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对峙政权下保定的地理沿革

合集下载

关于保定的研究报告

关于保定的研究报告

关于保定的研究报告引言本文是对中国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保定进行的研究报告。

保定作为河北省的第二大城市,是该省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中心。

本报告将对保定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以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一、地理位置保定位于中国东部河北省中部,北临北京市,南濒河南省,西接山西省,东部与河北省其他地市相连。

市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56’,东经115°29’,总面积为18473.57平方公里。

保定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山脉、丘陵和平原相间,地形起伏较大。

二、历史沿革保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年的西汉初年。

在历史上,保定曾是北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甚至成为中国的首都。

随着历史的演变,保定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

从辽、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到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枢,保定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时刻。

三、经济发展作为河北省的重要城市,保定的经济发展一直居于省内领先地位。

目前,保定已形成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保定以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和化工等产业著称,拥有大量的钢铁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

另外,保定的交通便利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内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铁路交汇,使保定成为河北省和中国的交通枢纽。

四、人文景观保定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其历史和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在保定,人们可以参观到一些重要的历史古迹,如北魏的大慈寺、大观园和东汉的白马寺等。

此外,保定还有一些自然景观,如白草畔、颐和湖和云蒿山等,这些景点给人带来了放松和欣赏大自然的机会。

五、教育与科研保定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

保定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

这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保定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吸引了来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研究者。

图说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图看尽保定城市历史变迁

图说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图看尽保定城市历史变迁

图说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图看尽保定城市历史变迁地图大概是平面时代最能够反映某个时期的城市地理、规划、社会状况的历史物证。

地图的全面和所容纳储存的巨大信息量,比如区域的基本地理状况。

那些走向与名称传承至今的街道还有那些历经岁月与动荡,城市是多层次、自相似、动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

其形成机制、形态特征及形态演进是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图用文字、地标和线路的形式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

审视研究保定古城的演变。

地图是一类最形象、最直观记录保定城市发展的独特史料,尤其值得关注。

▲保定城市小,历史地位和北京无法比拟,从1325-1950年,有70多幅老地图反映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北京的城图,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城市的历史形态的演变,反映了选址、建造、变化等,结合城市地图变迁,这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城市的发展的脉络。

地图是富含信息的文献类型,它的功效在于用简洁的符号和文字,将复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映像到时空的大背景下,任由读者从多角度、多渠道研读,获取各自所需的养分和乐趣。

▲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清苑县志里的保定清苑城图,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保定城的地图,是保定城图的原点。

城市空间也是伴随着历史不断地演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将保塞军设置在清苑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保塞军提高为保州,清苑县变更名字为保塞县。

金朝保塞县又重新叫做清苑县,同时再次设立满城县。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担任保州知府。

任职期间,修筑城池关隘,疏通城外护城河,修葺军营民舍,开凿一亩泉河,建造船只来运输粮草,保州至此开始有了都市的规模。

▲清同治十二年(1873)《清苑县志》,保定河道图。

▲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保定府境全图。

保定城池与太行山脉的狼牙山峰遥相呼应,使保定古城形成了西峙太行,东抱白洋的大尺度自然山水格局。

▲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按照轴测绘制方法,形象的绘制了保定的城墙,街道、重要衙署、园林、庙宇,充分的反映了清康熙年间保定古城的城市风貌。

保定市

保定市

水文
保定部分河流(3张)保定市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游。大清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水系上游为 拒马河,自张坊出山口以下分为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在涿州市境内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后称白沟 河;南拒马河在定兴北河店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白沟河、南拒马河在白沟新城汇流,以下称大清河。北支洪 水经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入白洋淀和新盖房分洪道入东淀。南支水系有潴龙河、唐河、孝义河、府河、漕 河、萍河等,均汇入白洋淀,南支洪水经白洋淀下口的枣林庄枢纽入东淀。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4.3万平方千米, 白洋淀以上流域面积3.1万平方千米。境内水系的最大特点是呈扇形分布,自成水系。
2022年,保定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80.3亿元,同比增长3.8%。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古城保定(3张)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今保定市分属于冀州和幽州。 殷商时期,保定市境域为北燕之地。 西周,姬发灭掉燕侯国。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中山国就在境内建都。 春秋时期,建北平城,系保定建城之始。保定西南部建立了鲜虞国,后来晋国不断东侵,保定南部逐渐被晋 国和鲜虞国占领,北部则为燕国所有。 战国时期,燕昭王在今古城东侧、府河北岸筑广养城,为放牧战马之城。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的战 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千米左右),保定为齐国所辖。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国发生 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为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为中山国所辖。 秦时,今保定市辖区南部属恒山郡,北部多属广阳郡。 西汉时,分属涿郡、中山国。 东汉,分属涿郡、中山国、河间国。今辖区各区县大部分置于两汉时期。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综述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2022年,保定市生产总值实现38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464.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391.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024.0亿元,增长2.3%。三次 产业结构为12.0∶35.9∶52.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元,比上年增长4.4%。

保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保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保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保定,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来解释保定这个名词。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中国的大幅度地面运动区,与中山、西山及燕山山脉相邻,北接石家庄,南接北京,距离首都仅150公里。

保定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宜人。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保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保定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乐游国,是华北地区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保定曾被称为“国之重器”。

从北方民族游牧时代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时代,保定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隋唐时期,保定成为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为灵州府,辖区之大,直接对接中原、辽、回疆,是“九域神京”之一。

此后,保定作为军事、经济和交通枢纽地带保持着其重要性。

在中国的“南京政府”时期,保定成为临时的首都,并发展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业中心之一。

保定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

这座城市拥有众多著名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定州铁佛寺、卢沟红儿童医院、白鹿原等。

这些景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保定的独特风情。

保定还是京剧和滑稽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在经济方面,保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物流环境。

由于地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的交通要冲,保定的交通发达,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同时,保定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煤炭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保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企业。

总而言之,保定这个名词代表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和经济繁荣的城市。

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使得保定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目的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带你走进我的家乡

带你走进我的家乡

保定的发展史
保定的腾飞 按照“一以为城组能扩工拓城洋城先目市团转张业展对淀三进标功合移“区,接。星制,能理。中对加;一造按,分主国接快东淀业照创工城电;与部”和“建,区谷清南规的现南生明和”苑部划规代车态确四空对依建划化、宜各个间接托设,服北居自组推;长白主务电城产团动西城洋城业、市业之城部、 淀区为 城 。 发 间 区畅中 大以主 文 清 展 要 向通兴 道建的 ” 苑 方 加 北连和 和设京 产 、 向 强 发接市 水“津 业 满 , 衔 展山汽 运国冀 空 城 主 接 ,区车 通家地 间 、 动 与 加零 道通历区 布 承 联 快徐部 ,道史的 局 接 系 与水件 快,文中 , 中 。 满、基 捷加化心 合 心 北 城安地 连快名城 理 城 部 、新向 通与城市 完 区 通 徐四南 白满,” 善 功 过 水个
保定人文习俗
• 民俗文化

【调气民响影有新演是盛遍省悦如"前身体和双老。息间的响名阶和老行,其目"和游育1金飞9调唱,有地。旦段声调于技他之剧戏运8丝燕3】腔有方早小。腔剧明艺地感院。动"年做大"、。又质着剧期莲中上目清也区广保会全串饭"经称朴广种有花华都,较是场定,《佛国蔓离过保健泛之以人获是高少,市并(潘顶张花"不、历定 朗 的 一 生 民 得 古 超 见 总 还 代杨珠桂毽开"代老 , 群 , 行 共 全 城 。 的 能 成 表讼风"良表锅、传调 高 众 除 演 和 面 人 老 。 见 立 河》摆)演灶、"袭, 亢 基 在 员 国 发 民 人 保 到 了 北、五荷。,名和成 一脱 而 础 河 韩 展 十 踢 定 回 省《子叶1听老9发立 些胎 又 , 北 大 。 分 毽 踢 民 参忠登"戏8生、展后 年于 委 是 省 仓 保 喜 更 毽 踢 加烈5科离周年",, 过元 婉 当 流 为 定 爱 是 强 毽 了千海"不等福3创组 花、 , 地 行 代 老 的 保 调 队 全秋底月开。才造建 甲明 具 群 外 表 调 一 定 姿 , 国》 2捞在老无推【了了 、时 有 众 , 的 剧 项 一 势 曾 第、月苏调论陈踢不专 精期 强 经 山 艺 团 体 大 优 多 二《"州"、春出毽之少业 神流 烈 常 西 人 曾 育 特 美 次 届梁举"夏新】说具老 矍行 的 在 和 , 多 游 色 , 参 、红三行秋,保。有调 铄于 地 口 东 开 次 戏 , 令 加 第玉环的冬把定老独剧 的燕 方 头 北 创 进 。 其 人 河 三》套花,老踢调特团 老赵 色 哼 部 了 京 青 技 有 北 届拍月毽在调是毽风, 人的 彩 唱 分 老 汇 少 艺 轻 省 少成"表、保艺河起格老 进民 和 的 地 调 报 年 和 松 少 数电演"定术源北阴的调行间浓曲区的演踢阵愉数民影和的推于省阳花艺踢俗郁调也先出毽容快民族电毽莲向唐较鞋样术毽曲的,有声。较在、族运视球池一宋有底踢在的河乡所它;尤为河赏传动后比门个,影"法表健西土以的后其普北心统会,、,

河北保定市历史沿革

河北保定市历史沿革

河北保定市历史沿革保定市(Baoding Shi)位于河北省中部,距省会石家庄124.8公里。

西依雄伟的太行山,东临广阔的河北平原,京广铁路自西南而东北穿过市区。

南、东及东北与清苑县毗邻,西和西北与满城县相连,东四长达20。

5公里,南北宽约11.7公里,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9.3平方公里)。

人口50.24万余(其中城市人口40.297万),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满、回、蒙古等12个少数民族。

辖南、北、新市区及郊区共4个区、14个街道办事处,9个公社、106个居民委员会,有264条街巷,109个自然村。

保定地区行政公署及保定市人民政府分别驻于北市区的新北街和市府前街。

本市为保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省重要的城市之一。

宋代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于今保定市区设置保塞军,因此时这一带为宋辽交界之地,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元代于此置顺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始改名为保定路,盖直接取永保安定之意为名,此是今“保定”一名之由来。

保定市辖区,在春秋时为北燕之地。

战国时先为中山国之西北边地,至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后,遂没于赵。

秦代为恒山郡地,西汉时为中山国北新成县地。

东汉时北新城县(改成为城)改属涿郡。

三国魏时改隶河间郡。

晋代因之。

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始析新城县(已去北字)南部地区置清苑(故城在今市东北七里)、永宁(此城在今满城县东界)两县,皆属高阳郡,可见今保定市区当时主要为清苑县地,西北一隅属永宁县地。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清苑、永宁二县省入乐乡县,且徙乐乡县治于今保定市区,此地始出现了城邑。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乐乡县更属瀛州,十八年乐乡县改名清苑县(仍治今市区),今保定市当时为清苑县地,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清苑县改属河间郡。

唐代仍为清苑县地并为县治(辖属沿革详见“清苑县”)。

五代后晋初,始置泰州,治,辖清苑县,是时今市仍为清苑县地,并为泰州及清苑县治所,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泰州自今市区徙治满城县,仍领清苑县(清苑仍旧治),后周时改治莫州。

近代之前的保定城池变迁

近代之前的保定城池变迁

近代之前的保定城池变迁【摘要】:以近代之前的保定城池变迁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池变动的分析,得出城市出现空间变动的根本性要素;同时,现在的城池是在元代之后发展起来的,对城池草创之后的变迁进行分析,得出恒定的延续性要素。

【关键词】:保定变迁城墙军塞封邑封邑城初现众多的从石器时期到商、周文化遗址和有关唐尧及有易氏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传说,证实这里早在四五千年前,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应该算是当时人口较为密集、原始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

历史走到周朝,这里便是召公封国,当时外部形势严峻——西侧巍峨的太行山中经常有山地民族前出侵扰,东有渤海海水的侵蚀和黄河故道泛滥所造成的池沼大泽,道路不通、交流不畅;同时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与中山三个诸侯国的交接地带;中山国的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由于从草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原因,中原众诸侯国对其的认同度极低,战乱时有发生。

秦统一天下以后,为了更好的稳固自己的统治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以分封郡县和修建驰道对全国的影响最大,保定地区在当时应该跨越代郡、上谷郡和邯郸郡三郡,三郡的治所均不在今保定境内,驰道也不经过今保定。

汉代承接了秦代的制度,保定地区跨越涿郡和中山国两地;同时又恢复了周代的封国制度,在境内先后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忠为广望节侯、刘朝平为将梁侯、刘修为樊舆节侯,封赵敬肃王之子刘终为柏陵侯,并分置侯国;其中,柏陵侯在原燕广养城的大略位置建设封邑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里陆续的发生着各种战争,柏陵城毁于战乱之中。

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在析新城南境置清苑,因境内曾封清苑亭侯命名,隶属于高阳郡,治所在保定城区河北省监狱一带。

之后,曾先后隶属于河间郡、幽州、蒲州、蠡州、莫州等。

虽然北宋之前,曾有众多的诸侯国在境内外附近,但这里远离当时的天下中心河洛畿辅,其在全国政治版图上的地位很平庸;同时,虽然历史记载中战争频发,但境内大部分地域为沼泽水泊之地,不利于快速的运动和有效的防御,其在军事上的价值也不是特别的重要;当时的保定游离在中华大地的核心视野之外。

保定为什么叫保定

保定为什么叫保定

保定为什么叫保定保定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天保定尔,亦控之固。

意思保护而安定,北周武帝还选保定做了五年年号,图吉利。

今天的保定地名最早出于北宋保塞军,有保定的保字,后改为保州,元1275,该为保定路,明洪武改为保定府。

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是现在这么解释。

我请教过此解释的来源尤文远先生,老先生也是一笑了之,无从查找。

那我今天说保定一个趣解,保定就是保定人傻定了,文革都能打走省政府,还不傻。

保,——人呆,人呆为傻,还傻定了,定州人民说,保定就是保州和定州的结合。

什么事就怕认真。

一认真就好玩了。

《保定地名考》论述:保,定二字皆为古字,殷商甲骨文已经有这两字,保字,甲骨文的保字像一个人背负幼儿,《说文解字》:保,养也。

保最原始的的含义是养育、抚养,后引申为保佑,保卫。

定,甲骨文像营建中的大屋,原始意义是营室,有了房子之后生活才能安定,后引申为安定,平定之意。

首先将保定连为一词的最早见于《诗经》: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意思为保护而安定之。

由于保定二字这么吉祥,北周武帝选“保定”做了五年的年号,北宋神宗,大理段正明也将保定做过年号,人称保定帝。

两个保定出现的时间前后不过一年,可见当时对保定名字的偏爱。

保定文化学者大瑛观点“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不是保州更名为保定路,而是顺天路改名为保定路。

古代典籍并没有现在所谓“保卫大都安定”的说法,这种说法开始于1980年代的保定的编制地方志高峰期,一开始是猜测口气,后来渐渐被直接使用。

关于保定名称涵义的由来,应该是保州、定州的合称,简单说来主要是:第一,保定旁边另有保定(指保定县,澶渊之盟那年在今文安县新镇设保定军,1167年降保定军为县,属莫州。

旋复为军。

金复为县。

属雄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益津县,四年复置。

属霸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省入霸州,十三年复置。

清属顺天府。

1914年因与当时的保定道重名,改名新镇县,解放后并入文安县),有明确记载是“保卫安定”之意,设立更早,但存在近千年与我们这个保定紧邻,但从无统辖隶属关系。

河北区域一级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唐、北宋、辽时期为例

河北区域一级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唐、北宋、辽时期为例

河北区域一级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唐、北宋、辽时期为例孙斌【摘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移,唐、北宋、辽时期,今河北对应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所对应的政区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一级政区划分上.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在于,河北地区由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变为两个对峙政权的交界区域,并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5)005【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唐;北宋;辽;河北;行政区划;演变【作者】孙斌【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9在宏观研究全国政区史的基础上[1]7-16,进行省、市、县政区细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下一阶段研究的重要任务。

这既是新时期我国行政区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调整的现实需求,也是政区史研究的进一步要求。

在我国政区史研究上,已有依据现行省域所对应的历史空间纵向研究政区史的成功范例[2]。

本文选择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河北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对唐、北宋、辽时期其对应空间内行政区划的演变[3]进行比较研究。

一、唐代今河北对应区域内的一级政区1.安史之乱前今河北对应区域内的一级政区唐朝安史之乱以前实行的是道制。

道制实际上是监察区制。

从道这一监察区划上来讲,今河北所对应区域分属两个道,据《新唐书·地理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统计,如表1所示[4-5]。

由表1可见,河北地区在唐代所对应的州府有24个,分属唐代河东、河北两道。

河北地区南靠黄河,西依太行山脉,北到内蒙古高原南沿,东临渤海,大体上符合唐太宗的“山河形便”[6]1384,[7]的区域划分标准。

表1 唐安史之乱前河北对应区域分道情况简表道名所辖地区治所今对应区域河东道蔚州灵丘灵丘县潞州上党长治市河北道南部相州安阳安阳市魏州贵乡大名县北洺州永年永年县东贝州清河清河县西邢州龙冈邢台市德州安德陵县沧州清池沧州市东南冀州信都冀县赵州平棘赵县瀛洲河间河间市深州陆泽深县西定州安喜定州市恒州真定正定县莫州莫县雄县南易州易县易县幽州蓟县北京市蓟州渔阳蓟县檀州密云密云县河北道北部妫州怀戎怀来县东平州卢龙卢龙县营州柳城朝阳市饶乐都督府奚王牙帐宁城县西2.安史之乱后今河北对应区域内的一级政区唐肃宗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

“大镇”保定:现代化风雨中的兴与衰

“大镇”保定:现代化风雨中的兴与衰


对于定都北京的政权来说,保定更加重要,相当于南面门户。自蒙元以 降,因为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所以过去作为军事要塞的保定,政治 地位也急剧上升。元朝时首次出现‚保定‛这个地名,取‚保卫大都(即元朝 首都北京),安定天下‛之意。保定路直辖八县七州,发展为冀中地区的政治 中心。

而进入清代,由于成为直隶行省的首府,保定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历史最 高峰。清朝行省,以直隶最为重要,末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曾如是 说过:‚直隶为各省领袖,屏蔽京师。自五口通商,特设北洋大臣以直督兼 任,形式较他省为要,体制亦较他省为崇。‛(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华北大镇的地位也体现在清代保定的城市布局上,全城以钟楼、大慈阁、 奎应楼、鼓楼等高大建筑为中心,古城中部多为署衙,如总督府、道衙、州 署、府衙、县署、大宁都司署、参将署、监军署、总管府等。由于作为直隶 省首府,保定官署众多,号称七十二署衙,另外,保定既然是政治中心,也 少不了大量的文化教育机构。明清两代,保定的儒学教育一直比较发达,3 所官学(府学、卫学、县学)同时并立保定城内,达几百年之久。另有社学 26 所,义学 30 所。此外,明嘉靖十年(1531),保定建二程书院,(后改为金台 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万卷楼的基础上,兴建莲池书院。莲池书院 在北方有重要的地位,向称‚北方之冠‛,保定发展成为首都北京的首位文 化辅助城市。另外保定还有寺庙 80 余处,当时的保定城有‚三步一桥,五 步一庙‛之说。

作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急欲收回天津主权,但在最重要的驻军权上受到 条约的钳制。他却利用第二条规定,争取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即建立警察, 然后由中国警察进驻天津。
郑州治疗癫痫病最好的医院:/

河南军海癫痫医院:/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铸 造
军 魂
保定军校广场
• 保定军校广场位于保定市区东部,为华 北最大广场。因为它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 校遗址上,故定名为军校广场。广场总占 地面积317亩,预计总投资1.38亿元。于 2001年4月开工建设,2002年9月竣工。
• 该广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 “人与自然的融合”。在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背 景下,结合欧式园林开朗、明快的处理手法,配 以现代气氛浓厚的大型音乐喷泉、主雕塑、文化 墙浮雕、小品点缀,创造出符合人的心理的环境 空间。按其总体规划,整个广场由主入口广场、 市民广场、历史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西侧 风景林带和军校纪念馆、检阅台七个部分组成。 在市民广场下面建有地下商城。整个广场是一座 集休闲、观览、集会、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 现代化城市广场。
•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 身):黄辉祖、熊秉琦、吴佩孚、李济深、齐燮元、 戴凤翔、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 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商震、季方、 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 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 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 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树春、孙楚、 杨爱源、李品仙、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 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 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林薰南、 蔡廷锴……
• 到了明代,为增强保定防御能力,保定土 城改建成形制砖质军事重城。全城周长6公 里有余,墙高3丈5尺,并有宽3丈、深1丈5 尺的城壕。 • 康熙八年 (1669 年 ), 直隶巡抚移驻保定, 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成为区域性的政治文 化中心。
• 保定市管辖3区:南市区、北市区、新市区; • 4市:定州市、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 • 18县:易县、徐水县、涞源县、定兴县、顺平县、 唐县、望都县、涞水县、清苑县、满城县、高阳 县、安新县、雄县、容城县、曲阳县、阜平县、 博野县、蠡县; • 另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009年新设白沟· 白洋淀温泉城开发区, • 2010年设白沟新城。 • 保定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共1100万人口, 市区人口近120万,市区建成区面积312平方公里。

保定市历史沿革之城市变迁

保定市历史沿革之城市变迁

城市起源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者们认为城市起源于人类的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致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城市一经出现既起到对人类精神和文明的引领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最古老的城市产生在公元前4000 年至前3500 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如今的伊拉克一带。

城邦式的国家以城市为依托实行统治。

在中国,《吴越春秋》中有“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鲧生活的年代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距现在四千多年了。

从考古发掘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能够确认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中国的城市从其产生起就带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

保定区域城市的产生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汉高祖的惊叹在现今保定范围内,原始村庄的出现可以上溯至一万年前,而城邑的出现,据典籍的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可上溯至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村墟星罗棋布,城邑大量产生,知名的有涿、顾、逆畤、鲜虞、临易、武遂、阳城、武阳城等。

据《徐水县志》载:遂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古燕地,后建遂城,取名武遂。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十二年,赵以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今固安)。

”“十二年”即指燕王喜十二年(前243 年),当时遂城是燕都的一个外围城池。

到此时,城的规制已经基本形成,内有城、外有郭,最外面是护城河。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城有的延续下来,得到发展,如涿、顾,也有的只存有遗址或者是踪迹无存了,如临易、阳城等。

汉高祖七年(200 年)的某一天,刚刚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包围了7 天的汉高祖刘邦用陈平计,退了匈奴之围,由此南去,路过曲逆城,惊魂已定的刘邦登上高大的城墙,看到城内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宏伟壮丽,不由得赞叹道:“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池,让刘邦这样见多识广的人如此赞叹,而将其与古老的都城洛阳相比呢?曲逆是秦朝所置县,即如今的顺平县,曲逆城就是曲逆县城。

传说此城是唐尧为其子丹朱所建,所以又称子城,即王子之城。

宋金南北对峙PPT课件4 北师大版

宋金南北对峙PPT课件4 北师大版

金· 酒楼唱曲
金· 货郎担
《文姬归汉图》 金 · 张 瑀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契丹族和党项也曾做 女真改习俗向是学习哪族的?为什么? 汉族,因为汉文化先进。 过类似的事情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选择题
1.1125年,灭亡辽朝的政权是 A.北宋 B.契丹 C.金 D.南宋
2.1127年,被金军俘虏的两位皇帝是: A.宋徽宗、宋钦宗 B.宋高宗、宋钦宗 C.宋徽宗、宋高宗 D.宋真宗、宋高宗
北 宋
南宋
半壁江山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1141年宋金和议?
宋 金 对 峙
宋金和议 (1141年) 宋向金世代称臣, 宋皇帝由金册封; 宋每年向金交纳 贡银25万两,绢 25万匹; 宋金东以淮水、 西以大散关为界。
岳飞抗金取得辉煌成果还有意义吗?
宋 金 对 峙
有效遏制了金军 南下发动的掠夺性 战争,保住了南宋 的半壁江山;
南宋
建立时间 1127 年 都城(杭州) 临安
王彦 八字军
南 宋 军 民 抗 金 斗 争
岳飞
韩世忠
《中兴四将图》(宋· 刘松年)
南宋军民抗金斗争
岳飞
抗金名将 韩世忠曾把 金军堵截在 黄天荡四十 八天。
回答下列问题: 1.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是一支怎样的 军队?
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掳掠。” ——岳家军口号
靖康之变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金朝改变女真习俗
辽 ?
西夏
?
北 ? 宋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一、靖康之变

西夏
北 宋
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的基本情况和金 灭辽的史实。
阿骨打 建立者?
1125年
?

七年级下册11宋金南北对峙

七年级下册11宋金南北对峙
军事软弱
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缺乏有效的战略和指挥,难 以应对外来的侵略和挑战。
金朝的崛起
80%
女真族的强大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其 军事力量强大,文化繁荣,逐渐 成为北方地区的霸主。
100%
占领中原
金朝在崛起过程中,不断扩张领 土,占领了中原地区,获得了丰 富的资源和人口。
80%
政治稳定
金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 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 国家治理能力。
七年级下册11宋金南北对峙

CONTENCT

• 宋金南北对峙的背景 • 宋金对峙的形成 • 宋金对峙的影响 • 宋金对峙的结束 • 宋金对峙的历史意义
01
宋金南北对峙的背景
宋朝的衰落
政治腐败
宋朝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任人唯亲,贪污受贿 ,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经济困境
宋朝面临财政困难,加上土地兼并和赋税不均等问 题,导致国家经济基础薄弱。
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战争与掠夺
在宋金对峙期间,战争和掠夺 成为常态,双方经常发生激烈 的冲突和争夺。
和平谈判与交好
同时,双方也进行了多次和平 谈判和交好活动,试图通过外 交手段解决争端。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在和平时期,宋金之间进行了 广泛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02
宋金对峙的形成
04
宋金对峙的结束
பைடு நூலகம்朝的衰落
内部政治腐败
01
金朝后期,官僚腐败严重,税收繁重,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激
化。
军事力量削弱
02
金朝在战争中多次失利,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战斗力大幅下降。
外患不断
03

保定沉浮史记

保定沉浮史记

保定沉浮史记作者:江玲来源:《金融理财》2014年第05期河北省近日出台该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保定和廊坊等拟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城市布局和定位。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从国家层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关规划正在制订中。

而一条“保定作为首都政治副中心”的传言不胫而走。

一周以后,虽然经过北京、河北、保定等多方官方澄清,均予以否认。

但低迷日久的A股仿佛寻到了发泄的出口,纷纷呈现上扬趋势:河北版块概念股纷纷上涨,多支保定概念股封住涨停板。

京津冀一体化这个话题已存在十年之久,从最初的“两环”战略到“对接京津”,再到“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一直是河北单方一厢情愿,随着这两年北京各方压力的增加,加之雾霾等问题,河北方面十年苦等,终于“苦心人天不负”,随着总书记的有关表态,这一议案迅速升温,派生出种种传闻不足为怪。

保定之兴——军事重镇不过,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也就是陪都,还是颇有石破天惊的味道。

自大明王朝以来近650年中国历史,陪都概念并不稀奇。

如明南京之于北京,清盛京之于北京,民国重庆之于南京。

细数这些曾经做了陪都的城市,除民国的重庆全因日本侵华地理封闭,不得以而选择,明南京和清盛京都是来路不凡。

南京原是明朝的都城,燕王朱棣夺权篡位以后,为表“天子戍边”的决心,迁都北京。

南京成了形式上的“留都”。

而盛京则是多尔衮一代清开国者给自己留的退路——随时准备退回老家。

随着满清统治在中国日益稳固,也早早就成了阑尾式玩意儿。

由此推知,一地若成陪都,必有其历史渊源。

细数保定的历史,这座在今天大多数人心中眼里很普通甚至不太知名的城市,祖上是阔过的,尤其在政治地位上。

只不过近代以来,其政治地位每况愈下,直由天仙落贫民。

历史上,保定从宋辽对峙的时代就开始成为军事重镇。

从地理上说,保定位于河北平原的中部,“临城四野,地势坦平”,恰好处于太行山与华北东部淀泊之间的束腰地带,从而造成其“北控三关,南通九省,重山西峙,群川东汇”的险要形势。

宋代东南沿海镇市发育研究--以两浙路青龙镇为中心的考察

宋代东南沿海镇市发育研究--以两浙路青龙镇为中心的考察
(二)北宋青龙镇的转型及发育表现
北宋时期东南沿海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镇逐渐由原来的 军镇转化为经济贸易型的镇市,镇市不断发育成熟。青龙镇的转型及发育是一个动态 的历史过程,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官的转型与亓政管理的专门化
北宋前期限制镇将权力并且严禁地方长官和镇将相勾连,《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 载:“诏诸州长吏,毋得遣仆从及亲属掌厢镇局务。”⑤随着国家逐步稳定,市镇经济逐 步发展,市镇的行政管理也出现了变化。镇长官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增加,“诸镇监官 掌警逻盗窃及烟火之禁,兼征税榷酩则掌其出纳会计”。⑥在北宋前期,镇官不得随意 处置词讼和杖罪以上事务 ,“诸镇置于管下烟繁盛处 ,设监官,管火禁或酒税之 事。……凡杖罪以上并解本县,余听决遣”⑦。但是,随着市镇的发展,镇事务逐渐 繁杂,镇官的权力也包括了处理词讼等事务,《吏部条法》中载:“监镇带烟火公事去 处,得以受理民诉。”⑧
⑥ 正德《松江府志》卷11《官署上》,《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55号,第447页。
266 瓦 光绪《青浦县志》卷3《建置•衙署》,《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6号,台北:戒丈出版社,1970年,第
⑦ ⑧ 正德《松江府志》卷9《坊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55号,第327、328页。
(清)汪祖爰、熊其修錄:光绪《青浦县志》卷30《杂记下》,《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6,上海:上海
_、北宋时期青龙镇的发育
(一)青龙镇置镇年代考述
关于青龙镇的置镇年代,据明正德年间的《松江府志》记载:“青龙镇……天宝五 年置。”⑧唐代军镇一般设置在交通要道和军事险要之地,藩镇在军镇设置镇将,进行 管理。在同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设置了一批军镇,如天宝十年因“海盐多盗”⑨设宁

保定

保定
涞水高洛古乐
雄县赵岗古乐
定州子位吹歌
曲阳石雕
白沟泥人
曲阳定瓷
易县易水砚
安新苇编画
雄县黑陶
易县绞胎瓷
定兴珐琅
旅游天堂
保定八景
大慈阁 奎楼应宿 横翠朝晖 古莲花池 东皋春雨 西刹秋涛 鸡水环清 狼牙山节日
顺平桃花节 保定敬老健身节 白洋淀荷花节 涿州花灯节 安国国际药材节 满城金秋红叶柿子节 满城华北航空旅游节红色之城特殊资源体育饮食文化
秦上谷郡
上谷 , 是古郡名。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把河北中北部改为上谷郡 , 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了河北的都会 , 人们就把保定称为上谷。
始建保州城
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这一带发生战争。金代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
建官刻印书局
创办畿辅大学堂
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
创办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创办育德中学
曹锟兵变
建立河北农业大学
创办协生印书局
日军侵占保定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保定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
河北省会
保定地区
地市合并
文化 保定老调
涿州皮影
满城寸跷
创办育德中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幼云等同盟会员在保定创办育德中学(保定育德中学),培养青年先进分子,并作为河北省同盟会的机关驻地。民国6年(1917),育德中学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李维汉、李富春为第一班学员,刘少奇为第二班学员。宣统元年(1909),又创建直隶第二师范学堂、清苑中学堂和盲哑学校。

保定市区行政区划沿革

保定市区行政区划沿革

保定市区行政区划沿革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

保定是首都“南大门”,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

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河北省前省会。

一、历代建置区划(一)先秦(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07年)殷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今保定一带为有易氏属地。

西周武王十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至东周战国中期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为燕国辖地,漕河北岸桑邱(今保定城北10公里之空城)古邑辖区。

是年,齐伐燕取桑邱,一度成为齐国领地。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之子。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灭燕,中山国相司马喜亦率军对燕作战,始为中山国辖地。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赵约燕、齐之师灭中山国,燕、赵重新划定疆域,今保定一带分属赵国、燕国,乃有燕南赵北之称。

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王伐赵,赵将廉颇破燕军,逐北500里,围燕都,一度属赵,议和后,廉颇退军,复还燕。

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赵国大将李牧伐燕,取武遂(今徐水县遂城),再度为赵国领地。

秦王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设邯郸郡,今保定属邯郸郡辖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原邯郸郡辖区之北部建恒山郡,今保定属恒山郡。

(二)西汉-金(公元前206年-公元1234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承袭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今保定市区隶属于中山郡(汉初为郡,景帝三年改国)北新城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今满城北1.5公里置北平县,辖今满城县全部,今易县西部(今五回岭地区)、南部郎山(今狼牙山)等地。

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23年),在今清苑县境内封置了广望、将梁、樊舆(《水经注》记为在今徐水境内,《太平寰宇记》记为在今清苑境内)、柏畅(柏陵)四个小侯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分裂政权下保定的地理沿革————浅谈两宋时期保定的军事地位古城风华几代秋,燕赵儿女多名流。

昔时烽烟今已渺,冀北干城易新容。

保定,邻近京、津,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今为首都南大门。

一座古城数百载,历经战火硝烟、毁败重建,见证了王朝更替、北方民族崛起,承载了乱世中人们的血泪、治世时人文的繁荣。

整段历史,要道明说完,实恐困难,今微观两宋下保定的地理沿革,意图了解彼时保定的成长及不可或缺的军事地位。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路,[1]府(州)、军、监,县三级。

保州,本莫州清苑县,建隆初,置保塞军。

[2]保塞军之置,源于清苑乃当时北方军事重镇。

时易州(今河北省易县)既没于契丹,军城以西,塘水差少,于是广植林木,以限朔骑奔冲。

盖府境自西而北而东,虽多层峦叠嶂,而步骑易于突入,自东而南,地尤坦平,滱、易诸川,塘泺之利,皆在安州以东,故宋人保塞之备,比周边尤为切。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唐天宝之季,迄宋靖康之年,清苑左右大抵皆战场矣。

”[3]故此地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保塞军一置,保定一名中始出现“保”字,此后也自然发挥着保境安民的职能。

关于太祖于清苑置保塞军的原因还有另一说法,此与太祖的籍贯相关。

昔者赵匡胤次陈桥驿,军士宣言策点检为天子,露刀刃于庭,以黄衣加太祖身,[4]太祖由是即位。

年号建隆,改元,国号为宋。

太祖,涿郡[5]人也。

[6]关于此处,多有争论,分为“涿州说”、“清苑说”、“幽州说”。

“涿州说”支持者认为涿郡乃今涿州,且《宋史·太祖本纪》中说法已被广泛接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已无涿郡建置,故“清苑说”持论者认为,古之涿郡还包括了涿州以外的其他州、县,故涿郡也可包括后来的保州即清苑在内,所以涿郡也可指今清苑。

[7]“清苑说”持论者以《宋朝事实》所记顺祖、翼祖的葬墓处在保州,及《宋会要籍稿》、《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类似记载为据。

若此说成立,那么太祖于清苑置保塞军与其祖籍也或有联系。

另外,今涿州隶属保定,如按以上两种说法,赵太祖可视为今保定人氏。

另有“幽州说”则以《宋会要籍稿》中所记宋太祖高祖、曾祖、祖父陵墓在幽州等文献为主要依据。

[8]三种说法,各有论道依据,目前广为接受的是赵太祖为今保定人氏。

其祖籍问题事实如何实难下定论,也不在此文论述中心范围,故不多讨论。

宋代太平兴国六年之前,保定另有一称号——“金台顿”。

此处所指金台顿与“黄金台”典故相关。

战国时,燕昭王为报齐国吞并国土之耻,广招天下贤士。

[9]相传,燕昭王为此修筑黄金台。

但据《史记·燕昭公世家》、《战国策·燕策一》[1]至道三年,分天为15路,天圣析为18,元丰又析为23。

参见《宋史》卷八十五《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094页[2]《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29页[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直隶三,汉文刻本,第1页[4]《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页[5]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元魏复为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属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为涿县,七年改范阳县,大历四年置涿州。

石晋以归太宗。

参见《辽史》卷四十《志第十·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97页[6]《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页[7]参见王畅:《赵匡胤祖籍与上世陵寝问题辩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22卷[8]参见姜锡东:《关于宋太祖祖籍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33卷[9]“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乃《史记·燕昭公世家》原文,并无提及黄金台。

参见《史记》卷三十四《燕昭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58页所记,并无筑台事实。

最早提出该说法的是东汉末年孔融的《论盛孝章书》:“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此处的注释仍是“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可见,此处台即宫。

“黄金台”之说始魏晋南北朝流传,故址亦众说纷纭。

后经保定市旅游文物局考证,黄金台(昭王为郭隗所筑宫室)应为保定市定兴县古建筑。

[1]金台顿即金台顿驿站,故又名“金台驿”,为北宋镇州和辽幽州之间重要止宿屯驻之所。

历史上“金台顿”真正扬名始于太平兴国四年。

6月庚申,太宗再次讨伐契丹。

丙寅,驻扎在金台顿,募民为乡导者百人。

[2]癸末,宋辽开始了史上著名的高粱河战役,宋军战败,班师。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亦有记载:“辛酉,次定州。

遣使告祀北岳,上作悲陷蕃人诗,令从臣和。

丙寅,次金台顿,契丹掳有之地也。

”[3]太宗征战往返,两次驻扎金台顿,金台顿自然名声大噪,成了这个区域的代称。

当时的“金台顿”乃今保定地区,至今仍有金台驿街,保定市内的人民广场主雕塑被命名为“金台旭日。

不过这个称号存在的时间却不长。

太平兴国六年,升保塞军为保州,析易州满城之南境入保塞县[4],辖保塞县。

[5]《保定府志》记载:“太平兴国六年,以祖宗三陵及祖属在,析易州满城南境为保州,附郭曰保塞县。

”[6]《重修保定志》载:“以汉高祖故里赵氏旅属在故扵清苑置保州。

”[7]真是名人故里保州城,历史文脉悠且长。

由保塞军到保州,保定行政地位也随之上升。

自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从此全国诸州直辖于中央。

如此,城池自然必不可少。

淳化三年,李继宣徙知保州,后又转为庄宅使,筑关城,浚外濠,葺营舍千五百区,造船二百艘,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水回合,以运粮,人咸便之。

[8]今保定城区由是建成,州、县治所也迁往此处。

保定城区始成,此后历史沿革中,大体基本维持,辖区、治所、称号偶有变化。

景德年间(1004—1007)多纷扰,元年,契丹侵犯保州,王超力抗,继而侵犯瀛洲,李延渥力抗。

二年,于保州置保定军。

[9]此期间,满城并入保塞县,满城县遂废。

[10]政和三年(1113),赐郡名曰清苑。

赐名前,保州名号一直延续。

需要注意的是,地名为保州的不仅今天的保定。

其一乃唐乾元元年(758)以奉州改名,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河中下游。

北宋政和三年改为祺州。

其二乃高丽置,治所在来远县,金废。

[11]其三则是华北重镇——保定。

北宋末,战火缭绕,壮士发冲冠,沙空照人骨,士兵未老鬓先斑。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12]“武侯空威心,出狩惊四方。

吾属竟为虏,世[1]参见洛保生、孙进柱:《黄金台考》,《河北学刊》2003年1月第23卷,第1期[2]《宋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2页[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清苑县于太平兴国六年更名保塞县,治州。

参见李培祜、张豫垲:《保定府志》第一卷,沿革表,汉文刻本[5]《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29页[6]纪弘谟、郭棻纂:《保定府志》卷二《沿革·清苑县》,汉文刻本,康熙19年[1680],第9页[7]章律、徐珪:《重修保定志》卷一《建置沿革》,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汉文刻本,1966年,第6页[8]《宋史》卷三百八《列传第六十七·李继宣》(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46页[9]仁宗天圣六年复改保定军为保州。

章律、徐珪:《重修保定志》卷一《建置沿革》,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汉文刻本,1966年,第7页[10]“景德中,复省满城入保塞,自是满城之名不见于史者百九十年。

”陈宝生、陈昌源:《满城县志略》卷一《疆域·沿革》,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年铅印本,1969年,第30页[11]参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46页[12]《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事吁彼苍。

”[1]靖康二年(1127),金兵绕过保州、定州,南下破宋都,徽、钦二帝被擒。

[2]保州,孤立无援,城破。

时为金太祖天会五年。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宋的历史并未就此结束,南宋为之续写。

保定的历史却开始由金主宰。

金代大体沿宋制,天会七年,在保州[4]置顺天军节度使,[5]以保卫中都(今北京),隶河北东路,贞元[6]二年,隶属中都路,[7]海陵王赐名清苑郡。

[8]继而,保州辖区也只是稍作改动。

金大定十六年,保塞县复名为清苑县。

二十八年,清苑县塔院村(今满城)重建满城县。

泰和四年,废遂州[9]为遂城县(今徐水),隶属保定。

至此,保州辖清苑、满城、遂城三县。

蒙古铁骑挥戈舞,金光电掣践尘土。

又是一场烽烟起,人嘶马啸埋青骨。

金贞佑元年(1213年),铁木真率军南进,兵分三道,命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寻太行南行,攻占保、遂、安等州而还。

这一年,河北郡县尽拔,唯中都、通、顺、真定等十一城没有攻下。

[10]《读史方舆纪要》中载:“蒙古取幽燕日,劲卒捣居庸,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南扼其吭。

郡于两关,若左右臂。

然东西互发,如风如雨,两路之兵,可使形格势禁,自为解也。

”[11]写出了蒙军攻取保州之不易。

当时令民伕填城壕、造云梯,蒙酋亲自督战,终克城。

是日为12月17日,血洗保州城,尽杀老少,只有技艺工匠幸免。

万历《保定府志》卷二《地理图志》记载:“金、元用兵之际,举城罹锋刃,老幼无孓遗。

”文物风骨尽被焚,废墟静掩血与泪。

二百载来迎风雨,难抵此时最浩劫。

保州,已然伤痕累累。

元太祖二十二年(南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授张柔保州度元帅,张柔行军千户进驻,[12]修筑城池。

时保州已荒废十五年,盗贼出没。

张柔画市井、定民居、建衙署,引泉水疏通沟渠,通商惠工,保州遂富,后来获名“燕南一大都会”。

[13]太宗十一年(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升保州为顺天路,置总管府。

至元十二年(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顺天路易为保定路,设录事司,治清苑。

领司一、县八、州七。

州领十一县。

[14]保定之名寓意“保卫大都,安定天下”。

今日保定之名号自此延袭。

1278年,南宋亡,两宋分裂政权结束。

两宋时期,保定的地理沿革大抵如此。

时间跨度300多年,历史可谓风云轮[1]《白沟河》,南宋,文天祥[2]丁酉,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

庚子,金人来取宗室,开封府尹徐秉哲令民结保,勿藏匿。

丁巳,金人胁上皇北行。

参见《宋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钦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6页[3]《题临安邸》,南宋,林升[4]如上文所说,保州的称号“金台顿”此时改为“金台驿”。

[5]金朝的州分为三类:节度州设节度使,防御州设防御使,刺史州设刺史[6]“元”原作佑,为与后文海陵赐郡名吻合及贞元年间扩充中都路,《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