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制度Ⅰ目的规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科室。

Ⅲ制度一、组织领导与职责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法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对临床各专业科室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进行统计;重点统计每月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药品。

(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点评措施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个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医师处方、医嘱数量不足者按实际数量点评),重点抽查外科、呼吸科、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科室以及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手术治疗病例。

每月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

三、细菌耐药监测监测方法: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分析报告我院细菌耐药情况,重点监测主要病原菌对排名前十位药品的耐药率。

四、全面调查评估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连续三个月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五、预警措施(一)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监测评价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

(二)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采取下列预警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要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要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要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要暂停针对此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1.细菌耐药监测与报告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检验科共同完成,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一次。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根据每季度的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分析细菌耐药水平,制定干预措施,并反馈给临床。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临床医师接到细菌耐药信息或干预信息,应主动根据细菌耐药水平,分别采取应对措施。

4.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监督检查,汇总分析检查结果,并对执行不好的科室按医院相关制度处罚。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1. 引言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立有效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2.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机制,可以及时追踪和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3.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主要内容细菌耐药性监测主要包括病原菌的采集和分离、耐药性测试、数据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通过对临床样本、环境样本和动物样本等进行细菌检测,可以了解不同区域和不同种群中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4. 细菌耐药性预警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预警是在细菌耐药性出现之前对其进行预测和预防的重要手段。

通过趋势分析、数据模型和预测算法,可以提前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其进一步扩散和传播。

5.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策略(1)建立国家级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整合各级卫生部门、实验室和医疗机构资源,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实时共享数据和信息。

(2)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推动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流。

(3)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细菌耐药性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6. 结论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是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步骤。

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预警机制,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持,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抗性能力,使得原本可以被抗生素有效杀灭的细菌变得耐药,导致常用的抗生素治疗不再有效。

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确保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细菌感染,需要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提供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趋势和变化,为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的内容包括细菌感染的类型、耐药性的频率和范围、耐药基因的分布等方面。

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临床病例监测、实验室检测和细菌数据库建设等。

临床病例监测是通过收集临床患者的样本,检测细菌株的耐药性,了解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分布情况。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细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试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细菌数据库建设是将收集到的细菌样品信息整理、统计和存储,建立一个实时的细菌耐药性数据库,为监测和评估提供便利。

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和预警,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预警机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预警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判断细菌株的耐药风险和传播潜力,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流行进行预警。

定量预警是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细菌耐药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可能的耐药危机。

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学术机构等应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测和预警网络。

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调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实验室应提供准确的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为监测和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学术机构应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方法,并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现象逐渐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细菌耐药情况,制定监测与预警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现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评估抗菌药物疗效:监测细菌耐药情况有助于评估不同抗生素的疗效,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指导临床诊治:了解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公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二、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监测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细菌,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以及真菌等。

2.监测指标: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耐药率等指标。

3.监测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如药物敏感试验、双扩散试验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细菌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

4.监测样本:可从临床患者的感染部位、医院环境中采集样本,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三、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的意义和作用1.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对新发现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并做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2.提高公众警戒意识: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发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关注和警惕,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3.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分析,可以指导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四、建立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减少细菌耐药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本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 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

该工作由药剂科、感染科和检验科共同参与完成。

感染科和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剂科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综合办公室向全院公布。

2. 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抗性增强。

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各国纷纷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细菌耐药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公共卫生策略和临床用药决策。

1.监测方法与指标的建立:监测细菌耐药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另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指标,例如最小抑菌浓度、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以评估和比较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性。

4.建立联合监测网络:由于细菌耐药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之间需要建立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联合监测网络。

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情况并进行跨国比较,从而有效制定和调整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5.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的新变种和新传播途径。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制定应对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加强卫生防护措施等,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在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指导。

医疗机构需要积极参与细菌耐药监测,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合作,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总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确保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蔓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医院耐药菌检测及警示报告制度

医院耐药菌检测及警示报告制度

医院耐药菌检测及警示报告制度
一、细菌室开展对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细菌室工作人员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发现上述耐药菌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登记在《多重耐药菌监测个案登记表》上。

三、短期内在同一病区的相同标本中,或同一病区不同标本中分离出3株同种同型病原菌,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四、每季度对耐药菌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对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医学领域中对细菌的抗药性也出现了急剧变化。

由于许多细菌能够容易进行突变以适应药物的压力,使得医学界担心,未来可能会发生抗药性细菌的大规模出现,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避免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国家和医院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监测、预警,以及采取措施控制抗药性细菌的出现。

1、定期监测
抗药性细菌的发展变化是随机的,不能预测,因此定期监测是有效预防抗药性细菌产生的有效方式。

定期监测可以检测一定时期内抗药性细菌种类、种数、分布规模等变化趋势,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抗药性细菌的广泛传播。

2、实验室鉴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通过实验室鉴定的细菌株,对病原菌种类进行正确识别,以及对细菌是否耐药,耐药程度的评估,从而准确诊断病原细菌种类,提示预防措施。

3、发布预警
建立地方医学常识网,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的预警,从而将有害细菌传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采取补救措施
如果地出现抗药性细菌,如发生大规模的传播。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微生物室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1、及时规范的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和细菌培养及药
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出报告。

2、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实施监测的多
重耐药菌在检验报告上标注,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做好登记;
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细菌耐药预警分为耐药信息预警
和抗菌药物预警。

耐药信息预警:一些特殊耐药现象,如MRSA、VRE、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广泛
耐药不动杆菌,当这些细菌检出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提醒临床加
以注意,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药物预警:当细菌耐药超过一定
程度后,提醒临床减少或停止使用某些抗菌药物,这类预警针
对各专业科室目标细菌感染进行,不在整个医疗机构进行。

3、细菌耐药预警及处理措施: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
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一病区有药谱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微生物实验室每季度或至少半年将统计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实验结果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全院供临床参考。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药性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的耐药情况,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目标和原则: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预测和预防耐药性扩散等。

同时,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应遵循科学、公正、实用、及时等原则。

2.组织机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包括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

3.监测指标和方法:明确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包括细菌耐药性、感染病例数、耐药基因等。

同时,制定监测方法,如采集样本、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明确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数据报告和分析的流程,例如定期报告、专家评估等。

5.预警和对策:建立及时的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分级,以及相应的对策。

例如,当其中一种细菌耐药性超过一定水平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等。

6.信息发布和宣传:制定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机制,包括宣传细菌耐药的危害、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等,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制定:由卫生部门制定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时间和地点、样本采集和处理等。

2.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采集细菌样本,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等。

数据上传到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3.数据报告和分析评估:定期汇总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编制数据报告,并由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对策。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一、临床科室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属多重耐药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卡报告院感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1、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立即下“接触隔离”医嘱,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科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2、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4、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的卫生消毒。

5、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院感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落实相干院感防控措施。

五)医师应相识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历性利用抗菌药物。

二、检修科微生物室一)应实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在星散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需标记“多重耐药菌”的字样红章,并同时将检修报告单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院感科。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科室,特别是重点部门。

三、院感科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卫医政疗便函(2011)75号)及《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修订。

一、细菌耐药的监测1.临床医生要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的微生物学送检率。

微生物实验室要开展对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我院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2.微生物实验室要定期统计、分析(每季度一次)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3.微生物实验室要将统计、分析结果,每季度一次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公布,并有记录。

二、细菌耐药的监测内容及方法1.监测对象: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2.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3.监测重点: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4.监测方法: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5.资料分析(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6)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三、细菌耐药预警机制1.微生物实验室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向全院医务人员通报,并有记录。

2.微生物实验室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向全院医务人员通报,并有记录。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遏制细菌耐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修订本制度。

一、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定期进行全院细菌耐药数据汇总、分析,每季度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交细菌耐药简报,药学部负责对抗菌药物使用与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管理组负责针对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进行预警和制订干预措施,医院质控办负责向全院通报。

二、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三、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四、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六、医院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评价管理组定期组织对全院抗菌药物
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制度1.监测范围:主要目标性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其它耐药菌也可参照本制度执行。

2.各临床科室要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要求临床医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要求,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同时要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要求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应低于4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应低于60%。

3.检验科微生物室要根据临床需要,规范地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回报告。

4.医院感染管理科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共同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进行统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药事管埋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向医务科、药剂科和各临床科室反馈。

5.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6.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朱啊哟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师出现下来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开具抗菌药物处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厨房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受性的能力,这给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明显的挑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制定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700字的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

一、监测指标:1. 细菌耐药性程度:监测各种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水平,包括耐受性、中介耐受性和敏感性。

2. 耐药基因检测:监测常见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包括β-内酰胺酶、甲氧西林酶等。

二、监测对象:1. 临床分离菌株:定期从临床医院和医疗机构收集不同类型的细菌分离株,包括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

2. 环境样本:定期从医院、群众居住区、水源等采集环境样本,监测细菌在环境中的耐药性传播情况。

三、监测方法: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对细菌菌株进行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确定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水平。

2. PCR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细菌菌株中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确定其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

四、监测频率:1. 定期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包括对不同种类细菌的敏感性测试和耐药基因检测。

2. 需求性监测:发现疫情暴发或多发感染事件时,立即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以加强对疫情的监控和控制。

五、预警机制:1. 数据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和分布情况。

2. 预警标准:根据历史数据和国际标准,建立细菌耐药性的预警标准,当某个细菌耐药性超过预警标准时,即发出预警信号。

3. 预警通知:一旦细菌耐药性超过预警标准,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发出预警通知,提醒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定期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耐药细菌的传播和扩散,从而减少耐药性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院耐药抗菌风险应急预案

医院耐药抗菌风险应急预案

医院耐药抗菌风险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抗生素的使用不断增加,医院内的耐药菌感染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给患者治疗带来了挑战,也给医院管理带来了压力。

为了有效应对医院内耐药抗菌风险,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势在必行。

二、目的本文的编制旨在规范医院内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提高医院应对耐药抗菌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

三、责任部门1.感染控制科:负责制定医院内耐药抗菌风险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情况;2.临床科室:负责根据预案要求积极配合执行,及时报告相关情况;3.护士站:负责协助落实防控措施并做好本文记录。

四、应急预案内容1.耐药菌感染疾病的识别:–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识别具有耐药性的病原菌。

2.患者隔离和管理:–发现患有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避免传播。

3.员工感染防护:–提醒医护人员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4.设施消毒:–对感染患者接触的环境进行及时彻底的消毒。

5.媒体与社会关系管理:–对外宣传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措施,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6.人员培训:–定期进行耐药抗菌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防控意识。

五、应急预案执行发生耐药菌感染事件时,医院应在30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各科室应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展开相关处置工作。

六、评估与改进医院应定期对耐药抗菌风险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提高预案的实施效率和有效性。

七、总结只有科学规范地应对耐药抗菌风险,才能有效保障医院内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本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 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

该工作由药剂科、感染科和检验科共同参与完成。

感染科和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剂科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综合办公室向全院公布。

2. 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