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共34页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P37)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外汉语教学从汉代开始,唐代鼎盛,但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50-70年代末)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1、初创阶段(1950——1961)特点: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形成了一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1953年发表的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和1958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中。

2、巩固阶段(1962——1966)特点: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多种教学形式,专业不断增多。

不幸: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几乎断送了新中国的对外汉语事业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语前身)196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又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65年由于要承担2000名越南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的任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由北京语言学院一所以下子扩展为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杭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在内的遍布我国各地的23所大学。

1962年-1965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呈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对外汉语教学也遭受等到了严重的摧残,几乎被扼杀3、恢复阶段(1972——1977)1972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首先接受了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留学生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1973年秋,北京语言学院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1978年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一直延续到今天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P44)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一、国家和民族事业二、学科地位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四、学科理论体系五、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P56)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讲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一讲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特点: 1、学生数量明显增多,从1962年到1965年,我国共接受留 学生3944名。四年间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超过了前11年 ; 2、1965年,高教部委托北京语言学院为全国各有对外汉语 教学的高校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学培训班。 由此可见:这个阶段,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不仅得到了巩 固,而且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北京语言学院为基地, 教学点遍布全国。 可惜,在1966年文革开始后,高校都停课,都不再招收外 国留学生,在校的留学生也纷纷回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由 此中断。
第一阶段 初创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初) 1、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 6名教师
2、1952年暑假 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3、1954年,桂林中国语文专修学校成立,规模庞大,越 南学生及朝鲜学生 1957年停办,教师到北大工作 4、 1961年,因为大量非洲学生到来,成立了北京外国语 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第三阶段
恢复阶段(70年代初期——70年代后期 )
1、1972年,恢复北京语言学院,并为了加强教材建设和研 究工作,成立了编辑研究部,这是我国第一个编写对外汉语 教材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2、一批高校也陆续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为在本校学 习的留学生补习汉语。 3、欧美、澳洲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 。 此阶段突出特点: 教师明显不足,北京语言学院为此举办了多期教师培训班。
这一阶段,我国共接受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15人。这 些留学生一般接受一到两年的汉语教育,然后分派到有关院 校学习专业,所以,应该说,汉语教学算是一种预备教育。 不少国家不但向我国派遣留学生,而且还要求我国政府派遣 中文老师前去他们国家任教。50年代我国曾经向越南、匈牙 利、保加利亚等国派遣汉语老师。进入60年代以来,要求派 遣汉语老师的国家越来越多。

TCSL 第二章

TCSL 第二章

蓬勃发展阶段
4.2.2 非学历教育有了新的类型。 一是开办短期进修班,78年,北语创办了期 一是开办短期进修班,78年,北语创办了期 限4到16周的短训班,按学生程度编班,教 16周的短训班,按学生程度编班,教 学与旅游相结合,80年开始,短训班遍布全 学与旅游相结合,80年开始,短训班遍布全 国。 二是接受高级进修生,来自一些国家的大 学的中文专业或外国实业机构。
蓬勃发展阶段
4.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4.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4.1 建立了国家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 1987年 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 语教学领导小组,由国家教委管理,日常 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 办公室负责。
蓬勃发展阶段
4.2 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 4.2.1 出现了学历教育:1978年北语正式创 出现了学历教育:1978年北语正式创 办了四年制的现代汉语本科专业,培养汉 办了四年制的现代汉语本科专业,培养汉 语教师、翻译、汉语研究人员;1986年,北 语教师、翻译、汉语研究人员;1986年,北 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 1999年,北语开始招收攻读对外汉语教学方 1999年,北语开始招收攻读对外汉语教学方 向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随后,北师大、 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也开始招收该方 向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
初创阶段
此时的教学类型都属于预备教育,之外还 有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向越南等 国派遣汉语教师(1952朱德熙赴保加利亚解 国派遣汉语教师(1952朱德熙赴保加利亚解 放后向海外派遣师资的开始),开创了刊 放后向海外派遣师资的开始),开创了刊 授或函授教学(《中国建设》 授或函授教学(《中国建设》杂志开设的 “中文月课”,厦门大学创立华侨函授部) 中文月课” 1961年开始选取中文系毕业生进修(我国开 1961年开始选取中文系毕业生进修(我国开 始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 始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历程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历程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历程一、大事记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首次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

据2020年5月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显示,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

其中,亚洲39国(地区),孔子学院135所,孔子课堂115个;非洲46国,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8个;欧洲43国(地区),孔子学院187所,孔子课堂346个;美洲27国,孔子学院138所,孔子课堂560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101个。

孔子学院的开设,对于全国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The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在北京召开,承办单位是国家教育部,主题为“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2010年12月10日“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至此,对外汉语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热门专业。

在研讨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回顾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20多年来的专业发展历程,他说自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以来,学校率先在全国完成了本、硕、博学科一体化、多层次的对外汉语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了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但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

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285所,每年招收人数达到1.5万人。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首次出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编号为0453,但是没有列入学科目录中。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之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和国家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对外合作的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1950年接收第一批东欧国家留学生,到现在遍布全球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

而今汉语学习热正在全球日渐升温,新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特有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之道。

新中国接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1949年获得新生的人民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遏制,于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0年初,中国政府决定与新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各交换五名留学生。

当年的8月23日,从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生中挑选出的25名中国留学生,乘火车离开了北京,经莫斯科分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五国留学。

1950年11月底,北京的清华大学接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十四位同学。

他们预定在清华大学学习四年,第一年为专修中国语文,作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基础。

这批东欧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中国语文的一般能力,并使他们通过学习,能获得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初步认识。

1950年7月,清华大学受教育部委托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清华是一所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被中央政府任命为班主任,由中央政府任命一个班的班主任,这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这里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

从美国回国任教的邓懿,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过教授外国人中文经验的老师;钟棂担任助教。

这十四位留学生一半人会英语,一半人会俄语。

同时掌握了这两种语言的钟棂任课堂教学翻译。

邓懿是我国著名的对外汉语教育家,她不仅是教授第一批来华留学生汉语的老师,同时也是1958年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的编写者。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PPT课件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PPT课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发展与现状
1
第一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 发展回顾
2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
1、初创阶段(1950年-1961年)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
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是新中国对 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的标志。 (周培源、吕叔湘负责业务工
则。 b. 提倡“精讲多练”。 c. 采用“相对直接法”。 d.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
致用。 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
12
3、探索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 特点: a. 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 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
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 展。 c. 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 书》。(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 教材)
11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2、改进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 特点: a. 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
7
4、发展阶段(70年代末—21世纪初) a.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
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日常工作。 b. 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 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d. 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
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 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
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 a. 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 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这里直入天堂,这里直堕地狱。

——狄更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与共和国同时起步。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周总理决定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各交换5 名留学生。

同年7年,中国政府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该班次年初正式开始上课,第一年只有33 名留学生,6 名教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该机构1952 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2 年,北京大学的东欧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再加上出国留学预备部,专门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就是今天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所以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

当时的留学生生源地全部是非洲、东南亚、东欧等第三世界国家。

截止到1978年,全国各高校累计共接受培养的外国留学生仅有12800 名,他们几乎全部是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上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留学生的来源地从原来的第三世界国家扩展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二是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的高校。

1979年我国的自费留学生约为300名,到1989年应经增加到了2500名,上世纪的最后十年间。

我国培养的自费留学生达到了292000余名。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来华的留学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层次上来看,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来华的留学生数量急剧上升,2004年达到11万,2008年突破20万,七年间,来华留学生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0%,接受留学生的学校达到592所。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成就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凸显出来。

目前,来华留学毕业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发展概况:一、对外汉语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地位的确立:1、1950年,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于清华大学;1951年正式开课,有33名欧洲留学生。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邓懿、王还等为任课老师。

2、1960年北京开始接收非洲留学生。

3、第一位到国外教授中国语文的专家是朱德熙。

4、1965年为承担2000名越南学生的汉语课,开展了培训班,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5、1978年,对外汉语教育确立了学科地位;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8年,该研究会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为吕必松。

6、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1965年出版的《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7、80年代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则。

90年代出现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趋势:高度重视语言习得的研究与教学理论的丰富。

8、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是1984年6月成立的“语言教学研究所”。

9、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二、学科特点:1、性质:对外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既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特点:⑪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⑫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⑬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⑭以语言对比为基础;⑮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⑯集中、强化、短期、速成的教学;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是指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节中能完成的交际任务。

“文化”是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4、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1)对外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同,进行母语教学时学生已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语言知识、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的教学,以及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好的品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审美能力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

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

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那时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处于短期培训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

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

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

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

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曾用名)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

北京语言大学于1975年试办,并于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

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

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可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呢。

想象一下,历史的长河里,汉语像一条蜿蜒的河流,经过了多少岁月,流淌着不同的故事。

最早的时候,汉语的传播还真是“步履维艰”,大家可能连“你好”都不会说。

那时候,中国的文化是个秘密,像是埋藏在宝箱里的珍宝,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再说说古代的那些“传教士”,他们可是汉语的“先锋队”哦。

那些勇敢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就像探险家一样,满心期待地想要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度。

他们学汉语的热情,真是让人感动啊。

有的甚至为了交流,拼命地背单词,像是在复习考试一样,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教材可不咋地,书本上的拼音根本不够用,连“鸡”和“鸭”都分不清。

到了明清时期,汉语教学开始有了点儿模样。

像是开了个头,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涌入中国,学习汉语就成了一种时尚。

那些洋人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解汉字的形状和发音,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老师也真是辛苦,得把那些复杂的汉字和语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

想想看,老师的脑袋里肯定是“万千思绪”,可不能让学生们觉得汉语是“高深莫测”的东西。

进入20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汉语就像春天里的花儿,慢慢绽放。

那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对外汉语课程,真是热闹非凡啊。

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口音各不相同,课堂上就像一个“联合国”,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老师们也不得不想出各种花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唱歌、讲故事、玩游戏,一场场的“语言盛宴”就这样开启了。

时间一晃,进入了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简直是“如虎添翼”。

各种在线课程、学习APP层出不穷,汉语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大家只需要拿起手机,就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真是让人感叹科技的神奇。

有的外国朋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学习汉语的日常,配上搞笑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大家都在一起“打卡”,这可真是新时代的风尚。

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填鸭式教育”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述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1950,清华,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60,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留学生办公室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1962,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北京外国语学院1965,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北京语言大学《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3.恢复阶段(20实际70年代)4.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975 北语,留学生本科1978 第一次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1979.9 第一个独立学科后的专业刊物:《汉语教学与研究》1983.6 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1984.6 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专门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1987.7 国家汉办成立1987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朱德熙二.理论研究的发展1.教学法的发展初创:1958 第一部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汉语教科书》(特点:以语法为主线,系统的语法与词汇,听说读写四会)改进:1977 《汉语课本》首先引用巨型教学,实践性,精讲多练,相对直接法探索:1980 《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改革:1981 《实用汉语课本》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2.学科理论1953 周祖谟《教非汉语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3.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科学》三.学科归属: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汉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对外国人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五.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原因: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往越来越多六.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2.教学的全过程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七.对外汉语教学类型的划分1.教育性质:普通,预备,专业,特殊目的2.学习期限:短期,长期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班级八.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九.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概念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外族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民族语言,尽管有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民族语言,外国语言)十.第二语言1.第二语言教学包括:1.中国人学外语2.少数民族学汉语3.少数民族学外语4.外国人学汉语(对外汉语教学)2.第一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1.起点不同:第一语言:由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能力第二语言: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语言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2.第一语言的影响: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历史与发展现状-西北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历史与发展现状-西北师范大学

以后还有西班牙人旁迪和 法国人金尼阁。1626年,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 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 耳目资》,这是一本用 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 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 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 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 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 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 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 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 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 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 广为传播。
其中相当多的是日本留学生,唐朝时日本曾18次 派遣唐使来长安,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和学问 僧随船而来,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阿倍仲麻吕 (晁衡)、吉备真备。 其次是朝鲜和越南。
宋元时期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不似唐朝时那 么昌盛,日本当时处于镰仓、室町时代, 由于内乱汉学在日本不那么兴盛,加之 元朝时忽必烈两次经朝鲜东征日本,日 本来留学的学生就少多了,但是宋明理 学还是传到了日本。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历史 与发展现状

一、学科历史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历史
对外汉语教学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第二语言教学,虽然未见专门经典记 载,但也散见于古典文献之中。 我国史书中比较早的关于既懂汉语又懂另外一种 语言的记载是《礼记》。
《礼记· 王制》中有如下记载:“中国,夷、蛮、 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 曰狄,北方曰译。” 这里所说的寄、象、狄、译就是指会两种语言的 双语人才,但这种双语学习还不能算对外汉语 教学,只能说是中原民族与边陲民族,中华民 族之间的言语沟通。
(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 到60年代中期。
该阶段特点: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有较大
幅度增加。 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 1、“精讲多练,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原则; 2、“语文并进”,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阶段侧重的 教学安排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简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简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简史回顾与现状分析作者:吴佳宝尹士伟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摘要:从东汉时期,中印两大文化圈互相往来开始,便拉开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帷幕。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对外汉语教育从非正式逐步走向系统化,服务化,制度化。

但这其中的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希望能够促进对外汉语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现状;可持续性发展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史(一)明清以前的对外汉语教育追溯对外汉语发展历史,我们可知,东汉时期,中印两大文化圈因通商和译经之需,两大文化开始互相接触,虽然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文化交流,也并未建立制度,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是也算是开始出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志性事件。

东晋到隋期间,对外汉语逐渐走向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秦苻坚和秦姚兴开始组织译场,使翻译事业官家化。

经过隋唐宋元时期,对外汉语教育由于服务于经、史、哲、宗教、商贸等其他目的而逐渐显现出其服务化和制度化,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师和教材。

(二)明清时期对外汉语教育明清时期的汉语学习与天主教传教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成绩优异,在华期间他们还和自己的汉语教师共同翻译了许多经典书籍,并开启了中文拉丁拼音化的历程,出现了最早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葡汉词典》。

(三)近代对外汉语教育近代,老舍、萧乾分别在英国开展了汉语教学,老舍先生不仅编写了针对北京,适用于成人使用的汉语教材,还用其标准的北京话为其教材录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多媒体对外汉语教材。

民国前半期,日本文部派人来华留学,日本学者学成归国后,还创办了汉语学院,传授自己的汉语。

(四)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育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它不仅有专门的教材,还有章程和学习计划,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1961年将北京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和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出国培训部一同并入,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概况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的历史:东汉、隋唐、明清我国学者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建国(1949)以来: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期(1950 --- 1978)1.初创阶段(1950 – 1961)1950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任课教师、教材1952年9月28日,原“清华大学语文专修班”更名为“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1 — 1961接受了60多个国家3315个留学生。

此外,在广西还为越南培养了数千名留学生1952年我国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

教学特点:(1)教师曾在国外任教过,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经验,把教外国人汉语与教本国人汉语区分开来。

(2)名家初期参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高起点、实力强特点。

2.巩固阶段(1962 – 1966)、1962年6月26日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5年1月9日,更名为语言学院。

1962 — 1965 接受了3944个留学生。

此外,还承担了3000多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4000多留学生被责令回国,少数坚持到1968年6月结束课程才回国。

1971年4月语言学院被宣布撤消。

科研:教学法,实践性原则,强调运用,“精讲多练”、“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

3.恢复阶段(1972 – 1977)70年代初,国际环境: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13个国家先后与我国建交。

1972年10月30日,中央重视:总理亲自批示恢复语言学院。

1973年9月北语开学,接受42个国家383名留学生。

1977年北语在校留学生为1217人,从1972年到1977年共接受留学生2266人。

教学: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相结合。

课程设置:听说、读写分两种课型进行试验。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确立期(1978年---) :1978年改革开放,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海外函授
2、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吕必松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 门的学科,应当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 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1983年6月,参加筹备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 语教学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 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当时的教育部长何东昌在一次报告中 明确表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正发展成 为一门的学科。国家教委在其后颁布的我国学科专 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这门新的学科。
3)桂林中国语文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1953年举办的越南留学生中国
语文专修班,当时有学生257人。 1954年改名为桂林中国语文专科学校,同
时又招收了一批朝鲜留学生。1957年因故停
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
1)北京语言学院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非洲留学生办公
教学学科教学论”(后改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 以及获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 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点。对外汉语的师资培养有了从 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
2007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
恢复阶段(70年代初—70年代后期)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 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 受留学生。
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1、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 2、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3、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 4、创立专门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 5、建立了国家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 6、研制并推行汉语水平考试 7、培养专职对外汉语师资

第八章 汉语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

第八章 汉语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
2006年3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提出了汉 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 政策措施。
提出2006年到2010年,海外学习汉语人 数在3000万基础上成倍增加,重点建设孔 子学校总部和若干示范性孔子学院,汉语 教学点、中心和汉语网站大幅增加,重点 加强东南亚、东南亚和北美等国汉语国际 推广。
许多省市教育厅和高校将汉语国际推广 列入整体的工作议程,成立领导小组,制 定工作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极大地促进 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7.3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类别
7.3.1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预备教学 汉语进修教学:汉语短期强化教学
汉语长期进修教学 汉语言本科教学
7.3.2国外的汉语教学
唐代,朝鲜半岛的留学生不但在中国 学习,而且有不少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
在元明清时期,汉语在朝鲜进一步传 播,汉语教学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部分, 汉语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当时最出名的汉语教材是《老乞大》和 《朴通事》,它们以高丽商人在中国旅行、 经商为线索,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风俗 为话题,用北方老百姓的口头言语编写而 成。
到了1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汉学家, 编写了一批汉语教材、汉语语法书和汉外 字典。
7.1.3华人移民和华文教育
早期华文教育的形式主要是私塾和义学。 主要的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 字文、四书五经以及书信、珠算等。
1900年前后,东南亚和北美地区纷纷建 立华文学校,标志着华文教育进入了正规 的学校教育阶段。
华文学校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早期跟国内 中小学语文课相似,近似母语教学,主要是识 字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中国五四运动前,主要教授文言文;五四 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华文学校以教授白话文为 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黄檗宗的中国高僧真圆、超然、隐元、 大成等。王立达编译的《汉语研究小史》说, 当时(1620—1784) 这些僧人形成了一个大规 模的汉语研究集团。还有一位在1681 年移住 江户的僧人心越,也教了许多日本僧人学习 汉语,并形成了一个研究汉语的中心。
《汉语研究小史》还记载了明末清初的学者 朱舜水(之瑜) 1659 年为逃避满清前往日本, 应邀在日本讲学的事。朱舜水在讲学的同时, 也教他的日本学生汉语,而且他的许多学生 汉语都说得很流利,可见他的教学成绩斐然。
(以上转引自罗光《利玛窦传》) “徐光启是被人们所称之为汤若望的汉文教习
的。”
“据我们所知,实际上,他(汤若望) 编辑他的 一切作品时,都曾利用了中国职业学者底襄助 的。” (以上转引自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若望 传》)
鉴真:
据《鉴真和尚东渡记》说,鉴真到 了日本之后,当时的天皇下令以鉴真的 读音作为汉字的标准音。这就是说,鉴 真在传播佛教的同时,又在教汉语,起 码是在教语音。
对外汉语教学的 历史
主讲教师:孟广洁 micejieqq
选题意义
了解本专业的历史; 树立正确的学科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王力
实际上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问。 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 究。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 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 ‘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 ‘译’。”
——《礼记·王制》
对外汉语教学的两个方向
学校教育 宗教传播
学校教育
中央政府的教育:
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 年) 时专为功臣樊 氏、郭氏、阴氏、马氏的子弟设立学校,称 为“四姓小侯学”。由于这所学校聘请的教 师水平有时甚至超过当时的太学,名声很大, 传到国外引起外国人的羡慕,“亦遣子入 学”。
学校教育:
最早的有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对外汉
语教师是唐代的赵旋默。《新唐书卷二 二二日本传》说:“长安元年(公元701 年) ⋯⋯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 (公元713—741 年) 初,粟田复朝,请 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 寺为师。献大幅布为贽。悉赏物贸书以 归。”(转引自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 人生活考述》)。
门是传教士到中国内地之前的集中点,在那
里集中学习汉语。上海、杭州、广州、泉州
等沿海城市也都曾经是外国传教士入京前学
习汉语的地方。
对外汉语“教师”
在对外汉语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很多优 秀的“教师”。但是在这一段时期内,真正 的汉语教师其实是没有的,或者说基本上没 有,很多都没有办法查证了。因为这些都不 能算作是专职的教师,有些人是在传播别的 知识的时候同时教授的汉语。这种情况一直 延续到近代,西方的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伴随 着汉学教育的。
基督教的传入,同样促进了对外汉语教
学。传教士们到达中国内地之前都曾刻苦地 学习汉语。像著名的罗明坚(M ichael Ruggieri)、利玛窦(M ateo R icci)、汤若 望(J ean A dam Schallvon Bell)、马若瑟 (Jo seph de P remare) 等人的传记里,都 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况。当时澳
《后汉书·儒林列传》找到佐证:“匈奴亦遣 子入学。”
Hale Waihona Puke 唐代:外国留学生都被安排在国子监的国 学馆(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书馆、 律馆、算馆) ,既学语言,又学文学及 其他专业,学制是6—9 年。唐代是我国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高峰时期。这种体 制一直延续到以后各朝。
元代的蒙古国子学,是专为蒙古人和色 目人办的。色目人包括很广,其中很多 应该说是外国人。
宗教传播
1.佛教的传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2.基督教的传入对对外汉语教学影响。
佛教是先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 入朝鲜、日本。不管是到中国来宣传佛 教的印度等国的僧人,还是来中国学习 佛法的朝鲜、日本僧人,都要首先学习 汉语。对各国僧人的汉语教学,与政府 办学教外国人汉语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高僧传》: “不久即通华言”“渐习 华言”“又精汉文”“精汉文及梵文” 。
鸠摩罗什(公元350—409) ,印度人 昙无谶,西域人
唐代关于朝鲜、日本僧人来华学法的记 载是很多的。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 当时把来华学法的外国僧人安排到长安 的名刹西明寺学习。他们除了学习佛法 以外,也要学习汉语、汉文化,包括书 法、绘画等。所以西明寺可算是专门给 外国僧人办的学校。
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 开始在北京国子 监设俄罗斯学馆,接受四名俄国留学生, 学习中文。经过雍正,到乾隆五十九年 (1794) 俄罗斯学馆一直有学汉语的俄罗 斯留学生,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俄国著名 的汉学家。
地方教育:
唐代宣宗大中年间四川节度使韦 皋就在成都办州学专收外国人子弟, “授以教育”。南宋时广州、泉南办 有番学,而且其他学校也向外国人开 放。那里甚至也有高丽学生学习。
——朱德熙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 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 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 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 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对外汉语教学一直都存在,而且历 史十分悠久,可以追述到汉代,还有学 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应该追溯 到周朝,《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 “通译”已见对外汉语教学的端倪。
宗教方面 : 互相合作过程中,也在传授语言; 聘请专门的汉语教师:
“罗明坚神父给我留下了二三人帮我学习中国 话。”(1583 年2 月13 日)
“视察员神父训令我在今年内,加功读中文,今 年我便请了一位中国先生。”(1593 年12 月10 日)
“今年摒挡一切,请一位中文先生,试作中国文 章,结果颇称顺利。每天听先生讲两课,又练 习作一短文。”(1594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