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及情感教育的现状: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意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得以发展和升华。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分析信息以便理解;后者包括感知觉和驾驭情绪以便获得感受与评价。只有当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个体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我国的教育,从整体上看,对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是有益的,但由于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相应地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目标上来看:教学所重视的是怎样传授知识,提高人的智商,而轻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
(二)从教育内容上来看:把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作为主要内容,而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都成了附属的东西。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单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完全成为一个知识的“填充器”。
(四)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课堂教学这种重集体的形式成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甚至被看成唯一的形式。
(五)从教学评价上看: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
甚至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量。
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强调唯理智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意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大堆知识,而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等,而这正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落、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智力的培养,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个性的残缺不全,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从语文教学的现状,认识上的偏颇,加之应试教育的钳制,使情感教育一直居于灰姑娘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认知目标更被人们所看重,而且认知目标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目标描述体系和评估标准,使语文教学在认知日渐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然而,情感因素、情感目标、情感教育,却被人们所淡化,唯认知是举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从我国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看,中小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学校和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主要还处在知识本位的教学阶段。原因是的:一是‚应试教育‛的钳制。二是与认知相比,情感目标的制定和评价要难得多。它‚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年内达到‛(1),也很难‚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这也导致了考试中惟认知是考的现象。从对全国21所中学的839名教师所作的调查看:教学实践中重知轻情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教师在以情优教、进行情感教化的具体操作上十分薄弱;一线教师在面临的实际困难最主要的是缺乏理论和操作上的具体指导。在问及‚你认为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主要困难在于什么‛时。位列前4位的选项是:应试教育钳制(41.6%)、缺乏方法(37.5%)、学生素质差(29.9%)、缺乏理论(27.2%)(2)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吸收中外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谐教育、愉快教育,尤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并解释和归纳出了一些规律,为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这些教学
实验中,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作为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而没有把情感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和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力图从情感教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策略,从而陶冶情感,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满的人格,这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所以,情感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素质才能够学好语文。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新课程标准中更是将情感教育列入了日程,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快乐健康的发展。语文本身的学科性质——人文性以及思想教育性则完全适应这种要求。我想,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那就称不上是语文课,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给以适当的指导,力求在学生有限的经验中培养他们的各种情感。在自己的教学中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的是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内的各方面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现实提出的,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匡正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育目标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社会发展所必须,
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认为:认知和情感不过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方面,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他把这叫做‚认知——情感互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论断更形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3)可见,没有情感这一方沃土,知识的种子不会丰硕的果实。唯认知、偏重认知,培养出的将是‚现代野蛮人‛。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力与智能的培养,还有与之密切相连的另一面,即情感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建构。教育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情感领域的教育,‚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是未来教育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4)因此,从教育的最终目标看,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它不仅是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策略或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
第二,情感教育视学生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以情感的陶养、个性的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为最终目标,为学生情感的陶养、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实施的具体方略。
从教学过程看,参与其中的教师、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他的全部生活经验步入课堂的,而不是仅仅带着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是丰富而多样的,属于情感层面的内容,如整体情绪状态、态度、人际关系等等,几乎同认知具有相同的教育意义,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教育的一个选定目的就是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5)可见,情感在教育中有其自己的存在形式,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方式和独立的意义。因此,叶澜教授主张:‚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6)。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更贴近语文教材的诗性特征,为改革当前语文教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弊端探索了一条途径。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为,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而母语是一个民族情感、精神的载体,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体现着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语文阅读所凭借的教材看,中学语文新教材显著的特征是增强了文学性,文作品约占60%,而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李泽厚说:‚中国文学以抒情胜。‛(7)宗白华说:中国艺术是生命的艺术(8)。从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看,从‚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情志‛说、‚滋味‛说、‚韵味‛说到‚意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