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下、预测未来!汤因比:“有人说,对于《伊利亚特》,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你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同《伊利亚特》相似到这种积度,它主要内容: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二、“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批判三、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五、社会科学的检验标准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干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_,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一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戏。
后果I: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砌.寒。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实践是研究理论的基础,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理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公民道德建设本身的需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牢牢掌握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把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既可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可以适应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支。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具有客观性,它敢于面对方法论内部之间彼此的矛盾,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之中不断改正,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不断创新的,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
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一个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应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除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之外,还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因此,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也生产了人自身的物质活动,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主观世界,人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的生存方式。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惑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不会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是会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质;不会局限于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是会深刻分析事情的内核,去挖掘事情发生的原因。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 行
• 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 • 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
西方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
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 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 题”。
• 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 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
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问题”与“理论”
“问题”为理论所中介,“理论”为理论所 “污染”。 没有纯粹的问题!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和把握,总是以一定的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乃 至政治立场为前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负 载”着理论,为理论所“中介”。因此,关键 在于 “负载”着什么样的理论?理论中介不同, “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以及“问题”承载 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的二元对立关系。
•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 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
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
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 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
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
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 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 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 戏。
谈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思考,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它不同于传统理论性学术方法,例如历史、文化或心理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当前问题上:如何应对当前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交流、协作、创新思考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特别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整体思考能力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此外,要特别强调“尝试-评估-修正”循环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断尝试和修正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咬文嚼字(阅读)、汲取吸收新信息并把之应用于当前问题之中。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人类学领域著名的文化功能主义 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从大量的
‚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素材,促使整
个人类学从‚扶手摇椅上的研究‛向 ‚田野研究‛的转型。 马林诺夫斯基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时指出,一个真 正的研究者必须经历‚在这里‛、‚去那里‛、‚ 回到这 里‛的归去来兮之路。
“在这里”
• 是指研究者系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基 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训练;目的就是进行 专业的训练,就是让研究者在本学科领域 掌握大量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让研究 者加强自身的学术习得与积累。 • 一般是在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之中。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 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 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 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 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 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 社会现实)一度中去。
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 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 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 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 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 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
“去那里”
• 就是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运用已经 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做研究。
• 研究者要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就必须深入该 学科相应的‚场‛之中,观察与描述现象 ,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 ‚去那里‛就是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实践性与问题性。
“回到这里”
• 是指研究者在经历了实践研究的过程之后, 还要回到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中来进行理论 的提升。
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得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得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得。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得问题。
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得高度提出了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
这一命题内涵就是:第一,人不单纯就是自然得存在物,而就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得存在物。
而这种分离与结合得基础就是实践。
第二,人得生命得存在方式就在于人得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得活动,而物质与精神得统一、主观与客观得统一。
过去,认为就是纯物质得活动就是形而上学得。
第三,人得本质得生成就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得矛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得我”与“应有得我”得转化。
(二)实践得定义与形式1、什么就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得矛盾而进行得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物质性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
黑格尔说,这就是一个逻辑推理得过程。
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得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得统一。
所以,毛泽东说,这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得过程。
2、实践得形式毛泽东最先把它概括为三大斗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
后来概括为:改造自然得活动、改造社会得活动与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这种概括就是一种新概括,前几年就见于教科书。
但这里提“社会政治实践”还不全面,因为社会管理活动不仅仅就是政治活动。
(三)实践得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观点就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展开来说,包括如下五个要点:1、实践就是认识得源泉。
2、实践就是认识得起点。
3、实践就是认识得动力4、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5、实践就是认识得标准。
原来得教科书只讲1345四点,现在有些教科书讲五点。
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社会工作实践调查研究为例学号:2019120077 姓名:王振飞摘要:本文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中所运用到的实践调查方法,探讨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统一。
而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调查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充分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工作研究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1/ 10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其构成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指导意义◎姜楠理科学任何实践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更需要正确方法论来推进现实事物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在实践的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实践基础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部分同样也是科学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和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关键期,需要面对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实践的观点,灵活有效的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发现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发挥重要指导意义。
一、学习并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方法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运用它也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实践是一种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和感性活动,从认识论角度说,也是一种能动的主体性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实践为基础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又被称为实践哲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法同样也是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分析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论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客观的、开放的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中国之谜”的新自由主义逻辑
所有制结构的单一私有制 纯而又纯的西方民主制度 否定任何形式的国家宏观调控
“中国之谜”的中国逻辑Fra bibliotek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 本质要求 统筹兼顾、整体协调在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放弃国家的独立性和自 主性 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和鼓励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动 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安排
经济学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当现实经济发生变化时,经 济学的理论也要随之改变。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 却找不到适合中国经济的理论。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 的词汇:中国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他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 法,时间是1993年。接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 “中国之谜“逐渐成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并成为20世纪 90年代国际主流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
LOGO
第二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主讲 王朝科
教授 经济学博士
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的逻辑路径
具体——抽象——具体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 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基础。
真正的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是他思 想上的转折点,也是马克思第一次站在穷人的立场 上思考问题,并为之倾注了他一生的精力。马克思 后来回忆道,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意识到政治 经济学令人苦恼的贫乏以及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 必要性。
罗纳德· 麦金农在1993年提出了“中国之谜”时认为,中国在 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 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 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PPT
大家好
大家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 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 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 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 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 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 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 检验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既可以是会议调查、访谈调查、蹲 点调查,也可以是书面调查、问卷 调查、网络调查,还可以是田野调 查、实地调查、试验调查。
大家好
毛泽东的田野调查
案例: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内容: 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二、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 要性。 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 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 的革命思想。
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大家好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人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结合党成立100周年,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结合党成立100周年,谈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指以实际事物的观察、实践和检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索出真实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回复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回复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并逐步回答这些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强调了对实际经验的分析和理解。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验证和改进理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例如,通过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组织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来改善工作环境。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强调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社会系统中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并探索其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通过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的全貌,并提出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通过研究城市发展的社会系统,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来理解社会运行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并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的本质和起因,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例如,通过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减少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一种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形成的原因,并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和反应,并提出个体层面上的干预措施。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基 础。
• 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 践的问题。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 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 程度。”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
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 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 恩格斯:“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 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 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 冰”(二元对立关系)
• 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 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 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 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 “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 的二元对立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 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 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 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 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 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 面研究的结晶。
•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 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 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 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 导师”。
• 张载: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 动与静等矛盾对立运动。 • “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前者主要 是指通过感觉实践经验,后者是通过 自身的修养修炼)
• 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 意识的活动。 • 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 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 动的东西。”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篇末中的一 句话:“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 鼠者雄!”
•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 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可 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 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 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能 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 们的任务。
•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 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 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然而,在 科学观察面前,不同的主体甚 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 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 在汉森看来,我们通常带着由我们 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的、以各种 特殊语言和符号的逻辑形式加以着 色的眼睛来“ 观看”的。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 条件。 •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 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 版,第46页)。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生 产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 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它不仅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且决定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实践活动的 水平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
• 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实践活 动。
•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4
•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
发生的,总是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环境的活动,虽然是一 种创造性活动,但是这种创造性活动是在前人的 基础之上进行的。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持 续,就构成了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活动,是历史的主体 和历史客体的矛盾运动过程。
1
• 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现在 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辨的真理,就是马克 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 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 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 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 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只有生活 之树常青。’”
18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永远不能离开实 践。正是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
19
•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理论是否正确的问题,理论本身不能回答,只能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 维和存在能否统一,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只有 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公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的民主权利
三、创新是实践的动力
人的再生产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的创造和思 想的指导。 “一切历史的发展无不是创造性的活动”。 都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根本 目的也是发展生产力,完善交往关系,实现 自我超越;这些都是再生产过程中的创新问 题。
(一)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 (二)人是通过生产劳动能动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存在物; (三)人是能改变外部环境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存在物
问题二、人的本质是孤立的个人所固有的吗?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
问题三、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是什么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个人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的
关系问题研究
个人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的关系问题研究
实践是通过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提升自身的活动。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 意识 主体 (+) 工具 客体 物质 实践
潜在客体
实践功效的基本问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 、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 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 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 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 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 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现代社会交往实践的基本原则
二、既然个人实践在社会合力中体现出来的,那么 社会交往关系如何凝聚这一合力呢? 这里讲两点: 一是需要良好的道德关系;
良好的道德环境,能使人和谐有序地相处,齐心合力地把事 情做好。
二是需要先进的政治环境,这是社会交往的两个支 柱。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笔记
课程章节1. 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论2.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3. 社会矛盾研究法4. 历史主体研究法5. 社会过程研究法6.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7.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第一章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认识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是很不相同的。
1.1社会科学简介科学词源:1. 古汉语:指的是“科举之学”。
2. 英语:science来自于拉丁语,指有系统的知识,现在指自然科学。
3. 现代中文:来自日文,“science”翻译为科学。
维基百科:科学是一个探寻知识的系统。
而探寻知识的途径必需依靠科学方法。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体系。
科学可以分为纯科学与应用科学。
应用科学把学术研究运用到人类具体的需求中。
科学的方法论∙遵循自然界规律∙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解释∙在经验世界里是可以被检验的∙其结论是暂时的,不必是最终结论∙是可证伪的科学主义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社会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大学制度的建立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以社会对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
社会科学的本质在于其整体性,在于其整体话的研究意向、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功能1. 是现代社会秩序赖以形成的前提2. 是现代社会中国家和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信息、知识、和职能基础3. 社会科学中的知识和专家系统,是人们关于社会的公正、民主和进步等新年形成的精神基础4. 是一种现代化的规范理论,不仅是现代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的矫正仪社会科学建制∙单独的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社会科学“科学”吗1. 强客观性阶段(自然主义)1. 实证主义2. 生物学主义2. 中客观性阶段1. 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之争2. 韦伯的“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三大学科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当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 其根本
使命不只是对‚社会事实‛的外在说明 和描述, 而是要深入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境况中, 对‚明智的‛‚行动逻辑‛进行体悟与诠释。
• 社会科学要发挥它的真正作为智慧的作用,就必 须更深刻地‚介入‛它所立足的社会生活实践, 在历史的境遇中把握大众或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理解人们的期望和理想,在客观性地理解现实或 生活境遇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现实。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 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 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面向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 出发,还是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 从实际出发,不同于‚价值中立‛ ,不是丧失 立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 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 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 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面向工人阶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 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幸福将 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 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 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为大多数 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
“去那里”
• 就是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运用已经 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做研究。
• 研究者要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就必须深入该 学科相应的‚场‛之中,观察与描述现象 ,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 ‚去那里‛就是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实践性与问题性。
“回到这里”
• 是指研究者在经历了实践研究的过程之后, 还要回到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中来进行理论 的提升。
深入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是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 究的本质属性。 全国新闻战线掀起的‚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 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思考走基层,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推出一系列生动朴实的新闻报道,得到了 群众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社科 理论界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以实验性研究法而见长 的话,人文社会科学正是以实践性研究法 而见长的。
• 实践性研究的方法不仅要求研究者扎根于 ‚田野‛,浸入研究对象的‚场域‛中体 验、观察、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化本义,还 要求研究者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与重建。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 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 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 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 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 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 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 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 经院哲学的问题‛。
◆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 是要超越经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达到对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 和思想。 ◆ 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既要总结成功 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成功经验是 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失败经验是我们引以 为戒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如果说‚实践智慧是一种有关实践或
行为的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那么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就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革命 的性质、道路、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社会模 式等重大实践问题上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上。 毛泽东实践智慧凝结着中国革命经验特别是政 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在实践基础上经过 总结、反思、提炼和升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 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 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是人类首要的基 本的活动, 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 而且首先 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武 器, 它在实践中产生, 又为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 中发展。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
恩格斯称作‚科学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第一次科学地为实践定位,并对其内容和 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所谓科学世界观的‚ 萌芽‛,除了说明那还是科学世界观的初始 ,更意味着科学世界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 理论建构,都是从实践开始,并且始终是来 源于实践的。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解答当代中国问 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也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问 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而, 当代中国的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 首先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出发, 实事求是地面向当代中国问题。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概括实践)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 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 人民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问题, 而是客观地存在
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的问题。 • 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 任务。
• 能否理解、把握和切中社会现实问题,这就是一个 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 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前沿问题。要真正把握住社会现实就要请教马克思 主义。
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 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 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 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 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 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
作为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
实践智慧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 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意指一种实践的知识 或明智考虑的能力。最早在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那里, 实践智慧指知识和德性的统一 , 他们说‚德性就是理性‛, 理性即知识 , 所以德性就是知识, 简言之, 实践智慧就 是一种有德性的知识或有知识的德性。
•
所谓‚问题‛,一般地说就是指尚
待
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所谓‚问题意 识‛,就是对这些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的 真诚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维重要的动力源,重要的方法论特征。
◆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是社 会科学创新的推动力量。
•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 决不是哲学家
社会科学的实践性研究方法
• 关于实践性研究,最常用、最恰当和最有效的研 究方法,通常被认为包括实地调查、参与观察、 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及现代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现象学、诠释学等。
• ‚如果你们要了解某一件事,何不就到它发生的 地方去看看,感受一下,甚至参与其中?‛ ——社会研究方法专家艾尔· 巴比
•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 掌握资料,惟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 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 究。
•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 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 •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走 群众路线。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 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 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 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 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 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 社会现实)一度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关于其他一些 社会科学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 伦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的研 究,都是以对原有的各种思想理论的变革 来实现的。实现这种变革的基本方法和途 径,是参加变革社会的实践,用实践检验 以往的历史资料,并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和 创造新的思想理论。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 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 项实践中来。‛
• 邓小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 、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 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 理论?‛
马克思主义早已阐述过实践智慧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句便是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感性,只是从客 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 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解。‛特别是他在最后说:“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时,就已经充分表达了实践的社会科学的本质特 征。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说过:‚问题 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 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 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的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 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 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 人类学领域著名的文化功能主义 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从大量的
‚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素材,促使整
个人类学从‚扶手摇椅上的研究‛向 ‚田野研究‛的转型。 马林诺夫斯基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时指出,一个真 正的研究者必须经历‚在这里‛、‚去那里‛、‚ 回到这 里‛的归去来兮之路。
“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