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环境生物化学与毒理化学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环境毒理学精选全文
研究方法
1. 整体试验 2. 体外试验 3. 调查研究:以已有试验结果、已有知识为基
础,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体内实验法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
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家兔
豚鼠
仓鼠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一次或24小时; 亚急性毒性试验(subacute toxicity),15-30天;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oxicity),1-3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6个月-2年, 低剂量反复染毒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繁殖实验、蓄积实验、代谢实验及“三致实验”
体外实验法:
植物、微生物、动物体外试验(器官、组织、 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试验)
调查研究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论证,有 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
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 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1 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
1、多种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联合作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及
其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3、进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 4、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环境污染物对动物
神经功能、行为表现、免疫机能的影响 5、环境污染物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由细胞水平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503.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B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30学时08.课程学分:2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12.主要参考书: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赖特和韦尔伯恩编著,朱琳主译:环境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大纲执笔人:13.课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学习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必不可少的。
14.课程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chemical pollutants to organisms using an arra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cal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 major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The knowledge obtained in the class should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15.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晟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第三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第四节环境毒理学的开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学时)第一节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第二节毒作用的分子机理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常用实脸方法(3学时)第一节急性毒性实脸第二节蓄积毒性实脸第三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第四节致突变试验第五节致畸试验第六节致癌试验第六章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1学时)第一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第二节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工程第三节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现有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五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任务面临的挑战第七章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多环芳屋类第二节芳香胺类化合物第三节N-亚硝基化合物第四节烧化剂第五节黄曲霉毒素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汞第二节镉第三节铅第四节格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有机氯农药第二节有机磷农药第三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十章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特点及来源第二节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第三节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第四节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第十一章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第三节电磁辐射污染第十二章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学时)飘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第十三章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土塘污染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的生态学诊断第十四章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其特点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水体污染对生生生物的影响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水体中有机物魂晶安全评价⑵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开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
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
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在当今世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生物化学研究了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制和过程,而环境科学则关注着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一、生物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物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帮助我们了解和运用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物过程来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来监测污染物,分析其组成和浓度。
通过对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物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的关系生态毒理学是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生物化学的方法可以提供毒物的分析和监测手段,帮助我们了解毒物进入生物体后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评估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生物化学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环境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恢复被污染的环境。
生物化学在环境修复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我们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同时,生物化学的技术也可以用于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废物处理等方面,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
四、生物化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生物化学可以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方法。
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同位素比例,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几千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
利用生物体记录的生物化学信号,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体适应和响应机制。
这些研究对于解读气候变化机理和预测未来气候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的结合为我们理解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因此,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
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领域。
该领域综合运用了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了解毒物的特性以及其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旨在评估和预测毒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一、毒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及其机制的科学学科。
它主要涉及毒物的吸入、摄入和接触途径,以及毒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 性质分析:对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如溶解性、挥发性和稳定性等。
2. 毒理动力学: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毒物在体内的药效学。
3. 表观效应:研究毒物与生物体接触后所产生的表观效应,如外观变化、细胞损伤和病理情况。
4. 毒性机制:研究毒物对细胞和组织的作用机制,如DNA损伤、蛋白质合成抑制和细胞毒性等。
5. 毒性评估:将毒物的毒性数据与暴露水平进行比较,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性。
二、生物化学毒性及其研究方法生物化学毒性是指毒物通过干扰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而产生的有害效应。
生物化学毒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毒性:毒物作用于细胞后,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情况,可通过细胞存活率、DNA损伤程度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进行评估。
2. 代谢毒性:毒物进入机体后,可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代谢产物,如活性氧和代谢酶的协同作用。
通过研究毒物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酶活性变化,可以评估毒物的代谢毒性。
3. 蛋白质损伤:毒物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通过检测蛋白质的氧化、糖化和磷酸化程度等指标,可以评估毒物的蛋白质损伤程度。
4. 基因毒性:毒物作用于DNA分子,会导致DNA断裂、碱基改变和染色体畸变等,进而引发细胞突变和遗传毒性。
通过研究毒物对DNA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变化,可以评估毒物的基因毒性。
生物化学毒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避免浪费动物资源。
03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实
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27
07
现代科技在环境毒理学中 应用前景展望
2024/2/29
2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应用
2024/2/29
望
2024/2/29
3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2/29
4
《环境毒理学》课程概述
2024/2/29
课程定义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 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
探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其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3
污染物可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破坏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对
生物体造成危害。
17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
1 2
DNA损伤
污染物可引起DNA链的断裂、碱基错配等损伤, 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具有遗传毒性。
DNA修复障碍
污染物可干扰DNA修复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受 损DNA不能及时修复,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3
表观遗传改变
污染物可引起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组 蛋白修饰等,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2024/2/29
18
免疫毒性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损伤
污染物可直接损伤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 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2024/2/29
免疫应答紊乱
污染物可干扰免疫应答过程,如抗体产生、细胞因 子分泌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环境生物化学》PPT课件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许多不同种群生物的总和叫群落,或简单 的说:不同种群的生物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构成群落。如一片森林、草原、 或农田中的所有不同种群生物的总和,都叫生物群落。
编辑ppt
10
❖ 生态系统(Ecosystem)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水、大气、土壤等)的 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但一个种群与其周围环境也可构成简单的生态 系统。
编辑ppt
8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莱(Tansley)在20世 纪30年代首先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20世纪60年代后 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编辑ppt
9
❖ 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組成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特定环境空間內的集群。因 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的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就是一个种群。在自然界 中,种群是物種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統的基本組成部 分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小到一滴含有微生物的天然水,大到整个生 物圈,整个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 构与功能的单位。
编辑ppt
11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划分单位,大系统又可分为若干亚系统或子系 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例如,生态系统可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农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植物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土壤动物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土壤 植物根区微环境生态系统等。
Environmental Biochemistry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人 尼克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24学分:1.5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为考勤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包括:讲课、演讲、小论文、开卷考试,占70%)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环境毒理学主要特点是:一方面是理论性很强,学科交叉明显,特别是与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等关系非常密切;另一方面是应用性也较强,学科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目的是为制定环境标准和做出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及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环境主要污染因素(如重金属、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的毒性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一定的作用。
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毒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对今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环境毒理学问题及其原理进行解释,并且懂得寻求降低或解除毒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要求:了解并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限于我校实验场地和条件缺乏,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有困难,本课程没有开设实验,24学时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
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环境毒理学》PPT课件
编辑ppt
15
1.1.4 研究内容
1)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包括环境污染 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储留,在生命 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 体和其他生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
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1962年发 表的《寂静的春天》是振兴毒理学研究 的一部伟大著作。
随后环境运动逐渐兴起,许多环保 组织开始建立并迅速发展,它们在环境 保护与毒理学方面的积极工作,使得 “生态学”和“毒理学”这些术语众所 周知。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多数发
达国家成立了环境立法机构,在保护环
编辑ppt
10
环境毒理学是人类研究探索环境压力 因素对生命系统影响的一门分支科学。
环境毒理学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也 是生命科学和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编辑ppt
11
1.1.2 研究对象
主要是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即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 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 性污染物,其中,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国内相关期刊
致癌.致畸.致突变 生态毒理学报 环境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卫生毒理学杂志 工业安全与环保 环境与职业医学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编辑ppt
3
参考书籍
(1)李建政主编. 环境毒理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0
(2)孟紫强主编.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SO2、金属粉尘 死亡17人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中文名称:环境毒理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主讲教师:刘汝涛学时:36 学分:2.0预修课程:环境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工程等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手段进行授课,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最新进展及其研究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还将补充目前频发的环境事故等污染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职业健康方面以及毒理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试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2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应用和主要进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Bio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in organism(6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包括: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污染物分布,化学物的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2、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包括: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生物转化的复杂性,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要求一般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3、污染物的代谢动力学。
难点: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Toxic function an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4学时)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几个剂量参数;2、毒作用类型;3、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毒物的转运,毒物对靶位点(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修复和修复失调。
《环境生物化学》课件
化学物质的环境归趋
迁移
化学物质在环境中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 地方的过程。
富集
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或某些环境介质中聚集 的过程。
降解
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被微生物或光解等作用分 解为更小的、无害的物质的过程。
持久性
生态修复与重建
01
总结词
运用环境生物化学技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02 03
详细描述
针对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净化土壤、水体,通过生态工程重建湿地生 态系统等。
实例
利用植物吸收重金属,恢复矿区土壤生态等。
环境污染的预防与预警
处理方法
沉淀法、化学还原法、离子交 换法等。
放射性物质
定义
放射性物质是指能够自 发地放出射线的天然或 人工核素,如铀、钚、
铯等。
来源
主要来源于核燃料生产 、核反应堆运行和核废
料处理等。
影响
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辐 射危害,如遗传突变、
癌症等。
处理方法
储存、固化、深埋等。
04
环境生物对化学物质的响应
生物对化学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吸收
生物通过皮肤、呼吸和食物等途径吸收化学物质 。
代谢
生物体内的酶和代谢途径将化学物质转化为其他 物质,以适应生理需求或排除体外。
影响因素
生物种类、化学物质性质、暴露时间和浓度等。
化学物质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化学物质导致的生物死亡 或异常行为。
致癌性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生物发生癌症。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成为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物质在空气、水、土壤等介质中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化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环境化学帮助我们认识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等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有机污染物的特性、来源以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其次,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环境化学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和监测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
利用这些数据,我们能够评估环境质量,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最后,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技术提供了基础。
包括废水处理、大气净化、土壤修复等环境工程技术都依赖于环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污染物的性质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二、生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首先,生态毒理学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污染物的排放会引发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并影响到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进化。
通过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其次,生态毒理学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判断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水平。
环境生物化学 第10章 环境毒理学
环境生物化学
2
第10章环境毒理学
▪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有毒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 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 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此外,还依据有毒 环境污染物对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个体、种群,及生 态系统甚至在特定环境中的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 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最终任务是保护地球生 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生物化学
6
环境生物化学
7
第10章环境毒理学
10.2环境有毒物质在生物体 内的转运和代谢
10.2.1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途径
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经口摄食、呼吸道和肺吸入和皮肤 吸收;次要的途径是直肠、生殖道以及药物注射进入。有毒物进入人体的途 径见图10-1。
环境生物化学
8
第10章环境毒理学
环境生物化学
4
第10章环境毒理学
10.1.2有毒化学物质
1.有毒化学物质概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商品生产给人类的物质文明不断增添光 彩。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化学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尤为迅速,人类的文明促 使化学品的家庭成员不断发展。据估计,人类财富的50%来源于化学品,绝 大部分化学品是低毒的(或称无毒的),它们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利享受。 但实践多次重复证明,少数化学品能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由于化学品种类繁多,它们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要通过的大量的科学实 验才能获得证实。因此,众多的化学品究竟怎样来划分哪些是属于有毒的至 今尚无确切的定义和统一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口腔 食管 被动扩散 被动扩散
消化道
胃
污染物质的脂溶性 血液流速 pH与酸碱性
物至捕食生物才会呈现
生物
说, k ei 越小, i ,i 1越大的物质,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物质在生物的作用下所经受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 或代谢(转化)。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毒性发生了转变。
生物转化 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三大转化类型 化学转化 光化学转化
8.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分子越小,不容易离解的分子,扩散系 数越大。被动扩散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载体参与,没有特异 性选择、竞争性抑制及饱和现象。
3. 被动易化扩散
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性性蛋白质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 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它受到膜特异性载体及其数量的制约,因此有特异性选择, 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影响生物富集因子的因素: 污染物质因素:脂溶性、可降解性、(结构) 生物因素:生物种类、大小、性别、器官、发育阶段 环境因素:温度、盐度、硬度、pH、氧含量、光照 动力学: 水生生物对水中难降解性物质的富集是生物对其吸收速率、 消除速率以及由于生物体的生长所造成的稀释速率的总和。
8.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令该式右端二项分别为 C i C wi C i 该式表明,生物积累的 是从食物链传递得到的 生物放大在生物积累达 C i i , i 1 W i , i 1 C i 1 k ei k gi
只有上式的右端大于 1时,食物链上从饵料生 放大。通常 W i ,i 1 k gi,因而对于同种生物来 生物放大越显著。
生物富集因子)表示:
C BCF b C 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CF)
BCF 生物富集系数(因子) ; C 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b 平衡时,某种污染物质
C 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 度; e 平衡时,某种污染物质
8.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8.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C C
W f
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
当 t 时,生物富集因子为:
ka Cf BCF C W ke kg ka Cf BCF C W ke
8.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8.3.2 生物放大作用 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
与血浆蛋白结合
金属硫蛋白结合 关键:脂溶性大小
8.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8.2.3 排泄 8.2.4 蓄积 机体长期接触某些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其排泄和代谢转 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多的现象,称为生物蓄 经肾排泄 经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
积。蓄积时,污染物质的体内分布,主要是相对集中分布于机
或电子的传递过程称为氢传递或电子传递过程,其受体为受
氢体或电子受体。受氢体如果为细胞内的分子氧,就是有氧 氧化,若为非分子氧,则为无氧氧化。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1) 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传递氢过程 只有一种酶作用于有机底物,脱落底物的氢(H++ e),其中电 子由该酶的辅酶直接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激活态O2-,与H+化 合形成水。
体的某些部位。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有些物质的蓄积部位与毒性作用部位不同。 蓄积部位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的污染物质保持
相对稳定的平衡。
8.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8.3.1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 元素或难降解性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 的浓度的现象。生物富集常用生物富集系数(生物浓缩系数、
腺核苷3‘-磷酸 焦磷酸 CoASH + CH3CO+
泛酸
氨基乙硫醇
CH3CO-SCoA + H+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8.4.3 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反应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有氧氧化与无氧氧化: 在生物氧化中有机物质的氧化多为去氢氧化。脱落的氢(H++ e)由相应的氧化还原酶按一定顺序传递至受体。这一氢原子
作用是:传递电子、
原子或某些基团。酶 蛋白的作用是决定催 化专一性和催化效率。 辅酶的成分是
水解酶;
裂解酶; 异构酶; 合成酶;
金属离子、含金属的
按酶的 成分 单成分酶 双成分酶 酶蛋白 辅基或辅酶 有机化合物或小分子 的复杂有机化合物。 辅酶约有30种。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8.4.2 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1) FMN和FAD
OH H2C H3C N CH OH CH N OH CH O H2 C O OH P OH O
NH H3C N O
黄素单核苷酸(FMN)
核酸核苷酸
磷酸
戊糖
核苷
碱基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或FAD是一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具有 传递氢原子的功能。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8.4.1 生物转化中的酶 酶是又生物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
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① 催化专一性高; ② 催化效率高; 根据催化作 用的场所 胞外酶 胞内酶
特点
③ 温和的外部条件; ④ 种类多;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 根据催化 反应类型 辅基或辅酶的
细胞色素类是含铁的电子传 递体。
铁原子处于卟啉的结构中心, 构成血红素(heme)。
c y t F e n
3 +
+ e e
2 + c y t F e n
细胞色素类都以血红素作为
辅基.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5) 辅酶A 辅酶A是泛酸的一个衍生物,简写为CoASH,结构是:
i ,i 1 i级生物对 i 1级生物中该物质的同化 率;
k ai i级生物对该物质的吸收 速率常数; k ei i级生物体中该物质的消 除速率常数; k gi i级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 。
水生生物对某物质的积累速率等于从水中的吸收速率,从食 物链上的吸收速率及其本身消除、稀释速率的代数和。
第八章 环境生物化学与毒理化学
Chapter 8. Environmental Biochemistry and Toxicological Chemistry
8.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8.1.1 生物膜的结构
70年代(Singer and
Nicholson, 1972)提出
的液态镶嵌模型:磷 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 膜的骨架(75-100Å), 亲水基团排列于内外 两面;蛋白质分子覆 盖、镶嵌、贯穿(物质 转运的载体,酶;膜 图1. 膜的液态镶嵌式模型 (膜外侧蛋 白质和脂质分子上可能存在的糖链
8.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当生物积累达到平衡时 Ci (
dC i , dt 0 , 上式成为:
W k ai ) C W ( i , i 1 i , i 1 ) C i 1 k ei k gi k ei k gi
C wi 和 C i,则 物质浓度中,一项是从 浓度。这二项的对比, 到平衡时的贡献大小。 水中摄得的浓度,另一 反映出相应的生物富集 项 和
8.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胞吞和胞饮
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当其
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 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 液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总之,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取决于膜内外环境、膜
的性质和物质的结构。
8.2 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8.1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4.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Passive Transport): 在需要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 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 浓度侧解离出蛋白质和原物质。 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 ATP 。这种转运具有特异性选择、 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例如钾离子的主动转运。
R H C 3 N N O
+ + 2 H + 2 H
R H C 3 N H N O
NH H C 3 N O
NH H C 3 N H O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2) NAD+和NADP+
腺嘌呤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根)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3) 辅酶Q 辅酶Q又称为泛醌,简写为CoQ,是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辅 酶。在酶促反应起到传递氢的作用。
8.4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4) 细胞色素酶系的辅酶 细胞色素 (Cytochromes)
细胞色素酶系是催化底物 氧化的一类酶系,主要有 细胞色素b,c1,c,a,a3等几种。 辅酶都是借助膜两侧的静水压
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2. 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 浓度向低浓度侧扩散。 扩散速率服从费克定 律:
dQ C DA dt x x 膜厚度; C 膜两侧物质浓度梯度; A 扩散面积; D 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