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父子两人的共同观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人不同的观点是: (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弊在赂秦
(2)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17
洵文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 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 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 法吗?为什么?
•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
(5) 连词,表承接。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6
文言虚词
•之
•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
•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
• 而秦兵又至矣
•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
27
一词多义
•暴 • 暴霜露
•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28
一词多义
• 以地事秦
•事
•
动词,侍奉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名词,事情
29
一词多义
• 犹抱薪救火
•犹
•
动词,像,好象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副词,仍然,还
30
一词多义
•
动词,获得
34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5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比 奉繁
不尽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终
• 终继五国迁灭
•
副词,终于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动词,坚持到最终
31
一词多义
•始
• 始有远略
•
名词,起初
• 始速祸焉
•
副词,才
32
一词多义
•向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假使,如果
•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33
一词多义
• 较秦之所得
•得
•
动词,获得
• 此言得之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8、刺客不行
• 古义:不去行刺 •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24
词类活用
• 1、 名词作状语 • 日削月割 • 一天天地 • 一月月地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
25
• 3、形容词作动词 • 不能独完 • 保全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坚持到最终
26
一词多义
兵
• 非兵不利
• 名词,兵器、武器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18
课后文言基础知识巩固
19
文言实词
20
通假字
3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作文的主要目的:"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
之于今"。
4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字词读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来自百度文库
5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强 楚—大 齐—富
6
研读课文 思考问题
•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
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8
文言虚词
•为 •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
为)/ 为国者(治理) •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39
文言虚词
•其 •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
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 于秦(指六国) •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 赵二国)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
何仲默
《六国论》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13
必• 背名句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 第 一 段 )
不
赂 者
(分总)
以
赂 者(第三段)
丧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引古)
( 分 (递 进) 总 )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11
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 写作目的。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 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 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 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 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文言句式
• 倒装句
•
(1)其势弱于秦
• 于秦弱,介宾后置
•
(2)赵尝五战于秦
• 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 (3)苟以天下之大
•
大的天下,定语后置
46
文言句式
• 被动句 •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3)洎牧以谗诛 • 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47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 读史可以明智。——培根 • 鉴前世之兴衰,明当世之得失。 • 读史以博古,以通今,以通政,以通事,
以知道。
1
六 国 论苏
洵
2
论
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
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消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之下矣。
14
拓展阅读
1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六国论》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 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 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 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1哉6 !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3
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44
文言句式
• 省略句
•
(1)举(之)以(之)予人
•
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省主语
•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
•
省定语
45
40
文言虚词
•则 •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41
文言虚词
•与
• (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依附)
•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
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
六国与秦皆诸侯
42
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被动句
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而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
词,的)
37
文言虚词
•以
•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 诛
•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
之大
•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古义:以至于
今义:连词
22
•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23
• 7、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古义:这样以后 •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9
收束全文
第四段------ 承上启下,总结历史教训(反面论证)。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
结构 梳理
弊
在
( 总
赂
分 )
秦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