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范文模板 (2页)

合集下载

【最新文档】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范文模板 (2页)

【最新文档】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范文模板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施莱尔马赫是非常著名的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的地方是布雷斯,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属于波兰地区,而施莱尔马赫的父亲也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牧师,属于摩拉维亚派一系。

施莱尔马赫曾经在哈利大学这个地方学习,所以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重要影响。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等内容在施莱尔马赫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那么施莱尔马赫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施莱尔马赫简介中介绍到,他在哈利大学学习的时候对神学以及释经学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他的也是喜欢阅读有关于哲学的作品,各种书籍的阅读都非常的广泛,有且是柏拉图、康德等人的书籍作品,而这些书籍以及思想在他日后的研究和论述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1799年的时候他还发表了著名作品《论宗教》。

到了1802年的时候,施莱尔马赫还成为了波美拉尼亚地区著名的牧师,但是两年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身份,开始在哈利大学成为一名牧师以及神学课程的教授,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07年的时候。

另外在施莱尔马赫简介中还可以了解到他在1809年的时候成为三一教会的牧师,并且和妻子维利希成亲。

在成亲一年之后他到了柏林大学担任教授的职位,同时也因为神学研究方面的出色能力成为新任神学系的主任。

后来他被卷入了政治事件之中直到1834年的时候在柏林地区离开了人世。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研究社会以及宗教问题,因而在这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施莱尔马赫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多部著名作品,其中在宗教方面的作品有《宗教演讲录》、《基督教信仰》等等。

施莱尔马赫在翻译学上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并且还著述了《论翻译特点》等书籍。

在这些作品中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而特殊的,那么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有非常浓郁的理想主义,并且蕴含了康德主义的观点。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摘要: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成因。

从如何对待异域文化来讲,施莱尔马赫强调保留和尊重异域他者语言文化。

异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还体现了德国的精英主义意识,与当时德国抗击法国霸权主义文化密切相关。

正是通过翻译吸收他者的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德国积累了文化资本,构建了自我民族认同。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解释学一、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翻译理论家,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浸润。

幼年在莫拉维亚兄弟会虔信派学校读书,1787年进哈雷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广泛涉猎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

1810年,任教于洪堡特创办的新柏林大学。

主要著作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新约导论》以及《耶稣传》等。

施莱尔马赫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这位福音传播者也是位柏拉图著作的先导者,施莱尔马赫把宗教领域和人类科学、艺术和智慧的广大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站在了他那一代进行各种追寻求索的人们的中心。

”作为解释学之父,他将自己的翻译实践与理论建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更高的文化层次来看待翻译中的异化问题,提倡以“怀柔远人”的方式阐释他者语言文化。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解释学”这个词出现在17世纪,指理解的科学或艺术。

在古代作为一种圣经的解释艺术。

直到19世纪末,才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那里发扬光大,成为解释学理论。

传统的解释学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解释学从古希腊的文献诠释,到中世纪的《圣经》的校勘和注释,到施莱尔马赫手里发展成为一门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普遍解释学,完成了一个类似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成为适用于一切人文科学文本解释的普遍学科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摆脱了神学解释学和法律解释学的束缚,使之从独断论和教条桎拮中解放出来。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

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3.lick one’s bo ots 拍马屁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7.T 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 归化法的缺点: losing original image bringing obstacl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以“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 “the four Asian tigers ” 亚洲四小龙
为什么不是翻译成亚洲四小虎呢?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龙早已刻画得淋漓 尽致。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威武雄壮,生气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 子孙,龙的传人。”而虎只是地上的动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gon是指凶 恶的鬼怪含有贬义,而tiger被认为是勇猛富有进取的象征。所以本句采用归化 的翻译策略更能确切地表达原义。
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 常规的翻译.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
•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 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 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 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 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 ,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 该术语的使用是基于德国哲学家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 作的一个学术演讲,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归化与异化(英语)

归化与异化(英语)
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这里是按照原 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 硬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 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2、As I remained in the Third Fourth three times as long as anyone else, I had three times as much of it. I learned it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 (W. Churchill: “Harrow”) 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得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 倍。我掌握得很彻底。就这样,普通 英语 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 —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 意思是“牢固掌握”, 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所以这里用异 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
下面请看一些例子:
一、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在汉语中有相应的对应体:
1、 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
2、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3、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4、lucky dog
幸运儿
二、相应的汉语中的许多表达方法,在英语中也可以找到相应 的对应体: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篇一: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范文一:摘要: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

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

归化异化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译文,才能担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世界上有近三千种语言,广泛使用的语言有十几种,众多的语言给彼此信息的交流带来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是翻译,利用翻译这一工具完成不同语言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它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深层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一、归化异化的定义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归化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foreignization),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也就是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3.异化翻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4.归化翻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5.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影响和启示篇1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语言风格,让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

异化翻译适用于那些希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的场合,例如文学作品、古籍等。

归化翻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写,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习惯。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让译文更易于理解,使原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更容易被接受。

归化翻译适用于那些需要让译文读者易于理解的场合,例如科技文献、商业文件等。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方法对现代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两种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篇2 目录1.施莱尔马赫的背景和贡献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3.直译的优缺点4.意译的优缺点5.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篇2正文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文的文字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不改变原文的语序和表达方式。

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然而,直译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可能会导致译文过于生硬,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读者难以理解。

与直译相对的是意译,意译的核心思想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在意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

韦努狄的局限性

译入某种发展中的非洲语言,我们按“异 化”的原则移植了英美源文本的异族特征, 所产生的结果会不会同样被看作是一种 “文化霸权主义”?加入由于强势的英语 变成了源语,弱势的非洲语变成了目标语, 而把原本提倡的“异化”主张修正成“归 化”主张,以彰显对“阻抗”殖民文化入 侵的考虑,那么,这会不会意味着韦努狄 所说的异化只适用于把英语作为目标语的 翻译?诸如此类的问题,韦努狄没有给出 必要的解释。

施莱尔马赫的观点

在第一种情况下,译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读者不懂 原作语言的空白,把自己在认识原作语言中所获得的印象 传递给读者,把读者送到陌生的原作的发源地,从而使读 者根据译者提供的语言形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原 作的真正含义。在第二种情况下,翻译的目的是使外国译 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 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 因为译者本人是懂外语的,可以从原作者的角度理解原文, 而译作的读者却不懂外语,需要在译作变为地道的本国语 言后才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原作。施莱尔马赫没有正面提到 直译意译问题。
归化异化的差别

异化翻译者多受异族语言文化影响,并因 此在目标语中突显异域文本的异域性;归 化翻译者则多受我族语言文化影响,并因 此而在目标语中全力去除异域文本的异域 性。两者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起着各自不能 互相替代的作用,完成各自的使命,因此, 两种翻译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 作用。
韦努狄的局限性
代表人物韦努狄

在归化异化问题上发言最多也最响亮的理 论人物是劳伦斯· 韦努狄(Lawrence Venuti)。1995年出版成名作《译者的隐 身: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译者在 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这就 是说翻译应当采用“异化”的原则和策略, 使译文保持异域风貌、异国情调,读起来 像译文; 而不是“归化”的原则和策略, 使译文完全按照目标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创 作规范进行改造,读起来不像异族作品, 而就是目标语原创。韦努狄对西方17世纪 以来的翻译进行考察,发现西方翻译史上 一直都是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 英国。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Foreignization is a source-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which strives to preserve the foreign flavor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o the target one.
定义Definition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 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 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 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 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 的个性而发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 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例子
① 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例如: ballet译作“芭蕾舞” cigar译作“雪茄”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 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 OK”等。
② 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例如: “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 “an olive branch”译作“橄榄枝” “sour grapes”译作“酸葡萄” “the cold war”译作“冷战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化的策略。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必然要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诸多社会历史因素和政治经
济大环境层层包裹。这一时期也是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较大的时期。
第四章通过对张谷若 “地道的译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异化、归化均衡的原则,并探
讨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复杂因素,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更是会涉及到文化帝国、语言
作者简介:陈怡帆(1981-),女,上海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蒂(LawrenceVenuti)提出的,他在《译者的隐身─
一部翻译史》中写到:施莱尔马赫使用了像“尽量”
这样的限定词,说明他也认识到译本不可能完全的
再现原本的风貌,但是给译者提供了两种选择.一
是归化方法,用民族中心主义强行使外国文本符合
的是社会批判与实践,关注的是在翻译实践中进行文化抵抗和斗争。5,不仅从文化层面,而且
还从哲学语言学层面上来探讨归化异化,特别是引入语用学的理论,这样就比较全面系统地把
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回归文学翻译的本体研究。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文学研究;多元系统论;语言与文化
收稿日期:2007-12-17
明,见表3.这种倾向于归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加
强读者理解,提高接受程度.但另
表3 原料
Tab. 3 Material
中文原名英文译名
1.龙凤羹[4]Minced Chicken with Fish Potage
2.百合酥[4]Crisp cakes in shape ofwater lily
要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1]
2. 2 归化与异化的讨论
近年来,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归化问题逐渐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1 研究缘起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i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于1813年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其一是对读者进行引导,使之向作者接近,而作者本身是安居不懂的,其二则与之相反。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这部著作中,作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即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即“接近作者”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接近读者”这两个术语。

2 何谓归化和异化遵循“通顺原则”是归化翻译的本质,其以目的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翻译要“最贴近自然对等”,使之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相符合,使功能或动态对等得以实现。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其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

该派的观点是,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若在译文中强加原文形式,势必会将理解上的困难带给目的语读者。

归化对语言形式特别注重,其将文化交流方面的屏障打破,使文化冲突得以避免,此外,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对译文有共鸣产生,但易使原文中的部分源语文化信息丢失,这是其缺点所在。

异化翻译挑战了归化翻译策略,其以源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使源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突出。

异化派的典型代表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认为在风格上译文应一致于原文,且将原文之一突出出来。

异化对文化内容特别注重,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风情,使目的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源语文化帶入其中,不过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其缺点所在。

3 二者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译者对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持不同观点,不过处在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归化策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渴求异域文化,翻译中也更多应用异化策略。

异化和归化

异化和归化
Company Logo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L.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 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 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 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 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 容。归化可以体现在词语选用上,包括人名、地 名;体现在文章结构上,体现在体裁选用上,甚
一"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由来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 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 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提出: “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译者要么尽量不 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 要么尽量 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施莱尔马 赫在这里只描述了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给 予它们以名称界定。
Company Logo
异化: 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 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 达方式。 归化: 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 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 表达方式。
Company Logo
试比较直译VS意译
直译 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去得快。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 身教胜于言传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雪中送炭 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定义Definition
归化 (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归化法 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个性而发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然而事实证明,单纯地只采用异化或只采用归化都有可能造成文章的生涩难懂。
过度归化:He walked here, and walked there, fancying himself so very great!(《傲慢与偏见》)张经浩:他东走走,西荡荡,老鼠上秤自称自。孙致礼:他一会走到这,一会走到那,自以为非常了不起!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在描述与珍妮的儿时友谊时说了这么一句: “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对于这句话的直接翻译似乎是“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呢和我就像豌豆和胡箩卜一样”。但这句翻译对子中国读者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而导致的原因正是对子文化差异的不恰当处理。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但中国观众无法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译为“形影不离”,我们对于这一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形”和“影”的关系更是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译为“形影不离”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为读者接受。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简单回忆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

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简单回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百年归化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对异化、归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开展。

并指出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创造高品质的译品。

1 归化和异化概述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解释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阐释直译:“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

而意译那么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于1813年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

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

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 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

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

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

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

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开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异化、归化似乎更加原则化。

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是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归化则是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

一、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的经历相似性造就了文化的可译性。

就这点来讲,奈达(Nida)曾讲过“所有的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他们制造如家俱、工具及车辆等器物。

他们还组成家庭、家族、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组织。

他们对于宇宙、价值、宗教和超自然力有着意识上的相似性。

事实上,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

奈达因此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

”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翻译的异化、归化术语的直接根源是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 )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文章中他侧重商讨了翻译与理解间不行切割的关系 ,指出翻译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让读者凑近作者 ,另一种是让作者凑近读者。

依据上述两种翻译状况 ,Schleiermacher 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 ,打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线 ,对以后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 L.Venuti 遇到 Schleiermacher 理论的启迪 ,在 1995 年提出了异化、归化翻译观。

一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翻译即异化长久以来 ,人们把翻译看作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 ,所以在确定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 ,把求同作为基点 ,追求同而排挤异。

东西方的译论家曾以为译语应当与原语平等 ,所以出现了一些不确实质的翻译理论。

但 20 世纪西方盛行的语言学美学 ,影响了人们对翻译实质的认识与理解 ,与此同时 ,西方美学界破除了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点 ,转向了语言创建并组成意义的新立场。

西方解构主义学者以为 ,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 ,而是原作文本的重生 (afterlife) 。

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家很早就发现翻译中的差别现象。

《法句经序》中对于“信”、“达”、“雅”的议论 ,提出“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突显不一样语言之间的差别 ,以“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来指出译语在翻译过程的异化。

我国现今世学者也很重视翻译中的异化问题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钱钟书标举化境 ;许渊冲提出“优势比赛论”,这些都波及翻译的异化问题。

2、翻译即优化译语的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形。

这类“变形”既是客观存在 ,也是审美的需要。

中外语言与文化相通而又相异,相通为翻译供给了可能性 ,产生可译性 ;相异使得翻译出现困难 ,产生抗衡性 , 产生译语的异化。

重申译语与原语之间不露翻译印迹的审雅观点 ,是人们对翻译神往和追求的最高境地。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篇一: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范文一:摘要: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

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

归化异化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译文,才能担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世界上有近三千种语言,广泛使用的语言有十几种,众多的语言给彼此信息的交流带来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是翻译,利用翻译这一工具完成不同语言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它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深层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一、归化异化的定义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归化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foreignization),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也就是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档】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的关系
施莱尔马赫是非常著名的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的地方是布雷斯,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属于波兰地区,而施莱尔马赫的父亲也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牧师,属于摩拉维亚派一系。

施莱尔马赫曾经在哈利大学这个地方学习,所以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重要影响。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等内容在施莱尔马赫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那么施莱尔马赫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施莱尔马赫简介中介绍到,他在哈利大学学习的时候对神学以及释经学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他的也是喜欢阅读有关于哲学的作品,各种书籍的阅读都非常的广泛,有且是柏拉图、康德等人的书籍作品,而这些书籍以及思想在他日后的研究和论述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1799年的时候他还发表了著名作品《论宗教》。

到了1802年的时候,施莱尔马赫还成为了波美拉尼亚地区著名的牧师,但是两年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身份,开始在哈利大学成为一名牧师以及神学课程的教授,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07年的时候。

另外在施莱尔马赫简介中还可以了解到他在1809年的时候成为三一教会的牧师,并且和妻子维利希成亲。

在成亲一年之后他到了柏林大学担任教授的职位,同时也因为神学研究方面的出色能力成为新任神学系的主任。

后来他被卷入了政治事件之中直到1834年的时候在柏林地区离开了人世。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研究社会以及宗教问题,因而在这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施莱尔马赫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多部著名作品,其中在宗教方面的作品有《宗教演讲录》、《基督教信仰》等等。

施莱尔马赫在翻译学上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并且还著述了《论翻译特点》等书籍。

在这些作品中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而特殊的,那么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有非常浓郁的理想主义,并且蕴含了康德主义的观点。

这个特点和他是敬虔派有关,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不仅一直在敬虔派的环境中生活,而且还非常爱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对康德主义的书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康德言论他都曾经阅读过,尽管不是全部的认同,但是在今后他得认识和思想中有了很深的康德主义影响。

这在他之后的写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另外在施莱尔马赫生活的那个年代浪漫主义也处于盛行的阶段,所以他开始加入了浪漫的那个圈子,不仅和浪漫派的人物生活在一起,而且还会和各种人物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相信浪漫主义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所以将自己的敬虔派和浪漫主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会用批判的方法来面对之前的各种理论,这也是施莱尔马赫写作的特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