 2α1+1tan2α=( )A .1B .-1C .0D .2解析:选 B.因为角α为第二象限角,所以sin α>0,cos α<0,所以cos α 1+sin α1-sin α=cos α(1+sin α)2cos2α=cos α·1+sin α|cos α|=-1-sin α,sin 2α1+1tan2α=sin 2α1+cos2αsin2α=sin 2αsin2α+cos2αsin2α=sin 2α1sin2α=sin 2α⎪⎪⎪⎪⎪⎪1sin α=sin α,所以cos α1+sin α1-sin α+sin 2α1+1tan2α=-1-sin α+sin α=-1.故选B.13.是否存在α∈⎝ ⎛⎭⎪⎫-π2,π2,β∈()0,π使等式sin(3π-α)=2cos ⎝ ⎛⎭⎪⎫π2-β,3cos(-α)=-2cos(π+β)同时成立?若存在,求出α,β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假设存在角α,β满足条件.由已知条件可得⎩⎪⎨⎪⎧sin α=2sin β,①3cos α=2cos β,②由①2+②2,得sin 2α+3cos 2α=2.所以sin 2α=12,所以sin α=±22.因为α∈⎝ ⎛⎭⎪⎫-π2,π2,所以α=±π4.当α=π4时,由②式知cos β=32, 又β∈(0,π),所以β=π6,此时①式成立; 当α=-π4时,由②式知cos β=32,又β∈(0,π), 所以β=π6,此时①式不成立,故舍去. 所以存在α=π4,β=π6满足条件. 14.在△ABC 中,(1)求证:cos 2A +B 2+cos 2 C2=1;(2)若cos ⎝ ⎛⎭⎪⎫π2+A sin ⎝ ⎛⎭⎪⎫3π2+B tan(C -π)<0,求证:△ABC 为钝角三角形. 证明:(1)在△ABC 中,A +B =π-C , 所以A +B 2=π2-C2,所以cos A +B 2=cos ⎝ ⎛⎭⎪⎫π2-C 2=sin C 2,所以cos 2A + B2+cos 2C 2=1.(2)若cos ⎝⎛⎭⎪⎫π2+A sin ⎝⎛⎭⎪⎫3π2+B tan(C -π)<0,所以(-sin A )(-cos B )tan C <0, 即sin A cos B tan C <0.因为在△ABC 中,0<A <π,0<B <π,0<C <π且sin A >0,所以⎩⎪⎨⎪⎧cos B <0,tan C >0或⎩⎪⎨⎪⎧cos B >0,tan C <0,所以B 为钝角或C 为钝角,所以△ABC 为钝角三角形.[C 级 创新练]15.(2020·山东肥城统考)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发现黄金分割比例为5-12≈0.618,这一数值也可以表示为m =2sin18°.若m 2+n =4,则m n2cos227°-1=( )A .4B .3C .2D .1解析:选C.因为m =2sin 18°,且m 2+n =4,所以n =4-m 2=4-4sin 218°=4(1-sin 218°)=4cos 218°,所以m n2cos227°-1=2sin 18°4cos218°cos 54°=4sin 18°cos 18°sin 36°=2.故选C.16.已知α,β∈(0,2π)且α<β,若关于x 的方程(x +sinα)(x +sin β)+1=0有实数根,则代数式3sin ⎝⎛⎭⎪⎫π2+α+cos ⎝⎛⎭⎪⎫3π2-β2-sin (π-α)cos ⎝ ⎛⎭⎪⎫3π2+β=________.解析:整理方程(x +sin α)(x +sin β)+1=0得x 2+x (sin α+sin β)+sin αsin β+1=0. 由题意得Δ=(sin α+sin β)2-4sin αsin β-4≥0, 即(sin α-sin β)2≥4①.因为-1≤sin α≤1,-1≤sin β≤1,所以sin α-sin β∈[-2,2],从而(sin α-sin β)2≤4②.由①②得sin α-sin β=±2,所以⎩⎪⎨⎪⎧sin α=1,sin β=-1或⎩⎪⎨⎪⎧sin α=-1,sin β=1.因为α,β∈(0,2π)且α<β,所以α=π2,β=3π2,即⎩⎪⎨⎪⎧sin α=1,sin β=-1.因此3sin ⎝ ⎛⎭⎪⎫π2+α+cos ⎝ ⎛⎭⎪⎫3π2-β2-sin (π-α)cos ⎝ ⎛⎭⎪⎫3π2+β=3cos α-sin β2-sin αsin β=12+1=13.答案:13。
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带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之杨若古兰创作【考纲请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利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求法,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成绩.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多以中、低档题出现;2.命题的热点为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构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识解决成绩.【常识收集】【考点梳理】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所对的边BC记为a,叫做∠A的对边,也叫做∠B的邻边,∠B 所对的边AC记为b,叫做∠B的对边,也是∠A的邻边,直角C所对的边AB记为c,叫做斜边.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 aAc∠==的对边斜边;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bAc∠==的邻边斜边;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aAA b∠==∠的对边的邻边.同理sinB bBc∠==的对边斜边;cosB aBc∠==的邻边斜边;tanB bBB a∠==∠的对边的邻边.ab要点诠释:(1)正弦、余弦、正切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反映了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是两条线段的比值.角的度数确定时,其比值不变,角的度数变更时,比值也随之变更.(2)sinA,cosA,tanA分别是一个完好的数学符号,是一个全体,不克不及写成,,,不克不及理解成sin与∠A,cos与∠A,tan 与∠A的乘积.书写时习气上省略∠A的角的记号“∠”,但对三个大写字母暗示成的角(如∠AEF),其正切应写成“tan∠AEF”,不克不及写成“tanAEF”;另外,、、常写成、、.(3)任何一个锐角都有响应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不因这个角不在某个三角形中而不存在.(4)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当角度在0°<∠A<90°之间变更时,,,tanA >0.考点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0°、30°、45°、60°、9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归纳如下:要点诠释:(1)通过该表可以方便地晓得0°、30°、45°、60°、9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它的另一个利用就是:如果晓得了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可以求出这个锐角的度数,例如:若,则锐角.(2)细心研讨表中数值的规律会发现:sin0︒、、、、sin90︒的值顺次为0、、、、1,而cos0︒、、、、cos90︒的值的顺序正好相反,、、的值顺次增大,其变更规律可以总结为:当角度在0°<∠A<90°之间变更时,①正弦、正切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②余弦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1)互余关系:,;(2)平方关系:;(3)倒数关系:或;(4)商数关系:.要点诠释: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式可由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推导得出,常利用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中,计算时巧用这些关系式可使运算简便.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5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 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②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④,h为斜边上的高.要点诠释:(1)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元素为定值(直角为90°),是已知的值. (2)这里讲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指的是等式,没有包含其他关系(如不等关系). (3)对这些式子的理解和记忆要结合图形,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考点五、解直角三角形的罕见类型及解法已知条件解法步调Rt△两两直角边(a,b) 由求∠A,∠B=90°-ABC 边∠A,斜边,不断角边(如c,a)由求∠A,∠B=90°-∠A,一边一角不断角边和一锐角锐角、邻边(如∠A,b)∠B=90°-∠A,,锐角、对边(如∠A,a)∠B=90°-∠A,,斜边、锐角(如c,∠A)∠B=90°-∠A,,要点诠释:1.在碰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成绩时,最好是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草图,按题意标明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然后按先确定锐角、再确定它的对边和邻边的顺序进行计算. 2.若题中无特殊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即请求出所有的未知元素,已知条件中至多有一个条件为边.考点六、解直角三角形的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识利用很广泛,关键是把实际成绩转化为数学模型,善于将某些实际成绩中的数量关系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解决实际利用成绩的关键. 解这类成绩的普通过程是:(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向角等概念,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2)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成绩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成绩. (3)根据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4)得出数学成绩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实际成绩的解.拓展:在用直角三角形常识解决实际成绩时,经常会用到以下概念:(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用字母暗示. 坡度(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的比叫做坡度,用字母暗示,则,如图,坡度通常写成=∶的方式.(2)仰角、俯角: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中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如图.(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南方向线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①中,目标方向PA,PB,PC的方位角分别为是40°,135°,245°.(4)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②中的目标方向线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暗示北偏东30°,南偏东45°,南偏西80°,北偏西60°.特别如:东南方向指的是南偏东45°,东南方向指的是北偏东45°,东北方向指的是南偏西45°,东北方向指的是北偏西45°.要点诠释:1.解直角三角形实际是用三角常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或角的大小,最好画出它的示意图. 2.非直接解直角三角形的成绩,要观察图形特点,恰当引辅助线,使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来解.例如:3.解直角三角形的利用题时,首先弄清题意(关键弄清其中名词术语的意义),然后准确画出示意图,进而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典型例题】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如图所示,在△ABC中,若∠C=90°,∠B=50°,AB=10,则BC的长为( ).A.10·tan50° B.10·cos50° C.10·sin50° D.10 sin50°(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sinA=35,求cosA+tanB的值.(3)如图所示的半圆中,AD是直径,且AD=3,AC=2,则sinB的值等于________.【思路点拨】(1)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用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一条边暗示其他边.(2)直角三角形中,某个内角的三角函数值即为该三角形中两边之比.晓得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晓得了该角的大小,可以用比例系数k暗示各边.(3)请求sinB的值,可以将∠B转化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答案与解析】(1)选B.(2)在△ABC,∠C=90°,3sin5 BCAAB==.设BC=3k,则AB=5k(k>0).由勾股定理可得AC=4k,∴4432 cos tan5315k kA Bk k+=+=.(3)由已知,AD是半圆的直径,连接CD,可得∠ACD=90°∠B=∠D,所以sinB=sinD=23 ACAD=.【总结升华】已知一个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求同角或余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定义,根据三角函数值,用比例系数暗示三角形的边长;(2)题求cosA时,还可以直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式sin2 A+cos2 A=1,读者可本人测验考试完成.举一反三:【变式】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那么c等于( )(A) a cos A bsin B+ (B)a sin A bsin B+(C)a bsin A sin B+(D)a bcos A sin B+【答案】选B.过点C作CD⊥AB于D,在Rt△ACD中,AD ADcos AAC b==,所以AD=bcosA,同理,BD=acosB,所以c=AB=AD+BD=bcosA+acosB,又∠A+∠B=90°,所以cosA=sinB,cosB=sinA,所以c=asinA+bsinB.类型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解答以下各题:(1)化简求值:tan60tan45sin45sin30sin60cos30cos45--++°°°°°°°;(2)在△ABC中,∠C=9012sin cosA A-【思路点拨】第(2)题可以先利用关系式sin2A+cos2A=1对根号内的式子进行变形,配成完好平方的方式.【答案与解析】解 (1)tan60tan45sin45sin30 sin60cos30cos45--++°°°°°°°(2)12sin cosA A-2(sin cos)|sin cos|A A A A=-=-,12sin cosA A -cos sin(045)sin cos(4590)A A AA A A-<⎧=⎨-<<⎩°≤°°°.由第(2)题可得到今后经常使用的一个关系式:1±2sin αcos α=(sin α±cos α)2.例如,若设sin α+cos α=t ,则21sin cos (1)2t αα=-. 举一反三:【变式】若3sin 22α=,cos sin βα=,(2α,β为锐角),求2tan()3β的值. 【答案】∵3sin 22α,且2α为锐角,∴2α=60°,α=30°.∴12cos sin 22βα===,∴β=45°.∴23tan()tan 3033β==°. 3.(1)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 =105°,∠A =30°,AC =8,求AB 和BC 的长;(2)在△ABC 中,∠ABC =135°,∠A =30°,AC =8,如何求AB 和BC 的长?(3)在△ABC 中,AC =17,AB =26,锐角A 满足12sin 13A =,如何求BC的长及△ABC 的面积?若AC =3,其他条件不变呢?第(1)题的条件是“两角一夹边”.由已知条件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B =45°;过点C 作CD ⊥AB 于D ,则Rt △ACD 是可解三角形,可求出CD 的长,从而Rt △CDB 可解,由此得解;第(2)题的条件是“两角一对边”;第(3)题的条件是“两边一夹角”,均可用类似的方法解决.【答案与解析】解: (1)过点C 作CD ⊥AB 于D .∵∠A =30°,∠ACD =105°,∴∠B =45°.∵AC ·sinA =CD =BC ·sin B ,∴sin 8sin 30sin sin 45AC A BC B ===°°∴AB =AD+BD =AC ·cosA+BC ·cosB =8cos30°+cos45°=4+(2)作CD ⊥AB 的耽误线于D ,则AB =4,BC =(3)作BD ⊥AC 于D ,则BC =25,ABC S =△204.当AC =3时,∠ACB 为钝角,BC =25,36ABC S =△.【总结升华】对一个斜三角形,通常可以作一条高,将它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而且要尽量使直角三角形中含有特殊的锐角(如30°、45°、60°的角),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本来斜三角形的边、角的大小.类型三、解直角三角形及利用4.如图所示,D 是AB 上一点,且CD ⊥AC 于C ,:2:3ACD CDB S S =△△,4cos 5DCB ∠=,AC+CD =18,求tanA 的值和AB 的长.【思路点拨】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将成绩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成绩,转化的目标次要有两个,一是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二是利用已知条件通过设参数列方程.【答案与解析】解:作DE ∥AC 交CB 于E ,则∠EDC =∠ACD =90°. ∵4cos 5CD DCE CE=∠=, 设CD =4k(k >0),则CE =5k ,由勾股定理得DE =3k .∵△ACD 和△CDB 在AB 边上的高不异,∴AD:DB =:2:3ACD CDB S S =△△. 即553533AC DE k k ==⨯=. ∴44tan 55CD k A AC k ===.∵AC+CD =18, ∴5k+4k =18,解得k =2. ∴2241241AD AC CD k += ∴AB =AD+DB =AD+32AD =541【总结升华】在解直角三角形时,经常使用的等量关系是: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关系式、相等的线段、面积关系等.专题总结及利用一、常识性专题专题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专题解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例1 如图28-123所示,在Rt△ABC中,∠ACB=90°,BC=1,AB=2,则以下结论准确的是 ( )A.sin A=32 B.tan A=12C.cos B=32 D.tan B=3分析 sin A=BCAB=12,tan A=BCAC=33,cos B=BCAB=12.故选D.例2 在△ABC中,∠C=90°,cos A=35,则tan A等于 ( )A.35 B.45 C.34 D.43分析在Rt△ABC中,设AC=3k,AB=5k,则BC=4k,由定义可知tan A=4433BC kAC k==.故选D.分析在Rt△ABC中,BC=222254AB AC-=-=3,∴sin A=35BCAB =.故填35.专题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专题解读】要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例4 计算|-3|+2cos 45°-(3-1)0.分析 cos 45°=2 2.解:原式=3+2×22-1=2+2.例5 计算-12⎛⎫- ⎪⎝⎭+9+(-1)2007-cos 60°.分析 cos 60°=1 2.解:原式=12+3+(-1)-12=3-1=2.例6 计算|-2|+(cos 60°-tan 30°)0+8.分析cos 60°=12,tan 30°=33,∴cos 60°-tan 30°≠0,∴(cos60°-tan 30°)0=1,解:原式=2+1十+22=32+1.例7 计算312-⎛⎫⎪⎝⎭-(π-3.14)0-|1-tan 60°|-132-.分析 tan 60°=3.解:原式=8-1-3+1+3+2=10.专题3 锐角三角函数与相干常识的综合应用【专题解读】锐角三角函数常与其他常识综合起来应用,考查综合应用常识解决成绩的能力.例8 如图28-124所示,在△ABC中,AD是BC 边上的高,E为AC边的中点,BC=14,AD=12,sin B=4 5.(1)求线段DC的长;(2)求tan∠EDC的值.分析在Rt△ABD中,由sin B=ADAB,可求得BD,从而求得CD.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DE=12AC=EC,则∠EDC=∠C,所以求tan∠EDC可以转化为求tan C.解:(1)∵AD是BC边上的高,∴AD⊥BC在Rt△ABD中,sin B=AD AB.∵AD=12,sin B=45,∴AB=15,∴BD=22AB AD-=221512-=9.∵BC=14,∴CD=5.(2)在Rt△ADC中,∵AE=EC,∴DE=12AC=EC,∴∠EDC=∠C∵tan C=ADDC=125,∴tan∠EDC=tan C=125.例9 如图28-125所示,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tan B=cos∠DAC.(1)求证AC=BD;(2)若sin C=1213,BC=12,求AD的长.分析(1)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AC=BD.(2)利用锐角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可求得AD的长.证实:(1)∵AD是BC边上的高,∴AD⊥BC,∴∠ADB=90°,∠ADC=90°.在Rt△ABD和Rt△ADC中,∵tan B=ADBD,cos∠DAC=ADAC,tan B=cos∠DAC,∴ADBD=ADAC,∴AC=BD.解:(2)在Rt△ADC中,sin C=1213,设AD=12k,AC=13k,∴CD=22AC AD-=5k.∵BC=BD+CD,AC=BD,∴BC=13k+5k=18k.由已知BC=12,∴18k=12,k=2 3,∴AD=12k=12×23=8.例10 如图28-126所示,在△ABC中,∠B=45°,∠C=30°,BC=30+303,求AB的长.分析过点A作AD⊥BC于D,把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利用AD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设AD=x,把BD,DC用含x的式子暗示出来,再由BD+CD=BC这一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AD,则AB可在Rt△ABD中求得.解:过点A作AD⊥BC于D,设AD=x.在Rt△ADB中,tan B=ADBD,∴BD=tan tan45AD ADB=︒=x,在Rt△ADC中,tan C=ADCD,∴CD=tanADC=tan30AD︒=3x.又∵BD+CD=BC,BC=30+303,∴x +3x=30+303 ,∴x=30.在Rt△ABD中,sin B=AD AB,∴AB=30sin sin45ADB=︒=3022=302.专题4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成绩【专题解读】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的利用认识,培养利用数学的能力是当今数学改革的方向,环绕本章内容,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与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利用成绩慢慢成为命题的热点,其次要类型有轮船定位成绩、堤坝工程成绩、建筑测量成绩、高度测量成绩等,解决各类利用成绩时要留意掌控各类图形的特征及解法.例13 如图28-131所示,我市某中学数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所学常识去测量沱江流经我市某段的河宽.小凡同学在点A处观测到对岸C点,测得∠CAD=45°,又在距A处60米远的B处测得∠CBA=30°,请你根据这些数据算出河宽是多少?(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两位)分析本题可作CE⊥AB,垂足为E,求出CE的长即为河宽.解:如图28-131所示,过点C作CE⊥AB于E,则CE即为河宽,设CE=x(米),则BE=x+60(米).在Rt△BCE中,tan30°=CEEB,即33=60xx+,解得x=30(3+1)≈81.96(米).答:河宽约为81.96米.【解题计谋】解本题的关键是设CE=x,然后根据BE=AB+AE 列方程求解.例14 如图28-132所示,某边防巡查队在一个海滨浴场岸边的A点处发现海中的B点有人求救,便立即派三名救生员前去救援.1号救生员从A点直接跳入海中;2号救生员沿岸边(岸边可以看成是直线)向前跑到C点再跳入海中;3号救生员沿岸边向前跑300米到离B点比来的D点,再跳入海中,救生员在岸上跑的速度都是6米/秒,在水中泅水的速度都是2米/秒.若∠BAD=45°,∠BCD=60°,三名救生员同时从A点出发,请说明谁先到达救援地点B.(参考数据2≈1.4,3≈1.7)分析在Rt△ABD中,已知∠A=45°和AD,可求AB,BD,在Rt △BCD中,可利用求出的BD和∠BCD=60°求出BC,然后根据计算出的数据判断谁先到达.解:在Rt△ABD中,∠A=45°,∠D=90°,AD=300,∴AB=AD300cos4522=︒=3002.BDAD=tan 45°,即BD=AD·tan 45°=300.在Rt△BCD中,∠BCD=60°,∠D=90°,∴BC=300sin6032BD=︒=2003,CD=tan60BD︒=3003=1003 .1号救生员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30022=1502≈210(秒),2号救生员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3001003200362-+=50+25033≈192(秒),3号救生员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3006+3002=200(秒).∵192<200<210.∴2号求生员先到达救援地点B.【解题计谋】本题为浏览理解题,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多,准确分析题意是解题的关键.例15 如图28-133所示,某货船以24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次要物质从A处运往正东方向的M处,在点A处测得某岛C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上,该货船航行30分钟后到达B处,此时再测得该岛在它的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在C 岛四周9海里的区域内有暗礁,若货船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该货船有没有触礁风险?试说明理由.分析本题可作CD⊥AM于点D,在Rt△BCD中求出CD即可.解:过点C作CD⊥AM,垂足为点D,由题意得∠CBD=60°,∠CAB=30°,∴∠ACB=30°,∠CAB=∠ACB,∴BC=AB=24×12=12(海里).在Rt△BCD中,CD=BC×sin 60°=63(海里).∵63>9,∴货船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无触礁风险.【解题计谋】此题实际上是通过⊙C(半径为9海里)与直线AM相离判断出无触礁风险.例16 如图28-134所示,某幢大楼顶部有一块广告牌CD,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8米的A,B两处测得D点和C点的仰角分别为45°和60°,且A,B,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若BE=15米,求这块广告牌的高度.(3≈1.73,结果保存整数)分析因为CD=CE-DE,所以可分别在Rt△AED和Rt△BEC中求DE,CE的长,从而得出结论.解:∵AB=8,BE=15,∴AE=23.在Rt△AED中,∠DAE=45°,∴DE=AE=23.在Rt△BEC中,∠CBE=60°,∴CE=BE·tan 60°=153,∴CD=CE-DE=153-23≈3,即这块广告牌的高度约为3米.例17 如图28-135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 m,背水坡的坡度是1:1,迎水坡的坡度是1:1.5,求坝底宽BC.分析坡度即坡角的正切值,所以分别过A,D两点向坝底引垂线,把梯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解:过A作AE⊥BC于E,过D作DF⊥BC于F,由题意可知tan B=1,tan C=1 1.5,在Rt△ABE中,AE=4,tan B=AEBE=1,∴BE=AE=4,在Rt△DFC中,DF=AE=4,tan C=11.5 DFCF,∴CF =1.5DF ×4=6.又∵EF =AD =2.5,∴BC =BE +EF +FC =4+2.5+6=12.5.答:坝底宽BC 为12.5 m .【解题计谋】 背水坡是指AB ,而迎水坡是指CD .例18 如图28-136所示,山顶建有一座铁塔,塔高CD =30m ,某人在点A 处测得塔底C 的仰角为20°,塔顶D 的仰角为23°,求此人距CD 的水平距离AB .(参考数据:sin 20°≈0.342,cos 20°≈0.940,tan 20°≈0.364,sin 23°≈0.391,cos 23°≈0.921,tan 23°≈0.424)分析 请求AB 的值,因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只要角的已知条件,不克不及直接求解,所以设AB 为未知量,即用AB 暗示BD 和BC ,根据BD -BC =CD =30,列出关于AB 的方程.解:在Rt △ABC 中,∠CAB =20°,∴BC =AB tan ∠CAB =AB tan 20°.在Rt △ABD 中,∠DAB =23°,∴BD =AB tan ∠DAB =AB tan 23°.∴CD =BD -BC =AB tan 23°-AB tan 20°=AB (tan 23°-tan 20°).∴AB =tan 23tan 20CD ︒-︒≈300.4240.364-=500(m).答:此人距CD 的水平距离AB 约为500 m .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5 公式法【专题解读】 本章的公式很多,熟练把握公式是解决成绩的关键.例19 当0°<α<90的值.分析 由sin 2α+cos 2α=1,可得1-sin 2α=cos 2α解:∵sin 2α+cos 2α=1,∴cos 2α=1-sin 2α.|cos |cos αα=.∵0°<a <90°,∴cos α>0. ∴原式=cos cos αα=1.【解题计谋】 以上解法中,利用了关系式sin 2α+cos 2α=1(0°<α<90°),这一关系式在解题中经经常使用到,该当牢记,并灵活应用.三、思想方法专题专题6 类比思想【专题解读】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求直角三角形中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是以对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可类比解方程的概念.我们可以像解方程(组)一样求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元素.例20 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分析 已知两直角边长a ,b ,可由勾股定理c c ,再利用sin A =a c 求出∠A ,进而求出∠B =90°-∠A . 解:∵∠C =90°,∴a 2+b 2=c 2.∴c =222515+522a b +==2()().又∵sin A =51225a c ==,∴∠A =30°.∴∠B =90°-∠A =60°.【解题计谋】 除直角外,求出Rt △ABC 中的所有未知元素就是解直角三角形.专题7 数形结合思想【专题解读】由“数”思“形”,由“形”想“数”,两者巧妙结合,起到互通、互译的感化,是解决几何成绩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例21 如图28-137所示,已知∠α的终边OP ⊥AB ,直线AB 的方程为y =-33x +33,则cos α等于 ( ) A .12 B .22 C .32 D .33 分析∵y =-33x +33,∴当x =0时,y =33,当y =0时,x =1,∴A (1,0),B 30,3⎛⎫ ⎪ ⎪⎝⎭,∴OB =33,OA =1,∴AB =22OB OA +=233,∴cos ∠OBA =12OB AB =. ∴OP ⊥AB ,∴∠α+∠OAB =90°,又∵∠OBA+∠OAB=90°,∴∠α=∠OBA.∴cosα=cos∠OBA=12.故选A.专题8 分类讨论思想【专题解读】当结果不克不及确定,且有多种情况时,对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进行讨论.例22 一条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上有两个加油站A,B,在A的北偏东45°方向上还有一个加油站C,C到高速公路的最短距离是30 km,B,C间的距离是60 km.要经过C修一条笔挺的公路与高速公路订交,使两路交叉口P到B,C的距离相等,求交叉口P与加油站A的距离.(结果可保存根号)解:①如图28-138(1)所示,在Rt△BDC中,∵CD=30,CB=60,∴∠B=30°.又PC=PB,∴∠CPD=60°,∴DP=103.故AP=AD+DP=(30+103)km.②同理,如图28-138(2)所示,可求得AP=(30-103)km,故交叉口P与加油站A的距离为(30+103)km或(30-103)km.【解题计谋】此题针对P点的地位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点P 在线段AB上或点P在线段BA的耽误线上.专题9 转化思想例24 如图28-140所示,A,B两城市相距100 km.现计划在这两座城市两头构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经测量,森林呵护中间P在A城市的北偏东30°和B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已知森林呵护区的范围在以P点为圆心,50 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计划构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呵护区.为何?(参考数据:3≈1.732,2≈1.414)解:过点P作PC⊥AB,C是垂足,则∠APC=30°,∠BPC=45°,AC=PC·tan 30°,BC=PC·tan 45°,∵AC+BC=AB,∴PC·tan 30°+PC·tan 45°=100,∴(33+1)PC=100,∴PC=50(3-3)≈50×(3-1.732)≈63.4>50.答:森林呵护区的中间与直线AB的距离大于呵护区的半径,所以计划构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不会穿越呵护区.例25 小鹃学完解直角三角形常识后,给同桌小艳出了一道题:“如图28-141所示,把一张长方形卡片ABCD放在每格宽度为12 mm的横格纸中,恰好四个顶点都在横格线上.已知α=36°,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请你帮小艳解答这道题.(结果保存整数;参考数据:sin 36°≈0.6,cos 36°≈0.8,tan 36°≈0.7)解:作BE⊥l于点E,DF⊥l于点F.∵α+∠DAF=180°-∠BAD=180°-90°=90°,∠ADF+∠DAF=90°,∴∠ADF=α=36°.根据题意,得BE =24 mm ,DF =48 mm .在Rt △ABE 中,sin α=BE AB , ∴AB =sin36BE ︒≈240.6=40(mm).在Rt △ADF 中,cos ∠ADF =DFAD ,∴AD =cos36DF ︒≈480.8=60(mm).∴矩形ABCD 的周长=2(40+60)=200(mm).例26 如图28-142所示,某居民楼I 高20米,窗户朝南.该楼内一楼住户的窗台离地面距离CM 为2米,窗户CD 高1.8米.现计划在I 楼的正南方距1楼30米处新建一居民楼Ⅱ.当正午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成30°角时,要使Ⅱ楼的影子不影响I 楼所有住户的采光,新建Ⅱ楼最高只能盖多少米?解:设正午时光线正好照在I 楼的一楼窗台处,此时新建居民楼Ⅱ高x 米.过C 作CF ⊥l 于F ,在Rt △ECF 中,EF =(x -2)米,FC =30米,∠ECF =30°,∴tan 30°=230x -,∴=103+2.答:新建居民楼Ⅱ最高只能建(103+2)米.。
三角函数弧度制
10.已知半径为10的圆O中,弦AB的长为10. (1)求弦AB所对的圆心角α的大小; 解 由⊙O的半径r=10=AB, 知△AOB是等边三角形, ∴α=∠AOB=60°=π3.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12345
3.时针经过一小时,转过了
√ π
A.6 rad
B.-π6 rad
π C.12 rad
D.-1π2 rad
解析 时针经过一小时,转过-30°, 又-30°=-π6 rad.
12345
4.与 60°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
A.k·360°+π3(k∈Z)
二、用弧度制表示有关的 角
例 2 将 - 1 125° 写 成 α + 2kπ(k∈Z) 的 形 式 , 其 中
0≤α<2π.并判断它是第几象限角?
解 -1 125°=-1 125×1π80 =-254π=-8π+74π. 其中32π<74π<2π,因为74π是第四象限角,
所以-1 125°是第四象限角.
(2)已知扇形的周长为10 cm,面积为4 cm2,求扇形圆
心角的弧度数. 解 设扇形圆心角的弧度数为θ(0<θ<2π),弧长为l cm,
半径为R cm,l+2R=10,
①
①代入依②题意得有R221-lR=5R4.+4=0,解得R1=1②,
R2=4.
当综当 舍上R去R=可=.4知1时,时,扇,l=形l2圆=,心此8角,时的,此弧θ=时度24数,=为12θ(12r=adra)8d. . rad>2π rad
知识点三 角度与弧度的互化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哪些实用的技巧和诀窍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哪些实用的技巧和诀窍关键信息项:1、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本公式2、不同类型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的面积计算特点3、利用三角函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4、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常见的错误及避免方法5、实际应用中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案例分析11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本公式三角形面积的最基本公式是:面积=底 ×高 ÷ 2 。
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三角形,其中底是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高是从这条底边对应的顶点向底边所作的垂线长度。
111 理解底和高的概念至关重要。
底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对应的高必须是与所选底边垂直且顶点到底边的距离。
112 在实际计算中,要准确测量或确定底和高的长度,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12 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特点121 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三个角也相等,均为 60 度。
对于等边三角形,可以通过边长来计算面积。
假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则其面积为:面积=√3/4 × a² 。
122 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
在计算面积时,如果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和底边长度,可以先通过勾股定理求出高,然后再按照基本公式计算面积。
123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90 度。
如果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度a 和b ,则面积= 1/2 × a × b 。
如果已知斜边长度 c 和一条直角边长度 a ,则另一条直角边长度为√(c² a²) ,然后再计算面积。
13 利用三角函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131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 a 和 b 以及它们的夹角 C ,则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面积= 1/2 × a × b × sin(C) 来计算。
132 三角函数在面积计算中的应用技巧要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以及正确判断夹角的大小。
如何根据三角形的内切圆求面积
如何根据三角形的内切圆求面积关键信息项1、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数据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切圆的半径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结果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引言本协议旨在阐述如何根据三角形的内切圆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内切圆是与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的圆,其圆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即为内切圆的半径。
通过利用内切圆的半径与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相关数据,可以推导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111 三角形内切圆的性质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被称为内心。
内切圆的半径(记为 r)与三角形的周长(记为 L)和面积(记为 S)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112 三角形面积与内切圆半径的关系对于一个三角形,如果已知其内切圆的半径 r,以及三角形的周长L,则三角形的面积 S 可以通过公式 S = 1/2 × r × L 来计算。
12 三角形边长与内切圆半径的关系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 a、b、c。
根据海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S 可以表示为:S =√s(s a)(s b)(s c),其中 s = 1/2 ×(a + b +c) 为半周长。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面积的另一种表示方式 S = 1/2 ×(a + b + c) × r 来建立与内切圆半径 r 的联系。
121 利用边长计算内切圆半径通过联立上述两个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表达式,可以得到内切圆半径r 的计算公式:r =√(s a)(s b)(s c) / s122 示例计算假设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 3、4、5,首先计算半周长 s = 1/2 ×(3 + 4 + 5) = 6。
然后,计算内切圆半径 r =√(6 3)(6 4)(6 5) / 6 =√3×2×1 /6 = 113 三角形角度与内切圆半径的关系在一些特定的三角形中,角度信息也可以用于计算内切圆半径。
如何根据三角形的斜边求面积
如何根据三角形的斜边求面积关键信息项:1、三角形斜边的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角形的其他相关参数(如角度等):____________________3、所使用的求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4、计算过程中的精度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5、最终求得的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11 引言本协议旨在阐述如何根据给定的三角形斜边长度来计算其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通常需要依赖多个参数,然而在仅已知斜边长度的情况下,需要额外的条件或假设才能完成面积的求解。
11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其特性包括内角和为 180 度,以及三边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如勾股定理)。
112 斜边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指直角所对的边,其长度通常大于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12 仅知斜边求面积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仅知道三角形的斜边长度是无法直接求得其面积的。
但如果能获取到其他相关信息,如斜边对应的角度,或者三角形的某些特殊性质,就有可能计算出面积。
121 已知斜边及一个锐角假设已知斜边长度为 c ,以及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夹角为θ 。
则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求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例如,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可以表示为c × sin(θ) ,另一条直角边为c × cos(θ) 。
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1/2 ×底 ×高,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122 特殊三角形情况如果已知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斜边长度为 c 时,直角边长度为 c /√2 ,面积则为 1/2 ×(c /√2) × (c /√2) = c²/ 4 。
13 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31 角度的单位在涉及角度的计算中,需要明确角度的单位是弧度还是度。
如果使用三角函数计算,通常需要将角度转换为弧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基本目标 会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
(2)中层目标 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3)发展目标 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索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按键顺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学习重点
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其三角函数值。
学习难点
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的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旧知回顾
1、在△ABC 中,已知AC=3,BC=4,AB=5,求∠A 、∠B 的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三角函数的定义。
2、计算:0
45cos 360sin 2 -3tan30°
知识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
二、预习自测
1、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 键。
2、用科学计算器按度、分、秒时需用 键。
三、预习后我的疑惑: .
探究案
探究一 用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问题:用科学计算器计算: sin16°,cos42°,tan85°和sin72°38′25″
提示:1、阅读教材P15表格。
2、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16°,cos42°,tan85°,sin72°38′2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
3、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不同,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可与同伴交流。
探究二 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 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提示:在Rt △ABC 中,∠α=16°,AB =200米,需求出BC 。
当缆车继续由点B 到达点D 时,它又走过了200m ,缆车由点B 到点D 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2°,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
当堂检测:
1、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sin56°;(2)sin15°49′; (3)cos20°;(4)tan29°;
(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
2、求图中避雷针CD 的长度(精确到0.01米)
训练案
1、下列等式成立吗?说明理由。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sin15°+sin25°=sin40°; (2)cos20°+cos26°=cos46°; (3)tan25°+tan15°=tan40°。
2、一个人从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米,再爬30°的山坡100米,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01米)
科研团队
如图,某地夏日一天中午,太阳光线与地面成80°角,房屋朝南的窗户高AB =1.8m ,要在窗户外面上方安装一个水平挡板AC ,使光线恰好不能直射室内,求挡板AC 的宽度.(结果精确到0.01m)
课后反思:
A B C
D 50°
56° 20m
B C D E 4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