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设计史论知识点总结
设计史论知识点总结设计史论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设计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研究。
通过对设计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和意义,探究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为当前设计实践和未来设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设计史论涉及的知识点涵盖了设计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和流派、设计师的作品与理念、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结合设计史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设计史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设计史的起源和发展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期的设计主要以工艺品、建筑物、器具等物品的制作和装饰为主,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
随着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设计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活动和专业领域。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设计史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动力,风格、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了设计实践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20世纪以来,设计史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变迁,设计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和流派设计风格和流派是设计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设计特色和审美趣味。
古代的设计风格主要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印度古代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现代设计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出现,丰富了设计史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后世设计师借鉴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出现,为设计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
现代主义强调功能主义、科技性和简约性,推动了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代表人物有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路易·康等人;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元、批判理性和超验现实,代表人物有维特格斯坦、萨特、巴特、德里达等人。
第一章 设计本质论
第一章设计本质论设计从生活中来,再运用到生活中去。
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从衣食、商标、城建到航母、宇宙飞船都与设计息息相关,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类的生活充满着设计的成果。
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了人、社会、环境等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需要设计先行,各类艺术设计、各类产品的外型与包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左右着你的选择,设计艺术之美无所不在。
设计推动、创造着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建筑环境、工业产品、装潢广告、影视动漫、服装服饰、企业形象等等,无一不因设计的成功而赋予生命与创新精神。
图1-1(1、2) - 中国旅游标志图设计分为: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
艺术设计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
在人造物系统中,广泛的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就如我们平常所说“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设计就是计划、规划、设想、运筹,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图1-2辽宁号航母艺术设计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
在物质层面,它是人造物的艺术方式,它创建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统;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设计就是为了让物更适合于人。
第一节汉语里对设计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词语解释为: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法。
在辞典里设计有以下三方面含义:1、设计; 构思:绘制,2. 打算将……用作3. 计划; 谋划。
设计一词兼做名词与动词。
在古代中国,设计一词虽然是西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但其西语词源学上的含义,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早已有了,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2024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
2024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将于2024年5月8日至10日在贵阳举行,本届大赛以"()"为主题。
A.匠心创造技能兴黔B.展技能风采促乡村振兴C.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D.踔厉奋发启新程挺膺担当建新功【答案】:B2.2024年3月30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建设。
这是世界()、我国()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A.第三台、第一台B.第五台、第一台C.第一台、第四台D.第四台、第一台【答案】:D3.2024年4月26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在山东青岛完工。
A.核电一号B.海葵一号C.太极一号D.玲珑一号【答案】:B4.国家邮政局9日发布数据,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620亿件和1.5万亿元,同比分别()。
A.增长12.5%和13.5%1/ 15B.增长16.5%和10.5%C.增长16.5%和13.5%D.增长15.5%和11.5%【答案】:C5.2024年1月30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将列编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正式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深远海综合搜救能力的空白。
A.南海救111轮B.北海救108轮C.东海救151轮D.南海救103轮【答案】:D6.下列作者和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吴承恩--《三国演义》B.雨果--《哈姆雷特》C.余华--《活着》D.巴金--《呐喊》【答案】:C7.()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A.七区二十三带B.一路一带C.两横三纵D.两屏三带【答案】:C8.根据公文内容的重要程度,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
对设计史的感想
对设计史的感想设计史是一部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它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主线,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的设计成就。
回顾设计史,我深感设计的力量和魅力。
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化。
从最早的原始工具到现代科技产品,设计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每个时代,设计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当时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技术水平。
在古代,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陶瓷和工艺品等方面。
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古代的宫殿、希腊的神庙,这些伟大的建筑都是古代设计的杰作。
陶瓷和工艺品则展现了古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力。
设计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实用和美观的双重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设计不再局限于手工艺品,而成为了大规模生产的必需品。
在这个时期,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考虑生产成本、效率和市场需求。
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后来的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设计思想不断创新的时期。
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标志着设计从传统转向了更加简洁、实用和符合工业化生产的风格。
包豪斯学派的创立,使得功能主义成为了当时的设计主流。
与此同时,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趋势,设计师们开始将艺术的元素融入到产品中,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当代设计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设计师们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和美观,还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从手机、电脑到家居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了产品竞争的重要因素。
同时,可持续设计也逐渐崭露头角,设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设计史,我深深地感受到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和世界。
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努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现代性困境的突围——从审美现代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以 用 来 创 造 实 现 某 种 目 的 和 方 法 的 理 性 , 时 也 可 以 同 把 其 他 东 西 变 成 方 法 , 成 工 具 … 。 工 具 理 性 是 启 蒙 变 现 代 性 的演 变 , 是 时 代 发 展 的 产 物 , 与 传 统 理 性 也 它
刘 超
10 3 ) 0 0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首 北京
摘 要 : 代 社 会 带 给 了人 类 高度 发达 的 物 质 文 明 , 时 人 的主 体 性 却 受 到 极 大 的挑 战 , 日益 与 自身分 离 , 入 现 同 人 进
了“ 牢笼” 态, 状 现代性 的困境 已经是毋庸置疑 的事 实。审美现代 性试 图以艺术的 自律 为前提来完成对 人类的“ 救赎” ,
一
样, 自从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 现 代 性 的 解 读 也 对
是 众说纷 纭 , 衷 一 是 。诸 如 现代 性 的起 源 、 值 等 莫 价 这 些 基 本 问 题 , 今 都 没 有 形 成 共 同 的 见 解 。但 不 论 至 是 现 代 性 的 支 持 者 还 是 反 对 者 , 面 对 现 实 处 境 的 时 在 候 , 不 得 不 承 认 现 代 性 并 没 有 取 得 预 料 中 的 圆 满 和 都 成 功 。科 学 演 变 为 工 具 理 性 的 压 制 , 主 成 为 强 权 的 民
日常 生 活 审 美 化 与 大 众 文 化 结 合 , 以感 性 的 张 扬 来 抑 制 工 具 理 性 的 膨 胀 。 但 是 二 者 能 否达 到 感 性 和 理 性 的和 谐 , 否 能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
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
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
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
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
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
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
可以...【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consumerism,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has become a widely recognized cultural phenomenon.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thearrival of the phenomenon, not only closely linked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not only involved in literary theory, aesthetics and other issues, but also with the plight of contemporary mass linked to the survival of groups. As the German scholar Wells said, Everyday Aesthetics includes both shallow aestheti...【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批判艺术化生存【英文关键词】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Daily life Aesthetic judgment Artistic survival【目录】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摘要4-5ABSTRACT5-6引言8-11第一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涵义11-15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由来11-13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思索13-15第二章现代性视域下的“日常生活”批判15-25一、“日常生活”概念的缘起15-17二、现代性制约下的“日常生活”17-25(一)、工具理性的扩张18-20(二)、主体性的膨胀20-21(三)、主体失却本真性的存在21-23(四)、权力规范的控制23-25第三章后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5-31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25-26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6-31(一)、消费文化的盛行27-28(二)、图像传媒的发展28-29(三)、大众追求美与快感的愿望29-31第四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与拯救31-43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31-32二、艺术化的救赎创想32-37三、当下语境中艺术化生存的选择37-43结语43-44参考文献44-47后记47-4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8-49。
从“功能至上”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设计的观念转换以
2从 功 能 主义 刭 生 活化 的 审 羹颤 向 的 转 变
同时, 这种要求简单形式的设计美学, 对家具、 平面等设计 领域也有 十分广泛的影 响。 如 图2 , 瑞士设 计师艾米尔・ 鲁 德为巴塞尔商业博物馆
事 实上 , 在从“ 制造 ” 到 “ 设 计 的这~历史转变过程 中, 人们 针对 所设 计的招贴海 报, 该海报整 体简洁 , 运用文字与照 片的对 比手法, 主 “ 设计 ”而展开的 讨论和 尝试 , 简 单归纳的话 , 可以看 做 是由工具化的 题醒 目而突出,“ d i e Z e i t u n g( 报纸 ) ” 中的字母 “ z ”( 深黑 ) 赫然 耸现, 功能主 义到生活化的审美观念 的转变 。 而照 片作 为附属 ( 灰调 ) , 海报 中主体 文字 “ z ” 和 照片下方 的文字 “ d i e
设计理论 1 1 6 7
从 “ 功 能至上 ’ ’到 “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 —
后现代设计 的观念转换以及其表现形式探 析
ANAL YZI - NG THE CHANGE S I N THE CONCE PTS AND F ORM S OF POSE — MODERN DESI GN
2 . 1 主张功能至 上的现代主义设计
Z e i t u n g ” , 都是 采用 的 “ U n i v e r s ” 字体, 这种瘦长 几f 可 特 征强烈的字体设 充分体现了 “ 国际主义风格” 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渗透和影响。
德 国工 业同盟 ( D WI ] ) ,“ 是 在工业发展和革命 的浪潮中, 对设计发
文献标 示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 0 0 6 93
1引盲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美学的回归与超越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第4期第28卷No4.2019vol.28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美学的回归与超越田诗琪(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美学遭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严重冲击,物物皆美的“平均美”泛滥,仿制的千篇一律的“美”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这对审美精神是极大的破坏和解构,那么该如何面对这种境遇?美学应该走向何处,如何回归并超越自身,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给我们提出的严肃命题。
唯有超越传统美学的桎梏,促进日常生活和审美从另一种意义上的融合,看到美学学科界限的更多可能性,审美才能走上一条有益于自我精神解放的发展道路,美学也才能真正走上自我突破的道路。
【关键词】审美;泛化;传统美学;回归;超越中图分类号:B834.3文献标识码:在当代审美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审美泛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正视的现象。
了解到它的起源之后,我们看到其在美化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过度消费化的社会环境里对人们的审美感悟力和想象力造成了极大的扼杀,抹灭了我们的感性感知能力以及精神个性化,对此我们呼唤审美精神的回归与超越,挣脱“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枷锁,促进日常生活与审美在更深层次上的融合,培养更加全面的审美感性力,重获人生的自由与解放。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起源及其论争1988年4月,在“大众文化协会大会”召开之时,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并阐述了此概念所包含的诸种含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当时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这样的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即表现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严重隔离。
理性在给社收稿日期:2019-11-19作者简介:田诗琪(1992-),女,白族,-究方向:文艺美学。
A文章编号:(2019)04-041-04会带来极大进步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诟病,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物欲之中,戴着工具理性的枷锁无法挣脱,此时的美和艺术变成了殊为难得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严重隔离。
探究设计史中的“工匠精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追求与启示
天工|2023年第33期[摘 要]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创造活动,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持续进行。
远古社会,人类进行了许多创造和发明的活动。
这些创造往往需要通过强大的手力和脚力来完成,并且创造产品的主体是匠人。
在这个时期,人们体验到了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
匠人以器物为媒介,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传递给他人。
匠人为了追求完美,对于所设计的东西进行精雕细琢,这是造物运动最为精髓的地方,体现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
回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追求的设计史。
[关键词]设计史;工匠精神;工艺美术运动[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3-003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越峰,刘琪,蒋烨.探究设计史中的“工匠精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追求与启示[J].天工,2023(33):34-36.王越峰1 刘 琪2 蒋 烨11.广西师范大学 2.河北美术学院探究设计史中的“工匠精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追求与启示作者简介:王越峰(1997—),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研究、数字化技术与区域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客观条件和基础条件的变化,设计师没有找到适当的方式来继承现代设计的核心。
很多设计师已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而过度关注情感和外表,却忘记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是否与其表面设计相契合。
在当今社会,设计在人类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工匠精神强调设计师在社会与环境方面的责任感。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全面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设计提供解决方案,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设计史中的工匠精神。
尤其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研究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辨识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建立适合当代设计的理论体系。
设计“为人民服务”
设计“为人民服务”“设计”,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今天,似乎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随着中国产业要改变中国制造的雄心日益彰显,也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又有设计教育规模的放卫星速度的增长,出版业的“设计图书”热的推波助澜,“中国设计”呼之欲出。
但中国设计业界心里清楚,中国的设计依然是落后的,而与以往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是,作为全球化中最具活力的设计,却不因你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宽容,并耐心等待给你机会。
最近几年中国设计曾经有几次难得的机遇,例如举办奥运会,世界各国都有借此推动本国设计发展的成功例子,比如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
但是中国的设计界没有抓住机会,为何如此说?因为,对于奥运会这个巨大的设计机会,中国设计师最基本的期待是,我们可以通过奥运会大量的委托设计,建立起中国的设计体制,这个体制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原则的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设计遴选和生产流通体制,使得政府官员不再以布置政治任务的方式与设计师打交道,并了解和尊重做好一个设计的最基本的程序。
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在上海举办世博会又是一次向全体中国人民普及全球设计概念的极好机会,但我们很多媒体热衷的是参观人数以及国人“看西洋镜”式的心情,对发达国家的“好设计”无动于衷。
现在,许多地方都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自己的主要政绩,但“创意产业园”中的“设计工作室”在做什么?对区域经济和文化有什么用?对“人”有什么用?无人去细想。
一个新的“产业园”被敲锣打鼓建起来了,另一个曾经风光的“产业园”被迅速遗忘。
在全球设计飞速发展并形成一种新的广义综合的力量从而成为一国之发展国策的时候,几乎每一位中国设计界的有识之士都坠入遭遇现实的无奈之中,迷茫于中国设计的症结何在!有一百个理由可以责备中国当代设计发展滞后的原因,但我们细细分析,这些原因也许在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存在,有的原因是欧美设计发达国家在推进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避免的。
因此,吹开这些理由表面的浮沫,寻找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逻辑关系的源头是重要的,在我们焦急和痛心社会对设计的不理解和不能有效作为的诸种原因背后,对“人”的价值的真正认识和尊重问题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当代物质文明的發展不能无条件地体现对“人”的关怀,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心里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本”的概念,那么所有局部的重视和努力,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工业和民生的教训证明,对“人”的真正关怀,是设计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发展的最本质的“发动机”。
设计史知识点
设计史知识点设计史是一门研究人类设计活动的学科,通过研究不同时间背景下设计的发展和变革,了解设计对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设计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设计史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对设计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1. 设计史概述设计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主要是与工艺品和装饰艺术相关。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的领域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等。
现代设计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如近代设计史、现代设计史和当代设计史等。
2.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发生在欧洲14至17世纪。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借鉴成为设计的主要特点。
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
3. 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19至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种设计运动,旨在将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相结合,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
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莫里斯、韦恩斯努特等。
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设计与实用性、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4. 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学派是20世纪初德国魏玛的一所艺术学校,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提倡将艺术与工业相结合。
包豪斯学派的教育理念和设计原则影响了整个现代设计界,其代表作品和设计师如密斯·凡·德·罗、维尔纳·朗等至今备受推崇。
5. 平面设计的发展平面设计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领域,涵盖了海报设计、插图、排版等。
随着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平面设计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快速发展。
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开始开设平面设计专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设计师。
从构图、色彩运用到视觉传达等方面,平面设计对现代广告、传媒和品牌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6. 时尚设计的演变时尚设计是指服装、配饰等领域的设计,它与流行文化、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1)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人类历史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
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
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使然,凡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无处不可以看到审美现象。
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延续数千年,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审美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分离,人类实践被分化为无数个专门化领域,真、善、美获得了各自的独立合法性,日常生活则被作为一个非专门化的领域抽离出来,尤其是与艺术和审美割裂开来,成了被刻板的、重复的思维和活动所充斥的没意义的领地。
它一方面使人类的物质生活空前的富裕,同时却也造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困境。
日常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和充实了,反而变得重复、单调、空洞,丧失了意义,日常生活中的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由于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在探讨解决日常生活困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提出过通过艺术和审美使日常生活获得创造性、差异性和意义建构功能的方案。
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近年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与评价这种现象?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新的审美文化的出现,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洞理论。
同时,作为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的人,除了关注这种审美化趋势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塑造与影响以外,还不得不思考它对我们的美学学科、美学观念以及美学研究方法造成的冲击。
面对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中国学术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术语来概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许多研究者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来进行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又是一个势不可挡、日益壮观的社会潮流。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提出美的要求,他们通过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变得具有艺术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应该说这次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的双方都是本着争论问题,明确是非,推动理论发展的愿望出发的。但由于争论的双方在一些基础问题上并未能形成共识,由此,导致争论的方向出现偏差。笔者认为,文化研究的视角,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都将是未来中国美学界与文艺学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既然“日常生活审美化”来自于西方,既然在现代化问题上我们与西方有个时间错位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从这一问题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及理论背景出发来把握其准确涵义,并结合社会现实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做出符合历史的理论判断与评价。
西方近代哲学暴露出的深刻矛盾性首先表现在“理性”的霸权地位的奇特建立。从笛卡尔、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人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培根等人对理性崇尚开始,人的主体性、理性成为近代社会两大主要问题。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对人主体性地位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这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幸福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人无需外力就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自然科学所产生功效的过度相信,对理性的过分张扬,特别是当黑格尔将理性推向终极标准的高度后,理性便成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进而也就由原先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的目的。换言之,当人类刚刚战胜神性,人类刚把自己的精神主宰——上帝从前门清除出去,却又从后门热情地将理性这一新的人类主宰迎了进来。我们知道,人自身的发展、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它包括人的现实生存和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协调共进,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主体性地位才能确立。然而,近代社会发展表明,在高扬技术理性,大力发展自然科学以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过程中,人的现实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是因为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技术理性所产生的结果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却很难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说明人生的真正意义。而且,伴随着理性成为一切的主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变为虚无。近代哲学家们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哲学体系,成了与现实生活及人的生存相脱节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其次,由于主体与客体以及在经验论与唯理论上的过分分裂,近代哲学家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二元论。由于西方近代哲学存在的片面性和矛盾,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现代哲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强大的反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反对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浪潮。
好莱坞动画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启示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34好莱坞动画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启示陈鸿鹏(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摘要:好莱坞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将中国的传统元素与美国的商业模式相互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觉冲击画面,自动化上映以来,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是收货满满,我国的国产动画近几年发展虽然势头迅猛,但是与好莱坞制作的动画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主要讲述好莱坞动画对我国动画的启示,分析我国动画的局限性,希望对后来研究我国动画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好莱坞动画;中国动画;局限性一、好莱坞动画作品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好莱坞影视作为美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工具,为何把电影动画地取下转向中国,因为动画的题材是动画创新的一个难点,为了拓展市场就必须要迎合大众口味,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题材的新颖还是文化底蕴的厚实,无疑是选择的最佳题材。
其主要援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上,我国的市场前景开阔,好莱坞开发团队看中了中国的市场前景,有着巨大的利润;其次是题材上的创新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好莱坞发展题材已经是大同小异,题材逐渐匮乏,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最后就是文化的输入,从美国好莱坞的视角来解析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是间接地传播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一)符号意义的建构很多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西方动画中中国符号的解读,他们认为中国的长城、中国的功夫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西方受众心目中的一种符号,他们对这些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将这些特有的中国元素运用到动画形象当中,再结合本国的社会现状来进行整合创新。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与传播,还可以推动中国元素与国外品牌之间形成一个符号的系统,这样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形象化和具象化,最终展现了整体效果大于部分效果的事实。
(二)符号意义的解读符号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符号最终会还原到其背后的意义,从而达到传播者的传播意图。
设计的本质
工艺美术运动
19世纪末,欧洲出现工艺美 术运动,强调手工艺和美学结 合,对现代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
现代主义设计
20世纪初,现代主义设计兴 起,注重功能主义、理性主义
和简洁美学。
后现代主义设计
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主 义设计崛起,强调多元性、复
杂性和文化融合。
设计在不同领域应用
平面设计
涉及标志、海报、包装 等视觉传达设计,传递 信息和塑造品牌形象。
消费者需求
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痛 点,提供符合他们期望的产
品或服务。
1
心理定位
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消 费习惯,进行精准的市场定
位。
情感营销
运用情感因素,打动消费者 的内心,增强他们对品牌的 认同感和忠诚度。
行为分析
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 析和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 营销策略。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
跨界融合
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不同领域设计的跨界融 合和创新发展。
02
设计原则与方法论
用户为中心设计原则
理解用户需求
01
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期望和行为模式,确保设计方
案符合用户心理预期和实际操作习惯。
提升用户体验
02
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整体感受,通过优化界面
、简化操作流程等方式提高用户满意度。
跨界合作与启发
积极寻求与其他领域、行业的合作与 交流,借鉴不同领域的设计理念和创 新实践,为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可持续性及环境影响考虑
1 2 3
绿色设计理念
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环保 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与再利用
设计的本质
一、设计的本质设计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人们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因为有了设计的存在,才有了对美的诠释,才有了生活的乐趣.那么设计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设计是对自然中的美的重现与变形,是人们表现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人类自古就对自然有着崇敬和欣赏的感情在,因此通过设计表达对自然中的美的感受,抒发自己对自然的这种感情。
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就曾提出“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汲取营养"的设计思想。
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更是将这种思想广泛应用于他自己的设计之中。
他在他的“红屋”之中发展着他的“田园风格”,设计取材于自然多以植物为主题,赋予了他的设计一种自然的灵魂。
他设计的椅子、墙纸、地毯等等无不是自然的“孩子"。
世界知名的天才设计师“疯子高迪”曾说过:“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美丽的造形。
”让他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及超越自己的动力的就是大自然。
在他设计的古埃尔公园里他将建筑与自然完美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里的一切——小桥、道路和镶嵌着彩色瓷片的长椅,都蜿蜒曲折,好像漂荡流动着似的,构成诗一般的意境。
按建筑师的意图将成为未来居民休憩场所的中央广场,建有柱廊,但其中的柱子没有一根是笔直的,全像天然森林中的树干。
他将对大自然的美的感受利用建筑表现出来,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但要说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我最喜欢的还是“流水山庄”。
它真正的诠释了如何将建筑融于自然,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敬、喜爱与改造。
设计是人的思想与心灵感受的现实体现。
设计师善于把自己的想象赋予作品之上,让作品拥有设计师的灵魂。
设计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即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加上了想象的改造与变形。
梵高就是用作品来表现自己的一位代表人物,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设计史读后感
设计史读后感设计史是一门关于设计发展历程、设计思想演变和设计作品风格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物品、环境和体验的设计理念和实践。
通过对设计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借鉴历史上的设计成就,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启示和参考。
在阅读了相关的设计史书籍后,我对设计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设计史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感,更是一种对于功能、结构和情感的综合考量。
在古代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们对于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追求,例如古代建筑中的结构设计、器物的功能布局等。
这些设计作品虽然在外观上可能不如现代设计那般精致,但它们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设计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设计史的学习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于人类需求和情感的关怀。
其次,设计史也让我了解到设计与社会、文化、科技的紧密联系。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设计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科技水平。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工艺美术运动,它倡导手工艺与工业生产的结合,反映了当时对于工业化和传统工艺的思考;而现代主义设计则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于效率和科技的追求。
设计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文化和科技密切相连,反映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另外,设计史也启发了我对于当代设计实践的思考。
通过对历史上的设计成就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设计的经典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当代设计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比例、对称、节奏等设计原则,它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设计师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同时,设计史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潮流和时尚,不盲目跟风,要注重设计的内涵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
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
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
“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设计至上”论的前提。
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
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
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他再次将曾经的艺术之美带入我们的生活,从而使即将出现的新艺术不只过于粗制滥造”①。
莫里斯以中世纪美学为朴素的标准,并通过家具、陈设等设计实践,为大工业时代开启了主体设计的先河;也因此,佩夫斯纳那本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
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将设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他认为现代世界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重要性,设计活动在这个新兴世界里所采用的形式具有社会重要性和本体论重要性。
但同时,他又表现出对现代世界出现的大规模设计的憎恶。
佩夫斯纳正是从机械生产的历史中找到艺术改变技术的有力思想线索,同时又对设计的未来怀着理性的忧惧,确立了设计史在现代主义初期的地位。
1930年代,正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社会思潮对人类文明所出现的黑暗面和以马克思总结的“异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与人的关系有着普遍共鸣的时刻,因此,“二战”以后的设计虽然没有马上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但却为60年代后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消费革命时代的到来显现了设计的作用,设计教育的飞速扩展,设计的制度化建设从英国、德国、美国以及日本开始影响到全世界,并成为文化生产的一种新的体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艺术流派的发展中,波普艺术第一次走出艺术本身,以“设计”的方式与大众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联系,机械复制时代到来,凭着与社会、消费产生越来越多的形而上的关系,设计的独立本质也受到了后现代思想家的注意。
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为例,这所因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博览会的筹办而成立的“设计学校”(最早称为Government School of Design),此时已有了极大的发展,有完整的设计学科建制和适应科技发展的机制和创新的条件,教育过程中对学理问题思考的深入,要求发展出一种不以美术史和建筑史为主要对象的设计史,因为这是职业设计体现设计自觉的有效途径。
而随着大工业与生活关系的日益密切,设计组织、技术以及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设计与商业、市场以及流行品味的关系等等,成为新的社会舆论重点。
曾经在赖特设计事务所工作过,后来成为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的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 Papanek,1927—1998)在1975年发表的《教育图解》(Edugraphology)中,曾十分形象地概括说,“20多年前,设计师基本上把他们自己看作是艺术家,能够通过他们对于形式、功能、颜色、质地、和谐和比例的把握,弥合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裂痕。
对于一个工业设计师或建筑师来说,它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就是花哨、便利和…趣味‟。
但不到10年,设计师的交涉就扩大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方法,表现出对生产、分配、市场检验和销售的巨大兴趣。
这为团队设计打通了门径,尽管团队大都由技术统治者、营销专家和时髦的…说客‟组成”②。
实际上,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在从“制造物品”到“设计物品”的大约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中,设计确实进展神速。
1902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是继威廉•莫里斯后的对于技术的进步催生设计发展提出新的主张的设计团体,“标准化”是一个设计理性服务现实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民主”倾向的思想的体现。
标准化把设计的功能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但方便使用和技术与零件的更新,形成更广地域的服务和支持系统,同时也极大降低了成本,使得人人均可平等享受新技术的成果。
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的三任校长中有两任出自“制造联盟”———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将设计扩大到更大的领域,他在1924年写的《国立包豪斯的观念与发展》中承认,“包豪斯是博取众家之长的产物,其中有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的关于工艺和工业化、艺术家和公家之间的全面讨论,还有更具体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众多的小型艺术学校的改革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彼得•贝伦斯、亨利•范•德•维尔德等机构和个人的思想,他们全都…苦心探求,并且最先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把劳作的世界与艺术家们的创造结合起来‟”③。
包豪斯的几个时期分别有不同的主张,但总的思想线索是希望通过艺术与传统技术、现代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设计”能够改造社会,改变世界。
第二任校长、瑞士建筑师汉斯•迈耶(Hannes Meyer)则更为极端,这位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激进的功能主义和反美学分子,他相信决定文明程度的是构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因此必须使建筑和设计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服务,以无条件考虑需求为前提,强调低廉造价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实用主义设计原则。
而到了密斯•凡德罗任校长的最后三年,把包豪斯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设计还原为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的设计风格,至此,包豪斯日后为思想界诟病的“功能主义”的局限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包豪斯的“雄心”在工业与手工、标准化与艺术自由之间注定要遭遇现实困难,这个困难实际上也正是后来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
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与发展的结果,但是,从未有人提出,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的历史,正是“工具理性”的最外在的表象。
随着工具理性的自大和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设计的本质也在逐渐滋长强势的武断和自以为是的粗暴,正如设计的“标准化”,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统一标准已达到便利的同时,强制的单调和毋容怀疑的低廉,使得设计的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以至于出现了设计(工具理性)的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
设计借助科学技术和市场机制,对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在大众消费和设计管理过程中,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互为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具有显示度的因素。
理论界曾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作了如下的归纳:第一,正是在反神话的启蒙理性中孕育着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霸权的种子;第二,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霸权的根源在于数学原则、形式逻辑的盛行,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把世界理解为工具,理解为手段;第三,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本质上是统治的合理性,是组织化的统治原则;第四,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并最终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丰富多彩性,使文化成了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④。
对照这样的批评,我们可以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的城市》计划中找到契合的分析案例。
关于《光辉的城市》,《读书》杂志2010年7、8月号上连续发表了金秋野的《光辉城市和理想国》一文,作为译者,作者详细评述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和思想家柯布西耶创作《光辉的城市》的来龙去脉和在建筑设计史和文化思想上的评价。
1928年,苏联开始推行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合理部署城市化方略,以政府的名义,向世界各地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发出了一份调查问卷。
柯布西耶慎重作答,将自己的城市思考灌注其中,后来以《给莫斯科的回信》为题发表。
可他仍不甘心,遂停下手头的工作,全力以赴将心中酝酿已久的理想城市绘制成二十张图纸,这就是“光辉的城市”⑤。
柯布西耶笔下的“光辉的城市”是为了通过设计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出现的“丑陋”问题。
柯布西耶从三个方面批评人类现有城市化模式:第一,城市的无度扩张造成了大量紊乱无序的类城市化区域,过去建筑师所推崇的卫星城,在现实中沦为生活品质低下的郊区;第二,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分化造成贫富差异、阶级分层和社会不公;第三,城市腹地也好不到哪儿去,最繁华的地段,往往充斥着贫民窟一般的走廊式街道和内院式街坊,“新的城市在旧城上面叠床架屋,沿着街道两侧,旧日房屋已经壁立如悬崖,新建房屋却在其上累加悬崖的高度……街道生活令人倍感厌倦,吵闹、肮脏、危机四伏”。
柯布西耶认为:“今日之日,人们非但没有享受到自由,所见唯各色奴役而已。
奇怪的是,这般奴役,当事人还纷纷表示赞成,且已没有任何限制。
”⑥柯布西耶认为:“城市化的原罪跟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个逻辑就是:通过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异哄抬城市土地价值,生产…无用的消费品‟,以提升人类个体内心的欲望;以信贷机制促进流通和再生产,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在消费的刺激之下,鼓励浪费,生产更多的…无用的消费品‟,再通过广告、促销等手段刺激更多购买欲,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