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设计(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掌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
(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脉络和阶段中考察,理解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海禁政策
难点:闭关锁国政策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本专题前三课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今天要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这节课我们主要
学习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标题的概念解读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标题和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课内容与课本标题的关系。
【讲授新课】
步骤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有朝贡贸易和私人海外贸易。教师展示朝贡贸易材料,并提问:根据材料指出朝贡贸易的特点。(教师介绍概括的方法:基本方法、两个层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任务为目的,主要是要实现宣示国力的政治任务。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由礼部管理,有明确的政策,完善的制度,具体的经管部门,多积极经营。在重农抑商的影响下,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缺乏发展的独立性和良好条件,但在不同的时期政府政策有所不同,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教师展现材料并概括:宋元政府重视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汉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
【设计意图】1、通过介绍对外贸易的两种形式,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更完整的总体认识,也为后期准确理解海禁政策的概念做好铺垫。2、指导学生概括材料的基本方法,理解古代中国朝贡贸易。3、对古代私人海外贸易总体情况教师做简要概述,帮助学生对古代中国私人海外贸易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有宏观认识。
步骤二:明朝海禁政策
环节一:解读海禁政策的概念。(字面含义、课本解释)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提问“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中国人”指谁?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理(从政府政策推断,从已知史实推断)。教师再展现《明太祖洪武实录》材料进行史料实证,让学生理解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民间私人”海外贸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海禁政策”的概念,培养学生历史推理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环节二:明朝初年,私人海外贸易被禁止,官方贸易开放,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朝贡贸易的顶峰,也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和他同一时期,在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也在积极开拓他们的航海事业。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航海活动的材料。要求学生比较中国和葡萄牙航海活动的不同点。并追问:为什么中国的航海活动难以持续,葡萄牙的航海活动蓬勃发展?通过同一时期东西方航海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目的、不同结局,折射出中西方对外贸易的不同特点、不同目的,不同形式、不同结局。
【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学会比较类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2、比较同一时段的中西方航海活动和对外贸易情况,将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放在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大背景下考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让学生体会从15世纪开始东西方由于政策不同、航海活动和对外贸易活动的形势已悄然开始逆转,从而认识历史的结果是长时段、渐进性发展变化的结果。
步骤三:清朝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环节一:教师展示“清朝海禁政策实施过程”材料表格,要求学生概述清朝海禁政策实施过程;对比顺治时期和乾隆时期(1757年)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说明异同点。教师展示“公行”材料要求学生概括公行具体业务,说明公行的职能。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过程。了解清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分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环节二: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口通商的政策下清政府几乎关闭了和外国直接交往的所有渠道,外国人把清朝的这一贸易政策称为“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解读两者区别(范围不同、领域不同),再出示材料展现解读闭关锁国政策概念。(字面解释、学者解释)
【设计意图】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含义不同,但教材表述含糊,教师通过补充材料解读,帮助学生弄清概念。
环节三:1840年以前清朝政府顽固坚持闭关政策。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认为“闭关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混合物”。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
环节四:18世纪中国在经济政策上仍然恪守传统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此时西方人的观念是什么呢?展现材料当时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孟的观点。要求学生概括托马斯・孟的主要观点。教师进一步说明这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的核心理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16-18世纪,中西方的不同政策选择带来了中西方的不同历史走向,这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1、通过比较对比16-18世纪在面对新的生产力因素出现、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中,中西方统治者实行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理解决策者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2、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看待海禁政策,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环节五:名诗解读
展示晚清诗人黄遵宪《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事隔百余年,闻之尚骇愕......”,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完成。
1.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2.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D)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3.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 )
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设计意图】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指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